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认知的发展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439376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PPTX 页数:13 大小:298.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认知的发展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道德认知的发展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道德认知的发展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德认知的发展,幼儿道德认知是指幼儿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这是幼儿将一系列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不断内化的过程。,一、国外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问题的心理学家。 他在1932出版的儿童道德的判断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 1、研究方法:采用独特的临床谈话法。 2、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1)前道德判断阶段 皮亚杰认为幼儿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还是自我中心的,年幼的儿童对于引起事情的结果甚至只有朦胧了解,他们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所支配。因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能行为做出一定的判断,(2)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特点有以下几点:首先,儿童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是由权威所给予的,而不理解规则可以经过集体协商来制定或改变。其次,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是好的,或者是坏的,认为“公正就是服从权威”,按是否遵从权威来判断是非。第三,判断行为的好坏完全根据行为的后果,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 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正处于第二个阶段,幼儿的道德判断是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因而具有从他性和情境性的特点。,(3)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911岁期间进入自律道德阶段, 其特点是:第一,儿童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规则不再被当作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强加的东西。 第二,儿童对行为的判断建立在行为的动机和行为的后果上。 第三,提出的惩罚与所犯的错误更加贴切,而且把错误看作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 第四,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能较高的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的判断别人。 第五,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判断不再绝对化,能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达到了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在游戏时不再受长者的拘束,能与同年龄儿童对等的参加游戏,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场与对方的立场,共同制定规则,遵守规则,独立地举行游戏比赛。 总的来说,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所谓他律道德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所作的判断。他们只注意行为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成人的命令与规定。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主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因而称之为自律水平的道德。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二)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柯尔伯格是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追随者,但是他又对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进一步作了修改和扩充,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二)中国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由李伯黍主持的儿童道德发展研究协作组曾在全国18个地区对511岁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进行了研究。他们的被试共2788名,分5、7、9、11、岁4个年龄组。目的在于验证皮亚杰等人的研究结果。 实验用三组对偶故事,第一组是关于行为意向性和行为后果的,第二组是关于成人惩罚的公正性的判断,第三组是关于儿童对人身伤害和财物损坏的道德判断。,结果如下:(1)关于行为意向性与行为后果的道德判断,5岁被试所根据的大多是财物损坏的程度;7岁被试对行为意向性判断超过了对财物损坏的判断。(2)关于对成人惩罚的公平性判断,5岁和7岁被试对成人不公正的惩罚,大部分持肯定的态度,这表明他们尚不能摆脱成人惩罚的影响。(3)对人身伤害与财物损坏的道德判断,在行为意向(有意或无意)相同的情况下,大多数认为人身伤害较财物损坏更为严重。研究者认为儿童这种判断与年龄无关,但中国的研究发现,在有意的情况下,79岁儿童判断人身伤害较财物损坏更为严重的比例幅度有较大增长。 该研究支持了皮亚杰等人的理论。不过,中国儿童从不成熟判断转入成熟判断的年龄,普遍早于皮亚杰等人提出的转折年龄。,文字:徐晓 后期:周雅婕,I love you,baby,临床谈话法是皮亚杰独创的在心理学研究中用来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具体方法. 它是在单纯观察法的基础上扬弃测验法的优缺点,汲取实验法的长处而创造出来的对儿童智慧进行研究的方法, 目的在于要求研究者通过谈话和观察抓住隐藏在儿童言行表面现象之后的本质东西.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主体的不同,对该方法也要有不同的侧重和组合.,临床谈话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