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264730 上传时间:2020-01-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一、基础选择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漫溯(s)阙(qu)秦 挥斥方遒(qi)戮(n)力攻秦B. 彳亍(chCh)卮(zh)酒 忸怩(ni n)不安 以飨(xing)士卒C. 悲怆(chung) 参乘(shng) 浪遏()飞舟 目眦(z)尽裂D. 火钵(b)瞋(chng)目 百舸(g)争流 失其所与(y)【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本题考查的字音多为平时容易误读的,A阙(qu)秦, 戮(l)力攻秦。B彳亍(chCh)(慢步行走;形容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C瞋(chn)目(瞪大眼睛表示愤怒)。【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技巧点拨】高考字音题是个难点,最关键的还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记忆相当数量的字音。下面这些方法也许会对考生有些帮助。(1)根据词义不同辨别读音。如“间”字,当“时间、中间” 的意思讲读“jin”,其余读“jin”。(2)根据词性辨别读音。如“创”字,名词读“chung”,动词读“chung”。(3)根据口语、书面语的区别辨别读音。如“给”字,口语读“gi”,书面语读“j”,“壳”字,口语读“k ”,书面语读“qio ”。(4)用简便记忆法辨音。如“遂”字,除“半身不遂”读“su”外,其余都读“su”。(5)根据审音表上规定的读音辨音。如“氛”读“fn”,“倾”读“qng ”,“戚”读“q”。(6)根据古今读音习惯辨析读音。如“说”,古汉语中一般读“shu”,现代汉语中一般读“shu” ,(现代汉语的“游说、说客”等仍保留了古代的读音),还要注意成语当中保留了大量的古音,如“绿(l)林好汉”、“商贾(g )云集”、“否(p)极泰来”等。(7)根据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同辨析读音。如“靓”,普通话中读“jng”,方言中读“ling”(靓女、靓仔),而普通话中的姓氏,则往往保留了方言中的读音。(8)根据汉语词与外来词的不同辨析读音。如,“卡”,在“关卡”、“卡住”、“发卡”、“卡壳”等汉语词中读“qi”,而在“卡拉奇”、“卡宾枪”、“卡片”、“卡通”、“卡车”等音意结合的外来词中读“k”。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_高的诗歌作品的。(2)舒婷把这种深厚的感情_在她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共鸣。(3)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_诗的意象。A. 品位 灌注 揣摩 B. 品位 贯注 揣测C. 品味 灌注 揣摩 D. 品味 贯注 揣测【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品位”,名词,指物品的质量或作品达到的水平;“品味”,动词,仔细体会玩味。结合语境内容分析,此处需要名词,用“品位”。“贯注”,精神集中;“灌注”,浇进、注入。结合“深厚的感情”分析,用“灌注”。“揣摩”,反复思考推敲;“揣测”,猜测。结合“诗的意象”分析,用“揣摩”。故选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我们决不能因某一事的成功而沾沾自喜,就此满足。B. 张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提高产品质量的好建议。C. 很少有人知道,他最近还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又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文字比较艰深,读起来确实累人。D.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趋之若骛。【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这是高考考点正确使用词语的一部分,我们在修业班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多读多记常用成语,积累到一定数量,答题难度就自然降低了。试题分析: B项“抛砖引玉”常用作谦词,只能对己,谦敬失当。C项“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一气呵成,不用修改形容文思敏捷,望文生义。D项“趋之若骛”比喻很多人争着前往,多含贬义,感情色彩不当。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微信是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B. 近日,受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消息的影响,选购其文学作品书籍的人数猛增。C. 针对“三农”问题,全国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将分赴黑龙江、湖北等地,与全国13个产粮大省政协联合调研,提出了关于稳定粮食生产、拉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D. 通过阅读红色经典,能使生命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使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自我与世界,从而提升生命质量。【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成分残缺,在“输入状态”后面加上“等特点”;C项,语序不当,应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D项,成分残缺,乱用介词,造成整个句子无主语,删掉“通过”。故选B。【点睛】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特别注意常见的错误。5.下列句中全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共其乏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B. 距关,毋内诸侯 无能为也已C.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D. 竖子不足与之谋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对通假字的考查一般都不会离开课内所学内容。做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选文,特别是课外文言文,要根据试卷所提供的注释把选文读懂。然后再仔细审视被考查的通假字所在的语境,调动知识储备,根据上下文文意,推敲其意义。A项,“共”通“供”,“蚤”通“早”;B项,“距”通“拒”,“内”通“纳”,“已”通“矣”;C项,“振”通“震”,“卒”通“猝”。故选D。6.下列各项中,画线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B.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C.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邻之厚,君之薄也D.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失其所与,不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C项“之”均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A项,连词,来/介词,按照;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D 项,介词,和/动词,结交,亲附。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7. 选出加横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夫晋,何厌之有(厌恶)既东封郑(使成为边界)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为)顾计不知所出耳(回头看)微太子言(如果没有)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秦时与臣游(游玩)旦日不可不蚤来自谢项王(感谢)沛公不胜杯杓(能承受)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出)失其所与(亲附,结交)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满足依靠只是,不过交往道歉打开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8. 下列句中加横线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是( )行李之往来而听细说秦王目眩良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所以遣将守关者项王默然不应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行李:出使的人,细说:奸细小人的谗言,非常:意外的事情,夫人:那个人,所以:表原因,穷困:处于困境,偏袒:解衣袒露一臂。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9.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此其志不在小籍吏民,封府库常以身翼蔽沛公项伯杀人,臣活之范增数目项王此亡秦之续耳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箕踞以骂曰A. /B. /C. /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形做动,使动,名词做动词,名词做状语,动词做名词形意动。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0. 下列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以其无礼于晋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夫晋,何厌之有若属皆且为所虏群臣侍殿上者沛公安在沛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大王来何操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介词结构后置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1.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是研究我国春秋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它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B. 司马迁史记中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然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称霸一时,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C. 古代室内的座位,首先以坐北朝南为尊,其次是坐西向东,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的是坐东朝西。鸿门宴上座次的安排,充分显示了项羽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刚愎自用的个性特点。D. 古代人乘车,主帅居中,驭手居左,称车左;参乘(陪侍或保卫人员)又称车右,“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即为此义。【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首先以坐北朝南为尊,其次是坐西向东”错误。古代室内的座位,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故选C。1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一个精心制作的新节目,只要在有影响力的电视台播放,初期的观众是不用愁的,如果节目质量过得去,就会形成一股社会风潮。而如果这样的节目在视频网站播放,_ _,观众的数量自然难以保证。A. 网 站将想方设法培养用户,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措施控制负面评论B. 网站将面临是花时间培养用户,还是采取措施控制负面评论的选择C. 网站要花很长时间培养用户,还要冒着无法控制负面评论的风险D. 虽然网站初期的用户不用愁,但节目难以掀起大规模的社会风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语段末句“自然难以保证”可知,横线处内容应交代相关原因。C项交代了视频网站观众的数量难以保证的两个原因,与上下文衔接紧密。A项交代了视频网站的积极措施,与语段末句不能构成白然衔接。B项交代视频网站面临两种选择,没有正面交代“自然难以保证”的原因。D项将“节目难以掀起大规模的社会风潮”作为观众的数量难以保证的原因,不符合事实逻辑。按照一般逻辑,观众数量少才是“节目难以掀起大规模的社会风潮”的原因。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有删改)1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以屠狗为事 为事:为职业B. 项羽既飨军士 飨:犒劳C. 项伯常屏蔽之 屏蔽:用屏风遮挡D. 与沛公有隙 隙:隔阂14. 以下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B.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C.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D.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樊哙跟从高祖从丰县起兵,后相继攻下了沛县、胡陵、方与。B. 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的委婉,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的生动传神。C. 高祖卧病,大臣都不敢入内觐见,但樊哙却敢推开宫门径直闯进去,表现了他不拘礼节、冲动鲁莽的性格。D. 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1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答案】13. C 14. D 15. C 16. 刘邦率领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为子虚乌有的闭关事谢罪。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危险了。【解析】【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C项,“屏蔽”,像屏风一样遮挡着。“屏”,名词作状语。句意:而项伯却一再挡在沛公的前面。故选C。【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绛灌”指的是绛侯周勃、灌婴,应该断开,排除A项、C项。“枕一宦者卧”的主语是“上”,结合句意分析,排除B项。句意: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一人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故选D。【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不拘礼节、冲动鲁莽的性格”错,而表现出樊哙的有胆有识。故选C。【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从”,使动,使跟从;“因”,通过;“谢”,谢罪;“无有”,没有、子虚乌有。(2)“是”,代词,这;“微”,假如没有;“诮”,责备;“几”,几乎、将近;“殆”,危险。【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他以杀狗卖狗肉为职业,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让樊哙做了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人马来到项营,通过项伯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却一再挡在沛公的前面。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罢,就赏给他一大碗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碗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罢,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危险了。 以前在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一人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依附他人而名垂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2)荆轲和而歌,_,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3)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 长沙)(4)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 。 (沁园春 长沙)(5)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走尽这雨巷。(雨巷)(6)寻梦?撑一支长篙,_。(再别康桥)【答案】 (1). 风萧萧兮易水寒 (2). 为变徵之声 (3). 怅寥廓 (4). 粪土当年万户侯 (5). 到了颓圮的篱墙 (6).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萧”“怅”“篱”“溯”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麦茬地里的母亲李星涛麦子已跟着割麦人回家了,只剩下麦茬地,默默地躺在阳光下,宛如刚分娩过的嫂子,幸福而疲惫。临近中午,阳光在麦茬地里越聚越厚,仿佛变成了光亮的液体,无声地流动起来。那些麦秸儿呢,也像是本来就饱含着阳光汁液似的,汁液仿佛正顺着麦茬口儿,不紧不慢地向外流淌着。这时候,我的母亲却正在麦茬地里拾麦穗。她扎着黑头巾,睁着昏花的双眼,弯一下腰,拾起一穗麦子,拾起一穗麦子,弯一下腰,好像是在给麦茬地行着一种古老虔诚的谢礼。母亲是一个左撇子,她左手捡起麦穗,再交给右手保管,右手拿不下了,左手里也捡满了,母亲这才将两只手里的麦子合在一起,扯根麦秸,麻利地一缠一绕一挽,一把金疙瘩似的麦把子便躺在身后的麦垄里了。母亲在前面拾着,麦把子就在后面紧紧跟随着,让人感觉不是母亲在寻觅着麦子,而是那些麦子在主动寻找着母亲。那种执着的追随,就如同是一首漂泊的古诗在苦苦追随着真正的主人。拾穗的间隙,母亲偶尔也会直起腰,抬起头望望远方。远方虽然没有米勒拾穗者中的教堂,却站立着一排排绿荫掩映的村庄,像绿色的岛屿一样,在母亲的目光里生动地迤逦着。四周很静,母亲的身前是麦茬地,身后还是麦茬地,只有云雀在云影里唱着歌儿给母亲听。母亲很喜欢云雀,称它为麦地鸟。拾穗时,母亲发现了云雀窝,总会转着圈儿,慈祥地看一会儿,但从不用手碰一下窝里的蛋卵。母亲说,云雀只要一闻到蛋卵上的汗味,便不会来孵了。小时候,我见过云雀蛋,大如麻雀蛋,上面缀满了斑点,恰似嫂子怀孕时脸上飞满的蝴蝶。那时候,我之所以愿意跟着母亲下田拾麦,纯粹是想在麦茬地里捉到几只幼小的云雀来喂养,但终因母亲的阻拦而未能如愿。在我的记忆里,云雀总是和麦地与母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以至于我每次看到云雀从麦地里快速飞向晴空时,总以为那生灵根本不是鸟,而是受神灵点化过的泥块,是母亲麦地里飞翔的灵魂。母亲白天拾回了一大蛇皮袋子麦穗,晚上便将麦穗铺放在干净的地方,用棒槌轻轻地捶着。捶下了的麦粒,再用簸箕上下颠动,扬去麦壳和尘土,放到弟弟家的楼房顶上晾晒。别看家里晒了麦子,母亲是从来不用担心雷雨会突然降袭的。十几年来,母亲那条患关节炎的腿就是准确的天气预报,只要那条腿哪天晚上开始发痒生痛,并且里面像是有大群蚂蚁在搬家,那么第二天天气准会发生变化,不是阴天,就是下雨。别人都为得了这种病而痛苦,可母亲却为得了这种病而暗自庆幸。是这条病腿帮助了母亲,让她始终走在了好多雨水的前面。从麦子开镰到黄豆耩进地里,母亲的日子一直都心甘情愿地被一穗穗麦子独霸着。虽然每年一到麦季,我在电话里反复劝说她不要再下地拾麦了,我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买回一大堆麦子,但母亲根本不听我的话。她说,“黄金落地,老少弯腰”,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再说,买来的麦子能和拾来的麦子一样吗?因此,每年麦季过后,总会有五六蛇皮袋拾来的麦子堆码在母亲的床头。那些麦子让母亲弯过多少次腰,流过多少汗水,我永远也说不清楚。我只知道,母亲早晨出门时,身子是朝向麦茬地的,影子是朝向村庄的;傍晚回家时,身子朝向了村庄,影子却朝向麦茬地。当母亲的身子和影子合为一体时,我知道,她老人家要么是幸福地睡在了可爱的村庄里,要么会像父亲一样永远沉睡在金黄的麦地里。但我相信,无论是睡在村庄里,还是睡在麦地里,只要有金黄的麦子相伴,只要有美丽的云雀歌唱,我的母亲就一定会睡得很踏实,睡得很幸福。(选自文汇报,有删改)18. 文章第段对麦茬地的描写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9.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只剩下麦茬地,默默地躺在阳光下,宛如刚分娩过的嫂子。 (2)那生灵根本不是鸟,而是受神灵点化过的泥块,是母亲麦地里飞翔的灵魂。20. 文章细致地描写了母亲在麦茬地里拾麦穗的情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1.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8. 运用比喻、拟物等手法,点明了麦茬地临近中午时的酷热情况;为下文写母亲拾麦穗作铺垫,从而烘托了母亲勤劳、能吃苦的美德。 19. (1)本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麦茬地刚刚收割完麦子的幸福和疲惫,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崇敬之情。(2)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云雀与麦地和母亲的密切关系,赞美了生活艰辛的母亲轻灵善良的灵魂。 20. 文章细致地描写母亲拾麦穗的情形,是为了表现母亲对土地的深情和对粮食的珍惜,从而突出母亲勤劳朴实的美德,表达作者对母亲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21. 文中最后一句话是说母亲一生都与土地结缘,她生活在乡村,也将死在乡村;表明作者对母亲的深刻理解,也寄托了作者对母亲的爱戴和祝福。(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8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段落的作用,一定要通读文本,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和主旨。仔细阅读段落,把握段落所写的内容,然后把段落置于文本中,结合文本内容点明段落与上下文的关系,最后说说段落内容在塑造人物形象或者抒发情感上的作用即可。本题,此段描写麦茬地在夏日炎阳的照射下的状态,间接写出了其酷热难耐。后文写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拾麦穗,可见母亲勤劳、不怕苦累的优秀品质。点睛: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如本题,第段对麦茬地的描写,为下文写母亲拾麦穗作铺垫。【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义。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指出句子所用的手法,然后结合手法说说句子所写的内容,最后说说句子的表达效果或者所表达的情感即可。本题,(1)“宛如刚分娩过的嫂子”;(2)“是受神灵点化过的泥块,是母亲麦地里飞翔的灵魂”,这两句话分别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解释其含意时,可根据拟人对象或喻体的特点,结合语句内容加以归纳。注意这两句是抒情句,还要分析其抒发的情感。【2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作品中表现手法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通读文本,把握文本内容和主旨。作品采用某种表现手法目的为了作品所写内容和主旨服务的,所以只要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作者如何运用该手法表现文本内容和主旨即可。本题,细致描写某些内容,其目的当然是为了突出人物特点,突出主题。文章细致地描写了母亲在麦茬地里拾麦穗的情形,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现母亲对土地的深情和对粮食的珍惜,从而突出母亲勤劳朴实的美德,表达作者对母亲的尊敬和爱戴之情。【2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通过文章重要语句鉴赏作者情感。解答此类题,一定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和情感,然后把句子置于文章中,结合全文的内容和情感把握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本题,全文记述了母亲拾麦穗、槌麦穗、晾麦子的事情,作者知道母亲离不开麦茬地,知道母亲的幸福根源。根据“我知道”“我相信”“一定会”等词可知作者对母亲的理解、热爱和祝愿。五、语文积累 22.保定市市某中学举行经典诗文朗诵晚会。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常常会说报幕,请你在朗诵雨巷之前,为主持 人设计一段报幕词。要求:所写内容与串联的节目密切相关,衔接自然,字数60100字。_让我们欣赏高一(1)班张明同学的朗诵:雨巷。【答案】一把油纸伞,一条石板路,一段篱笆墙,一支苦丁香。悠长的小巷,如丝的细雨,轻轻的叹息。诗人戴望舒就在这诗情画意的色彩组合之中,小心翼翼地托出了想象中美的女神。读雨巷,就像品味一枚橄榄。(让我们欣赏高一班张明同学的朗诵:雨巷)【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内容设计合理,表述正确,所写内容与串联的节目密切相关,衔接自然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3.联系高一语文必修一所学课文作者及相关人物,补写所给对联的上联或下联,请任选其一作答。 (其一)上联: _ 下联: 毛泽东独立湘江怅怅沉浮(其二)上联:汉刘邦晨谢项王多谋逃杀戮下联:_【答案】 (1). (其一)徐志摩漫步康桥轻轻来去 (2). (其二)烛之武夜见秦伯妙语化干戈【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对联题,此类试题的答题思路是:明其特点字数相等。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词性相对。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六、作文24.作文请以“温暖心灵”为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答案】温暖心灵一樽清酒,酿出了醇香缕缕;一弦素琴,奏出了余音袅袅;一纸花笺,写出了情韵悠悠;一种母爱,温暖了一个心灵;一个陪伴,沉醉了另一心灵。小时,因为爸爸工作繁忙,所以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母亲陪我,我总是趴在母亲的背上,看着她那瘦弱的背。尤其是天热而流的汗珠浸湿了衣服,划出了一道道的沟,更是深深的印刻在我的心里。一次在回家的路上,我因为天气太热而不想走路,便向母亲撒娇让她背我走路,母亲拗不过我,便蹲下身子,我立马跳了上去。母亲背着我,一步一步蹒跚的走了几十步后,我感到母亲的身体在微微的发抖。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看母亲瘦弱的背,大约走上几百米后,我趴在母亲的背上,感到母亲的背湿润了,我的眼睛也湿润了,母亲的背影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脑海里。那一刻,母亲的背影是那么清晰,那一刻,母亲的爱是那么难忘,那一刻,心灵的触动是那么震撼。我轻轻地哽咽地说道:“母亲,放我下来吧。”母亲说;“快到家了,天气那么那么热,我背着你吧。”我用袖子轻轻的为母亲擦满分作文网.zuowenwang.net/拭着汗水,吻了母亲的脸颊。母亲顿了一下,轻轻地笑了,笑的那样幸福。我趴在在母亲的背上,听着她沉稳的心跳声,闻着她沐浴露的清香夹杂着汗水的特殊味道,看着她微微瘦弱的背影,感到十分有安全感,十分的幸福。回到家,母亲躺在沙发上大口的喘息着,汗水顺着她的额头,沾湿了一缕缕的秀发。我马上倒了一杯温水端到母亲面前,母亲一口气就全喝光了,笑着说:“我的宝贝长大了,妈妈真高兴。”我也笑了。一会儿,妈妈倚在沙发睡着了,我轻轻的为她盖上一层薄被,看着她甜甜的面容,不知何时,她的眼角又多了几条鱼尾纹。她真的操劳了很多,她真的付出了很多,她也真的老了,我轻轻的抚摸着她的眼角,想要把岁月留给她的痕迹抚去。时间时间你慢些吧!让她慢些变老吧!我拿起扇子轻轻地为母亲扇着,像小时候她为我扇风一样当涓涓细流点点流过心田,回眸昔日母亲伴我似水流年,我与母亲永生相随。心灵的共同理解,心灵的彼此召唤,心灵的互相温暖,让我知道:爱,是彼此;爱,是付出;爱,是永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确定文章体裁;划定取材范围;掌握写作重点。本次作文的题目是温暖心灵,“温暖心灵”是动宾式结构,“温暖”是动词,“心灵”是动词“温暖”的宾语。从题目来看,本次作文更适合写记叙文,或者散文。作文时,可以记叙一件能给人感觉温暖的事情,或者记叙几件相互有关联的小事,这些小事能温暖人的心灵。比如,写生活中亲人给予自己的关怀温暖自己的心灵,也可以写学习中,老师和同学给予自己的关怀和帮助温暖自己的心灵,还可以写素昧平生的人在自己特别困难或者危机的时刻给予自己的安慰或者帮助,温暖了自己的心灵。不论怎么写,都要注意写作选材,最好要贴近自己的生活,叙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说真话抒真情。【点睛】命题作文是传统的作文考试方式。有人说命题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意思是命题作文限制得过死,不利于同学们发挥习作个性。其实,我们只要把握命题作文的写作规律,一样可以写得精彩。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1.确定文章体裁;2.划定取材范围;3.掌握写作重点。要写好一篇命题作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步:精细审题。一般情况下,审题应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眼”。第二步:精深立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犹如文章的灵魂,必须正确、集中、深刻。第三步:精心选材。力争用与众不同的材料,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第四步:精彩表达。表达包括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确立了中心,选好了材料,就要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此外,还要精心锤炼词语,巧用修辞手法,力求让文章语言“活”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