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化苦旅》读后感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08534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文化苦旅》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推荐)《文化苦旅》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推荐)《文化苦旅》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化苦旅读后感一场旅行一场感悟学生时代曾经拜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有些篇目当时甚觉晦涩难懂;如今,结合党校在职研究生经典研读,又捧起了这本书,也许是年岁渐增,岁月的沉淀,让我对作品有了更多的感悟。作者在他的自序中坦言,写作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觉到年岁陡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谨。在他的这一场单身孤旅中,那些历代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山川河流,既是自然山水,更是一种人文山水,人、历史、自然浑然一体了!在众多篇目中,江南小镇是我读过好多遍的篇目,他用他的文字,一步步将我们带入文化的河流,让我们领略风景,又让我们思考感悟。透过文字,我们看到了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更看到了一种淡泊而安定的生活。然而作者的笔触不仅仅停留在此,他联系中国古代文人的“隐”文化,“大隐隐于市”,在自己的鞋踏在街石上的清空声音中听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会走进一种清空的启悟之中,流连忘返,这样的表述,让我常常会生出一种念头:背起行囊,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或独一人徒步在纵横的石板路上,或随小舟荡漾在平静的水面上,或端坐在精致的桥旁,或斜倚在回廊低栏边,只为体味这样的清空意境!读一本好书,如遇良师,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我深刻地感受到先生的博学,景物与历史都是静默的,文化的内涵让他们生动起来。在他的江南小镇里,我们读到了陈逸飞的名扬海外的故乡的回忆,斑驳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交错的双桥坚致而又苍老,周庄就这样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在他的江南小镇里,我们读到了沈家大宅显示的 600 多年前的居家礼仪,读到了沈万山这个江南商人藏愚守拙的谨慎,读到了他长枷铁镣南行万里,最终客死戍守的命运;在他的江南小镇里,我们读到了退思园园主任兰生动用左传中“退思补过”这一命题的聪明,读到了这江南小镇的生活几乎成了中国古人的追求的一种人生范式,使他们常常登高回眸、月夜苦思、梦中轻笑。最初,我无法理解,“文化苦旅”中“苦”的含义,细细想来,慢慢明白,我们去这些名胜,是为了看景,为了休闲,为了放松心情,所以我们只看到了我们的眼睛所见到的东西。而余秋雨先生,则是为了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所以他用心看到了那些山水文物背后的东西。他有了自己的思考与感叹,他在江南小镇中感叹江南小镇款款地接待这一个个早年离他远去的游子,安慰他们,劝他们好生休息,然而,现今的中国文人几乎都没有能力靠一人之力建造这样的归息之地了,如今的江南小镇,在他看来,缺了一点.真正的文化智者,缺了一点隐潜在河边小巷间的安适书斋,缺了一点足以使这些小镇产生超越时空的吸引力的艺术灵魂,当他有这样的感悟与思考的时候,怎一个“苦”字了得!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不仅我们给我们讲述了一次空间旅行,更是引领我们进行一次探索文化的心灵旅程,在文字中探索,在思考中沉淀,掩卷珍藏之,时常感受文中或清新独特的景色,或曲折沧桑的历史,或困惑沉重的思索,这,与我们读者,都是一种珍贵的精神食粮,都是一份丰厚的馈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群众团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