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349905 上传时间:2020-01-0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0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0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1. 刀耕火种:古代一种耕种方法,砍伐林木,清除地上杂草,焚烧作为肥料,然后就地挖坑下种。这种耕作方式A. 铁农具的使用是其存在前提 B. 春秋战国时被完全取代C. 是精耕细作农业的具体表现 D. 是远古先民的农耕创造【答案】D【解析】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远古先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创造。故答案为D项。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是采用石刀、石斧,没有铁制农具,排除A项;B项“完全取代”说法绝对,春秋战国时期只是出现了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排除;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不是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表现,排除C项。点睛:中国古代农业从耕作方式上看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过程。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商周时期,木制农具得到使用,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2. 西汉氾胜之书记载了 “强土弱之”、“弱土强之”的办法:过于坚硬的土壤(强土),可以在开春时犁过,然后再耙,等上面草长起来,再翻一遍,下过小雨之后,又再犁过,使土里不见硬块为止。据古农书上说:“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这主要说明当时()A. 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 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 农业科学体系已经形成 D. 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明显【答案】B【解析】“强土弱之”、“弱土强之”说明中国古代通过各种方法增加单位亩产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铁犁牛耕技术,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没有形成农业科学体系,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故D项错误。3.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在关中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观察下图,郑国渠位于()A. B. C. D. 【答案】A【解析】位于关中地区,故A项正确;位于西南四川地区,故B项错误;位于宁夏内蒙河套地区,故C项错误;位于陕西河南关内地区,故D项错误。4. 南宋辛弃疾最高楼云:“千年田换八百主”,晚宋罗琦田蛙歌谓:古田千年八百主,今一年一换家”,这表明当时()A. 政府抑制土地兼并 B. 土地买卖频繁C. 租佃关系迅速发展 D. 小农经济破产【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中“千年田换八百主”、“一年一换家”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土地买卖现象频繁,故B项正确。A、C、D选项材料中均未体现。点睛:材料“千年田换八百主”、“一年一换家”是解题的关键。5. 顺治六年,国际瓷器市场的“中国时期”结束,日本的伊万里瓷出口却迎来了持续140年的鼎盛时期。“中国时期”结束,关键原因在于()A. 瓷器质量的骤降 B.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C. 技术创新的停滞 D. 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答案】C【解析】清朝在对外关系中清政府执行控制贸易及隔绝与外国交往,该政策限定广州十三行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国际瓷器市场的“中国时期”结束主要原因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故答案选B。AC两项中的“骤降”“停滞”说法绝对,排除;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6.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这反映了()A. 政府对工商业基本政策的改变B. 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C. 官营手工业已经破产D. 皇室贵族瓷器需求量日益减少【答案】B【解析】材料中由明初官窑占主导到明末民窑的迅速发展的变化及“官搭民烧”现象的出现等信息,可以得出私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成为手工业的主导,故B项正确。A选项材料中未体现,C、D选项与史实不符。点睛:材料“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说明私营手工业的发展迅速。7. 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这主要说明唐代政府()A. 重视官员的廉洁自律 B.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 对市场规律有一定认识 D. 重视权力干预市场【答案】C【解析】“五品”官员地位较高,“不得入市”即不允许五品以上的官员从事经商活动,说明唐代政府认识到官员经商对市场规律的危害,不允许官员利用权力干预市场、获取利益。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唐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规定“五品以上,不得入市”不是出于这一政策的需要,排除B项;材料中的规定就是为了防止权力对市场的干预,排除D项。8. 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由此四川地区出现了()A. 交子 B. 飞钱 C. 柜坊 D. 银两【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表明使用铁钱进行商品交易存在许多不便,因此宋朝时期在四川地区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故答案为A项。飞钱和柜坊在唐朝时期即已出现,银两在汉朝时期即已出现,排除B、C、D项。9. 鸦片战争以后,福州官员奏称: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这一现象说明了()A. 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 中国传统经济形态的抵抗C.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诞生D. 创办洋务企业已初见成效【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的“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和“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可知,洋布比土布更具竞争优势,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购买洋纱洋布,说明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抵抗”,排除B项;明朝中后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外国商品涌入中国的影响,“洋布洋棉”不是洋务企业生产的产品,排除D项。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中的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以男耕女织相结合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走向瓦解,即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其中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10. 过境税声明的发表和海关税则的制定,是“协定关税”制在中国近代的最早实施。作为清政府方谈判代表的耆英,沾沾自喜地向朝廷报告说,实行海关税则不会减少关税收入,“通盘合算,实属有赢无绌”。这说明清政府()A. 重视外交谈判技巧的使用B. 现代市场竞争意识淡薄C. 看到了工业文明的先进性D. 主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对市场的无知,对现代市场竞争意识的淡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无知而非外交谈判技巧的使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沾沾自喜等字眼表明未看到工业文明的先进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被动而非主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1. 下面是18731920年中国的进口值和机制品出口值统计表(单位:万元),此表信息反映了() 年份1873189319031920进口值103492358272130118759机制品出口值1804701142319694A. 中国贸易逆差扩大趋势B. 中国半殖民化程度不断加深C. 中国近代工业持续发展D. 民族工业受外国商品的排挤【答案】C【解析】表格数据表明,18731920年中国的进口值和机制品出口值都有大幅增长,其中出口值的大幅增长说明中国近代工业持续发展。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总额的比较,不能反映中国贸易逆差扩大,排除A项;中国半殖民化程度不断加深主要是指国家主权的丧失,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2.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棉货输入一度十分强劲,在入口诸货中,除鸦片外,棉货占绝对多数。不久后,英国在华棉布销售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其销售份额棉布不及英国海外市场的10%,棉纱的3%,其主要原因是中国()A. 普通民众极端贫困的制约B. 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C. 民众内敛式消费观的影响D. 传统手工业的优势犹存【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由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导致了英国商品在中国无法畅销,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普通民众极端贫困的制约不是主要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中国不存在民众内敛式消费观,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传统手工业已经没有优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3. 1843年至1855年,中国出口的茶由1300万斤增加到8400万斤,丝的出口由1000多包增加到5600多包。出口额的迅速增长()A. 提高了农业与手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B. 更加强化了小农经济形式C. 表明近代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 D. 使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答案】C.14. “买办”一词,明代专指对宫廷供应用品的商人;清初专指为居住广东商馆的外商服务的中国公行的采买人或管事人。鸦片战争后,废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雇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沿称买办。近代买办的出现()A. 是中外联系加强的产物 B. 不利于近代民族工业产生C. 加强了传统社会经济结构 D. 利于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近代买办是指外商雇选的代理买卖业务的中国商人,买办作为外国人的代理人为外国人进行商品买卖业务,说明近代买办的出现是中外联系加强的产物。故答案为A项。民族工业的产生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因此B项说法错误,排除;近代买办的产生表明外国资本主义涌入中国,对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将会产生瓦解作用,不利于维护国家经济主权,排除C、D项。15. 尽管有庚子赔款的巨大压力,但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都在大幅度增加,到辛亥年,朝廷的岁入居然达到了破记录的两亿四千万有余,而各地财政,也多有结余。这反映了()A. 海关税收实现自主化B. 清政府加紧剥削民众C. 近代化运动成效显著D. 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讲的是在庚子赔款的压力之下,中国的财政收入还是有所增加,这也反映了中国人所提出“实业救国”等近代化运动有所成效,所以答案选C。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关税,排除A;材料也没有涉及政府对民众的做法,排除B;材料讲的是政府的财政在增加,这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但是都是中国近代化运动所取得的成效,排除D。16. 下图是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设立的近代企业,这些企业的分布特点主要是() A. 中国近代以来小农经济瓦解迅速的大中城市B. 南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的地区C. 便于清政府迅速镇压农民起义的大中城市D. 两次鸦片战争后开辟的沿江沿海的通商口岸【答案】D【解析】从图中近代企业的分布情况来看,基本上都是处于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城市,即这些企业的分布特点主要是两次鸦片战争后开辟的沿江沿海的通商口岸。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17. 民国初年政府颁布公司保息条例规定拨存公债券2100万元作为基金,对棉纺织业,毛纺织业、制铁业制丝业等六类新办企业给予三年保息,还颁布了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减少了企业的注册费,这反映了()A. 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创办企业 B. 中国轻工业占工业比重较小C. 民族工业发展困难基本消除 D. 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答案】A【解析】材料“对棉纺织业,毛纺织业、制铁业制丝业等六类新办企业给予三年保息”“减少了企业的注册费”说明民国政府给新办企业保息,减少企业注册费等信息表明政府对投资办厂的鼓励,故A项正确。B、D项与材料无关。C项选项与史实不符。材料“对棉纺织业,毛纺织业、制铁业制丝业等六类新办企业给予三年保息”“减少了企业的注册费”是解题的关键。18. 以下为某著作的目录截图,针对这一情况,南京囯民政府的主要对策是() A. 实现国民经济建设运动B. 实行币制改革C. 积极寻求美国的支持D. 维持银本位制【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图示中的目录,结合所学可以知道,面对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针对白银外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放弃银本位,实行白银国有政策,故B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C项不是主要对策,应排除; D项明显错误,应排除。19. 下表为192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的统计表(单位:万元)。对该表信息正确的解读是() 外国在华资本本国资本 资本总额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合计工业5 00001 14144 50705 648410 6484交通运输业8 30005 55381 29076 844515 1445商业资本8 700023 000023 000031 7000金融业资本1 90002 325310 270012 595314 4953合计2 390009 020539 067748 088271 9882A. 外国资本始终控制着中国各行业 B. 列强卷土重来各行业无从发展C.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为平衡 D. 中国经济结构呈现不合理发展【答案】D【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商业资本总额最大,占比较高,而工业资本总额最小,占比较低,工商业发展极不平衡,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呈现不合理发展的趋势。故答案为D项。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从材料信息来看,工商业发展不平衡,排除C项。20. 1939年春,国民政府向英国、印度、澳大利亚、美国购买五金、化学、电气等器材,以低价供应厂矿企业,19391944年,供应私营厂矿的器材总值为563亿元,占同期售料价值的71%。这说明()A. 官僚资本主义是战时经济的核心 B. 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已经发生质变C. 民营企业是战时经济的重要组成 D. 国际贸易快速发展有利于民族工业【答案】C【解析】19391944年是战争时期,而该时期私营厂矿所占比重非常高也就说明了民营企业其实是战时经济的重要组成,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营资本主义而非官僚资本主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尚未发生质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1. 下面是1937年和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发展状况表。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年份占工厂总数比例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占工人总数比例1937年16%4.4%7.3%1942年58%78%49%A. 政府调整了工业布局 B. 官僚资本的壮大C. 工业结构随战争调整 D. 民营工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分析表格信息可见,表格中“1937年”“1942年”分别处于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和抗战相持阶段,相对于1937年,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工厂总数、工业资本总额及工人总数比例均有迅猛地增长,适应了反侵略战争的需要。所以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工业结构随战争而调整,所以C选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布局问题,故A错误。表格信息没有具体反映官僚资本或民营工业的种类,故BD错误。所以C选项正确。点睛:本题以数字表格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变化,根据表格中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工厂总数、工业资本总额及工人总数比例的变化,结合时间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结论。22. 上海在中国近代有独特的折射历史的地位与作用,根据以下三则材料反映的信息,请给上海进行时空定位() 有学者在日记中记着:“上海理发价,已至七万元,不改币制,如何生活。” 上海工厂开工率20% 百货架上80%的商品来自美国A. 1895年 B. 1913年C. 1936年 D. 1948年【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理发价已至七万元,这说明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上海工厂开工率20%,这反映了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百货架上80%的商品来自美国,这反映了美国商品在华倾销。以上特征符合解放战争后期的国统区状况,1948年属于解放战争后期,故D项正确;1895年是甲午战争后,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1913年也不属于解放战争后期,的B项错误;1936年也不属于解放战争后期,故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近代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和历史特征,材料反映的是解放战争后期国统区的经济状况,学生可以结合史实对选项进行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3. 1950年中财委在关于制定19511955xx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经济国家计划方针的指示中指出:五年内禁止在上海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这一指示()A. 适应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B. 表明上海工矿企业的落后C. 适应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D. 表明私人资本抵制工业化【答案】A【解析】据材料“1950年五年内禁止在上海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我国原有的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一五”期间国家“五年内禁止在上海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而将工业转向东北和内地,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上海工矿企业的落后,故B项错误;工业布局调整不等于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私人资本抵制工业化,故D项错误。故选A。24. 新中国宣传画妈妈开着拖拉机来了创作于1960年,从图中可得出的信息是()A. 农村开始走上农业集体化道路 B. 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C. 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令人鼓舞 D. 农村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答案】C【解析】材料“196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农村的生产方式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故C项正确;A、B不符合1960年中国经济建设的特点。D选项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与图片内容不符。点睛:材料“1960年”是解题的关键时间点。25. 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农作物产量增加主要原因是()A. 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用权 B.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D. 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答案】C【解析】1978年之后,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故C项正确。1975-1980年间,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革命性改变。故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使得农民获得土地的所有权,排除A;直到1985年,国家才决定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故D项错误。26. 1983年4月,邓小平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由此确立 B. 这可以作为经济体制改革重心转移的解释C.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D. 中国的改革实际上是对苏联模式的否定【答案】B【解析】邓小平的话表明改革应当以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标准,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此后向市场经济的方向转变,均是围绕这一标准采取的措施,因此可以作为经济体制改革重心转移的解释。故答案为B项。1983年尚未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排除A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27. 以下是国务院从1992年起颁布和实施了的部分新政策。这表明,我国政府着力() A.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B. 扩大对外开放范围C. 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D. 构建经济法律体系【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反映的均是对市场加强管理的措施,并联系所学有关史实可以看出,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政府不断采取措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答案为A项。材料信息涉及对外开放,但B项不能涵盖主要内容,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排除;对市场的完善并非都是以法律的形式进行,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构建经济法律体系,排除D项。28.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规定“外国人等不准私带外国妇女进入广州,胆敢冒犯,立即停止通商”。到1847年,“在中国的土地上,白种的妇女可以陪着他们(中国人)一起走路”。这一变化反映出鸦片战争后中国()A. 贱夷贵夏观念受冲击 B. 伦理道德的沦丧C. 男女平等已实现 D. 外交主权的丧失【答案】A【解析】材料中对于外国妇女态度的转变,说明中国对于英国人态度变化,体现出传统华夷观念的转变,故正确;材料不涉及伦理道德,故错误;中男女平等说法错误;材料不涉及主权的丧失,故错误。29. 清末,很多海外同胞听闻国内革命党人宣扬剪辫后惊呼:“剪了辫子,你还是中国人吗?你还敢回国吗?”,1912以来,还留辫子则会被取笑为封建余孽,满奴。这说明()A. 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 政治变革推动社会习俗变化C. 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D. 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答案】B【解析】据材料“1912以来,还留辫子则会被取笑为封建余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习俗变化,故留辩子被被取笑为封建余孽,故B项正确;辫子问题不是革命的重要标志,革命的重要标志是政权问题,故A项错误;辫子问题也不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故封建陋习没有完全丧失社会土壤,故D项错误。故选B。30. 竹枝词京华咏俗写道:“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这表明()A. 西方服饰开始传入中国 B. 民间服饰受到西方影响C. 新式服饰体现等级观念 D. 洋装普遍取代传统服饰【答案】B【解析】题目材料只能说明民间服饰受到西方影响,没有材料印证“西方服饰开始传入中国”,A不符合题意;根据题目材料“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情况表明民间服饰受到西方影响,B正确;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31. 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A. 男尊女卑的思想彻底消失 B. 传统服饰从丑陋走向美观C. 民族服饰吸收欧美的风格 D. 女性普遍走向了思想独立【答案】C【解析】材料与男尊女卑思想无关,并且彻底消失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传统服饰也并不是丑陋,而是更适合那个时期人们的审美观,故B项错误;民国时期的旗袍吸收了欧美的服饰风格,体现了民族服饰吸收欧美风格的过程,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女性普遍走向了思想独立,故D项错误。32.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将自己的网站网址设为m1905,采用“1905”是因为这一年()A. 世界第一部电影产生B. 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首映成功C. 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D. 产生了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33题18分,34题22分,35题12分,共计52分)33. 古代中国有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它们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请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请指出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2)“一带一路”中的“一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请列举唐宋以来,中国经过“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主要商品。 (3)明清时期,出现了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的商帮。请列举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个商帮。 (4)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对经济有何影响?【答案】(1)含义: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小农户个体经营;自给自足;等等 (2)商品:丝绸、瓷器、茶叶、铜铁器 (3)商帮:晋商和徽商(4)政策:重农抑商。 积极影响: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或政治、文化角度作答皆可)。 消极影响: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解析】(1)小农经济的含义包括:以家庭为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实行精耕细作;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2)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宋时期主要外销的商品有丝绸、瓷器、茶叶、铜铁器等。(3)明清时期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个商帮是晋商和徽商(4)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积极方面:它可以起到保护小农经济以及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消极方面:它抑制商业活动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6年初,张之洞派晚清状元张謇在通州设立商务局,张赛心系实业,设立大生纱厂,他试图通过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后通过朋友将洋务企业湖北织布局搁置的官机以官股入股,1899年勉强开车生产,1901年在两江总督张坤一的支持下建成纱厂原棉基地通海是牧公司,后又创办广生油厂、复断面粉厂等,逐步形成工业区。一战期间,张謇进一步扩大规模,注重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逐步使南通成为中国早期民族工业基地之一,张謇成为苏北著名实业家。 摘编自凤凰网重读张料等 材料二 涩泽荣早年访欧后被日本明治新政府选拔为民部省长官,1873年他辞去职务,开始建立第一个国立银行,还帮助建立了王子造纸厂、大阪纺织厂等,据统计,由他参与创立的企业总数达500多家” 他主张广泛筹集社会资金来创办企业,他认为,国家要达到真正的独立,既要发展本国现代产业,也要培养具有自由平等精神的新知识人才,他一方面把实业家和实业界组织起来,向政府提出政策体议;一方面注意实业教育的普及和实业道德的熏陶,晚年时他致力于社会教育事业和国际友好往来,涩泽荣一为日本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日】中井英基张謇与涩泽荣一;日中近代企业家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创办实业的发展历程并说明时代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与涩泽荣一在创办实业过程中的共同特点。【答案】(1)历程:甲午战后,初创。 背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民思潮的影响;张之洞等官员的支持。历程:20世纪初,进一步发展。 背景:政府的有利政策;“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倡导使用国货;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 (2)特点:将创办实业与民族独立富强结合;都取得政府支持;积极向西方学习;都推动了本国的现代化进程。【解析】(1)材料“1896年初,张之洞派晚清状元张謇在通州设立商务局”“一战期间,张謇进一步扩大规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2)材料“1901年在两江总督张坤一的支持下建成纱厂原棉基地通海是牧公司”“一方面把实业家和实业界组织起来,向政府提出政策体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建国以来十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 整理自刘国光主编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解读材料,提取一项有关五年计划指导方针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注:明确答出变化信息;可从原因、内容、影响等角度予以说明。史论结合,语言简洁,符合逻辑,有层次)【答案】示例: 信息:由片面发展重工业到注重经济的协调发展。 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国际形势严峻,需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如一五计划的投资、全面大炼钢铁、三线建设等,导致国民经济结构失调;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转变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民经济结构趋向协调发展。 附:其他信息:由关注国家建设转变日益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照搬苏联模式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解析】从材料中的“一五计划一化三改造”,联系所学可知,一五计划强调发展重工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推进现代化建设,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可以分析得出我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经历了由片面发展重工业到注重经济协调发展的改变,同时也可以分析得出由关注国家建设转变为日益重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论题。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可知,我国经济发展还经历了由照搬苏联模式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因此可以分析得出多个论题,然后从中确定一个论题,并联系所学有关史实进行论证。如确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论题,可以联系史实如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以及1992年中共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据此来论证说明这一变化的过程。论述过程要做到史论结合,语言简洁,符合逻辑,层次清晰。点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往往给出两个以上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其道理,考生可以同意其中任何一种,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出这类命题的意图是考查考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与开放思维的意识。解答开放型题,要防止感情用事,即使你确实认为某种观点是最正确,但真正作答时却拿不出太多的证据。因此,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开放题特别重要。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另外,有些问题除了需要材料论述外,还需要一定的理论说明,论点的理论依据是否充分,也是选取观点的重要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