产业扶贫风险防控调研报告与市开展产业扶贫的调查与思考

上传人:冇种爱&****;兂可... 文档编号:493040 上传时间:2019-0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扶贫风险防控调研报告与市开展产业扶贫的调查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产业扶贫风险防控调研报告与市开展产业扶贫的调查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产业扶贫风险防控调研报告与市开展产业扶贫的调查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 业 扶 贫 风 险 防 控 调 研 报 告 与 市 开 展 产 业 扶 贫的 调 查 与 思 考产业扶贫风险防控调研报告摘 要:产业扶贫是扶贫工作持续稳定,确保质量的根本。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决胜的关键时期,我市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虽已初显成效,但在推进产业扶贫中仍然存在较大隐患。本文针对全市产业扶贫存在的风险因子进行分析,总结提炼防范和化解产业扶贫风险防控的对策建议,确保产业扶贫持续健康发展。关键词:产业扶贫 风险 防控对策建议xx 市地处贵州西部乌蒙腹地,辖 4 个县级行政区,总面积 9965 平方公里,总人口 328 万 ,是一座 “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煤炭工业城市,煤炭远景储量 840 亿吨,探明储量 184 亿吨,现已形成了以煤、电、钢、材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xx 市 4 个县(市、特区、区)中有 3 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1 个省定贫困县,68 个贫困乡镇,615 个贫困村(162 个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任务还十分艰巨,至今还没有一个贫困县实现减贫摘帽。党的 xx大以来,我市贫困人口从 97.52 万人降到去年底 18.67 万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 78.85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 38.3%下降到 7.34%,首次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8 年全市计划减少农村贫困人口 10 万人,213 个贫困村出列,盘州市、六枝特区按国家标准实现“减贫摘帽”。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将风险防范作为 2018 年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深入了解全市产业扶贫风险防控的基本情况,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相关工作队伍深入六枝特区岩脚镇金星村半夏基地,盘州市盘关天富刺梨园、水城县百里猕猴桃产业长廊、钟山战区青林乡构树种植基地等 xx 余处扶贫产业基地开展产业扶贫风险防控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与经营主体座谈,听取项目实施乡镇意见建议,分析整理形成全市产业扶贫风险防控对策建议,为下步工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一、扶贫产业发展现状xx 按照“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喀斯特山区独特的农业资源禀赋,出台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xx55 工程”的实施意见(xx 党发 xx2 号),按照 “宜果则果、宜茶则茶、宜药则药、宜菜则菜、宜牧则牧“的原则,编制了xx 市“xx55 工程”“ 三线六带”农业特色产业规划,制定了xx 市“四高两快”沿线产业带打造实施方案,推进特色产业的科学合理布局。xx 年,全市农业生产总值达 225.9 亿元,农业增加值 141.6亿元,农业特色产业“xx55 工程”达到 320.75 万亩,粮经比调整到 xx:69 ,产业扶贫农民达 233.4 万人,其中贫困人口 xx.81 万人,带动脱贫 9.3 万人。通过“三变”促产业,全市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151 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 58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1387 个,家庭农场 83 户、种养大户 2000 户,直接带动 50.95 万户农户入股经营主体成为股东,入股受益农民 167.79 万人;建成省级现代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园区 xx 个,辐射带动贫困人口达 14.82 万人,盘州市“哒啦仙谷”园区、普古娘娘山农业园区、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区均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水城现代农业园区入选国家第一批 11 个农业产业园区之一。建成了全省最大猕猴桃基地、全省最大刺梨基地、全省最大车厘子基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局面初步形成。二、产业扶贫风险防控现状xx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色扶贫风险防控和贫困农户利益保护问题,在推进特色扶贫产业过程中,牢牢守住发展、生态两条底线,始终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原则,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探索和完善相关机制,积极化解产业扶贫面临的问题和风险。(一)建立了多渠道的风险分担机制。一是出台了xx 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管理指导意见。xx 年,累计整合涉农资金 19 亿元;建立了“凉都三变”产业扶贫基金,目前已投放 56 亿元,重点强化产业布局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管护,努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二是市县建立产业风险基金。并探索在入股经营主体年度收益中提取一定的风险基金,弥补分配收益不足或经营亏损时对项目农户和贫困户的补助。三是出台xx 特色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将猕猴桃、刺梨两个特色产业纳入省的政策性保险范围,运用财政补贴撬动商业保险的方式,扩大保险的品种及范围,逐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对特色农业产业的全覆盖,不断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xx 年全市投入特色农业保险资金为 562.56 万元,完成投保面积 7.13 万亩(刺梨 2 万亩、猕猴桃 3.15 万亩、茶叶1.98 万亩),保额 1.15 亿元。(二)建立了“三变”改革运行机制。一是制定了“三变” 改革合同文本。针对“三变”环节和程序比较多,如果不规范,就会留下“后遗症”等问题,在充分调研、总结借鉴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市三变办制定了规范的合同文本,明确了程序和有关方面的权利义务,还邀请律师、公证员提供法律服务,帮助农民正确选择市场经营主体,规范完善法律手续,切实防范风险。二是出台了农村贫困人口参与三变改革的进退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贫困农户在产业扶贫项目中的利益分配机制,落实贫困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中的环节和分额,确保贫困农户通过“三变”成为项目实施的受益主体,公平享受利益分配的成果。(三)建立了常态化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为了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紧紧依托贵州省实施的“贵州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行动,加大对农产品的宣传和推介力度,积极培育和扶持电商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打通“黔货出山凉都珍好”和“网货下乡”的双向通道,让线上线下无缝对接,把外面的好产品引进来,把 xx 的农特产品、旅游产品卖出去,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2018 年上半年开展了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强化贫困村贫困户农产品定向直通直销渠道,市、县、乡三级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食堂须在 1个贫困村建立农产品直购点,学校食堂在贫困村贫困户采购农产品数量要达到学校食堂采购总量的 40%以上,通过常态化的开展农超、农校等对接,培育了六枝呈祥农业、阳光营养餐配送等 9 家省内知名的营养餐配送中心,实现对 1008 所学校食堂农校与贫困地区农产品精准对接。如六枝特区把打造学生营养餐产业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开展农校对接,形成学校点单、基地育苗、公司配送,“学校+公司 +基地+贫困户”的完整产业链,不仅能让孩子们吃到可口、安全、放心的饭菜,还使得营养餐工程成为惠学富民、助力脱贫攻坚的大产业。(四)建立健全特色产业技术管护机制。制定了xx 市农业特色产业“xx55 工程 ”后续管护暂行办法,印制发放猕猴桃、茶叶、核桃、刺梨等产业的管护标准 15 万份,开展管护培训 20 万人次,与中国科学院、xx 科技大学、贵州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还探索创办了 xx 扶贫职业学校,专门针对贫困山区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返乡创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的培训,使其逐步成为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成为农业理念创新的“先锋”、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与“桥梁”,成为促进贫困山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生力军” 与“带头人”。三、产业扶贫风险防控问题分析我市的猕猴桃、刺梨、茶叶、中药材、核桃等特色扶贫产业已初具规模,但在短时间、大规模的布局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风险。一是自然性风险仍是发展扶贫产业的“拦路虎”。自然风险指在产业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可能遭遇的旱灾、水灾、风灾、雹灾、雪灾等各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或来自对生物机体的入侵,比如植物病虫害、畜禽疫病等对农业特色产业的危害。我市是一座没有平原支撑的城市,喀斯特地貌突出,耕地破碎,生态脆弱,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32%,有耕地 463.46 万亩,其中 25度以上坡耕地占 47%,25 度以上坡耕地中基本农田占 85.7%。特色产业大多布局在 25 度以上坡耕地上,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有相当一部分产业处于“靠天收”的状态,容易遭受山洪、干旱、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影响。二是经营性风险仍是扶贫产业发展的“绊脚石”。近年来 xx 虽然通过“三变”改革推进土地流转、培植种植大户、发展合作经营、壮大农业企业,使农民的经营规模有所扩大、合作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目前在山区贫困村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分散的“小生产”很难与“大市场”对接,除部分重点村有龙头企业产品订单不愁市场外,多数都存在农产品价格不高,市场销售难的问题。三是市场风险仍是扶贫产业发展的“阻断剂”。农业生产周期普遍较长,而市场需求情况变化较快。不少扶贫产业刚开始经营时,市场行情还很好,但等到农产品收获时,形势可能已经有了明显变化。因市场饱和、产品滞销、价格下跌导致出现扶贫产业亏损的现象。我市的猕猴桃、核桃、茶叶、刺梨等特色扶贫产业已初具规模,即将进入挂果投产期,目前大多特色农产品销售只是初级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和产出效益低,缺乏大型的储藏、加工、包装、宣传和营销龙头企业,产业链条不长,同时缺乏市场农产品信息收集和预警机制,待产业大面积的投产后,仍面临不确定的市场风险。四是道德性风险仍是扶贫产业的“渗透剂”。道德风险主要指由于诚信问题,导致协议履行不到位,致使项目终止损害农户合法利益;或者是农户素质不高,认识不到位,私挖滥采,恶意破坏;或是疏于管护,任其扶贫产业自生自灭。各地在实施产业扶贫中,广泛采取了“公司+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生产经营模式,这有利于小农户更好地对接大市场。但是,在合作经营中,也出现了一些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感,未能充分发挥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脱贫的作用。部分贫困户过分依靠企业的帮扶,而忽略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甚至习惯于等靠要,如果一味地让贫困户不劳而坐享其成,其他村民就会有意见,不患寡而患不均,很容易造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五是技术性风险仍是扶贫产业“拦阻索”。扶贫产业技术风险主要是扶贫产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对特定的种养技术熟悉程度不高,了解不透,缺少有针对性的培训,导致种植技术不规范或产出的农产品质量不佳,使项目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我市特色产业种类多,规模大,一些产业的技术要求较高,而我市懂农业的技术性人才严重不足,“三多三少”(即初级人才多、中高级人才少,普通技能型人才多、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问题突出。同时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不能胜任劳动强度大、技术性强的的农业生产,致使部分产业建设标准不高,管护粗放。六是其它风险仍是扶贫产业的“潜因子”。在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部分地方部分领导由于不切实际的拍脑袋决策,导致项目难于实施或推进不力,影响项目建设出现决策风险。金融支持扶贫产业受农村扶贫固有的高风险、低收益特点制约,各商业银行过分偏好资产抵押,而大部分贫困户缺乏资产抵押和保证担保等,扶贫贷款投入不足,出现影响扶贫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金融风险。扶贫产业还受制于经营主体和农户的思想认识,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扶贫产业疏于管理或管理粗放等导致扶贫产业效果不佳,成效不明显,还不同程度存在思想风险。四、产业扶贫风险防控对策建议把产业扶贫风险防控融入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中,用“八要素”指导产业扶贫风险防控向纵深发展。(一)建立产业选择评估体系,防范决策风险。一是合理定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规划先行,依托专家团队,综合农业市场、科技、品种等方面的信息,广泛开展市场调研,专家会诊把脉,切实摸清家底,明晰优劣,找准定位,确定主导产业。二是产业评估。对贫困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市场经营主体实施的主导产业,要依据市场行情和光、热、水、气、土等立体条件科学评估,从空间上合理布局。遵循自然科学规律,尽可能坚持一县一产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来统筹产业空间布局。避免相邻县(区)产业雷同产生同质竞争;在品种引进上,不能盲目冒进,要在专业机构论证的基础上,坚持试验、示范、推广三原则,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品种。三是科学论证。按照村申报、乡审核、部门论证、县审定的工作程序建立扶贫项目库,年度实施的项目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从项目库中优先选择,未入库的项目原则上不得安排扶贫资金,项目实施全部实行前期审批、过程监管、绩效评估管理。(二)加强教育培训力度,防范道德风险。一是强化技术培训。积极开展病疫情防控、虫害防治、修枝整形、培土施肥、采收加工等后续管护的技术培训,指导和监督农户开展后续管护,并出台后续管护办法,激励农户全程参与项目管护工作。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大以产业管护为重点的宣传力度,让群众积极参与中耕除草、修枝整形、培土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护措施。三是开展教育惩戒。教育和引导经营主体和农户规范现有合同,规范订单合同条款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制止有损合作农户利益的“霸王条款”;禁止合作经营中享受到政策优惠却不履行责任的现象,甚至钻合同条款中途毁约行为,减少因协议履行不到位产生的人为风险;将恶意破坏、私挖盗采、粗放管护等处罚行为作为村规民约内容;加大对恶意破坏、私挖盗采等违法处罚力度;探索建立扶贫产业项目保证金制度。(三)建立技术服务体系,防范技术风险。坚持以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强化技术服务,提高科技水平,建立主导产业和农业产业园区在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上取得新突破。一是搭建科研平台。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共享共建标准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大农产品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加快成果转化和运行,支撑县域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强化技术服务。加快引进特色农业领域高层次人才,聘请农业科研院所专家担任科技特派员,依托本土力量组建农业专家队伍,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培养一批熟知本土环境、熟练操作流程、熟悉专业技能的本土技术员、土专家等实用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编制县域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管理规程,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依托,着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打造和建设农产品标准体系。四是强化新品种试验示范与推广。加大优新品种的试验和引进力度,筛选并培育适宜本地发展的当家品种,鼓励经营主体和科技人员到一线参与和从事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并出台优惠政策给予扶持。五是依托绿水青山资源,大力发展绿色化农业,走绿色、生态、环保产业新路,培育绿色农产品。(四)拓宽资金筹措渠道,防范金融风险。用活用好已有的扶贫小额贷款、扶贫再贷款、产业扶贫基金等金融扶贫政策;积极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积极探索特色产业扶贫的 PPP 模式,鼓励私募、众筹、慈善等社会资本参与特色产业扶贫。以县为单位,因地制宜构建起由政府自建、企业自建、政府和企业共建、企业和农户共建以及政府、企业和农户共建等多种产业扶贫风险防范基金。(五)创新组织模式,防范自然风险。推进规模化生产、经营,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把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小农生产引入大市场;尊重农民意愿,广泛采取“公司+贫困户”、“合作社+ 贫困户”等生产经营模式,让贫困群众直接参与到市场经营中来,强化主体作用,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整合各级各部门涉农资金,重点投向产业基地公路、生产便道、机耕道、小水窖、小山塘、排灌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小气候气象站等建设为重点,提高产地气象预警能力,预报洪涝、干旱、冰雹、凝冻等极端天气,超前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鼓励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小拱棚、温控大棚、喷滴灌、基地管网等设施农业,建设集筛选、切断、晾晒、烘干、包装、仓储为一体的产地初加工基地,做好防范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六)建立销售平台,防范市场风险。坚持以市场需求、供给需求为导向,狠抓销售市场对接,建立长效销售机制。一是强化龙头企业带动。按照发展一批、壮大一批、引进一批的工作思路,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创新生产经营方式,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托管、股权合作、吸纳就业等方式,将农户利益联结到产业中,增强农户抗市场风险能力。二是抓好品牌创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设立专项资金,对认证企业实施奖补,通过统一物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制度规范、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加工销售模式,努力打造区域性地标品牌。三是抓好市场信息服务。以县为单位,建立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贫困农户、专业技术公司共同参与,搭建专业化、综合性的产业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供气候变化、农产品市场供求、农产品价格走势、农业生产技术、产业扶贫政策等服务信息。四是线上线下同步营销。加强农校对接、农超对接、直供直销、网上交易等销售网格建设,深化东西扶贫协作,在对口帮扶城市建立产品直销窗口,设立直销网点,探索“互联网精准扶贫”新机制,着力将电子商务作为特色农产品连接市场的重要渠道,解决农产品网上外销。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采取以订保销、以单促销的方法,实现企业与农户的互惠双赢。(七)建立利益链接机制,防范经营风险。围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主体、企业带动的扶贫产业机制,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 基地”的产供销利益联结机制,强化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实现村村有项目、户户有产业。深化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按照土地“三权分离”和财政扶贫资金“三权分置”方式,激活贫困户把山林、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到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中增加分红额,打造更多的股份农民。(八)强化基层党建,防范思想风险。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促进产业脱贫与思想脱贫同步。选好配强“两委”班子,充分挖掘培养乡村各方面人才,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让干部带着群众干,激发出贫困户的干劲、志气。典型示范带动广大贫困户学着干、跟着干,变“被动参与”为“主动介入”,通过发展产业和辛勤劳动摘掉贫困帽子,建立稳定脱贫支撑体系。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完善贫困户与经济分配挂钩的村规民约,既要防止政策养懒汉,造成“福利陷阱”,也要防止争戴贫困户帽子为荣,影响社会公平。 市 开 展 产 业 扶 贫 的 调 查 与 思 考市开展产业扶贫的调查与思考产业脱贫是中国特色扶贫模式的重要特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对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拓展贫困群众增收路径,实现持久稳定脱贫,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年来,我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第一职责,着眼贫困地区实情,因地制宜、对接市场、精准施策,积极引导和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着眼实情 多方推进努力改善贫困现状一是多维度发挥政策扶引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环境、产业环境、项目扶贫及服务手段上。围绕果品冷藏产业、生猪肉羊产业、农技服务产业、光伏产业以及现代产业园、“万企帮万村”等,市县两级共出台产业扶贫类政策措施 37个。简化专项扶贫资金发放流程,实现一周内将扶贫资金足额切块下达到县市。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鼓励农村人才在贫困地区创业兴业,带动贫困户致富。推进科技下乡服务,建立农技服务精准到户机制,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严格执行企业和农户签订的合同,让其成为真正有法律效应的合同。由项目区贫困户选出代表组成监事会,并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审计,对项目投资、经营、收益进行监控。二是多渠道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发挥财政扶贫资金放大效应,吸引资本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开发。2016 年,中省下达我市的专项扶贫资金,有 70%用于产业扶贫,涉及的项目有金融扶贫、产业精准扶贫、互助资金项目扶贫、能力建设扶贫、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项目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积极发挥金融资本作用,通过贷款贴息、财政担保、设立互助基金等方式引导金融资金投向扶贫产业,建立县级小额信贷风险化解平台,设立贫困农户专门评级授信系统,确保大多数贫困农户享受无担保、无抵押、基准利率的小额信贷,缓解扶贫融资困难问题。营造全民共同扶贫氛围,加强与中行、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江苏对口城市等单位的联系,增强了社会扶贫的力度。中行已投入无偿援建资金 796 万元,实施帮扶项目 5 大类 15 个,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投入资金 104.83 万元,实施帮扶 31 个。三是多元化推进产业落地生根。把产业扶贫与产业园区建设、农业品牌打造结合起来,力促农业产业集约化、市场化发展。在折股量化保障贫困户收益的基础上,将扶贫资金、产业政策集中投向贫困地区的致富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带动当地群众脱贫。目前,已形成温氏养猪、酿酒葡萄、茯砖茶、马栏红苹果等多个区域性特色产业。其中,永寿县依托温氏集团、云集、黄土地、多维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生态产业园,提供市场信息、品牌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行“订单式”生产,促进特色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吸收 570 名贫困人口进入园区务工。长武县按照“企业买驴、群众养驴,企业收购、群众收钱”的模式,加强与蒙驴、鑫响乞丐酱驴等企业的合作,建成肉驴养殖场 13 个,驴存栏达到 1000 余头,逐步打造“万头关中驴养殖示范县”。鼓励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承包合同或用工协议,共同发展特色产业,贫困户通过“自主经营+打工创收+带资分红”方式获得稳定收益。四是多举措改善公共服务基础。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与项目招引相结合,基本解决了贫困地区交通、水利“最后一公里”的通畅和自然村通动力电问题。招引广东温氏、北京大红门、正大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注重把乡村建设与民俗旅游结合起来,建成了礼泉袁家村、泾阳茯茶镇、永寿永平镇等一批美丽乡村。全面分析 逐项盘点潜在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公司农户”模式的经营风险需要警惕。发展扶贫产业,首先就必须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连接问题。目前我们普遍采取的“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即由县区将扶贫贷款以贫困户名义借贷给企业,由企业付给贫困户利息的方式实现增收。诸如礼泉南阳村,依托宏源养殖场的龙头带动,争取每户 3 万元国家贴息贷款入股宏源猪场,共吸纳了 120 户贫困户入股,筹措发展资金 360 万元,入股贫困户每年按 12%分红,每户年终可分红利 3600 元,贷款到期后,由养殖场归还贷款本金。这种形式既可为企业带来发展资金,又可使贫困户拥有相对固定的收入,同也可以解决部分贫困户就业问题。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种“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果市场出现大的变化,经营状况不好,企业不要说给农户的分红了,到期该还的本金企业都无力承担,这时候该怎么办?会不会把风险再次转嫁到贷款农户的身上?如果对这种风险缺乏预判,缺乏防范,就有可能出现问题,最终成为影响扶贫产业发展的绊脚石。二是龙头企业的带动效益还不尽如人意。龙头企业实力雄厚,受市场波动影响小,抗风险能力强,具有明显的带动示范效应。像礼泉的汇源果汁厂,对整个县城的苹果消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市受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群众居住分散影响,大部分扶贫产业以苹果种植、香菇种植以及生猪养殖等初级农业生产加工企业为主,规模小、分布散、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大部分产业企业处于成长期,发展效率低,难以形成规模经营,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低下,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大。三是产业发展复制模仿较为普遍,缺乏针对性。在脱贫过程中,一味的模仿先进经验,而脱离自身地域条件,造成了资金浪费,如在山区实施的异地搬迁解决了山区危房、交通便利等问题,可同样的模式在关中地区就会导致农户农业生产不便,进城后无生活资金来源等后续问题。一些地区扶持发展的产业种类换了好几茬,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产业规划持续时间较短、变化较多,产业脱贫模式单一化。相对而言,长武的光伏扶贫较有成效,但仍存在连片面积太小,建在耕作区等问题。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失去劳动能力的扶贫针对性不强,“公司+农户”类为贫困户支付利息式产业扶贫,贫困户参与产业运行的只占极少部分,如宏源养殖场吸纳了 120 户贫困户入股,仅安置贫困户劳动力 12 人,对于大部分贫困户而言,这其实相当于另一种形式的兜底,反而造就了懒汉。四是少数贫困群众信心不足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确保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近年来,各级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主渠道,根据不同地域、每家每户的劳动力和传统劳动技能,把脱贫致富的产业具体到户,找准定实增收措施,积极提供资金、技术等基本保障,真正帮助贫困家庭实现稳定脱贫,取得群众公认的脱贫实效。但在调研时,我们也感到,当前部分贫困群众对扶持政策信心不足,对各级帮扶措施有质疑,主动发展产业意愿不强烈。部分群众由于长期贫困,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身求发展盼富裕愿望不强。个别贫困群众小农意识严重,小富即安,不富也安,习惯等救济,凡事靠帮助,张嘴就要钱、要物,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靠、要”依赖现象仍较为突出。聚焦关键 综合施策合力打赢脱贫硬仗一是围绕市场抓产业。脱贫攻坚,重在产业,成在市场。要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围绕市场抓产业,根据供求搞发展,把扶贫产业建立在市场之上,方能降低风险,增大脱贫概率。要因地制宜,找准市场定位,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做到与市场信号同频共振,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提高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和持续性。要依托“互联网+”对接资源和市场,把电子商务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完善功能及配套设施,积极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将消费需求同建档立卡贫困户农产品销售精准对接,确保贫困户产品有市场、销售有门路。二是多法发展经营主体。立足贫困地区资源优势,重点还是要推进大型龙头企业的引领,从事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等现代种养业,提供农产品深加工,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推广“龙头+政府+农户”的发展模式,由企业统一管理和生产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进种植、养殖、农产品储藏、加工、销售、休闲农业等多种类型合作社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不断扩大规模,增强辐射带动力,突破“一村一品”小格局的局限,形成“一镇一业”或“一县一业”的规模优势和品牌效益。要多元发展经营主体,除了考虑种植、养殖等初始环节,更重要的环节应该是配套的农产品深加工、销售等环节。在产业培育过程中,坚持“抓大不放小”,既支持大户树典型,又侧重扶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对光伏扶贫的成本进行核算,扩大光伏扶贫的规模效应。三是把农民与企业利益紧密联接起来。探索新型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更多的共享发展实效。鼓励贫困户以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农机具等要素入股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直接或间接参与企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要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化经营机制,贫困户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突破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的局限,使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也发展壮大了产业。要探索农业与高科技企业结合,打造规模化立体生态农业产业。如淳化县与*绿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在燕子岭“九三生态林”周围打造现代生态农业,提高区域范围内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废弃物零排放和全消纳,推行猪-沼- 果循环模式,形成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生态农业新格局,建成由农民负责生产、养殖,企业负责规划、包装、销售,农民与企业共享发展成果的产业新格局。四是开展针对性产业扶贫,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核算扶贫投入的财政成本与扶贫效果及资金风险之间的关系,从中选择最有效的扶贫模式。对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保障性社会兜底为主,可以推广长武幸福院模式,集中起来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推荐工作,重点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在城市管理、卫生保洁、保安等政府公益性岗位招聘时重点向贫困群众倾斜。现行的“公司+农户”脱贫模式要进一步完善,尽量让企业在吸纳贫困户扶贫贷款的同时雇佣贫困户工作,让贫困户以个人努力换取利益,不但可以摆脱贫困,而且还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提升脱贫致富的信心,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群众“等、靠、要”懈怠思想,变贫困群众“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为全面实现贫困群众脱贫奠定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财经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