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题三十五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讲义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18725 上传时间:2019-12-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题三十五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讲义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题三十五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讲义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题三十五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讲义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重难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史料一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顾炎武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史料二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探究(1)根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顾炎武言论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2)根据史料二分析这位清代女性的主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解读史料一中“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是核心;史料二中“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是核心,抓住这些核心内容是答题的关键。提示(1)社会问题: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主张: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2)主张:女性也应该德才兼备。说明:清代出现了反对传统伦理的思想。系统认知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特点及表现特点表现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主张限制君权,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提倡“经世致用”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不切实际的学风等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史料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是教会神学,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管辖世俗界,教权管辖精神界。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探究依据史料,简要解释“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的原因。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得出西方神学的束缚易打破得出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得出儒学影响根深蒂固得出中国君神合一,君权强大得出中国启蒙运动困难重重(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史料中说明了西方启蒙运动困难少的原因,说明了中国启蒙运动阻力大的原因,综合对比分析中国“困难大得多”的原因。提示西方神学的束缚易打破,中国儒学影响根深蒂固;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中国君神合一,君权强大。系统认知明清之际思想活跃但未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2政治:专制集权制度压制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3思想文化: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以上因素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跳不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随堂巩固训练一、高考题变客观为主观,思维更广更透1(2018全国卷)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读懂材料“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将书籍作为礼物”,说明当时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人们对知识(权力/知识)的崇尚,社会上的文化(文化/享乐)氛围浓厚。做对选D2(2017浙江4月选考)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读懂材料中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都反对(反对/称赞)君主专制,这是思想(思想/政治)走向近代化的先声。做对选A3(2016北京高考)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读懂19世纪中期,明末清初的社会启蒙思想有着广泛的传播,这与西方的启蒙思想有着相似性,传教士将儒家经典翻译到西方引起了共鸣,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了关注。做对选B二、模拟题抓题眼抓关键,解题更快更准1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表明在政治上他主张()解析:选C主权在民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核心思想,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还未达到主权在民的程度,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提及君民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中“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早期的民主思想,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故C项正确;黄宗羲只是提出将学校作为评定是非曲直的场所,未提出君主立宪,故D项错误。2(2019威海模拟)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无需借助文本的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也不受官员士大夫和道德的规范,按照实际生活表现民众的真情实感,编成各种民歌、民谣等,在通衢闹市演唱、传播,以致从官员到民众对皇帝非议成风”。这实际上是()解析:选A根据题干可知,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是对现存等级秩序的抵制和打击,故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抵制,不是民众追求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之后,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抵制,不是市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故D项错误。3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解析:选C“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没有否定君臣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与女权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可知,顾炎武认为古代并无君主专制,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故C项正确;“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不能体现君主专制的弊端,故D项错误。4有人记述李贽点评水浒传时写道:“盖和尚(李贽)肚皮不合时宜所评水浒传,玩世之词十七,持世之词十三,然玩世处亦俱持世心肠也,但以戏言出之耳,高明者自能得之语言文字之外。”这体现出李贽()解析:选C材料中并没有对佛道思想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文化修养显然并不是材料中李贽的评价,这属于对材料中“高明者自能得之语言文字之外”的片面解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李贽的言论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精神,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李贽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反叛”一说属于明显的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5黄宗羲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反映黄宗羲()解析:选D君主立宪是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故A项错误;黄宗羲的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并未接受西方的启蒙思想,故B项错误;黄宗羲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但并未提出恢复宰相制度,故C项错误;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但并不反对君主制度,只是要求开明君主统治,并有贤吏辅助,故D项正确。6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李贽与路德确有相通之处”,这主要因为二人都()解析:选A依据所学,李贽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否认教皇权威,因此两者都敢于挑战权威,故A项正确;李贽并未动摇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故B项错误;李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引领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故D项错误。课时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1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五四时期,李贽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多元化倾向。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C综合多人评价即可还原历史人物D明末清初距李贽所处时代最近,其评价更具可信性解析:选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统一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不同的时代对李贽的评价是不同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故B项正确;还原历史人物要根据与历史人物相关的史料来进行,而不是根据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故C项错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信性的程度要根据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所处时代的远近,故D项错误。2明清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君臣的职责都是为天下服务,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据此推断,该思想家()A要求恢复三省六部制B主张限制君主专制C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 D反对废除宰相制度解析:选B材料体现不出要求恢复三省六部制,故A项错误;“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体现的是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故B项正确;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与明清之际的政治环境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反对废除宰相制度,故D项错误。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A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B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C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D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解析:选B权力制衡与材料中黄宗羲认为学校是“权衡利弊的场所”(监察机构)的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通过材料“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得出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故B项正确;“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在材料中“既是还是”强调的是学校作为监察的作用,故D项错误。4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A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C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思想是唯物思想,符合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的是李贽,故A项错误;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是黄宗羲,故B项错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梁启超概括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中“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说明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故D项正确。5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秦汉和唐朝是两个高潮,主要是围绕王朝行政体制的优劣主题进行争论。明末清初,这一争论又出现一次高潮,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对有关“封建”问题的讨论,寓与了新的意涵。“新的意涵”之核心是()A提倡经世致用 B反对君主专制C挑战宋明理学 D弘扬唯物思想解析:选B经世致用并没有涉及郡县与分封之争,故A项错误;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一个主要思想就是反对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封建制度并不涉及对宋明理学的挑战,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对唯物思想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6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中带有早期民主思想色彩。究其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关键在于()A抗清斗争高涨 B宋明理学兴盛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解析:选C抗清斗争是民族矛盾激化的表现,与民主思想的形成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武器,是早期民主思想所批判的对象,故B项错误;民主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中后期中国的商品经济发达,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为民主思想产生创造了条件,故C项正确;西方民主思想在鸦片战争之后才逐渐传入中国,故D项错误。7章太炎曾说:“船山(王夫之)学说为民族光复之源,近代倡义诸公,皆闻风而起者,水源木本,瑞在于斯。”其原因是王夫之的学说()A表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B体现了社会经济结构变化C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D为民主革命思想提供启示解析:选D王夫之不属于资产阶级范畴,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其与近代先进人士的关系,未体现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依旧属于儒家思想的自我革新,故C项错误;材料“近代倡义诸公,皆闻风而起者,水源木本,瑞在于斯”,说明王夫子对近代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15分)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摘编自周易大传材料二朱熹玉山讲义载: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语言、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张载在西铭中提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材料三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摘编自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1)根据材料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朱熹、张载思想的主要特点。(4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5分)解析:第(1)问,注意提炼材料信息,依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概括那个时代的精神所在。第(2)问,据材料可知,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张载强调“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据此来概括二者思想的特点。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的“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从批判与继承的角度来思考。答案:(1)时代精神: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士阶层著书立说,积极入世,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发展提出不同见解,相互辩驳、融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2)特点:注重通过研究获取真知;重视道德修养,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3)认识:传统文化随时代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民族精神贯穿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始终;思想自由与文化开放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