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诊断学讲义总论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403666 上传时间:2018-08-03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3.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放射诊断学讲义总论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放射诊断学讲义总论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放射诊断学讲义总论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郭德纲有句名言“大家都会说话,您花钱听我说话,我得对得起您的票钱,让第一排的和最后一排的观众都听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3,放射诊断学 Diagnostic radiology,4,概述,1895年:德国科学家威廉康纳德伦琴(Wilhelm Conrad Rontgen)发现X线,以后不久X线就用于人体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形成了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 radiology)的新学科,奠定了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eology)的基础。 伦琴因此于1901年获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5,伦琴妻子贝莎的戴有婚戒的手的照片,伦琴X射线机,二十世纪初的X线检查,6,概述,1895年11月08日威廉康纳德伦琴 (Wilhenlm Conrad Rontgen) 发现X线 1895年12月22日 经15分钟照射,照出第一张X线照片 1896年01月01日 给Exner教授新年贺卡 1896年01月05日 维也纳报纸“Die Presse”报道 1896年01月06日 传遍全世界 1896年01月23日 “Nature”杂志发表,7,概述,50年代到60年代开始应用超声与核素扫描进行人体检查,出现了超声成像(ultrasonography,USG)和闪烁成像(-scintigraphy)。,8,概述,70年代和80年代: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X-ray CT或CT)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MRI) 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ECT) 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9,概述:CT,1917年澳大利亚数学家Radon发表多元理论,提示开发CT的可能性 1971-1972年英国的Hounsfield发明,并开始用于临床 1972年其成果发表在“British Institute of Radiology” 1973年发表在“Radiology” 1973年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1979年 Hounsfield 和美国人科马克一起获得1979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10,概述:MR,1946年美国学者Purcell和Bloch发现磁共振现象-1952年获诺贝尔物理奖 1971年Damadian发现肿瘤组织的T1、T2值比正常组织长 1973年lauterbur发表了两个充水试管的第一幅磁共振图像 1978年Mallard等用0.04T得到人体图像 1980年MRI开始用于临床,11,概述:DSA,70年代迅速兴起的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即在影像监视下采集标本或在影像诊断的基础上,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使影像诊断学发展为医学影像学的崭新局面。 介入放射学已傲然与内科、外科并列成为临床三大学科之一。,12,概述:DSA,古代埃及人使用天然芦苇的管茎区扩张尿道狭窄,利用置管方式解除 呼吸道、消化道、尿道等体内管道器官的阻塞性疾病; 1904年Dawbon对颜面血肿供血动脉的拴塞治疗; 1929年Forsmann在自身体内进行的有芯导管插管; 1967Margulis提出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一词; 1976年Wallace首先系统地解释并使用;,13,概述:DSA,1953年Seldinger创立经皮血管穿刺技术这是现代介入诊疗技术的基石; 1964年Dotter和Judkin介绍了经皮穿刺利用同轴导管系统对外周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进行了扩张和再通术,为今后的球囊成型术和内支架置放术奠定了基础。,14,概述:影像诊断学的现在,普通X线影像仍处于重要地位,已开始Filmless. 特殊检查(各种造影检查)虽逐渐增加,但是占总检查比例仍很低()。 由于介入放射学的发展,DSA近年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单纯用于诊断的血管造影还很少。 CT已出现毫秒级、多层螺旋扫描、三维成像、血管造影、模拟手术路径。 开放式MRI已应用于临床,扫描速度以秒为单位 (EPI),血管、泌尿道、胆道、胰管显像已渐趋完善。,15,概述,学习医学影像学的目的: 了解影像成像技术的基本成像原理、方法和图像特点; 掌握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和不同成像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与限度,以便能正确选用,并能理解医学影像学的检查结果。 了解介入放射学基本技术及应用指征,以利于合理应用。,16,一、 X线成像 (一)X线的产生及其特性,伦琴(Wilhelm Conrad Rontgen)1895年在研究阴极射线时意外发现用黑色厚纸包裹的阴极射线管会使1米外的涂有亚铂氰化钡的荧光屏发出荧光。 伦琴称之为X线,后为纪念发现者,称为伦琴射线。 伦琴之妻帮助其拍下第一张X光片。,17,一、 X线成像 (一)X线的产生及其特性,1、X线的产生 X线是在真空管内高速行进成束的电子流撞击钨(或钼)靶时而产生的。 X线发生装置,主要包括X线管、变压器和操作台。,18,19,一、 X线成像 (一)X线的产生及其特性,1、X线的产生 X线管为一高真空的二极管,杯状的阴极内装着灯丝;阳极由呈斜面的钨靶和附属散热装置组成。 变压器为提供X线管灯丝电源和高电压而设置。 操作台主要为调节电压、电流和曝光时间而设置,包括电压表、电流表、时计、调节旋钮和开关等。,20,21,一、 X线成像 (一)X线的产生及其特性,2、X线的特性 X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波长范围为0.00650nm。 X线诊断常用的X线波长范围为0.0080.031nm(相当于40150kV时)。 在电磁辐射谱中,居射线与紫外线之间,比可见光的波长要短得多,肉眼看不见。,22,一、 X线成像 (一)X线的产生及其特性,2、X线的特性 1)穿透性:X线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波长很短,具很强的穿透力; 能穿透一般可见光不能穿透的各种不同密度的物质; 在穿透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吸收。 X线的穿透力与X线管电压成正比。 X线的穿透力还与被照体的密度和厚度相关。,23,一、 X线成像 (一)X线的产生及其特性,2、X线的特性 2)荧光效应: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X线作用于荧光物质,使波长短的X线转换成波长长的荧光,这种转换叫做荧光效应。 荧光物质:硫化锌镉、钨酸钙等。,24,一、 X线成像 (一)X线的产生及其特性,2、X线的特性 3)摄影效应:摄影效应是X线成像的基础。 涂有溴化银的胶片,经X线照射后,感光并产生潜影,经显、定影处理,感光的溴化银中的银离子(Ag+)被还原成金属银(Ag),并沉淀于胶片的胶膜内。此金属银的微粒,在胶片上呈黑色。 未感光的溴化银,在定影及冲洗过程中,从X线胶片上被洗掉,因而显出胶片片基的透明本色。 依金属银沉淀的多少,便产生了黑和白的影像。,25,一、 X线成像 (一)X线的产生及其特性,2、X线的特性 4)电离效应:是放射防护学和放射治疗学的基础。 X线通过任何物质都可产生电离效应。 空气的电离程度与空气所吸收X线的量成正比,因而通过测量空气电离的程度可计算出X线的量。 X线进入人体,也产生电离作用,使人体产生生物学方面的改变,即生物效应。,26,(二)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X线成像基于三点: X线的特性,即其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摄影效应; 人体组织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 经过显像的过程,例如经X线片、荧屏或电视屏显示才能获得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27,(三)X线图像特点,X线图像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组成; 以密度反映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及病理状态;,28,(三)X线图像特点,物体:密度大、厚度大,成白色影。如:石头、金属密度小、厚度小,成黑色影。如:衣物,29,(三)X线图像特点,人体:密度大、厚度大,成白色影。如:骨骼、结石密度小、厚度小,成黑色影。如:肺组织、含气脏器,30,不同密度组织(厚度相同)与X线成像的关系,31,人体组织密度差异和X线影象关系表,32,澳洲艾尔斯岩,33,(四)X线的检查方法,自然对比: 利用人体组织、器官本身密度不同的差异来形成对比清楚的影像者称为自然对比。 按密度分为四类:骨骼软组织(包括皮肤、肌肉、内脏、软骨)液体(血液及体液)脂肪和存在人体内的气体。,34,(四)X线的检查方法,人工对比: 对于人体内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用人为的方法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显出影像,称为人工对比。 这种方法称为造影检查,简称造影。 引入的物质叫做造影剂(Contrast Medium)。,35,(四)X线的检查方法,1、普通检查 1)透视(Fluoroscopy) 经济,操作简便,最为常用,用于胸透、腹透、透环、体检等。 透视可以观察内脏的解剖形态、病理改变,并进行动态观察。 缺点是细微病变(如粟粒型肺结核等)和密度、厚度较大的部位(如头颅、脊椎等)看不太清楚,且透视仅有书写记录,患者下次复查时不易做精确的比较。,36,37,(四)X线的检查方法,1、普通检查 2)摄片(Radiography) X线检查的主要方法。 影像清晰、对比度和清晰度好。 可永久保存,便于分析对比、集体讨论和复查比较。 缺点是不能动态观察和观察功能改变,检查范围受胶片大小的局限。,38,39,(四)X线的检查方法,2、特殊检查 1)体层摄影(Tomography) 体层摄影是通过特殊的装置和操作获得某一选定层面上组织结构的影像,而不属于选定层面的结构则在投影过程中被模糊掉。 常用于肺部疾病的检查,显示气管、支气管有无狭窄、阻塞或扩张等。 现在极少使用,为CT所替代。,40,体层摄影原理示意图,41,体层摄影,42,(四)X线的检查方法,2、特殊检查 2)软线摄影(Molybdenum target radiography) 多用钼靶球管,钼的原子序数为42,能产生长波射线(软线)多,穿透力强,适用于软组织X线照相 多用于乳腺疾病的诊断。,43,(四)X线的检查方法,2、特殊检查 3)高仟伏摄影 是指用120KV以上的电压拍照X线照片。 优点是X线穿透力强,以胸部照片而论,如被锁骨、肋骨或纵膈遮蔽的病灶容易显见;胸水或胸膜增厚遮蔽的肺部病灶也能够看到。,44,(四)X线的检查方法,2、特殊检查 其他: 放大摄影,采用微焦点和增大人体与照片距离以显示较细微的病变; 荧光摄影,荧光成像基础上进行缩微摄片,主要用于集体体检; 记波摄影,采用特殊装置以波形的方式记录心、大血管搏动,膈运动和胃肠蠕动等。,45,(四)X线的检查方法,3、造影检查 人体组织结构中,有相当一部分,只依靠它们本身的密度与厚度差异不能在普通检查中显示。 造影检查是将高于或低于该器官组织结构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明显对比以显示其形态与功能的方法。,46,47,腰椎脊髓造影前后位( A )和侧位( B )摄片。造影剂和骨骼呈白色,马尾的神经纤维呈暗色,48,49,(四)X线的检查方法,3、造影检查 1)造影剂: 高密度造影剂:原子量高,比重大硫酸钡:用于食管、胃肠造影;碘剂:血管、胆系、泌尿系、脊髓、支气管、瘘道、子宫输卵管造影。,50,(四)X线的检查方法,3、造影检查 1)造影剂: 低密度造影剂:原子序数低、比重小。 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用于蛛网膜下腔、关节囊、腹腔、胸腔及软组织间隙的造影。,51,(四)X线的检查方法,3、造影检查 2)造影检查方法: 直接引入法:将造影剂直接引入器官内或器官周围,使之形成对比。,52,(四)X线的检查方法,3、造影检查 2)造影检查方法: 直接引入包括几种方式; 口服法:食管及胃肠钡餐检查; 灌注法:钡剂灌肠,支气管造影,逆行胆道造影,逆行泌尿道造影,瘘管、脓腔造影及子宫输卵管造影等; 穿剌注入法:可直接或经导管注入器官或组织内,如心血管造影,关节造影和脊髓造影等。,53,54,(四)X线的检查方法,3造影检查 2)造影检查方法: 间接引入法:造影剂先被引入某一特定组织或器官内,后经吸收并聚集于欲造影的某一器官内,从而使之显影。,55,(四)X线的检查方法,3、造影检查 2)造影检查方法: 间接引入法包括: 吸收性:淋巴管造影。 排泄性:静脉胆道造影、静脉肾盂造影、口服法胆囊造影。,56,57,(四)X线的检查方法,3、造影检查 3)造影检查前的准备: 了解患者有无造影的禁忌证,如严重心、肾疾病和过敏体质等; 作好解释工作,争取患者合作; 造影剂过敏试验,一般用1ml30%的造影剂静脉注射,观察15分钟,如出现胸闷、咳嗽、气促、恶心、呕吐和荨麻疹等,则为阳性,不宜造影检查。,58,(四)X线的检查方法,3、造影检查 4)造影反应的处理: 作好抢救准备,严重反应包括周围循环衰竭和心脏停搏、惊厥、喉水肿、肺水肿和哮喘发作等。 严重反应时,应立即终止造影并进行抗休克、抗过敏和对症治疗; 呼吸困难应给氧; 周围循环衰竭应给去甲肾上腺素; 心脏停搏则需立即进行心脏按摩。,59,罗马,60,(五)X线诊断原则与步骤,1、 X线诊断原则 熟悉人体的解剖和生理; 熟悉正常的X线表现; 了解疾病的基本变化和演变过程的X线表现; 识别所见影像在生理上和解剖上是否正常。,61,(五) X线诊断原则与步骤,2、X线诊断步骤原则 1、诊断以X线图像为基础,因此需要对X线影像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分辨正常与异常;了解X线影像所反映的正常与病理的解剖特点。 2、综合X线各种病理表现,联系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及其他临床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推理,才可能提出比较正确的X线诊断。,62,(五) X线诊断原则与步骤,2、X线诊断步骤 1)注意投照条件 2)按照一定顺序,全面、系统观察 3)注意区分正常与异常 4)注意观察受检器官与结构的形态和密度变化,63,(五) X线诊断原则与步骤,2、X线诊断步骤 5)要点: 病变的位置和分布:肺尖结核,肺底肺炎 病变的数目:单发结核、肿瘤,多发转移瘤病变的形态:片状炎症,球形肿瘤结核 病变的边缘:良性瘤、慢性炎症边清, 病变的密度:骨高增生,低破坏、疏松 邻近器官和组织的改变:胸腔积液、肺不张器官功能的改变:胸膜炎膈肌运动,64,(五) X线诊断原则与步骤,2、X线诊断步骤 6)综合X线各种病理表现,联系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及其他临床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推理。 X线表现常无特征;异病同影:肺炎结核 不同发展阶段、类型而出现不同表现;同病异影:肺癌包块、空洞,65,(五) X线诊断原则与步骤,2、X线诊断步骤 7)其他要点: 年龄:肺门淋巴结肿大:儿结核,老肺癌 性别:胃癌:男多于女 职业史和接触史:矽肺 生长和居住地区:包虫病西北牧区,血吸虫华东 结合其他检查:生化、病理,66,(五)X线诊断原则与步骤,3、X线诊断三种结果 1)肯定性诊断:骨折 2)否定性诊断:排除骨折 3)可能性诊断:肺内包块,可能结核瘤、脓肿、良性肿瘤、恶性肿瘤,67,(六)X线检查中的防护,1、放射防护的意义: X线穿透人体将产生一定的生物效应。 接触的X线量过多,超过容许曝射量,就可能产生放射反应,甚至产生一定程度的放射损害。 如X线曝射量在容许范围内,一般则少有影响。 不应对X线检查产生疑虑或恐惧,而应强调和重视防护,如控制X线检查中的曝射量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安全合理的使用X线检查,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X线曝射,以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健康。,68,(六)X线检查中的防护,2、放射防护的方法和措施 技术方面:可以采取屏蔽防护和距离防护原则; 患者方面:选择恰当的X线检查方法,设计正确的检查程序。 放射线工作者方面:应遵照国家有关放射护卫生标准的规定制定必要的防护措施,正确进行X线检查的操作,认真执行保健条例,定期监测射线工作者所接受的剂量。工作时要加强自我防护。 在介入放射学操作中,应避免不必要的X线透视与摄影。应采用DSA设备,USG和CT等进行监视。,69,(六)X线检查中的防护,保护自己: 避免直接暴露在射线下 进入有放射线的环境内,必须有防护措施。 尽量远离放射源(放射线与距离成3次方衰减) 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曝线 保护患者: 避免不必要检查 小儿、妇女注意性腺的防护 怀孕妇女尽量避免放射线检查,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思考题:,1、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内容是什么? 2、X线的产生的原理? 3、X线的特性是什么? 4、X线的常用检查方法有哪些? 5、X线诊断原则与步骤是什么? 6、X线诊断有哪三种结果?,95,The end 2013.9,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