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

上传人:每**** 文档编号:480907 上传时间:2019-01-0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纪念改革开放 40 年征文八篇篇一弯弯曲曲的冯河,洗切出了三十六条滩七十二道湾的冗长陡峭。九村十八寨,点缀在这根长长的古藤上,四周是树林,四周是云雾,这就是瑶山,瑶族赖以生存的地方。瑶家要生活,当然先要安家,安家需有房子。于是,瑶族人的住房,多种多样。一种是就地取材,用杉木条支撑起来的木棚屋。屋顶盖满茅草或杉木皮,周围再插上一排排的小杂木为壁。棚屋的式样,大都采用“人”字形。这种房子简单方便,其缺点是潮湿狭窄,容易受到虫兽的袭击,只能临时居住。于是,瑶胞在山中守苞谷、打野猪、观山火等,都是住这种房子。时间一长,房子爬上一条条的野藤,周围点缀上朵朵野花,长出些蘑菇,加上蜂蝶嗡嗡,小鸟叽喳,那真有返朴归真、宠辱皆忘、人与森林融为一体的感觉。另一种是在人迹罕见的深山老林里,在一面向阳的山坡上,截一面挖成深、宽不等的山洞,再在洞外用杉木支撑,上盖杉皮。这样,房子就一半在洞中,一半在洞外,墙壁一半是土,一半是杉木皮,颇有原始社会的味道。这种房子冬暖夏凉,但是挖洞仍然费时费力,而且潮湿。第三种就是“吊楼”式的建筑。这是根据瑶山“地无三尺平”的特点,因地制宜想出的一种形式。选一个向阳、平缓的山坡,择一个黄道吉日,用肩挑手扛挖出一块平地。然后,根据山势坡度的大小,用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杉木支撑起来,这就成了吊脚楼。墙壁可用木板镶嵌或泥土冲墙,屋顶杉皮、青瓦亦可。从远处望去,支撑房屋的梁柱清晰可见,就像人站立时的脚。这种房屋安全、干燥,冬暖夏凉,只是这种房屋,工程量大,持续时间较长,往往通过“斟工”或“打会”的形式来进行。“斟工”或“打会”是民族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种集体劳动形式,今天或今年帮这户,明天或明年帮那户,你帮我,我帮你,一个帮一个。这种形式不供餐,不给工钱,有时连劳动工具都自带,只有在顺利竣工时,招待一餐就可以了。在瑶山村村寨寨,扑入眼帘最多的就是这种吊脚楼了。河边、山腰、山坡上一座座零散点缀在青山绿水中的吊脚楼,如春雨后冒出的顶顶蘑菇,如无时不有的朵朵山花,一派古朴悠远,一派韵致生动,让山野有了鲜活的生命,有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背靠茫茫青山,前临滔滔绿水,这是吊脚楼的经典形容和绝世定格。几根杉木,支撑起吊脚楼一个悬空的平台。人在其中,端碗泡茶,空忽飘渺,淡淡抒情。偶尔飘来些云雾,看云卷云舒,俨然仙境一般,飘飘然,无形之中羽化成仙。山坡上孑然的吊脚楼,河边一轮古老的大水车在吱呀吱呀地转,几丛青竹,一缕清纱,就是一幅古朴的绝好瑶山风景。其实,一栋吊脚楼,就是一个家,一层楼板枕着全家老小,凝固成一种独特的山居生活。即使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鞭炮声、锣鼓声、欢笑声、瑶歌声会暂时打乱吊脚楼的平静,却使吊脚楼更加鲜活起来,多了些温馨,添了些浪漫,增了些喜气。吊脚楼,是一幅耐读耐看的风景,永远永远如今,瑶家村寨在不经意间崛起了一座座新型的吊脚楼,高低错落,琉璃瓦,朱红墙,装饰精美,现代感强,熠熠生辉,光彩夺目。这些钢筋水泥的脊梁,凝聚着厚重的历史,成为瑶山新时代又一道靓丽风景。 篇二吃月饼对现在的小孩来说,是再也平常不过的小事了,往往听人说“我那孩子,几十元一个的月饼,他吃半个就不要了。”可在 40 年之前,我们农村孩子想吃月饼是一种奢望。我 10 岁那年,正是轰轰烈烈的年代,经常看到村里干部戴着 1 米左右长的高帽子,在一群造反派的押解下,在各个村庄巡回游斗,领头的造反派领着大家喊着“打倒 XXX”! “造反有理”等口号。许多 “红卫兵”都拿着梭标或长矛,仰首挺胸,样子好不威风。有时我们一群野孩子刚放学回家就远远地跟在他们后面,甚至要陪他们在我们村庄转一遍,当他们离开村庄后,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站在村头,似乎有一种还没有看过瘾似的失落感。往往因回家晚了挨母亲骂“放学回家不去砍柴,只知道疯玩”。哪时候母亲和外祖父、外祖母经常对我说:“这年头好人坏人是很难分清的,你这样的小鬼不要去凑热闹,不要随便乱讲话,当心祸从口出”。当时我听了似懂非懂,也不知道本村的人为什么要这样斗来斗去。中秋节那天下午放学回家路上,正好遇到一群造反派押着个村干部在游街,但想起今天是中秋节,放学后主动砍点柴禾免得被母亲骂。于是回家放下书包就拿着柴刀叫上阿星、阿龙他们一起到屋后面的山坞里去砍柴。刚走到山坞口的大路上,遇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年乞丐,左手拿着个污垢厚厚的饭碗,右手拿根拐杖,跛着右脚,弯着腰,艰难地行走着,看他那可怜的样子,怜悯之心油然而生。我说这位老人怪可怜的。阿星说:“他这几天都在这一带讨饭,晚上就住在队里的稻草堆里。”按往年的习俗,中秋节晚上母亲会分给我两个月饼,我想今晚若分给我两个月饼,我要省一个给那位乞丐老头吃。晚饭后,和往年一样要进行拜月亮,母亲将小方桌搬到门前的坪地上,然后将两个月饼分别切成 4 块放在碟子里面。外祖父点燃 3 支香,朝月亮祭拜后插在桌子上的半个萝卜上,接着母亲给我们姐弟 3 人每人两个月饼。其实总共才一筒月饼,除了拜月亮和分给我们姐弟,母亲和外祖父外祖母她们基本没有吃了,在那艰苦的年代,长辈们尽量省着给自己的孩子吃。我吃了一个月饼,另一个用干净的纸包好放在口袋里。我和母亲说:“我要找阿星他们去玩了。”母亲说:“可要早点回来,别玩得太晚了。”我到阿星家有一段路,这天的月亮基本被云挡着,仅散着淡淡的光,此时夜幕已被扯下,乡村便沉浸在无边的夜色中,只有各家各户的窗户漏出一两点昏黄的灯光,有少数村民在门前喝茶聊天。乡村的夜晚是多么的静谧。到了阿星家,我对他轻声说,我省下一个月饼想给那个乞丐老人。阿星说他母亲给了他 3 个月饼,他也要省一个给他。于是,我们两人一起到了那个稻草堆,在暗淡的月光下,看到明显有人睡过的窝,但此时已人去窝空。怎么不在呢?这么晚了他会到那里去?既然人不在,我们只好离开。就在我们返回走了几十步远,黑暗中看到一个跛着脚,拿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老人朝这边走来。是他,肯定是他。当走到跟前时,我觉得有点发怵,但仍壮着胆子说:“老爷爷,我们找你,要给月饼你吃。”说着,我和阿星各掏出月饼递给他。没想到老人却说:“你们两个孩子真好,好人定有好报的,但月饼我不要了,今天有几个人给我月饼,我已吃了 3 个月饼了,我想你们也只能吃到 2 到 3 个吧。”我说:“我们这么晚来找你,就是要给月饼你,你就拿去吧。”老人坚持说不要,还说:“真的不要了,你们的心意我领了,天这么晚了,你们快回家吧,保佑你们,好孩子。”既然他一定不要,我们也只好回家了。回到家里,我同母亲说起了刚才的事,母亲沉思了片刻说:“这年头有坏人,但好人还是蛮多的。如果再看到他从我们门前经过,拿点番薯等吃的给他吧。”篇三今年 4 月,我应邀回城口,到亢河风景区采风,为它们编写民间故事。这10 年,我没有回城口,一则忙,二是怕路途遥远,身心疲惫。城口的路,是我心中的痛,也是我永远躲不开,绕不去的心病。1984 年 7 月,我从万县师专现在的三峡学院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城口县委宣传部工作。大约是早上 7 点钟,就从较场坝坐长途客车出发,中午到梁平,吃午饭,下午继续赶路。第一天跑拢达县市休息,住武警招待所。还好,虽然公路起伏,车内颠簸,还受得了。第二跑拢万源,再住下休息。第三天,行程真让我怕。车过走白沙,翻八台,人在云里雾里不说,那公路窄如羊肠,20 岁,血气方刚,身体健壮,一样怕,而且发生了最不愿看到的事:晕车呕吐。车上呕吐的不止我一人,还有七八个,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有。车速极慢,上坡像蜗牛负重,发动机如得到了齁病的人,喘息不断。从此,我最怕的不是工作,而是出行。因为城口的交通,实实在在太落后。当时开县到城口、走大竹河到万源的公路都未通,出入县境,只有这条独路可行。可是怕啥偏来啥,到万县市开会,单位把一半多的出差任务给了我。也难怪,当时单位不到 10 个人,老的老,小的小,出差这种事,差不多就两三个中青年身体扛得住。不去是不行的。每次出差回来,我都要“秧”好几天,才能复原。最危险的一次,是雨天到万县市开会,我坐的公交车在木瓜口至庙坝之间,车刚过就山体滑坡,山上滚下比脸盆大的石头,如果迟过几十秒钟,我们的车绝对遇难。即使车上的人不死,也会受重伤。事后,大家下车,一个个脸色卡白,庆幸死里逃生。至于下乡,我步行过很多次,比如到余坪、中溪、黄安、周溪、沿河等等,当时都不通公路。雨天走这些山路,生命都是悬起的。发生塌方断路的事,随时可能。城口的交通,大大地制约了社会前进。当然不是政府不努力,是受地形和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的限制。而这次,我走的城万快速通道,小车开到 60 码,我直叫司机开慢点,一则路好,但弯道仍多,二是我想看看风景。这条路从万源进城口地界,差不多全在山沟里穿行。钻洞,沿河谷行,所以平稳,而且四月天,景色宜人。要不是采写任务急,真想下车漫步,赏花观景。当天我们是中午从万州出发,下午 6 点左右抵达城口城区,约行车 4 个小时,这比 1980 年代,节约了几十个小时。比 2000 年,节约了近 5 个小时。当时走开县,钻雪泡山的洞子,要一天时间。我感受到城口这些年的交通大发展,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城口的进步。交通不便,发展经济是不可能的。有货运不出呵,卖啥?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卖不出的,就不是商品,仅仅是产品。因为它没有实现“交换价值”。曾经到城口挑过粮食的老作家谢声显对我讲,1960 年代,他们运粮进城口,走八台,那要五、六天才能到达。特别是从白芷山到庙坝,那个路,真是难走,如果是雨天,根本步行不了,只好找农户借宿,因为稍不注意,就可能跌下悬崖,粉身碎骨。四十八道脚不干,至今他还津津乐道。在城口,我曾经参加 1980 年代第一次编修县志。才晓得城口以前有很多栈道,比如木瓜口那段,至今还能看到栈道打的眼子。比如青龙峡那段还依稀见得到痕迹。先人们为了出境,煞费心神劳力。1984 年的秋天,我随文化局去双河、余坪这带采风,见识了白芷山的厉害。那个路,虽然叫公路,窄,陡,多弯道。据说,万县市的司机跑城口的长途客车,胆小的只好请城口的司机开城口的路。这个我绝对相信,在川西平原长大的我,见着这路,就开晕。这次进城口,是从洞中穿行,所以见不到八台云海,有点遗憾,但不翻山,身体好受多了,进了城,仍然精神抖擞,晚上可与老友喝半斤白酒。如果是以前,早病人般躺在床上,别说喝酒,喝水都不情愿。修城万快速通道时,我早离开了城口,但我曾经多次打听过。毕竟我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洒在了城口这片红土地上。1997 年,我到万州三峡都市任副刊编辑,文学圈对我认可是“城口马卫”。不管我情不情愿,城口都烙进了我的生命,胎记般一生相随。城口人吃苦耐劳,城口人敢于牺牲,所以终于修成了天路一般的城万快速通道,拉进了和现代文明的距离,融入了现代经济发展的大潮。这些年,不是不想回城口,是心中怕。好在城口到万州的高速公路在修建了。据说,万州到西安的高铁,也要经过城口,如果建成,到城口就一个小时吧,那时我会多回来看看,这儿的山水,这儿的风情,这儿净土般的天地,会给我的写作生涯,带来更多可以创作的素材。也会给我的人生,带来更丰富的享受。写一部关于城口的书,是我计划中的事,交通便捷了,我会多回来,深入生活,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回报老区,回报这方热土。篇四78 年我结婚,同事送了一部收音机,上海海燕牌的,老婆爱惜备至,每天都要抹拭一遍,不听时用一快红丝巾盖住,遮灰。老婆爱听广播剧,晚饭后,边织毛衣边听,一出杜十娘让她感叹唏嘘。收音机是我家唯一能发声的机器。此后有了收录机。收录机不光能收音,放音乐,还能录音。原先,听说某家的孩子歌唱得好,在电台录了音,觉得既荣耀又神秘,而今我将儿子的哭声、笑声、老婆的叫喊声、与我的吵架声一并录入,事后放出来,一家子笑倒。接踵而来的是电视机。电视机上市大约在 80 年,进口的、国产的都有。但不好买,我好不容易才从商场枪购回一台,日电牌,灰色外壳,14 寸,小小的屏幕,比一本娃娃书大不了多少,但已令我们全家欣悦不已。那天老婆特意炒了几个好菜,打了酒,犒劳我。我们住大杂院,是院里第一家电视户。那时已有了电视剧,每天晚上 8 点开始,老婆枪天枪地忙完家务,早早守在电视机前。当时放巴西的片子女奴,看电视剧的感觉远非听广播剧可比,有音有画,直如小电影,老婆看得心满意足。此后电视机大普及,家家户户荧屏闪烁,当武松、霍元甲出现在一个个小小的黑白世界里时,街上几乎断了行人。黑白的还没有看够,带彩的又铺天盖地而来。彩电,当时 20 寸就称为“大彩电”,有了它,无异于将电影院搬回家(这恐怕也是日后电影萧条的原因之一)。几年后,20 寸的也嫌小了,都升级为 29 寸的。去年搬到新居后,我们换了一台平板,壁挂式的,屏幕比 29 寸的大一倍,一打开,整整一面墙都变得色彩缤纷了。藉它,我们看祖国,看世界,激情满怀地看世界杯,看奥运,尤其是北京奥运。回头再说电话机。电话进家门,过去几乎不敢想像。我与老婆谈恋爱时,有事她只能打公用电话,那时我在工厂上班。电话打进来,要经过厂办,再转车间,才能传给我,其间还得有人跑腿通知。有时传电话的找不到人,老婆的电话就算白打了,见了面,落埋怨不说,她还满怀狐疑地追问你干什么去了?和谁在一起?85 年,家里安了电话,老婆给所有的亲朋报喜讯,此后便盼电话铃响。几天不响,一次响了却在半夜,是她的闺密,家里也安了电话,高兴得半夜睡不着,想找人唠嗑。然而只不过数年,手机问世了你就是借我爱迪生的脑袋,我也想像不出有朝一日能将电话机像烟盒似地装进上衣口袋里。如今它已成了人们的随身之物,我有,老婆也有(而且已经换了几代),下班回家吃饭都要先打个电话报告一下。至于计算机,我就不敢问津了。从小就听说过它,高深莫测,神秘得不得了,得几间房子才能容得下它庞大的身躯,当它被称为电脑时,已经缩身不知多少倍了。当时一些作者纷纷“换笔”,但之于我,它仍然是“高科技”,我想我这辈子只能手写笔抄了。2005 年遇某作家,他极力鼓励我学用电脑,我几经犹豫,终于鼓起勇气,将电脑请进家。当我第一次试着输入自己的名字时,显示屏上立刻出现了几个端端正正、笔画清晰的方块字,我兴奋得不能自己,这是我人生头一回不用笔写的字啊!我忙拽出在厨房忙活的老婆,看,我的名字也上了电脑哩!从收音机到计算机,再到智能手机,这就是我家 40 年有声有色的历史。时代变化太快,过去有一句口号,叫作“一天等于 20 年”,这是夸张,现在看来仍然是夸张,但似乎已有了一点现实的感觉。40 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有些幸福,你还没来得及细细体味,历史又翻到新的一页。前日,儿子把一辆崭新的东风雪铁龙开到家门口,在楼下把喇叭摁得震天响。从此我家又多了一部能奔走如飞的机器。这不是梦吧?篇五我出生于 1925 年,从我爷爷那辈起,家里一直住的就是茅草房,墙是用泥土坯垒起来的,冬天漏风,夏天漏雨。每到下大雨,全家人就要把所有盆盆罐罐摆在地上接雨,不一会儿就接满了。我是 1948 年在河南民权县参加工作的,1951 年跟随南下工作团,到广西玉林地区专署进行土改试点。1955 年组织上任命我为副场长,到平乐县牵头创办广西农垦国有源头农场。农场涵盖周边四个县的荒山野岭,面积有 14 万亩。当时,我带领大伙打土坯,晒稻草,盖起一批茅草房,作为工作和生活用房,开始了创业历程。直到 1958 年,我被打成右派,免去职务回到民权老家。1978 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国家开始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路,实施改革开放。这一年,我被上级平反,恢复原职和商品粮。我带着五个子女,一起回到源头农场,继续当副厂长。后来,又先后到平江农场、南宁职工大学工作,直到 1984 年离休。离休后,我用上级拨付的一万两千五百元安家费,在老家盖起了四间瓦房。当时,大女儿刚刚考上大学,二女儿、三女儿、四女儿和小儿子还在上小学,全家七口人就挤在这四间瓦房里。虽然生活条件比较寒酸,但比起以前住茅草房的时候,已经感觉好多了。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孩子们也逐渐长大,成家立业,走上了工作岗位。1997 年,三女儿在漯河结婚,我和老伴跟着从民权迁居到漯河。在漯河,我又先后搬了几次家,房子越来越宽绰,居住条件也越来越好。2018 年 8 月 5 日,我和小儿子一家又一次搬了新居,住进了沿河的高层楼房。新房在九楼,为四房两厅,厨卫齐全,上下楼坐电梯,出门就是风景如画的沙澧河景区,没事遛遛湾散散步,打打门球,心情很舒畅。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唐朝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古代诗人的愿望,终于在今天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改革开放 40 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许多家庭都住上了楼房,开上了私家车。我今年 93 岁了,老伴也 88 岁了,子女都有稳定的工作,过着幸福的生活,外孙还到加拿大留学。这些年来,儿女们经常带我们老两口外出自驾游,南京、西安、洛阳龙门、嵩山少林寺都留下我们的身影。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健健康康,活他个 100 岁。在此之前的一个小目标,就是见证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幸福生活。这样的好日子,我还没过够呢。篇六记得在小时候,别说是打电话,就是看一眼电话也难看到。那时节公社的办公室里倒是有一部电话,是那种摇把子的。但那房间的门经常是关着的,门上写着电话重地、闲人免入几个字,让人生出几分神秘感。只有在做游戏时,我和小伙伴们模仿着电影里的人物打电话,算是过一把电话瘾。长大后当了兵,分配在营部通讯班,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接、转电话,从此就真正跟电话打上了交道。机房里有一台二十门的小型交换机,其原理较简单,就是每一个用户有一对线,线头接到交换机上。对方摇动电话机,交换机上的信号灯就亮了(如灯火管制则是蜂鸣器微弱地振动发音),值班员见状,于是便插上总机插塞与他通话,问他要哪里,然后根据对方要求将他那对线的插头插到他所要的某用户的塞孔里,这样,两用户之间就对接通话了。为了防止用户在电话里泄露军事机密,在用户通话时,总机值班员可以监听。工作之余也免不了和战友聊聊天,过过电话瘾。当我退伍回乡时,已是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下了火车直奔县城邮电局打电话,一看,还是摇把子。在以后的十多年里,基本上仍是摇把子的一统天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九十年代初,程控电话开始进入城镇乡村,但一下子还不能普及到寻常百姓家。那时安装一部电话要三千多块。这么多年没拨弄过电话,我心里也痒痒的。妻子也很理解,于是装上了在当地堪称是第一部的电话机。当时,心里头那个乐呀,心想,这辈子真是与电话有缘。为了过过电话瘾,经常有事没事地与朋友或同事通电话。改革的春风使科技创新日新月异。装电话所带来的欣喜没保留多久,不知不觉间,手机又开始成为人们青睐的宠儿了。为了打电话的便捷,我又买了一部手机。现在使用的是一部智能手机,除了接、打电话,在手机上还可以微信聊天、上网、看电视电影或者网上订票网上购物。 毎当我聊完天准备就寝前,总要向朋友或在群里发一个晚安好梦的表情符号,想到过去道晚安时,总是得打一个电话,相比之下,用表情符号道晩安,图文并茂,显得惬意而又温馨。改革开放给国家和民族的各个层面带来了巨大的全方位的影响。从作为难得一见的摇把子电话到多种功能的智能手机的普及,小小电话,浓缩着时代变迁的影子;电话声声,似在传颂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篇七幸福生活是首歌,歌唱着老百姓的欢乐年华;幸福生活是首诗,抒写着时代的繁荣富强;幸福生活是股清泉,流淌着改革开放 40 年的甘甜,永不停歇。第一颗星“幸福自来水”我的家乡地处福建莆田沿海,由于区域内没有河流,海平面又低,水井不但易干涸,而且水质又咸。吃水问题一直影响着全村人的生活,多年来未得到有效解决。去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民每家都出一部分钱,终于建成了一条通到家家户户的自来水管。妇女们不用再为洗衣物而发愁了,男人们劳累一天回来可以自由自在地洗个热水澡了,连喜欢喝茶的老爷爷们也笑得合不拢嘴了,因为用自来水泡茶茶更香了。第二颗星“幸福学生娃”上了镇里的初中校,因为学校属于“农村寄宿制义务学校”,不仅不用交学费,还可以享受国家提供的免费营养早餐,如果属于低保照顾对象,另外再加一顿丰富的午餐。每年学校都会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奖学助学金,让学生们能够你追我赶,定下目标,努力奋斗。学校的大门口写着:“教好一个孩子,振兴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人民。”我们的学校已经通过省三级达标学校的验收,我相信我们的学校会越办越好,我们这些学生娃会越来越幸福的。第三颗星“幸福渔家乐”我村虽然地处偏僻地区,但是一年四季气候宜人,无车马喧嚣,有鸟语花香,素有“海滨花园”之称,因此镇政府在我村开发了旅游景点。没几年功夫,来我村旅游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我村有一些人瞧准商机,办起了“渔家乐”,专门经营海鲜小特产,结果吸引了许多城里人专门开着小汽车来吃喝。村民们的“渔家乐”越办越兴旺越办越红火,村民的腰包也渐渐鼓起来了,家家户户都盖起了红砖碧瓦的小别墅。第四颗星“幸福夕阳红”曾经有一段时间,由于一部分人有钱了,闲得无聊,便出现了聚众赌博的现象,先是一些老年人在老协会里赌,接着一些年轻人也参加进来,而且越赌越大,警察都到村里来了好几次。于是,村里提出“让生活更富裕更文明”的口号,花大力气建设农民娱乐场所,建设了图书室、健身室、篮球场、门球场,组建了车鼓队、老年舞蹈队,引导村民养成健康、向上的休闲生活方式。特别是那些老年人,他们一边享受着国家的农村养老保险,一边开心地安享晚年,真是“最美不过夕阳红”啊。第五颗星“幸福小城镇”自从小镇开展天云路示范一条街景观综合整治活动以来,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推进。路面拓宽了、绿化了,路灯、夜景等以及立面改造工程同步推进,统一用咖啡色木塑材料包装,墙体色彩统一粉刷,广告牌统一设计,大大提升小镇的品位形象,整条街道变得宽敞整洁美观,我的心也无比亮堂了。家乡这一乡下中心集镇建设,在短短时间里,改变了模样,让我仿佛置身于城里一般的精致化时尚化中,流连忘返,好像这不是我的家乡,将信将疑。小镇自 2011 年被列入省级试点小城镇以来,努力建成一批体现埭头沿海特色的新地标。农民公园正南方面,新辟一条通往平海渔港的公路,已经运营了。这田园风光与城市元素交错在一起,别有一番情趣在其中,既难言又美好。我的家乡建设日新月异,离不开顶层设计。2012 年 3 月 21 日上午,福州、莆田、宁德三地市市长分别在构建福州大都市区推进福莆宁同城化发展框架协议上郑重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此意味着福莆宁同城化大门开启。这对于我的家乡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无疑是一件值得载入乡村发展史册的喜事。2012 年 7 月 27 日福建省委省政府出台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这将加快推进家乡的城乡一体化进城。集镇对面便是停车场,301 路、302 路、501 路和 502 路等路车四通八达,直达动车站,连通石城中心渔港、平海渔港、工艺美术城、妈祖祖庙、山塘珠宝城以及国家级木材加工示范区等,这与来祖庙朝拜的人流、各类专业商城的商流、观光客流、在外办民营医院的回乡筑巢引凤流等,汇成家乡流动的风景。近年随着妈祖信仰的兴起以及海丝的兴盛,家乡扬名海峡两岸以及东南亚一带。有了便利的交通,古人诗词中的“何时归到望仙乡,故旧相迎兴味长。六月海风吹溽暑,瓜田白酒稔清香。”的遗憾,不再出现。家乡有了高铁,便一日千里万里了。家乡清风徐来,泥土芬芳,夹杂着盐碱味和鱼腥味,一幅田园安居图跃然眼帘。我们的岁月,有桃红柳新的景致,也有落花流水的惆怅,有艳阳高照的开阔。我看到家乡这一福建沿海重镇的希望,看到侨乡的新蓝图,看到繁华的港口,看到正在崛起的省级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的暂新画卷。我们正在向幸福小城镇出发。晨曲,像风一样轻灵,而她的夜晚,又像飞泉飘逸洒脱。幸福生活多颗星,幸福指数五颗星!党的政策惠农家,幸福每一家!生活在这美好的时代怎能不幸福!篇八是改革开放政策圆了我多年的大学梦、记者梦和作家梦。早年,越过初中这道坡,本有心继续前行,谁料,脚下那块板被兀自抽掉,已抬起的腿不得不打住。心虽向往,腿却没有再提起的理由。无奈,只好另行改道,人生之路千万条,条条大路通北京。嘴上如此说,心却不甘。那场特殊运动浪潮一下子将我推到全新的另一课堂农村。从此,课堂生涯成只能在梦里去体会。带着些许遗憾和只有自己知味的叹息挥泪辞别曾经熟悉的教室。新学年开学那天,我偷偷跑到学校对面一隐蔽处,看着一个个熟悉的身影轻盈地迈进学校大门,我为此黯然神伤独自哭了一阵,那个下午是我之前的岁月中最伤心的一天。我清楚,远离校门的同时,另一陌生的生活正张开怀抱迎接我及一帮仅有十五六岁的小青年(现只算未成年人)。我只得打起背包背上行囊与十多个和我命运相似的男女去到一偏僻乡村,去接受一种以体力为主的再教育。一远一近的两种境遇,让我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我知道,至此我与同学间的距离将如同背道而驰的两例火车,只会越来越远。我在初中的原地踏步,别人在一步步知识的台阶上行。我只好望校兴叹。农村不是我想当然的样子,刚到那里,一切都很陌生,夜深人静时,眼前常常浮现出与同学一同学习的欢乐情景。想到自己住在远离人烟的高山,整天与锄头为伴与泥土为伍科头跣足,过着日出作日落息的农耕生活,也曾暗暗叹息。很快,广阔天地那火热的场景如水般将所有的烦恼统统冲淡,加之繁重的体力劳动让劳累了一天的我再无力去想更多的事,工分才是我现实的通行证。闲暇,也曾雄心勃勃捧起书本,妄想靠短暂的阅读使仅有的那点可怜知识得到提升。然而,谈何容易,劳累后的身体早融成了一滩灿泥,倒在哪都不想动,谁还打得起精神棒得起书本。况且随便翻阅几页就想有突飞猛进成绩,那是天方夜谭。一切成了纸上谈兵。无奈,曾经勃勃的雄心在现实的击打之下唏哩哗啦不堪一击。只好自己安慰自己。同伴们说,早一天下乡早一日工作,反正谁都要过这关。想想也是,心情竟意外平和了起来。次年,有人从县城带回一条惊人消息:今后高中生可直接升入大学。自尊心一惯好强的我一时难以接受如此现实。当时我想,初中与高中的差距已经够我受啦,当下的距离还将进一步拉大。大学,一个多么遥远而又美好的梦啊!也许无论怎样扩展,我这辈子都无法靠近这个梦的边缘。1978 年 10 月,我走上工作岗位不久,一个彻底改变国人及国家命运的会议在京召开。新的政策新的声音使我看到了新的希望。自学成才,成为那个时代最时尚的词。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努力奋进。工作之余,我又做起了梦,再次拿起书本,自己给自己设计了一个长远规划。想在三五年内使自己有个飞跃,同时圆我的大学梦。为此,我四处邮购大学中文系的教材,参加了刊授大学的学习。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读完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全部课程。又到县图书馆化了几块钱办一张借书证,十天半月一本中外名著。几年下来,看的书累计起来恐怕已有一人多高。坐井观天自以为已博览群书通晓古今,现在看来其实都是追求虚荣的囫囵吞枣。知识未增虚荣反长。偶尔的几篇“豆腐块”文章见刊后,竟不知天高地厚地陶醉在自己构筑的乌托邦式的幻想里。自认为已迈入文化人行列。然而,现实无情。谁知社会根本不承认刊授大学学历。况且也未达到应有的水准。在单位每年填写的履历表上,文化程度一栏始终像当年的出身一样无法更改,仍旧是初中。初中生在当今人们眼里只是个半文盲。心再次被剌痛,仿佛从希望的山顶一下子掉进万丈深渊。发誓,一定要改写自己的履历表,去拿一张社会认可的文凭。哪怕中专也行。1989 年,终于有了这样一个机会,我考上了一所学校的函授中专,一步一个脚印。三年后完成了规定的课程。学期终了如愿拿到了一纸文凭。上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在职函授教育发展迅速,我趁热打铁,1993 年我又考上了一所省属学院的在职函授大专班,就在这时,社会上刮起一股风,说啥“读书无用”“学不在深,有钱就行”。我坚信自己的选择,没半途而废,只想将人生的航船驶向希望的彼岸,最终实现自己多年的夙愿。在这三年中我克服了工作繁忙及家务事多的困难,牺牲了节假日,圆满完成了校方规定的学业,并取得了满意的成绩。三年后通过论文答辩,结束了函授学习,如愿拿到一本烫金、日思夜念的大专文凭。当然,这对别人来说是小菜一碟不值一提,今天的大专生本科生满街都是,但对一个仅只有初中学历的我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笨鸟先飞,在此之后,我边读书边写作,向各级报刊投稿。曾被中国妇女报、云南经济报、云南经济信息报西南信息报、昭通日报云南电力报等多家报纸聘为通讯员。时至今日,新闻作品先后上了中央、省、市、县级 80 多家报纸。文学作品上了 10 多家省市级刊物。新闻作品曾获 1994 年度昭通地区好新闻报刊类一等奖,云南省好新闻三等奖及在浙江金华召开的有 63 家地市级党报参与评选的好新闻一等奖。云南日报“律师风貌征文”二等奖,2016 年,摄影作品获昭通市总工会举办的”中国梦. 劳动美“摄影比赛三等奖。2016 年获福州市“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 95 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征文二等奖(散文类)。曾一人负责创办过两家企业报,并承担执行主编工作。任过一家省级报纸的驻地记者。几年前加入了昭通市作家协会。我想,若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党的各项正确的方针政策,早年离开学校的我,要想取得今天这点成绩是难以想象的。改革开放不但圆了我的大学梦、记者梦和作家梦,也圆了像我一样千千万万有志者无数的梦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