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传染病监测和报告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440017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定传染病监测和报告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法定传染病监测和报告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法定传染病监测和报告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定传染病监测及报告,1,为什么要进行传染病管理,1、传染病的危害仍很严重 2、传染病管理效果明显 3、国家强制要求依法管理,2,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措施,甲类强制管理乙类严格管理丙类监测管理,3,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法律规范,2004年12月1日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005年10月1日施行 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 2016年1月1日施行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4,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法律规范,1999年月日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号公布 ) 2003年11月7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卫生部第37号令) 2005年2月28日施行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卫生部第41号令),5,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年月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年月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于年月1日实施 修订后的传染病防治法共有9章80条。,6,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传 染 病 防 治 法,总 则,传 染 病 预 防,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疫 情 控 制,医 疗 救 治,监 督 管 理,法 律 责 任,保 障 措 施,附 则,7,随着传染病防控形势的变化和防控工作的推进,原规范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对原规范进行了相应修订,制定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8,修订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明确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部门的职责 增加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具体要求 电子传报卡的报告、保存等管理的要求 基于电子病例系统与大疫情系统的信息互联互通规定 强化信息安全、数据使用安全,9,主要修订内容,(一)组织机构职责 4、 医疗机构职责: 执行首诊负责制,依法依规及时报告法定传染病,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要求的落实。 (1)制定传染病报告工作程序,明确各相关科室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2)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培训、质量管理和自查等制度。 (3)确立或指定具体部门和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必须配备2名或以上专(兼)职人员,二级以下医疗机构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人员。 (4)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配备传染病信息报告专用计算机和相关网络设备,保障疫情报告及其管理工作。,10,主要修订内容,(一)组织机构职责 4、 医疗机构职责: (5)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诊断标准和信息报告管理技术等内容的培训。 (6)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的日常管理、审核检查、网络报告(数据交换)和质量控制,定期对本单位报告的传染病情况及报告质量进行分析汇总和通报。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调查和信息报告质量考核与评估。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负责收集和报告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信息,并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下,承担本辖区内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11,(二)传染病信息报告-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2015版: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2006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12,(二)传染病信息报告-报告病种,法定传染病(39)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2013年新增)。(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2008年新增)。,13,(二)传染病信息报告-报告病种,(4)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2.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14,(二)传染病信息报告-报告病种,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的传染病包括: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不明原因肺炎、不明原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迟缓性麻痹(AFP)、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埃博拉出血热、寨卡病毒病和其它传染病。,15,法定传染病分类(2015年),16,(二)传染病信息报告-诊断与分类,法定传染病诊断分类标准 传染病诊断卫生行业标准(2008版)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2012年)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4年版)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2014年第1版),17,传染病 报告卡,阳性检测,18,(二)传染病信息报告-诊断与分类,诊断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和病原携带者(没有阳性检测、实验室诊断改为确诊病例)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霍乱、脊髓灰质炎(剔除了艾滋病)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定的其他传染病。,19,法定传染病诊断分类标准,20,法定传染病诊断分类标准,21,法定传染病诊断分类标准,22,法定传染病诊断分类标准,23,24,乙肝,25,丙肝,26,梅毒,27,其它感染性腹泻病,28,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除了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腹泻(diarrhea)每日排便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29,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30,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3.2临床表现 3.2.1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3.2.2已排除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31,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3.3实验室检查 3.3.1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所致的腹泻。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货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3.3.2 病原检查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注: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病原检测时,应遵照相关规定执行。,32,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4 诊断原则临床诊断应综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分辨常规检查等进行。病原确诊则应依据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的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5 诊断 5.1 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3.2、3.3.1、3.1供参考。 5.2 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临床诊断和3.3.2. 6 鉴别诊断应与霍乱、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非感染性腹泻做鉴别诊断。,33,常见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特征附录A,A.1沙门菌肠炎 A.2肠致谢性大肠杆菌肠炎 A.3致泻性弧菌肠炎 A.4弯曲菌肠炎 A.5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 A.6轮状病毒肠炎 A.7弄瓦克病毒肠炎 A.8肠腺病毒肠炎 A.9隐孢子虫病 A.10蓝氏贾第鞭毛虫肠炎,34,(二)传染病信息报告-登记与报告,(2015版新增): 1、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在诊疗过程中应规范填写或由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自动生成规范的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检测检验和放射登记。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病原携带者后应按照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以下简称传染病报告卡)(见附件)或通过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自动抽取符合交换文档标准的电子传染病报告卡。2、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也应填报(或抽取)传染病报告卡信息。,35,(二)传染病信息报告填报要求,传染病报告卡填写: 1、电子交换文档应当使用符合国家统一认证标准的电子签名和时间戳。 2、有效证件号:必须填写,包括居民身份证号、护照、军官证、居民健康卡、社会保障卡、新农合医疗卡等身份识别号码。暂无身份证号的儿童及残障患者填写监护人有效证件号,特殊信息请在备注中填写。尚未获得身份识别号码的人员用特定编码标识。 3、工作单位(学校):填写患者的工作单位。学生、幼托儿童须详细填写所在学校及幼托机构全称及班级名称。 4、发病日期:本次发病日期;病原携带者填初检日期或就诊时间;采供血机构报告填写献血者献血日期。 5、诊断日期:本次诊断日期,需填写至小时。,36,(二)传染病信息报告填报要求,传染病报告卡填写: 6、现住地址:至少须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填写省、市、区(县)、街道(乡、镇)、村、门牌号(组)。现住址的填写,原则是指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不是户藉所在地址。如病人不能提供本人现住地址,则填写报告单位地址。7、家长姓名:14岁及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8、病例属于:用于标识病人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所在地区的关系。 9、备注:用户可填写文字信息,如最终确诊非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的病名等。诊断为耐多药肺结核或订正诊断为耐多药肺结核的患者在此栏补充填写“MDRTB“.,37,(二)传染病信息报告-报告程序与方式,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首诊负责制。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医疗机构诊断并报告(2006版:由属地疾控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 采供血机构发现阳性病例也应填写报告卡(2006版:采供血机构发现HIV 两次初筛阳性检测结果也应填写报告卡)。,38,报告程序与方式: 1.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或直接数据交换。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在规定的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报告属地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局限与县区疾控)进行网络报告,同时传真或寄送传染病报告卡至代报单位。 2.区域信息平台或医疗机构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系统应当具备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功能,已具备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功能的要逐步实现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自动交换功能。 3.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时,发现传染病疫情,应当按照本规定进行传染病网络报告或数据交换。,39,(二)传染病信息报告-报告时限(2015),2小时报告:甲类、乙类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 24小时报告: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40,(三)报告数据管理审核,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人员须对收到的纸质传染病报告卡或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中抽取的电子传染病报告卡的信息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41,(三)报告数据管理订正,1、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因该病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或抽取电子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 2、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有误或排除病例时应当在24小时内(以前只说及时,现明确了时间)订正。,42,(三)报告数据管理订正,3、已具备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数据自动抽取交换功能时,以唯一身份标识实现传染病个案报告与专病的数据动态管理。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及时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完成相关信息的动态订正,保证数据的一致性。,43,(三)报告数据管理补报、查重,补报: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查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每日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44,(四)传染病疫情分析与利用,进一步明确了传染病疫情信息的通报和对外发布、动态监控、信息利用等相关要求。,45,(五)资料保存,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3年。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其传染病报告卡由代报单位保存,原报告单位必须进行登记备案。 2、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电子传染病报告卡视为与纸质文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须做好备份工作,备份保存时间至少与纸质传染病报告卡一致;暂不符合的须打印成纸质卡片由首诊医生签名后进行保存备案。 (2015新增 ),46,(六)信息系统安全管理,1、涉及对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发生需求变更和功能调整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做好风险评估,报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后实施(新增)。 2、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使用专网或虚拟专网进行网络报告,并逐步覆盖辖区内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新增)。 3、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辖区内信息报告系统用户与权限的管理,应根据信息安全三级等级(新增)保护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制度,建立分级电子认证服务体系(新增),加强对信息报告系统的账号安全管理。,47,(六)信息系统安全管理,4、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系统实施传染病报告功能时,应通过身份鉴别和授权控制加强用户管理,做到其行为可管理、可控制、可追溯(新增)。 5、信息系统使用人员不得(2006版为未经许可不得,新版更加严格)转让或泄露信息系统操作账号和密码。发现账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同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6、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使用部门和个人(2006版只笼统说各地,新版更规范到流程中的每个细节)应建立传染病数据使用的登记和审核制度,不得利用传染病数据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不得对外泄露传染病病人的个人隐私信息资料(2006版为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不得扩大使用范围和权限)。,48,(七)考核与评估,1、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定期组织对本辖区内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予以通报并责令限期改正。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考核方案,并定期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和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指导与考核。 3、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纳入工作考核范围,定期进行自查。,49,(七)考核与评估,评价指标 1、传染病报告率 2、传染病及时报告率 三甲标准传染病管理41041有专门部门或专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规范,实行网络直报。【】符合“”,并传染病报告登记项目完整,传染病报告率100%,传染病报告及时率100%。 传染病及时报告定义为:比较分析现场登记病例诊断日期与网络直报系统报告卡生成日期,甲类及按照甲类管理传染病的两者间隔在2小时及以内,乙丙类传染病两者间隔在24小时及以内计为及时。,50,(七)考核与评估,评价指标 3、报告卡填写信息准确率、完整率 填写完整、准确定义为:传染病报告卡上关键字段信息,包括病例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详细地址、发病日期、诊断日期、病例类型和死亡日期,其填写无缺失计为完整;其填写与门诊日志或出入院登记簿信息完全一致计为准确。,51,新版 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填写,52,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1、直接死因: 死亡病例报告中的直接死因系指“最后导致死亡的最主要、最严重的那个疾病或情况”,一般来说呼吸、循环衰竭不可以作为直接死因。 常见的直接死因:失血性休克、早产儿、菌血症、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脑出血、肝性脑病、脑梗塞、脑挫伤、上消化道出血、创伤性血气胸、脑干出血、流行性出血热、脑外伤后综合征、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急性胃肠炎、肺结核、肾功能衰竭、农药意外中毒、中暑、术后大出血等。,53,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2、根本死因: 死亡病例报告中的根本死因是指“引起直接导致死亡的一系列病态事件的那个疾病或损伤,或者造成致病损伤的事故或暴力的情况”,也就是说要从防止死亡的角度来寻找带有根本性的引起一系列疾病并最终导致死亡的那个原因,不管那个原因发生在死前多长时间都应给予记录。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像脑出血、肺心病、上消化道出血、脑外伤综合症等是不可以作为根本死因记录的。,54,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常见的根本死因:机动车辆与行人碰撞的交通事故、早产儿、破伤风、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慢性乙型肝炎、自杀、他杀、铁路事故、高处坠落、机动车辆与机动车辆碰撞的交通事故、农药中毒、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胰腺炎、肝细胞癌、新生儿吸入性肺炎、肺癌、鼻咽癌、宫颈癌、胃癌、直肠癌、乳腺癌、急性胃肠炎、高血压性心脏病、肺结核、尿毒症、中暑、手术并发症等。,55,死因链顺序要合理,第 I 部分(a)、(b)、(c)三栏,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是: (c) 病(根本死因)发展 (b)病(中介原因) 发展 (a)病(直接死因)导致 死亡。 各病发生到死亡的时间间隔一般是:(c)病最长,(b)病次之,(a)病最短。,56,死亡原因填写举例,例1:死亡患者有明确的死因链应按顺序报告 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a) 肺心病 5年(b) 肺气肿 10年(c) 慢性支气管炎 30年 其它疾病诊断 例2:死亡患者没有明确死因链按疾病严重程度或最终导致死亡的疾病报告 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a)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b) (c) 其它疾病诊断 硬皮病,57,死亡原因填写举例,对意外伤害或中毒的死亡者,要填写造成伤害的外部原因 例1 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a) 颅内损伤 1小时(b) 颅骨骨折 1小时(c) 行人在马路上意外被卡车撞倒(或 高处坠落 ) 1小时 其它疾病诊断例2: 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a)百草枯中毒 24小时(b)自杀 (或误服) 24小时 其它疾病诊断,58,死亡原因填写举例,例3: 对肿瘤死亡患者应明确报告肿瘤的原发部位及形态学情况 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a) 肠梗阻伴消化道出血(b) 升结肠肝脾转移癌(c) 胃印戒细胞癌(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 其它疾病诊断 例4: 对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先天异常死亡患者,应优先报告严重的先天异常 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a) 癫癎持续状态(b) 先天性脑发育不良(c) 其它疾病诊断 腭裂,59,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报告卡质量要求及保存: 1、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完整、准确定义为: 纸质死亡医学证明书四联填写完整、关键字段信息,包括死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详细地址、死亡地点、死亡日期、根本死因、直接死因、医疗单位,其填写无缺失计为完整;其填写与门(急)诊日志或住院登记簿信息完全一致计为准确。,60,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报告卡质量要求及保存: 2、死亡病例报告及时:比较分析现场登记死亡病例死亡日期,与网络直报系统报告卡生成日期,县及以上医疗机构死亡者7天之内,其他医疗机构在30天内。 3、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死亡病例档案,原始纸质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一联)永久保存。,61,谢谢各位!,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