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3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13、14讲 巩固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12281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3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13、14讲 巩固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3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13、14讲 巩固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3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13、14讲 巩固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3、14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影响1五四运动的特点2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共一大制定的革命纲领3国民革命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4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应保持党的独立性5十年对峙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6中国共产党维护民族利益7抗日战争淞沪会战的意义8中国共产党的三三制原则9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世界地位10解放战争解放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不得民心1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评论一: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评论二: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领导和参加的革命运动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B.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C.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D.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解析:B依据题干材料中“抗日史的第一步和平的形式”“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统一战线领导”可判断该事件为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各阶级广泛参与的,提出了“废除二十一条”等抗日口号。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A项错误;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B项正确;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是北伐战争,C项错误;开启了十四年抗战历程的是九一八事变,D项错误。2.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C.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解析:D材料指的是五四运动的影响。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A项错误;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B项错误;19世纪末维新变法使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C项错误;据材料“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可知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D项正确。3.(2018江西重点中学盟校联考)1921年,中共一大制定了革命纲领,规定“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要进行()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旧民主主义革命C.新民主主义革命 D.社会主义革命解析: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材料中的“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不符,故A项错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所以不可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故B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可知是无产阶级性质的社会主义革命,故D项正确。4.(2018湖南十三校联考)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更名为国民革命军,初期国民革命军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进行政治教育和政治领导。党代表及政治部的设立()A.使国民革命军主要受中国共产党领导B.是学习美英等国军队建设的结果C.有利于提高国民革命军的战斗力D.使国民革命军成为工农革命武装解析:C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进行政治教育和政治领导,树立军队的政治信仰,保证军队服从党的领导,有利于提高军队的觉悟和战斗力,C项正确。题中的“党”是国民党,不是共产党,A项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国民革命军联合民族资产阶级、中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工农革命武装”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D项错误。5.(2018山东潍坊二模)1925年,中共“四大”决议指出,我们参加民族运动若是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而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民主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不容易挽救的大害,并且足以减少民族革命之革命性。这说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A.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B.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艰巨性C.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D.国共合作中应保持党的独立性解析:D材料中“若是忘了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便遗无产阶级不容易挽救的大害”,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在民族革命中要重视无产阶级的阶级特点,也就是要在民族革命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革命领导权问题和农民问题,A、C两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出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艰巨性,B项错误。【新知生成】 国民革命的经验教训(1)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2)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3)必须充分发动和武装工农,使革命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6.(2018广东珠海质检)1929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兴国土地法中:把“没收一切土地归政府所有,交农民使用”,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1931年,苏区中央局发布通告指出,农民“不仅要取得土地使用权,主要还是要取得土地所有权”。这表明当时()A.军事的失利推动了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B.土地革命不利于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C.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D.土地革命受到“左”倾错误严重误导解析:C注意时间是1929年和1931年,当时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经发展成燎原之势。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是胜利的,A项错误;材料中的信息说明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B项错误;土地政策的调整属于生产关系的完善,C项正确;材料中的政策调整是正确的,不是“左”倾错误,D项错误。【新知生成】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1931年,中国共产党制定出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7.(2018吉林长春一模)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A.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B.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C.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D.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解析:C注意材料中的时间是1935年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具有“人民性质”“民族性质”等信息,可知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当时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C项正确。土地革命、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与材料中“人民性质”“民族性质”不符,A、B两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持久抗战的内容,D项错误。8.(2018河北石家庄质检)电影无问西东主人公之一沈光耀的原型沈崇诲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在这场会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这表明淞沪会战()A.消弭了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C.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解析:C材料中参加淞沪抗战的军队既有国民党的中央军,也有地方部队,还得到了“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这反映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局面,说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C项正确。全民族抗战不能说明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消除了,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的计划,B项错误;国民政府在1937年9月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D项错误。9.(2018河北唐山一模)1941年5月11日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本党愿与各党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辖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辖区行政之管理。”这一规定() A.体现国共合作的诚意B.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C.违背了民主革命纲领D.保证了抗日战争胜利解析:B三三制原则,正确处理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体现了原则性与策略灵活性的高度统一,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B项正确。材料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与“各党派及一切群众团体”合作,不仅仅是国共合作,A项错误;这一规定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符合民主革命纲领,C项错误;D项有夸大之嫌,错误。10.1946年,汪叔棣在其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认为:“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由此可知,汪叔棣认为()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B.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C.九一八事变促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D.二战开端于1931年是客观的历史事实解析:A把九一八事变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表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故A项正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是欧洲战场,故B项错误;日本偷袭珍珠港促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故C项错误;1931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是汪叔棣的观点,故D项错误。11.(2018湖北武汉调研)1947年国民党据中华民国宪法完成了政府的改组,在国府委员中,国民党人占17人、青年党、民社党及社会贤达占11人,大公报对此的民意调查显示:1 000人中的50%为其打分为零分,平均分不到24分;其中2/ 3的人认为青年党和民社党根本就不该参加这个政府。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A.抗战胜利后中国两种命运的斗争B.中国人民为和平民主建国的努力C.民主联合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D.国民党政权处于合法性危机之中解析:D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围绕着未来如何建设国家的问题,中国面临着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联合政府与一党独裁的两种命运。材料中没有体现两种命运的斗争,没有体现和平民主建国的努力,故A、B两项错误;材料数据显示国府委员中国民党占半数以上,处于绝对领导地位,其他党派处于劣势,属于陪衬,由民众对该现象的评价可知D项正确,C项错误。1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指出,党必须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并号召全党同志必须用全力学习工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学习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其主要目的是()A.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B.争取解放战争尽快取得胜利C.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D.彻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度解析:A由题干中“党必须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可以看出由于此时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而作出一些相应的调整,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与争取解放战争的尽快胜利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废除无关,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8河南安阳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代中央行政监察体系囊括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巡抚、总督、都御使等,这种严密的中央行政监察网络,从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来说,无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脱离不了为皇权服务、加强封建统治的历史局限。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以及巡抚、总督、都御使的设置和沿革,虽以监察百官清廉与否为重要任务,但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监察国家官员对皇帝忠诚与否。由于封建社会皇权凌驾于监察权之上,无论是中央监察机构还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均是为了代表皇帝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和控制,以确保整个国家行政体制运行的稳定。朱建磊试析明代中央行政监察体系演变考略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10月设立的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院中,“监察院为国民政府最高监察机关,依法行使弹劾权、审计权”,可以弹劾总统、副总统,中央及地方公务人员。1932年6月颁布的修正弹劾法规定:“监察委员对于公务员违法或失职之行为提出弹劾案于监察院。”此后又增加了纠举权和建议权。监察制度建立的宗旨在于有效地控制腐败现象的滋生,以确保政府行政系统的廉洁。监察院的设立表明,南京国民政府在竭力强化各种规范模式和行为模式,致力于把监察制度系统纳入政治制度的框架中。王浩宇评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监察体系的特点及作用。(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解析:第(1)问,材料一主要包括明代监察体系的构成、目的和作用的信息,从材料一可以归纳出“体系严密、服务皇权”的特点,结合所学可以归纳出“承袭传统”的特点;“作用”的解答需秉承从直接到间接的思路,从“吏治国家(君主)社会”的顺序依次归纳。第(2)问,“变化”的本质是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答案应该体现近代民主制度的特点;“评价”需要辩证地分析,积极的一面可以从公职人员、政府行为、社会矛盾、近代化趋势等角度归纳;局限性可以结合材料二的时间信息回答,当时处于国民党专制统治时期。答案:(1)特点:体系严密;服务皇权;承袭传统。作用:有助于整饬吏治、惩治贪官;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维护君主专制;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2)变化:赋予监察院最高监察权;借鉴西方监察制度;监察权具有独立性。评价: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公职人员的违法或失职行为,确保廉政;有利于规范行政行为,完善了行政体系;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激化;推动了中国监察机制的近代化;为后来的监察制度建设提供一定借鉴;最终沦为维护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工具。14.(2018江西南昌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年份党员人数年份党员人数1921年7月(一大)531934年30万1922年6月(二大)1951937年初4万1923年6月(三大)4321940年80万1925年1月(四大)9941945年4月(七大)121万1927年4月(五大)5.7万1947年12月270万1927年4月后1万1949年10月448万1928年6月(六大)4万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的难点在于拟定主题,设问已经限制了主题的范围党员人数变化,可以对党员人数减少的原因进行探究,也可以对党员人数增加的原因进行探究,也可以从大趋势上把握党员人数变化的趋势,总之,筛选主题必须仅仅抓住“人数”这一关键词。“简要阐述”包括出现这一现象(趋势)的原因和由此得出的经验教训。答案:主题方向: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现象,进行分析论证。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少到多,选取任意两个时间段进行分析 论证。选取增减各一个时期,进行分析论证。从变化总的趋势看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奋斗中不断壮大。其他合理的论题。示例:论题: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原因略探。论证: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也由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出现右倾错误,大革命失败。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5.7万急剧减少为 1万。1934年,由于王明“左”的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南方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加上长征路上,红军物资匮乏、道路险峻以及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损失巨大。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30万急剧减少为4万。总而言之:上述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大量减少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错误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两个原因共同导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