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46653 上传时间:2019-12-29 格式:PPT 页数:185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5页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5页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 目录 一 碳排放背景及对全球影响 碳排放的核算 二 碳排放要求 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 三 碳排放应对措施 能源结构调整 四 碳排放管理体系标准及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效果评价规则解析 碳排放背景及对全球影响碳排放 释义 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 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因此用碳 Carbon 一词作为代表 虽然并不准确 但作为让民众最快了解的方法就是简单地将 碳排放 理解为 二氧化碳排放 多数科学家和政府承认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为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 碳排放 与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 如煤 石油等 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 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 也就是常说的 温室效应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 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 冰川和冻土消融 海平面上升等 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我们都清楚知道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及生态系统带来的灾难 极端天气 冰川消融 永久冻土层融化 珊瑚礁死亡 海平面上升 生态系统改变 旱涝灾害增加 致命热浪等等 现在 不再是科学家在预言着这些改变 人类已开始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挣扎着求生存 但这一切只不过是气候变化的影响之序幕 我们正在经历危险的气候变化 升温的车轮越转越快 要阻止这场灾难 我们必须马上行动 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 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 从长期来看 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 大气中的水蒸气 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 如甲烷 臭氧 氟利昂等 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 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 因此 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 被称为 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 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 温室气体含量不断的升高使得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 同样对全球气候环境造成严重的变化和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 工业的开展和各种各样的不合理人类活动 使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 而其中主要被排放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 甲烷 氧化亚氮 氢氟碳化物 全氟化碳 六氟化硫等等 虽然在2009年 各个国家的领导人曾聚首哥本哈根 共同商议解决全球升温的方法 并协议签订协议书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但迫于国家的发展和重工业的开展 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仍然未能得到妥善的解决方法 温室气体的排放持续增高 使地球已经受到温室效应的诸多影响 其中 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对全球气候的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温室气体的浓度一直居高不下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而这一事实对我们全球的影响将是人类无法想象的 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 将直接导致地球气温上升 在1990 2000年之间 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 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 如煤 石油等 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 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 也就是常说的 温室效应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有关研究数据表示 倘若地球表面没有温室气体的存在 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比现在实际测到的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低33摄氏度 根据这一个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温室气体浓度的上升最直接的就是会给地球带来升温这一结果 南北极冰川融化受到温室效应的影响 全球气温上升 使到全球气候变化各异 其中南北极正遭受着温室效应对其的严重影响 大家都清楚 南北极布满着冰川与冰山 倘若温度升高使南北极的冰川和冰山全部融化 海面会上升六十公尺 到那時整個荷兰会被淹沒 孟加拉国亦会因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像马尔代夫这些海岛国家就更加不能逃过被海水淹没这一厄运 溫室效应使得地球变暖 不断融化的冰山迫使两极生物面临生存的危机 原本两极的雪与冰山可以将80 至90 的太阳光反射回大氣中 当白色的雪与冰山因融化而減少时 所能反射的太阳光也減少 這表示地表與海洋吸收的热越來越多 雪与冰山融化的情況也就更嚴重了 就以北极作为例子 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再不受到控制的話 科学家们估计在本世紀末時 北极冰山会減少50 至60 到時夏天也將因为溫度太高 冰山會全数融化 即使北极蘊含着丰富的石油与天然器资源 使人类能在极地地区更便利的开采能源 而在北极的交通往來也会变得更加方便 但一旦冰川全部融化 一些依赖浮冰区覓食的北极熊 海豹 海鸟等等的野生动物 将会因为冰川的融化而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大西洋飓风倍增海平面上升全球旱情加剧 所以 控制 碳排放 碳中和 这样的术语就成为容易被大多数人所理解 接受 并采取行动的文化基础 我们的日常生活一直都在排放二氧化碳 而如何通过有节制的生活 例如少用空调和暖气 少开车 少坐飞机等等 以及如何通过节能减排的技术来减少工厂和企业的碳排放量 成为本世纪初最重要的环保话题之 碳排放 碳排放原因 燃料本身就是有机碳氢化合物 所以如果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燃烧化学反应变成对人体和环境基本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 但二氧化碳正在被认为是对全球大气环境有危害的温室气体 就有可能成为有害物质而排放出 例如当燃料和空气的比例过小 混合气过稀 而导致发动机失火时就是如此 这是碳氢化合物 HC 排放的主要机理之一 碳烟的生成需要氧气严重不足 所以主要在非均质燃烧的柴油机中生成 汽油机因为燃料与空气均质混合后才燃烧 并且混合气一般不会太浓 所以一般没有碳烟 颗粒物 PM 排放也很少 但如果有机油进入混合气中 如活塞环坏了导致串机油或燃烧混合油的二冲程汽油机 则也会产生碳烟和颗粒物 另外 如果汽油机供油系统故障导致供油失控 则也会产生碳烟 氮氧化物 NOx 是由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反应生成的 包括NO NO2等 其中又以NO为主 但是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在大气状态下并不会发生化学反应 只是因为燃烧形成的1200 2400 的高温环境为氧气和氮气反应生成NO NO2创造了条件 才造成了氮氧化物 NOx 排放 这就是氮氧化物 NOx 排放的形成机理 铅盐直接来自于燃料 只要燃料不含铅 发动机就不会有铅污染 碳排放 碳排放不仅仅是燃料燃烧会产生 人口的增加 经济的增长也是会使碳排放增加的原因 燃料如果太多会导致混合气过浓而不能完全燃烧 其中含碳较多的成分要么变成含碳较少的碳氢化合物或醛类物质 气体 要么变成含碳较多结构更为复杂的颗粒物 PM 或者变成固体的碳烟颗粒物 也是PM 或者变成燃烧中间产物一氧化碳 CO 所以氧气不足造成的不完全燃烧产物是碳氢化合物 HC 排放的又一个机理 也是碳烟及颗粒物 PM 排放和一氧化碳 CO 排放的唯一机理 碳排放 碳排放计算走楼梯上下一层楼能减少0 218千克碳排放 少开空调一小时减少0 621千克碳排放 少用一吨水减少0 194千克碳排放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结束之后 低碳 概念开始高频率地走进人们日常生活 现在 杭州开始建设低碳城市 大家对碳排放量的多少非常关心 但又知道得很模糊 不知道到底该怎么算的 事实上 碳排放和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至于碳排放量有多少 有关专家给出碳排放的计算公式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公斤 耗电度数 0 785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公斤 油耗公升数 0 785 坐飞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公斤 短途旅行 200公里以内 公里数 0 275 中途旅行 200至1000公里 55 0 105 公里数 200 长途旅行 1000公里以上 公里数 0 139 火车旅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公里数 0 04家用天然气二氧化碳排放量 千克 天然气使用度数 0 19家用自来水二氧化碳排放量 千克 自来水使用度数 0 91此外 还有人发布了肉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肉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公斤 公斤数 1 24 据了解 碳足迹计算国际上有很多通用公式 这些公式是由联合国及一些环保组织共同制作的 在这些公式的基础上使用中国本土的统计数据和转换因子 使计算更符合中国国情 也更准确地反映你的实际碳足迹 在中国 每年的能源消费总量都发布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 比如 2008年 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为28 5亿吨标准煤 标准煤亦称煤当量 1吨标准煤的能量 约为0 7吨纯碳充分燃烧释放的热量 0 7吨乘以3 7得出 消耗1吨标准煤的能源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为2 6吨 任何普通人 只要记住 2 6 这个简单数字 就能从国家公布的统计报告中 估算出中国全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以2008年为例 全年能源总消费量为28 5亿吨标准煤 其中3亿吨来自传统生物质能源 非化石燃料 2 5亿吨来自可再生能源 实际消费的化石燃料能源量为23亿吨标准煤 23亿吨乘以2 6 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9 8亿吨 根据当年的统计公报 中国人口为132802万人 由此计算出 2008年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 5吨 这与国内外学术界认可的数字十分吻合 中国钢铁企业碳排放受企业能源结构 电力排放因子 工艺路线 流程结构与关键技术等因素影响 钢铁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源于能源动力系统 研究表明 中国钢铁工业的排放中 能源 燃料 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约占钢铁工业排放总量的 以上典型钢铁联合企业 的能源供应依靠煤炭 主要用于生产焦炭 而由焦炭消耗所引起的直接碳排放占 以上 中国电网结构以火电为主 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较高约为美国的 倍 日本的 倍 法国的 倍如果用目前通用方法计算 按照企业 的外购电水平 采用法国电力排放因子计算将比采用中国电力排放因子计算结果低 中国钢铁产业以长流程高炉转炉流程为主导 中国处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 钢铁存量分布生产阶段的暂时性存量大而处于循环阶段的社会应用存量相对不足 由此导致中国钢铁工业结构以高炉 转炉工艺为主 电炉短流程相对较少 而以天然资源为源头的长流程碳排放量是短流程碳排放量的 倍 长流程钢铁企业工艺结构对碳排放影响也非常明显 比如焦炭自产率 烧结球团矿自产率 高炉转炉匹配程度 产品结构等对企业碳排放的影响非常直接 如 自产焦炭 或 相对焦炭完全外购所产生的过程 直接排放要多 和 冶金技术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碳排放强度 蓄热燃烧技术 热装送 能源中心等为代表的综合节能技术的突破与推广应用 使得 年来中国钢产量增长近 倍 而能源消耗总量仅增加了约 企业层面的 排放计算需要接轨国际通用的分析框架且保证适合微观工业过程的特点 首先 企业碳排放计算应该包括 个范围范围 为直接温室气体排放 范围 为采购电力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范围 为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 包括采购原燃料的生产及运输等 其次 方法应该符合国际通用方法的一般性原则 即直接碳排放应当遵循边界内碳平衡原则 排放量 碳输入 碳输出 其中 对于中间过程应该采取碳追踪方式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并且在计算过程不断验证和修正企业碳排放因子 显然 物质流方法符合这些技术要求 最后 正确计算副产品带来的碳抵扣 明确循环经济下钢铁企业 园区由工业共生带来的冶金过程碳抵扣 那么如何展开方法 方法是一种基于碳物质流分析的钢铁企业碳排放评估方法 方法包括边界确定 排放清单 碳元素流分析 排放因子选取以及排放计算 核心是依据碳元素平衡原理和物质流分析方法研究钢铁生产过程的碳代谢规律 1 系统边界对于上游 直接排放源与间接排放源输入选用厂界边界 下游采用功能边界 即所有以工业共生方式参与钢铁冶金过程碳资源转化的能量与化学品都包含在边界内 对于运输部分仅计算厂内以生产为目的的半成品运输消耗 钢铁企业 排放计算系统边界 通过上图列出碳排放清单企业碳排放清单包括直接碳排放清单 间接碳排放清单清单项目 因子选取固体燃料碳排放因子的计算按照排放系数 推荐排放系数 企业燃料热值 碳氧化因子 推荐排放系数指 年 排放系数 碳氧化因子根据设备情况确定 焦碳的碳排放因子取 高炉煤气 电力排放因子选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当年区域电网碳排放因子 通过碳物质流平衡分析确定非标准组分 如粉尘 污泥等 含碳量与碳排放因子 其他产品 半成品 如烧结矿 废钢 水泥等 的碳排放因子选用相关国内研究成果 没有研究数石灰石 云石等的含碳量计算通过活动强度乘以有效组分除以分子量乘44获得 计算方法企业碳排放评价相关定义有 企业 排放量 温室气体协议规定下企业碳排放量 单位 为吨粗钢 直接 排放量 实际工业过程研究范围内由碳元素引起的固定源碳排放量 包括工艺碳排放量及辅助系统的碳排放量 单位 间接 排放量 主要指外购电带来的碳排放量 单位 排放权抵扣 高炉渣 钢渣等的资源化利化 抵扣熔剂分解产生的 排放 能源外供抵扣也包括在内 单位 t 工艺 排放 实际生产过程中由工艺单元的燃烧 粉尘 污泥 炉渣等造成的不可避免碳排放 数值与工艺技术水平 煤气网络方案等相关 单位 理论最大碳减排潜力 在企业一定的工艺技术条件下 通过煤气网络优化 煤气资源高效利用等带来的最大碳减排潜力 不包括由系统余热回收和替代带来的碳减排效果 碳元素固定率 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对碳元素的矿化 产品化比例 即碳元素流最终固定在产品或者矿化相的量与系统碳输入量的比值 这个比例越高 说明系统的碳元素利用率越高 案例 以千万吨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为研究对象 该企业拥有年产1000万 粗钢生产能力 是中国典型的大型传统钢铁联合企业 企业主体工艺为高炉 转炉工艺 拥有焦化 烧结 球团 高炉 转炉 连铸连轧等生产单元以及发电 石灰窑 动力转化等辅助生产单元 其工艺结构为1 02 烧结矿 0 34 球团对应1 粗钢生产 941 15 生铁生产1 粗钢 产品主要以中厚板 线材和小型材为主 企业吨钢耗电量为 其中自发电比例为 渣产量 高炉渣 钢渣 其中 渣用于生产水泥 微晶玻璃等产品 收集和整理企业现场数据 按照物质流分析方法绘制图所示的案例企业碳元素物质流图 其中碳排放数据作为直接排放计算数据依据 该企业的主要碳输入为洗精煤 无烟煤 熔剂等物质碳含量为 3 主要的碳直接输出如表所示 表 列出根据案例企业实际情况计算和选取的部分碳排放因子 生产 粗钢 案例企业的直接碳排放量 为 间接碳排放量 为 主要由外购电力引起 碳排放抵扣 为 主要由水泥 微晶玻璃生产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引起 该企业碳排放量 为 通过碳物质流分析可知 在不进行任何工艺改造的情况下 由于燃烧 粉尘 污泥 炉渣等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碳排放量 为 所以 案例企业在无重大工艺革新情况下最大理论碳减排潜力 为 其潜力主要来自冶金煤气的高效利用 本案例中企业碳元素固定化率 为 企业可通过加强煤气资源回收 以煤气资源生产低碳化学品等方式提高碳元素的固定化率 碳排放 国际条约简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被认为是冷战结束后最重要的国际公约之一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 国际社会在1992年制定了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以下简称 公约 并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 公约 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达成了 京都议定书 以下简称 议定书 议定书 要求30多个附件一国家 包括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 在2008至2012年间 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平均比1990年削减 5 2 在得到占发达国家1990年CO2排放总量的55 以上的缔约发达国家批准后 议定书 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这标志着国际社会进入了一个实质性减排温室气体的阶段 人类发展史上首次具有了一个国际法律框架 用以限制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干扰 减少碳排放成为缔约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 议定书 设计的清洁发展机制 CDM 为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一个双赢的长期行动框架 是 议定书 设计的三个灵活机制之一 其初衷是为了各国可以采用最小成本且有效的方式来削减排放 各国可以运用这些机制相互协作以履行减排的承诺 该机制允许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减排项目来获取减排信用 并从2000年开始到第一个承诺期 2008 2012 执行 它既可以使发达国家降低减排的成本 同时又使发展中国家通过项目合作 获得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中国可以通过积极参与项目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 据估计中国可以提供全球CDM所需项目的一半以上 此外 碳交易市场也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之一 碳排放 国际条约执行效果及目标实现 议定书 生效是各国在政治 经济 能源 环境等方面利益相互妥协的结果 由于各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具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加上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在履行减排义务时付出的代价不同 所以在减排的国际谈判中不得不考虑各自的国家利益 使得谈判过程成为一个各个国家或利益集团在政治 经济 资源 环境等方面博弈的复杂过程 由于占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约40 的美国和澳大利亚没有批准 议定书 并且 议定书 最终文本是在谈判过程中对一些国家的减排义务作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才达成的妥协方案 所以 议定书 执行的意义和效果并不显著 即使 议定书 所规定的各项目标能够实现 与稳定气候变化的最终目标仍相距甚远 由于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较高 对经济将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所以 实力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无力承担如此巨大的经济负担 需要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 另一方面 减排的效果如何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国际社会实现稳定气候变化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碳排放 碳交易全球碳交易市场年均交易额已达300亿美元 预计将来还会大幅增加 在欧洲 企业可以通过买卖二氧化碳排放量信用配额来实现排放达标的目标 碳排放已经成为一种市场化的交易 在伦敦金融城 除了股票 证券和期货交易所外 还有不少专门从事碳排放交易的公司 早在2002年 英国就自发建立了碳交易体系 另外 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中 有60多家企业致力于研发有助减少碳排放的新技术 虽然在伦敦没有一所类似股票交易所的碳交易所 但是这些大大小小从事碳排放交易的公司企业却早就联合在一起了 碳排放价格一直处于波动状态 2006年交割的碳排放价格约为每吨16 50欧元 约合人民币165元 而2007年交割的碳排放价格则为17欧元 除英国外 欧洲各国目前都有活跃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2002年 荷兰和世界银行首先开始碳交易时 碳排放的价格为每吨5欧元左右 此后开始上扬 2004年达到6欧元 到2006年4月上旬 每吨价格超过了31欧元 2006年 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总额达280亿美元 为2005年的2 5倍 交易的二氧化碳量达到了13亿吨 英国 美国已经是全球碳排放交易的两大中心 担纲的分别是伦敦金融城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现在 参与碳排放交易的政治家和商人都将目光投向了亚洲 投向了中国 碳排放交易是用经济手段推动环保的国际通行办法 是清洁发展机制 简称CDM的核心内容 1997年开始接受签署的 京都议定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下的重要议定书 是碳排放全球交易的政策驱动力 根据 京都议定书 的约定 已发展国家 有已经核准的2008 2012年间温室气体排放量上限 同时 至2012年 温室气体平均排放量必须比1990年的水平低5 2 为减少 全球蔓延 的温室气体 京都议定书 同时规定 协议国家 现有169个国家 承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一定的碳排放减排目标 各国可将自己的减排目标分配给国内不同的企业 当某国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时 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 或排放许可证 英文简称CER 的国家 主要是发展中国家 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 或排放许可证 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 同样的 在一国内部 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的企业也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 或排放许可证 的企业那里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 或排放许可证 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 CDM便因此形成 碳排放形成 大宗商品交易 的国际市场 受 京都议定书 的政策牵引 英国早在2002年即启动自愿排放贸易计划 31个团体根据1998 2000年基线自愿性设定排放减量目标 包括了6种温室气体 2005年 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启动 该体系覆盖欧盟25个成员国 包括近12000个燃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的工业实体 遂使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伦敦金融城则是欧洲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中心 2006年 其碳排放交易额超过200亿欧元 历年来呈翻番增长趋势 走在环保问题的前列 已经为金融城带来了切实利益 伦敦金融城当局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迈克尔 斯奈德如此评价金融城的碳排放交易 美国目前尚未加入签署 京都议定书 其制定了 10年内减少20 的汽油用量 的发展减排计划 2003年建立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是全球首个以温室气体减排为目标和贸易内容的专业市场平台 其包括了二氧化碳 甲烷 氧化亚氮 氢氟碳化物 全氧化物 六氟化硫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交易 会员200余个 这足以使其成为碳排放交易的美洲中心 碳排放要求 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 万家企业范围 万家企业是指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以及有关部门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 初步统计 2010年全国共有17000家左右 万家企业能源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0 以上 是节能工作的重点对象 抓好万家企业节能管理工作 是实现 十二五 单位GDP能耗降低16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 约束性指标的重要支撑和保证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和 十二五 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国家组织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 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纳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企业均为独立核算的重点用能单位 包括 一 2010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二 2010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客运 货运企业和沿海 内河港口企业 或拥有600辆及以上车辆的客运 货运企业 货物吞吐量5千万吨以上的沿海 内河港口企业 三 2010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千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宾馆 饭店 商贸企业 学校 或营业面积8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宾馆饭店 5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商贸企业 在校生人数1万人及以上的学校 万家企业具体名单由各地区节能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以上条件确定并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汇总后对外公布 为保持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连续性 原则上 十二五 期间不对万家企业名单作大的调整 万家企业破产 兼并 改组改制以及生产规模变化和能源消耗发生较大变化 或按照产业政策需要关闭的 由各地省级节能主管部门自行调整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 十二五 期间新增重点用能单位要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开展相关工作 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依法强化政府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监管 推动万家企业加强节能管理 建立健全节能激励约束机制 加快节能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 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为实现 十二五 节能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二 基本原则1 企业为主 政府引导 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以企业为主体 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指导 扶持 激励 监管等措施 组织实施 2 统筹协调 属地管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万家企业节能行动的指导协调 相关部门共同参与 协同推进 地方节能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 做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实施工作 中央企业接受所在地区节能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管 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3 多措并举 务求实效 综合运用经济 法律 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强化责任考核 落实奖惩机制 推动万家企业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加强节能管理 推广先进节能技术 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节能效果 三 主要目标万家企业节能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长效节能机制基本形成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主要产品 工作量 单位能耗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部分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二五 期间 万家企业实现节约能源2 5亿吨标准煤 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 万家企业节能工作要求 一 加强节能工作组织领导 万家企业要成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挂帅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健全节能管理机构 设立专门的能源管理岗位 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 加强对能源管理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培训 开展能源管理师试点地区企业的能源管理负责人须具有节能主管部门认可的能源管理师资格 二 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制 万家企业要建立和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制 将本企业的节能目标和任务 层层分解 落实到具体的车间 班组和岗位 要将节能目标的完成情况纳入员工业绩考核范畴 加强监督 一级抓一级 逐级考核 落实奖惩 万家企业 十二五 年度节能目标完成进度不得低于时间进度 三 建立能源管理体系 万家企业要按照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GB T23331 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 逐步形成自觉贯彻节能法律法规与政策标准 主动采用先进节能管理方法与技术 实施能源利用全过程管理 注重节能文化建设的企业节能管理机制 做到工作持续改进 管理持续优化 能效持续提高 四 加强能源计量统计工作 万家企业要按照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17167 的要求 配备合理的能源计量器具 努力实现能源计量数据在线采集 实时监测 要创造条件建立能源管控中心 采用自动化 信息化技术和集约化管理模式 对企业的能源生产 输送 分配 使用各环节进行集中监控管理 建立健全能源消费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 定期开展能耗数据分析 要按照节能主管部门的要求 安排专人负责填报并按时上报能源利用状况报告 五 开展能源审计和编制节能规划 万家企业要按照 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 GB T17166 的要求 开展能源审计 分析现状 查找问题 挖掘节能潜力 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 在能源审计的基础上 编制企业 十二五 节能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各企业要在本实施方案下发的半年内 将能源审计报告报送地方节能主管部门审核 审核未通过的 应在告知后的3个月内进行修改或补充 并重新提交 六 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 万家企业每年都要安排专门资金用于节能技术进步等工作 要加强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积极采用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中推荐的技术 产品和工艺 促进企业生产工艺优化和产品结构升级 要加快实施能量系统优化 余热余压利用 电机系统节能 燃煤锅炉 窑炉 改造 高效换热器 节约替代石油等重点节能工程 要积极开展与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的合作 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改造 七 加快淘汰落后用能设备和生产工艺 万家企业要依照法律法规 产业政策和政府规划要求 按期淘汰落后产能 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和生产工艺 要加快老旧电机更新改造 积极使用国家重点推广的高效节能电机 交通运输企业要加快淘汰老旧汽车 船舶和黄标车 调整运力结构 八 开展能效达标对标工作 万家企业主要工业产品单耗应达到国家限额标准 有地方能耗限额标准的 要达到地方标准 客货运输企业要严格执行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 要学习同行业能效水平先进单位的节能管理经验和做法 积极开展能效对标活动 制定详细的能效对标方案 认真组织实施 充分挖掘企业节能潜力 促进企业节能工作上水平 上台阶 集团企业要组织各下属企业开展能效竞赛活动 九 建立健全节能激励约束机制 万家企业要建立和完善节能奖惩制度 将节能任务完成情况与干部职工工作绩效相挂钩 并作为企业内部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 安排一定的节能奖励资金 对在节能管理 节能发明创造 节能挖潜降耗等工作中取得优秀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 对浪费能源或完不成节能目标的集体和个人给予惩罚 十 开展节能宣传与培训 万家企业要提高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加强节约型文化建设 增强员工节能的社会责任感 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节能宣传与培训 定期对能源计量 统计 管理和设备操作人员 车船驾驶人员等开展节能培训 主要耗能设备操作人员未经培训不得上岗 宾馆饭店 商贸企业要加强对消费者的节能宣传 学校要把节能教育 环境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节能教育 环境教育宣传活动 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 保障措施 一 健全节能法规和标准体系 修订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 能效标识管理办法 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以及建筑节能标准和设计规范等部门规章 加快制 修 订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 产品能效等强制性国家标准 提高准入门槛 完善机动车燃油消耗量限值标准 鼓励地方依法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地方标准 二 加强节能监督检查 组织对万家企业执行节能法律法规和节能标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对未按要求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 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 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 对违规使用明令淘汰用能设备的企业 限期淘汰 未按期淘汰的 依法责令其停产整顿 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和地区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 电耗 限额标准的企业和产品 实行惩罚性电价 并公开通报 限期整改 对未设立能源管理岗位 聘任能源管理负责人 未按规定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或报告内容不实的单位 按照节能法相关规定对其进行处罚 三 加大节能财税金融政策支持 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 加快节能重点工程实施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继续支持企业实施节能项目 落实国家支持节能所得税 增值税等优惠政策 积极推进资源税费改革 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对节能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节能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模式 引导各类社会资金 国际援助资金增加对节能领域的投入 建立银行绿色评级制度 将绿色信贷成效与银行机构高管人员履职 机构准入 业务发展相挂钩 四 建立健全企业节能目标奖惩机制 探索建立重点耗能企业节能量交易机制 对在节能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对未完成年度节能目标责任的万家企业 由地方节能主管部门对其强制开展能源审计 责令限期整改 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曝光 金融机构要对其实施限制性贷款政策 对未完成节能目标的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 要在经营业绩考核中实行降级降分处理 并与企业负责人薪酬紧密挂钩 五 加强节能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节能管理 监察 服务 三位一体 的节能管理体系 加强政府节能管理能力建设 完善机构 充实人员 加强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 明确基本条件及要求 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国的省 市 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 配备监测和检测设备 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执法能力 建立企业能源计量数据在线采集 实时监测系统 六 强化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 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节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报道万家企业节能行动的先进典型 先进经验 先进技术 普及节能知识和方法 曝光和揭露浪费能源的反面典型 公布未完成节能目标的万家企业名单 追踪报道节能整改情况 碳排放应对措施 能源结构调整碳排放 应对措施综述与其他污染物不同 CO2的减排存在很大的技术难度 目前 主要有3种技术方向和选择 一是采取化石能源的替代技术 主要包括清洁能源替代技术 可再生能源技术 新能源技术 核能目前已经被排除在联合履约和CDM机制之外 二是提高能效 进而通过减少能耗实现削减CO2排放 三是碳埋存及生物碳汇技术 此外 税收等财政金融政策可以起到加速技术改造进程 优化资源配置 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的作用 碳排放 能源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对减排的作用明显但困难较大从目前情况来看 短期内 通过能源替代技术改变能源结构的作用有限 人类存在采用低碳或无碳的替代能源技术的可能性 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为此 重点研究了现有能源的相互替代的可能性与效果 在考虑宏观经济系统各个方面的复杂相互作用的基础上 我们初步建立了以减排政策为核心的一般均衡模型 应用这一模型对能源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 征收碳税等进行了政策模拟分析 主要结论如下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中 煤的比重为67 1 天然气的比重为2 8 如果将煤的使用比重降低1个百分点 代之以天然气 CO2的排放量会减少0 74 而GDP会下降0 64 居民福利降低0 60 各部门生产成本普遍提高 其中电力部门受影响最大 平均成本提高0 60 如果 气代煤 的比例为5 CO2的排放量会减少4 9 而GDP会下降2 0 居民福利减低2 0 电力部门平均成本提高2 4 因此 能源结构调整的后果是 一方面CO2排量会显著降低 另一方面GDP增长速度会放缓 居民福利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因此 即使在能源供给充分的条件下 能源结构调整的速度不应也不可能太快 碳排放 实施清洁生产技术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最有效的途径 根据以上预测 即使采取较积极的能源政策 包括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油气等清洁能源的比例 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仍占约60 而碳埋存和相关碳汇技术因成本等问题难以推广 因此 最可行也是最有效的技术减排措施就是采取清洁生产等技术来提高能效 特别是煤炭的清洁利用技术在未来15年中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能效技术不仅减少能源利用 减少排放 提高成本效益 还能通过技术转移发挥更大潜力 因此是CDM项目最优先的选择 另外 在农业方面 提高化肥利用率 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前提下 实现减少化肥消耗量 对于减少化肥生成过程中的CO2排放和保护环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履行 京都议定书 碳排放 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有助于减轻中国潜在的减排压力造林 林地恢复 丰产林管理 采伐管理 森林防火和病虫害控制等可增加森林固碳量 减少碳排放 据初步估计 中国实施的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的固碳潜力约200亿吨 持续时间约为100年 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 包括平衡施肥 合理种植 增加秸秆还田 少耕免耕等 和减少土壤侵蚀能大大提高农业土壤固碳量 根据目前的野外定位研究成果 在施用有机肥的情况下 除东北部分地方外 土壤有机质均会增加 平均增加幅度为8 52 59 78g m2 yr 农作物秸秆的还田 类似于施用有机肥 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平均增加幅度45 24g m2 yr 免耕和少耕可以分别平均增加土壤有机碳134 81和208 74g m2 yr 在中国农业生产中 积极施用有机肥及推广秸秆还田和免耕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的固碳潜力是巨大的 初步估计 目前森林植被的现有碳贮量只有潜在贮量的44 3 土壤的现有碳贮量只有潜在贮量的90 增加草地固碳量的主要措施包括合理放牧 灌溉 施肥和品种改良等 另外 中国青藏高原高寒湿地 东北湿地以及分布在几大流域的湿地是个巨大的碳库 纳入陆地生态系统碳管理框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当前中国符合 京都议定书 的生态系统碳汇占工业CO2总排放量的4 6 到2020年 这个碳汇可提高2 4倍 占工业CO2总排放量的7 8 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与碳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中国所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 为加快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空间和时间 碳排放 征收碳税的影响征收碳税对整个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如果采用征收碳税的市场手段实现5 或10 的减排目标 需要分别征收每吨碳90 71元和192 9元的碳税 如果将征收的碳税全部用于返还居民 其税率还会略有提高 在征收碳税情形下 各部门的生产成本将增加 电力部门增加的成本分别为5 78 和12 07 钢铁部门增加0 91 和1 94 邮电运输业增加0 128 和0 263 如果把调整能源结构和征收碳税的措施结合起来 我们可以得到社会总成本略小的方案 例如 气代煤 1 征收碳税82 1元 吨碳 可以实现5 的总的减排目标 而居民福利下降0 78 GDP下降1 51 总之 采用征收碳税和能源结构调整的政策对整个经济的负面影响比较大 2013年中国七个省市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广东 湖北 深圳 中国国家发改委建议从2016年起对全国温室气体排放量设置一个绝对上限值 该做法将使排放量目标独立于经济增长 发改委预计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将在2025年达到峰值 比之前预测的要早五年 发改委正在研究测算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的时间表 并计划在 十三五 期间力争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发改委要求各试点地区着手研究制定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管理办法 明确试点的基本规则 测算并确定本地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研究制定温室气体排放指标分配方案 建立本地区碳排放权交易监管体系和登记注册系统 培育和建设交易平台 做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支撑体系建设 保障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十二五规划期间 中国承诺到2020年将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碳排放较2005年削减40 45 允许排放量增长但增速放慢而若设立绝对上限值 即便中国经济增速超出预期也将必需控制碳排放量 在近期一次工作会议上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 我国将提出我国2030年及2050年低碳发展路线图 中国 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 美国 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17 韩国 为了削减碳排放 将在未来10年执行正在考虑的三个计划中最严格的一个 使2020年的碳排放量比正常水平降低30 碳排放管理体系 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效果评价规则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 关于印发 十二五 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 2011 26号 国务院 关于印发 十二五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 2011 41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认监委 关于加强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 发改环资 2012 3787号 国家认监委与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联合发布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的公告 2014年第21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的通知 京政发 2014 14号 等文件要求 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和二氧化碳重点排放单位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和碳排放管理体系 持续改进节能减碳管理 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控制碳排放 确保完成 十二五 节能减碳目标任务 市发展改革委 市质监局 市财政局计划推进在京万家企业和市级考核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试点开展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 现有在京万家企业和市级考核重点用能单位247家2013年综合能源消费量约2400万吨标准煤 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是本市节能管理的重点对象 247家重点用能单位中的163家单位2013年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均达到1万吨以上 含 是确定的二氧化碳重点排放单位 2013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市二氧化碳重点排放单位排放总量的86 是碳排放管理的重点对象 加强247家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和163家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 对于推行节能减碳精细化管理 促进完成 十二五 节能减碳目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工作目标 到2015年底 推动247家重点用能单位通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163家重点排放单位通过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效果评价 北京市 十二五 时期节能降耗与应对气候变化综合性工作方案 十二五 末主要目标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7 比2005年下降39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8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9000万吨标准煤左右 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 以上 其中天然气比重超过20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力争达到6 左右 工业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2010年水平 森林覆盖率达到40 林木绿化率达到57 碳储量增加100万吨 碳排放管理体系1 前言本文件旨在引导北京市重点排放单位在能源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和必要的管理过程 提高其碳排放绩效 包括降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 促进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开展 2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组织建立 实施 保持和改进碳排放管理体系的要求 旨在使组织能够采用系统的方法实施碳排放核算和报告 控制碳排放 从而实现碳排放绩效的目标 包括组织的碳排放总量 碳排放强度的持续改进 3 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其他相关定义可参见GB T23331 2012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3 1碳排放在特定时段内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总量 以二氧化碳质量计算 3 2碳排放核算按照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计算组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活动 3 3碳排放强度是指组织单位产品产量 服务或产值的碳排放量 3 4碳排放管理体系用于建立组织碳排放方针 碳排放目标 过程和程序以实现组织碳排放总量 碳排放强度的持续改进的一系列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的集合3 5碳排放管理团队负责有效的实施碳排放管理体系活动并实现碳排放绩效持续改进的人员 注 组织的规模 性质 可用资源的多少将决定团队的大小 团队可以是一个人 如管理者代表 3 6碳排放目标为满足碳排放方针而设定 与改进碳排放绩效相关的 明确的预期结果或成效 3 7碳排放绩效与碳排放总量 碳排放强度有关的 可测量的结果 注1 在碳排放管理体系中 可根据组织的碳排放方针 碳排放目标 碳排放指标以及其他碳排放绩效要求取得可测量的结果 注2 碳排放绩效是碳排放管理体系绩效的一部分 3 8碳排放方针最高管理者发布的有关碳排放绩效的宗旨和方向 注 碳排放方针为设定碳排放目标 指标及采取的措施提供框架 3 9碳排放报告按照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报告组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活动 3 10碳排放指标由碳排放目标产生 为实现碳排放目标所需规定的具体的 可量化的绩效要求 它们可适用于整个组织或其局部 3 11碳排放源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物理单元或过程3 12排放因子将活动水平数据与碳排放相关联的因子 3 13直接排放是指组织组织拥有或控制的碳排放源的二氧化碳排放 3 14间接排放组织所消耗的外部电力所隐含的电力生产时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 4 碳排放管理体系4 1总要求组织应 a 按照本文件的要求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 补充编制和完善必要的文件 并按照文件要求组织具体工作的实施 体系建立后应确保日常工作按照文件要求持续有效运行 并不断完善与体系相关的文件 b 界定碳排放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 并在有关文件中明确 c 策划并确定可行的方法 以满足本文件的各项要求 持续改进碳排放绩效和碳排放管理体系 客观证据 结论性条款 不评分 文件结构策划 1 手册或相应文件 取得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 可参照能源管理体系手册 分别界定碳排放管理体系的管理范围和边界 界定中考虑重点为 碳排放源 未取得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需编制手册 2 程序文件 按照标准要求需要编制的程序如下 1 4 4 2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管理程序 2 4 4 3 碳排放源管理程序 3 4 5 2 能力 意识和培训管理程序 4 4 5 5 1 碳排放核算和报告管理程序 5 4 5 5 2 碳排放控制管理程序 6 4 5 5 3 碳排放配额管理程序 7 4 5 4 文件管理程序 8 4 6 5 记录管理程序 3 管理制度或相应文件 1 碳排放目标 指标和碳排放管理实施方案 达到每项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进度 可包括购买或出售经核证的减排量或配额 2 碳排放管理团队 3 碳排放管理相关的人员界定及培训计划 4 碳排放管理体系运行的内部沟通机制 5 服务 产品 设备和能源采购准则 6 监视 测量与分析计划 活动水平数据 排放因子 碳排放绩效参数 如碳排放总量 碳排放强度实际碳排放量与预期排放量 历史同期排放量 分配配额 行业先进水平等的对比评价等 7 建立并保持有效的数据质量控制要求 包括对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等数据的收集 记录 传递 汇总和报告的要求 8 内部审核 9 管理评审 4 2管理职责4 2 1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应承诺支持碳排放管理体系 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a 确立碳排放方针 并实践和保持碳排放方针 b 任命管理者代表 批准组建碳排放管理团队 c 提供碳排放管理体系建立 实施 保持和持续改进所需要的资源 已达到碳排放绩效目标 d 确定碳排放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 e 在内部传达碳排放核算 报告 控制 交易和遵约的重要性 f 确保建立碳排放目标和指标 g 确保碳排放绩效参数适用于本组织 h 在长期规划中考虑碳排放绩效问题 i 确保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评价和报告碳排放管理的结果 j 实施管理评审 客观证据 最高管理者 20分 1 有正式文件并能提供证明材料 方针 12 有正式任命文件 且明确职责任务 管代 33 提供的资源充足 34 根据文件要求确定范围和边界 并且准确 清晰 35 已传达 重要性 26 以正式文件明确碳排放目标 指标 17 以正式文件确定且适用 绩效参数 1 8 有长期规划并予以考虑碳排放绩效 39 定期评价和报告 管理结果 110 定期实施管理评审 2 4 2 2管理者代表最高管理者应指定具有相应技术和能力的人担任管理者代表 a 确保按照本文件的要求建立 实施 保持和持续改进碳排放管理体系 b 指定相关人员 并由相应的管理层授权 共同开展碳排放管理活动 c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碳排放绩效 d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碳排放管理体系绩效 e 确保策划有效的碳排放管理活动 以落实碳排放方针 f 在组织内部明确规定和传达碳排放管理体系的职责和权限 以有效推动碳排放管理 g 制定能够确保碳排放管理体系有效控制和运行的准则和方法 h 提高全员对碳排放方针和碳排放目标的认识 客观证据 管理者代表 18分 1 管理体系得到了建立 实施 保持和持续改进 32 明确了相关人员 并授予必要权限 33 定期汇报 24 进行了有效策划 活动 25 规定并有效传达 职 权 46 已制定有效控制和运行的准则和方法 27 有正式文件规定并开展培训或宣传 2 4 3碳排放方针碳排放方针应阐述组织为持续改进碳排放绩效所作的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制定碳排放方针 并确保其满足 a 与组织碳排放的特点 规模相适应 b 包括改进碳排放绩效的承诺 c 包括提供可获得的信息和必需的资源的承诺 以确保实现碳排放目标和指标 d 包括组织遵守碳排放核算 报告 控制 交易及遵约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承诺 e 为制定和评审碳排放目标和指标提供框架 f 支持高效产品和服务以及低排放强度能源的采购 及改进碳排放绩效的设计 g 形成文件 在内部不同层面得到沟通 传达 h 根据需要定期评审和更新 客观证据 碳排放方针 12分 1 适应 规模 22 包括 改进碳排放绩效承诺 可获得的信息和必需的资源的承诺 遵守节碳排放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承诺 43 提供框架 制定目标指标 14 支持高效能采购 15 成文传达 定期评审 4 4 4策划4 4 1总则组织应进行碳排放管理的策划 形成文件 策划应与碳排放方针保持一致 并保证持续改进碳排放绩效 策划应包含对碳排放绩效有影响活动的评审 客观证据 总则 4分 1 策划并形成文件 22 与方针一致且持续改进碳排放绩效 13 包含评审 1 4 4 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组织应建立渠道获取碳排放核算 报告 控制 交易及遵约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组织应确定原则和方法 以确保将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应用于碳排放管理活动中 并确保在建立 实施和保持碳排放管理体系时考虑这些要求 组织应在规定时间间隔内评审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客观证据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10分 1 渠道 建立且能有效获取 42 齐全执行 43 定期评审 2 4 4 3碳排放源组织应建立 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 用来a 识别组织产生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的碳排放源 此时应考虑已经纳入计划的或新建的设施产生的碳排放源 b 对识别出的碳排放源加以分类 识别和分类的详细程度宜与所采用的核算和报告指南相一致 c 确定主要排放源 组织应将这些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 组织应确保在建立 实施和保持碳排放管理体系时 对主要排放源加以考虑 客观证据 碳排放源31分 1 程序保证 22 全面识别 直接间接 93 分类管控 94 确定重点 主要 95 形成文件 2 案例 电炉炼钢 电炉及精炼装置在加料 出钢 吹氧和冶炼过程中产生烟尘 CO CO2 少量氟化物等气态有害物 其特点为 电炉烟气阵发性强 烟气量波动大 控制措施为 电炉一 二次烟气净化采用第四孔抽吸 大密闭罩 屋顶罩 布袋除尘器 4 4 4碳排放目标 指标和碳排放管理实施方案组织应建立 实施和保持碳排放目标 指标 覆盖相关职能 层次 过程或设施等层面 并形成文件 碳排放目标和指标应与碳排放方针保持一致 碳排放指标应与碳排放目标保持一致 建立和评审碳排放目标指标时 组织应考虑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如排放配额 主要排放源以及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