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环境 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397667 上传时间:2018-07-26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2.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与环境 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人类与环境 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人类与环境 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人类与环境,1,第一节 人类环境与生态平衡,2,(一)人类环境的分类,一、人类环境,3,十大全球环境问题,4,(二)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因素 1.生物因素2.化学因素 3.物理因素 4.社会心理因素,5,(一) 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微生物 寄生虫 支原体 原虫 生物毒素,环境中能引起健康危害的的生物病原因子,老传染病与新传染病共存: 霍乱、伤寒、鼠疫、炭疽 HIV、疯牛病、非典、禽流感、人-猪链球菌感染,6,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洪水、地震、风景、火山爆发,生活性三废排放 生产性三废排放 交通运输,化学组成变化 空气 水 土壤 食物,(二) 化学因素 (Chemical factor),硫氧化物SOx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烟尘,挥发性烃类CHx重金属化合物Pb,Mn苯并芘B(a)P,7,燃料废气:烟、COx、NOx、SOx 汽车尾气、火车废气、废渣 金属与重金属:镉、铬、汞、铅、锌、砷、农药化肥:有机磷、有机氮其他有机物:氰、酚、塑料、洗涤剂、环境雌激素、二噁英、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人类健康有 损害的化学物,8,气象因素:温度、湿度、气流、气压、热辐射,电离辐射:X线和射线 非电离辐射:红外线、紫外线、激光微波、超短波、短波、中波、长波 噪声、振动,电磁辐射:雷达站、手机、微波炉、 电磁灶、电视、电脑,(三) 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物理因素 人类环境,9,(四) 社会心理因素 (Social psychological factor),政治制度 经济水平 文化程度 生活方式 卫生服务,心理,人类健康,10,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一)生态系统 定义 生物圈中的生命物质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彼此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共同构成生物与环境的综合体 组成 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功能,11,(二)生态平衡 概念 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存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的传递,彼此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 特点 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生态失衡 食物链 生物群落中动、植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关系。,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12,对人类重要性,正面:在生态系统中维持物质能量流动,保持生态平衡,负面: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生物放大,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食 物 链,13,DDT农药在环境中的富集作用,14,三、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一)人类对环境的影响1.人类对环境的依赖性 2.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15,人体血液中和地壳中元素含量的相关性,16,元素在海水中丰度与其生物必需性,17,适应,长期适应,短期适应,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长期进化,形成了对环境的适 应。在不同纬度,人肤色差异 很大。人的大拇指两节,便做 精细动作,猩猩大拇指三节,便握持攀援。,生理生化调节,与不利环因素保持平衡,在进入黑暗的空间后,瞳孔会扩大。从事高温作业一段时间后,汗液的分泌会减少。“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臭”,18,(二)环境对人类的影响1.资源环境锐减危及人类生存 2.有害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剂量-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人群健康效应谱,19,剂量-效应关系: 环境有害因素的暴露剂量与个体内生物学效应强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 是环境有害因素的暴露剂量与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率。 人群健康效应谱: 是指人体对环境污染物的作用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20,日本四日市污染状况(1961年),中国某城市大气污染,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o l l u t i o n a n d i t s e f f e c t o n h e a l t h,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21,(一)环境污染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中某种物质的含量或浓度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致使环境质量降低,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与环境的现象。,一、环境污染与环境污染物,22,(二)环境污染物1.生产性污染2.生活性污染 3.交通性污染 4.其他,23,(三)环境污染物的转归 1.污染物的迁移 2.污染物的转化 3.污染物的自净作用,24,(四)污染物在人体的吸收、分布与代谢 1.暴露途径 2.体内的分布与贮存 3.转化与排泄,25,二、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一)污染物的理化特性(二)暴露剂量(三)持续暴露(接触)时间 (四)个体感受性(五)联合作用,26,Effec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s to mankind healthy,痛痛病,铊中毒,海豹畸形,水俣病,三、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27,(一)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university)多样性(diversity)复杂性(complexity)长期性(long-term),28,(二) 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水俣病,癌 症,胎儿畸形,29,1.直接危害 (1)急性危害,特点,事故性泄露 一次大量排放 不良气候条件、特殊的地形,成因,常常是事故性排放 易感人群发病率高 常为多种污染物联合作用,30,轻度中毒 轻度中毒主要是刺激症状,表现为流泪、眼刺痛、流涕、咽喉部灼热感,或伴有头痛、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检查可见眼结膜充血、肺部可有干罗音,脱离接触后短期内可恢复。,31,中度中毒 接触高浓度硫化氢后以脑病表现为显蓍,出现头痛、头晕、易激动、步态蹒跚、烦躁、意识模糊、谵妄、癫痫样抽搐可呈全身性强直一阵挛发作等;可突然发生昏迷;也可发生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后心跳停止。,32,重度中毒 接触极高浓度硫化氢后可发生电击样死亡,即在接触后数秒或数分钟内呼吸骤停,数分钟后可发生心跳停止;也可立即或数分钟内昏迷,并呼吸聚停而死亡。死亡可在无警觉的情况下发生,当察觉到硫化氢气味时可立即嗅觉丧失,少数病例在昏迷前瞬间可嗅到令人作呕的甜味。死亡前一般无先兆症状,可先出现呼吸深而快,随之呼吸聚停。,33,(2)慢性危害 小剂量的污染物持续地作用于人体产生的危害。1)慢性中毒:水俣病、痛痛病,34,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环境毒物对免疫功能的抑制 化学物作为致敏原引起机体变态反应 少数环境化学物可引起自身免疫反应,35,引起免疫抑制或超敏性反应的部分常见环境化学物,36,3)干扰内分泌功能,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够改变内分泌系统功能,从而对整个机体或其后代,或其(亚)群体引起健康效应的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37,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 致癌物分类:第1类: 对人类致癌:对人类致癌证据充分第2类: 2A类 对人类很可能致癌2B类 对人类可能致癌第3类:对人类致癌性尚不能予以分类第4类:对人类很可能不致癌,1)致癌作用,(3)远期危害 经过较长的潜伏期后才表现出来的危害,38,已确认对人类致癌的物质、混合物及接触环境,致癌物质 致癌混合物 致癌的接触环境,39,常见致癌物质、混合物或接触环境及其癌症部位,40,常见致癌物质、混合物或接触环境及其癌症部位(续),41,常见致癌物质、混合物或接触环境及其癌症部位(续),42,对人类致癌的辐射及癌症部位或癌症,43,致突变作用: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发生可遗传 改变的作用,2)遗传毒性,突变类型,基因突变:DNA的碱基组成或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基因组突变:基因组中染色体数目的改变,致突变性:化学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引起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能力,44,3)生育毒性和发育毒性,反应停事件,45,某些可引起人类发育毒性的化学、生物和物理因素,46,2.间接危害,环境污染物在积累和迁移转化过程中,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危害。 (1)温室效应 (2)酸雨 (3)臭氧层破坏 (4)生物多样性锐减,47,(三) 环境污染与公害,1.公害(public nuisance)与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 ) 公害: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对公众造成的在安全、健康、生命财产和生活方面的危害。,48,公害病:与公害有因果关系的地域性疾病。 公害病特点: (1)在公害影响区域内的人群有与公害相关的共同性症状和体征。 (2)病区内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发病,甚至累及胎儿。 (3)除急性中毒外,大多具有低剂量、长时期危害、陆续发病的特点。 (4)公害病必须经过科学的鉴定和国家法律的认可,具有严格的法律意义。,49,历史上的几次重大公害事件,50,第三节 环境污染的防治,51,环境保护是我国基本国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环境保护法,52,(一)组织措施 1.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法 2.卫生监督和卫生管理 (二)规划措施 1.城乡建设和改造规划 2.工业企业规划和布局 (三)技术措施 1.改革工艺、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2.净化处理 3.制定、完善卫生标准,环境污染的防治,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