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2017-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16143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2017-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湖北省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2017-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湖北省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2017-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A. 原核细胞内不可能发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的现象B. 真核细胞中的核酸含有的碱基种类最多可为8种C. 真、原核细胞都具有较为复杂的生物膜系统D. 真、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统一性奠定了细胞学说的理论基础【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结构、核酸的种类及化学组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原核细胞内没有染色体,不可能发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的现象,A正确;真核细胞中的核酸包括DNA和RNA,含有的碱基种类最多为5种,B错误;生物膜系统是由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真核细胞具有较为复杂的生物膜系统,原核细胞因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因此没有较为复杂的生物膜系统,C错误;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奠定了细胞学说的理论基础,D错误。【点睛】识记和理解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核酸的的种类及化学组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生物膜系统的内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利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绘制出了Klotho蛋白质的高清三维结构图,并发表在新一期自然杂志上。Klotho蛋白质位于人体特定身体组织的细胞表面,负责与某一类激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相结合,这些激素调控着肝、肾、大脑等器官的重要代谢过程,从而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葡萄糖代谢。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Klotho蛋白质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的相应受体B. -Klotho蛋白质的功能与其本身特定的空间结构有关C.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直接参与葡萄糖的代谢过程D. 人体几乎所有的细胞都含有控制Klotho蛋白质合成的基因【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激素调节的特点、细胞膜的信息交流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能力。【详解】-Klotho蛋白质位于人体特定身体组织的细胞表面,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相结合,因此Klotho蛋白质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的相应受体,A正确;结构决定功能,-Klotho蛋白质的功能与其本身特定的空间结构有关,B正确;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为某一类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不直接参与葡萄糖的代谢过程,C错误;人体细胞均由同一个受精卵经过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形成,因此含有的遗传物质相同,所以人体几乎所有的细胞都含有控制Klotho蛋白质合成的基因,D正确。【点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 阅读题干,提取有效信息:Klotho蛋白质位于人体特定身体组织的细胞表面,负责与某一类激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相结合; 据题干中信息找准解题的切入点,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及获取的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如本题中的切入点为“Klotho蛋白质位于细胞表面”、“激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联想所学激素调节的特点、细胞膜的信息交流等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各选项。3.线粒体和叶绿体具有独特的半自主性,并与细胞核建立了复杂而协调的互作关系,它们的起源一直被认为有别于其他细胞器。其中的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线粒体起源于被原始真核生物吞噬的好氧细菌;叶绿体起源于被原始真核生物吞噬的蓝细菌,它们与原始真核生物共生,并在长期的共生中逐渐演化成线粒体和叶绿体。下列说法中不支持内共生学说的是A. 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真核细胞内可以随细胞质的流动而运动B. 线粒体和叶绿体有核糖体并能合成蛋白质C.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分裂方式与细菌相似D.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外膜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相似,内膜与细菌的细胞膜相似【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线粒体与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能力。【详解】依题意可知,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线粒体起源于被原始真核生物吞噬的好氧细菌,叶绿体起源于被原始真核生物吞噬的蓝细菌,说明线粒体与好氧细菌具有相似的结构和物质,而叶绿体与蓝细菌具有相似的结构和物质。可见,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真核细胞内可以随细胞质的流动而运动,不支持内共生学说,A正确;好氧细菌和蓝细菌均为原核生物,均有核糖体,而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有核糖体并能合成蛋白质支持内共生学说,B错误;好氧细菌和蓝细菌均能进行细胞分裂,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分裂方式与细菌相似支持内共生学说,C错误;分析图示可知,好氧细菌和蓝细菌分别被原始真核生物吞噬,其方式类似于胞吞,所以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外膜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相似、内膜与细菌的细胞膜相似支持内共生学说,D错误。【点睛】解答此题需以“内共生学说”的内容为切入点,从中挖掘出隐含的信息,若“内共生学说”是正确的,则线粒体与好氧细菌、叶绿体与蓝细菌都具有相似的结构和物质,由此分析各选项。4.湖北天门是茶圣陆羽故里,陆羽因茶经而成圣,天门因陆羽而成为茶乡。下列关于茶的说法,错误的是A. 采摘的新鲜茶叶的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H20B. 制好的成品茶化学元素含量的高低是CONHC. 茶和人体所含元素种类大致相同但含量差异很大D. 泡茶过程中茶叶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使茶叶舒展开【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吸水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H20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因此采摘的新鲜茶叶的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H20,A正确;制好的成品茶,即在细胞干重的情况下,化学元素含量的高低是CONH,B正确;不同生物体所含元素种类大致相同,但含量差异很大,C正确;制好的成品茶,其细胞已经死亡,所以在泡茶过程中,死亡的茶叶细胞不能通过渗透作用吸水,D错误。【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D选项的判断,其原因在于忽略了死亡的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不能发生渗透作用。5.生物学研究常用到光学显微镜,下列有关光学显微镜的描述,错误的是A. 在视野中,观察到一只草履虫朝视野的左上角运动,其实际朝右下角运动B. 转换为高倍镜时,先调节粗准焦螺旋,再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图像清晰C. 用高倍镜既观察不到基因表达的转录过程,也观察不到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D. 视野的亮度可通过反光镜和光圈来调节,有时让视野偏暗才有更清晰的物像【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光学显微镜的使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即物像在视野的左上方,实物在视野的右下方,在视野中,观察到一只草履虫朝视野的左上角运动,其实际朝右下角运动,A正确;转换为高倍镜时,若图像不清晰,则应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图像清晰,但不能调节粗准焦螺旋,B错误;基因表达的转录、翻译过程是分子水平上的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因此用高倍镜既观察不到基因表达的转录过程,也观察不到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C正确;视野的亮度可通过反光镜和光圈来调节,若观察的生物材料的色泽很浅,让视野偏暗才有更清晰的物像,D正确。【点睛】显微镜的使用,此类问题常以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为依托进行考查。熟记并理解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步骤和要点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是正确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6.下列关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肾小管、集合管细胞表面受体结合B. 效应T细胞和相应靶细胞的细胞膜密切接触,信息就从一个细胞传送给另一个细胞C. 相邻的两个植物细胞之间都可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从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从而实现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流【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水盐平衡调节、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肾小管、集合管细胞表面受体结合,A错误;效应T细胞和相应靶细胞的细胞膜密切接触,将信息就从一个细胞传送给另一个细胞,B正确;高等植物细胞的细胞连丝在相邻的两个细胞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可以通过该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从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没有进入突触后膜,而是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实现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流,D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知道动物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主要依靠信号分子(激素、神经递质等)被靶细胞的细胞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而实现信息传递,植物细胞间的识别主要是通过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来实现的。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涉及到的生理过程是否有细胞膜上的受体或胞间连丝参与。7.下列关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噬菌体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最低层次 一个原子也是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 一块完整的骨骼肌就是一个器官 高等绿色植物也有其独特的循环系统 某海岛上所有的龟是一个种群 一个池塘就是一个群落 一个农贸市场也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顺序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噬菌体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错误;一个原子也是系统,但没有生命,因此不是生命系统,正确;一块完整的骨骼肌是由多种组织构成,因此是一个器官,正确;高等绿色植物没有系统层次,错误;某海岛上所有的龟不属同一物种,不能构成一个种群,错误;一个池塘就是一个生态系统,错误;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构成,一个农贸市场不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错误。综上分析,A正确,B、C、D均错误。【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因没有正确理解种群的含义,即在一定的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而误将“某海岛上所有的龟”看作是一个种群。8.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细胞核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不是所有高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但都有细胞核B. 细胞核是真核细胞的遗传信息库,其储存着细胞的全部遗传信息C. 核膜上因为有核孔,所以不具有选择透过性D. 细胞中的大部分RNA都产生于细胞核中【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信息的转录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没有细胞核,A错误;DNA上贮存着遗传信息,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少量分布在线粒体、叶绿体中,因此细胞核是真核细胞的遗传信息库,其储存着细胞的大部分遗传信息,B错误;核膜上的核孔是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选择性地进出细胞核的通道,所以核膜具有选择透过性,C错误;因细胞中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而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转录形成,所以大部分RNA都产生于细胞核中,D正确。【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核孔的功能理解不到位:误认为核孔是随时敞开,大小分子都能进出的通道。核孔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通道,而是由多种蛋白质组成的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结构,对进出核孔的物质具有严格调控作用,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如细胞核中的DNA就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用差速离心法处理真核细胞,最后分离出来的细胞器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B. 抗体的合成、加工和分泌过程体现了各种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密切联系C. 与硅肺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某种细胞器,可杀死入侵细胞的病毒或病菌D. 细胞骨架与大肠杆菌的运动和分裂密切相关,它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质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用差速离心法,最后分离出来的细胞器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但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A正确;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加工和分泌过程依次通过的细胞结构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不是细胞器),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体现了各种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密切联系,B正确;硅肺的形成与溶酶体的结构和功能受损有关,溶酶体可杀死入侵细胞的病毒或病菌,C正确;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大肠杆菌细胞为原核细胞,没有细胞骨架,D错误。【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分离细胞器的方法、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加工及分泌过程、溶酶体的功能、细胞骨架的分布及其功能,据此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10.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下列关于实验变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一个实验只能有一个自变量,而因变量可为多个B. 对实验结果不造成影响的变量称为无关变量C. 实验不一定有空白对照组,但一定有对照D. 一个实验的自变量可能是另一个实验的无关变量【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详解】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因变量是O2的释放量或CO2的吸收量,可见,一个实验只能有一个自变量,而因变量可为多个,A正确;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可变因素,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B错误;对照的目的是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实验不一定有空白对照组,但一定有对照,C正确;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温度的不同,而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pH不同,温度是无关变量之一,因此一个实验的自变量可能是另一个实验的无关变量,D正确。【点睛】明确对照实验、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的内涵,理解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据此结合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来分析判断各选项。11.下图为某蛋白质的相关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蛋白质含有两条肽链B. 形成该蛋白质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2268C. 该蛋白质的R基上共有16个氨基D. 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共有142个羧基【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其脱水缩合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和与蛋白质相关的计算能力。【详解】柱形图显示:羧基总数为15个,R基上的羧基数目也为15个,而蛋白质分子中的羧基总数肽链数R基上的羧基数目,所以该蛋白质含有15150条肽链,进而推知该蛋白质由环状多肽构成,A错误;形成该蛋白质时,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126,减少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脱去的水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总和,即等于181262268,B正确;在环状多肽中,氨基总数R基上的氨基数17,C错误;综上分析,该蛋白质由126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其中有15个氨基酸的R基含有羧基,因此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共有141个羧基,D错误。【点睛】关于由环状多肽组成的蛋白质的计算技巧:脱水数肽键数氨基酸数。氨基数R基上的氨基数各氨基酸中氨基的总数。羧基数R基上的羧基数各氨基酸中羧基的总数。减少的相对分子质量脱去的水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总和18脱水数12.科研人员用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图,图中的=某一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2008年2015年,种群数量先不变,然后增大,最后减少B. 2008年2015年,该种群数量在2015年后期达到最大值C. 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最大容纳量D. 该图直观地反应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详解】已知某一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在2008年2015年,值的变化为1、1、1,说明种群数量先不变,然后增大,最后在2015年时达到最大值,A、B错误;由于缺少2015年以后的值,因此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最大容纳量,C正确;该图直观地反应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D错误。【点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值的内涵,即1、1、1时的种群数量变化依次是不变、增加、下降,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柱形图中的方柱所示的值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各种情境下的方柱的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13.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 地衣阶段演替到森林阶段过程中,地衣逐渐消失B. 群落演替最终不一定都会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述的是次生演替D. 人类的活动也可对群落的演替产生积极的影响【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地衣阶段演替到森林阶段过程中,地衣逐渐被优势种群取代,但地衣并没有消失,而是逐渐丧失了优势种群的地位,A错误;受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群落演替最终不一定都会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B正确;“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述的是火灾过后,植被逐渐恢复的次生演替过程,C正确;人类活动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可对群落的演替产生积极的影响,如退耕还林还草,D正确。【点睛】识记和理解群落演替的类型、过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4.下图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高度内,高山A、森林B、海洋C 的植物分布状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高山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 森林B中的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其原因是森林中植物的分层C. 海洋C中的藻类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影响因素是光照D. 高山A、森林B、海洋C所对应的群落均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群落的结构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高山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引起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所致,加之A处的阔叶林和针叶林生长在不同的地段,因此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植物的分层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森林B中的动物也有分层现象,B正确;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加,光照强度逐渐减弱,导致不同水层分布着不同的植物,所以海洋C中的藻类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影响因素是光照,C正确;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正确。【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群落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据此,从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判断各选项。1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A. 豌豆、蚜虫、老鼠等生物的种群密度全都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 如果在重捕前有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会导致计算出的结果偏小C. 对于一些趋光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灯光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D. 密闭的培养瓶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会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附近【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调查豌豆、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但调查老鼠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运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如果在重捕前有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会使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导致计算出的结果偏大,B错误;对于一些趋光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灯光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密闭的培养瓶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达到K值后,因营养物质的匮乏、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等,会导致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直至消亡,D错误。【点睛】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适用范围的疑难辨析:样方法不仅适用于植物,还适用于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等,而且调查某种昆虫卵、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跳蝻的种群密度等也可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16.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下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 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图中b的粪便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不属 于bB. 参与丁过程的主要是真菌和细菌C. 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2值D. 图中d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生物【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详解】图中b的粪便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不属 于b,而是属于a的同化量,A正确;丁过程表示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参与丁过程的分解者主要是真菌和细菌,B正确;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C错误;图中d的能量,除来自b生物外,还来自a生物,D正确。【点睛】正确理顺某营养级获取能量的过程及该能量的去向是解题的关键。易错点在于: 不清楚自身粪便不属于自身所同化的能量,而应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流程图如下:1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 使用农家肥,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B.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可随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C. 大气中的C0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通过生产者的转化D. 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数量也就越少【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使用农家肥,分解者将农家肥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其中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流向植物,A错误;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B错误;大气中的C02只能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即只能是通过生产者的转化,C正确;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获得的能量也就越少,D错误。【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特点、碳循环的过程、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1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错误的是A. 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不可能来源于环境 B. 信息沿食物链、食物网单向传递C. 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 D. 生态系统的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行为信息是指动物的一些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因此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不可能来源于环境,A正确;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B错误;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C正确;信息传递的作用之一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点睛】识记和理解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种类、作用和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9.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对麋鹿的保护属于后者B.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关键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C. 生物多样性是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D. 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等,麋鹿属于濒危物种,易地保护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因此对麋鹿的保护属于后者,A正确;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等,B正确;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C正确;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而不是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和利用,D错误。【点睛】识记和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0.下列不属于拉马克进化观点的是A. 洞穴里的鱼因长期生活在黑暗条件下,眼睛失去原有的作用而退化了B. 南美大食蚁兽的舌头之所以又细又长,是由于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C. 长颈鹿的脖子之所以很长,是由于其长期取食高处树叶的结果D. 猎豹的速度之所以很快,是与瞪羚等动物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拉马克的进化观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据此可推知:洞穴里的鱼因长期生活在黑暗条件下而使其眼睛失去原有的作用而退化、南美大食蚁兽的舌头因长期舔食蚂蚁而导致其又细又长、长颈鹿因长期取食高处树叶而导致其脖子很长,都属于拉马克的进化观点,A、B、C均错误;猎豹的速度之所以很快,是与瞪羚等动物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这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D正确。【点睛】识记和理解拉马克的进化观点的内涵,据此分析各选项。21.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概念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 表示生存斗争,这是生物过度繁殖与有限环境资源的矛盾体现B. 表示进化的原材料,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C. 代表新物种形成,其形成的标致是出现生殖隔离D. 包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以概念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关系的认识和掌握情况。【详解】表示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A错误;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错误;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C错误;表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点睛】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学生熟记并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相互关系、形成知识网络,据此明辨图中数字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2.下图所示是利用高等哺乳动物的生殖细胞进行的体外受精技术培育试管动物的大致流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哺乳动物的体外受精包括卵母细胞的采集、精子的获取和受精等几个主要步骤B. 在体外受精前,要对精子进行获能处理,从而使精子具有与卵细胞受精的能力C. 胚胎发育到一定阶段,除了图中所示用途以外,还可以进行胚胎分割D. 胚胎发育的过程是受精卵囊胚桑椹胚原肠胚【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体外受精过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哺乳动物的体外受精主要包括卵母细胞的采集、精子的获取和受精等几个主要步骤,A正确;在体外受精前,要对精子进行获能处理,从而使精子具有与卵细胞受精的能力,B正确;胚胎发育到一定阶段,除了图中所示的进行胚胎移植的用途以外,还可以进行胚胎分割,C正确;胚胎发育的过程是受精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D错误。【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哺乳动物的体外受精过程、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并与胚胎分割建立联系。23.以下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 基因工程是分子水平上的生物工程 B. 基因工程的产物对人类都是有益的C. 基因工程的核心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D. 基因工程育种的优点之一是目的性强【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基因工程的操作水平是DNA分子水平,即基因工程是分子水平上的生物工程,A正确;基因工程的产物对人类不一定都是有益的,因为目前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还不能确定,B错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实施基因工程的第二步,也是基因工程的核心,C正确;基因工程能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因此基因工程育种的优点之一是目的性强,D正确。【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基因工程的概念及其优点、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以及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据此分析各选项。24.下列技术依据DNA分子杂交原理的是用DNA分子探针检测目的基因 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的杂交 用DNA分子探针检测mRNA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形成重组DNA分子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用DNA分子探针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插入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其方法是将转基因生物的基因组DNA提取出来,在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上,用放射性同位素等作标记,以此作为探针,使探针与基因组DNA杂交,如果显示出杂交带则表明目的基因已经插入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可见,依据的是DNA分子杂交原理,正确;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的杂交,属于动物细胞融合的范畴,没有涉及DNA分子杂交,错误;用DNA分子探针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其方法是用标记的目的基因作为探针,与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的mRNA杂交,如果显示出杂交带,则表明目的基因已经转录出mRNA,依据的是DNA分子杂交原理,正确;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形成重组DNA分子,是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完成的,没有涉及DNA分子杂交,错误。综上分析,A正确,B、C、D均错误。【点睛】DNA分子杂交技术是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标记的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作为探针,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适合的条件下使探针与另一个片段结合的一种技术。DNA探针的应用所依据的原理是DNA分子杂交原理,其应用包括如下方面:从基因文库中准确提取目的基因;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和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鉴定物种的亲缘关系;疾病的诊段和治疗、环境监测。25.下图为某地的生态工程建设模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各类植物的秸秆、枝叶用来生产饲料,人、畜、禽的粪便作为原料生产沼气,沼渣水返还农田、菜园、果园、苗圃、鱼 塘,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 该生态工程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果树、苗木,饲养牛、猪、鸡等多种畜禽,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种多样性原理。C. 该生态工程建设模式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实现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利用D. 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收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某地的生态工程建设模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生态工程应用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各类植物的秸秆、枝叶用来生产饲料,人、畜、禽的粪便作为原料生产沼气,沼渣水返还农田、菜园、果园、苗圃、鱼 塘,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A正确;物种多样性原理的含义是: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可以在有限的资源的条件下,产生或容纳更多的生物量,提高系统生产力,可见,该生态工程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果树、苗木,饲养牛、猪、鸡等多种畜禽,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种多样性原理,B正确;该生态工程建设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实现能量和物质的分层次多级利用,提高了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但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C错误;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是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D正确。【点睛】识记和理解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以及较传统工程的优点,在此基础上从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第卷非选择题26.使用染色剂染色是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方法,某同学对有关实验做了如下归纳:实验观察对象染色剂实验结果花生子叶细胞的脂肪颗粒苏丹脂肪颗粒被染成橘黄色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DNA和RNA分布吡罗红、甲基绿细胞内染成绿色的面积显著大于染成红色的面积观察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分布健那绿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叶绿体含色素直接观察生物组织细胞中的蛋白质斐林试剂紫色生物组织细胞中的还原糖双缩脲试剂砖红色沉淀(1)上述实验结果的归纳,不正确的有_(实验序号),要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有_(实验序号)。(2)实验使用了一定浓度的盐酸处理,其作用为:用盐酸处理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_,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3)普通的西瓜汁_(适合/不适合)作为实验的实验材料,理由是_。【答案】 (1). (2). (3). 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4). 不适合 (5). 西瓜汁呈红色,影响对实验结果的观察【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详解】(1) 脂肪被苏丹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染液染成红色,将花生子叶切片用苏丹染液染色后制成的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被染成红色的脂肪颗粒,错误;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观察,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因此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DNA和RNA分布,需要用吡罗红与甲基绿的混合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现象为:细胞内染成绿色的面积显著小于染成红色的面积,错误;借助显微镜观察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分布,需用健那绿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因叶绿体含色素而呈现绿色,所以可直接观察叶绿体,正确;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检测生物组织细胞中的蛋白质不需要显微镜,错误;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加热(5065)的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不需要显微镜,错误。综上分析,上述实验结果的归纳,不正确的有;要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有。(2) 在实验(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DNA和RNA分布)中,使用的8%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3) 普通的西瓜汁呈红色,影响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因此不适合作为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的实验材料。【点睛】理解“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分布”的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27.-氨基酸具备多样特殊生物活性,被应用于医药、食品、农牧业等多个产业。然而,-氨基酸的合成一直依赖于过渡金属催化的传统化学途径。该方法不仅需要昂贵的催化剂如铂金,还需要苛刻的反应条件。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吴边和他的团队采用人工智能蛋白质设计技术,成功获得了一系列具有绝对位置选择性与立体选择性的人工-氨基酸合成酶。随后,该团队将编码这些非天然酶的基因整合入大肠杆菌中,构建出能够高效合成-氨基酸的工程菌株。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吴边团队研究并得到人工-氨基酸合成酶,其技术手段属于_,从本质上看属于_。(2)为了将这些非天然酶的基因整合入大肠杆菌中,首先要用_处理大肠杆菌细胞,使其处于_,才能完成转化过程。若人工-氨基酸合成酶的基因受体是马尾松细胞,则常用的导入方法为_。我国科学家独创的基因导入方法为_。(3)人工-氨基酸合成酶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后,不一定可以稳定维持并表达其遗传特性,所以需对大肠杆菌进行相应检测。首先可以用_技术检测-氨基酸合成酶基因是否存在,其次用_技术检测mRNA,最后用_技术检测人工-氨基酸合成酶是否合成。【答案】 (1). 蛋白质工程 (2). 基因工程 (3). Ca2+ (4). 感受态 (5). 农杆菌转化法 (6). 花粉管通道法 (7). DNA分子杂交 (8). 分子杂交 (9). 抗原一抗体杂交【解析】【分析】本题以“采用人工智能蛋白质设计技术,成功获得了一系列-氨基酸合成酶”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蛋白质工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1) 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第二代基因工程。依题意“采用人工智能蛋白质设计技术,成功获得了一系列的人工-氨基酸合成酶”可知:吴边和他的团队在人工合成-氨基酸合成酶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属于蛋白质工程,而从本质上看则属于基因工程。(2) 将人工-氨基酸合成酶的基因(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细胞中,首先要用Ca2+处理大肠杆菌细胞,使其处于感受态,进而完成转化过程。若将目的基因导入马尾松等植物细胞,则常用的导入方法为农杆菌转化法。我国科学家独创的基因导入方法为花粉管通道法。 (3) 检测-氨基酸合成酶基因是否成功导入大肠杆菌细胞,可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氨基酸合成酶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应采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氨基酸合成酶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则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点睛】解答此题需识记并理解蛋白质工程的内涵及其与基因工程的关系、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及微生物细胞的方法、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等相关知识,据此,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28.下图为某种海岸生态护坡及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调查樟毛等植物的种群密度要用_法,此方法要注意_。(2)图示坡地生态系统中的互花米草、白茅、柽柳、樟毛等植物的分布情况,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3)人们通过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植被稀少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这种演替类型属于_。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来看,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4)经观察和测定灌草丛带中的几种生物种群及同化量(按图中字母表示)如图所示。图中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第_营养级。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用图中字母表示)。【答案】 (1). 样方 (2). 随机取样 (3). 水平 (4). 次生演替 (5). 间接 (6). 三或四 (7). (b+d+e)/a【解析】【分析】据题文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的结构及其演替、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1)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樟毛等植物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要注意随机取样。 (2) 图示坡地生态系统中的互花米草、白茅、柽柳、樟毛等植物的分布,是因地形的起伏、土壤湿度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所致,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3) 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是在保留原有土壤条件和植物的基础上进行的,结果使植被稀少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这种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来看,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4) 图中沙氏变色蜥在“樟毛等植物地面草食动物沙氏变色蜥”和“樟毛等植物大型飞行草食动物沙氏变色蜥”这两条食物链中均为第三营养级,在“樟毛等植物小型飞行草食动物网蜘蛛沙氏变色蜥”这条食物链中为第四营养级。图中第一营养级为樟毛等植物,固定的能量为a,第二营养级为小型飞行草食动物、大型飞行草食动物和地面草食动物,这三者固定的能量总值为(bde),因此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bde)/a。【点睛】梳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的结构及其演替、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等相关知识。据此,从题意和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29.下图为植物体细胞杂交示意图,亲本均为二倍体且不同种。请回答:(1)常用_法得到去壁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融合一般用_作为促融剂,动物细胞融合一般还可用_促融。(2)图中的杂种植株含有_个染色体组,称为_倍体。(3)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需要_和_等植物激素的诱导。(4)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特点是_,科学家已培育出种间或属间杂种植株。【答案】 (1). 酶解 (2). 聚乙二醇(PEG) (3). 灭活病毒 (4). 四 (5). 异源四倍体 (6). 生长素 (7). 细胞分裂素 (8).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解析】【分析】据题文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1)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常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植物细胞壁,以得到原生质体,该种去壁的方法称为酶解法。聚乙二醇(PEG)是促进原生质体融合常用的促溶剂;诱导动物细胞融合除了使用聚乙二醇(PEG)外,一般还可用灭活病毒促进融合。(2) 因亲本均为二倍体且不同种,所以图中的杂种植株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称为异源四倍体。(3) 将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株采用的是植物组织培育技术,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需要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的诱导。 (4)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特点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和特点、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等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并与动物细胞融合、染色体组的知识建立联系。30.1998年7月5日,世界上第一对克隆牛双胞胎“能都”和“加贺”在日本石川县诞生,这两头牛都是利用成年雌牛的输卵管细胞克隆而生。2018年5月14日,年龄已超过19岁的“能都”在日本石川县死去,属于正常死亡,目前“加贺”依然健在。(1)克隆牛涉及动物细胞核移植,即将牛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_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依据供核细胞的不同,核移植可以分为_和_。(2)克隆牛还涉及牛的胚胎移植,即将牛核移植后,重组并发育成的新胚胎,移植到另一头_相同的母牛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胚胎移植的优势是_。(3)“能都”和“加贺”是由一个胚胎经过_技术得到的人工同卵双胞胎,如果是对囊胚进行操作,则需要注意_。(4)ES细胞是从_或_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其具有_,即可以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细胞。ES细胞在_或在添加抑制因子的培养基中,能够维持不分化状态。【答案】 (1). 卵母细胞 (2). 体细胞核移植 (3). 胚胎细胞核移植 (4). 生理状态 (5). 可以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 (6). 胚胎分割 (7). 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8). 早期胚胎 (9). 原始性腺 (10). 发育的全能性 (11). 饲养层细胞上【解析】【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胚胎移植技术、胚胎分割技术、胚胎干细胞技术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1) 动物细胞核移植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用核移植方法得到的动物称为克隆动物。进行核移植时,依据提供细胞核的细胞的不同,核移植可以分为体细胞核移植和胚胎细胞核移植。(2) 胚胎移植是指将雌性动物的早期胚胎,或者通过体外受精及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其他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胚胎移植实际上是生产胚胎的供体和孕育胚胎的受体共同繁殖后代的过程,其优势是可以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大大缩短了供体本身的繁育周期。 (3) 借助胚胎分割技术,可由一个胚胎得到人工同卵双胞胎。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时,要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 (4) ES细胞是由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即可以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ES细胞在饲养层细胞上或在添加抑制因子的培养液中,能够维持不分化的状态。【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内涵和种类、胚胎移植的概念及其优势、胚胎分割技术的概念及其操作时的注意事项、胚胎干细胞的概念与特点及应用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