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586900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2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20版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20版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共60分。答案必须填涂在机读卡上。)1.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 地主阶级的形成B. 分封制度的终结C. 等级制度的颠覆D. 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解析】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诸侯墓中出土了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D项正确。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分封制的崩溃是在战国时期,故AB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的是等级制度的破坏,不能说颠覆,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以春秋时期的诸侯墓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礼乐制度和宗法分封制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破坏、战国时期崩溃瓦解,礼乐制度是西周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是为了维护和调和等级制度。2.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齐”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专制思想,故排除;C项强调向善的思想,故排除;D项强调的是是指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揭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3. 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A. 维护周礼B. 实行仁政C. 强调教化D. 为政以德【答案】A【解析】题干引文孔子的主张是: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实际是维护奴隶制等级秩序,即提倡维护周礼,故答案选A。B是孟子的思想;CD是孔子的思想,但不符合题意。4.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解析】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借古代帝王的贤明睐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儒者的这种做法目的就是以此希望君主贤明,社会安定和谐,因此C选项正确。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现实政治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儒者主张复古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因此D选项错误。点睛:本题出题思想很明确,儒者直接点明本题的考点儒家学派。作为思想领域中的翘楚,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不断传承与发展。作为儒家思想的载体,儒者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现实状况。儒者的复古思想传达出的是一种治国理念,提倡仁政、德治。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只要抓住儒家思想的最本质的内容,本道题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到正确答案。5.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A. 儒、道、墨、法B. 墨、儒、法、道C. 法、儒、道、墨D. 道、法、墨、儒【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是指道家学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是指法家学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是墨家学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是儒家学派,故选择D项,同时排除ABC。故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诸子百家6.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汉武帝委任其为江都王国相。后皇帝祭祖之地发生火灾,董仲舒欲借机宣扬“天人感应”以告诫汉武帝,汉武帝大怒,将其打入死牢。后来董仲舒罢官免死,不敢再说灾异之事。者表面A. 董仲舒放弃了自己的思想主张B. 汉武帝拒绝“天人感应”学说C. 中央集权不容儒家学者干涉D. 皇帝垄断对“天意”的解释【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董仲舒欲借机宣扬“天人感应”以告诫汉武帝”“汉武帝大怒”中可以看出,汉武帝不是拒绝“天人感应”,而是反对董仲舒对“天意”的解释,这种权利是皇帝独享的,故D项正确,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没有放弃自己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使儒学成为政府的统治思想,故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就是理解君主利用某种思想或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如果董仲舒掌握了对“天人感应”的解释,就会影响汉武帝的权力的加强,因此董仲舒才会受到处罚。7. 汉宣帝(西汉第十位皇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汉代统治者的主张是A. 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B. 以兼爱非攻尚贤为治国理念C. 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D. 推崇理学扶为官方统治哲学【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可以看出,汉宣帝反对单纯用儒家学说(“德教”“周政”代指儒家思想)治理国家,主张“霸王道杂之”,即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都是单纯用道家或儒家的思想治国,与材料不符。D项的理学是宋明时期的思想,与材料不符。8.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而天立君以为民也。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董仲舒春秋繁露)以上言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君权来自于神权以神权限制君权民众有反抗暴政之权君主必须以民为本A. B. C. D. 【答案】B【解析】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中“天立王”“天予之”“天夺之”的含义。由“天予之”和“天夺之”可知,君主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暴君的权力应由上天来剥夺,错误,正确;由“天立王以为民也”可知,正确。故答案选B。9. 下列有关宋代理学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实质是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的新儒学B. 南宋时期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C.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D. 动摇了封建等级秩序的理论基础【答案】D【解析】宋代理学以朱熹为代表人物,实质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提出了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答案为D项。10. 古诗云:“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诗人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A. 人性本善B. 格物致知C. 心即理也D. 致良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反映了宋明理学“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的思想主张,因此选B。A项出自孟子思想,CD项都属于心学,不主张探究事物,都予以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与心学11. 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的作者张帅伟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掘墓人”。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有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黄宗羲的政治哲学仍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儒家政治哲学黄宗羲并不反对君主专制制度黄宗羲的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有限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材料信息“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掘墓人”体现了作者、的观点;不符合史实。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儒学黄宗羲12. 下列观点分别出自荀子、董仲舒、朱熹、黄宗羲。四个选项中言论(序号)与人物对应关系正确的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A. 黄宗羲荀子董仲舒朱熹B. 董仲舒荀子黄宗羲朱熹C. 朱熹董仲舒荀子黄宗羲D. 董仲舒黄宗羲荀子朱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古代思想家的思想。“君权神授”为董仲舒的思想;“自然有规律”为荀子的思想;黄宗羲的思想,旨在批评封建专制制度;是朱熹的三纲五常的思想体现,因此B符合题意。故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董仲舒、朱熹、黄宗羲、荀子的思想13.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对以上三种观念的理解,其共性是A. 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B. 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C. 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轻视D. 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答案】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14.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中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A. 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B. 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C. 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D. 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主要说的是造纸术发明出来了以后,便利了书写,在造纸术发明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成语和文化记载,故选D。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印刷术的情况;B项错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材料也无从体现;C项错误,材料并未交代科学技术的传承的作用。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造纸术15.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发明成果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B. 闭关锁国政策C. 重农抑商政策D. 封建自然经济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案】D【解析】材料设问的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发明成果造成“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原因,而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则强调的是科技发明得不到发展的原因,显然是答非所问,故A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是经济上限制对外贸易,也可能对科技发明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与题干要求“主要原因”不符,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经济政策,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和经济上,与题干设问科技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无关,故C项错误;“墙内开花墙外香”指中国古代的科技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对本国历史的发展却影响较小,其根本原因在于封建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制约,故D项正确。16.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A. 求善而不存真B. 缺乏理性精神C. 有很强的封闭性D. 落后于西方国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缺乏理性精神,故B正确。中国古代科技没有求善,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具有很强的封闭性,故C排除。材料信息也没有反映中国古代科技落后于西方国家,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特点【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原因的相关知识和认识,属于归纳性较强的题型,是备考重点。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17. 阅读古代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以下叙述正确的有姓名朝代著作贾思勰北朝齐民要术郭守敬元朝授时历李时珍明朝本草纲目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古代科技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表中著作一脉相承农耕经济是古代科技发展保障A. B. C. D. 【答案】C【解析】科技总结阶段是指明清时期,不符合题意; 可排除,三本著作分别是农业、 天文历法、 医学著作, 不具备一脉相承的特点;古代科技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体现出实用性特点,正确;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中国的农耕经济,正确;故选C. 。18.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与书法相伴而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说法错误,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说法错误,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故此题应选B项考点:汉字与书法点评:汉字演变:汉字按照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文字阶段:甲骨文(商代)金文篆书秦隶。隶楷阶段:隶书楷书。隶书和楷书的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隶书:盛行于汉代;楷书:盛行于隋唐19. 明末淸初,金圣叹择取历史上各体文学之精粹,选出“六才子书”,即“一庄子、二离骚、三史记、四杜甫、五水浒、六西厢”。李贽也有“宇宙间有五大部文章”之说,与上述吻合的有史记、杜甫、水浒。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 这些著作真实地记录了历史B. 文人们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C. 世俗文学登上大雅之堂D. 商品经济下文学观念逐渐开放【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明末淸初”“李贽也有“宇宙间有五大部文章”之说,与上述吻合的有史记、杜甫、水浒”中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改变了以往以雅俗文体的传统界定,将水浒传与所谓的雅文学一视同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文学观念的改变,故D项正确;A项错误,水浒是文学作品,不可能真实记录历史;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文人的批判意识,故B项排除;C项包含在B项之中。20. 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材料表明A. 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B. 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C. 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D. 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戏曲是市民文化发展的表现,但在市民文化素养不高的时代,广为流传的戏剧不自觉地起到道德规范、内化的功能,统治者神化关羽,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了戏剧的内容和价值取向,D项正确;戏剧为统治者服务只是材料中一个方面,A项错误;儒道佛逐渐合流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间不符,B项错误;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只是材料中一个方面,C项错误。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戏剧教化功能21. xx年12月,网友“胖不墩儿”通过新浪微博发布系列漫画,将京剧与美食巧妙地“混搭”在一起。霸王别姬里的虞姬自刎,躺下变成一条红烧鱼如此混搭,引来网友热议。下面有关京剧的说法合理的是京剧的传承发展需要创新京剧的流行从地方到北京京剧的表演注重歌舞并重在清朝道光年间走向成熟A. B. C. D. 【答案】B【解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京剧是徽戏进京后在北京逐渐形成的,然后流传到各地,故排除含的AC两项;结合所学可知,京剧走向成熟是在同光年间,故排除含的D项。故答案选B。22.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己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下列文学现象,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A. 离骚B. 子虚赋C. 论语D. 诗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从材料中的“南方倾向抒情”说明南方文学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是离骚。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离骚23. 南宋后期的诗论家严诩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严诩以为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是唐朝A.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B. 科举制度,考查诗赋C. 知识分子队伍空前强大D. 士人群体的刻苦钻研【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对宋代诗歌发展落后于唐代的原因总结为“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也就是说科举考试考查的是诗赋,所以有更多的好诗歌出现,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诗歌的发展24. 高劳在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中论述戏曲:“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从这段材料中得出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 休闲娱乐功能B. 社会教化功能C. 节庆祭祀功能D. 审美功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列举戏曲故事教育子弟,说明戏曲具有社会教化功能。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社会教化功能25. 晚清小说三侠五义,第48回写“五鼠”(五义)面见宋仁宗:这些“江湖自由身”的英雄好汉见到皇帝,“心中乱跳”“匍匐在地”。“钻天鼠”“翻江鼠”的混号被皇帝改成“盘桅鼠”“混江鼠”这样驯化式的名字,他们欣然接受。这反映了A. 儒家价值观念影响深远B. 晚清小说创作已逐步创新C. 晚清君主专制思想强化D. 白话文小说成为文学主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江湖自由身的英雄好汉见到皇帝,心中乱跳匍匐在地”“钻天鼠翻江鼠的混号被皇帝改成盘桅鼠混江鼠这样驯化式的名字”中可以看出当时儒家的伦理道德对人们的影响深远。所以答案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26. 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呈现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A. 专制主义强化B. 商品经济发展C. 拜金主义盛行D. 轻商思想淡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小说。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文化是一定经济的反映,明清小说的这一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要从经济角度考虑,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是政治角度解释,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错在是从思想角度解释,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错在也是从思想角度解释,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名师点睛】在做此类的试题时一定要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材料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27. 下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A. 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B. 演变为后来的京剧C. 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D. 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答案】A【解析】认真观察图片信息,第一个人物,头戴软巾诨裹,着长衫,腰扎带,脚穿袜,口中含着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正在吹哨,当为副净色;第二个人物,头戴软巾,着长衫,敞胸露腹,腰系带,裹腿穿袜,左手托一鸟笼,当为副末色;第三个人物,头戴幞头,身着圆领长袍,腰系带,手拿一幅立轴画,上身微俯,似在讲述剧情,当为末泥色;第四个人物,头戴东坡巾,穿圆领长袍,前襟掖起,露出双膝,右手捧一物,左手指着戴展脚幞头的人,作对话状,当是引戏色;第五个人物,头戴展脚幞头,身穿圆领大袖袍,左手执笏,右手握笏,正在倾听他人说话,当为装孤色。由此可知,图中的图案体现了杂居中的不同角色,说明此时已经有了明确的角色分工,故A正确;京剧是由徽剧和汉调演变而来,故B错误;杂剧是以文学、戏剧、诗歌、音乐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故C错误;杂剧主要取材于民间生活,故D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古代文学的发展元杂剧点睛:本题以古代杂剧砖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学艺术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到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本题图片资料来源于河南偃师县宋墓杂剧砖雕拓片,都城纪胜中说:“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角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据此记载,与雕像砖五个角色形象相印证,可以看出宋代杂剧艺术中的角色装扮及其演出的大致情况。28. 亚里士多德说:“梭伦对双方都加以反对,而且尽管他无论同哪一方妥协都有可能成为僭主(指通过政变或其他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独裁者),但他宁愿招致双方的仇视也要拯救祖国并订出最好的法律。”这里的“双方”指A. 奴隶和奴隶主B.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C. 平民和贵族D. 改革派和保守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根据所学,梭伦改革的背景是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普通民众苦不堪言,很多人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尖锐,于是梭伦进行了民主政治改革,规定按照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前三等级均可参加四百人议事会,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但是改革使得贫苦的平民不能参加四百人议事会,所以他的改革可能招致贵族和平民的仇视,故C项正确;在古代雅典,奴隶没有公民权,故排除A项;B项说法笼统,故排除;D项不符合雅典的社会阶层分布,故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梭伦改革29. 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肯定的是梭伦改革A. 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度B. 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C. 创立抽签和差额选举公职制度D. 确立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有利于新兴工商业者,打击了旧氏族贵族,故B项正确。废除一切债务,过于绝对,故A项排除。抽签和差额选举公职制度不是从经济方面的作用,故C项排除。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也不属于经济方面的作用,不是最主要的内容,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梭伦改革措施30. 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措施A. 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B. 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C. 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D. 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废止,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按军功授爵制度,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也促使选官制度转变,故D项正确。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影响【名师点睛】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1)积极影响对秦国而言:使秦国收到富国强兵之效,迅速崛起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带来生机。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对后世而言:奠定了秦以后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模式。(2)消极影响对秦国而言: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对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了社会道德的支持。对后世而言:商鞅迷信刑罚、用法严苛的做法,片面扩大了暴力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为后世所遵循,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后世产生了长远而恶劣的影响。31. 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A. 经济文化比东方六国繁荣B. 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作战方式先进C. 置身诸侯纷争之外专注于发展国力D. 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制度变革卓有成效【答案】D【解析】秦在七国当中本来是较为落后的国家,A项与史实不符。长期与戎狄为伍,有利于秦国形成强悍民俗,从而提高军队战斗力,但单方面军事优势并不能确保秦国脱颖而出,排除B项。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成功化解六国力量和扩展自身势力,C项与史实不符。秦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宗法传统势力较弱,这样内政改革阻力较小,商鞅变法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六国,“富国强兵”的法家政策在秦国实现得最为彻底,最终秦国得以开创历史新局面,D项正确。32. 在商鞅变法中,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 废井田,开阡陌B. 奖励军功C. 重农抑商D. 建立县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和选项,首先排除B和D,因为题干要求的是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性作用的措施,强调的是经济,B和D不属于经济范畴,C项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但它只是在建立封建经济基础之后,实施生产活动过程中的政策,不是封建经济基础建立的前提,其前提应该是封建土地制度的建立,即A项,只有封建土地制度建立了,才能说建立了封建经济基础,答案为A。考点:商鞅变法点评:此题难度很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封建土地制度建立相关史实的掌握和理解,解题时特别要注意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经济基础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33. 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 井田制瓦解B. 分封制恢复C. 均田制受到破坏D. “市”突破空间限制【答案】C【解析】“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说明当时是有相关的“章程”(规定)的,而且是不允许“恣行吞并”的,再结合“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可以推断出是在唐代中期出现的均田制被“违法买卖”(兼并),受到破坏的现象,故答案选C。井田制瓦解于战国,排除A;B项不符合题意;D现象出现于北宋。34. 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鲜卑姓改姓鲜卑姓改姓拓跋元拔拔长孙丘穆陵穆步六孤陆贺赖贺独孤刘A.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 改鲜卑姓为汉姓D. 消灭了鲜卑陋习【答案】A【解析】从表格就可以看出,这是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之一:改汉姓。这种措施有利于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加速汉化,故答案选A。B项材料无法体现;改革的目的并不是把鲜卑族消亡,而是提高鲜卑族的整体水平,排除C;D项明显错误,说法极端。35. 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民族融合的潮流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其中“这种潮流”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和政治制度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得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逐渐稳定。南北朝时并没有各国纷纷改革,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36. 下表中两位历史人物的言论,共同指向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人物言论王安石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苏辙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以夺富民之利A. 青苗法B. 保甲法C. 均输法D. 市易法【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中的“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以邀倍息”“贷者常苦于不得”及“破富民以惠贫民”可知体现的是变法中的限制高利贷,由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的青苗法,故A项正确;保甲法是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闲时练兵战时入军,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均输法是政府设发运使,“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采购物资,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市易法是政府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37.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 分散宰相权力B. 加强皇权C. 加强军事实力D. 增加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不选;题干中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项不选;材料中体现的是财政,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错误。【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重点内容【名师点睛】王安石变法的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富国之法:为改变积贫的局面政策、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强兵之法:为改变积弱的局面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取士之法: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本题是从王安石变法中增加财政收入角度考查的,通过材料的解读选出正确答案不难。38. 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评价正确的有防止了武将夺权和地方割据导致了官僚机构膨胀降低了政府办事效率造成了财政困难A. B. C. D. 【答案】D【解析】北宋吸取唐末至五代的教训,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分化事权”,造成官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政府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增加,故都正确,故答案选D。39. 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A. 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B. 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C. 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D. 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排除A,荈赋是以茶为主题的作品,出现在西晋,所以排除C;传说不可以作为史实,排除D。故答案选B。考点:史学理论史料研究史料的甄别40. 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A. 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 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C. 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D. 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答案】C【解析】这类错误即是指“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授时历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之一,但是整体上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水平,排除A;同样的道理,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但是整体上不能代表明代文学,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状况不能整体上代表南宋的城市化水平,排除BD;C项根据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的情况得出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这一结论,较为合理。所以答案选C。二、综合题(15+12+10+=40分)41.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答案】(1)原因: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2)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解析】(1)宋应星的原因从材料一中“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的信息可概括出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固守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文化氛围等角度来分析即可;牛顿的原因可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牛顿力学体系的意义来分析。(2)第一小问中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中“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和“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来分析,可归纳出注重传统经验技术的总结,缺乏创造,是传统科技的集大成;牛顿科技成果的特点结合近代科技的特点和牛顿力学的意义来分析,可概括出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第二小问中宋应星科技成果背景从材料一中“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概括出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从“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信息,可归纳出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牛顿科技成果出现的背景从材料二中“自幼喜欢钻研科学”的信息可概括出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科技的产生来分析,可归纳出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42.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解析】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归纳:范仲淹主张“取以经济之才”;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时事之策;司马光主张“专用经、义、论、策”。(2)第一小问联系王安石变法在政治方面的内容回答;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3)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考点:王安石变法。点评: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当前,对于中国文明及其历史命运,存在着大致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说中华文明从来辉煌灿烂,500年前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以生产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之平和-平等的发展模式,只是在1840年之后由于西方的入侵,才突然间被打断了发展(乔万尼阿瑞吉)。另一种看法则是说这个文明从根本上“一塌糊涂”,几千年来都是“专制”和“独裁”,因而注定是要被“现代文明”所荡涤和抛弃的。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论点:中华文明由其自古以来的专制独裁而注定被现代文明抛弃论据:政治上,自秦朝开始,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帝专制。经济上,重农抑商,限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上,厉行文化专制,坟书坑儒、文字狱、八股取士等,僵化了思想。外交上,闭关锁国、海禁,阻碍了中西文化的交流。结论:由此可见,中华文明由其自古以来的专制独裁而注定被现代文明抛弃。【解析】评分要点:一等(12-8分)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8-4分)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说服力,表述不清楚。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首先应该明确材料有两种观点,在做题时可以选择其中一种,亮明观点结合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做到自圆其说即可。44. 材料一: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汉书艺文志材料二:1688年2月7日,法王路易十四特派五名耶稣会士到达北京,中法文化交流开始进入一个长达30年的黄金阶段。耶稣会壬描绘的关于中国光辉灿烂的图景在法国乃至欧洲都成为轰动一时的事物,十八世纪是一个“中国世纪”。伏尔泰就是一个“全盘华化论者”,竞将耶稣画像改易为孔子像,晨夕礼拜。伏尔泰反对基督教,主张“没有迷信、没有荒诞传说、没有亵渎理性和自然的教条”。整理有关资料材料三: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材料四:窃以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陈独秀在1917年1月1日写的答吴又陵(孔教)(1)找出以上材料中不属于原始材料的一项(写出标号),并依据材料一概括出儒学的要义。(2)如果要探究材料二中伏尔泰主张“全盘华化”的原因,该从那几个方面入手?(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对于儒家思想的态度。(4)对材料四中陈独秀的观点,你持何看法?说明理由。【答案】(1)材料二。要义:重教化,重仁义。(2)儒家思想内涵和中国的国情;伏尔泰所处的时代以及个人立场与愿望. 耶稣会士传播环节及其影响。(3)认为儒家思想“三纲五常”与西方的法律精神是一致的。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4)赞成:陈反对独尊儒学,因为儒学被利用给中国带来了黑暗。他是站在反北洋军阀尊孔复古、维护封建专制的立场上,是站在倡导思想文化自由、宣传民主科学的立场上,这是近代中国进步的声音。反对:陈把近代中国的黑暗归结为尊儒学有失偏颇,把儒学与近代文明对立起来值得斟酌。割裂传统的观点不利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这种倡导思想文化自由的主张也容易导致政治和社会的混乱。【解析】(1)要明确原始材料的含义,由此才能判定符合题意;要义根据材料一中“留意于仁义之际、以重其言”归结:重仁义、教化。(2)分析要从儒学的内容、伏尔泰所处的时代背景、伏尔泰个人因素、耶稣会对华文化的传播等入手。(3)维新派对儒学的态度根据材料三可知把儒家的三纲五常与西方律法等同,根据所学再分析出为传播维新思想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即可。(4)首先要归纳出陈独秀的观点:反对儒学独尊。评价观点应该持有的态度进行评判并说明理由即可。45.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既与文明发展的程度相关,也与文明的发展和交流关系密切。序号历史材料1公元前11世纪,我国水稻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公元5世纪,传到西亚,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2西汉时,印度的黄瓜、地中海的香菜、西亚北非的蚕豆传入我国。16世纪,辣椒传入中国湘、鄂、川等省份。3公元6世纪,我国蚕桑技术传入古诃陵园(今爪哇岛),男子用丝绸做筒裙遮体,改变了裸体习俗。秦汉时,中国筷子传到日韩,减少了“病从口入”的机会。4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草、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改变了饮食结构,欧洲的马、牛、山羊改变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习俗。5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贵族食用的茶、巧克力等平民化。生活节奏变快,华丽不实用的衣服被淘汰。619世纪末,电报、电话和电影的产生,使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了解资讯。地铁、电车便于人们前往运动场、娱乐公园和舞厅,享受生活。7鸦片战争后,西式服装、饮食和婚礼在一些城市流行。20世纪初,汽车、电车在中国出现。1912年,民国政府公布礼制,规定“男子礼为脱帽鞠躬”。820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的帮手,出现了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等新的生活方式,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物种类丰富,讲究营养。住房面积扩大,设施现代,环境优美。休闲娱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成为大众生活新时尚。选取上述表格中的历史材料(至少3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明与生活习俗的关系提炼主题,并加以简要论述。(要求:填写“材料序号”和“主题”两个空格:论述不得照抄材料)【答案】示例:材料序号:5、6、8、9主题:文明发展推动生活习俗进步论述:19世纪以来,以三次科技革命为代表的工业文明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俗:人们的服饰从区分等级到简洁实用,并日益大众化、多样化;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结构不断改变;宽敞舒适的家居环境成为人们的首选;火车、汽车、飞机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电报、电话、互联网改变了人们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途径;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平等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