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我的家史征文7篇

上传人:每**** 文档编号:473390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我的家史征文7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生我的家史征文7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生我的家史征文7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生我的家史征文 7 篇【篇一】18 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学业完成后,他想:医生是个神圣的职业,有挑战也有危险,然而脑海浮现奄奄一息的生命时,他决定了,要做一名医生,并且要做一名出色的医生。 其实,王大夫自青年就热爱医学,经营的医院多次被评为省市两级先进单位,王大夫也多次被评为市区两级先进个人。两次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华脊梁”表彰大会。对中医药也甚是研究深刻善于钻研的他的发明获得三项国家专利,“白速生”是他的代表发明,经多家市级医院临床试用,就这样,白细胞下降的病人得到了医治。同时从事癌症,结石等各种疑难杂症的研究,并有许多显著的成果和事实,像如白癜风这种不治之症也能得到有效控制一次次的钻研,一次次的选择,目前主治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无不对他刮目相看。许多病人被大医院的专家戴上了无法治愈的帽子,背着送来王大夫的医院,你猜怎么着,生病时失去行动能力语言能力的病人是独自走着离开王大夫的医院,面带笑容,认为从此失去语言能力的他们又能正常说话了。也许,他们真的很激动病人家属开玩笑说:“王大夫还比大医院的专家神哩,专家下了死亡的命令,在王大夫这里却起死回生了,真是神奇”“ 不是大医院治不好,他们有先进的技术,不过,许多疑难杂症不治之症是可以通过中医治疗的,我找到病根,从最主要的地方出发,知识和信仰解决了这一切,当你把医德放在第一位,凭借知识和友善病人就得到了医治,不需要自己宣传,医生没有好坏,治病救人才是道理”他是这样说的。“哎!”一个满脸愁容的病人进来了,理直气壮的说我胃疼,其实,当他离医院很远时,王大夫就看见了他,并且已经掌握了她的病情。他说,你不是胃疼,从你手按得部位,和你疼痛的表现我可以断定你是肾结石,病人愁苦的脸上挤出一丝微笑:不可能,我是肚子疼,王大夫这次是不是看错了?”他什么也没说,招呼他去做了检查,检查后,那病人不好意思地说:“王大夫开药吧,看这病能治好么?”中药吃过几次后,病人就痊愈了就这样治好一个病人,接连不断的病人病人慕名而来,有些时候,只是从谈话中就早已开好了药方,我会觉得很神奇,从北京 301 医院,北京协和医院,xx 省医院中都找不到希望的病人,普普通通的王大夫却做到了甚至有些时候市区医院的大夫无能为力的说:你去找王大夫吧,兴许只有他能有办法了。他始终坚持是医德和知识那次 xx 有个病人,那的确是奄奄一息的病人,身上大大小小的病,家属可能也要放弃了,说:尽最大可能吧。王大夫见了他,熟知病情后,笑了:别担心,这病人还有救果真,服用了一段时间的中药,病人已经能够自理了,甚至能够像一个正常人生活了。没有人会认为这是说大话被视为奇怪的小水泡,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病,痊愈后病人开心地说:不愧是全能大夫啊。不错,许多奄奄一息的病人就是被王大夫从死亡线上拯救回来的。疑难杂症全都药到病除,多项疑难杂症的痊愈事例得到专家们的认可。的确,免除了病人放支架的痛苦,利用中国的草药,解决了最根本的问题非典,禽流感等关键时刻,王大夫从来没有离开医院,因为他知道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确保他们是安全的,白大褂穿在身上,让人感到职业的神圣,似乎他从来都没有考虑自己是否危险。省市级领导多次前来慰问说能多挽救一个生命,比什么都重要,病人与家属的笑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因此,许多病人慕名而来,病人总是坚决地要求王大夫给予治疗,然而,平易近人的王大夫与他们成为朋友。说到朋友,他很是喜欢结交朋友,帮助朋友,彼此之间都很快乐,因此王大夫也得到朋友们的尊重,拥戴。他的朋友上至省市级领导,教授,艺人,企业家,下至普通百姓,与普通百姓们交往时,衣着朴素,大家之间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尴尬,隔阂,当然外出时也是低调的医学上,谨慎小心,生活中,却是一位幽默的父亲,尴尬的环境总是被他幽默的行为和话语所打破,可能是医学的某种精神,他还喜欢发明菜谱,一家人都沉浸在美味之中。也许是小时候家境贫寒,才坚定了他刻苦学习的信念,获得了今天的成就。静夜,茶香,灯光,翻开文学经典,历史书籍,就津津有味的投入进去了,深夜,你可能发现楼上唯一的灯光,或许他又在钻研某部文学作品。斟酌那充满艺术的字句,勾勾画画,却像个勤奋的学生。热爱读书,也热爱创作,信手拈来便是一篇佳作。他所做的论文曾登录到 xx 报,xx 日报,中华中西医学杂志,应邀参加 xx 电视台,xx 电视台的医学节目。得到观众的认可。有时候累了,不出门,电脑变成了他的朋友,或许你会看到神情严肃的他又在为国家大事喃喃自语,他不是大企业家,但他却是一名出色的投资家,也在默默地做着慈善事业。做病人最好的大夫,做我最好的父亲【篇二】一、 三个爷爷民国时期,三个爷爷合办了一家烧砖厂,大爷爷(老实)负责组织工作,二爷爷(头脑最好,很正直)负责谈生意和管账,三爷爷(当时的三少爷)负责打杂。生意在一家人的努力下发展的很好。走老一贯的套路.(挣钱,买地,租地,再挣钱)这也是,为什么爷爷很阔绰。转折: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人侵占了整个 xx 县,马耀南带领人民进行抗日宣传工作,二爷爷被深深感触,在工厂里进行一些文件的印刷,默默出钱出力,不料被汉奸出卖,让日本驻扎的宪兵队逮个正着。被抓到宪兵队严刑拷打,逼问马先生的去处,但是始终没有妥协。最终被砍了头颅悬挂在 xx 老城的城楼上。(杀一儆百啊)一家人都很悲痛,想方设法让二爷爷入土为安。这样一个多月后,在多方努力下,日本人要求 1000 大洋(那是全部家当)换回。一家人答应了,回去解散了工厂,把所用的土地全部低价转让最终换得 1000 大洋,赎回人头,在那些好心人的帮助下安葬了二爷爷。就此,家道中落,不久抗战胜利,大爷爷带领自家和二爷爷家的到东北去谋生口,留下三爷爷过继到长山老家,但经过战争的摧残,老家已经空无一人。但是,爷爷决定留下来,守住这里(成熟了)。二、 父母爱情文化大革命被推翻,改革开放的春风又吹来。由于家里孩子多,爷爷奶奶根本看不过来,所以在贫穷的压迫下,大爷们和爸爸叔叔在 13、4 岁就已经开始谋生了。爸爸在开始改革开放后,成为张坊乡里第一个贷款自己买拖拉机的人,成为了致富能手,还被授予十佳先进青年,成为了人人羡慕的榜样。日子越过越好,自己盖起了房(打算娶媳妇,但后来送给了叔叔)。然而,这个时候五十多岁的姥爷(乡里的支部书记,世代木匠但坚决不学只读书)去世了,独生女的妈妈一下仿佛天塌下来了,一夜之间长大了。忍着悲痛自己和姥姥处理完老爷的丧事(父亲在知姥爷生病后,热心的帮助了妈妈),母女俩相依为命。虽然很多人来说亲,但母亲说非要嫁给一个有能力的人,随谁也不知道的情况下父母相恋了,再结婚的时候所有的人知道后都很吃惊,有笑的也有哭的)_【篇三】我的曾祖母是千千万万农村普通妇女中的一员,早就湮没在历史记忆的长河之中。当我从父亲碎片式的记忆里,和对那段历史了解中,却又有了不同寻常的发现曾祖母出生在一个做小生意的家庭,从小过着富足和无忧无虑的生活,她的人生转折点是在出嫁之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使曾祖母像每一位旧社会女子一样被出嫁。虽然她嫁入当地一个地主家庭,过着富裕体面的上层生活。但是,在那种封建礼教森严,妇女沒有地位,更淡不上自由、平等和爱情的生存环境,扼杀了曾祖母曾经的梦想,让其痛苦万分。婆婆的咋骂,丈夫的鞭打,让女子扮演了家庭里最抬不起头的角色。当别人选择逆来顺受,将就一生的时候,曾祖母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离开。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这样的抉择无疑是对封建礼教的背判,是被夫家一纸休书赶回娘家的颜面扫地。可曾祖母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追求自由、平等!我无法想象她承受了怎样的社会和精神压力最终,她做了人生的另一个选择我的曾祖父,一个贫穷的农民,被鬼子扇耳光而致耳背 40 岁还未娶的男子。承受着清贫,却享受着平淡却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在父亲的记忆里,曾祖母家教是很严的,做人要有骨气,再穷也不能低三下四!她的为人处事得到乡亲的一致好评,针线活在四邻八舍中也是佼佼者。做饭的本领更是给我的父辈留下极深的烙印,尤其在春天青黄不接时,她能把各种野菜掺上点粗粮做出多种花样,而且味道绝好!甚至树皮,也让父亲产生无限的回味!曾祖母的一生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她对自由的追求,对平等和爱情的不屈不挠,在我的脑海中却逐渐变的清晰和高大,平凡中一样伟大!【篇四】如今,那一方桌角已被磨损,桌子上依然像往常一样摆着我爱吃的几盘菜。妈妈抱怨道:孩子都这么大了,您还这样宠着她。奶奶笑笑:她是我们家的希望,我还指望她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为我们家光宗耀祖呢!奶奶的爱不变,对我的希望依旧 小时候,爸妈工作忙,我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不喜欢在家闲着,都在外忙着照顾生意,大家轮换着吃饭,饭桌也就是一张矮凳而已。虽然日子过得有些忙碌,但却充实快乐。后来,我长大了,到父母身边上学,和奶奶见面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每逢周末,我都会去奶奶家吃饭。我渐渐发现每次摆在我面前的总是我最爱吃的菜,而奶奶面前却总是些小菜。每次奶奶都只是坐在桌角吃饭,我问过奶奶,奶奶说她怕坐风口,年纪大了,受不住。每次临走时,奶奶总会塞给我十几元钱。“乖孙女,在学校里多吃点,多余的钱,买书看!”“妈,我们会给孩子钱,您别把她惯坏了!”“你是你的,我是我的。我的孙女我知道!”奶奶说完,慈爱地抚摸着我的头有一天,因学校有事情,不能回家。我打电话,叫大家不用等我回去吃饭了。后来,学校活动取消,我临时决定赶回奶奶家吃饭,想给奶奶一个惊喜。我急匆匆地往奶奶家赶,刚到门口,就听见了大妈和奶奶的对话。 “妈,您也真是,孙女不来,菜就少多了就算我们不吃,您也要吃。” “呵,看你说的。这菜也不错!孩子几年后,就要上大学了,我得赶紧给她攒点钱。我们家出大学生就全靠她了!”一切不都明白了!是的,我是全家的希望,是奶奶的希望。奶奶总是坐在桌角,默默地看着我,我吃得高兴,奶奶脸上也会漾起慈祥的笑容。回想起以前奶奶背着我在乡间的小道上放风筝,在故乡的小桥上唱儿歌,在夕阳西下的时候陪我背古诗为了心中的那份希望,奶奶倾注了她所有的爱,而她能做的,就是把好位置让给我,把好吃的菜夹给我,给我钱买书买吃的,这样的爱,已经成了奶奶的一种习惯。就像杏花,它不像贪图热闹的杨柳,一个个占据了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便轻飘飘地只知炫耀,它默默兀立,长成墙角的生命。奶奶为了心中的希望,默默地在桌角施爱于我爷爷的传记爷爷生活俭朴。在经济困难的日子里,他以不到三十元的工资养育七口之家,生活极其朴素。爷爷一直告诫我们要勤俭节约,平时吃饭我们都小心翼翼,生怕不小心会扒落饭粒,又惹爷爷生气。爷爷这时会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古诗教育我们。在爷爷的熏陶下,现在我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后来日子越过越好,爷爷在生活上还是不搞铺张浪费,从没在温饱之外追求过山珍美味,从没在温暖之外追求过名牌服饰。他依然过着简单的生活,常穿的是那件穿了几十年的深蓝色上衣,盖的被套还是奶奶结婚时的嫁妆。我曾为他的无欲无求感到不解,而今却明白,人生如果脱离了那些虚荣、阔气、排场,就可以过得轻松,过得自在!爷爷学识广博。记得小时候,老家门前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桑树,一到夏天的夜晚,我们围着爷爷坐在桑树下,听爷爷给我们讲西游记、牛郎织女等故事,爷爷讲的总是那样生动传神、娓娓动听,我们则听得津津有味、浮想联翩。爷爷在讲故事的时候都会帮我们分析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研究每个人物的心态,要我们注意抓住故事的中心思想。按照爷爷的教导,在以后看书、看电视时我总会注意抓重点、看细节,注重理清思路,提炼思想。爷爷治家警言。爷爷用一生的经验与智慧总结出了聪明歌:要有聪明的脑瓜子,要有流利的嘴巴子,要有健康的身子,要有万能的手,要有勤快的脚杆子。要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说服能力,要有外交活动能力,要有组织安排能力,要有预见能力,要有协调团结能力,要有灵机应变能力等等爷爷要求我们每天上学前背一次,放学后聚在一起再背一遍,为的是让我们加深印象。那时我们不懂得其深奥的道理,都是敷衍了事,有时有人会临阵脱逃,爷爷就会咬牙切齿地说:“懵懵懂懂,愚蠢之极”,事后逮到那人定会狠狠地批评教育一番。现在细细斟酌,句句都是金玉良言。爷爷一生做人的品格我永远铭记在心:要学蜜蜂,处处采集精华;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面对纷纷扰扰的世界,面对充满诱惑的名利,是爷爷教会我如何自持,如何坚守内心的那份坦然。【篇五】我妈在家里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姐姐,下面有两个弟弟,没受过多大的宠爱,倒也没有经历其他的不平事。在我小的时候,家里翻盖新屋,我就到大姨家去住,一住就是半年,那时候大姨就住上了楼房,不得不说,大姨一家是我这么多亲戚中过得最好的。大姨是退休教师,经历过文革那段混乱的时期,也是在文革后考的大学。那时候大姨已经结婚了,生儿育女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为了上学,大姨把她的第一个孩子打掉了,我不知道当时她有什么感触,我只知道,在这两个选择中她必定经过了好一番挣扎。最后,我大姨成功当上了一名教师,做起了教书育人的工作。大概是在我三岁的时候,我在大姨家住了半年。在那,我学会了自己叠被子,学会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学会了一加一等于二可以说,大姨是我的启蒙教师,比幼儿园更早的教师。大姨会弹电子琴,有空的时候就教我弹小星星,那是我现在唯一会弹的曲子,虽然很简单,但也像刻在了骨子里那样印象至深。大姨还会吹口琴,可惜的是我一点都没学会到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已经很少去大姨家了,我把那段时候当成了童年最美好的记忆,除了过年,我几乎都见不到我的大姨。再一次踏进大姨家时,屋子里充满了药味。生病的不是我大姨,是我的大姨夫。大姨夫抽烟,肺本来就不好,又出了一次车祸,整个人都瘫在了床上,那时候大姨应经六十了吧,还在里里外外的照顾大姨夫。我甚至没敢去看神志不清的大姨夫,我只想记得那个小时候带我去公园买小布丁吃的带着和蔼笑容的大姨夫。大概半年吧,大姨夫还是走了,我发现我更不敢去看大姨了,我在害怕,但我也不知道在害怕什么。等我再见到大姨的时候,我发现她的头发又白了些,可整个人看上去却还是那么地平常,我没看到大姨哭的场景,或许,是我刻意逃避了那些时候。后来,大姨又回到了她退休后常去的那个广场,又开始跳她的健身操,参加她的合唱队,她的家里始终放着满满的书,她的生活是那样的忙碌充实。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我大姨,坚强?不,我觉得这远不能概括她的性格,她就像悬崖上的杂草,不起眼却仍旧坚韧,她教给了我一句话: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篇六】曾祖父张贯一生于 1911 年,人生的前半段处于新中国前的战乱时期。其时,家中还属于中等人家,有一定的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因此,曾祖父上过几年私塾。十几岁开始跟随家族中的长辈到济南的商号当学徒,学习做买卖,那个阶段历尽艰辛。成年以后,在济南、天津等地在他人的商号做过伙计、掌柜,也自己做过买卖,但仅仅为一家老小赚个温饱。解放以后,1956 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在济南丢掉了工作的他两手空空回到了 xx。为养家糊口,先后买过冰糕,拉过板车,于年近五十之际进入当时人们都不愿意工作的卫生管理站(现在的区市容环卫管理局)成为一名临时淘粪工。由于曾祖父会记账,为人诚实可信,几年之后转正并担任记账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干到退休,退休时曾祖父已经 75 岁,这放在今天也是一个奇迹。曾祖父是一个闲不住的人。退休以后还在街道的代销店站过柜台。曾祖父勤勤恳恳、勤俭节约、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孝敬双亲、任劳任怨,是典型的农民形象,然而由于长期在外工作,见过世面,又区别于中国一般农民。观其一生,虽经历战争、失业、饥荒,但是其乐观、豁达,一生无大病,终年 94岁。祖父张恩荣祖父生于 1939 年,幼年时家境尚好,跟随曾祖父在济南读书,虽经历过战争,但是并未受过太多的苦难。初中时,各方面表现都非常优秀,但是在报考省实验中学高中时却意外落榜,因那时只能报一个志愿,无奈读了技工学校。技校毕业后分派到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即现在的中国重汽)工作。年轻时祖父热爱运动,喜欢打篮球,自学生时代以及在工厂工作期间都是篮球队的队员。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在参加工作后不久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一方面祖母在老家教书,另一方面也是响应组织号召,在国家困难时期从济南调回到了邹平县城,先后在饭店、旅社、工商等部门工作过,干过许多岗位。1975 年在邹平县筹建县棉纺厂时抽调为筹建组的成员,在筹建过程中负责基建工作,该厂建成后就留到了该厂继续工作,在此期间,先后担任基建科长、厂办主任等职,直至 1999 年退休。祖父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但是为人正直,老实肯干,团结灵力,孝敬老人,受到了同事和邻居的赞誉。【篇七】杨直修,一九一九年九月十日在 xxxx 王村出生,家中共有五个兄妹,兄弟三人,一姊一妹。杨直修自小在私塾里学习,十六岁开始在王村炳灵庙当教书先生。二十岁经人介绍跟随商人经商,先后在 xx、淄川、济南、枣庄、徐州展开商业活动。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四处周转,终于迎来 1949 年的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1951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开始在江苏徐州加入当地的商业活动,先后在徐州饭店、徐州牛奶厂、徐州市商业局担任书记、厂长、科长,后又因为一心想回归教育事业,从而长期担任徐州商业干部学校校长。于 1979 年退休,后又被商业干部学校返聘。在济南经商期间,一直资助两个侄子杨德莘杨德蕴、一个外甥毕于曾、一个女儿杨玉贞、一个侄女杨玉珍读书。后杨德莘毕业于当时的北京电力学校(现改名为北方交通大学),并担任副校长一职。杨德蕴毕业于济南师范大学。外甥毕于曾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杨玉贞毕业于济南幼儿师范学院。杨玉珍毕业于 xx 大学。在这些小辈的求学路上,杨直修一直给予财政和精神方面的支持,并教导他们要好好读书,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后来这些小辈都没有辜负他的期望,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在徐州商业干部学校任职期间,杨直修工作勤勤勉勉,对待学生热情有耐心,培养出多批优秀的、杰出的商业干部,如江苏省商业厅局长。在家庭方面,养育了四个女儿和两个儿子。然而在家庭和事业面前,他选择了一心奔波于事业,对孩子们略有忽略。在 86 岁的耄耋之年回到故乡。现在四世同堂,幸福美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党风建设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