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I).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302144 上传时间:2020-01-05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I)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第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卷(选择题 共60分)本卷共60小题,每题1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许倬云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说:“春秋的诸侯国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机构。国家就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这反映了A. 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B. 国家政治体制尚未健全C. 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D. “家国一体”的政治特征【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春秋的诸侯国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机构”“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可知诸侯在地方治民,天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天子和诸侯权力的问题,诸侯崛起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已经是奴隶社会的末期,“体制尚未健全”不符合史实,排除B;春秋时期是分封制的崩溃时期,“家国一体”不符合史实,排除D。2.美国学者魏特夫在研究古代中国的治水活动时指出:“要有效管理这些工程,必须建立一个遍及全国或者至少及于全国人口重要中心的组织网。因此,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政治权力。”作者强调的是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的必要性 B. 中央集权的必要性C. 兴修农田水利公共工程的重要性 D. 小农经济的落后性【答案】A【解析】【详解】“重要中心的组织网,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政治权力”说明是想把权力高度集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强调的是专制主义的背景和原因,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必要性,中央集权从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兴修农田水利公共工程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属于经济信息,材料论述是政权建设必要性,故D项错误。【点睛】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3.历史学家钱穆在其通史性论著国史大纲中说:“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对材料所述“转变”解读不正确的是A. 推动贵族政府转为文治政府 B. 开启中国古代士人参政的先河C. 基于国情变化所做出的调整 D. 奠定儒学“独尊”的政治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汉武帝时期重视儒学独尊地位,推动士人参政发展,但并不是开启中国古代士人参政的先河,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士人参政有助于推动贵族政府转为文治政府,故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属于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时期,所以推崇士人参政,故C项正确;士人参政有利于推动儒学独尊地位,故D项正确。4.据唐会要载:贞观年间,皇子李恪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遭侍御史弹劾。据此推断,当时A. 中央监察机构职能增强 B. 唐朝专制皇权受到削弱C. 司法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D. 监察体制发展渐趋成熟【答案】D【解析】【详解】御史是属于监察系统,御史可以纠举官员,采取拘捕、审讯甚至先斩后奏等手段,这是监察机构的权力,题干中是正常行使权力而非职能增加,故A项错误。古代政治最大特点是皇权专制,该事件不能说明皇权受到削弱,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的御史是属于监察系统,司法制度与其无关,故C项错误。刘范弹劾皇子李恪,皇子是属于贵族统治集团,体现了监察的不回避贵族,说明监察制度成熟,故D项正确。5.宋太祖曾立下祖训“赵氏皇帝不能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之人”并立于太庙中,以后宋朝历皇帝基本都遵循;明太祖也曾立下祖训“宦官干预政事者,斩!”并立于宫门内,可明代的皇帝们都将祖训忘得一干二净。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是A. 宋代皇权受到约束 B. 祖训约束对象不同C. 明代专制皇权加强 D. 后人的执行力不同【答案】C【解析】【详解】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内阁制度,后来重用宦官,说明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C项正确;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皇权并不是受到约束,故A项错误;宋明时期的祖训都是对于政治干政者,故B项错误;明朝并不是执政能力不同,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D项错误。6.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说“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材料说明A. 清代重视基层教化与文化发展 B. 中国清代乡村实行宗族自治C. 清代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 D.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答案】A【解析】【详解】古代乡绅是地方管理的核心,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他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礼让风行”说明清代政府重视文化建设,故A项正确;古代皇权不下县,实行的是乡绅治理,故B项错误;地方实行乡绅治理,并不是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政府对于地方治理措施,并不是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故D项错误。【点睛】乡绅阶层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他们近似于官而异于官,近似于民又在民之上。7.春秋时代见于记载的多有“隐民”“私属徒”之类的称呼。“民”和“徒”在以前都是奴隶的称呼。春秋时期,“隐民”“私属徒”却具有了新的含义,指隐匿托庇于贵族豪宗之家的荫庇户,即依附农民。这些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 封建剥削关系的出现 B. 井田制已经彻底瓦解C. 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D. 自耕农经济逐步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材料中对于“民”和“徒”由奴隶到依附农民的转变说明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故A项正确;此时属于公田向私田转换时期,井田制并不是彻底瓦解,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土地性质转换时期,并不是土地兼并现象,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土地公有向私有制转变时期,自耕农经济是战国时期才得以确立,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关键词,“民”和“徒”在以前都是奴隶的称呼。春秋时期,“隐民”“私属徒”却具有了新的含义”联系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史实分析回答即可。8.明代马一龙所辑的农说中有农耕“知时为上,知土次之。知其所宜,用其不可弃;知其所宜,避其不可为,力足以胜天矣。知不逾力者,虽劳无功”的记载。这一记载表明古代农业生产A. 技术水平提高B. 关注土壤改造C. 注重遵守农时D. 注重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详解】“知时为上,知土次之”说明农业注重时令节气比土壤的治理还要重要,体现出了古代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农业技术水平信息,故A项错误;土壤改造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属于精耕细作的内容,故B项错误;农时也是材料中提及的部分信息,材料是关注农时和土壤改造,故C项错误。【点睛】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它指的是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9.营造法式成书于北宋元符三年。所谓“营造”,是工程建筑的意思;“法式”,即规则、标准的意思。这部营造法式实际上就是宋朝政府对全国的公共工程建设设定了强制的国家质量标准。它的刊行说明A. 宋代官营手工业发达 B. 宋代工匠缺乏规则意识C. 宋代强化专制皇权 D. 宋代政府重视民生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国家对于“全国的公共工程建设设定了强制的国家质量标准”,主要体现出皇权专制延伸到建筑行业,故C项正确;材料中是对建筑标准的规定,不是说明官营手工业发达,故A项错误;营造法式的刊行是统一规定,不能说明宋代工匠缺乏规则意识,故B项错误;材料显然不是重视民生工程,故D项错误。10.传统中国精益求精、勤劳智慧的能工巧匠铸造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下列有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A. 图1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B. 图2对中国中国古代钱币形制有重要影响C. 图3反映了东汉政府对水利灌溉工程的重视D. 图4展现了明清时期制瓷技艺的高超水平【答案】C【解析】【详解】图1属于青铜器中的精品,体现出西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水平高超,故A项正确;图二是汉代铸造的五铢钱,在中国五千年货币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故B项正确;水排是东汉时期杜诗发明的冶铁工具,不是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图4的粉彩瓷器是明清时期出现,展现出了明清时期制瓷技术的高超,故D项正确。11.史记.货殖列传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据此判断,促进汉朝商业发展的因素是A. 有利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B. 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C. 官营商业居于主导地位 D. 汉初期实施重商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汉代由于国家统一,开始开放水陆交通,禁止开山的禁令放松,因此产生了大商人周游天下,货物流通频繁现象,可见政治和经济环境是促使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故A项正确;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B项错误;C项官营商业发展的情况材料未体现;汉初对于商业是实行惠商政策,故D项错误。【点睛】汉代由于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汉武帝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采取了一些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推恩令等需要掌握。12.明初,政府在今青海、川西一些地方设茶马司,以茶叶换藏马;在东北边境设互市场,以布匹、粮食换蒙古族毛皮、牛马、木材。明末,女真族兴起,明政府在开原、抚顺设互市场,交换女真族人参、马匹、东珠、貂皮。这表明明朝A. 北方贸易比南方还发达 B. 对外贸易比对内贸易还发达C. 推动民族地区贸易发展 D. 边境放弃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明朝在边境地区设立的互市,主要是交换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物品,显然这一举措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贸易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并没有比较南北方贸易的信息,故A项错误;少数民族的贸易商仍属于国内贸易,不是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明朝政府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放弃该政策,故D项错误。13.下表是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简表,这反映了A. 北方人更重视科举考试 B. 政治中心南移趋势明显C. 经济重心南移影响文化 D. 南北人才不平衡性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反映了南方省份人士居多,这一现象实质反映了自从南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推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故C项正确;材料比较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并不能说明北方人更注重科举考试,故A项错误;明朝政治中心仍在北方,故C项错误;表格比较的是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并不能说明南北人才不平衡性,故D项错误。14.孔子非常推崇周公的政治,在他看来,实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是“正名”。实现“正名”,则须在“政”“刑”之外借助“德”“礼”。据此推断,孔子倡导“仁”“礼”学说的主要目的是A. 恢复周代政治制度 B. 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C. 实现德治政治理想 D. 变革周代的社会秩序【答案】C【解析】【详解】春秋晚期分封制遭到瓦解,传统礼乐制度遭到破坏,为此孔子倡导“仁”和“礼”的思想,孔子认为维护周礼的最好方法是通过“正名”以实现德治,故C项正确;孔子倡导“礼”是实现德治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孔子实现的愿望是实现德治政治抱负,不是扩大儒学影响,故B项错误;孔子倡导“礼”是维护西周等级制度,故D项错误。15.西汉时,社会上有一批人被称作“游侠”。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游侠坚守自己奉行的道义,为别人排难解纷,敢作敢为,信守言诺,值得称颂;班固在汉书中认为这些游侠不遵守制度,不尊重权威,身为小民而行使生杀大权,死有余辜。这反映出A. 司马迁与班固的境界高下有别 B. 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因时因人而异C. 时代背景会影响对人物的评价 D. 两汉游侠群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西汉初期,此时国力强盛,社会稳定,对于“游侠”评价显然从正义角度出发,而班固生活在东汉初期,社会动荡不安,对于“游侠”评价从负面角度论述,二人对于“游侠”不同评价主要是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故C项正确;二者都是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并不是境界高下有别,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从时代背景不同分析,并不是因人而异,故B项错误;材料中游侠群体并不是因为朝代更换而发生根本性改变,故D项错误。16.三字经成书于宋代,全文用典多,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是中国古代典籍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的出现反映了A. 宋代儒学无异于孔孟儒学 B. 宋代儒学走向普及化C. 宋代儒学发生了根本变化 D. 宋代儒学走向思辨化【答案】B【解析】【详解】三字经是宋代王应麟编篡的儿童启蒙读物,内容宣传儒家思想,贴近生活现实,便于儿童接受,说明宋代儒学逐渐走向普及化,故B项正确;宋代儒学发展到理学,与先秦时期孔孟儒学有很大区别,故A项错误;理学是孔孟儒学发展,仍然倡导仁义礼智信,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三字经是通俗读物并不是儒学思辨化的体现,故D项错误。17.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对此“活跃”理解正确的是A. 反映了明清思想家的民主思想 B. 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C. 宣告宋明理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D. 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已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李贽批判孔子的思想权威,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体现出明清之际思想,儒家思想遭到批判继承,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B项正确;明清思想家仍然没有跳出传统儒家思想藩篱,不具有民主思想,故A项错误;此时儒家思想仍然占有统治地位,故C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思想是对儒学批判并不是与儒学对立的新思想,故D项错误。18.有学者指出,昆曲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之所以能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京剧A. 艺术审美价值更高 B. 民众群体更为广泛C. 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D. 内容贴近民众生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京剧之所以能取代昆曲,因为它是市民文化的体现,它在演出市场上,更符合市民阶层的需要,故选C。A错误,昆区更有艺术审美价值。B错误,民众群体广泛的原因在于符合市民阶层的需要。D错误,材料反映的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其次昆曲内容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它没有贴近民众生活。19.汉字作为一种特有的书面语言,其发音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方式,但并不妨碍人们的交流沟通,为中国的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提供了一种重要力量。这反映出A. 汉字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 B. 汉字是中国统一的决定性力量C. 汉字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D. 汉字使中国语言文字多样性减弱【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说明汉字促进人们的交流,促进国家统一和历史延续,这里显然强调的是汉字对于中华文明传承的作用,故A项正确;中国统一的决定力量是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汉字对于民族融合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汉字对于文明传承作用,并不是减弱了文字多样性,故D项错误。20.在雅典民主时代,在位官员经手的账目须接受由公民抽签产生的10位会计的核查;离任官员向陪审法庭提交账目后3日内,由各地域部落抽签产生的10位审计员负责受理公民对离任官员的任何公私指控。这表明雅典A. 监察体制高效完备 B. 部落之间相互制衡C. 人民主权的广泛性 D. 注重公民主权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公民可核查离任官员的账目,可以对离任官员进行“任何公私指控”,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注重公民主权地位的原则,故选D;材料只讲到了对离任官员进行账目核查,这只是监察制度的一个方面,仅凭这一个方面不能说明监察体制完备,故排除A;仅依据材料中的“由各地域部落抽签产生的10位审计员负责受理公民对高任官员的任何公私指控”这一点信息,不能得出“部落之间相互制衡”的结论,故可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人民主权的广泛性特点,故C项错误。【点睛】在做此类试题时要注意一种现象,就是选项中某个或几个选项都与材料所体现的问题有关,但是对材料所体现问题的夸大,比如此题中AB两选项。在做题过程中要细心辨别。21.罗马统治时期的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说:“希腊人无论有多少职员监视着他,还是不能阻止他盗用公款,而罗马人虽然使用许多公款,但是很少发生不名誉的事件。”这表明A. 希腊民主政治已经衰落 B. 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C. 罗马政治体制更为优越 D. 希腊人的素养不如罗马【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比较了罗马和雅典对于贪污腐败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罗马出现此类事件较少主要原因是有法律的约束,体现出了罗马重视法律传统,故B项正确;罗马统治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并不是衰落时期,故A项错误;二者政治体制没有可比性,政体不同不是导致材料中贪污现象原因,故C项错误;希腊和罗马人素质显然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原因,故D项错误。22.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从理性角度研究人的哲学家,他一生都在探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从而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这从侧面反映出他A. 重视培养雅典公民的理性思维 B. 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C. 已认识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 D. 试图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答案】C【解析】【详解】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民主政治衰落时期,民众道德沦丧,材料“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体现出苏格拉底重视人道德素质培养,说明此时苏格拉底已经认识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是说明苏格拉底重视公民道德培养,不是理性思维,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民众要捍卫思想自由,故B项错误;扩大公民权不符合材料苏格拉底主张,故D项错误。23.英国人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里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据此判断,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性主要是A. 思想解放作用有限 B. 是无组织的少数人行动C. 影响范围存在局限 D. 对政治领域的影响有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中信息说明文艺复兴主要局限于社会的上层精英,并没有发动下层人民群众,体现出文艺复兴影响范围的局限性,故C项正确;材料论述文艺复兴影响的范围,不是思想解放作用,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并不是无组织的运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文艺复兴对于政治领域的影响,故D项错误。24.16世纪布鲁诺因支持和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A. 进化论已被人们广泛认同 B. 教会实行宗教宽容政策C. 英国的学术氛围更加宽松 D. 教会权威已经逐渐丧失【答案】D【解析】【详解】中世纪教会统治社会一切,教会的权威至高无上,19世纪中期随着教会权威的逐渐下降,科学的思想逐渐被民众接受,材料中达尔文和布鲁诺以及哥白尼的不同遭遇正说明了这一点,故D项正确;进化论的思想至今都没有被民众广泛认同,故A项错误;教会是通过宗教统治人们,此时并不是实行宗教宽松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宗教权威的消失,不是英国学术氛围的宽松,故C项错误。25.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认为,基督仅禁止人作恶,而孔子则劝人行善,孔子比基督高明得多,所以人应该遵循“既不使别人痛苦,也不以他人之痛苦使自己快乐”的准则。由此可知,伏尔泰试图A. 推广儒家思想,拯救法国人民 B. 揭露教会的压迫,宣扬思想自由C. 号召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D. 抨击教会的虚伪和封建政府的苛政【答案】D【解析】【详解】伏尔泰是启蒙运动先驱,材料说明伏尔泰借助孔子的思想来批判教会的虚伪和封建等级制度,故D项正确;伏尔泰是借助孔子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不是推广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的目的是批判等级制度,不是宣扬思想自由,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伏尔泰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信息,故C项错误。26.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以独特的方式研究和论述了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国际法学等一系列课题,被誉为“一部独具风格的资产阶级法学百科全书”。据此可知孟德斯鸠A. 摆脱了古代罗马法学的影响 B. 丰富了法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C. 奠定了西方法律的基本框架 D. 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依据【答案】B【解析】【详解】论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思想集中表现,材料中“以独特的方式研究和论述了法理学、国际法学等一系列课题”说明孟德斯鸠丰富了法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故B项正确;罗马法是后世法学和立法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孟德斯鸠研究法学方法,不是影响,故C项错误;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依据的是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故D项错误。27.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对该现象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A. 导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B. 推动了法国商品经济的发展C. 推动西欧封建社会解体 D. 推动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表格可知,从时间1541-1600年看,属于新航路开辟后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材料反映了货币含银量总体不断减少的变化,说明货币总量在不断增加,它有利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故B项正确;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178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推动西欧封建社会解体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引起的价格革命,故C项错误;推动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是新航路开辟引起的商业革命,故项错误。28.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机械化生产普及和交通革命 B. 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完善C. 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 D. 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答案】A【解析】【详解】“18001850”正是工业革命即将完成时间,工业革命推动机械化生产导致产品大量生产,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新式交通工具发明,推动商品的快速流通,促使国内粮食等价格下降,故A项正确;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完善属于政治制度完善,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圈地运动是促使工业革命开始的条件,故C项错误;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也是促使工业革命开展的市场条件,故项错误。29.19世纪晚期以来的西方国家中,股份制的发展,一方面促使了高度的垄断,另一方面又造成了股票的分散,形成所谓“人民资本主义”,并且经营权与所有权出现分离。这些经济现象反映了A. 垄断组织的产生有利于财富向平民转移B. 股份制发展是垄断组织形成的根本原因C. 西方国家企业的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D. 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答案】D【解析】【详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促使股份制出现,股份制最大特点是经营权与所有权出现分离,这种经营方式推动了资本主义企业的快速发展,反映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加深,故D项正确;垄断组织产生是促使财富向资本家集中,故A项错误;垄断组织产生的根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的大力提升,故B项错误;股份制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没有根本改变,故C项错误。【点睛】垄断组织为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扩大资本输出,大力支持政府对外扩张和对外战争,列宁称这种资本主义为帝国主义。30.自汉诺威王朝开始,人们就关注内阁的责任问题。根据英国宪政的惯例,“国王不可能犯错误”,也不会承担责任。于是,“王权的每一次行使,皆由某位大臣为之负责”。内阁大臣“提出建议,就应该为此负责”。这可用于说明英国A.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 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C. 内阁与议会的关系 D. 国王权力的完全丧失【答案】A【解析】【详解】“国王不可能犯错误”体现出英国保留君主的特点,“王权的每一次行使,皆由某位大臣为之负责”说明国王权力的被剥夺,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的典型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议会是权力的中心,故B项和C项错误;汉诺威王朝开始之时,是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不久,此时国王仍然拥有一定的行政大权,并不是权力完全丧失,故D项错误。【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不能认为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就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权利法案只是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及军权,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只是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手中。后来,随着责任制内阁的确立,国王的行政权才逐渐被剥夺,英王才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31.据史料记载,美国总统林肯有一次召集内阁会议,有七个部长参加,七人均反对林肯的主张,最后,林肯却宣市:“七人反对,一人赞成,赞成者胜利。”林肯此举A. 体现了总统掌握了最高行政权力 B. 行使了总统对国会立法的否决权C. 反映了中央权力结构的微妙变化 D. 违背了1787年宪法权力制衡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总统行驶行政权,议会负责立法权,最高法院行驶司法权,材料中虽然内阁反对总统主张,总统依然可以行驶权力,说明美国总统掌握最高行政权,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议会立法的信息,故B项错误;美国实行总统任命内阁制,材料现象符合美国权力运作特点,并没有违背1787年宪法原则,故C和D项错误。32.19世纪,美国经济中极端自由放任主义与民主政治合二为一,这也是美国的政治传统。2O世纪初,美国工业革命蓬勃发展,大工业家、大金融家为了向外开拓市场,迫切需要政界支持,而美国政府也需要仰仗他们稳定和发展国家经济。于是,经济利益集团和政府权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政府的对外职能比以往大大地加强。这说明A. 第二次工业革命削弱了美国政治的民主程度B.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美国外交政策转变C. 自由放任是20世纪美国主流经济思想D. 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美国的政治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促使垄断组织产生,国家政权逐渐和企业进行联合,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逐渐加强,这一变化显然削弱了美国政治民主程度,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经济发展促使生产关系的变化,不是外交政策的转变,故B项错误;材料明显是国家政权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自由主义盛行,故C项错误;美国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没有改变美国的政治制度,故项错误。33.下图是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漫画的说明文字是“鹅象征国会,俾斯麦正在将自己认可的法案塞进鹅嘴里”。俾斯麦;“要么吃,要么死。”该漫画反映了德国A. 专制主义色彩比较浓厚 B. 宰相牢牢控制着议会C. 议会是粉饰民主的门面 D. 议会只是宰相的工具【答案】A【解析】【详解】俾斯麦是德国的宰相负责行政权,议会负责立法权,漫画体现出说明宰相干涉议会立法的权利,说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专制主义色彩,故项正确;材料漫画体现出宰相干涉议会特点,不是控制议会,故项错误;材料说明行政权和立法权关系,并不是单纯说明议会的特点,故项错误;德国议会具有立法权,并不只是宰相的工具,故项错误。【点睛】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完善的代议制。君主制被保留下来,容克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被触动,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这都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3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教科书编者在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强调,“一百年前,法国由一个国王统治,今天,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并要求学生论述“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自1870年起,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这反映出当时法国A. 共和制政体开始确立 B. 学校不再教授封建社会历史C. 反对专制成为社会共识 D. 政府注重塑造近代国家公民【答案】D【解析】【详解】从“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强调”“并要求学生论述”说明政府通过教育强化国民共和意识以塑造近代国家,故D正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体确立是年,故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对于教科书中共和制表述的改变,并不是“学校不在教授封建社会历史”,故B错;材料只是“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强调”“并要求学生论述”,无法体现“成为社会共识”,排除C。3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下对共产党宣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 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C. 使工人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D.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答案】B【解析】【详解】揭示经济危机爆发根源的书是资本论,故项错误,符合题意;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表示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国际无产阶级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故、和正确,排除。【点睛】马克思主义诞生36.巴黎公社委员瓦尔兰和茹尔德都曾任公社的财政部长,曾经支配过400万法郎。但他们却两袖清风,不为金钱所动。他们家距财政部大楼并不是很近,但他们始终坚持步行上下班。旧官吏把乘坐豪华马车视为莫大的荣耀,而公社委员却将乘坐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巴黎公社委员如此廉洁,若从制度建设角度看,这主要得益于A. 巴黎公社是一个民主自治机构 B. 巴黎公社委员由民主选举产生C. 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社委员 D. 巴黎公社实行三权分立的政体【答案】C【解析】【详解】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的政权,不是一个机构,故A项错误;公社社员和工作人员都有选举产生,属于巴黎公社选举制度,材料说明的是监督体制,故项错误;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在任职期间,接受选民的监督,随时可以撤换,故巴黎公社委员非常廉洁,故C正确;巴黎公社设执行、军事、司法、财政、教育等十几个委员会,行使政府所属各部门的权力,不是三权分立的体制,故项错误。37.下表反映了俄国各工业部门工人平均工作时长(小时)的变化。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俄国A. 调整了国家的经济政策 B. 国家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 工业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D. 国民经济比例逐步失调【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表格可知,1926 年工人的平均工作时长与1913年相比有所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和时间信息可知,1913 年仍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之下,1926年是在十月革命之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故B项正确;国家政策调整不能导致工人工作时长的减少,故项错误;和两项均是斯大林模式时期经济表现,与表格时间不符合,排除。38.“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产生的最大作用是启蒙,是给在探讨国家命运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先进世界观,指出了一个发展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这表明A.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重在启蒙B. 俄国十月革命使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C. 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革命提供了一个范式D. 俄国十月革命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答案】D【解析】【详解】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传来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材料的意思是说十月革命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促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故项正确;材料说明十月革命对于中国民主革命方向上指引,故项错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建国后,故项错误;材料说明十月革命对于中国民主革命指引作用,不是范式作用,故项错误。39.1862年,马克思重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说:“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A. 达尔文错误地混淆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B. 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遵循的基本规律C. 达尔文的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D. 生物进化与人类社会演进有着相同的规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知道,达尔文混淆了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故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故B项错误;达尔文学说不是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的理论来源,故C项错误; 马克思认为达尔文是混淆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显然认为生物进化与人类社会演进有着不相同的规律,故项错误。40.爱因斯坦曾言,在我之前,人们都认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从宇宙中拿走,那剩下的就是时间和空间,我却证明,如果把所有东西都拿走了,什么都剩不下。爱因斯坦的理论A. 建立的信息网络大大缩小时空距离B. 大大加强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研究C. 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D. 主要论证时间和空间可以单独变化【答案】C【解析】A选项建立的信息网络大大缩小时空距离是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与爱因斯坦无关,故排除;B选项大大加强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研究是量子力学的影响,故排除;C选项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是相对论的影响,符合题意;D选项与相对论的内容相悖,故排除。41.虞和平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历程中说:甲午战前中国新式企业资本总额为6749万元,其中,国家资本占43.44%,外资借贷资本占11.38%,买办和官僚资本占11.94%,一般商人资本占16.09%。这种资本构成反映了A. 晚清的近代化转型较为顺利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速度加快C.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D. 列强逐渐放松对华经济侵略【答案】C【解析】【详解】鸦片战争促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巨变,战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导致传统中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在自然经济解体基础上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洋务性质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等,材料中甲午战争之前企业资本构成正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故项正确;中国晚清社会转型较为艰难,故项错误;材料比较的是近代社会中国经济结构比较,并没有说明民族资本经济发展较快,故项错误;列强逐渐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故项错误。4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A. 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B. 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C. 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D. 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材料所言“战败”应是指的甲午战争的失败。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的洋务派进行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自救运动。但甲午战败表明单纯学习西方技术无法达到“新生”之目的。所以应选B。AC无法体现“自强运动”洋务运动,D无法体现战败,故排除。考点: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43.为了实现针对外国列强的长远目标,恭亲王提出设立一个新政府机构一个外交部的雏形,以处理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分析外国报纸对中国境外的新闻报道。他很有把握地预测说,这只是应急之需,“一俟清剿结束,与诸国事务由繁转简后,随行裁撤”。由此可知A. 中国外交在艰难中走向近代化 B. 华夷观念的藩篱彻底被打破C. 新机构服务于洋务运动的开展 D. 新机构设立不久很快被裁撤【答案】A【解析】【详解】外交部的设立凸显出晚清政府在外交方面近代化的特点,然而“只是应急之需”“随行裁撤”说明该机构设立只是一个临时机构,说明外交近代化过程的艰难,故A项正确;此时中国政府仍然抱有天朝上国的思想,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始,材料中说明外交部成立是“处理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分析外国报纸对中国境外的新闻报道”,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恭亲王的预测说要随之国内事态变化进行裁撤,并不是很快就裁撤,故D项错误。44.1859年,洪仁玕受命总理朝政,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对于“世道人心”关系甚大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设书信馆以通各省郡县市镇公文,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实行官员匿名投票选举,实现“权归于一”。其主要目的是A. 否定纲常名教B. 振兴太平天国C. 实行君主立宪D. 发展资本主义【答案】B【解析】1859年,洪仁玕颁布资政新篇,主要目的是振兴太平天国,“权归于一”说明主要目的正是振兴太平天国,故B正确;否定纲常名教不符合资政新篇的目的,A错误;C是维新派主张;D是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45.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要灭亡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扶植清政府,实行了“以华治华”,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勾结 B.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C. 帝国主义力量的相对削弱 D. 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答案】B【解析】【详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义和团运动爆发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所以在辛丑条约之后列强改变了对华策略,故B项正确;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勾结说明清政府的腐朽,并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的原因,故A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时间,帝国主义的力量逐渐增强,故C项错误;帝国主义矛盾激化是抢占殖民地,不是统治中国策略变化没有直接原因,故D项错误。46.1912年,同盟会会员陈时募捐银元3.9万元,在武昌创办“中华大学”,取“振兴中华”之意。陈时自述其办学动机是:“民国成立,以教育为陶冶共和国要图。”在其校歌中又说:“武昌首义放出五千年历史的光芒,中华大学随中华民国同年诞降。达材成德,三民大同,与河山俱永,与国族人类以无疆。”据此可知,中华大学的创建A. 为辛亥革命储备人才 B. 将教育与爱国相结合C. 以开启民智作为目标 D. 引领了民间力量办学【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三民大同,与河山俱永,与国族人类以无疆”中华大学校歌充分表达出民国时期注重家国情怀以及开启民智的办学目标,故C项正确;材料中是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教育与爱国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同盟会不代表民间办学,故D项错误。47.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访问中国时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像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杜威评价的是中国的A. 百日维新B. 辛亥革命C. 五四运动D. 北伐战争【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信息“20世纪初”“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学生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可知是五四运动,故选C;百日维新发生在19世纪末,而且不是以学生为先锋,排除A;BD发生在20世纪,但是不是学生发起,排除。点睛:本节课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主要过程、历史意义等认识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进而比较和把握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点。48.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换言之,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私利,其所追求的是在社会发展基础之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此中国共产党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决定改革开放 B. 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C. 不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D. 联合国民党进行抗日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材料中“追求的是在社会发展基础之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说明共产党服务于人民的宗旨,故B项正确;A项是新时期中共的任务;材料论述的是服务于民众宗旨,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故C项错误;D项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任务,不符合材料主旨。49.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A.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 B. 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C. 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格反映出1927年4月中共党员的构成主要是以工人为主,1928年中共党员的构成主要是以农民为主;结合所学知识,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10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开展土地革命,获得农民支持,故A项正确;人民军队创建是1927年南昌起义,故B项错误;国民大革命运动此时已经失败,故C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1937年9月,不符合表格时间,故D项错误。50.1935年4月,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代表红军与藏族德格土司的代表夏克刀登签署互不侵犯协定;同年5月,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彝海结盟,在彝族群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同年8月初,在羌族聚居区,在红军的宣传下,世袭土司安登榜接受红军主张,成为羌族近代史上第一个率众参加红军的少数民族上层领袖人物。红军的这些做法在当时有利于A.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顺利实现革命中心的转移C.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建立与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答案】B【解析】【详解】1935年红军正值长征之时,长征是革命中心的转移,红军与藏族和彝族搞好关系的目的是避免民族冲突,以顺利完成长征的任务,故B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1937年,故A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是1947年,故C项错误;敌后抗日根据地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故D项错误。51.1939年9月,日本为达到对国民政府诱降和军事打击的目的,集中10万兵力向长沙发起了进攻。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组织约24万余人参加此次战役。10月,日军陆续撤退,这就是第一次长沙会战。该会战A. 奠定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基础 B. 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C. 使国民党政府抗战更为积极主动 D. 振奋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答案】D【解析】【详解】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少有的胜利战役,此次会战的胜利显然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日胜利的信心,增强了战胜日本的决心,故D项正确;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1938年10月,故A项错误;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是淞沪会战,故B项错误;抗战进入相持极端国民党一直消极抗日,并不可能使国民党政府抗战更为积极主动,故C项错误。【点睛】长沙会战是指发生在抗日战争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也称为长沙保卫战。长沙三次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正面战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军队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是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军回到原战略态势的战役。长沙三次会战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华军队,粉碎了日本消灭中国军队主力、以战迫降的战略目标,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52.l944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能力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交之权”。这一举措的实施A. 改变了农村原有土地制度 B. 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 彰显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 D. 纠正了王明的“左”倾路线【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这是既能调动地主又能调动农民抗日积极性的,所以有利于扩大抗日联合战线,故B项正确;材料中是关于土地税收政策变化,不是土地制度变化,故A项错误;国民政府尚未承认边区政府的合法性,故C项错误;纠正了王明的“左”倾路线是遵义会议,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农民交租交息、地主的减租减息既能调动地主又能调动农民抗日积极性的。53.1947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文件,决定全面变革解放区“三三制”政权组织形式。要求“在土地改革中,应将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并具体规定“在乡村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委员会中,一般地贫雇农、新中农应合占三分之二,旧中农及其他劳动分子应占三分之一”。这反映出A. 中共坚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正式形成C. 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D. 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答案】D【解析】【详解】据“1947年11月”可知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据所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于195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解放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