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314169 上传时间:2020-01-0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1. 战国时期,燕昭王招揽人才,建黄金台,尊郭槐为“师”,结果苏秦、邹衍、屈景等士纷至沓来,振兴了残破的国家。由此可见,战国时期A. 社会转型加速B. 血缘政治受到冲击C. 改革变法兴起D. 士人势力掌控政权【答案】B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战国时期改革变法兴起2. 汉武帝时,盐铁大商东郭咸阳、孔仅和洛阳商贾之子桑弘羊等,在盐铁专卖期间,逐渐步入官场,主持专卖事宜。这表明当时A. 商人地位有所提高B. 抑商政策时断时续C. 国家垄断经济命脉D. 察举制度切实可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盐铁大商逐渐步入官场,即表明当时商人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汉武帝时时抑商政策是一直推行的而不是时断时续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商人地位有所提高而不是国家垄断经济命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不涉及到察举制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人地位3. 唐代公私学校通常开设的课程有孝经、论语、札记、诗、周礼、仪礼、易、尚书、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粮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这些课程的开设A. 适应了科举考试需要B. 以研读儒学为唯一内容C. 表明统治者独尊儒术D.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考试。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是科举制度确立时期,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在一起,这些课程的开设适应了科举考试需要,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适合汉代而不是唐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适合明清时期而非唐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考试4. 宋代士人赴京应考。官员外地履新、富人出行远路、商贾长途贩物,无不雇人运输,这种状况遍及各个行业和社会生括的各个领域。这反映了宋朝A.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B. 运输经营方式拓展C.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D. 交通运输比较发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雇人”运输是一种新的运输经营方式,即材料反映了宋朝运输经营方式拓展,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是对材料主旨的偏解,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了宋朝运输经营方式拓展而不是商业环境相对宽松,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宋朝交通运输还不能说成比较发达,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朝运输经营方式5. 按明代规制,地方四品咀上官员禁止经商。然而明代中叶以后,地方臣子们纷纷“下海”。嘉靖时,首埔徐阶就在老家华亭蓄养了许多织妇,做起了纺织生意。这说明,明代中叶以后A. 轻商意识淡化B. 经济模式变化C. 内阁地位上升D. 吏治惭趋腐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地方臣子们纷纷“下海”经商、许多织妇,做起了纺织生意,即材料意在强调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轻商意识的淡化,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经济模式仍然是自然经济并未变化,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代中叶以后轻商意识淡化6. 17581767年,中国对外贸易总值为288045650(两),而18281837年增至为784864050(两)。导致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民间贸易得到迅速发展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C. 传统手工业技术的成熟D. 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中国对外贸易总值是在不断增长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易而非民间贸易,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是缓慢发展而非迅速发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7. 1861年10月,经英国公使卜鲁斯同意,总理衙门颁布了通商各口通共章程,规定贩运土货的纳税办法。这一规定对中国而言A. 有利于防止白银外流B. 标志着朝贡贸易体系瓦解C. 加速经济结构的变动D. 促进税收政策的彻底变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规定贩运“土”货的纳税办法触动的是传统的自然经济,会加速传统的自然经济这个经济结构的变动,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一规定和白银外流无直接的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规定和朝贡贸易体系瓦解也无直接的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中的“彻底”变革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8. 1916年至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新式煤矿的产量,由4495万吨增至48897万吨。l913年至1919年中国的轮船吨数,由1332万余吨增至2875万余吨。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 近代交通业已形成规模B. 蒸汽机使川比较广泛C. 重工业获得了一定发展D. 列强经济侵略已减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兴起。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煤矿、轮船均属于重工业,煤矿、轮船的产量增长体现的是重工业获得了一定发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适合煤矿的产量的增长,不符合题意,排除;1916年至1920年的中国蒸汽机使用并不是比较广泛,选项B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兴起9. 1900年8月,浙江秘密会党首领率众起义,在其影响下,衢州百姓起米击毙了保护洋教势力的知县和传教士,史称“衢州教案”。这一事件A. 表明清廷成为洋人工具B. 推动民主革命进入高潮C. 受北方政治形势的影响D. 与义和团运动如出一辙【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衢州教案”和此时期义和团运动的反洋教斗争是吻合的,即这一事件受北方政治形势义和团运动的影响,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清廷成为洋人工具是辛丑条约的签订而非“衢州教案”,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推动民主革命进入高潮是武昌起义而非“衢州教案”,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事件和义和团运动是有着质的不同的,而非如出一辙,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义和团运动“衢州教案”10. 辛亥革命前夕,同盟会在讨论对外问题时,决定“姑且含垢忍辱”,而打倒列强的任务“只有等待笫二步去办了”。据此推断,同盟会认为当务之急应是A. 实现国家富强B. 建立民主共和C. 解决土地问题D. 推翻清朝统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任务本身就是要推翻清朝统治,材料是强调同盟会认为当务之急应是而非反帝,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实现国家富强并非辛亥革命的任务,并且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选项A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11. 位于浙赣铁路上的钱塘江大桥,1935年开始兴建,1937年正式通车。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和主持施工的一座大型的近代化桥梁。与此相关的背景是A. 美苏倾力支持中国抗战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C. 日军集中侵略江浙地区D. 国民党在江西大力“剿共”【答案】B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2. 1936年,在陕西“剿共”前线的东北军与西北军首先与工农红军达成抗日停战协定,同年秋,在山西阎锡山也与工农红军建立了特殊关系。这反映了A. 政府政策发生重大变化B. 团结抗战局面形成C. 抗日力量逐渐得到发展D. 国共开始局部合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停战协定以及与工农红军建立了特殊关系都是有利于抗日的,都能反映出抗日力量逐渐得到发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政府政策仍然是剿共并未发生重大变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中的时间来看团结抗战局面尚未形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中的时间来看国共开始更未局部合作,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13. 1960年,陈云起草的关于加速发展氮肥工业的报告得到党中央的同意,在其直接主持下,建成了一批5万吨的氮肥厂,1965年,这些氮肥厂年产合成氨130万吨。这反映了当时国家A. 仍在片面发展重工业B. 注意恢复发展农业生产C. 对经济形势估计错误D. 经济发展仍然求快求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八字方针。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随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推行,国家开始注意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用于农业生产的氮肥厂也就出现了,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八字方针的推行不再片面发展重工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八字方针是对经济形势的正确估计,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八字方针的推行不再求快求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八字方针14.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外资经济投资总额迅速增加,截止到1996年底,外商实际投资累计总额已达到174884亿元,总产值也达到了109728亿元。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改革开放的深化B. 全球化趋势加强C. 新经济体制建立D. 思想进一步解放【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的深化。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外资”经济投资总额迅速增加,这是由于开放的深化,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是由于开放的深化,而和全球化趋势加强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这是由于开放的深化,而和新经济体制建立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这是由于开放的深化,而和思想解放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改革开放的深化15. 在古代雅典人看来,“公民资格不是拥有什么,而是分享什么。这很像是处于一个家庭成员的地位”。由此可见,古代雅典人的公民观念主要是指A. 公民的个人权利B. 公民的城邦意识C. 平等的社会地位D. 勇于牺牲的精神【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人的公民观念。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反映古代雅典人的集体意识、城邦意识,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雅典人的集体意识而非公民的个人权利,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雅典人的集体意识而非平等的社会地位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勇于牺牲的精神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人的公民观念16. 1689年10月,英王威廉接受了国会提幽的权利法案,1701年,威廉又签署了王位的继承由议会来决定的王位继承法。这表明英国A. 民主力量空前壮大B. 代议制度基本成熟C. 国王已经统而不治D. 议会成为权力中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会”提交的权利法案、“议会”来决定的王位继承法均是强调议会已经成为权力中心,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从材料中的时间来看当时英国代议制度尚未成熟,民主力量尚未达到空前壮大的程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中的时间来看当时英国代议制度还尚未成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中的时间来看当时英国代议制度尚未成熟,国王尚未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议会成为权力中心17. 据统计,约翰逊总统的提案有69%经国会批准变成了法律,而他的继任者尼克松总统任内则只有20%。这反映了美国A. 经济实力的逐渐衰退B. 总统影响力明显下降C. 分权制衡的政治架构D. 国会已成为权力中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共和制。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国会”批准变成了法律意在强调美国的分权制衡的政治架构,是分权制衡的政治架构导致了总统的提案是否能够通过,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分权制衡的政治架构造成的,和经济实力无直接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反映总统影响力明显下降而是强调总统的提案通过率下降,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是三权分立的国家不存在权力中心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分权制衡的政治架构18. 据维多利亚地方史白金汉郡志记载,由于该郡花边业发达,到1800年前后,“在这个郡已找不到任何妇女为农业生产而劳动了”。这反映了英国A. 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B. 弃农经商现象普遍C. 城市化进程已明显加快D.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从事花边业的妇女增多而没有妇女再从事农业生产,这是典型的经济结构的变化,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800年前后英国尚未完成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尚未取代手工工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弃农经工而非弃农经商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城市化进程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19. 1878年10月,傅斯麦政府颁布了反社会党人非常法,肆意镇压工人运动禁止工人报刊,封闭工会,逮捕、监禁、流放、驱逐社会民主党人。这反映了德国A.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 民主制度尚需健全C. 首相权力得以加强D. 深受巴黎公社影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肆意”镇压工人运动“禁止”工人报刊等字眼均是在强调德国仍然是很不民主的,所以这就反映了民主制度尚需健全,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也不适合1878年德国的国情,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的现象和巴黎公社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20. 1890年,美国的反垄断法规定:凡以托拉斯形式订立契约、实行合并或阴谋限制贸易的行为,旨中垄断州际商业和贸易的任何一部分的垄断或试图垄断、联合或共谋犯罪的行为,均属违法。这反映出美国政府A. 力图维护自由贸易秩序B. 严格规范市场秩序C. 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D. 反对成立垄断组织【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国家分为自由竞争阶段和垄断阶段,反垄断法就是在维护自由竞争,即力图维护自由贸易秩序,A项正确;反垄断法不是严格规范市场秩序而是力图维护自由贸易秩序而已,B不符合题意;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是后来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C不符合题意;垄断组织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无法反对成立垄断组织的,是反垄断法而非反对成立垄断组织,D不符合题意。21. 1933年,欧洲和美洲的许多国家组织了反对所谓的苏联“倾销产品”、“强迫劳动”和实行“宗教虐待”等罪名的运动,指责苏联按低价和倾销价格出售商品。这表明A. 国际市场争夺日趋激烈B. 苏联经济建设成就突出C. 两种社会制度空前对立D. 苏联趁机主导世界市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际市场争夺。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的“倾销战”,这表明国际市场争夺日趋激烈,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倾销战”而非苏联经济建设成就突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倾销战”而非两种社会制度空前对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主导世界市场的是美国而非苏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国际市场争夺22. 1936年,美国先后与13个国家签署了互惠贸易协定,关税率平均降低了l3%,此后,签署国间关税率进一步下降,到1939年平均关税率降至373%。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美国已经摆脱经济困境B. 国际贸易秩序趋于正常C. 美国意图拓展国际市场D. 国际紧张局势逐步缓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拓展国际市场。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互惠贸易协定、降低关税均是美国凭借经济优势在拓展国际市场,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36年美国尚未摆脱经济困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1936年国际贸易秩序尚未趋于正常,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1936年国际紧张局势逐步紧张而非缓和,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美国拓展国际市场23. 1947年1月和1948年3月,美国先后提出两个新方案,对先前的对日要求“赔偿方案”进行大幅度修改,到了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了日本的一切赔偿。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基于A.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B. 日本经济快速发展C. 中国大陆形势变化D. 殖民体系彻底瓦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对日本由压制到扶植,这是由于蒋介石的失败即中国大陆形势变化而造成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基于中国大陆形势变化而非美苏争夺世界霸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1947年1月和1948年3月日本经济尚未快速发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基于中国大陆形势变化,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24. 阿根廷在20世纪4050年代,不止一次地采取反美立场,然而在1990-1996年从美国的进口则增加了两倍,“成为美国的一个好朋友”。这说明A.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淡化B.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C. 世界各国的经济模式逐渐趋同D. 拉美经济独立性弱化【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国际贸易的发展阿根廷和美国贸易往来的增强,B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并未淡化,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是反映拉美经济独立性“弱化”,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D项不符合题意。【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经济向全球化发展本卷共4小题,共52分。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时期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监察网络。洪武年间曾制定了宪纲四十条,后经宣宗、英宗西朝的修订,更为详细。正统四年(1439年),正式制定颁布的宪纲务例对监察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察对象以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可谓是事无巨细,使其成为一部“所定宪倒甚备”的监察法规。据统计,明朝监察官员的总人数浮动在200300人之间,这还不包括诸如巡抚、巡按和总督之类的监察官员人数。明朝监察官的职权更加广泛。明朝一改其他朝代所提倡的“风闻奏事”的制度,明令不允许“风闻奏事”,凡议论之事必须有理有据,不得捕风捉影、妄加揣测。摘编自郑永兰、梁润浅析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材料二西方公务员制度的起源受到了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在形式上是特别是现代的、和平的和官僚体制化的代是”(书伯语),)麦杜思在中国札记中就强烈呼吁建立向全体臣民开放的竞争性考试制度,直到l9世纪晚期,英围现代公务员制度正式确立。在其影响下,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案,在法律上废除了政党分赃制,把自由竞争机制引入到了政府官员的选拔和录用,体现了功绩制、政治中立和对公民负责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从而奠定了美国公务员制度的基础。摘编自西方公务员制度的起源(1)根据村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美公务员制度建立的原因及其意义。(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官员任用制度的认识。【答案】(1)特点:体系严密;法规详细;队伍庞大;职权更广泛;注重证据。(2)原因: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开展;民主制度的发展;传统官员任用制度的弊端;白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意义:利于选拔实用人才,适应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需要;体现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3)认识:适时革新;保障社会公平;完善监督机制。【解析】(1)从“洪武年间曾制定了宪纲四十条,后经宣宗、英宗西朝的修订,更为详细”可以看出明朝监察制度法律化,体系严密;法规详细;从“明朝监察官员的总人数浮动在200300人之间”可以看出队伍庞大;从“明朝监察官的职权更加广泛”得出职权更广泛;从“凡议论之事必须有理有据,不得捕风捉影、妄加揣测”可以得出注重证据。(2)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起源受到了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得出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间是工业革命进行之时,因此工业革命也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再从材料的叙述上看,民主制度建设和官员任用问题都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最后思想领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学生根据前面叙述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材料一主要涉及到的是监察体制,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要完善监督机制这一点。材料二主要介绍的是英国的公务员制度,可以得出社会公平这一点。最后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革新。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111928年间的这段历史是国人寻求宪政救国而归于失败的历史,袁世凯及北洋系在其中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把这段历史称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则明显是用一个集团来代替整个时代,而且,这段历史在国民党看来就是北洋军阀扰乱宪政,分裂割据的历史。在我们传统注重“大一统”历史观的民众看来,国民党无疑把这段历史的混乱责任简单地推给了北洋军阀。今日如果抛开党派的偏见来看待这段历史就会发现:民初宪政失败,最终归于分裂和政局动荡,并非全然是北洋系的责任,即使是北洋系上台的民初总统和政治治理也并非乏善可陈。摘编自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民国初年宪政失败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我认同民国初年宪政失败并不全是北洋军阀的责任这一观点。理由:民国初年宪政失败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同盟会力量涣散,革命党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旧三民主义号召力不足;帝国主义威胁革命党,先扶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扶植军阀混战;封建势力强大,反对和破坏宪政;袁世凯窃权后实行专制统治,破坏临时约法和国会等。(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作者认为民国初年宪政失败并不全是北洋军阀的责任,我不认同这一观点。理由:我认为北洋军阀统治是造成民国初年宪政失败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袁世凯代表的封建势力强大,造成宪政阻力大;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破坏临时约法和国会;北洋军阀镇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北洋军阀镇压五四运动和国民大革命;军阀割掘混战不断,使宪政缺乏社会环境。(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此题时首先一定要亮明民国初年宪政失败的观点,观点主要包括民国初年宪政失败是否是北洋军阀的责任,例如,可以从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导致了民国初年宪政失败,而不全是北洋军阀的责任这一观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民国初年宪政失败的观点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以近代上海为例,英国商人、美国商人、西班牙商人、法国商人都在开埠不久涌入上海市场,至少在1850年上海就有119个商人分属于不同的商业团体。就像宁波这样对外贸易未能很快发展起来的口岸,开埠以后英、法、普鲁士、荷兰、挪威、瑞典等国也先后设立了领事或副领事,以便进行通商贸易。一些外国银行也先后在东南沿海各开放口岸设立了自己的分行或代理处。外国人还在租界和外国人居住地区内设立工程局之类的近代市政管理机构,成立各种下属机构分管城市市政道路、卫生等。他们在五口建立教堂,设立医院,兴办学校,出版报刊,翻译书籍。摘编自熊月之等人论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材料二英国社会史学家阿萨勃里格斯曾这样描述:“像过分拥挤和贫民窟这样的词,在19世纪初尚感新鲜,而到该世纪末,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其现实性,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挤满了工人的贫民窟,仅在伦敦万人聚居的贫民窟就有20个以上。”工厂作为新兴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大部分居民的生活都围绕它展开,但当时城市在居民供水、污水处理和卫生保健等方面十分落后。由于尚未建立垃圾清扫制度,垃圾龚便在城市街道上随处可见,严重损害了居民的身体健康。针对劳工问题,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工厂法规定,913岁的童工每周劳动时间不得超过48小时,1418岁的青少年每周劳动时间不得超过69小时,并且每天要抽出至少两个小时让童工接受教育。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变化趋势。(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出现的城市问题,并谈谈你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答案】(1)趋势:殖民化加强;近代化发展;城市化加快。(2)问题: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道德滑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认识: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优化城市环境;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变化趋势主要从好的趋势(近代化发展、城市化加快、即像宁波这样对外贸易未能很快发展起来的口岸)以及不好的趋势殖民化加强(先后设立了领事或副领事)、更多权利的丧失多角度分析。(2)从材料二的具体内容来看19世纪美国出现的城市问题主要包括贫富差距拉大(贫民窟)、环境污染(垃圾粪便在城市街道上随处可见)等多角度论述即可。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就是回答出面对问题所采取的具体对策。例如,面对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一定要建立社会福利制度。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国经济出现停滞始于1969年。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了以原子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五、六十年代以来推动了美国工业的高速增长。但经过了近20年的科技高潮后,到70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已经明显减弱。1947年美国出口額占世界出口额的约三分之一,1948年下降到235%,1960年下降到182%,1970年再降到155%。美国从1971年首次出现了1303亿美元的对外贸易逆差,此后,除了1973、1975年为小额顺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逆差。二战后五、六十年代,美国工业高涨得益于世界大战积累起来的被抑制的对固定资产、住宅建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刺激。这些因素在70年代以后已经逐步消失。摘编自肖艳浅析滞胀的原因及其表现材料二尼克松在1973年针对波斯湾地区制定了“双柱”政策,其具体做法是:美国将给其在本地区的伙伴,主要是伊朗和沙特,提供前所未有的巨大数量的武器,并希望它们提供地区安全保障。伊朗将成为军事支柱,起警察作用;沙特主要成为经济支柱,通过运用其庞大的经济诱导力量,起到稳定器作用。美国政府对两个海湾君主制国家上层统治者在政治上予以坚定支持,在军事上予以大力扶助,其投入之大、渗入之广泛和取得成效之显著,也是前所未有的。但是,美国政府过于低估了海湾地区蕴藏着的有着深厚基础的民族主义和宗教势力的发展,前者以正在崛起并终于对美国发起挑战的阿拉伯复兴党统治下的伊拉克为代表,后者则是如火山般即将爆发的霍梅尼领导下的伊朗伊斯兰革命。摘编自张新利、翟晓敏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波斯湾的“双柱”政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二战后初期相比,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推行“双柱政策”的原因并评价此政策。【答案】(1)变化:经济危机(或停滞或滞胀);科技革命陷入低潮;外贸出现逆差。(2)原因:美国经济实力衰退;美苏争霸处于劣势;尼克松调整对外政策;强化对海湾地区的控制。评价:加强了对海湾地区的控制;成为这一地区局势动荡的诱因;对美国的政治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解析】(1)从“美国经济出现停滞始于1969年”可以得出此时美国出现经济危机(或停滞或滞胀);从“到70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已经明显减弱”得出科技革命陷入低潮;从“美国从1971年首次出现了1303亿美元的对外贸易逆差”可以得出外贸出现逆差。(2)原因:结合材料一可知,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美国经济实力的衰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尼克松对政策进行调整,并加强对海湾地区的控制。评价:我们要根据内容来判断这一政策的优劣,要从效果和目的上来看是否成功。从内容上看,就是对对海湾地区的控制加强。,对美国政治影响深远。但客观来说,这对海湾地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