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291137 上传时间:2020-01-0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1. 庄子在骈拇中写道:“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庄子接受儒家倡导的道德理性B. 庄子提倡功利主义人生价值观C. 庄子倡导听任自然,顺应人性D. 庄子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说明世人皆为物所累扼杀了人的本性,尽管所从事的行业有很大区别,但就损害了人的本性而言是相同的,因此庄子倡导听任自然,顺应人性,答案选C,AD 两项材料中并无直接体现,B项说法与题意相反2.2.孔子主张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荀子却主张“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这种变化体现了A. 士阶层开始崛起并受到重用 B. 战国时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C. 儒家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 荀子摒弃了儒家的德治思想【答案】C【解析】题干中孔子主张德和礼,而荀子的主张则是礼乐和法数,可以看出两者相比,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又吸收了法家的思想,所以选C。AB与材料原意无关,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点睛:这一题以孔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比较来命题,要求考生找出二者主张的不同,并分析其实质。这种考查变化的题目在高考命题中占有的比重呈现增长趋势,因为比较是将历史知识深入探讨的方式之一,需要引起考生的关注。3.3.不同的人与人交流风格迥异,孔子“不问不答,少问少答,多问多答”,老子不在意别人能否理解自己的意思,“知我者希,则我这贵”,墨子老是追着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强聒而不舍”。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 个人性格差异B. 个人职业不同C. 个人品德参差D. 生活环境差别【答案】D【解析】孔子、老子和墨子生活的环境各不相同,导致认识的差异,D正确;A、B和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4.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C.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意思是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材料体现的是道家庄子的无用思想;A项是法家思想;B项道家思想;C项儒家陆九渊的思想;D项是儒家荀子的思想。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5. 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其本质是( )A. 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消沉 B.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C. 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空间 D. 文化内容由宽容转向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秦代焚书坑儒旨在消除法家以外的各家学说,统一人民的思想以便维护自己的统治,汉代独尊儒术也是希望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其二者的做法都是出于政治上的需求,所以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6.6.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沦,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A. 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B. 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 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D. 探究人性发展本原【答案】A【解析】由“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沦,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可以看出董仲舒批判不同思想,最终给予统一的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主要是通过此措施来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不选,道德与统一思想无关;C项不选,“神华儒学”材料没有体现;D项不是儒家思想的用意。【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沦,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统一思想的知识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7.7.董仲舒在君主南面之术上主张“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其位,所以为尊是道家的术,下其施,所以为仁是儒家的道理。由材料可推出董仲舒的新儒学A. 把天道观念和人文主义结合B. 兼采道家驭人术与儒家行政术C. 主张君主把修身与治国相结合D. 是道教与儒学相融合的产物【答案】B【解析】“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其位,所以为尊是道家的术,下其施,所以为仁说明董仲舒的思想含有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结合,B正确;A、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8. 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这主要是因为( )A. 为了维护士族门阀政治合理性的需要B. 孝道思想成为唯一主导思想C. 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D. 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实行九品中正制度,强调门阀士族,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体现了重视家族血缘,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门阀政治的合理性,据此分析可知A的表述符合题意;B“唯一”的表述过于绝对;C在时间上不合题意,“开始”应该是西汉武帝时期;D与题意无关。故选A。【名师点晴】认识士族门阀制度: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门阀制度,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姓氏家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特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士族门阀制度9.9.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且进一步说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的观点,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节庵公墓表)王阳明传习录拾遗说:“虽经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这些看法A. 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B. 阐发了“存理去欲”的重要性C. 旨在表明士农工商“四民平等”D. 论证了个体“良知”的相对性【答案】A【解析】材料“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表明王阳明表重视工商业的发展,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没有体现出“四民平等”的思想,故A项正确,C项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属于心学,B项是程朱理学,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良知”,故D项排除。10.10.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朱熹的思想时说:“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意思是A. 理学阻止了中国独特文明的延续B. 理学缺乏创新性的新观念C. 理学阻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D. 理学成为僵化社会的理论基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从中可以看出理学成为僵化社会的理论基础,故D项正确;A项与题干“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的信息不符,排除;理学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而不是说理学缺乏创新性的新观念,故B项错误;理学是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故C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对宋明理学的评价。11. 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A.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B. 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C. 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D. 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讲述“学问之道”,而非批判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材料反对的是“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以水济水”,而非反对思想统一,故B项错误;八股取士是明清朝选拔官吏时的一种科考方式,材料并未体现批判八股取士,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作者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思想僵化,盲目随从,故D项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思想12.12.“士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西周、春秋时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士大夫的称谓是战国中叶才流行开来的,是指士人与官僚的合二为一;明清之际“士人从商,商人入仕”,是社会结构变动的一大特色。下列关于中国士人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 “礼贤下士”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治国搭建了政治舞台B. 明清之际的“士人从商”反映抑商政策转变,等级观念淡化C. 面对鸦片战争失败,当时开明士大夫阶层发动了“自强”运动D.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士人阶层的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士”这一阶层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从最开始的贵族最底层到后来的一种文化人的代称,这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历史变动和文化内涵。A选项错在与事实不符,春秋战国主要是诸子百家去游说,而不是君主来礼贤下士;B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没有转变;C选项错在“自强”运动的发动者是地主阶层不是士大夫阶层。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士大夫阶层的变化13.13.智者学派对政治哲学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自然与法律之间二元对立的问题。文德尔班认为,自然与法律之间的对立是“希腊启蒙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概念结构”,它“不仅具有解释事物起源的原则意义,而且具有价值估计的规范意义或标准意义”。这不能说明智者学派A. 发现各个城邦的法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因而对法律的信念动摇B. 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因此约束力是相对的C. 要求突破法律、习俗等限制,试图在自然律令下肯定人的平等权利D. 重视人的作用,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答案】D【解析】重视人的作用,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是苏格拉底提出的哲学思想,苏格拉底与智者运动同时期,但不是智者学派的人,D错误,符合题意,A、B和C正确表述。14.14.有观点认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革命”色彩,其目的似乎不是解决现实问题,亦非获取功利,而是为了摆脱神学统治,向陈旧的宗教信条宣战。按照这种说法,中世纪末期的科学探索活动A. 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人文主义 B. 发挥着一种意识形态的作用C. 成为欧美早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旗帜 D. 并未推进知识进步与社会发展【答案】B【解析】“其目的似乎不是解决现实问题,亦非获取功利,而是为了摆脱神学统治,向陈旧的宗教信条宣战”说明中世纪的科学研究主要是针对宗教,属于意识形态的斗争,故B正确;A属于文艺复兴时期宣扬思想;C是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影响;中时期科学从思想层面推进了社会的进步,故D错误。15.15.马丁路德曾指出:“所有节日都应当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节日,就应当把它们并入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的时间。”这一观点A. 有利于促进工商业发展B. 将矛头指向“因信称义”C. 强调市民要禁欲和节制D. 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答案】A【解析】材料内容说明马丁路德主张将宗教节日与宗教仪式简约化,以便节省时间与金钱发展工商业,故A项正确;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因而不会将矛头指向“因信称义”,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与禁欲和节制无关,故C项错误;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但这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16.16.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曾经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因为它A. 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 B. 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C. 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 D. 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答案】A【解析】近代中国由于受到列强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容易激发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对应的是马克思主义;C项对应的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D项对应的是社会基本矛盾,与进化论无关。17. 19世纪中期以后,社会达尔文主义兴起,该学派认为,社会也像个体一样,应被看成是以这样的方式(优胜劣汰)进化的有机体,穷人是生存竞争中的“不适者”,不应予以帮助;在生存竞争中,财富是成功的标志。据此可推断出这一观点A. 违背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B. 主张加强国家干预经济C. 认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政策D. 是罗斯福新政的理论基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达尔文进化论的社会影响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经济政策等。材料说的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该学派受到了进化论的影响,故A项错误。该学派认为不应帮助穷人,应鼓励自由竞争,追求财富,由此可以推断其认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政策,故选C项。BD项与题中材料不符合,可排除。考点:近代科学技术探索生命起源之谜达尔文与进化论。18.18.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指出:“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 如果没有四大发明,就不会有欧洲封建主义的解体B. 欧洲封建主义解体的根本动力在于四大发明的完成C. 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向近代迈进的步伐D. 四大发明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火药加剧了骑士阶层的没落,冲击了封建统治;罗盘针帮助欧洲开辟了新航路,促进了对外扩张,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欧洲知识的传播和资产阶级文化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向近代迈进的步伐,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9.19.魏源的海国图志说:“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这表明海国图志A. 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B. 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C. 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D. 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等为首的一批进步士大夫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来抵抗外国侵略,使中国富强。海国图志是当时记载欧美历史、地理最详实的著作,材料中魏源认为西方的机器生产比中国的手工劳动效率提高,轮船和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有利于“广推贸易”。这有利于打破中国人对外国的传统偏见和自视为天朝上国、世界中心的陈腐观念,对当时的思想界起了启迪作用,故选D。A选项错在“民主”二字上;B选项说法错误;C选项说法有误,并没有改变。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思想的萌发魏源的思想【名师点睛】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它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不足九万字的四洲志为基础,将当时搜集到的其他文献书刊资料和魏源自撰的很多篇论文进行扩编,初刻于道光二十二年,为五十卷。道光二十七年增补刊刻为六十卷。随后,又辑录徐继畲在道光二十八年所成的瀛环志略及其他资料,补成一百卷,于咸丰二年刊行于世。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20.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A. 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B. 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C. 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D. 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答案】B【解析】“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为根本,不可改变,西方的科学技术等可作为具体的措施进行借鉴,这与材料中“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的论点不符,故A错误。洋务派中体西用观点认为中国不需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材料强调西洋立国,本末相辅以强,洋务运动只学习了“末”,而没有学习以政治制度和法律为代表的“本”,所以中国无法达到强国的目标,这是对洋务派思想极大地突破,故B正确。顽固派主张维持原有经济政治文化格局不变,闭关自守,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康有为奠定了维新变法思想基础,并非郭嵩焘,故D错误。点睛:本题易错项为A。考生可能忽视了“其本在朝廷政教”,误选与此意思相反的“中体西用”。本题要求考生灵活掌握中体西用思想相关含义。21.21.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多篇文章,重点围绕“公德”、“自尊”、“爱国心”、“独立性”、“自由观念”等进行了探讨。梁启超发表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A. 批判封建伦理旧道德B. 强调维新变法的重要性C. 增强国民的公民素养D. 为建立民国作思想准备【答案】C【解析】“公德”、“自尊”、“爱国心”、“独立性”、“自由观念”是近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素养,梁启超发表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国民的公民素养。故答案为C项。AB项材料没有涉及,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2. “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A. 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B. 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C.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可以判断出这场改革是新文化运动,A项是维新思潮;B项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C项主要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故本题答案选D项。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意义【名师点睛】新文化运动及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高考多利用新材料、新情境,突出对新文化运动特点、影响及马克思主义传播影响的考查。复习备考时,一是要特别重视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五四运动前后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特点等方面的理解认识;二是分析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23.23.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主要表明当时孙中山A. 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B. 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C. 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D. 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答案】C【解析】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排除A;孙中山没有认清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没有彻底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排除B;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但材料要求“釆用欧洲的生产方式”,排除D。由材料“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可见当时孙中山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故选C。24.24.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A. 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B. 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C. 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 D. 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答案】A【解析】“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材料表明组织民众搞革命义成为新时期革命道路的新设想,故A正确;材料中主要论述的是革命道路的新设想,并不是发动农民起义,故B错误;C中唯一斗争方式说法绝对,排除;此时还没有提出完整的工农武装理论,故D错误。25.25.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分离”。xx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这一变化A. 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B. 展现了农村基本经济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C. 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D. 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答案】B【解析】材料讲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民意将土地承包权进行了修改,这就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发展,展现了农村的活力,但是不能说明农村生产关系出现了根本性变革,所以答案选B,排除A。中国依然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权依然是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农民拥有承包权和经营权,排除C、D。点睛:本题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理解。本题可以运用排除法联系现实就可以解决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而改革最早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标志为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即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该项制度在一定阶段内激发了农村的活力,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适时进一步变革生产关系,从而代表更高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6.26.英国学者雷文斯坦提出了“推拉理论”来解释人口迁移现象,其含义是指“人们之所以从此地到彼地,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根据这一理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A. 东南沿海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快B. 东南沿海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小,政治经济稳定C. 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D. 东南沿海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吸引大量人才【答案】C【解析】材料提及的“拉力”指东南沿海地区的优势,联系所学知识,20世纪80年代,东南沿海地区设立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C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安徽、四川进行,A项排除。“文化大革命”发生在1966-1976年,B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出现在21世纪,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点睛:注意题干的时间“20世纪80年代”。任何历史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论怎样错综复杂,都离不开时间这个基本要素。离开时间这一基本的存在形式,就无法考查诸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无法掌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对历史时间的把握。27.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开始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其代表论文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封建王朝复辟问题指出:“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反动的统治阶级”“在被推翻之后”。可见当时世界史研究 ( )A. 侧重英法国际关系的演变B. 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 认真贯彻了“双百”方针D. 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20世纪60年代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反动的统治阶级”“在被推翻之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阶级斗争为纲的特点,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特点【名师点睛】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国际形势日益严峻。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方针,反对美苏两国的霸权主义,变“一边倒”为“两面出击”。这一战略虽然使中国陷入与苏美同时抗衡的不利局面,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加快了中国自力更生进行建设的步伐。与此同时,中国把对外关系的重点转向广大亚非拉国家和欧美发达国家,为外交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摆脱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集中力量应对前苏联的威胁,毛泽东提出“一条线,一大片”战略。它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前苏联的扩张势头,使中国争得了外部环境的相对稳定,缓解了在国家安全上面临的威胁和压力。与此同时,中国同广大亚、非、拉国家以及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8.28.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城市的贫民(主要是黑人)居住区内,许多民间艺术家将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有机结合,创作了大量的普通民众乐于接受的爵士乐作品。爵士乐在美国诞生后,迅速风靡全球,深受世界人民喜爱。这说明A. 爵士乐的流行提高了黑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B. 通俗易懂的现代主义音乐有较好的群众基础C. 美国文化具有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D. 以反种族歧视为主题的作品顺应了时代潮流【答案】B【解析】材料无法体现黑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提高,A错误;根据“创作了大量的普通民众乐于接受的爵士乐作品”表明通俗易懂的现代主义音乐(爵士乐)有较好的群众基础,B正确;C、D材料无法体现。【名师点睛】尊重材料是解题的关键,材料反映的是普通民众乐于接受将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有机结合的爵士乐,排除无关选项即可。29.29.当今中国,中小学孔子课堂呈现繁荣发展;各地儿童读经,国学班、德育班等遍地开花;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不断发展。材料现象有利于A. 中国文化的国际化B. 对儒家经典著作重新解读C. 增强民族认同感D. 约束未成年人的个性发展【答案】C【解析】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思想,“中小学孔子课堂呈现繁荣发展;各地儿童读经,国学班、德育班等遍地开花;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不断发展“有利于民族认同感的增强。C正确;A、B和D错误。30.30.20世纪中期,有作家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该作家主张A. 以写实手法来塑造人物B. 注重描写社会底层心声C. 弘扬启蒙时代理性精神D. 发掘人内心深处的奥秘【答案】D【解析】由“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可以分析出这就是意识的流动,是发掘人内心深处的想法,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强调是客观写实来塑造人物,但是题干强调的是人的心理;B项不选,题干中没有强调是社会底层;C项不选,题干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并不是理性精神。二、非选择题31.31.【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汉武帝既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皇帝。与他同时代的司马迁评价其“四海承平疲耗中土,事彼边兵,人无聊生。偏观嬴政,几欲齐衡”。百年后的班固则称其“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知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千年之后的司马光则认为:“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指汉武帝能够遵守先王之道,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守住基业),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摘编自姜鹏汉武帝的三张面孔(l)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的一生的重大事迹。(2)报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分析三位史学家会对汉武帝产生不同评价的原因?【答案】(1)施行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推行推恩令,附益法,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盐铁官营;外击匈奴等。(2)选择史料的角度不同,司马迁从军事成就角度、班固从儒学发展角度、司马光则从政治制度角度;所处的时代也不尽相同。司马迁是当时人,比较直观,但无法从长远影响来评价。班固是东汉人,可以从汉武帝政策的延续性和发展来评价。而司马光则是宋朝人,能从秦皇汉武的比较中得出汉武帝时期政治制度改革的影响来评价;立场也有所不同。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措施政策并不完全认同。班固作为东汉儒家学者,对汉武帝提拔儒学赞赏有加。司马光作为政治家和史学家,写史主要目的为皇帝提供治乱兴亡的历史借鉴。【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汉武帝一生的重大事迹:经济上,推行内外朝制度、 颁布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等;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上,北击匈奴等。(2)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三位史学家对汉武帝评价不同的原因,可从选择史料(军事成就、儒学发展、政治角度)、所处时代(当时、东汉、宋代)以及各自立场等角度比较分析。32.3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为了整治吏治,宇文泰将贪赃者放宽到满三十匹才处大辟死罪,这比梁律的“满十匹处死”和北魏北齐的“脏满一匹者死”都要宽松,但这是为了更好地执行法律,他赫然公告:“杀一利百,以清王化,重刑可也。”史书记载,宇文泰“用法颇严”,一旦发现贪脏枉法的官吏,即给予惩治。对于以前的贪官,宇文泰还制定了“征备之法”,就是以前犯的事赦免,但只要有线索可以追查到的,一定要追查到底,记录在案,贪脏所得一定要追索回。建立文案程式,所办事项都要绩效勾检,确保落实。所有收支都要黑笔记入,红笔记出,收支数据一目了然。若名历史学家陈寅格对这股起于北疆的政治集团能取得三国竞逐的最后胜利称羡不已:“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反腐的胜利。人民文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宇文泰整倾吏治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宇文泰整顿吏治的作用。【答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制定切实有效的法律;严格执法,严惩贪官污吏;坚持追查到底,记录在案;统一办事程序;信息公开透明. (2)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压缩了贪腐的空间;减轻了人民负担;增强了国力;为隋唐社会的高度繁荣打下基础【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宇文泰将贪赃者放宽到满三十匹才处大辟死罪但这是为了更好地执行法律”可得出制定切实有效的法律;“一旦发现贪脏枉法的官吏即给予惩治”可得出执法严格;“对于以前的贪官但只要有线索可以追查到的,一定要追查到底,记录在案,贪脏所得一定要追索回来”可得出坚持追查到底,记录在案;“建立文案程式,所办事项都要绩效勾检,确保落实”可得出统一办事程序;“所有收支都要黑笔记入,红笔记出,收支数据一目了然”可得出信息公开透明。(2)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减轻了人民负担、增强了国力、为隋唐社会的高度繁荣打下基础等角度回答作用。33.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古”,同时也不主张“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摘编自汤一介儒学的现代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民族危机与文化自觉”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鸦片战争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文化自觉。论证:鸦片战争以清政府战败告终,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探索强国之道。 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用西方的科技来改造中国传统军事技术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大规模引进西方科技,体现了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示例二:论题甲午中日战争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文化自觉论证: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以小国和西方文明战胜了中国的传统文明,进一步暴露了中国文化的严重缺陷,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推动下,康有为等维新派主动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将传统儒学与西方文明结合起来,进一步实现对中国文化的改造清末的“新政”以西方文化来改造中国文化,加速了中国文化的转型。【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中信息从“论题鸦片战争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文化自觉”或者“论题甲午中日战争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文化自觉”等提取观点。第二问论证结合近现代世界历史从“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以小国和西方文明战胜了中国的传统文明,进一步暴露了中国文化的严重缺陷,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推动下,康有为等维新派主动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将传统儒学与西方文明结合起来”等归纳论证,并说明结论即可。【方法技巧】开放试题答题方法: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再对材料中相关系信息进行高度概括,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具体解题方法如下;1. 变化、趋势类:答题要求一般遵循“从到”格式答题。这类题在高考试题中是常考题型,值得关注。2. 特点、特征类:这类的题目一般要求“从具体到一 般”,“从现象到本质”。这类题难度较大,需要对材料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 3. 归纳要点类:这类题目主要要求点要全,面要广,注意问题的角度和层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