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损伤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440354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54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论损伤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概论损伤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概论损伤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兽医外科学教学课件,1,一、兽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 二、兽医外科学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三、兽医外科学的范畴及学科地位 四、兽医外科学的教与学,概论,2,兽医外科学是研究动物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科学。 外科病通常是指那些需要以手术或手法操作及其他外治疗法(或称外科处理)为主进行治疗的疾病。,一、兽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3,兽医学是在人类开始驯养动物之后逐渐发展形成的。古代的医学多是人、兽兼医且不分专科,所谓“兽医”主要是指诊疗家畜的疾病。我国兽医学的起源可追溯到轩辕黄帝时代(公元前27002357年),那时就有“马师皇善医六畜之疾”之说,距今已有4300多年以上的历史。黄帝和他的丞相歧伯均精于医术,并且人、兽兼医。黄帝内经是我国最古老的医学书籍,对我国医学和兽医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二、兽医外科学的历史起源与发展,4,兽医外科学同样是一门古老的学科。马师皇不仅是我国兽医学的鼻祖,也是我国兽医外科学的创始人,在轩辕黄帝时代,他就发现了马鞍伤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并阐明了疡、疮及疔毒的病原;在元亨疗马集有“黄帝、歧伯问答疮黄论和疔毒论”;在监本增广补注安骥集有“歧伯疮肿病源论”;均对兽医外科学有创始和启蒙的贡献。家畜阉割术(火骟)也是在那一时期发明的,比古希腊发明的去势术要早2000多年。在国外,相传自公元前22302100年的古埃及时代起,就对损伤进行了治疗,并用皮肤乱刺术、烧烙术和放血术等治疗病人和牛、驴等病畜。,5,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动物各系统、器官疾病在病因和病理方面认识的不断深入,加之诊断方法、手术技术和监测手段的不断改进提高,兽医外科学的范畴也不断扩展,技术水平显著提高。现已不仅仅限于一些家畜体表的疾病和外伤,还包括了许多动物躯体内部的疾病,涉及的动物种类也相当广泛,并且已能成功开展多项难度较高的诊疗手术。如骨折内固定、膝关节整复固定、开胸术、椎间盘手术、晶状体置换术等,大大提高了患病动物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6,三、兽医外科学的范畴及学科地位,兽医外科学的范畴在整个兽医科学的历史发展中不断更新和变化。兽医外科疾病的种类很多,按其病因分类可分为:损伤、外科感染、肿瘤、风湿病、畸形及其他性质的疾病。 按器官、系统及解剖部位分类,兽医外科疾病又可分为:眼病、头部疾病、枕颈部疾病、胸腹壁疾病、脊柱疾病、疝、直肠与肛门疾病、泌尿生殖器官疾病、四肢疾病、皮肤病、蹄病等。 兽医外科学是兽医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必修的专业课之一,是临床兽医学的重要课程。,7, 按病因分类的外科疾病,(1)损伤:是由各种外界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机体组织器官解剖结构的破坏和/或生理机能的紊乱,患病动物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局部和/或全身性病理表现。如挫伤、创伤、骨折、内脏破裂等。 (2)外科感染:通常是由致病微生物经外伤侵入机体,导致机体组织器官的损害、破坏,甚至化脓、坏死的病理过程,患病动物常有明显的局部症状表现,甚或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性病理反应。如脓肿、蜂窝织炎、化脓创等。,8,(3)肿瘤:是由体内外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于机体,导致机体某器官的组织细胞异常分化与增殖而形成的病理性新生物。该新生物与相关组织器官的生理需要无关,无规律生长,丧失正常的组织细胞功能,破坏原有器官的结构,有的还会转移到机体其他部位而危及生命。如乳头状瘤、骨瘤、白血病等。 (4)风湿病:是一种可能与免疫变态反应相关的、可侵害机体多种器官、常有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非化脓性炎症。以患部组织胶原纤维发生纤维素样变性为特征,骨骼肌、心肌、关节囊和蹄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9,(5)畸形:泛指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是由多种体内外因素作用于母体,导致胎儿异常发育所引起的新生动物某器官缺失、结构不完整或形态异常的遗传缺陷性疾病。如唇裂、锁肛、髋关节发育不良等。 (6)其他性质的疾病:这类疾病病因比较复杂,或由其他疾病继发所致。如食道梗阻、肠梗阻、膀胱破裂等。,10,按器官、系统及解剖部位分类的外科疾病,(1)眼病:包括麦粒肿、眼睑内翻、结膜炎、角膜炎、吸允线虫病、虹膜炎、白内障等疾病。 (2)头部疾病:包括外耳炎、中耳炎、角折、面神经麻痹、豁鼻、副鼻窦蓄脓、舌下囊肿、咽麻痹、扁桃体炎、牙齿异常、牙周炎、牙结石等疾病。 (3)枕颈部疾病:包括枕部黏液囊炎、颈静脉炎、食道狭窄、食道扩张、气管异物、斜颈等疾病。 (4)胸腹壁疾病:包括鞍挽具伤、肋骨骨折、胸壁透创、腹壁透创等。,11,(5)脊柱疾病:包括脊柱裂、脊柱损伤、椎间盘脱位等疾病。 (6)疝:又称赫尼亚,是腹腔某些脏器从异常扩大的自然孔道或病理性破裂孔脱至皮下或其他解剖腔的一类疾病。如脐疝、腹股沟(或腹股沟阴囊)疝、会阴疝、腹壁疝、膈疝等。 (7)直肠及肛门疾病:包括巨结肠、锁肛、直肠憩室、直肠脱、肛囊炎、肛周瘘等疾病。 (8)泌尿生殖器官疾病:包括膀胱迟缓、膀胱破裂、尿道梗阻、脐尿管闭锁不全、包皮炎、包茎、阴囊炎、总鞘膜炎、隐睾、睾丸炎、前列腺炎等。,12,(9)四肢疾病:包括骨膜炎、骨折、关节捩伤、关节脱位、滑膜炎、关节炎、关节周围炎、骨关节病、髋关节发育不良、肌炎、肌肉断裂、肌肉脱位、腱炎、腱断裂、腱鞘炎、屈腱挛缩、黏液囊炎、神经麻痹等。 (10)皮肤病:包括皮炎、脓皮病、真菌性皮肤病、寄生虫性皮肤病、激素性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等。 (11)蹄爪病:包括马类的蹄裂、白线裂、蹄冠蜂窝织炎、蹄底损伤、蹄叉腐烂、蹄叶炎等,牛的指(趾)间皮炎、指(趾)间蜂窝织炎、蹄皮炎、蹄糜烂等,绵羊的蹄间腺炎、腐蹄病,猪的指(趾)间腐烂、蹄裂,犬的指(趾)间皮肤增殖、爪周炎等。,13,四、兽医外科学的教与学,教学安排与教学方法及考核 本课程教学主要由课堂讲授、病例图片观摩和临床实习三部分组成,本学期校内教学总计48学时,临床实习随后与其他临床课程的实习一起安排,同时进行。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安排一定的自学内容;教学以现有全国统编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家畜外科学(第四版)为主,内容会有适当增减。 学期结束进行笔试考核,平时考勤、提问占总评成绩一定比例。,14,学习兽医外科学的基本要求 要有整体观念。 机体的局部疾病与全身其他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变化密切相关。 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重视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又要积极参加临床实践,要勤于动眼、动手、动脑。 应有防治兼顾的原则。许多外科疾病同样也是可以预防。 要兼顾生产性能、经济效益、动物福利和人畜感情等。,15,推荐参考书 兽医外科学 作者:丁明星 科学出版社出版 出版时间:2009-5-1 ISBN:9787030244499 开本:16开 定价: 58.00元,16,第一章 损 伤,损伤的概念与分类 一、概念:损伤是由各种外界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机体组织器官解剖结构的破坏和/或生理机能的紊乱,患病动物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局部和/或全身性病理表现。 二、分类:损伤按不同方法可分为不同的几类。 (一)按受损组织和器官的性质分类,可分为软组织损伤和硬组织损伤。 (二)按损伤的病因分类,可分为机械性损伤、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和生物性损伤。,17,按受损组织和器官的性质分类,软组织损伤:即机体软质组织和器官的损伤。这类损伤又可根据皮肤及黏膜的完整性是否受到破坏而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非开放性损伤。如创伤和挫伤等。 硬组织损伤:即机体硬质组织和器官的损伤。如骨折、角折、蹄裂等。,18,按损伤的病因分类,机械性损伤:即由机械性外力作用所致的损伤。如各种跌打碰撞刺戳等因素所造成的损伤。 物理性损伤:即由多种物理性因素作用所造成的损伤。如烧伤、冻伤、电击伤、放射性损伤等。 化学性损伤:即由多种化学物品作用所致的损伤。如强酸、强碱、强氧化剂等腐蚀刺激机体组织造成的损伤。 生物性损伤:即由各种生物性因素引起的损伤。如细菌感染、昆虫刺螫、毒蛇咬伤等。,19,第一节 创 伤,一、概念创伤通常是指由机械外力(锐性外力或强烈的钝性外力)作用于机体而造成的软组织开放性损伤。此时受伤部位皮肤或黏膜出现伤口而使深在组织外露。 注意:若仅为皮肤浅表部位的部分破损,则称为擦伤。 创伤的一般结构:创伤一般由创缘、创口、创壁、创底、创腔、创围等几部分构成。(见图1-1) 另外还有创道、创隙、创面等名称。,20,二、创伤的一般症状,(一)出血:出血的多少与受伤部位、损伤程度、血管损伤状况及血液的凝固性等有关。 (二)创口裂开:创口裂开是因受伤组织断离和收缩而引起。裂开的程度取决于受伤的部位,创口的方向、长度和创伤的深度及组织的弹性等。 (三)疼痛与机能障碍:疼痛是因为感觉神经受损、异物及炎性刺激等所引起。疼痛的程度决定于受伤部位、损伤的性状及动物种属和个体差异等。由于受伤部位解剖组织学结构被破坏、神经受损和疼痛,故而出现肢体不同程度的机能障碍。,21,三、创伤的分类及其临床特征,(一)按受伤后时间的长短分类1.新鲜创:无严格的时间规定。2.陈旧创:包括肉芽创。 (二)按创伤有无感染分类1.无菌创:即无菌手术创。2.污染创:应属新鲜创。3.感染创:常为化脓创。,22,(三)按致伤物的性状分类1.锐器创:主要包括刺创、切割创、砍创等。2.钝器创:主要包括挫创、挤压创、缚创等。3.复合创:主要有咬创、撕裂创、搔创等。4.毒创:5.火器创:,23,四、创伤的愈合,(一)创伤愈合的概念创伤愈合即机体通过组织再生对损伤组织进行修复的生物性过程。这种可自行修复受损组织的能力是各生物个体所共有的特性。 (二)创伤愈合的生物过程1.炎性净化期:即通过一系列的炎症反应达到创伤的自家净化。这一时期创伤部位炎症表现明显,甚或创内出现化脓性产物。2.肉芽组织形成期:这一时期炎症反应逐渐减弱,主要表现创内组织细胞再生形成肉芽组织,创腔不断缩小。,24,3.疤痕及上皮组织形成期:在肉芽组织迅速生长的同时,创缘处的上皮细胞也开始增殖形成新生的上皮。当肉芽组织生成后一定时间或生长至几乎充满创腔后逐渐老化成熟形成纤维织疤痕组织,与此同时上皮组织生长加快,最后覆盖创面,完成创伤愈合。 注意: 创伤愈合的这三个主要阶段和时期不能截然分开,是由一个阶段逐渐过渡到另一阶段,在不同阶段表现重点不同。,25,肉芽组织主要由创内组织细胞再生形成的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构成。肉芽组织在伤后不久(1-2天后)即可开始生成。 健康的肉芽组织呈粉红色,较坚实,表面湿润、呈颗粒状,并附有少量灰白色、粘稠的脓性分泌物。 肉芽组织大约从伤后5-6天开始,经2-3周后逐渐成熟转化为纤维织疤痕组织。疤痕组织硬韧、呈灰白色。,26,各种创伤均是借助肉芽组织的疤痕化和上皮的形成而最终愈合。在肉组织疤痕化过程中,可见伤口部位的收缩,有利于缩小伤口促进愈合。 当创口较大,其周边创缘的上皮生长不足于覆盖整个创面时,创伤愈合则以部分疤痕组织暴露而告终。此时创伤愈合不良。 当因某种原因使肉芽组织生长缓慢或提早老化而不能填满创腔时,上皮组织即停止生长,创口难以愈合。,27,(三)创伤愈合的类型及其特征,创伤愈合可分为第一期愈合、第二期愈合和痂皮下愈合。 1.第一期愈合:是一种较为理性的愈合形式。其特点是生物学过程不明显,愈合较快,愈后伤处仅留线状疤痕或不留疤痕。无菌手术创多数可达第一期愈合。某些新鲜创若能及时做好外科处理,也有可能达此愈合。,28,2.第二期愈合:临床上多数创伤取此愈合形式。其特点是生物学过程表现明显,愈合所需时间较长且差异较大,愈后伤处有明显疤痕,或伴有不良愈合。陈旧创、感染创和组织缺损较多的创伤的愈合都取第二期愈合。 3.痂皮下愈合:这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愈合形式,常为皮肤浅表层损伤时的愈合方式。如擦伤、轻度烧伤的愈合。一般无需肉芽组织生长而只有上皮组织再生就可使伤口愈合。伤口有血液或渗出液干固形成的痂皮覆盖,愈后痂皮自然脱落,常不留疤痕。但若伤口感染则取第二期愈合。,29,(四)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各种影响创伤生物学愈合过程正常进展的因素都会影响创伤的愈合。这些因素既有自身的不利条件,又有人为的干扰因素。主要包括一些几个方面: 1.创伤感染: 2.创内存留异物或坏死组织: 3.受伤部位血液循环不良: 4.受伤部位不安静: 5.外科处理不当: 6.机体营养不良:,30,五、创伤检查,包括一般常规检查、创伤外部检查和创伤内部检查等,目的在于了解创伤的性质、损伤的程度或观察愈合情况,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法和评价治疗效果。 (一)一般常规检查从问诊开始,了解创伤的发生时间、经过,病畜的异常表现,救治情况等;再观察病畜的精神状态、可视黏膜颜色,检测体温、心搏和呼吸等;然后注意检查和观察受伤部位和相应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31,(二)创伤外部检查主要是观察创伤的部位,创口的大小、形状、方向和裂开程度,创伤有无出血,创围的组织状态和被毛情况,创缘创壁是否整齐,创内有无污染、感染、异物和挫灭组织等;检查创伤部位有无肿胀、温热、敏感程度及皮肤的移动性等。 (三)创伤内部检查主要检查创腔的大小、深浅,创腔内容物的多少和性质,有无创囊,创壁创面的组织状态等。必要时可采样进行实验室检查,或做B超/X线检查等。,32,注意:,创伤检查必须认真、仔细而全面,具体检查内容应视创伤情况而定。 临床上创伤检查和创伤治疗往往不可能截然分开。 创伤局部检查应由外及里,并要遵守无菌原则。,33,六、创伤治疗,(一)创伤治疗的一般原则1.抗休克;2.防治感染;3.消除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4.纠正水与电解质失衡;5.加强护理与饲养管理。,34,(二)创伤治疗的基本方法和程序1.清洁创围:目的在于方便检查治疗、预防创伤感染。要注意妥当遮盖创口、创面,防止污物进入创内。2.清洁创腔:主要通过冲洗除去创内、创面血凝块、异物、污物和脓性分泌物等。3.手术清创整创:借助手术方法清除创内异物、失活组织,消除创囊,修整创缘创壁等。4.创伤用药:以防治感染、加速创伤净化、促进组织再生为目的。,35,5.创伤缝合:目的是为消除或缩小创腔,或缩小、闭合创口,以利于止血、预防感染和促进创伤愈合,有时也为配合创伤用药而使用。缝合有多种类型。 6.创伤引流:是为促进创内炎性渗出物和脓性物的排出,适用于创腔深、创道长、存有创囊、创内挫灭失活组织较多、创腔内容物排出不畅的创伤。有时也配合使用药物。引流方式有多种。 7.创伤包扎:包扎可保护伤口,减少局部活动,缓解创口张力,也可辅助用药。要注意其应用、包扎方法和适时更换。 8.全身性治疗:即全身用药。,36,第二节 软组织的非开放性损伤,软组织的非开放性损伤通常是由钝性外力的作用(如撞击、挤压、摔跌等)所致,受伤部位皮肤和黏膜保持完整(或仅有轻微擦伤),而有深部组织的损伤,有时伤情较为复杂。常见的有挫伤、血肿和淋巴外渗。,37,一、挫伤,挫伤多是由钝性外力直接作用于机体而引起。发生挫伤时损伤组织和器官可能涉及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韧带、黏液囊、血管、神经、骨膜、关节及内脏器官等。 (一)分类与症状挫伤时因受伤部位和损伤组织器官的不同,症状表现差异很大。但一般均表现局部炎症症状,患部皮下常有淤血,有时伴有局部皮肤的轻微伤痕,如被毛脱落、擦伤等。,38,1.皮下组织挫伤:主要导致皮下组织小血管的破裂。患部常呈暗红色,以后逐渐变为青紫色、黄色,最后颜色消退,恢复正常。 2.皮下裂伤:皮下组织与皮肤剥离,常有血液和渗出液等积聚皮下。当伤及胸壁时可形成皮下气肿,伤及腹壁时可致腹壁疝。 3.皮下深部组织挫伤:情况较复杂。 (1)肌肉的挫伤:轻者组织内出血或淤血,重者损伤肌肉可能变性坏死,致使愈后局部形成疤痕而出现机能障碍。,39,(2)神经的挫伤:导致受损神经所支配的区域发生不同程度的感觉和运动麻痹。若脊髓发生挫伤,因受伤部位不同可导致呼吸麻痹、后躯麻痹、尿失禁等症状。 (3)腱的挫伤:常发生于四肢,多是由于肢体过度运动和腱的剧烈伸展,致使腱纤维发生断裂或分离而导致腱炎,从而影响肢体功能。 (4)黏(滑)液囊的挫伤:常形成黏(滑)液囊炎,大量黏(滑)液渗出,局部显著肿大。,40,(5)关节的挫伤:也常发生于四肢关节。除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挫伤外,出血和炎症渗出可进入关节腔,有时还伴随关节软骨,骨骺的损害,从而发生多种关节疾病,如关节周围炎、滑膜炎、骨关节炎等。 (6)骨的挫伤:常发生骨膜的局限性损伤。易形成骨赘。,41,4.组织断裂及内脏破裂:严重的挫伤可能伴随着筋膜、肌肉、腱的断裂或肝、肾、脾等脏器的破裂。内脏破裂发生严重的内出血,常易导致休克和危及生命。 5.挫伤的感染:严重的挫伤若继发感染,可形成脓肿或蜂窝织炎,则局部和全身症状加重。,42,(二)诊断治疗 强烈外力作用(如车辆碰撞)而发生挫伤时,要密切注意患病动物全身状态的变化,必要时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其他特殊检查诊断。 挫伤治疗的原则是制止溢血和渗出,促进炎症产物消散吸收,镇痛消炎,防止感染,促进损伤组织修复。同时根据不同组织器官的损伤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43,局部经常采取以下措施:1.冷疗和热疗:早期有热痛时采用冷疗,可是动物安定,消除或缓解急性炎症及疼痛;2-3天后可改用温热疗法、中短波疗法、红外线疗法等,可促进炎症产物的消散吸收和机能恢复。2.刺激疗法:当转入慢性炎症后可采用刺激疗法。如局部涂抹氨搽剂、樟脑酒精或5%鱼石脂软膏等,可促进炎症产物的消散吸收。也可使用某些中药外敷,以消肿止痛。如用山栀子粉加淀粉用黄酒调成糊状外敷;用白芨、大黄、雄黄、白蔹、白矾、龙骨各适量,研末以醋调敷;生山栀、姜黄、黄柏、生大黄、红花各适量,研末以食油调敷等。,44,二、血肿,血肿是由外力作用导致皮肤或黏膜下组织中的血管破损,血液溢出分离组织而形成的充满血液的腔隙。血肿可发生于皮下、黏膜下、筋膜下、肌间、骨膜下及浆膜下等处。 (一)病因病理 血肿常见于软组织的非开放性损伤,刺创、火器创、骨折时也可形成血肿。,45,血肿形成的速度较快,在机体受伤后不久即可迅速形成。血肿的大小决定于受伤血管的种类和周围组织的性状,一般均呈局限性肿胀,且能自行止血。 较小的血肿当血液凝固后而缩小,其血清被组织吸收,血凝块也会逐渐软化、溶解和被吸收,随后肉芽组织生长使血肿腔结缔组织化。 较大的血肿,在其周围可形成较厚的结缔组织层将其包围,其中央可能仍有未凝固的血液,时间较久则颜色逐渐消退,局部可形成硬肿。,46,(二)症状机体浅表部位的血肿临床症状表现明显。其特点是局部迅速肿大,肿胀处波动感明显或饱满而有弹性。4-5天后肿胀处周边较为坚实并有捻发音,中央可能仍有波动感,局部增温。穿刺可排出血液或见有血凝物。较大的血肿,有时可见附近淋巴结肿大和体温升高。血肿感染可形成脓肿,应注意鉴别。深部组织的血肿需要借助其他方法检查。,47,(三)治疗治疗原则是制止溢血、防止感染、促进吸收或排除积血。可采取的措施:早期可装置压迫绷带、进行冷敷,局部涂搽碘酊等。4-5天后可进行热敷、涂搽刺激剂,或进行穿刺、切开手术,排出积血、血凝块及挫灭组织等。,48,三、淋巴外渗,淋巴外渗是机体在钝性外力作用下,由于淋巴管断裂,致使淋巴液逐渐积聚于组织内而形成的一种肿胀性疾病。淋巴外渗多由斜向外力所致,常发生于挤压伤、踩踏伤,也见于撕咬伤。淋巴液多积聚于淋巴管较丰富的皮下结缔组织内。,49,(一)症状淋巴外渗发生发展较为缓慢,通常在受伤后3-4天局部逐渐出现肿胀,肿胀多呈扁平的水袋状,有明显的波动感,并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局部炎症反应轻微。穿刺排出橙黄色半透明液体,其中也常混有少量血液。时间较久,则其中有纤维素凝块;囊壁也会有结缔组织增生,而使触诊时有坚实感。,50,(二)治疗 选用可使蛋白质凝固的药物,以闭塞淋巴管断端,制止淋巴液外渗。 常用药物:95%酒精或酒精福尔马林液(95%酒精100ml+福尔马林1ml+碘酊数滴)。 常用方法:抽吸法 即对较小的淋巴外渗,用注射器于波动明显部位抽出其中淋巴液,然后注入适量药物,待30分钟左右后再将药物抽出。切开法 较大的淋巴外渗可行切开,排出其中淋巴液和纤维素块等,再用药物冲洗,并用浸有上述药物的纱布条填塞24小时左右。 一般经1-2次用药即可。切开者随后按创伤治疗。,51,第四节 损伤并发症,损伤的并发症轻者影响患病动物早日康复,重者甚至危及动物生命。因此外科临床必须注意损伤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一、休克(一)概念休克是机体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导致体内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致使全身多器官组织的微循环障碍,从而使其缺血缺氧和受损,进而出现的一种全身综合性病理过程。,52,(二)病因与分类 外科临床上常见休克的病因有: 1.失血与失液:见于严重的外伤、内脏器官破裂、消化道溃疡、肠梗阻、剧烈呕吐、严重腹泻等。 2.创伤:严重创伤。 3.烧伤:大面积烧伤。 4.感染:严重的全身性感染。 5.心脏功能障碍:见于急性心肌炎、心肌梗塞、严重心率失常、心衰等。 6.过敏:多种药物可致过敏。 7.神经刺激与损伤:见于剧烈的疼痛、严重脑震荡、高位脊髓损伤等。,53,临床上常按病因不同将休克分为多种: 1.低血容量性休克 包括失血性休克和脱水性休克。 2.创伤性休克 3.烧伤性休克 4.感染性休克 或称中毒性休克、败血性休克。 5.心源性休克 6.过敏性休克 7.疼痛性休克 或称神经源性休克。,54,(三)休克的发生机制1.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血容量减少、血管容积增加和心泵功能障碍是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引起休克的原因很多,不同休克的发生机制不尽相同,但机体组织器官微循环严重障碍(即组织有效血液灌流量严重减少)是休克发生的共同基础。组织正常的有效血液灌流量取决于机体正常的有效循环血量,而后者又有赖于体内足够的血容量、正常的血管容积和正常的心泵功能。绝大多数休克病因都是通过影响以上三个环节而导致休克的发生。,55,(1)血容量减少血容量减少达一定程度时(超过总血量的20-30%),导致回心血量减少,从而使心输出量降低和血压下降,并因此而血管减压反射抑制、交感神经兴奋,结果使外周血管收缩,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2)血管容积增加血管扩张则血管容积增加,使血容量相对减少,导致血流迟滞,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从而引起组织微循环淤血和有效血液灌流量减少。,56,疼痛、麻醉、神经损伤等因素可导致血管运动中枢抑制或麻痹,细菌毒素、异常代谢产物、过敏等可促使多种血管活性物质(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的产生或释放,结果使血管扩张。(3)心泵功能障碍各种心脏疾病均可导致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因而引起心输出量减少,结果使有效循环血量和组织血液灌流量降低。了解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对防治休克具有重要意义。,57,2.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及其机制微循环是指器官组织中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微血管的血液循环。其基本功能是向组织细胞运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带走代谢产物并调节组织间液、淋巴液和血液之间的平衡。流经微循环的血液量称为微循环灌流量,是微循环功能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在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根据微循环的不同变化将休克分为三个时期。,58,(1)微循环缺血期属休克早期,又称代偿期。微循环的变化特点是微血管持续痉挛性收缩,自律运动增强,血液进入真毛细血管网减少,微循环中的血流减少、流速减慢,微循环灌流量显著降低,处于明显的缺血状态。这一时期是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对诸多休克病因的应激性反应和代偿性表现。,59,(2)微循环瘀血期属休克中期,又称失代偿期。当休克在早期未能得到控制,微循环缺血缺氧持续一定时间后,因其对神经体液调节的反应性降低,微血管的收缩逐渐减弱而扩张,自律运动逐渐消失,早期的代偿性反应不复存在,血液大量涌入真毛细血管网。此时微循环的变化特点是灌大于流,致使大量血液淤滞于微循环血管内。由于大量血液淤滞于微循环中,造成回心血量锐减,心输出量降低,机体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加上此时血管扩张,动脉血压显著下降,使病情呈现进行性恶化。,60,(3)微循环衰竭期属休克晚期,又称凝血期、难治期。在微循环瘀血期休克已发展形成恶性循环,病情日趋严重,若持续较长时间则进入微循环衰竭期。此期由于体内多组织器官长时间缺血缺氧而受到损害和发生功能障碍,即使采取多种抗休克措施也难以治愈。该期微循环的变化可概括为以下三点:微血管的反应性显著降低,甚至麻痹,毛细血管中的血流停滞,微循环灌流量严重减少。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进一步加重微循环的障碍和加速微循环的衰竭。由于微血栓的堵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变性肿胀,毛细血管出现无复流现象。,61,(四)休克的临床症状根据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微循环的变化特点,在休克的不同时期临床症状表现有所不同。1.休克早期这一时期由于机体应激和功能代偿的需要,动物主要表现兴奋状态。临床可见动物烦躁不安、出汗、喘息、心率加快,体表、四肢及耳部发凉,可视黏膜色淡或苍白,有时可见动物无意识地排粪、排尿。但这些症状表现持续时间较短,有的是一过性出现,最长不超过1小时,所以在临床上往往不易观察到而被忽视。,62,2.休克中期这一时期动物出现精神沉郁、反应迟钝、神志淡漠、不思饮食、呆立不动、行走如醉、卧多站少、局部或全身颤抖,心搏快而力小,呼吸快而浅,体温下降,四肢末端及耳部冰冷,可视黏膜发绀,少尿或无尿,血压下降。3.休克晚期进入休克晚期,上述症状表现更加严重。可见动物站立不稳或卧地不起,精神极差或昏迷,反应微弱或消失,心搏及呼吸弱而节律不整,可视黏膜及皮肤见有出血斑点,四肢厥冷,瞳孔散大等,不久即可死亡。,63,(五)休克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病因和临床症状进行诊断,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则可为休克的确诊和评价患病动物的机体状态提供一定帮助。一般待休克发生之后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必须清楚休克的治疗效果取决于早期的诊断,若能在休克早期或更早地实施预防和治疗,则能显著提高治愈率。这就要求临床医师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重症动物要十分仔细地不断观察了解,对有发生休克可疑的动物要早期预防,确认已发生休克时则应及早采取抢救措施。,64,休克诊断时重要的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1.可视黏膜检查要特别注意齿龈和舌边血液灌流情况。2.测定体温包括体表、末梢和直肠温度。3.检测心搏和呼吸注意其次数、节律和力度的变化。4.观察尿量包括排尿次数、尿量及膀胱充盈情况等。5.实验室检查主要有血常规检查和肝肾功能及血清钾、钠、氯、二氧化碳等血清生化检查或血气分析检查等。,65,(六)休克的治疗休克是一种危急症,必须及早采取救治措施。在救治过程中既要注意针对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阻断其发生发展;又要了解休克时各阶段微循环的变化及机制,掌握各种休克的不同特点,对患病动物血液动力学和血液化学作具体分析,在治疗上要抓住主要矛盾,正确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66,休克的常规处治方法1.消除病因要根据导致休克发生的不同原因给与相应的处置。如进行止血、止痛、清创、引流、抗过敏等,有的则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2.补充血容量可输给全血、血浆、右旋糖酐、生理盐水、复方盐水、糖盐水、葡萄糖注射液等。要注意胶体溶液和晶体溶液相配合,给与适当的电解质和能量,总量要足够。,67,3.改善心血管功能在补充一定血容量后,应适当使用影响心脏和血管的药物,较常使用有强心和降低血管紧张性及血管壁通透性作用的药物。如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山莨菪碱等。4.调节代谢障碍主要是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可给以碳酸氢钠等。同时为改善或促进体内物质代谢和器官功能,给与适当的维生素、三磷酸腺苷、辅酶A等也很有必要。,68,5.抗感染 使用广谱抗生素、磺胺类药物等。 6.加强护理 注意保持环境安静、保温、通风和清洁等。,69,二、溃疡皮肤或黏膜上久不愈合的病理性肉芽创称为溃疡。它与一般创伤的区别是愈合迟缓,疤痕和上皮组织形成不良。(一)病因任何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的存在,都可使创伤变成溃疡。(二)分类与症状临床上按溃疡的特征表现不同可将其分为多种类型:,70,1.单纯性溃疡主要表现上皮组织生长缓慢。 2.炎症性溃疡局部炎症表现明显,创面被覆较多脓性分泌物。 3.坏疽性溃疡局部有较多坏死组织,创面被覆较多组织分解产物,常伴有全身症状。 4.水肿性溃疡局部组织水肿明显,肉芽组织生长不良。,71,5.蕈状溃疡局部出现高出于皮肤表面、大小不等、凹凸不平的蕈状肉芽突起,常发于四肢末端活动部位。6.褥疮性溃疡继发于褥疮,常发于机体突出部位。创面被覆干固皱缩的坏死皮肤组织。7.神经营养性溃疡创伤愈合非常缓慢,可拖至一年以上。肉芽苍白或发绀。8.胼胝性溃疡肉芽组织过早老化变成疤痕组织。,72,(三)治疗消除病因,进行合理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溃疡采取不同的处治措施。可参照创伤(自学),73,三、窦道和瘘窦道和瘘都为狭窄而不易愈合的病理性管道,其管壁被覆肉芽或上皮组织。二者又有区别:窦道可发生于机体的任何部位,借助病理性管道使深在组织中的脓窦与体表相通,常呈盲管状。瘘则是借助病理性管道使某体腔与体表相通,或是空腔器官相互交通,其管道常有两端开口。,74,(一)窦道1.病因:创内存留异物或化脓坏死性物质,或长期不正确的使用引流等。2.症状:从体表窦道口不断地排出化脓性物质。局部炎症表现常较明显,有时伴有明显全身症状。窦道的大小、长度、方向和窦道壁结构因致病因素和病程长短等的不同而有差异。3.诊断:主要通过探诊对窦道进行仔细检查,必要时可做X线检查。4.治疗:消除病因和病理性管壁,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处治措施。可参照创伤、溃疡的治疗。,75,(二)瘘1.病因:包括先天性发育不良或发育畸形所致,后天性腺体器官和空腔器官损伤后继发。2.症状与分类经瘘管口向外排泄腺体器官的分泌物(唾液、乳汁等)或空腔器官的内容物(尿、粪、食物、食糜等)。分别被称为分泌瘘和排泄瘘。3.治疗:通常需手术治疗。但不同类型的瘘处治方法不同。如直肠阴道瘘、食道瘘、尿道瘘、乳腺瘘、腮腺瘘的处治方法各不相同。,76,第二章 外科感染,第一节 概述 一、外科感染的概念通常是指致病微生物经外伤侵入机体,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损害、破坏,甚至化脓、坏死的病理过程。患病动物常有明显的局部症状表现,甚或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性病理反应。 注意相关概念: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单一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继发感染、再感染等。,77, 外科感染的特点: (1)多由外伤所引起; (2)一般均有明显的局部症状; (3)常为混合感染; (4)感染组织常发生化脓、坏死过程; (5)治愈后局部常存留瘢痕组织。 外科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好气菌、厌氧菌、兼气菌。 外科感染常见的化脓性致病菌多为好气菌,主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78,二、影响外科感染发生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有机体的防卫机能1.皮肤、黏膜及淋巴结的屏障作用2.血管及血脑等的屏障作用3.体液中的杀菌因子的作用4.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5.炎症反应和肉芽组织的作用6.透明质酸的作用 (二)促使外科感染发生发展的因素1.致病微生物2.损伤等局部条件,79,三、外科感染的病程演变1.局限化、吸收或形成脓肿2.转为慢性感染3.感染扩散 四、外科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一)诊断1.局部症状2.全身症状3.实验室检查4.其他辅助性检查,80,(二)防治原则 (三)治疗措施1.局部治疗 (1)限制活动 (2)外部用药 (3)物理疗法 (4)手术治疗2.全身治疗 (1)抗菌药物 (2)支持疗法 (3)对症治疗,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