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质量抽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11351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沂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质量抽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质量抽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质量抽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临沂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质量抽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西周宗法制度从原始社会家长制发展而来,它依照血缘的亲疏远近分成许多等级,联系这种等级关系的是血缘,维持这种等级的原则是礼制。这表明西周宗法制使A. 政治关系地域化B. 统治关系神圣化C. 人际关系平等化D. 等级制度固定化【答案】D【解析】材料“宗法制度依照血缘的亲疏远近分成许多等级维持这种等级的原则是礼制”反映了宗法制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使等级制度固定下来,故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政治关系地域化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统治关系神圣化,而是强调等级制度,故B错误;人际关系平等化,不符合材料“依照血缘的亲疏远近分成许多等级”,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宗法制度依照血缘的亲疏远近分成许多等级维持这种等级的原则是礼制”,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法制的等级秩序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2.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由此可知,西汉刺史A. 成为一级地方长官B. 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C. 随意处罚违纪官员D. 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答案】B【解析】材料“刺史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反映了刺史的专门的监察职能,体现了职责明确的专职性,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刺史成为一级地方长官,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刺史可以“随意处罚违纪官员”,故C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刺史位高权重,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刺史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刺史的职能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3.3.据下图,可知此时期 唐代藩镇的分布图A. 中央集权受到威胁B. 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 南方尚未得到开发D. 皇权相权矛盾尖锐【答案】A【解析】材料图片反映唐代藩镇的分布范围较大,几乎遍布全国,这不利于中央集权,容易导致藩镇割据,故A正确;图片并不能反映唐代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故B错误;唐代南方经济有所发展,且材料图片也无法体现南方尚未得到开发,故C错误;图片反映的是唐代藩镇的分布范围较大,而不是皇权相权矛盾尖锐,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图片的关键信息,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藩镇割据的特点与影响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4.4.当代著名史家杜维运先生说:“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的两大要素。所谓历史叙事,一般来讲,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历史解释大致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 (晋)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B. 叔孙通为刘邦设计礼仪,使君臣尊卑差别犹如天壤之别C. (汉代)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D. 皇帝兼并天下诸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答案】B【解析】“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属于历史叙事,故A错误;“使君臣尊卑差别犹如天壤之别”属于历史解释,故B正确;“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属于历史叙事,故C错误;“兼并天下诸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也属于历史叙事,故D错误。故选B。5.5.清朝时军机处在任命军机大臣的谕旨中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这反映了军机处的特点是A. 办理军机的过程保密性强B. 军机处官员的流动性较强C. 军机大臣大多是临时差遣D. 军机处官员均为位高大臣【答案】C【解析】“行走”体现了该官职的临时性,清代把不设专官的机构或非专任的官职称为行走,故C正确;“行走”并不能体现保密性强,故A错误;虽然军机大臣大多是临时差遣,但并不等于其流动性较强,故B错误;“行走”一词也不能说明军机处官员均为位高大臣,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行走”,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军机大臣不设专官或非专任的特点出发,抓住“临时差遣”,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6.6.从秦到宋的中国帝制社会中,官僚体制运作中存在宰相制度、封驳制度、谏官制度等,这些制度设计的目的是A.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 预防专制皇权出现错误C. 制约专制主义皇权D. 保障皇权体制正常运转【答案】D【解析】宰相辅助皇帝处理政事。唐代门下省审查政令,如果认为不当,有权退回或加以纠正,即“封驳”,其本质仍然是为皇权服务。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但其目的也是促进皇权正常运转,故D正确;封驳制度、谏官制度不一定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A错误;防止皇权错误的目的仍然是保障皇权体制正常运转,而且封建专制制度下宰相制度、封驳制度、谏官制度不能从根本上预防皇权错误,故B错误;封建专制制度下宰相制度等制度设计也不可能真正制约皇权,故C错误。故选D。7.7.李剑农在论及鸦片战争时说:“此次的战争,表面上是因禁止鸦片问题而起,是中英两国的战争,然就战争的真正意义来说,可称为中西文化的冲突。因为中西人士对于国家政治及一切社会生活的观念完全不同,所以才生出许多不易解决的纠纷问题来。”这段话揭示了鸦片战争的爆发缘于A. 中西方政治制度的不同B. 中西方生活方式的不同C. 中西方文化冲突的结果D. 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因素【答案】C【解析】材料“就战争的真正意义来说,可称为中西文化的冲突。因为中西人士对于国家政治及一切社会生活的观念完全不同”反映了鸦片战争的原因在于中西方文化冲突,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鸦片战争缘于中西方政治制度的不同,故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西人士对于一切社会生活的观念不同,而不是中西方生活方式的不同,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鸦片战争的原因在于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因素,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中西文化的冲突。因为中西人士对于国家政治及一切社会生活的观念完全不同”,学生应该紧扣材料,排除教材传统知识的干扰,从文化的角度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8.8.下表可以说明当时下表-1866年清朝的满汉官员比例变化表年代满汉总督比满汉巡抚比1840年1:0751:231866年1:651:12A. 中国社会性质已发生改变B. 汉族地主势力兴起C. 满汉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D.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答案】B【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1866年清朝的汉族督抚比例远远大于满族督抚,这说明汉族地主官僚势力兴起壮大,故B正确;当时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改变,故A错误;“满汉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1866年清朝的汉族督抚比例远远大于满族督抚的主要原因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不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的关键数据信息,学生应该发现“1866年清朝的汉族督抚比例远远大于满族督抚”,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太平天国之后汉族地主官僚势力壮大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9.9.袁世凯为笼络康有为,召他主持清史馆。康有为辞道:“我若修清史,则袁世凯首为罪人,如此必不为所容,因此不可赴任。”以下各项的分析,最准确的是A. 康有为具备优秀史学家品质B. 康有为反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C. 康有为惧怕袁世凯的权威D. 康有为不能原谅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康有为对袁世凯的不满态度,这并不能说明康有为具备优秀史学家品质,故A错误;“我若修清史,则袁世凯首为罪人”说明袁世凯的行为与清朝灭亡有关,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行为是对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破坏,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康有为惧怕袁世凯的权威,故C错误;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使清朝皇帝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故康有为有此态度和说法,故D正确。故选D。10.10.1927年是中国革命道路转变的重要一年,中共对革命的领导权由开始在“左派国民党旗帜下”进行,转变为“党的主要口号就是苏维埃”。这一变化A.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B. 是中国共产党对俄国革命道路的照搬C. 纠正了中国共产党组织思想混乱状况D. 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答案】A【解析】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中共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故提出“党的主要口号就是苏维埃”,故A正确;“苏维埃”一词并不能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俄国革命道路的照搬,故B错误;八七会议纠正了中国共产党组织思想混乱状况,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A。11.11.1937年3月,国民政府派孔祥熙赴欧,一是庆贺英王加冕,二是与欧洲诸国签定了一系列借款合同,并订购了大批军火。孔祥熙还利用外交手段,期望建立太平洋国家互不侵犯及互助协定。孔祥熙的外交活动A. 为了讨好英国提升国民政府形象B. 订购大量军火为了剿灭共产党C. 表明国民政府积极应对日本侵略D. 加速了四大家族控制全国经济【答案】C【解析】1937年日本侵华形势日益严峻,国民政府“与欧洲诸国签定了一系列借款合同,并订购了大批军火”是为抗日做准备,“期望建立太平洋国家互不侵犯及互助协定”是企图从外交途径制止日本进一步侵华,故C正确;“讨好英国提升国民政府形象”说法并不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故A错误;1937年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故“剿灭共产党”说法错误,故B错误;材料内容与四大家族控制全国经济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的关键信息“1937年太平洋国家互不侵犯”,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2.12.1948年11月,毛泽东亲笔写下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的著名电文,指出我军“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繁叶茂了”。这一电文表明A. 中央决定从中原地区进行战略反攻B.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做了充分准备C. 中原全境解放,解放战争进程加快D. 中原地区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答案】D【解析】解放战争战略反攻从1947年已经开始,不是1948年,故A错误;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在1949年4月,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错误;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当时中原全境解放,故C错误;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处于中原地区,“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生了根,而且枝繁叶茂了”说明中原地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故D正确。故选D。13.13.列宁曾指出:“凡是居民生活习惯特点或民族成分不同的国内的各个区域,都应该享有广泛的自我管理和自治,其机构则用普遍、平等、秘密的投票方式来建立。”这可为我国下列哪一制度的实施提供理论借鉴A. “一国两制”构想B. 村民自治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经济特区制度【答案】C【解析】材料“民族成分不同的国内的各个区域,都应该享有广泛的自我管理和自治”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这一理论,故C正确;“一国两制”构想与民族区域自治无关,故A错误;村民自治制度属于基层民主制度,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经济特区属于对外开放的表现,不是民族区域自治,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的关键信息“民族成分不同的国内的各个区域,都应该享有广泛的自我管理和自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特点出发,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4.14.下表反映了下表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情况表阶段时间人数第一阶段1950-1953年1708名第二阶段1954-1956年5853名第三阶段1957-1958年1654名第四阶段1959-1965年很少A. 对外交流受到国家关系的影响B. 苏联支持新中国的经济建设C. 派遣留学生是落实“一边倒”政策D. 世界格局转换影响对外交流【答案】A【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1959-1965年中国向苏联派遣留学生数量很少,当时中苏关系恶化破裂,故有此现象,这说明对外交流受到国家关系的影响,故A正确;中国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只能说明中苏两国的文化教育的交流,并不能说明苏联支持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故B错误;派遣留学生的目的不是落实“一边倒”政策,而是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故C错误;1950年到1965年处于冷战和两极格局时期,世界格局没有发生大的转换,故D错误。故选A。15.15.据下表可知,当时我国下表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的国际会议(组织、公约)情况中国参加的国际会议(组织、公约)特点1949年1112月,中国政府在北京主办并参加了亚澳工会代表会议新中国参加的第一次国际会议1950年5月,中国宣布加入万国邮政联盟新中国参加的第一个国际组织1952年,中国宣布加入关于禁止使用毒气或类似毒品及细菌方法作战的议定书新中国参加的第一个国际公约A. 实行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B. 外交政策原则性灵活性并存C. 打破了“一边倒”方针的束缚D. 积极为加入联合国做准备【答案】B【解析】中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不是建国初期,故A错误;“主办并参加了亚澳工会代表会议”体现了工人阶级意识形态的原则性,“加入万国邮政联盟”和“加入关于禁止使用毒气或类似毒品及细菌方法作战的议定书”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灵活性,故B正确;“一边倒”指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的这些国际会议或组织并不能说明打破了“一边倒”方针,故C错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错误。故选B。16.16.在梭伦改革期间,对财产的限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最初受土地财富范围的限制扩展到非土地财产范围的限制,进而导致贵族权力进一步削弱。这种现象A. 使民主主体范围扩大B. 违背梭伦改革初衷C. 铲除旧贵族政治特权D. 导致雅典走向衰落【答案】A【解析】材料“最初受土地财富范围的限制扩展到非土地财产范围的限制,进而导致贵族权力进一步削弱”反映了梭伦改革削弱贵族势力,有利于平民工商业阶层的权力扩大,从而使民主主体范围扩大,故A正确;梭伦改革初衷是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材料内容并没有违背其改革初衷,故B错误;梭伦改革并没有铲除旧贵族政治特权,故C错误;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故D错误。故选A。17.17.古代希腊在设立陪审法庭时,陪审员由拈阄法从公民中选出来与法官组成的法庭,案件审理最终由陪审员与法官按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裁决。这种做法A. 导致司法审判的历史性倒退B. 是民主精神在司法领域的体现C. 彻底摆脱了贵族势力的影响D. 防止了雅典司法审判出现错误【答案】B【解析】材料并没有将古代希腊陪审法庭与其前代的司法审判制度进行比较,不能说明“司法审判的历史性倒退”,故A错误;“拈阄法从公民中选出来与法官组成的法庭按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裁决”反映了司法审判中的民主性,故B正确;拈阄法具有偶然性,并不能彻底摆脱贵族势力的影响,故C错误;“拈阄法多数人的意见作出裁决”也可能出现权力的误用,不一定能够防止雅典司法审判出现错误,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的关键信息“拈阄法从公民中选出来与法官组成的法庭按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裁决”,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雅典直接民主的特点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8.18.古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所著的法学阶梯中说:“做一切想做之事的自然权利,以受法律禁止或强力阻碍为限。”这说明在当时罗马A. 公民合法权益受到法律的削弱B. 他人或者社会的合法利益受到保护C. 公民利益必须让位于国家利益D. 法律注重维护罗马皇帝的绝对权威【答案】B【解析】材料“做一切想做之事的自然权利,以受法律禁止或强力阻碍为限”反映了法律保护一切合法利益,故B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公民合法权益受到法律削弱,故A错误;材料没有将公民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地位进行比较,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维护罗马皇帝的绝对权威的内容,故D错误。故选B。19.19.为了保护已有的利益,费城制宪会议的各州代表(和他们所代表的不同的利益集团)必须建立一种高于各自利益的公共利益,并建立一种高于各自权威的公共权威来贯彻公共利益。由此,制宪会议的各州代表主张A. 实施共和主义的分权原则B. 创造基于各自利益的绝对权威C. 建立地方服从中央的政体D. 建立有效和有限的联邦政府【答案】D【解析】材料“各州代表必须建立一种高于各自利益的公共利益,并建立一种高于各自权威的公共权威来贯彻公共利益”反映了美国联邦政府权威高于各州,同时联邦制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D正确;共和主义与君主制相对,并不等于联邦制,故A错误;联邦政府并不是绝对权威,它与各州的关系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B错误;美国联邦制并不是地方服从中央,地方各州仍然有一定的权力,故C错误。故选D。20.20.1881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工伤事故保险法,11月以“皇帝诏书”的形式颁布,遭到国会的反对,未能通过;1882年经过修改后提交国会,仍遭反对,直到1884年7月,工伤事故保险法才正式生效。这体现了A. 立法权对行政权有一定制约B. 皇帝和首相权力受到宪法约束C. 国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位置D. 立宪政体下皇帝权力名存实亡【答案】A【解析】国会数次拒绝通过首相俾斯麦提出的工伤事故险法,体现了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会对首相权力的制约,没有涉及宪法的问题,故B错误;当时德国皇帝处于国家权力中心,故C错误;德国君主立宪制下皇帝有实权,故D错误。故选A。21.2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1844年6月4日,德国西里西亚欧根山麓两个纺织村镇爆发了纺织工人反对资本家剥削和压迫的自发起义。起义导火线是争取提高工资被拒绝,起义工人扩大到3000人,工人们发出了反对私有制的呼声。这表明A. 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德国影响最大B. 它是无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C. 工人运动目标的政治性与经济性交织D. 它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正确性【答案】C【解析】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1844年处于19世纪上半期,当时资本主义国家没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故B错误;“争取提高工资反对私有制”体现了工人运动目标的政治性与经济性交织,故C正确;1844年没有产生马克思主义学说,故D错误。故选C。22.22.1917年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颁布土地法令,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等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这一举措A. 标志着十月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B. 使临时政府赢得了农民的支持C. 有利于俄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D. 建立了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度【答案】C【解析】十月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并不是临时政府,故B错误;“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教堂的土地等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说明土地法令消灭了俄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使苏维埃得到劳动农民的广泛支持,有利于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故C正确;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并不等于社会主义革命,也不能说明建立了土地公有制,故D错误。故选C。23.23.下图是1947年美国人以马歇尔计划(MarshallPlan)为题材创作的漫画。对该漫画寓意解读最准确的是A. 冷战政策的效果较明显B. 欧洲复兴的希望在美国C. 美国意图控制和利用西欧D. 两极格局激化集团内部矛盾【答案】B【解析】材料漫画反映了马歇尔计划旨在帮助欧洲复兴,欧洲脱离危险的途径就是拉紧美国这根绳子,说明欧洲复兴的希望在美国,故B正确;冷战政策的目的是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材料并未涉及,故A错误;漫画也无法体现美国控制和利用西欧,故C错误;欧洲只有拉紧美国这根绳子才能脱离危险,这并不能体现资本主义集团内部矛盾,故D错误。故选B。24.24.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日本从落后的战败国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化强国,从导致日本经济起飞的国际环境看,其主要动因是A. 朝鲜战争爆发的刺激B. 美国的扶持C. 东亚国家腾飞的启示D. 冷战的影响【答案】D【解析】朝鲜战争爆发,属于冷战大环境下的“热战”并不是导致日本经济起飞的国际环境中的主要动因,故A错误;美国的扶持仍然源于冷战的需要,故B错误;东亚国家经济腾飞在日本之后,故C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处于冷战时期,美国处于冷战的目的大力扶持日本,这是日本经济起飞的最主要的国际环境,故D正确。故选D。25.25.20世纪70年代,随着欧洲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一方面在维护美欧联盟的前提下,增强西欧的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通过北约,通过美国在西欧的驻军和核武器来“保护”西欧安全。这说明了A. 西欧与美国之间既依赖又竞争B. 西欧与美国之间结成军事同盟C. 西欧国家已彻底摆脱美国控制D. 美国在西欧的政治地位已丧失【答案】A【解析】材料“一方面增强西欧的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通过北约,通过美国在西欧的驻军和核武器来保护西欧安全”反映了西欧与美国之间既有依赖性又有竞争性,故A正确;材料内容不限于“维护美欧联盟”,故B错误;“西欧国家已彻底摆脱美国控制”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材料,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美国在西欧的政治地位并未丧失,故D错误。故选A。二、非选择题:共50分。第26-28题为必考,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9-3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38分26.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至隋唐而稳固,宋元明清日臻完备。秦朝即设立听命于皇帝的御史大夫作为纠察百官的最高监察官员。唐代监察制度更为完备,中央监察机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御史台系统,负责监察百官之违法与失职行为;另一部分是言谏系统,负责直接告发官员的违法、失职或者腐败行为。明清两朝最终实现中央监察机构与地方监察机构的统一。在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期,由于国家幅员辽阔,在专制权力下,各级官吏滥用权力、贪污腐化的空间较大。为了维护皇权,历朝君主都非常重视专门监察机构的设置和运作,试图通过监察官员的纠察和弹劾,防止并打击官吏的贪腐和不法行为。摘编自朱福惠国家监察体制之宪法史观察材料二按照分权制衡理论,美国对行政权进行监督制约的主要方面是议会与司法机关的监督。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传媒的发展,对行政权的监督制约的主要方面正逐步演进为民众的民主监督,即借助互联网和报纸、电视等传媒,用社会舆论对行政机关形成压力。此外,近些年来,美国行政机关还逐步加强了自身的内部监督制约,如建立行政决策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政府情报信息披露制度等。1978年,还根据政府道德法设立了政府道德署,直接向总统和国会负责,地位独立,其主要职责是制定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规范; 审核和批准各行政部门制定的道德行为附则;监督行政部门官员公开和秘密的财产申报的执行情况; 审核总统政治任命是否有经济方面的利益冲突。这些都对行政权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摘编自宋欢欢美国监督机制浅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行政监察机制的特点及形成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相比,美国行政监督机制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古今中外监察机制的认识。【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监察机构独立化(或专门、垂直领导)并日趋完备;监察对象广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各级官员);监察范围广(官员之违法与不良行为)等背景:中国幅员辽阔,各级官吏贪腐空间大;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2)不同:分权制衡,通过司法机关、议会进行监督;民众的民主监督;媒体的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的自我监督。认识:注重多部门齐抓共管,建立有效监督机制;积极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强化民众监督意识;注重法制建设与宣传;注重道德教育等。【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至隋唐而稳固,宋元明清日臻完备一部分是御史台系统另一部分是言谏系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期,由于国家幅员辽阔,在专制权力下,各级官吏滥用权力、贪污腐化的空间较大。为了维护皇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历史发展、监察机构、监察对象、监察范围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行政监察机制的特点。再从国土面积、官吏贪腐、封建君主专制等方面概括其形成的社会背景。(2)本题根据材料二“对行政权进行监督制约的主要方面是议会与司法机关的监督逐步演进为民众的民主监督用社会舆论对行政机关形成压力美国行政机关还逐步加强了自身的内部监督制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三权分立、民主监督、舆论监督、自我监督等方面指出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相比美国行政监督机制的不同之处。再从多方合力、监督机制、传媒技术、民众监督、道德教育等方面回答对古今中外监察机制的认识。27.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就在清政府正式对日本宣战的同一天,明治天皇睦仁也针锋相对的颁布了宣战诏书,其中声称:“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帝国于是劝朝鲜以厘革其秕政朝鲜虽已允诺,清国始终暗中百计妨碍列派大兵于韩土,要击我舰于韩海,狂妄已极。”并称开战原因在于“使朝鲜永免祸乱”“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等。日本在战争期间对国际舆论的拉拢和利用,甚至不惜使用金钱收买欺骗等卑劣的手段。但我几乎看遍了甲午战争期间所有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大报媒,没有看到一篇中国官方或者个人主动提供给美国公众阅读的资料。战争爆发伊始,很多西方媒体向中日两国同时提交了随军采访申请,然而与日本政府主动邀请记者随军采访不同,清政府在整个战争期间,不允许国内外记者随行采访。当时许多西方媒体有关甲午战争的报道,被美化成了大和民族主导下的“文明之战”,1894年8月12日出版的英国每日新闻报露骨地评论道:“中国和日本分别代表着封闭与开放两股势力,西方国家之间会更亲近日本。”据张晓玮、张鹏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的中日危机公关等根据材料,就中日两国在舆论宣传上的做法,取一个或几个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答案】示例1日本当局别有用心地使用了西方列强熟悉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从国际法和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歪曲战争肇端,不仅在道义层面将自身塑造为甲午战祸的受难者,而且在权利方面将自身定位于欧美列强的对等者,时将清政府置于主流国际秩序挑战者的不利境地。日本主动操纵媒体工具,让反复传播的谎言影响了社会公众和国际舆论,在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占据了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军的败局。示例2: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对舆论战持漠视与放任态度,使得国际社会只能听到日本的一面之词,诱导国际舆论向有利于日本的方向倾斜。清政府未能利用近代传媒工具对战争的影响力,事实上是观念落后的一种表现,是体制落后的结果。这也注定了甲午战争中国必然失败。【解析】本题根据材料“日本在战争期间对国际舆论的拉拢和利用,甚至不惜使用金钱收买欺骗等卑劣的手段。但我几乎看遍了甲午战争期间所有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大报媒,没有看到一篇中国官方或者个人主动提供给美国公众阅读的资料中国和日本分别代表着封闭与开放两股势力,西方国家之间会更亲近日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就中日两国在舆论宣传上的做法提取一个或几个信息,例如:日本主动操纵媒体工具影响国际舆论、清政府对舆论战持漠视与放任态度。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日本注重近代舆论宣传、中国舆论宣传观念落后等方面加以简要分析。注意条理清晰。28.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有一个美国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只有外部的各种挑战可以使它团结起来”。“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苏联挑战的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逊政府找到了帮助那些受压制者的国家安全的理由。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二战后美苏两国几达半个世纪的“冷战”给美国国力发展以多方面的刺激。由于“冷战”这种疑似临战态势的不断持续,刺激了国防工业,从而“造就了美国尖端技术”。而更重要的是给了美国以拉拢资本主义同盟者的天赐良机。张宏毅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及未来走向材料二到60年代末,美国决策者认为传统的是非标准应该检讨。尼克松解释说:“今天,主义已经失去活力我们的目标是要清除掉外交政策中所有敏感的、情绪化的东西。”基辛格也说,我们没有永久的敌人,我们将依据他们的行动,而不是意识形态来判别别的国家,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陶文钊中美关系100年材料三美国著名战略问题专家托马斯巴尼特在五角大楼的新地图21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写道:在克林顿政府的第二个任期期间,我在五角大楼办公室的一面墙上发现了这样一则个人广告。招聘敌人启事:成熟的北美超级大国寻求有敌意的合作者以进行军备竞赛、第三世界冲突和一般性对抗。候选者必须有足够威胁,以说服国会满足军事需要。具备核战能力者优先;但如果拥有重要生化武器资源,非核候选人也可考虑。请将求职信并舰艇和空军中队照片寄至:美利坚合众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五角大楼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刘福明中国梦(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冷战对美国产生了哪些影响。(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调整与中国关系的原因。(3)材料三表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答案】(1)增强美国的凝聚力;刺激了国防工业别是尖端科技的发展;以冷战为借口控制了西欧;遏制了后起国家的发展。(2)根据国家利益调整对外政策;在美苏争中美国处于守势。(3)表现:美国在冷战后到处“寻敌”的急迫心情。原因: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为称霸全球、实行单边主义寻找借口。【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只有外部的各种挑战可以使它团结起来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苏联挑战的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逊政府找到了帮助那些受压制者的国家安全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国家凝聚力、国防工业、控制西欧等方面概括冷战对美国产生了哪些影响。(2)本题根据材料二“我们没有永久的敌人,我们将依据他们的行动,而不是意识形态来判别别的国家,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国家利益、美苏争霸等方面简析美国调整与中国关系的原因。(3)本题据材料三“寻求有敌意的合作者以进行军备竞赛、第三世界冲突和一般性对抗。候选者必须有足够威胁,以说服国会满足军事需要。具备核战能力者优先”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冷战后的“寻敌”思维回答这表明了什么问题。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格局剧变、美国单边主义等方面分析其原因。(二)选考题:共12分。请考生从2道选考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9.29.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从清朝建立到戊戌变法之前,清朝的中央军事机构有过微调,也有过改革的探索,但没有根本的变化。直到“清末新政”时期,中央军事机构改革才真正展开。中央军事机构各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将单一的兵部一化为三,形成了陆军部、海军部、军咨府三位一体的新的中央军事机构。各机构内部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实现了中央军事机构对军队建设、管理和指挥能力的提高,并且对其后的中国军事机构改革、对中国的政局都有一定的影响。这一改革标志着中国军事近代化从“器物领域扩展到“制度”领域,是从军队基层层面到国家中枢层面的一次升华。摘编自张麟清末新政时期中央军事机构改革研究(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中央军事机构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清末中央军事机构改革的主要特点和意义。【答案】(1)原因:新式军队发展的需要;清末“新政”的推动;西方军事管理体制的影响;提高清政府军事能力的需要。(2)特点:中央军事机构专职化和制度化。意义:有利于提高中央军事管理的能力及效率;促进了中央军事机构的近代化发展对中国后来的军事改革和政局产生重要影响。【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清末新政中央军事机构各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将单一的兵部一化为三,形成了陆军部、海军部、军咨府三位一体的新的中央军事机构。各机构内部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军队发展、清末“新政”、西方的影响等方面概括清末中央军事机构改革的原因。(2)本题根据材料“中央军事机构对军队建设、管理和指挥能力的提高,并且对其后的中国军事机构改革、对中国的政局都有一定的影响从军队基层层面到国家中枢层面的一次升华”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专职化和制度化的角度说明清末中央军事机构改革的主要特点。再从军事管理、军事机构、军事改革和政局等方面回答其意义。30.30.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向国际联盟求助。国联派出的调查团于1932年10月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这样一种解决办法: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1933年2月25日,国联正式通过了这份报告。但是第二个月日本就退出了国联。这是对国际联盟和旨在维护现状的整个外交结构的第一次沉重打击。日本毫不费力就获得了大片富饶的新领地,这对德国和意大利的修正主义领导人也起了作用满洲事件引发了一连串的侵略并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开罗宣言(1)根据材料一,概括“满洲事件”的含义。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满洲事件”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开罗宣言的历史意义。【答案】(1)含义: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国联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日本侵略。影响:中国东北沦陷,中国战场的局部抗战开始;助长意大利和德国在非洲和欧洲的侵略气焰,最终导致二战的全面爆发。(2)加强了同盟国对日作战的合作,有利于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使中国收回被日本窃取的领土,有利于国家统一;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供了国际法依据。【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对国际联盟和旨在维护现状的整个外交结构的第一次沉重打击。日本毫不费力就获得了大片富饶的新领地,这对德国和意大利的修正主义领导人也起了作用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日本侵略、国联绥靖政策等方面概括“满洲事件”的含义。再从中国抗战、意大利和德国侵略气焰、二战的全面爆发等方面分析“满洲事件”的影响(2)本题根据材料二“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同盟国合作、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收回领土、台湾问题等方面阐述开罗宣言的历史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