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八篇

上传人:每**** 文档编号:480925 上传时间:2019-01-03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八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八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八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 40 周年专题征文八篇篇一我是中行邵阳分行一名退休干部,今年 71 岁,我的老家在湖南省湘西会同县粟裕大将的故乡侗族寨山村翁菜冲,从邵阳市回到我老家全程约 420 公里,虽路程不算很远,过去我回老家,因交通不便,加之公路艰险,回趟老家确实艰难。1991 年 2 月初,我 那 82 岁的父亲去逝,弟弟打来电报,要我速回家处理父亲后事,当即我就到汽车站买了两张第二天 7 点半邵阳至会同的汽车票。第二天我和妻子乘坐班车,当车开到黔阳县塘湾镇,司机召呼乘客吃中饭准备上雪峰山,雪峰山海拨 1934 米,是湖南最高最大的山脉。饭后车行驶一个多小时后,车己到雪峰顶,大雾蒙蒙路边树枝毛草挂着白晶晶的冰条,好一派北国风光,当客车行驶到路面宽敝处,司机喊大家下车活动休息,司机与另一名从安江上来的司机忙着给我们客车轮胎带上防滑链,并提醒道“今天视线差,天冷路滑,从毛坪上来,我己见到两辆大车冲出防护栏滚落到雪峰山峪,残不忍睹老兄得千万小心。”大家上车后,司机抱歉地对大家说:请各位乘客,大家不要着急,安全第一,我一定安全把大家送到会同,司机一路小心冀冀,我们虽急盼回家,但司机对乘客和蔼的热情的服务态度、对安全高度负责,熟练的驾驶技术受到大家点赞。客车晚上 7 点 20 分才到达会同站,可到我老家没有车了,离我老家虽只有 18 公里,我们只好花 30 元租车到家里。老伴说“我们两家父母都不在了,今天长途乘车,我腰椎突出很痛,今后少回老家行吗!妻子向我央求道。”我点头应许。今年 4 月 3 日我回老家扫枚,8 点半从东站乘上邵阳至怀化的快巴,在邵怀高速公路行驶一个多小时就到了雪峰山隧道口,只 8 分钟就一晃过了 7039 米雪山隧道,上次我们乘客车爬越雪峰山花3 个多小时。两次过雪峰山作对比,就一目了然。到怀化站后我马上乘上怀化至会同的快巴,一路高速,上午 11 点 28 分就到了老家,弟弟见到 我,惊奇忙问:“你没来专车?怎么这么快呀!”“一路彪高速,还不快吗!”过去老家的路稀泥烂滑,如今水泥公路通到每个村组,和村民每户家门口,今年怀邵衡铁路通车后,回老家就更快了。党的振兴乡村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深入贯彻落实在农村己初见成效,村民根据山村环境搞特色养殖业、种殖业的越来越多,很多村民依山修建了新房,在政府扶值下不少村民修建了环保卫生的沼汽池,用沼汽照明煮饭炒菜,没有沼汽的村民用上了罐子煤汽,上山砍柴的村民越来越少了,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真正做到了山更青水更绿。堂孙子李长发开办的楠竹拉丝加工丆门上帖着一幅“改革开放使神州巨变,精准扶贫侗寨面貌新”。我从这幅退了色的对联中领悟到了改革开放的含意。篇二太阳落在了远处的地平线上,夜幕降临了。我站在 25 层高的凉台上,看着不远处的南五环路,像一条金龙一样蜿蜒而去,恍若在梦中一样。那天是 2012 年 6 月 9 日的下午,我一走进这套位于大兴区西红门镇的经适房里,激动的心情就一直不能平复。我已经记不清是如何站在凉台上了,我就这样傻傻地站着,一直到夜幕降临。我看着远处闪烁的灯光,往事在我的眼前一幕幕地闪现着:南池子大街的平房院里,房东阿姨早起还没刷牙,蓬头盖面地敲开了我的房门:“小王,这房子马上要拆迁了,你要赶紧找房子搬走哈。”我看着她就像看到了电影里的“包租婆”,不由得苦笑了一下。我和孩子在东四四条租的房子,是房管所的朋友帮忙租的。一天晚上孩子刚放学,我端上来我们两个最爱吃的过水面,还没动筷子呢,房东小伙就来了:“苏姐,虽然你是朋友介绍来的;但是您看看现在的房价,下个月涨涨房钱吧。”他走以后,孩子含着眼泪没有吃饭,直接去写作业了。因为他知道,这将是我们第五次搬家了。“我说,你这房钱也该涨涨了,我们家里还有老人需要赡养呢。”说这话的是亮果厂房东的弟弟,我们在这里住了快一年了,房东是我的同事。前脚她跟着老公出国定居了,后脚她的弟弟就来说涨房租的事情,真是人一走茶就凉呀。“”我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是被房东赶走,有多少次是付不起房钱自己搬家了。只记得第一次租房子的时候我已经下岗,正在一个单位里打工,孩子还在上学。那时候是改革开放近二十年了,城市规划建设的进程很快。因为我在东城住的房子拆迁时,我买不起拆迁安置的房子;所以为了孩子能够就近上学,我就开始了艰难的租房生活。一直到了 2008 年,孩子上大学了,我也退休了,才在宛平城租了一间朋友闲置的房屋住了下来。虽然房间不大、只有不到九米,而且是冬冷夏热;但是我可以随时到抗战纪念馆的图书馆看书,再也不用担心付不起房租而被迫搬家了。终于有一天,我原来的街道通知我去开会。我去了以后,看到原来的老街坊们都非常兴奋地聚在一起聊着天,彼此分享着拆迁以后各自的生活体会。会议开始了,街道主任传达了国家关于危房改造安置的文件,像我这样没有住房、符合条件的,就可以得到经济适用房的指标,会场立刻沸腾了。大家纷纷感谢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老百姓的关心和爱护,有一位老奶奶甚至抓住街道干部的手哭了起来。因为政府对经适房安置问题非常重视;所以经适房的建设进展的很快。不到三年的时间,我们的经适房就建好了。我在五十多岁的时候,终于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那种幸福的感觉别人是体会不到的。一转眼又是好几年过去了,我安心地住在属于自己的房子里。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我真的是感触万千。很多时候人们都不理解城市改造的意义,总是在抱怨自己无家可归。我在租房子住的那些年里,也曾有过这样的怨怼。但是静下心来想一想,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总应当为自己的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像我这样原本手无缚鸡之力、在家娇生惯养的女子,在那些年里学会了如何自食其力,并且认识了很多的好心人。比如当我们要搬家的时候,哪怕只在那个地方住了三个月,街坊们也会纷纷伸出手来帮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孩子放学时下大雨了,正好一个街坊路过学校门口,把二年级的小豆包送回了家里。包租婆轰我们走的时候,一位著名的画家街坊走过来相劝。当他看到我儿子眼泪汪汪站在那里时,他就把孩子带到他的屋子里,还给我儿子写了“好好学习”四个大字。人们常说心安则是最大的福气,心中有阳光、雨天也晴朗。我们每一个人虽然是小我;但是也要时刻想着为国家奉献自我。自从习近平主席执掌国家命运以来,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人民的幸福指数连年递增。我相信“社会由芸芸众生组成,你若无伤则社会无恙。”只要我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何愁幸福不会滚滚而来呢?因为幸福不是毛毛雨!篇三常言道:安居才能乐业。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但若说起与老百姓关系最紧密、感受最深刻的,莫过于居住条件的改变。回首过去,我家先后经历了四次搬家,不仅彰显着生活幸福感的提升,也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改革初期:一家三口,蜗居土房上世纪 80 年代初,我出生于中国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那时,我家住的是一间破破烂烂的土瓦房,面积不到六十平米,父亲用木板把房子做了隔断,一进门是厨房,中间是客厅,最里面做卧室。常年的风吹雨淋,墙面的裂缝清晰可见,父亲就用一些废弃的布料和稻草堵塞着。因为房屋地势低,光线很暗,即使白天做饭,母亲也需要开灯。晚上,老鼠在地上、墙垣上跑来跑去,吵得人辗转难眠。遇到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需要动用所有的水盆接水。印象最深的还是冬天上厕所和用水困难,茅草屋厕所四面透风,蹲一会儿简直是受罪;而每天提水不仅路远,还要排很长时间的队,经常有邻里发生争吵和打架的现象。在那个贫瘠的时代,“一穷二白,家徒四壁”是我家的真实写照。上世纪八十年代:妹妹出生,借钱盖房1988 年,我上小学了,这一年妹妹也出生了,人口的增加,让原本狭小的家显得更加拥挤不堪。看着襁褓中脸色冻得通红的妹妹,父亲一咬牙,倾其所有,并借遍了亲朋好友,把原有的土瓦房推倒,把地基垫高,在原址上扩盖了几间红砖房。这是父母结婚后,我们第一次搬家,全家人欢天喜地,激动不已。房子明亮温暖,墙壁洁白如雪,两个卧室虽然不大,但足够一家人居住了。父亲心疼坐月子的母亲,还特意在院子里盖了带门的厕所,给家里接了自来水管。从此,全家人再也不用为如厕难和提水远的事情发愁了,父亲也不用一到雷雨天气就冒着危险上房查漏补漏,母亲再也不用白天做饭都要开灯,我也不用害怕老鼠乱窜的烦恼。我们家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和提高。上世纪九十年代:白手起家,两层楼房1998 年,我上中学,妹妹也渐渐长大了,我们都需要有一个独立生活、学习的空间,家里的两个卧室就显得“捉襟见肘”。幸好,有头脑的父亲抓住了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好时机,承包了村后山的水库养鱼,而且率先在村子里开了第一家小商店,不仅偿还了之前的外债,还攒了几万元钱,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元户”。和母亲商量后,父亲盖了村里的第一栋两层楼房。搬家那天,前来帮忙的亲戚乡邻们都啧啧称赞,言语中满是羡慕之情。新房有大大的客厅,定制的沙发,再也不愁来了客人没地方坐;房间安装了铝合金窗户,密闭性和隔音效果好多了;最让人惊喜的是,父亲还在卫生间安装了洗浴设备。这次搬家是“质”的提升,我们在父母“自力更生”的努力下,过上了崭新的生活。本世纪初:父母扶持,立家买房大学毕业后,我留在城里工作,一年后,我和相恋四年的大学女友佳佳领了结婚证。知道我刚工作没多少钱,佳佳没要求我买房,岳父岳母也没向我要一分彩礼。但父亲却坚决不同意:“将心比心,人家含辛茹苦地把闺女抚养大嫁到咱家,我们不能委屈了她。房,必须买!”说完,塞给我一叠钱。我赶紧拒绝:“爸,这是你和我妈的养老钱,我不能要!”父亲说:“我们还年轻,能挣钱,而且手头也攒了一些积蓄。这几年国家政策好,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还发放粮食直补,其实农村不比城里差。”在父亲的坚持下,我红着眼接过了钱。2008 年,在家人的扶持下,我按揭买了一套两室两厅的商品房。房子不大,但地理位置优越,公交、铁线纵横交错,上下班十分便利。搬家那天,母亲送来一份特殊的贺礼她亲自绣的“家和万事兴”十字绣,告诫我们:努力奋斗,立家立业!一零年代:城里养老,幸福洋房2018 年八月,我家迎来了第四次搬家。因为双方父母的年龄大了,我和妻子想把他们接到城里来养老。其实这个想法前几年就有了,但时机还不成熟。近两年,随着我工作表现优秀,先后在单位升职加薪;妻子也如愿以偿,辞职开了自己的服装工作室,开始接单盈利。我们卖掉了之前的小户型,加上自己这些年的收入,重新买了一套四室两厅两卫 160 平米的花园洋房。新房南北通透,宽敞舒适,装修时,我把门窗、地板、家具都用上了环保的新式材料;小区环境安静优雅,健身器材完善,方便父母们锻炼身体;周边幼儿园、小学、超市等配套齐全,孩子将来的教育也不用愁。父亲和岳父激动地感慨道:“当了一辈子农民,没想到临老了,不仅能领到政府发放的农村养老金,而且也赶时髦做了一回城里人,这都要感谢党中央的好政策啊!”近四十年来我家所经历的四次搬迁,看似普通,从实质上讲,却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国力得到极大加强,民生得到根本改善的最生动体现。诚如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的国庆晚会上,成龙和谭晶在国家中唱的那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每个 “小家”的幸福,都离不开国家这个“大家”的强大。做为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和享受者,我们要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建设好祖国这个“大家”多做贡献,助力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篇四在我儿时记忆里,常听父亲讲述我家光荣的革命史,这也许是对年幼的我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红色教育吧。我的伯父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参加了共产党的抗日队伍,不幸在解放战争初期壮烈牺牲。正是由于出生在这样的革命家庭,我们兄弟 6 人中有 4 人薪火相传,相继参军报国,这在当地实属罕见。正是在我们的影响下,我的 3 个侄儿也相继参军。而且巧合的是,其中兄弟 3 人和 3 个侄子的参军时间正好都在改革开放的年月里。出生在 20 世纪 70 年代的我也许是耳濡目染的缘故,自幼便有一种浓浓的军装情愫,并对军营充满好奇与向往。当时的物质条件匮乏,我正好赶上三哥哥(1977 年冬季参军)退役下来的旧军装,成了我御寒的必备衣物。我俩相差 10 余岁,哥哥的军装对于瘦小的我来说根本不合体,既肥又大但是我依然感觉很自豪,还不忘向小伙伴们炫耀说哥哥是军官。那时的军装面料和款式很单一,红五角星帽徽的软军帽,绿军装全棉布料,干部服与战士服的主要区别在上衣口袋上,战士服只有上边两个口袋,干部服下边多了两个口袋。又过了两年,我四哥也参军到了云南边防陆军某部,穿的依然跟三哥一样的绿军装。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也长大成人了。20 世纪 80 年代的最后一个初春,时值国家征兵工作改革,一改往年冬季征兵变成春季征兵。我毅然放弃高考偷偷报名参军,结果如愿以偿。我始终记得自己第一次真正拥有军装时的情景。接到入伍通知书的那天上午,我兴高采烈地从人武部将崭新的军装领回来,便迫不及待地从头到脚把自己“武装”起来。新军服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因为全军已经重新实行了军衔制。我领取的就是“87”式服装的一部分。这套服装除分为礼服、常服、作训服外,还特别设置了文工团员用的演出服和军乐团、仪仗队的礼宾服。另外,还有地勤服、迷彩服、防化服、坦克服、航空服等近 10 种特种服装。到了部队的第二年又配发了“87 式”制式米黄色衬衣,并佩戴“一拉得”领带,还有了大檐帽。用“87 式”系列军服装备部队,是我军军服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转眼间,一二年的军营生活过去了,衣服换了四五套,军装也慢慢穿出了些味道。这时才明白,最美的军装并非是没被穿过的崭新之时,而是在它无数次被士兵的汗水浸泡,经过一遍遍洗涤,逐渐褪色变旧之时。上军校那会儿,正好遇到部队将原来校官以上干部才有的“马裤呢”冬常服配发至尉官。穿着笔挺、帅气的“马裤呢”回家探亲,更是须臾不舍得脱下,走亲戚访朋友都穿着,肩上红艳艳的学员肩章更是招惹人眼。军校毕业到老连队后,除了将成色较新的几套士兵常服送给排里战士们外,还专门把那套从新兵起就跟随着我、早已洗得发白的冬常服压在了箱底。那可是自己整个士兵青春的最好见证,我必须好好珍藏起来。在香港回归的前一年,我的大侄子到陕西陆军某部服役且赶上军服改革。我军开始研制面向 21 世纪的新一代“97 式”军装。新一代军服保留了“87 式”服装的优点,吸取了国际上先进国家军服的长处,与“87 式”军服相比,在结构、用料、颜色、服饰及配套方面均有较大的改善。尤其是样式、颜色更为美观、大方和协调,形成了陆军以棕绿色为主色调、海军以白色和藏青色为主色调、空军以蔚蓝色为主色调的三军颜色体系。“97 式”军服共分礼服、常服、作训服和工作服四大系列,与“87 式”服装相比,主要增加了礼服、夹克常服、毛衣、体能训练服、战士皮鞋、作战靴及国际通用的贝雷帽等品种,新增了绶带、军种胸标、姓名牌、臂章等服饰标志。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就在“97 式”服装即将全面配发部队的时候,我离开了部队,一直为未能穿上更加漂亮的礼服而遗憾。令我欣慰的是,我的遗憾在侄儿的身上得以弥补,第二个侄子也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来到山东海军某部服役,接过我手中的钢枪。2004 年底,全军士官、士兵更换仿毛料冬服。新式士兵常服采用全里、全衬的毛料服装制作工艺。不论是男兵还是女兵服装,在设计上尺寸都比原先的缩小了,这样更能凸显男兵的阳刚之气,更能体现女兵的倩丽身姿。正是这些以厘米为单位的微小变化,使新式士兵常服一改以往拖沓、肥大的旧样式,显得威武精干、生气勃勃。全军从 2007 年起又换发了 “07 式”服装。这次是我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换装,涉及礼服、常服、作训服和标志服饰 4 个系列,共计 600 余个品种。又过了三年时间,我的第三个侄子参军到了安徽空军某部服役,一身行头都是最新款式。陆军军服颜色调整为松枝绿,海军军服调整为深藏青色和白色,空军军服在深蓝灰色基础上作了适当加深。大檐帽调整了翘度,军官增加了帽檐花;夏常服为束腰式,陆、空军和海军白色春秋常服为猎装式,使体型更显修长;增加了级别资历章、国防服役章、臂章等,重新设计了三军统一的帽徽、领花,体现了军人荣誉,强化了军服美感。国旗、军旗、长城、天安门等中国军队的传统重要标识,简洁地融入到了臂章、领花、胸标等标志服饰上。现在两个侄子仍在部队服役,一个已是陆军上校。今年“五一”期间我的一个侄女结婚,两个在部队的侄子都回家探亲并穿上新礼服护送着出嫁,亲朋们说跟仪仗队似的。他们每次探亲回来,叔侄俩都有交流不完的话题,因为部队的变化太大了。就拿军装来说吧,几乎每隔二三年,部队服装都在悄然变化,品种和功能日益丰富,变得越来越美观,越来越舒适,越来越实用,越来越耐用,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充分吸收借鉴国际军服发展的有益经验,体系更加完整配套,造型更具时代特色,用料质量明显提高,标志服饰搭配协调,穿着尽显军人威武之气和飒爽英姿。这既是我军军队正规化建设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也是国家综合国力日益提升的具体体现。我骄傲!我自豪!因为我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进步的。40 年的改革历程,我是最好的见证人,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我及家人的亲身经历,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伟大祖国的日益强大和繁荣富强,国防建设的飞跃发展,一家两代六人的军装演绎,虽然只是改革开放中的一个缩影,但是足以说明改革开放在不同方面不同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篇五六月不愧是中国的“考季”,高考、中考、学考、小考接踵而来,随后的期末考试将给这个学年圈上句号。时至今日,学校最普通的考试也实现题卡分离,试题印刷得跟高考试卷一样清晰精准,每张答题卡也需要贴上条形码。坐在期末考场上,有关考卷的记忆连缀成幻灯片,折射出 40 年考卷的历史。上世纪 70 年代,我在家乡的村学念书。两个土墩支起一块粗糙的木板,几个孩子围坐四周,一个教室里同时坐着两三个年级的学生,这就是曾长期存在的“复式班”教学模式。我的小学五年语文、数学、自然、音乐、体育等所有功课都由王老师承担。考试是山坳中的小学里最隆重、最严肃的事情。“准备一张 8 开纸,吸满墨水!”考试前几天,老师总会这样不停告诫,他对 8 开纸的经典解释是:“将大白纸对折 3 次裁成 8 份。”小时候怎么也没有能力解决这个实际生活中的算术应用题,8 开白纸的准备工作只有靠家长完成了。用惯了铅笔的我们总是忘记带钢笔或吸墨水,于是考试前乱纷纷地借钢笔、借墨水。老师一边“生气”地说:“叫你准备了两天,就是不听!”一边把他的钢笔掏出来借给没有钢笔的学生用。考试时,老师用粉笔在灰蒙蒙的坑洼不平的黑板上抄题,我们按照规定的格式写上年级、科目、姓名,然后跟着老师的粉笔头一仰一俯地抄题作答。为了避开老师身体的遮挡,我们的脖子不得不左右扭动。老师总是巧妙地将黑板分为左右两部分,写满右边擦左边,写满左边擦右边那时候,许多学生中途辍学,年级越高,学生越少。到我们小学毕业时,只剩下五六个学生。于是,老师“发明”了一种试卷制作方式在几张白纸之间夹上蓝色复写纸,用圆珠笔用力抄写一遍,几张试卷就被“复印”出来了。这种正反两面都有字迹、凸凹不平的试卷,印记了一串串成绩。现在,每当看到财会部门书写两三联的票据,我就会想起小时候的试卷。真是可惜,那种考卷一张都没有保存下来。1992 年前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县城中学教书。那时,期中、期末考试的命题、制卷工作都得手工完成,基本上跟我上中学时一样。记得初到教研室,白发苍苍的教研组长李老师给我一支只有一小段粗钢针、不用装墨水的“钢笔”,慢慢知道了这是写蜡纸用的。考试前一周,命题任务夹杂着蜡纸浓浓的油香味降临。那些初为人师的难以名状的体验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种蓝色打字蜡纸,底面有一张有标尺和方格的厚纸,中间夹有一层很薄的衬纸。“那衬纸是校对用的”,老组长一丝不苟地解释,“刻写时得注意垫板平整,掌握好钢笔的斜度和手腕的力度,要是划破蜡纸那就太浪费了。”的确,修改蜡纸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先要将蜡纸从衬纸上揭起,然后在需要修改的地方涂上专用的改正液,吹晾一分钟左右,等到变干后才能继续书写。那改正液有很浓的刺鼻气息,直到今天,一想起来仍会条件反射地流眼泪。刚毕业那会儿,刻版技巧不够好,字大、行距宽,一套题写下来需要一两天时间。伏案书写久了,一闭眼睛,一方方暗红的幻影就会忽上忽下地晃悠起来,久久挥之不去。刻写好的蜡纸被固定在手摇印刷机的滚轮上,再加上油墨,放好白纸,就可以印刷试卷了。左手送纸、右手摇轮,一张张白纸经过两个轮子滚压,被印上蜡纸上的字迹。油墨多少、用力轻重、纸质好坏等许多因素都会影响试卷的印制效果。那时考试,由于试卷印刷问题,往往需要很多老师进考场,逐页校对试卷的边角地带,一个考场少则三五句、多则几分钟,甚至嘁嘁喳喳写上半黑板,有时还得接受学生的个别询问。如此下来,有的考场学生等急了,直到考试终了前一二十分钟才能得到准确的文字、数字或符号。作答过那种试卷的人总有这样的朴素意识:不能用手臂或衣袖直接接触或擦拭试卷。因为油墨很长时间干不了,手臂或衣袖一不小心会翻印上试题。于是,有人小心翼翼先用手指试验油墨是否干爽,有人用草稿纸铺垫在手臂衣袖之下,还有些仔细的女生总忘不了戴上袖套。那时,每当考试结束,老师们关注的话题总是“某某学科的试卷没有任何问题”、“某某老师的书法进步了”、“某某老师的版式设计很好”之类。进入 21 世纪,学校进入“电子时代”电脑、网络、打印机进入教研室。学校题库制卷系统实现题目和试卷编制及管理完全计算机化、网络化,它使命题、制卷工作不再成为教师的繁重负担。不同年级、不同科目、不同题型、不同难度 随着一个个指令,各种要素随即包含在一份份试卷当中,原本沉重的工作变得轻松自如,甚至成为一种艺术的享受。画图工具解决了几何、地理等学科的困难,各种特殊符号工具软件为数学、理化公式提供方便,卷头、试题各有各的字体、字号,学校平时考试的试卷字迹清晰图文并茂,与高考试卷的质量几乎相差无几。欧阳修诗云:“四十年间花百变。”从小学到大学,从学生到教师,已经记不清经历过多少次考试,作答、制作过多少考卷了。但至今每提到考试,我便会想起黑板上抄写的考卷、复写纸复写的考卷、手工刻写油印的考卷。时光荏苒,沧海桑田,考卷见证了改革开放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变迁。篇六时光如箭,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在工程单位工作已经十几年了,回首往事,记忆犹新,这十几年的春秋岁月如生花妙笔,在时光的画板上记载下让人难忘的点点滴滴。没有进入工程单位之前,对于工程,工地我像别人一样也充满了好奇,觉得几座帐篷是一个家,几幢活动板房也是一个家,这样的生活是神秘的,也是冷酷的。而真正融入这样的生活我才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04 年,我刚入职,被分配到北方一个高速公路项目上,刚从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转入寂静的荒山野岭,我被吓住了也被震撼了,宿舍是在一片庄稼地里开辟的平地上建起的简易板房,周围是一片看不到尽头的玉米地,宿舍的地面只是铺了一层红砖,时不时会有小爬虫的光顾,板房的材质不隔音,晚上睡觉都能听到隔壁的呼噜声面对简陋的活动板房,来自天南海北的同事,我是崩溃的,是无所是从的。同事们都在如火如荼的奋战着,而我却萌生了退缩的念头,烈日骄阳,尘土飞扬,钢筋水泥,没日没夜的加班苦干,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开始消极起来,藏起了笑容,对于工地,对于饭菜我多了挑剔和抱怨,甚至萌生了辞职的念头。单位领导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隔三差五的就和我讲讲公司的历史,讲过去年代里没有先进的机械和设备,老一代工程人是如何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是如何肩扛手抬,用铁轨碾平岁月的沟壑,用桥梁征服奔腾的江河。给我看那些获得鲁班奖、詹天佑奖、火车头奖的工程的照片,告诉我一个又一个血汗交融的故事。位经历过十几条铁路建设的老师傅也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你们是没有经历过第一代筑路人是真的苦,过去有句话“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说的就是我们工程人,那时候真的是一穷二白“守山餐,伴山眠。风梳头,汗洗脸”。穷山恶水里,得自己开辟住所,载四根木桩,围一圈草席,盖上茅草就是一个工棚,四摞砖头加上一块木板就是一张床,十几个人挤在工棚里,夏天像蒸笼,冬天又冷的像冰窖,还有老鼠虫子钻来钻去。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工地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整齐的宿舍,有了统一的办公区域,有了专门的食堂,有了方便的洗澡间,通了电,夏有风扇冬有暖气,还有统一舒适的床铺。这是多年前我们想也不敢想的。安下心,踏实下来,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居住环境会变的更好。”老师傅的话像小锤子,一下一下敲进了我的内心,我开始沉淀下来,认真对待生活和工作。热情的同事们也看出了我的迷茫,更是对我关怀备至,对于我幼稚的问题总是耐心细致的回答和教导。在生活上也给了我家的温暖,可口的饭菜,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甚至主动的找我谈心,带我去买日用品,那些日子,正是同事们的热情相待才驱散了我头顶上恐惧和茫然的乌云,温暖了我冰冷如水的内心。在领导和同事的关怀下,我渐渐走出了消极的阴影,想像一下前辈的艰苦付出,我们现在的住宿和工作环境有了日新月异的改变,机械化的施工也减轻了人力的消耗,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和挑剔。08 年,我被派往了南方的一个高速公路项目,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进入驻地,没想到这次项目部给我的是一个大大的惊喜。项目驻地建造的像一个花园,绿树成荫、蔬果飘香,整齐划一的两层活动板房建成了一个简易的办公楼,走进去室内窗明几净,设施齐全,木地板、吊顶,成排的太阳能热水器、宽敞的浴室,空调网线,现代化办公设备,这些在以前不敢想象的设施,如今确确实实走进了我们的工地生活,我想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是舒适的,也是便捷的。如今我已经走过了好几个工程项目,工地环境,居住场所真是一点点再发生着变化。从“家园式项目”到“花园式项目”,每一个新项目的临建都考虑到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办公地点、生活区域都会因地制宜,或租住,或自己搭建,不管哪种形式,但内部的设施都是齐全的。改革开放像一缕春风,更像一阵细雨为古老的中华大地注入了无限生机,也给工程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数的工程人从风餐露宿,筚路蓝缕走到了现如今的小康社会,他们吃过苦,受过累,却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与时代一起进步,一代代传承着工程人坚韧顽强,奉献担当的精神。40 年光阴似箭,工地住宿的变化见证了社会的变迁。从过去拥挤简陋的工棚到现在整齐划一,美观整洁的标准化宿舍,每一处细微的变化都记录着时代发展的轨迹,也见证了 40 年改革开放带来的飞跃。篇七离开生我养我的村庄-大山背村,已有二十余年了。在这二十余年中,不是我没有回过家乡,而是偶尔回去,也是那么匆忙。昨天晚上,在明亮的灯光下,我看着翻开我的文集心海逐浪,突然有了一种冲动,想起了家乡,曾经那么贫瘠,我没有离开;如今那么辉煌,我却远离了。乡音如此亲切,乡情如此淳朴,即使我的文笔粗俗,也该为我的家乡留下深深的印记。我的家乡,名为大山背村,顾名思义,村庄是依山而建,并坐落于大山之前。村子三面临山,村后是一座背鼓山,前面也是一座蛇状矮山,右边就是高山相叠的群山,左边没有山,但也不是平地,形如山谷。从远处看,我家乡的整个村庄就像酣睡在一个大大的摇篮里。可见,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环境幽雅,风景美好。虽不是旅游胜地,但空气清新,乡村淳朴,村民友好,俨然像一个人人渴慕的世外桃源。有的村民,把灵魂镶嵌在家乡的命脉里,一辈子舍不得离开,有些人虽然远离家乡,但是抵达城市磨去青春岁月之后,又投入了村庄的怀抱,守望属于自己的那几分田地。我家乡的大山背村,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山村。在世界地图上没有标注,只在临武县地图上占一席之地。交通不算方便,离麦市乡四公里,离临武县城,约三十五公里。村名,自古以来,有好几个称呼,有人称五星村,有人说曹家冲村,其实,真正的村名就是大山背村。称五星村也不错误,但包含相邻的三个小村子,一个是新屋场村,一个是大冲村,还有一个是寺山桥村。说曹家冲也没有疑问。狭义上说,曹家冲村就是大山背村,广义上来说,曹家冲村除包括五星村的三个村庄外,还包括淡家冲村、田里村、石头背村等几个村庄。我家乡的村庄来源,极其富有传奇色彩。很久以前,家乡是一片荒野,且属黄氏管辖,由黄氏的隐士守护。曹氏的祖先生活极度贫穷,为生存以放牧为生。有一天,祖先一家三口,为找丢失的山羊来到这里。这里蓝天白云,无限美好,青草野花,茂盛鲜艳,山涧流水,潺潺有声,树木矮小,竹叶青翠,我的祖先看到此地是一个适合放羊的好地方,想暂居如此,便向黄氏隐士以每年五个大洋的价格租赁十年。在写契约按手印那天,祖先五岁的孩子,正在旁边玩耍。他右手拿着烧得漆黑的竹棍,慢慢舞动,一不小心,竹棍离手而飞,飞出的竹棍一头落在了契约上,划出一道黑黑的斜线,正好在契约上的“十”字上面,成了十分契合的一撇,“十”字立刻成了一个“千”字。当时,黄氏还不知道就把契约珍藏了起来,而我的祖先见状窃喜,但什么没有说。一转眼,十年的时间就到了,黄氏的隐士要我的祖先离开这个地方,我的祖先说还有九百九十年呢,请他拿出契约来看看,黄氏隐士不信,拿出来一看,顿时傻了眼,契约上“十”字,已经成了“千”字。黄氏哪肯罢休,就告官打官司,那时,鉴别字迹的手段不先进,根本鉴定不出那一撇,是否不同一人之手。黄氏官司失败,气得食欲不振,后来患重病而死,葬在村前的竹林里。一百年前,黄氏的子孙对隐士的坟墓没有跟管,曹氏为了感谢黄氏恩泽,每年清明时节都烧纸钱祭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曹氏的子孙,在村子周围砍竹开荒,扩大种植面积。八十年前,村子前面的竹子被砍光了,平整为晒谷子坪,村人称那为“晒谷坪”,黄氏隐士的坟墓就这样被铲平了。一百年后。我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黄氏的后代组织几个黄氏村庄的人,要来我村认祖归宗,在清明节来祭拜他们的祖先之一隐士。我村出于人道主义精神,给黄氏祖先隐士,在晒谷坪的旁边,造了一座很大的水泥坟墓,算是仁至义尽了。可是,黄氏后代来“验收”后,认为我村造的坟墓位置不对,扬言清明节那天派四辆的车人马过来,毁掉我村的晒谷坪,重新造坟墓祭祀。我村的干部听到黄氏的言论,断定在清明节那天,可能发生冲突,发生械斗。因此,村干部召集村民研究如何“备战”?每家至少准备残砖断瓦半箩筐,放在楼上,见机行事。清明节那天,除了满 18 岁至 50 岁的男人以外的人,都在自家的楼上,准备好武器-残砖断瓦,备战黄氏入侵(入村)。18 岁至 50 岁的男人,分成两批,一批 50 人在晒谷坪镇守,迎接黄氏人马到来,另外一批约 200 人,隐藏在东西两个地方,即在祠堂和礼堂持武器待命。只要听三声口哨声-战斗信号,就冲出来围剿黄氏人马。清明节那天上午九点多,黄氏的人马敲锣打鼓,抬着羊头祭祀来了。周边黄氏村庄都有代表参与,约有上百人。我村干部以礼相待,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可是,黄氏的后代,真的很冲动,不在我村为他们祖宗造的隐士坟墓上祭祀,而是动手砸晒谷坪。他们的行为激怒了我村的护村热血青年,三声口哨,待命的 200 余人拿着家伙,从东西方向一齐跑来,黄氏的人马见势不妙,几乎吓破了胆,哪敢接招,丢下工具,魂飞魄散似的不择路逃跑,村口的山路上,晒谷坪前的田地里,到处是黄氏慌乱而逃的人。从此,黄氏的后代再也没有来祭祀过,但来往依旧,相安无事。俗话说:靠山吃山。不错,我村有山,却很难吃到山,除了村后的背鼓山,树木茂盛,山中树木,给村民造了不少低矮的房子,烧出了无数村民的幸福,其他的山几乎都是光秃秃的。左边的山,属于群山,人称“三十六湾”,属我村管辖的范围很少。其实,从我村上到那山顶,到底有多少弯,谁也没有去数。“三十六湾”挨近香花岭,地形复杂险要,地理位置偏僻,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有锡、钨、铅、锌、铜、钼等 9 类 22 种矿产,因此,这座山成了有钱有权有势的人的必争之地,很多头脑灵活、吃苦耐劳的人,在这里发迹了。我村有些人在“三十六湾”赚了不少钱,据不完全统计,到 1986 年,成为万元户的有五十余户,其中有二户在银行存款达到二十万。到 1999 年,在银行有二十万存款的有十余户,其中有三户银行存款在一百万以上,村里建起了高楼大厦。到 2012 年,据说,在银行有一百万以上存款的就有十二户,还有人在银行存款达千万以上。村里有很多的人在“三十六湾”确确实实赚了很多钱,在临武县城、在郴州市、在省城长沙买了宽阔漂亮的房子,有的人还在外省买了别墅,有的人走出乡村,出国留学光。俗话说得好:靠水吃水。是的,我村靠水,水能够“吃”到,在左边大山脚下的五星水库,在干旱天气,可以灌溉周边方圆十五里以内的田地,不仅我村的人能够吃到水,而且麦市乡很多的村庄,也能够吃到我村的水,造福了不少外村的人。十年前,每隔三五年,水库都抽干水,捕捞一次鱼。每次干水库,每家每户均能够按人户会分到适量的鱼,剩下的鱼出卖,还可以卖上几千元,多的时候卖上几万元。最近几年,可能是“三十六湾”挖矿的影响,致使水库里井水断流,水库漏洞很多,蓄水不稳,虽然在采取多种补救措施,效果很明显。我期待家乡的五星水库能够出现奇迹,再次看到碧水温柔、幽静、清澈,蓝天、白云、白鹭,倒映在水面,风起时,碧波荡漾,风静时,恰似一面平镜。当水款款流出水库后,水就用来灌溉、发电、养鱼沿着记忆,追寻村庄的故事,我的思想再点亮。几十来,我的乡村,变化真大。乡村如何变化,就看村干部的思想如何变。人们常说:穷则思变。是的,变则通。不可否认,村干部为村里为村里做了一些实事。“三十六湾”没有开发前,村干部向在外面工作的村民发出乐捐函。远在千里之我,也收到了乐捐函。那时,我在广东云浮工作,回来也乐捐了两百元。为改造寺山桥村到西背岭那条极其危险的上陡坡公路,贡献了一份力量。后来,为了方便村民挑水,村干部在村庄不同的角落,挖沟埋水管引水,增加五口水井。“三十六湾”开发后,不少村民成了万元户。此时着手在村口建立牌坊了,凡捐款伍佰元以上者,都在牌坊上刻名纪念。当时,没有在“三十六湾”挣得一分钱的我,也捐了伍佰元,尽了微薄之力。从读高中开始,我一直漂泊在外。大学毕业之后,远在异地,很少回家。即使后来到了县城工作,也只有在清明节时节或春节期间,回去短住。在我印象中,我在外地生活那年,村里水泥钢筋房子,只是那么两三栋。现在二十年过去了,村里变了大样,高楼大厦平地而起,三层楼以上的房子不少于三十栋。自来水、水泥路、闭路电视应有尽有,显示了村里的变化。几年前,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我村的报道:要想富,靠支部;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书;跟着党员走,致富不用愁,跟着支部走,日子有盼头!看到这样的话,作为村里的一员,感到很自豪。看到后面的文字,就让我骄傲了。村里投资 28 万元建好了综合办公大楼,建好了高标准、高档次的“现代远程教育室”,全村七成以上村民从事矿产品加工,年总产值达 6000 余万元。2005 年,村里 8 名党员经济能人,带领本村 80 多名村民走出国门,到缅甸、越南创办企业,不仅为村民致富提供了就业平台,而且有 44 名村民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当起了“老板”。村里投资 16.8 万元对村古戏台进行了修缮。接着,先后投资 76 万元,完成通村水泥公路建设,村里又投资 78 万元,建成了村休闲广场,篮球场、喷水池等。多令人心动拍手叫好的数字!一切都在告诉我,我的乡村的巨大变迁,变得如此辉煌,如此美好!几年前,全国上下都在搞新农村建设。我的乡村正好赶上了新农村建设的快车,成为了新农村的示范点。据说,为了统一规划,政府适当出资,村里统一筹建,那些黑暗狭小的用石板铺成的街道,宽阔陈旧的木房子,在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吹拂下,几乎是在一周的时间里,被推土机推得丝毫不剩,新房将矗立在眼前了,村民高兴得几夜无法合眼。现在,新农村建设又开始了,村牌坊附近的陆谷岭的土地已经被推平,要不了多久,一栋栋整齐的房屋也将矗立,那时,我的村庄将是一个不含杂质、温馨、祥和美丽的村庄!这就是心中的山村,变化的大山背村,腾飞的大山背村!篇八蓦然回首,祖国的改革开放已悄然走过 40 年,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我不仅见证了国家的辉煌成就,同时也亲历了家乡和军营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回望来时路,我从一名农村青年转变为一名合格的武警战士,然后由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名团职干部。这些燃情往昔里有奋斗、有辛劳、有坎坷、有幸福、有泪水,激荡着多少青春与憧憬,承载着太多的光荣与梦想,流淌着无尽的汗水与拼搏。虽然逝去的韶华未能积淀下什么闪光的亮点,但人生的底色,却因为渗入了橄榄绿而变得斑斓多彩。时光荏苒,40 年的时光弹指即逝,每一次梳理过去的岁月,那些飘散的思绪便会慢慢凝固起来,然后一次次在内心激荡。 我出生在江西省余干县鄱阳湖边上的一个村庄,村民以江姓为主,另有姓涂和姓龚的几户人家,江家村是个大村庄,村里约有 600 百户人家。全村共分为“三方”,分别是一方、二方和三方,而我家属一方,是人比较多的那一方。村子依山傍水,旁边还有一片杉树林,是个风景优美、田地毗邻的钟灵毓秀之地。我就是于 1978 年农历九月初三,出生在这个村子的一幢老屋里。听母亲说,和我相差一两个小时出生的,还有一个前屋的男娃,按辈份讲我得叫他叔。说来我们俩还是蛮有缘分的,一起出生,一起上学,一起当兵,共同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时光。 小时候,我们村的百姓主要以种田种地为生,另有少数人家以捕鱼为主业,并没有其他什么像样的副业辅佐生活。如此一来,乡亲们的日子也只能是填饱肚子而已,至于吃好、喝好、穿好、住好,那是断然不敢奢望的。记得当时我们家住的老屋还是带“天井”的那种老房子,五六户人家挤在一幢老屋里,平日里孩子们在一起尽情玩耍,很是热闹。那时候除了生活条件差一些,但大家彼此间的氛围还是蛮融洽的。吃饭时,大家都是端着碗这家串到那家,谁家有好吃的都会端出来分享。虽然当时并没有什么好吃的,但各家的厨房一到做饭时间,照样会炊烟袅袅,一缕静谧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 我家兄妹四人,唯有我一人读书读到了高中毕业,两个哥哥小学没上完,就开始跟着父母到田地里劳动,他们年纪虽小,可很快他们就成了父母干农活的好帮手。而我妹妹从小就很懂事,她大概认为让我读书,也许将来还能给家里光宗耀祖吧。她自己则从初二开始便辍学在家,帮助父母打理家务,从来没有过一句怨言。从记事起,我除了偶尔帮家里放放牛,其他的农活基本没做过。只要到了农忙时,他们就安排我在家看家,顺带能看书复习。所以说我能有今天的发展,两位哥哥和妹妹,他们是有很大一份功劳的。直到现在我内心深处都感激他们,惦念着他们。 那个年代,读书考大学是农村青年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或者是小中专,那都是不得了的事,从此可以吃上商品粮,摇身一变成为城里人,那该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事呀。其实读书除了勤奋,还是要有些天赋的,任凭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伴随着饥饿,虽然硬着头皮读完了高中,但终究还是输在了挤往大学的“独木桥”上。大学没有了指望,日子还得过下去,希望破灭,但生活总还要继续。1993 年高考落榜后,为了能进城里去,逃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我决定再给自己一次机会,于是带着父母的叮嘱,怀揣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穿上了令人向往的迷彩服,满怀雄心地投身到火热的军营,成为了橄榄绿方阵下的一名武警战士。因为是背水一战,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决心在部队好好干,一定要竭尽全力去拼搏,争取混出个人样来,否则真就无法回去见江东父老了。 从军已有 25 载,回乡探亲的次数并不多,但每一次回家都有不同的感受,尤其是故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总会令我心潮澎湃。还记得我第一次回乡休探亲假是 1995 年的夏天,入伍第二年后的第一次回家,头一天晚上激动得连觉都睡不着,天还没亮就背着行李朝车站跑。那天,头顶上的大太阳炙烤着大地,室外的温度足有 36 度左右,天气闷的让人发慌。而当我跌跌撞撞挤进那辆开往南昌的绿皮火车后,顿感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只见人挨着人找不到任何下脚的地方,车厢的行李架上和座位底下早已塞得满满当当,而我身上的背囊也只能无奈地背在肩上。那时的普通火车没有空调,也没有风扇,就像一节快要爆炸的闷油罐,闷热难当。站在过道中间,不时有人往来穿梭比肩继踵,很快我就热得汗流浃背,连背囊都浸湿了。车厢里人们的汗酸味夹杂其中,令人闻着都头晕。大约过了有十五六个小时,就在望眼欲穿的期盼中,终于听见有人高喊:到南昌了,到南昌了。此时,火车发出低沉的“呜呜”吼叫声,慢吞吞地往前行驶,活像一头老牛,迈不开腿,直喘着粗气,缓缓地驶入了南昌火车站。在火车停稳的那一刹那,我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总算到站了。 出了火车站后,天空中突然下起了雨来,我打了一辆摩的赶往汽车站,到达汽车站时,身上已淋成了落汤鸡。左等右等好不容易等来了一辆开往我们镇上的汽车,上了车后才发现,这辆车是典型的黑车,一路七拐八拐停车接客,一路在泥泞中上下颠簸,不到一百公里的路程,足足用了将近三个小时。到达我们镇上的时候已是晚上八点钟左右,天色已全部黑了下来,雨越下越大,头上电闪雷鸣,一阵阵在头顶咆哮而过。下了车站在熟悉的路口,借着微弱的路灯朝前看去,却怎么也找不到那条通往我们村庄的小路,眼前漆黑一片,我当时突然感到非常迷茫。经打听才知道,由于老家正在移民建镇,四处都在施工搞建设,所以原先的那条乡间小路也在改造的计划中,已经被挖开等待规划了。无奈之下,我只好凭印象朝着家的方向,迎着飘泼大雨,深一脚浅一脚的踩在烂泥里缓慢前行。直到九点半左右,我看到前面亮着星星点点的灯光,一股暖流顿时涌上心头,那不正是我魂牵梦萦的村庄吗? 最近一次回家看望父母是今年 8 月份,接到妹妹打来的电话,说是外甥考上了大学,让我回去喝喜酒。因为是我自己一人回去,于是选择了方便快捷的高铁。坐在风驰电掣的高铁上,看着车外的风景,我再次想起了第一次探亲时的那辆绿皮火车,不免心潮起伏一时无法平静。以往十五六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只用了四个多小时,车上舒适的环境,优质的服务,超然的享受,也不免令我慨叹时代的美好。到站后妹夫早已开车等在外面,上车后沿着德昌高速我们一路聊天一路看沿途的风景,看着车窗外开满鲜花的原野,仿佛看见一条载满幸福的船儿在欢乐的海洋中荡漾,这一路虽然只有个把小时的时间,却令我清晰地见证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巨变。这个山水资源得天独厚的南方小镇,被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40 年可谓翻天覆地。鄱阳湖旅游开发让城乡变为一步之遥,高速公路直通我们镇上,旅游马路直接修到了我家门口,从南昌到我们村往返真就是一袋烟的功夫,美丽乡村建设和各类生态农业,令以往沉寂的乡村变得丰富了起来,外地来的车辆随处可见,停满了大街小巷和田间地头,民宿餐饮各具特色,处处洋溢着农民勤劳富裕的味道。 记忆是梦的一扇门,还记得 1993 年底应征入伍后,我给自己定下了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方面是锻炼自己瘦弱的体魄,增强体质。另一方面就是必须努力考取军校,力争在部队实现自己的大学梦。理想确实很美好,但现实却往往很骨感,一切都并非想像中的那么简单。强化训练得有必要的营养跟上,但那个时候部队的伙食并不是很好,记得新兵连的三个月,几乎天天就是白菜、土豆、萝卜、豆腐,肉偶尔能吃上一顿,但鱼基本上就没吃到过,主食虽然以白米饭为主,但偶尔也有量不够的时候。说来也是没有办法,那个年代本来物质就很匮乏,加上当时部队的伙食费标准只有 1.68 元一天,要不是当时部队还开展一些农副业生产,能适当的改善一下部队的伙食,那战士们想吃好还真成问题。可那时候我们正是长身体的年纪,加上当时训练强度特别大,尤其是晚上经常还得半夜里起床去上哨执勤,所以经常会觉得身体吃不消。实在没有办法,我们只好自己想办法去门口的小店买方便面吃,半夜里下完哨觉得肚子饿了就自己泡一袋方便面,然后再暖暖地去睡觉。但买方便面也只能是偶尔的买个一两次,因为当时我们的津贴费只有 18 块钱一个月,后来涨了工资才加到了 35 块钱一个月,除了购买日常的生活用品,还得用来到外面去洗澡,偶尔买些书看,所以钱必须省着花,否则根本就不够零用。 当兵第二年,由于部队的训练量不断加大,我担心自己的身体素质跟不上,会拖累班里的整体实力,于是我主动申请调到了炊事班。本以为炊事班的工作能轻松一些,未料炊事班的条件太差,干起活来非常的辛苦。那时候用的灶还是烧煤炭的那种老灶,烧饭炒菜时要不停地跑到灶口添煤捅火,每一顿饭做下来,全身上下满是煤灰。那时候连队里又没有浴室,不可能天天洗澡,满身油烟和煤灰的我只能简单用热水擦一擦了事。如果要遇上下雨天,那我们烧饭做菜就更麻烦了,因为当时的厨房楼顶是用石棉瓦盖的,时间一长就开始漏雨了。有时外面下着雨,我只能打着雨伞在厨房里面炒菜。现在想一想当时的境况,都不觉得真心不容易啊。 在我当兵的这二十几年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向前推进,部队的强军使命也在持续向前发力,军营面貌焕然一新,官兵生活日益丰富,坚强的战斗力更是逐步得以形成。走进现在的任何一所军营,我相信都会带给我们眼前一亮的感觉,除了以往我们心目中的整齐划一,现在的军营同样注重现代化建设理念,军营网吧、军营话吧、军营信息中心、军营数据中心等等,信息化概念已渗入到军营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军营环境的设置也日趋人性化,绿色军营、生态军营、多功能军营,现代化元素已成为部队规范化建设的标配。网吧进军营、空调进哨位、电话进班排、浴室每天开、图书随时看、上课用投影,官兵每天的伙食费二十块钱,早上除了要有两样以上的主食以外,还得有两个炒菜,两道小菜,一个鸡蛋,一杯牛奶,中午必须要有六菜一汤,还得有水果。刚入伍的义务兵就能拿到 850 块钱一个月的津贴费,士官就可以结婚成家,夫妻分居两地的不仅享有专门的探亲假,还能领取夫妻分居费。尤其是部队现在配备的现代化装备,那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啊,我们当兵那个年代基层连队能用“八一”自动步枪进行实弹射击,心里就兴奋得不行,现在“八一”自动步枪都淘汰报废了,取而代之的是“零三”式步枪和“八八”式高精度阻击步枪这些突飞猛进的军事实力提升,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更是国家强大的象征。 要说我在部队实现的最大梦想,当数 1997 年考上军校。说实话,入伍前我的文化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一个农村乡镇的普通高中生,要想在考军校时能打个翻身仗,圆了自己的大学梦,那可真不是轻而易举之事,非得下一番苦功夫加强学习不可。但当时的军营学习环境和读书条件非常有限,内部的图书室学习资料少之又少,根本没有可供复习的参考书。后来有一个周末,我请假外出时,刚好路遇县里的图书馆,抱着进去看热闹的心情,我无所事事地走进了那家非常简陋的县城图书馆。还记得,当时馆里的人并不多,书架上的书也不是很多,但相比于我们单位的图书室,那要丰富很多了。办理完登记手续,我选在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坐了下来,手中捧着最新的复习资料,看着屋外的阳光懒洋洋地穿透玻璃窗照射进来,我突然产生了找到“港湾”的感觉,仿佛遇见相识了很久的朋友。时光匆匆,不知不觉间伴着书香的味道,在安静的图书馆,我一坐就是半天时间,原本复杂的心情顿时安静了下来。从此,我如饥似渴地迷恋上了图书馆,一有空就请假往图书馆跑,特别是周末节假日,战友们都外出游玩,或呆在营区打扑克牌玩游戏,而我则把这些有限的时间都用在了去图书馆借阅图书上。在那段迷茫而又枯燥的日子里,图书馆不仅成了我汲取知识的港湾,更成了我精神的后花园,心灵休憩的驿站。我这艘扬帆起航的小船,也在三年后从这里驶出,成功地从那里上岸,一举考上了理想的军校。 或许是与图书馆有着不解之缘,后来我长期养成了泡图书馆的习惯,只要一有空就朝图书馆跑,但从未想过如今走进图书馆可以像坐在咖啡厅里一样悠然自得地看书,走进分类精细的各种阅读区,内设茶几、沙发、咖啡座,有阅览室,还有休息室,真的就像是走进了一间情调浪漫的咖啡屋,灯光柔和,布置简约,确实让人感受到图书馆已走进民众,变得特别亲切有吸引力。同样,部队内部的图书馆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环境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变,即使是基层连队的图书馆也是功能齐全,各类书籍琳琅满目,官兵们可以在浩瀚的书海里自由翱翔。在多少个无人问津的日子里,我静静地呆在图书馆,那一本本的书籍像是一位位朋友,在我的生活中与我齐肩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让我领略到军营内外不一样的美妙风景。阅读改变生活,通过勤于练笔,这些年我先后在正规出版社出版了四本书,在一百多家报刊发表了一千多篇囊括诗歌、散文、杂文和小小说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在军内外杂志发表理论研讨文章上百篇,被多家媒体聘为签约作家或特约记者,并被省、市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至此,真正圆了我的作家梦。 军旅路悠悠,时刻令我难忘的还是那段军校时光,在那里我不仅学到了现代军事理论,练就了过硬的军事技能,而且经受了许多钢铁般的考验。比如 98年参与长江大堤抗洪抢险任务,至今想来仍觉激情在胸。当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