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二周《劝学》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604682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二周《劝学》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二周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3.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4.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教学方法: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课时安排:6课时教学步骤:教学要点:熟读课文;理清思路一、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有关“学习”的小议论文,白寿彝提出治学的“三个境界”,谢冕又提出“读书人是幸福人”,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的荀子就以他睿智的思想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2.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教师补充。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3.题解(出示投影)(提问、教师点拨)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文章中作者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二、熟读课文1、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3、学生齐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三、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一段(学生找出中心句):提出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二段(学生找出中心句),“善借于物”即善于向外界学习,这样就可以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谈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学生找出中心词):“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强调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3.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一、提出中心论点,并论证学习的意义二、论证学习的作用三、论证学习的方法、态度第三、四课时教学要点:分析课文第一、二部分:第一部分: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可以”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1:名词 “青”2:形容词。 “于”1:从 “于”2;比(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揉”,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4)“日”:名作状,“每天”。 “参”,同“三”。2、学生齐读第一段。3、 教师明确本段第一句话“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现在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差不多,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以此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所以学习可以使自己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用“輮”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得出的结论是: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板书青胜于蓝提高自己冰寒于水直木輮轮木受绳直改变自己金就砺利结论: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二部分: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1)“终日而思”和“跂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抬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2)“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2、学生齐读第二段。3、文理分析。(1)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则“见者远”;“顺风而呼”则“闻者彰”;“假舆马”可“致千里”;“假舟揖”可“绝江河”。)用了五个比喻。这五个比喻的共同点是:“善假于物”。(2)作者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落实到“学习”上来说: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里强调的是“借助外界”,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板书)。跂而望登高博见登高招见者远顺风呼闻者彰假于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共性:“善假于物”。结论: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注:教师提示学生回顾荀子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从而提高自己成为君子乃至圣人的修养,所以荀子特别重视学习的作用。3、 教师引申: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又面临许多不利条件,每个学生都应该利用和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作业: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学不可以已( ) 木直中( )绳 使之然( )也声非加疾( )也 假( )舆马者,非利足也 非能水也,而绝( )江河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虽有( )槁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 )非异也3、翻译下列句子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已:停止。中:符合。然:这样。疾:强。假:借助。绝:渡过。有-又 暴-曝 知-智 生-性第五、六课时教学内容:分析课文第三部分、总结课文、整理重点词句。一、分析第三部分: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a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2、学生齐读第三段。3、教师出示问题:荀子在本段中强调了哪些优秀学习品质,除了运用比喻论证外还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明确:学生不难得出本段中强调的三种优秀品质积累、恒心、专注,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4、拓展延伸:积累、恒心、专注,是一个人学有所成的三种关键品质,我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这种品质。教师在此处设置“缺点曝光台”和“优点展示厅”两个栏目,针对这三种学习品质,鼓励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不足,也大方说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方面,进而激励学生不断增强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修养。5、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板书积累(1) 积土、积水积善 (正面)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反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反面)坚持(2)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正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反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面)专一(3) 蚓无用心一也; (正面)蟹六用心躁也。(反面)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7、本段主旨: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二、总结课文: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劝学尽管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1、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比喻阐明事理。(释理通俗,形象鲜明)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2、论证方法灵活(观点突出,说理深刻)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3、结构采用“总分”式。(纲举目张,条理清晰)4、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提高自己(2个比喻)学习的意义改变自己(3个比喻) 喻证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5个比喻) 道理明白积累(4个比喻) 具体生动学习的方法、态度 恒心(4个比喻) 对比 深入浅出专心(2个比喻) 论证三、整理词句:1、通假字:輮,有,暴,知,生。2、活用字: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3、.特殊句式(1)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介词结构状语后置A青出于蓝,而青于蓝。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省略句:輮(之)以为轮(4)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4、一词多义(1)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名词)(2)蛟龙生焉(生长,动词)(1)骐骥一跃(一,数词) (2)用心一也(专一,形容词)(1)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词)(2)金就砺则利(锐利,形容词。下文“蚓无爪牙之利”的“利”同此)(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形容词)(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智慧,名词)5、成语:青出于蓝胜于蓝、锲而不舍、积善成德四、课堂作业:1、练习册2、背诵全文课后记:本文多用对偶,夹用排比,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背起来难度不大;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比喻阐明事理,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分析课文时,我注意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学生日后的学习。学生初中基础不够扎实,在一些文言知识的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