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个性发展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439964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36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个性发展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发展心理学个性发展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发展心理学个性发展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个性发展,1,个性发展的理论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 生物因素 (先天气质、体貌与体格、成熟速率等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 社会因素 (家庭及同伴的影响)个性的核心自我的发展 (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控制 ),2,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1、心理动力学中的人格结构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组成,经过五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部分逐渐整合,成为一体。,3,心理性欲理论,超我 社会成分 完美原则 自我 心理成分 现实原则 本我 生物成分 快乐原则本我、自我、超我三者间的关系决定个体人格的基本面貌,4,心理性欲理论,2、人格发展的阶段 力必多作为一种能量, 需要选择某种渠道释放 引起快感的部位称为性感带(erogenous zone),随着性感带的转移,产生了相应的发展阶段,5,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性别认同、超我形成的重要时期潜伏期(6-11岁)生殖期(青少年期),6,简评,意义: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强调家庭关系和早期经验对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意义,尤其是提供了一个理解儿童情感问题的理论框架。他是第一个强调早期经验对后期发展意义的心理学家。,7,简评,局限: 第一,该理论过分强调性的作用; 第二,弗洛伊德理论的某些方面不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意义,如恋母情结在某些原始部落中就没有; 第三,没有直接研究儿童,但却建立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他也正因为这一点而备受质疑。,8,埃里克森的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自我的作用不仅仅是调和本我和超我,更是一种发展的积极力量。强调自我、社会文化因素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9,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2、同一性渐成说 个性发展经历几个固定不变的阶段,在每个阶段内,都有一个中心发展任务8个发展阶段,解决8对矛盾,10,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岁)信任感是建立人际关系、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 2、自主感对羞怯感(1-3岁)感觉到自己的力量(说、行走、控制等)。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发展良心,获得性别角色。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11,5、同一性获得对同一性混乱(青少年期)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人早期)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人中期)8、完善感对失望感(老年),12,自我同一感,自我同一感(或同一性)是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中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的一连串感觉。 自我同一感的形成与先前各阶段中建立起来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勤奋感有直接关系,13,三种自我,霍妮(K.Horney)提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有三种自我:理想自我是个体所希望达到的自我状态,现实自我是现实情况下的自我,而真实自我则是个体通过努力,可望达到的自我状态,又称为可能自我。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通常会有较大的距离,而这二者之间的冲突是导致神经症的主要原因。,14,对同一性状态(Identity status)的研究,玛西亚(J.Marcia) 根据探索(exploration)和投入(commitment)这两个维度将同一性分为四种类型,15,四种同一性状态同一性实现(Identity achievement):经过对多种选择的探索,个体确立了一套清晰的价值观和目标。他们有一种心理上的幸福感、时间上的同一感,知道他们正在做什么。 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探索)(Identity moratorium):延缓达成意味着迟滞。青少年还处在探索收集信息和尝试各种活动的过程之中,他们期望在这一过程中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来指引未来的生活。,16,四种同一性状态,同一性拒斥(Identity foreclosure):个体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仅仅是接受了权威人物(通常是父母,但有时也会是老师、宗教领导人、恋爱的对象)已经为他们选择好了的东西,没有经过自己的探索。 同一性混乱(Identity diffusion):个体既没有致力于某种价值观和目标,也不去努力追求。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探索过,也可能是曾经试图这样做,但是发现太困难了而选择了放弃。,17,四种同一性状态,四种类型不仅仅是一种分类,还代表着一个建构的过程,是动态的。 首先,它们没有必然的好与坏之分。如同一性实现过早,也可能会限制个体的发展,使个体失去尝试多种目标和新体验的机会。 第二,对于每个个体而言,都有可能经历这四种状态。只有经历过探索,才能达到同一性实现状态。 第三,这四种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18,其他个性发展理论简介,1、卢文格的理论:自我发展的八阶段2、凯根的理论:“结构发展”理论,19,“结构发展”理论,凯根(R. Kegan):“结构发展”理论(constructive-developmental theory)其核心思想是“意义采择”(meaning making),即自我的发展是在采择社会意义和生活意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强调理性成份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20,“结构发展”理论,自我的发展经历了下述几个阶段和过渡: 从一体化自我向冲动性自我的过渡; 从冲动性自我向唯我性自我的过渡; 从唯我性自我向人际性自我的过渡; 从人际性自我向法规性自我的过渡; 从法规性自我向个人间自我的过渡。,21,影响个性形成的生物学因素,一、先天气质 先天气质指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与量方面的个体差异(Rothbart & Bates, 1998)。,22,儿童气质的维度,托马斯(A.Thomas)和切斯(S.Chess)在1956年发起的、持续30多年的追踪研究(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 简称为NYLS)是迄今持续时间最长、研究最全面的气质研究。托马斯和切斯从九个维度来研究婴儿最初的气质结构,通过父母访谈得到婴儿在这九个维度上的信息。,23,儿童气质的维度,活动水平(Activity level) 节律性(Rhythmicity) 分心(Distractibility) 探究和退缩(Approach/withdrawal) 适应性(Adaptability) 注意广度和持久性(Attention span and persistence) 反应的强度(Intensity of reaction) 反应阈限(Threshold of responsiveness) 心境的性质(Quality of mood),24,儿童气质的类型,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大部分幼儿归为以下三种类型: (1)“容易护理的”(the easy child) (2)“困难的”(the difficult child) (3)“慢慢活跃起来的”(the slow-to-warm-up child)40,10,15,25,气质与环境的拟合性,气质并不直接决定幼儿的个性发展,婴儿的气质类型与他的社会环境之间的拟合性(goodness of fit),才是真正决定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 父母孩子活动的规律性 母亲提供丰富刺激:对退缩儿童和好动儿童的不同影响 过分关注导致的问题,26,自比(Ipsative)研究途径,认为普遍的行为发展规则对个体而言不具有什么意义,强调个体自身在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确定个体发展中的行为变量与规则 个体的发展与其自身而非他人作比较,具有更多的个体指向性,27,体貌与体格,体貌与体格是影响个性的间接因素,因为体貌与体格会影响到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具有社会价值与意义,成为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之一。其中在儿童心目中有权威的人,如父母、老师对儿童外貌的看法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体貌与体格对个性的影响程度和方向。,28,体貌与体格,(1)体格可能反映了潜在的精力与气质上的差异; (2)父母及周围的人对不同体格的人有不同的反应,从而造成了个性发展结果的差异; (3)父母对不同体格的孩子的期望不同,这影响到了不同体格的孩子个性发展的结果。,29,成熟速率,身体成熟的早晚对于男女青少年的影响是不完全相同的,甚至于说是完全相反的。早熟的男孩和晚熟的女孩,30,成熟速率,随着身体的成熟和发育,青少年会越来越关注生理的自我。此外,青少年还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从同伴和成人那里得到许多关于身体特征的反馈。青少年对自己体貌的感知会强烈地影响到对自己身体的满意程度,并最终影响到他们的自尊和心理幸福感。,31,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动因,社会化:个体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体系的过程。,32,社会化动因家庭,一、家庭系统 (1)儿童不是被动的受影响者,抚养行为和儿童行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 (2)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儿童的个性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 (3)家庭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并受到社会系统的影响。 (4)系统具有调节功能,随着儿童的发展,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33,依恋,依恋(attachment)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躯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依恋具有三个特点:1)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2)可以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慰藉、安全感和丰富的刺激。3)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者情感上的痛苦。,34,依恋形成的基础,依恋有着深刻的生物根源 情绪的发展和认知机能的提高是依恋形成的基础(害怕情绪、记忆能力和客体永久性概念) 依恋的质量对于儿童日后形成人际关系的能力有深刻和长远的影响,35,依恋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前依恋期(无差别的反应期,0-6周 )出现忧伤安慰序列(distress-relief sequences)和面对面嬉戏(face-to-face play),36,依恋发展的阶段,第二阶段:依恋关系建立期(有差别的社交期,6周到6-8个月)在忧伤安慰序列和面对面嬉戏中,习得互动规则:在社会互动中,伙伴轮流作出行为和反应;习得影响:婴儿意识到他们能以一种一贯的、可预测的方式影响他人的行为;习得信任:婴儿对特定个体可靠性的认识程度,可能影响他们之间依恋关系的稳固性。,37,依恋发展的阶段,第三个阶段:依恋关系明确期(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的接近,6-8个月到2岁)从被动对待父母的反应,到主动寻求出现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和怯生(Wariness of strangers) 同时出现对父、母的依恋,38,依恋发展的阶段,第四阶段:交互关系形成期(Formation of a reciprocal relationship)(2岁后),39,依恋的测量,安斯沃斯(M. D. Ainsworth)等1969年提出的陌生情境测验(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40,依恋类型,美国的婴儿和父母,约2/3的婴儿表现出称为安全(attachment security)模式的依恋行为,2025%是焦虑回避型(anxious-avoidant),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占样本的1015%,41,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 (Internal working models),当婴儿对其照料者产生依恋时,会建构起一个关于照料者、自己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模型或表征。这种心理模型包含关于自己和他人的预期。,42,影响依恋的因素,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maternal sensitivity and responsiveness) 儿童的特点 文化因素,43,敏感性和反应性,敏感性指母亲对孩子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而反应性指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一致地予以满足。根据儿童需求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对儿童的饮食、睡眠、躯体健康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对儿童寻求注意、感情、爱抚等心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44,亲子交往的文化差异,Bronetein等(1990)对美、日母亲与5个月大孩子交往的比较研究 对婴儿行为的评估表明,婴儿在环境中对外界刺激产生同样的反应,并寻求母亲对他们的反应,45,亲子交往的文化差异,母亲对婴儿的反应有差别:美国母亲在孩子探索环境中的客体时有更多的反应;日本母亲在孩子转向自己时有更多反应 美国母亲的行为有助于孩子独立,日本母亲的行为有助于孩子建立对自己的依赖 在陌生情境测验中,日本儿童所体验到的压力远远高于美国儿童所承受的压力,46,亲子游戏中的差别,母亲以工具性游戏(instructional play: caretaking)为主,父亲以功能性游戏(functional play: play)为主在最初的几年里,父母对待儿子和女儿的方式没有什么差异,除了一个领域:鼓励性别典型(sex-typed)的活动。,47,依恋的Q分类方法,包括描述依恋行为的90个题目(如当母亲进入房间时,孩子会很开心地对母亲笑),由父母对这些题目与孩子实际行为的符合程度进行九级评分。根据得分确定孩子的依恋类型。研究发现,应用Q分类技术与由陌生情境测验所得出的依恋类型一致程度很高。,48,依恋对心理发展的影响,(1)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年期人际关系的雏形。 (2)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 (3)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49,父母的教养方式,鲍姆令德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 要求(demandingness):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孩子去达到这些标准。 反应性(responsiveness):对孩子接受和爱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50,父母的教养方式,(1)权威型(authoritative) (2)专制型(authoritarian) (3)溺爱型(permissive) (4)忽视型(indifferent),51,父母意识研究,关注父母的价值取向、教养观念、自身的发展需求等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父母意识:父亲、母亲对于妊娠、分娩、育儿及亲子关系的态度,对为人父母的自信性与责任感,以及成为父母后对自身及配偶的评价及情感体验等 以此来概括和解释父母影响儿童发展的内在因素,52,父母意识研究,母性意识的因子 1自我丧失感。指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感受到的由于关注孩子的成长而造成的自身的发展与兴趣爱好受到制约、情感体验遭忽视、视野变狭窄、孩子对自己的发展与成熟带来若干不利影响的一系列体验。,53,父母意识研究,2亲子一体感。指母亲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视孩子为自己生活的主要目标与中心,具有和孩子不可分割的一体化的感觉,而不是将自己和孩子作为两个独立个体的一系列感受。,54,父母意识研究,父性意识的因子 1接纳感和责任感。指父亲对由于孩子的出生所带来的生活变化的接纳、认可的情感体验,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承担起父亲角色的责任感。 3功效感。指父亲认为自己曾为家庭、为孩子做了些什么、付出些什么的一系列感受。,55,父母意识研究,育儿焦虑感 保证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互动; 剥夺了孩子许多独立活动与探索的机会; 父母的高期望值在促进孩子成长与发展的同时,也给儿童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若处置失当,易导致独生子女的抑郁与焦虑。,56,家庭结构,1、核心家庭 2、大家庭 3、破裂家庭,57,核心家庭的作用,综合我国的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是:认知方面独生子女具有优势;在个性方面,独生子女内部差异很明显;合群性方面,入园的独生子女比未入的合群性强得多,且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高而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在农村中,独生子女,特别是男童,任性、依赖、怯懦等不良品质更为严重;此外,独生子女个性特征与父母的生育意识有很大关系。,58,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同伴,成人与儿童的关系是互补的、非对称的(垂直型),儿童一般接受成人的规则,成人却很少去听从儿童的命令。 儿童与同伴的关系是平衡的、均等的(水平型),在同伴背景中,儿童可以有机会去审视相互冲突的观点和解释,有机会去协商和讨论多个观点,有机会去决定是对同伴让步还是拒绝。皮亚杰,59,同伴关系的观点,Sullivan认为互相尊重、平等、相互关系的概念由皆由同伴关系中来。 到了少年期(小学后期),儿童就能够对其同伴的个人品质进行认为和评价。同伴可以帮助彼此之间理解合作竞争、依从和控制等社会规则。 在青年早期,同伴间的相互作用(reciprocity)开始围绕自己的亲密朋友进行。,60,同伴关系的观点,Mead强调通过同伴之间的作用来发展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king)能力的重要性。Mead认为儿童早年逐渐发展出自我进行反思的能力,主要是从与同伴作用中得到的。儿童通过与同伴一起参与规则游戏及活动,促进了对他人观点的理解和协调。,61,观点采择能力,观点采择指的是个体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并协调起来的能力(K. Rubin)。 塞尔曼(R. Selman,1980)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观点采择能力。,62,0阶段:自我中心的观点或未分化的角色采择(36岁)。儿童还不能将自己对事件的解释与别人的理解区分开来。 阶段: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68岁)。儿童已意识到别人有不同的解释和观点,但这只是因为他人收到了不同的信息。 阶段:自我反省的角色采择(810岁)。儿童知道尽管拥有相同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冲突。儿童了解每个人都认识到别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开始考虑他人的观点。,63,阶段:相互角色采择(1012岁)。儿童能从第三者、旁观者、父母或朋友共同的观点看两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阶段: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采择(1215岁以上)。青少年试图通过将他人的观点与社会系统中的综合性观点相比较,以此来理解他人的观点。,64,同伴关系的观点,学习和社会理论认为,活动中直接的同伴指导和间接的对同伴的观察,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同伴被看作为是彼此行为控制和行为变更的动因。 一些研究者把社会学习原理应用于攻击行为发展、亲社会行为、性别行为差异的研究。这些行为是从同伴中直接或间接地习得的。反过来,这些从同伴身上习得的社会行为,对于同伴关系的建立、维系或破裂影响甚大。,65,游戏中的社会参与,Parten(1932)描述了依次了六类社会参与:无所用心的行为、独自游玩、旁观行为、平行游戏、共同游戏、合作游戏。25岁之间儿童无所事事、独自游玩的行为逐渐减少,而共同游戏和合作游戏逐渐增加。Parten的社会参与评估统治了关于儿童游戏和社会性行为研究近50年。,66,同伴影响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在青少年早期同伴的影响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降。 同伴的影响大小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同伴的影响及同伴与父母的相对重要性,随着生活领域的变化而不同。,67,群体社会化理论,GS理论认为儿童家庭内行为和家庭外行为不存在联系,是两个独立的行为系统。 儿童个性主要受同伴行为以及儿童在家庭外行为方式的影响(这种方式受同伴群体准则的影响)。,68,群体社会化理论,已有研究证实了群体社会化理论的合理性。例如,一些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干预与矫治,如果采用群体干预的方法,效果通常适得其反,因为青少年在这样的群体中更容易相互学习,从而形成类似的人格与品行特点(Dishion et al., 1999)。,69,儿童的友谊概念,一项研究(对加拿大和英格兰的18年级儿童)表明儿童的友谊概念发展大致经历了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报酬成本阶段(reward-cost stage)(78岁),认为朋友是住在附近的一个伙伴,有玩具共享;(2)规范阶段(normative stage)(810岁),认为朋友应该互相支持、互相忠诚;(3)移情阶段(empathic stage)(1011岁),认为朋友可以共享相似的爱好,并倾向于共享个人秘密。,70,社会测量技术 (sociometric techniques),同伴提名(peer nomination):“说出你喜欢的三个同学”或“说出你不愿意跟他/她玩的三个同学”同伴评定(peer rating):让同伴群体内的每个儿童对其他所有儿童进行利克特式量表评定(Likert-type Scale),71,受同伴欢迎的儿童(popular children),受到同伴正向的提名较多。 被拒斥儿童(rejected children),受到同伴的负向提名较多。这类儿童又可被分为被拒斥的攻击儿童和被拒斥的退缩儿童两类。 矛盾的儿童(controversial children),又称为有争议的儿童。正向提名和负向提名都较多。 被忽视的儿童(neglected children),不管是正向提名,还是负向提名,都很少的儿童。 一般的儿童(average children)。除上述四种典型的类型外,剩余的约有三分之一的儿童则属于一般的儿童。,72,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体貌特征 社会行为,73,自我的发展,主体我(I-self)和客体我(me-self) 给三个月大的婴儿先后呈现一段他自己和别的小朋友的活动录相,结果发现,婴儿对于同伴录相注视的时间更长一些 第二年,客体我开始出现:“点红实验” 大约在24个月左右,儿童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客体我的概念:使用“我”,74,自我认识(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关于我是谁,我有什么样的性情、态度及价值观的认识。 学前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非常具体的,他们用可以观察到的特征描述自我。 学龄儿童逐渐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部行为、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整合起来,从而能够认识到自己身上一些稳定的特点。,75,自我认识(自我概念),在青少年早期已经能够将各种分散的特征联系起来,如将“机敏”、“有创造性”整合为更高层次、抽象水平更高的“富有智慧”。但是这些关于自我的描述还没有系统化 。 到青少年中期,青少年已经能够将这些看似相悖的观点系统化。,76,自我体验(自尊),自尊指的是自我所做出的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以及由这种判断所引起的情感。 到6-7岁的时候,儿童至少形成了三个方面的自尊:学习自尊、身体自尊、社会自尊。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自尊的层级结构中又出现了亲密朋友、异性吸引力、工作能力等新的维度。,77,自我体验(自尊),在儿童由幼儿园入小学、由小学入初中、由初中升高中时自尊水平都有较大的降低。 一方面儿童到新环境中会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会出现一段时间的适应困难期;另一方面,在新环境中儿童要面临新的社会比较对象。,78,自我调节(自控),自我控制指的是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对劣势反应的唤起的能力。 研究发现,具有较高自控能力的儿童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另外,自控能力的缺乏还是儿童多动症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79,自我调节(自控),自控出现于幼儿6-12个月大时。 注意机制的成熟是自控发生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 早期儿童自控的最典型的表现是对母亲指示的服从(compliance)和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80,自我调节(自控),自我控制有一个适宜的度。儿童自我控制过低,常常表现为容易分心,无法延缓满足,易冲动,攻击性强:自我控制过强,儿童会表现出很强的抑制性(个体的需要和情绪表达)和一致性(与成人的要求保持同一)。,81,小结,随着自我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进行自我评价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并带有强烈的社会比较倾向。 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从而获得比较明确的自我评价,是促使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