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渝辽闽鲁京琼专用2018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 .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31569 上传时间:2019-12-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渝辽闽鲁京琼专用2018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粤渝辽闽鲁京琼专用2018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粤渝辽闽鲁京琼专用2018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掌握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加强的演进历程,分析其特点。(重点)2.概述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理解其演变趋势。(难点)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确立(1)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2)职权: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3)特点: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4)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2演变(1)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军政归枢密院掌管,分割宰相军权;财政归三司掌管,分割宰相财权。(2)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统辖六部。图解历史(1)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二、选官制度1西周: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2战国:军功爵制度。3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也容易形成小集团。4东汉末年:朝廷采用由地方名人将本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品)、朝廷再按等任命的人才选拔制度。5魏晋南北朝:家世门第的高低成为选官的标准,南朝时走向末路。6隋唐:科举制(1)原因: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2)来历: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3)完善: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4)发展:北宋,更为重视,导致选官过冗过滥;明清,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5)评价: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2)选官制的演变史论要旨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尚。三、监察与谏议1监察制度(1)原因: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2)表现秦朝的御史大夫掌管监察。汉代专设御史府,长官即为御史大夫。明清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又设有六科给事中,进行业务监督。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2谏议制度(1)原因: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2)表现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还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明清时期没有专门的谏议机构。3评价(1)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2)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思维点拨(1)监察制度的必要性:这是由于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君主一方面大权独揽,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百官进行控制。(2)监察制度的作用: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防范官员胡作非为、贪赃枉法。易错提醒谏议的纠偏作用只发生在开明皇帝身上。换言之,皇帝的意愿决定着谏议的命运。谏议制度与民主无涉,它是一种有别于官僚政治的“士治”,就是说,它是文人学子中的精英以其道德操守所发挥的影响。主题一君主专制的演进探究点1对三省六部制的认识史料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思考三省六部制是怎样运作的?有何特点?答案(1)中书省草拟政令,上承皇帝,再交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奉行”,尚书省下设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执行。(2)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探究点2宋朝中枢机构史料“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与枢密院对掌大权。”中书省之职是“掌进拟庶务任命知州军、通判等官员”。宋史职官志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中央官职设置的特点。答案宋朝虽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而中书省之权特重。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枢密院掌管军事。君主专制发展的特点相权不断削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加强。秦朝首创皇帝制度,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具有相对独立性。两汉时期,汉武帝削弱丞相的权力。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统治者为加强皇权,使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这样皇帝得以总揽大权。主题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史料一汉代“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史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摭言思考(1)从史料一可以看出汉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你认为这种选官制度会带来哪些问题?(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具有怎样的历史作用。答案(1)主要标准:品德和才能。问题:缺乏明确可操作的具体标准,容易被权势家族控制,致使官员的办事效率低下,官场腐败,统治基础狭窄,不利于政局稳定。(2)作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官僚队伍提供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成为唐王朝繁荣和强盛的重要制度保障。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及积极影响(1)变化趋势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2)积极影响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树立起了中央权威,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制度化的选官制度,提高了官员队伍素质,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1“唐初宰相多是兼职宰相即使是三省首长也各有本省日常事务。各种身份的宰相们午前议政于朝堂,午后理务于本司。”这种安排的主要目的是()A挖掘官员潜力 B控制官员数量C预防宰相专权 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唐初宰相多为兼职宰相,各有本务。宰相集体议政和理务于本司,职责分明,可以预防宰相专权。故选C项。2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答案A解析 设置多个宰相是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并不是完善中央集权,也不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君主专制时代是不存在扩大民主权利的。3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A削弱主要将领和丞相的权力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C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答案C解析抓住题干“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体现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属于无关项;B、D两项具有一定片面性。4(2018山师大附中阶段检测)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 B察举制C科举制 D行省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提到“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有利于庶族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加强中央集权,故C正确。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1)材料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哪一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答案(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2)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设置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使与三司使,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解析第(1)问,根据“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可知矛盾的内容与趋势。第(2)问,联系教材可知西汉至元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对点训练1(2018青岛胶南一中竞赛)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认为:“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能印证此观点的史实是()A三公九卿制 B内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 D一省制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立中朝,让身边的近臣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以削弱以三公九卿为主的外朝,B项正确。A、C、D三项均属于中央常规官制,与题干中“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2“(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髙了行政效率。”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C有效地限制了皇权的滥用D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得出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故B项正确。3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A分散丞相权力,加强了皇权B中央机构有明确分工与制约,减少决策失误C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有利于选拔人才答案B解析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其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C、D错误;A是其作用之一,但不是积极意义,排除A,故选B。4(2018山师大附中阶段检测)“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 D中书省制度答案C解析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最终集权于皇帝,保证了君权的独尊。5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A召开政事会议,完善三省六部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C以六部分割相权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率六部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B项是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的共同策略,例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就是众设宰相,分化事权,宋代设参知政事等分割相权,都是众设宰相,所以本题选B项。6元代统治者将过去的三省合并为一省,作为宰相机构,即()A尚书省 B门下省C中书省 D行省答案C解析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C正确。7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下列诗句与此制度有关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B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C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D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答案D解析“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表明此项制度注重公平公正,指的是科举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指的是九品中正制,故A项错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指的是察举制,故B项错误;“大人世及以为礼”指的是周公制礼,将“天下为家”制度化,明确传承制度,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指的是科举制,故D项正确。8(2018济南一中期中)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A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D活跃了人们的思想答案A解析材料的意思是科举制度使得更多的人对科举抱有希望,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法的事情,因此这指的是科举制度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因此A项正确。9(2018寿光一中检测)通典职官中记载:“(刺史)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师奏事。”这表明,刺史的职责是()A考察荐举优秀人才B维护地方治安C代表中央监察地方D监督皇帝言行答案C解析“巡行所部”等字眼意在强调刺史行使的是监察的权力,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刺史是监察官员而非考察荐举优秀人才,也没有维护地方治安的职责,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刺史监察的是官员但不能监察皇帝,所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0“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由此可见此人主张()A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建立完善的监察体系B要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C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D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监察机关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故D项正确。综合强化11(2018广州高一检测)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答案D解析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使之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位,组成皇帝的秘书机构,是为中朝;它虽非决策机构,但参与皇帝的决策,而丞相、御史等演变为外朝,成为执行机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D项。12宋代“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的机构是()A中书门下 B兵部C三司 D枢密院答案D解析北宋结束军阀割据局面后,为防止藩镇割据的重演,规定文武分治,枢密院只管军事,且脱离实际指挥兵权的具体事务,故D项正确。13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这说明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相比()A君主权力相对削弱 B分割相权加强君权C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D三权分立制约皇权答案A解析元朝中书省长官为丞相,总领百官,相权有所膨胀,削弱皇权,故A项正确;分割相权是宋朝为加强皇权的做法,故B项错误;元朝君主专制相对削弱,故C项错误;一省二院服务皇帝,专制政治并非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D项错误。14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占15.09%;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 8.2%。这反映出当时()A与察举制相比选官方式相同B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C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D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可知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故D项正确。15唐代在中书、门下设谏官,直接向皇帝提意见。武则天在两省设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唐谏官的设置()A着眼于皇权的强化 B分化相权,提高效率C益于减少决策失误 D承旨封驳,效能有限答案C解析A项与材料“直接向皇帝提意见”不符,故A项错误;“直接向皇帝提意见”与分化相权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可知,谏官的设置有益于减少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材料“小则上封,大则廷诤”与谏官实际效能无关,故D项错误。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材料二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西汉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答案(1)说明:汉代官僚政治得以发展,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制度,建立起专业的文官集团。相同: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出制度化趋势;都是由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及教育与选官的联系,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可从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两种选官制度的选拔方式、目的和特点等方面分析比较。第(2)问第一小问,可结合材料三中的关键信息从科举制的作用、选拔方式和发展状况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可从官吏选拔任免权的发展趋势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