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的四大法宝——志、诚、证、勤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404359 上传时间:2018-08-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8.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致良知的四大法宝——志、诚、证、勤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致良知的四大法宝——志、诚、证、勤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致良知的四大法宝——志、诚、证、勤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致良知的四大法宝 志、诚、证、勤要说致良知,不得不说说开篇提到说不清楚的“良知”。我们不妨先将视线放到东方哲学大背景中去,东方哲学一直想搞明白一个“终极”,这个“终极”在事实上衍生万物,在逻辑上可以推演万物,在理论上解释万物。但是关注的点不同,其范畴有所不同,佛教的“空”关注的是人与终极真理,老子的道关注一切的人和事、孔子的仁、孟子的义关注的人伦道德、墨子兼爱关注的是人与人,朱熹的理关注的是人与世界万物、阳明关注的是人与自己。为什么先生关心的是人与自己呐?这里面与先生溺于佛道(对参禅、静坐、导引等关照内心的修炼方式都有较深的体悟)入圣路径有关,也与明朝主流意识形态的压抑有关系,这里面不做展开。那么先生思考人与自己得出的“终极”是什么?就是这里要说的良知,良知最早的时候出现在孟子中“所不虑而知,谓之良知”。良知即是未发之中,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从本体上来讲,延续了孟子观点,但是从思想厚度来讲,良知还是一个逻辑起点,还包含致良知等,含义变得极其丰富。那么怎么来理解不虑而知的良知呐。我想起了婴儿之未孩的比喻。这是个道家比喻,这里不妨借来一用。因为婴儿其实就是按照天理来行事,饿了吃,乏了困,不开心了哭,开心了笑,简单粗暴,确实纯然天道。但是我们成年人历事太多,根本不可能回到婴儿,那怎么办呐?我觉得是塑造一个“良知”自己,他就是一面照妖镜,发现意之所用处的杂念、私欲,然后剪除它,到一定境界之后,这个“良知”自己会同于天理的“良知”重合,就能复归于婴儿。一切言行举止都是发乎于良知,就能够不虑而知。事实上当这个我们用良知来表达这个“终极”,总是会有词义上的障碍、会有意到形的不顺畅,妙不可言、道可道非常道等,就是在表达这个困境。先生也认为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示人以形状大略;后世著述更有妄自分析、逞其技的嫌疑,离道更远。那么非生而知之的我们,又想意会这个良知,那么怎么办呐?可通过圣贤之书给我展示的形状大略来窥见:(1 ) 心中良知与天地灵明对应,能够解释和应对自然之理。将自然之理引入到个人的道德思考,是宋明理学繁荣一个重要原因,里面综合道、佛家很多的观点,有一个集大成的野心。先生的良知沿袭这一点,也常常将良知引申到天地万物,去与万事万物对应,这种引申可以理解为万事万物本然之理,对应在人心即为良知;天地万物能被理解是因为其灵明与我心对应,是因为且必然是内心良知被理解、体悟。(2 ) 良知有条有理,但无厚薄。“亲民”、“仁人”、 “义”等传统儒学价值观念,试图认识的人与人、阶层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决方案,社会实用性相对较强,个体价值道德实践作用很小;发展到宋明理学演变成“民胞物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将自然万物也纳入体系,范畴进一步扩大,而解决社会问题的实用性大大缩减,提升自己道德实践的可能性大大加强。良知学说是理学一个分支,在道德境界的追求,也认同天地万物为一体。之所以有先后是良知上的一个自然的条理,是道理上的先后,是我们认识论上的先后,但本质上、本体上是一体的,是不可切割的,是没有厚薄之分,比如说知行合一念起念落有先后,但是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也可以这么说,人吃肉、猫吃鱼,不能说人比动物重要或者说猫比鱼重要,自然的条理即是如此。(3 )良知体悟之后,其效验、光景非常撩人。因为体悟良知之后,哲学思考常常遇到一些疑问便能迎刃而解。比如说什么是圣人、什么是道德思考和实践的试金石指南针、如何能点铁成金、什么是本体之乐。其实这种光景说出来,肯定也是形状大略,但是能够解.决一些节点问题,比如当你感受到内心笃定,似有指南针,你会知道自己于道近矣;比如说你无所不乐等,你也会知道自己于道近矣。说完良知之后,就必须说说功夫怎么做了,我想大概有以下四个字来总结:( 1) 志,首先是立志。大家还记得小时候的的作文我的理想是什么吗?我记得的很清楚,我作文本上写的是立志做一名科学家,我还真朝这方面努力过,高中分文理科的时候,我更喜欢文科,但为了理想依然然绝然的选择理科。但接下来,我并不打算往下讲我的理想是被扼杀,还是被扼杀了,也不关心你们的理想什么,而是要说先生学问这里立志是要立什么志。先生这里立志并不是做什么职业、变不变成土豪,而仅仅是做圣人,如果你觉得做圣人太高调了的话,可以换一个说法,达到念念不忘天理的境界。立志之后,就必须要专一,坚定或者用先生的话来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所以以后见到捂着心口走路这个姿势的人,你一定膜拜咯,因为这个人是持志如心痛。但是说实话,做圣人真的很难,先生怕一般资质的人立志只有不能够坚持,所以加了一句勿忘勿助。就像种了一棵树,只管精心栽培,自然会枝繁叶茂,如果每天都想着树怎么还没长高,不断挪动,恐怕树也活不长。( 2) 诚,于一言一行(意之所用处)处省察克治、诚心正意。这里的诚主要指的是不自欺,无论是慎独,还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还是省察克制,关键是一个诚字。为什么诚字如此重要,就是因为正心诚意要无一毫意必固我,而固我又是一种本能,从娘胎里带出的,尤其是固我常常导致过与不及的私欲产生,克制起来相当困难,有时候就会给自己伪装;另外,如高尚的动机、受到教育、别人的眼光等,夹杂在这个克制对抗中,又会让伪装更厚,所以说不自欺很重要。那么诚或者说不自欺的尺度是什么呢?就是宋儒、明儒追求的“民胞物与”、“天地万物一体”,这么说可能抽象,不妨通俗一点,那就是将自己纳入到事物之中去,看作其中一个因素去考虑,才能对自己客观,对自己客观之后,才能对所遇到的人和事客观,才能做到诚心正意,才能未发之中。(3 ) 证,以天地万物、人情事变印证心体之道。之所以提一个证字,一方面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表意的象形文字、道法自然的审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等,都必须要借助物像的东西来表达思想、观点,传递信息,那么常常用天地万物来印证思想也是必不可少,比如说前面的名篇岩中花树讲场景的多,说概念的地方少;同时,先生将自己的学问定义为人情事变的学问,那么人情事变自然是处处用来印证学问和功夫,比如当陆澄得知小儿生病,手足无措时,先生指点他要关注内心的平衡,过度关心包含私欲;比如说为人处事一门心思去猜测别人的不诚信、欺诈会使自己陷入欺诈和不诚信,远离尧舜之道等等。另一方面跟先生的学问主张有关,先生主张从心之本体处入手,那么外在事物必然会是一种辅助,一种用来印证道理的素材,天地万物、人情事变皆备于我,皆为感受良知应感而动、随物而照服务。(4 ) 勤,君子不器,随物而格,勤致良知。必有事焉或事中磨被认为先生学问接地气的标志,我觉得事中磨的提法是一个勤下功夫的问题。致良知有三部曲,静坐息私虑省察克制何思何虑,初学时人欲明显,一抓一个准,用静坐息思就可以;第二部是最难、最关键,因为好色、好货、好名藏在细体入微处,甚至装扮成一个诚实的小男孩,让我们不易察觉,这个时候需要省察克制,如果不历事,省察克制就见不到功夫,一旦突然有事,私欲又会袭上心头。在事上下功夫下功夫也是一个“集义”过程,一个明理的过程,等到“端拱而治”,六卿各司其职时,自然达到“何思何虑”、“未发之中”,也就是致得良.知,做圣人咯。先生的主要思想就说这么多,不复杂,却也不简单。不复杂是因为义理轮廓明晰,就在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3 个论断里面;不简单是因为细节处处处可用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去往复解释,是因为“我”实践的学问需要身体力行,在事中磨炼才能体悟。我想还说说为什么要学习阳明学?第一点,我觉得是对“终极”的思考的本能。大部分甬上阳明的习友都认为,保安是最无私、最深刻的教育家,因为他们见到任何陌生都会恭敬的问上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陌生人回答这个问题时,肯定会有那一瞬间的犹豫,如果对这个犹豫去深入探究,就会引发对“终极”思考。相信关注这篇文章的人,大多数是珍视这个犹豫的瞬间的人,是想认真回答保安三问的恐龙。阳明先生作为一门对天道体悟的学问,作为内修学问的巅峰,在解决保安三问很有一套的,不信你可以试试。第二点选择先生的学问,就是选择过一种“省察克治”的人生。先生的学问有如此大的生命力,就在于有一整套“我”实践功夫理论,无论是追求做圣人的恐龙,还是心怀诗和远方的苟且者,都可以用这套功夫来完善自己,用鸡汤一点话就是可以做更好的自己。这套功夫论里面,省察克治可能比较关键,它可以帮助我们知道意之所起,知意之所用,知道了意之所起,知意之所用,才敢说自由精神,才敢说我的人生我做主。第三点选择先生的学问,可上应圣学精神,下对现代生活。先生的学问从圣学中来,是为己之学的巅峰,既有圣学仰之弥高的精神,也有一般的修身功夫指南。很多人学国学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学一大堆之乎者也,与实际生活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阳明学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先生主张随物而格,无论从事的行业是什么,都是印证天理的素材,真正的追求是致得心中良知,那么把工作做好事致良知的过程,致良知可以更好做好工作,两者相得益彰。因此选择先生的学问,上可应圣学精神,下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诚意正心,以四两拨千斤之法统御世利纷华,不忘初心。谢谢各位的耐心。附录:心学(传习录)构架1、 心学的核心理论:心即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2、核心概念:心、理、知(行)、动(静)、格物(正心、诚意、致知)、戒慎恐惧、集义、主一(居敬、穷理)、物来顺应、克己(克私欲)、必有事焉(事上磨)、寂、至善、惟精惟一、博文约礼3、重要比喻:温清(知行合一)、勤拭良知之镜(功夫)、不作花想不作叶想(勿忘勿助、致良知)、不器(不着私意,但循天理)、头脑(致良知之关键、要领处)、持之如心痛(立志)、本末(尊德性而道学问)、金子成色(立志、良知公共性)、好好色(恶恶臭)(知行合一)4、名篇名章: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论知行合一)、除花间草(事中磨时动气是恶,循理是善;若.从吾身心出发,事情才有善恶;若廓然大公,是的便还他是,非的便还是,即是儒非佛;循天理不着私意即未发之中)、拔本塞源论(论良知)、金子成色论(论致良知)、岩中花树(论心外无物);南大吉改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