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II).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589245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II)一、选择题:(1-50题,每题1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甲师移之。”该材料反映了A. 周王室对诸侯失控B. 周初的分封制C.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D. 战国时兼并战争【答案】B【解析】材料讲的是诸侯要向周天子述职,如果诸侯不述职的话,会受到惩罚,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周初的分封制,在这一制度下,周天子有权力约束各诸侯,所以答案选B,排除A;C、D时间不符合,排除。2. 西周实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A. 广建诸侯藩国B. 区分血缘亲疏C. 保证法律执行D. 巩固分封秩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下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可知西周实根本目的是巩固西周的统治,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3. 周礼的本质意义是A. 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B. 维护分封宗法制的工具C. 是一种等级制度D. 周王惩罚贵族的制度【答案】B【解析】周代礼制完整地讲应称之为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制度运行的形式和保障。由此可知,周礼的本质意义是维护分封宗法制的工具,所以答案选B,排除其他选项。4.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以王位世袭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B. 以禅让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C. 以分封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D. 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答案】D【解析】早期政治制度是指先秦时期,西周实行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故D项正确;A属于王位继承特点;B属于夏之前选举制度;C中分封制不是核心。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5. “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 天人合一B. 皇权至上C. 皇位世袭D. 天人感应【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中国北京紫禁城南北中轴线的显要位置。皇帝御座的设置突出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AD项体现的思想是天人关系,C项是皇位继承的问题。因此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6.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首先始于A. 夏朝B. 西周C. 秦朝D. 唐朝【答案】C【解析】秦建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均由皇帝任免,官吏不能世袭,C正确;夏朝、西周实行世官制,官吏世袭A、B不符合题意,排除;唐不符合问题“首先始于”,排除。点睛:材料“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等信息符合郡县制的特点,本题考查的是郡县制。7.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A. 郡国并行制度B. 郡县制C. 分封制D. 察举制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考查西汉地方行政体制。西汉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经验教训,认为秦之所以很快消亡,就是因为没有分封宗亲,拱卫王室,故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进行分封,即郡国并行制度。故选A。BC分别是秦朝和西周的地方制度;D是西汉的选制度,排除BC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度8. 皇帝和大臣讨论如何选拔人才。大臣主张,应该只问他们个人能力的高低,不要计较他们的家世背景。皇帝反对大臣的说法,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这件事最可能发生在哪一时期A. 秦汉B. 魏晋南北朝C. 宋元D. 明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中可知,此时期是以门第的高低为标准来选拔官员,这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9. 时下热议的“异地高考”改革折射出的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没有世袭等级,没有财富和权力,不主张任人唯亲,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这一制度指的是A. 世袭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信息“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可以判断出是科举制,故选D。其他三种均不通过考试选拔,世袭制是依据门第血缘关系,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员向朝廷推荐,九品中正制是由中正官品评品级,故排除AB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10. “欲天下之安定,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的主张后来发展为A. 削藩策B. 分封制C. 刺史制度D. 推恩令【答案】D.11. 下列关于北宋加强对地方管理措施叙述正确的是A. 设置枢密院B. 在州郡长官之上设置通判C. 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D. 各州郡的财富全部运往开封【答案】C【解析】A是管理军事的,排除;B是地方的监察制度,排除;宋代实行的文官治理地方,重文轻武,所以答案选C;D是有关于财政的,排除。12. 元史百官志:“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据材料可知,元行省A. 最初是中央派出机构B. 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C. 削弱了中央集权D. 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可知,行省最初为中央派出“任军民之事”的机构,是中书省的外派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故选A。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C;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13.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A.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B. 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C.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D. 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演变切入考查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以及分析归纳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从三公九卿制至清代的军机处,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特别是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C项正确;D项“在于不断的改革”说法是错误的;A项“改革的根本”说法错误;B项“弥合”、“国家稳定的基础”说法是错误的,君权与相权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一对基本矛盾,这制度下的稳定基础依赖于皇权。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演变趋势14. 万历初年首辅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对此评述正确的是A. 说明明朝中期宰相制度“借尸还魂”B. 张居正擅权专恣,加重明朝政治腐败C. 明朝中期,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D. 内阁设立后,地位日益提高,权力日益增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由题干及已学史实可知明朝废除宰相后,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手,但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也始终未能正式统帅六部。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材料描述是正是这种情况,D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丞相废除15.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自秦以后,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以皇权为核心B. 皇帝处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C. 随着皇权的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D. 直到清代才建立起完善的中央权力机构【答案】D【解析】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皇权至高无上,皇帝处于权力的顶端,而且皇权是不断加强的,在这一过程中,中央官制也是随之发生变化的,所以ABC都是正确的,D说法有误,答案选D。16. 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对边疆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A. B. C. D. 【答案】A【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下存在着两对矛盾,总的看来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的不断加强;另一个方面,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不断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完善发展,监督检查制度不断完善,对官员的控制也不断的加强,均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17. “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并非是一堆腐朽的垃圾,仅以批判两字所能了结。它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与消极同在。”文中评价皇帝制度的史学方法是A. 全面辩证的方法B. 发展的方法C. 比较的方法D. 史料解读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学理论与素养评价和认识历史事物的方法。由材料关键信息“皇帝制度是一把双刃剑”、“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与消极同在”,不难看出文中的评价方法比较全面和客观,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及发展、比较以及史料解读,据此排除BCD三项。故选A。考点:史学理论与素养评价和认识历史事物方法【名师点睛】关于史学理论与素养,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多,诸如史实、史识、史法、史论、史观等。新课改高考比较注重以下史观的考查: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以及社会史观等。而关于革命史观逐渐在淡化,备考时要有所侧重。同时,对社会史观要给予高度重视。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即在于忠实于材料本省,把握到命题意图。18. 顾炎武说:“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由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A. 分封制与郡县制呈现递次变更兴替规律B. 分封制的弊端是多数权益为朝廷所垄断C. 郡县制的缺陷是多数权益为地方所占据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是治国良策【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顾炎武的意思是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有缺陷,材料“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表明顾炎武认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是治国良策,故D项正确,A项错误;B项是郡县制的弊端;C项是分封制的弊端。 点睛:材料“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是解题的关键。19. 纽约时报是一家以报道重大事件为主、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报纸。该报在近代某一时段共5个月的时间内,对中国某一事件的报道文章达500余篇;以事件相关城市为标题检索,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的报道数量分别为38、50和25篇。由此判断该事件是A. 第二次鸦片战争B. 太平天国运动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 辛亥革命【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以事件相关城市为标题检索,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的报道数量分别为38、50和25篇”,可以看出武汉、南京、北京和这一事件有很大关联;再根据所学知识得出A项主要是北京,B项主要是福建和北京,C项主要是北京,只有D项满足三个地方同时存在,即发生武昌起义,很快武昌、汉阳和汉口独立,北京调兵镇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故选D20. “国”字在书法里面有41种写法,而且是汉字中写法较多的一个字。下图中“国”字出现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汉字的书写往往会反映时代的特征。A项大口里面一个王,说明整个国家是一个王的,应该是分封制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B.D两项大口中是八土、八方,应该是统一的封建王朝,天子一统天下。而C项大口里一个民字,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应该是近代辛亥革命之后。所以C项最晚,符合题意。21. “双亲大人膝下敬禀者:近来山东、青岛二问题均大失败,京津学界大为愤恨。而今,若不极力争之,则将一落千丈,吾国之无日矣!”该信件叙述的事件是A. 辛亥革命B. 新文化运动C. 五四运动D. 五卅运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实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山东、青岛二问题均大失败,京津学界不极力争则吾国之无日”可知是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的表述。故选C项。22. 鸦片战争对中国而言是正义的战争,但却是英国获胜。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这主要表明A. 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B. 综合国力的强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C. 战争性质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D. 战争的结果是与作战方针有直接的联系【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中国是封建制度而英国则是代表历史发展趋势的资本主义制度,封建制度并不代表历史发展趋势,当然中国的失败英国的胜利也就是必然的了,也就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根本无法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其他选项不是从历史发展趋势角度说明,排除。23. 甲午战争的失败深刻说明了A. 当时中国没有实力与西方列强抗衡B. 要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必须进行反封建斗争C. 中华民族富有抗争精神,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D. 中国民主革命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答案】B【解析】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英国日本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由此可见是制度的落后导致了失败,故要改变中国落后封建制度。故B正确;其他均不是失败根源,排除。24.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号召群众进行反抗斗争,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A. 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理论作指导B. 农民阶级封建迷信思想严重C. 太平天国运动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D. 洪秀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深【答案】A【解析】“拜上帝教”是利用封建迷信思想组织活动,属于理论上落后性,主要是由于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故A正确;B、C和D均不是实质角度说明,排除。25. 天朝田亩制度既有革命性又有空想性,造成这种双重性的根本原因是A.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点B. 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C.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 洪秀全的主观愿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具有两重性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农民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的。农民是小生产者,他们要实现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生产决定了他们的觉悟是自私的,平均主义满足了他们要求土地的愿望;但“从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分配原则,又超越了他们的觉悟,无法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故选B。AC项只能说明其封建性;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大多出身于农民,代表的是农民阶级的利益,故D项是由农民阶级的本性决定的。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名师点睛】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中提出的“平均”“等贵贱均贫富”“均田免粮”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将过去农民起义的口号做了具体的规划,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因此,它对贫苦农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的积极性。但是,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施,只能是一种空想。26. 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错误的是A. 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B. 后者是前者的补充、继承和发展C. 后者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方案D. 它们都是巩固太平天国政权的纲领或方案【答案】B【解析】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前者主张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平分土地和财产,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后者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进步潮流,但不是农民阶级革命的产物;二者的经济纲领相互矛盾。A、C和D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点睛;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27. 太平军进入天京后,就广为宣扬:“正是万国来朝之候、大兴土木之时。”天王府门上有天王御笔手书五尺大的朱字诏令:“大小众臣工,到此止行踪。有诏方准进,否则云中雪(太平军形容“杀头”的隐语)。”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大兴土木是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B. 太平天国完善了农民政权的政治制度C. 彻底摆脱了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D. 农民阶级无法克服自身的阶级局限性【答案】D【解析】材料中体现出进入天京后大兴土木,走旧式封建王朝道路,主要是由于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故D正确;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局限性,故A错误;B中完善不符合材料主旨;C中彻底摆脱说法绝对。28.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内外交困清政府拒绝任何形式的改革义和团运动失败A. B. C. D. 【答案】C【解析】晚清政府实行“清末新政”,并不是拒绝任何形式的改革,故错误;其他均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故C正确。29. 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 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B. 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C. 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一切不平等条约D. 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诞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故A项错误;清帝退位标志着清王朝的统治的结束,故B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诞生,故D项正确。故选D。30. 蔡元培复政府慰留电:“大总统、总理、教育总长钧鉴:学生举动,逾越常规,元培当任其咎。政府果曲谅学生愚诚,宽其既往,以慰舆情,元培亦何敢不勉任维持,共图补救。”1919年5月。由此可见蔡元培认为A. 否定五四运动B. 学生运动虽不合法但合情C. 爱国应该理性D. 五四运动既不合理也不合法【答案】B【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学生运动逾越常规,不合法,但是是爱国的行动,因此我替学生向政府求情,希望政府原谅学生鲁莽的行动,这样群众的情绪会得到宽慰,我也会尽力采取补救措施。所以选择B;材料并没有否定五四运动,故A错误;学生明显没有理性,故C错误;五四运动是合法,故D错误。31. 在纪念抗战一周年到来的时期,作为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领导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举行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影响最大的是“七七”献金,短短五天内,参加献金的达五十万人以上,献金总额超过一百万元。这反映出当时A. 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B. 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方式C. 国民经济遭到战争残酷打击D. 国共合作推动民众抗日热情高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纪念抗战一周年到来的时候,影响最大的是“七七”献金,短短五天内,参加献金的达五十万人以上,献金总额超过一百万元”的信息说明国共合作抗日推动抗日高潮到来,故选择D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2.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根据地建立了自己的邮政系统,历史上称之为“红色邮政”,基本上与国民党政府所辖区域的邮政系统不相统属。但是,这两个邮政系统曾一度接通于A. 抗日战争时期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 国民革命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答案】A【解析】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两个邮政系统曾一度接通可能出现在这一阶段,故A正确;B和D是国共对峙时期;C还没有出现“红色邮政”。33. 1946年10月10日,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梁漱溟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死了”是因为A. 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协议B. 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C. 中共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D. 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946年”,内容“国军已攻下张家口”。材料表明,此时国民党发动了内战,要消灭人民民主力量,内战的爆发说明中国国内和平的可能已不存在。B、C与史实不符,D发生在1949年。故答案为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放战争内战爆发34. 1930年6月,中共中央制订了以夺取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起义及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并发出了“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号召。这属于A. 符合国情的革命计划B. 目光短浅的右倾思想C. 脱离国情的盲目行动D. 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策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30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以夺取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起义及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的“左”倾错误,属于脱离国情的盲目行动,故C正确。这不属于符合国情的革命计划,故A错误。这属于“左”倾错误,不是目光短浅的右倾思想,故B错误。“左”倾错误不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策略,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左”倾错误35. 红军被迫长征的“被迫”的正确理解是A.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难以在中央苏区存在B. 中央革命根据地已完全丧失C. 王明的“左”倾错误,党的领导严重削弱D. 国民党势力过于强大,避开敌人主力【答案】A【解析】红军的长征,可称之为军事行动上的战略转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转移,之所以称之为“被迫”,是由于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苏区泛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在中央苏区难以立足。故A正确;B中完全丧失不符合事实;C前半部分正确,后半分错误;D不符合主观原因。36.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包括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有效抵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际社会的积极援助A. B. C. D. 【答案】D【解析】抗战胜利主要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全民族抗战、国共两党两个战场的配合以及国际社会的积极援助,故D正确。37. 抗战胜利后,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A. 国共两党的军队按什么方法整编B. 建立怎样的国家,两种命运的斗争C. 民主党派起怎样的作用D. 解放区的地位如何确定【答案】B【解析】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要求废除国民党一党独裁统治,建立一个广大人民利益的民主联合政府,然而国民党却坚持一党独裁统治,因此,建立一个民主联合政府还是坚持独裁统治已经成为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故B正确;A是抗战时期;C和D均不符合抗战胜利后斗争焦点。38. 1946年6月,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其时世人议论纷纷。下列世人评论最接近史实本质的是A. 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B. 楚汉相争,成者为王败者寇C. “五四”以来,社会势力演化之必然D. 玩偶皮影之戏,列强其后也【答案】C【解析】五四运动以后,1921年中共成立,中共在二大上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而蒋介石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1946年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故本题答案选C项;AB项没有说到本质;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39. 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属于公民范畴的“男人”是A. 温杜德男,40岁,没有读过一天的书,大脑中度智障,居住在雅典的自由民B. 麦克卡男,28岁,满腹经纶,文武全才,来自波斯帝国,现暂住在雅典C. 索斯丹男,33岁,武艺超群,因无钱给父母治病,被迫卖身为奴D. 艾梵德男,11岁,雅典自由民,公认的神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设问雅典公民范畴的“男人”。结合所学知识,按照雅典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于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才享有公民资格,而广大的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被排除在民主之外,因此选A。B、C、D三项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公民40. 以下不属于促成十二铜表法颁布的因素是A. 平民的强烈要求和长期的斗争B. 共和国的诞生C. 贵族们的要求D. 保民官的强烈要求【答案】C【解析】十二铜表法主要是平民的斗争结果,不是贵族们的要求,故C不是原因,符合题意,其他均是正确的原因,排除。41.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载:“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材料表明A. 在古罗马妇女没有任何人权B. 罗马法对妇女歧视,说明了它的局限性C.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未给人们带来任何好处D. 说明罗马法竭力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答案】B【解析】从材料来看,材料讲的是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这说明了罗马法对妇女歧视。所以答案选B选项。由材料不能得出,古罗马的妇女没有任何人权,A选项说法太绝对;由材料不能得出C、D选项的观点,故排除。42. “英国也许因为温和渐进,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但是,社会发展该做的事人家都做了,该跨的坎人家都跨了,该具备的观念也一一具备了,你还能说什么呢?”从材料的观点来看,“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的事件是A. 1688年的“光荣革命”B.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C. 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D. 责任制内阁的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抓住问题关键信息“不深刻”,结合所学知识,采用排除法。A项虽然资产阶级掌握政权,但是保留君主制和贵族制;B项权利法案限制国王权力,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C项扩大选举权,使得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D项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剥夺国王行政权,国王“统而不治”。故选A项。43. 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的选民数从48.8万增加到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这些新获得选举权的人大多数应该是A. 贵族阶层B. 工业资产阶级C. 城市工人D. 农业工人【答案】B【解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使得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工人和贫民等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故排除C、D两项,选择B项;贵族阶层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就已获得选举权,与题目中的信息“1832年新获得选举权”不符,故排除A项。点睛: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增强了在议会中的地位,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地发展。44. 据美联社报道:围绕解决“财政悬崖”危机的问题,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博纳于xx年12月18日提出一套代替方案(“B计划”),计划延长年收入百万美元以下家庭的所有现行税率。但这套备选方案提出不到24小时,白宫方面就于19日发表声明说,这套“B计划”即便获得国会通过,奥巴马也会否决它。上述材料表明美国A. 总统在国家立法方面起决定作用B. 属于总统制国家,总统拥有立法权C. 参众两院掌握立法权,是国家权力的中心D. 联邦政府实行分权制衡,总统与国会相互制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即便获得国会通过,奥巴马也会否决它”可知美国的总统与国会之间相互制衡,故D项正确,C项错误;美国总统享有行政权,国会享有立法权,故AB项的表述错误。所以答案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分权制衡的原则45. 阅读下面有关美国政治生活的漫画,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 美国政党政治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B. 美国政党政治实现了竞选对手的公平竞争C. 国会与总统选举反映了美国政党政治的本质属性D. 美国国会或总统选举在程序上的公正性和合法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本题时一定要注意图片二的“驴象之争”,“驴象之争”典型的体现了美国的政党政治两党竞争,而其他两幅图片则体现了两党竞争的本质是金钱的竞争,所以从三幅图片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只能是国会与总统选举反映了美国政党政治的本质属性。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的政党政治46. xx年12月1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出席内阁会议,倾听大臣们的讨论。内容包括更改王室继承顺序相关法律、英国经济的近况等,并没有发表任何评论或讲话。大约半小时后,女王起身离开。这反映了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分权制衡B. 内阁权力膨胀C. 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D. 国家元首统而不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60年首次出席内阁会议,倾听大臣们的讨论并没有发表任何评论或讲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分权制衡,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内阁权力膨胀,故B排除。材料不能说明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故C排除。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特点47. 近代法国先后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这种现象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 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B. 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C. 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D. 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答案】D【解析】宪法是政治发展的反映,宪法更换频繁,说明法国民主共和制的历程非常艰难,故D正确;A不符合材料宪法更换主题;B主要是对大革命影响;C中外国侵略不是主要原因。48. 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解剖病灶”产生的历史影响是A. 冲击了清朝封建统治B. 直接指导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首次尝试C. 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指导D. 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史实,它使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指导,故C正确。太平天国冲击了清朝封建统治,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直接指导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首次尝试,错在“直接指导”,故B错误。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革命做了理论准备,故D错误。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影响49. 有一部著名的历史话剧中有以下的一段对话,由此推断出这部话剧反映的历史是贝莱:“考虑到国家就是人民,应该由人民管理自己,因此政府所有的公职都应该有一定的期限,定期调换,担任公职的人,应该根据他们的才能进行选举。”有人喊:报酬一律!工资平等!A.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的美妙设想B.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 巴黎公社运动D. 十月革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和分析材料能力。材料体现出国家就是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发展趋势,所以选C项。50. 19世纪70年代,巴黎公社失败的社会根源是A. 因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B. 没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的领导C. 资本主义向前发展是当时世界的主流D. 没有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答案】C【解析】19世纪70年代巴黎公社革命的是由于普法战争的爆发引发的革命战争,其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当时法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快速上升的时期,资本主义向前发展是当时世界的主流,这就决定了巴黎公社革命必然失败,答案选C,A B D三项是巴黎公社失败的重要原因但非根本原因。51. 有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其“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 贵族拥有世袭特权B. 分散的自然经济C. 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D. 王室日益腐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封制。在西周分封制下,贵族拥有世袭特权,贵族在封地内拥有管理土地和人民的大权,导致国家具有分散性和松散性。故A项符合题意,其他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52.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A. 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B. 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C. 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D. 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有利于集中人力、财力与物力巩固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固,故B正确。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不属于优秀的表现,故A排除。分割相权是为了加强皇权,不属于优秀的表现,故C排除。加强地方控制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名师点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与作用:积极方面利于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消极方面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君主专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几千多年影响深远。53. 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A. 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 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 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 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认识。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抓住题干关键信息“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要求。B项属于误选项,但“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不能很好的体现题意;CD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A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名师点睛】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消极: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中国社会的进步因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力和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受到严重的阻碍,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54. 北宋对地方财政的管理措施,其产生的主要作用是A. 保证中央的财政收入B. 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物质基础C. 有利于避免地方官吏贪污腐败D. 使北宋有足够的“岁币”议和【答案】B【解析】北宋将地方的财权收归于中央,一方面保证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来说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物质基础,避免地方官吏贪污腐败,但是主要在于地方丧失割据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B,排除AC;D是特殊的原因。55. 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的侵略中国的趋势主要是A. 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B. 从开埠通商到割占土地C. 从单独侵略到共同侵略D. 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列强入侵特征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知识迁移,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此时英国基本上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反映的是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而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反映的是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综上可知,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列强的入侵以及系列不平等条约56. 美国考古学家曾在希腊发现了刻有铁米斯托克里(公元浅世纪雅典著名的政治家,史书记载他曾被陶片放逐)名字的陶片190枚,根据字迹辨认系140人刻写。由材料可以看出“陶片放逐”A. 体现了公民的意志B. 是审判民主敌人的验方C. 实际上被少数人所控制D. 不能保证真正意义的民主【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中可以看出,陶片中的字迹有重复,有人重复填写,说明在的投放过程中被少数人控制。所以C正确。57. 十二铜表法第五表规定: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第七表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致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以上材料最能说明A. 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B. 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C. 罗马法规定了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D. 平民的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维护【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等内容可知主要强调的是保护私有财产,因此B的表述符合题意。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内容与特点58.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曲折历程,导致其曲折反复的根本原因是A. 新贵族具有保守性B. 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发展水平不高C. 封建势力不甘心失败D. 资产阶级缺乏斗争经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曲折的历程 ,原因有很多,但其根本原因要从经济发展情况上进行分析。所以答案选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59. 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最大好处是A. 是真正的民主,可以保障所有人的利益B. 避免了党派之间的斗争,有利于稳定政局C. 可以把斗争规定在一个相对有序的状态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D. 可以限制王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答案】C【解析】代议制可以实现最大限度民主,实现各方面政治妥协,避免暴政和内战,故C正确;A中保证所有人利益错误;代议制不可能避免党派斗争,故B错误;共和制不是限制王权,故D错误。点睛:两党制是美国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强化了竞争,迫使两党不断调整对策来适应民众与社会的需求;同时也迫使其不断选出杰出的人才,从而推动政治的清明、有效。但两党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两党竞争、互相诽谤等弊端。二非选择题(共32分)60. 政治民主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许海山主编欧洲历史材料二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在其著作罗马法的精神一书中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材料三“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希腊民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表现形式和适用范围两个角度,概括古代罗马法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上述趋势出现的原因。(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民国”在政治制度和经济方面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答案】(1)特点:直接民主。成因:小国寡民的城邦。(2)趋势: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过渡。原因: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斗争,统治者的重视。趋势: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过渡。原因: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过渡(或统治地域广大的国家的需要)。(3)政治上,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经济上,颁布了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或“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解析】从“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说明所有公民都能直接参与政治活动,充分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因此,反映了古代希腊民主的突出特点是直接民主。依据所学从罗马法分类回答,依据所学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和万民法回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结合所学辛亥革命历史功绩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回答即可。点睛:十二铜表法的诞生,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其制定,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这是共和国内部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成果,平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广义的罗马法指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6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首先,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其次,“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再次,由于合众国直接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因此这种联合的程度和方式作为一种标志,不仅划分了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组织和结构的形式,而与其他任何国家不同何顺果美国史通论材料二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以统一为名限制自由,调和君权与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利用普鲁士的经济优势,于1864年击败丹麦,1866年击败奥地利(见普奥战争),成立北德意志联邦。18701871年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兼并南德诸邦。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出任宰相,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并分析该制度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概括1871年德意志实现统一的因素。【答案】(1)原因:美国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州有相当的独立性;松散的联盟难以应付危机;启蒙思想的影响。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2)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民的要求;俾斯麦的“铁血政策”;普鲁士的王朝战争。【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独立后的美国各州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不利于加强中央权力,而松散的邦联制无法应对诸多困难,联系启蒙思想对美洲大陆的影响回答”原因”。回忆教材知识可知联邦制具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而四分五裂的政治状态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从1864年到1871年1月18日 ,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通过逐层分析,就可以概括出答案。点睛: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府,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南北战争的胜利,避免了国家的分裂,巩固了美国的联邦制,美国重新走上快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德国在完成统一之后,经济发展迅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生产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历史启示我们,国家分裂,国运衰退,国家统一,国运兴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