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2018年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上传人:每**** 文档编号:480846 上传时间:2019-01-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2018年产业扶贫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市2018年产业扶贫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市2018年产业扶贫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 2018 年产业扶贫工作总结今年来,我市产业扶贫工作,以增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着力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子,实行“以统筹产业发展的政府引导”和“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为主的社会参与”两大模式,取得了较大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主要工作和成效2018 年全市共投入各类产业扶贫资金 16.46 亿元,培训贫困户 9.6 万多户,带动贫困人口 35.11 万人。有以下三个特点。1、主要农业扶贫产业发展较快。到目前,每个县市区均有 1 个以上扶贫主导产业,所有贫困村实现了产业全覆盖。三季度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 94.31亿元,同比增长 3.6%,增幅排名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911 元,同比增长 11.2%,增幅排名全省第一。全年粮食播种面积 402.81 万亩(预计数,下同),总产量 160.3 万吨,同比分别减少 3.7%、3.0%。全市经济作物全年种植面积 123 万亩,比去年增加 2.4 万亩,产量超预期。柑橘、茶叶、时鲜水果、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加。全市蔬菜播种面积全年达 85.38 万亩、总产量达 160 万吨,分别比 2017 年增长 4.12%、2.5%,产值达 30.6 亿元,主要蔬菜自给率达 51%以上。前三季度,全市种植业“三品一标”有效总数 105 个(占目标任务的 87.5%),其中无公害农产品 51 个、绿色产品 53 个、地理标志产品 1 个。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农民技能培训、农业外贸出口等产业发展较快。前三季度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 1284 家,同比增加 46 家;全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可达 400 亿元,增长 15%以上;全年可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 1 家、省级龙头企业 9 家、规模以上企业 50 家。全市休闲农业企业达 1730 家左右,新增 492 家,增幅达 38%,全年经营收入可达 25.82 亿元,同比增长 21%,接待游客达 860 万人次,同比增长 21%;休闲农业全年完成投资 20.31 亿元,新增投资 3.58 亿元,同比增长 19.67%; *县将 *茶叶提升为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产业扶贫的重点产业,现有茶园面积 7.28 万亩,新增丰产优质茶园 3.98 万亩。有茶叶加工企业 16 家,茶叶专业合作社 28 家。 “*红茶”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重茶旅融合发展,以茶兴旅,以旅促茶,构建集茶叶生产、加工、休闲、品购、观光、体验、养生于一体的茶旅融合新型发展业态与产业集群。 2018 年茶叶产业产值将近 8 亿元,带动贫困农户 2 万多人,贫困农户人均增收 800 元。*县稻田养鱼总面积达到 18 万亩,带动贫困农户 6000 户,累计发展模式化面积 3.1 万亩,覆盖贫困农户 2 万人以上,按每亩增收 2000 元计算,贫困户人平增收 3100 元。双峰县推行电商倒逼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倒逼产业发展的错位式发展模式,实行线上线下生产销售的深度融合。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已做到乡镇全覆盖,村级覆盖率达 80%,“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通过商务部验收。培训发展微电商 500 余人,成为农产品推销的生力军之一。石牛、青树坪 2 个乡镇正进行农产品标准化试点,其它乡镇、合作经济组织都在挖掘产品标准化,打造品牌。目前,全县实现农产品标准化 20 余个,永丰辣酱、青树淮山、印塘茶油等传统产品上线销售。梓门红心脐橙注册省级品牌,阿里巴巴、京东等国际知名电商集团主动邀约搭建销售平台。2、新型经营主体在产业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落实“千企帮千村”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202 个,对接 649 个村。其中 115 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与 813 户有劳动能力和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户平收益 2577 元。 1962 个种养专业合作社与有劳动能力和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农户 102324 户,贫困农户户平收益 2303.7 元,498 个贫困村建立了 697 个扶贫专业合作社,入社贫困户 9533 户。109 个种养大户带动 2424 户有劳动能力和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户平年收益 2548元。60 个家庭农场带动 610 户有劳动能力和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户平年收益 2356 元。3、以项目实施为重点的产业扶贫取得较大成效。2018 年全市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 1197 个,安排资金 2.83 亿元,带动贫困人口 298534 人。其中省安排重点项目 20 个,重点项目资金 3640 万元,覆盖和带动贫困人口 1.7 万人,所有分红已及时到位。二、主要做法和特点1、健全强化工作机制。一是成立了领导小组。市农委成立了农业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主任袁若宁任组长,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任常务副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任副组长,机关各科室、直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委发展计划科。各县市区也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抽调了精干力量专门从事产业扶贫工作。二是出台了一系列产业精准扶贫的方案和文件。先后印发了关于做好 2018 年度产业扶贫工作的通知(娄农发201815 号)、 关于印发*市 2018-2020 年产业精准扶贫行动方案的通知(娄农发201817 号)、关于印发 *市农业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娄农发201817 号),明晰了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措施。各县市区也出台了工作方案,制订了每列产业扶贫奖补政策。三是落实主体责任。产业扶贫的主体责任在县市区,各地严格落实了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建立了产业扶贫联席制度,将责任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为整体纵深推进扶贫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四是确保“一户一策”到位。市里和县市区都制订了到乡、到村、到户和产业扶贫实施方案,措施覆盖到所有贫困户。如*县出台了*县促进农业产业扶贫(振兴)三年(2018-2020)行动方案(新办发201824 号)、*县 2018 年农业产业扶贫(振兴)实施计划(新办201842 号)、*县农业产业扶贫两年(2018-2019)行动方案(新脱贫总指20182 号)等 3 份指导性文件,明确 2018 年、 20182019 年、2018 2020 年三个阶段农业扶贫产业发展的目标、思路和政策措施,确立了全县“3+5+2”(茶叶、油茶林、中药材等“两茶一药”三大支柱产业,*水酒、白溪豆腐、肉牛、水果、蔬菜等五个特色产业,粮食、生猪两大传统产业)、乡镇(村)“1+2”(1 个主导产业加 12 个特色产业)、贫困户“1+N” (围绕乡镇和村的主导产业,自主发展其它产业)的农业产业扶贫菜单模式,实现了“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产业帮扶”的产业发展机制。同时,将茶叶产业做为重点扶贫产业,列入全省“一县一特”重点产业发展名录。2、积极创新帮扶模式。一是形成了“长短结合、共同发展”的扶贫产业发展模式,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户长效、稳定脱贫,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和省市制定的产业发展规划,不断调优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推动贫困农户快速脱贫,各地大力发展“短、平、快”产业。各地在着力培育支柱产业的同时,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发展经济作物、蔬菜、一年生中药材、养牛、养猪、养鸡、养鱼等,帮助贫困户短期内实现增收脱贫。如娄星区依托莫言醉蔬菜生产及农产品加工扩建扶贫项目采取委托帮扶方式,利益联结双江乡天壶村、农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133 户 353 人,鼓励引导贫困户利用自有土地,自行种植红薯、刀豆、豆角、辣椒等农产品,公司保底收购。二是不断创新帮扶模式。针对不同情况,将贫困人口的生产要素合理融入扶贫产业,让贫困人口获取多元化的生产经营、租金、薪金、分红等收益。各地探索和采取的主要有园区带动、集体带动、龙头带动、品牌带动、股份合作、自主发展、务工就业、公益就业、混合推进等多种模式。如涟源市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返乡创业人员到贫困地区利用农户或村集体的闲置民房、学校、会场等场地,建立“扶贫车间”,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开展来料加工、产地加工、手工制作,发展传统民俗工艺、手工编织、乡村特色制造等。优先安排贫困户有就业愿望但难以外出打工的农村妇女、只有半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残障人员在家门口就地就业,既实现贫困人口“挣钱顾家两不误”,又为村集体、农户增加“扶贫车间”房租等收入,实现多方共赢。到 2018 年底,全市建成扶贫车间 20 家,开发各类岗位 1000 多个,其中吸纳贫困人口稳定就业 500 多人。三是不断完善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帮扶模式。在产业项目实施中,大力推行直接帮扶和股份合作帮扶模式,今年实施的项目直接帮扶占贫困户的 61%,比上年增加个 3 百分点,委托帮扶占 31%,股份合作帮扶的占 5%,比上年提高 1 个百分点。如冷水江市湖南多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食用菌生产。考虑到发展云耳产业投资期短收益快,劳动强度轻且技术要求不高,云耳市场容量大,投资回报率高,风险可控,非常适合贫困户脱贫致富。该公司通过“公司十合作社十基地十贫困户”的模式,采取“五个统一”管理:统一提供原料,统一接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收购销售。对于资金紧缺的贫困户,实行垫资方式,全方位为贫困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让贫困户没有风险、没有后顾之忧。云耳产业实现了“小群体”“弱群体”与“大龙头”“大市场”的有效连接。3、着力完善联结机制。在积极培育帮扶主体的同时,着力完善和创新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帮扶方式,探索出了四种具体的利益联结模式。一是“订单生产+保底收购”模式。如*县东岭田鱼养殖合作社通过免费发放鱼苗、保底收购方式带动 1.1 万贫困人口,平时贫困户收购价比市场价高 2 元,市场行情不好时,保底收购价为 20-22 元,平均每亩增收 800 元左右。二是“合作经营+ 稳定分红”模式。如湖南月光茶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面积 2000 亩,其中有 1500多亩从农户流转统一经营,按农户茶园建成年份每亩每年 1500 元折价入股,每一万元每年保底分红 1000 元,每年每亩给农民 1500 元管理费、300-500元土地流转费,一个劳动力每年收入达到 1 万元以上。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大大减少了公司的前期建设投入,通过统一管理标准,也使公司产品有了质量保证,实现了公司与农户的共同发展。三是“龙头带动+社会参与”模式。如*县紫金茶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以茶叶生产基地、加工销售、文化旅游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助推该村产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2013 年开始,公司采取“公司 +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先后投入 3180 万元,建成标准化茶园 2500 亩,带动周边七个村贫困农户发展茶园 2000 亩,向全镇辐射 5000 亩。直接安置贫困人口务工 100 余人。以渠江为中心,打造 “渠江源茶文化主题公园”和“姑娘河茶溪谷自然风光带”两大旅游区域,带动了景区农户建设农家乐 20 个、新增贫困户就业岗位 210 个。四是“产业带动+就业扶持”模式。如涟源市涟源康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种植玳玳酸橙 4000 余亩,面向贫困户以户为单位,采取整体承包形式,对苗木进行培育管理,按年 10 元/ 株,平均每亩 80 株,合同签订期三年,有 27 个贫困户分片承包基地对玳玳酸橙苗木进行施肥、浇水、除草、剪枝、死株移植等培育工作,每年支付给贫困户劳务工资 168 万元。以示范基地带动、通过金融扶贫+委托帮扶+ 直接帮扶多种模式,联结建档立卡贫困户 2650 人。由公司先提供种苗,在涟源市规划带动 2 万亩玳玳酸橙规范化生态种植基地。种植的玳玳酸橙产果后,康麓生物再实行保底收购,由公司前 2 年每年垫资先行预付产品回收款 600 元/人,在第 3 年底连同种苗款(6 元 /株)执行产品回收时扣回。第 3 年,亩可收入 3200 元;第 4 年,亩产收入 6400 元;第 5 年,亩可收入 10000 元;前 5 年合计收入可达 19600 元,扣除成本,亩利润达 12620 元,年平均利润达到 2524 元,从第 6 年开始,亩利润达 8700 元。4、切实加强项目管理。一是建立项目库。各县市区都建立了项目库,精准设计产业扶贫项目。二是严格项目申报。三是科学制定项目实施方案。认真选择项目实施主体,精准核实帮扶对象,合理确定帮扶方式,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四是严格项目监管。明确县级农业主管部门是监管主体,强化其责任。市里已开展三次监督抽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及时防范风险。10月 29 日-11 月 2 日,市农委与市扶贫办组织人员对 2017-2018 年省级重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督查采取查看资料、现场察看、电话抽查的方式,对两年的项目逐个进行了核查,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通报并提出整改意见。三、存在主要问题 1、产业带动性不强。受自然、市场、病虫三重风险制约,农业本身是弱质产业。我市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规模较小,有的主导和支柱大而不强,精深加工产品不多,龙头企业不强,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产业链条还相对较短,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对贫困户的带动作用不明显,扶贫项目选择难度大。2、合力不足。一是贫困户本身素质不高,加之等、靠、要的思想还依然存在,一些贫困户没有主动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意识,部分乡村干部和多数贫困户积极性不高。二是一些农业经营主体社会责任感不强,对产业扶贫不热心,不参与。尤其是在前几年扶贫项目的实践中看,在资金管理严格的情况下,我市参与扶贫的各种新型经营主体,大多数不愿意承接扶贫项目。三是大中型国有企业自身优势发挥不够,未将产业链条有效辐射到贫困村、贫困户。四是“千企帮千村”还有待于进一步落实。四是部分基层干部积极性不高,作风不实,畏难情绪普遍存在。3、工作手段创新不够。一是产业培育方式难以突破。个别县市产业培育注重政府的主导,忽视实施主体的培育和市场的调节作用及风险,效果不佳。二是与贫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大多建立在项目实施的基础上,没有了项目,利益联结就是一句空话。大多利益联结方式只顾眼前,忽视长期联结机制的建立。三是对如何调动贫困农户自身发展产业积极性手段不够,难以做到因户施策。4、项目后续风险大。部分帮扶主体重自身利益,承接项目后,落实力不够,实施不实,市里抽查,发现少数合同不规范,部分贫困户对合同和帮扶内容不清楚。一些帮扶企业本身实力不强,项目效益较差,加之农业产业受三重风险制约,自身经营持续力难以保证,难以保证贫困户长久受益,后续风险大。四、下段工作措施1、强化领导,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完善工作机制。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把全社会的思想意识统一到“精准”上来,统一到产业精准扶贫是关键上来。二是细化工作责任,确保精准到户到人,真正做到“一户一法”、“一户一业”。三是因地制宜完善县乡村产业扶贫规划,用规划引领产业扶贫有序推进,确保完成脱贫任务。四是强化责任,切实落实“千企帮千村”行动。2、调优结构,以特色产业推进扶贫。充分依托我市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和产业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通过三产融合,推进产业扶贫。一是建设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通过基地园区带动一批。到 2020 年,培育 100 片精细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建成 100 个省市级现代农(林)业特色产业园。建成 10 个产业特色突出、产业集聚度较高、品牌影响较大、产出效益较好的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 2 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和 1 个以上国家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带动贫困农户 5 万户。二是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一批。重点培育 100 家规模以上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行“龙头企业+贫困村 +贫困农户”深度融合模式,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在贫困村的覆盖率达到 70%以上,带动贫困农户 5 万人。三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一批。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质工程”建设,鼓励合作社兴办公司,到 2020 年合作社兴办公司新增 1000 家,打造 150 家省级以上示范社,种养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在贫困村的覆盖率分别达到 70%以上,带动贫困农户 2 万人。四是培育“互联网+农业”,通过电商主体带动一批。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重点发展“互联网+农业+ 深加工”、“互联网+农场+配送”、“互联网+农业+ 休闲观光”等模式。通过电商主体带动贫困农户 1 万户。五是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通过社会主体帮扶一批。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院所、学校等社会力量,与贫困村合作发展产业,采取“单位+农户”、吸纳贫困人口就业、订购农产品、提供技术培训、贷款担保等多种形式带动贫困户增收。3、整合资金,着力加大投入力度。创新筹资机制,激发社会各界参与产业扶贫的热情,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多种形式参与贫困地区建设和产业培育开发。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劳动入股等形式创办、加入合作社或参与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搭建农村各类资源要素合理有序流动交易平台,拓宽融资渠道。要严格监管资金,建立科学的项目实施、资金使用效益评估体系,调优项目资金分配方式;将资金圈在制度和审计的“笼子”里,晒在公开监管的“阳光”中,确保项目资金真正发挥效益。4、加强培训,积极发挥造血作用。按照“扶贫”先“扶智”的思路,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首先要加强对贫困农户产业扶贫主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使其从“被脱贫”向“想脱贫”转变,树立主动意识,积极参与到产业扶贫中来。其次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的素质,确保每户贫困户能掌握一门实用技能,有一条致富门路。第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要鼓励和选拔政治坚定、工作能力强、熟悉群众工作、热心公益事业的能人、大户进入村班子,提高村班子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发挥先进模范带头作用,为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活力,形成产业精准扶贫合力;第四加强对帮扶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产业帮扶能力,充分发挥帮扶作用,促进产业精准扶贫进程。5、加强监管,确保项目落实到位。一是强化县市区的主体和监管责任,对监管不力的实行问责。二是加强对产业扶贫项目的抽查监管。市农委已成立产业扶贫项目监管领导小组,安排专门力量,负责监管工作。采取明查暗访等多种方式,做到一年抽查 3 次以上,重点项目全覆盖,其它项目抽查 30%。三是按省里部署,会同纪委认真开展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一季一题” 10-12 月的产业扶贫专题治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