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2讲 巩固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10049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2讲 巩固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2讲 巩固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2讲 巩固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2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周初分封制能得到维持的重要原因2分封制的影响3宗法制的特点大宗、小宗的相对性4宗法制利于民族文化传承5周礼的作用6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秩序的转型7朝议制度的作用8秦汉军功爵制9秦巩固统一措施10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商代的国家政体是方国联盟制,商王不过是“盟主”,而周王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见,与商代相比,西周()A.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B.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统治C.依靠分封以开疆拓土D.王权政治得到一定加强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由“盟主”到至高无上权威,表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相对加强,这有利于集权政治和国家统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说明与商代相比,西周王权政治得到一定加强,D项正确。2.西周时,“王畿千里”(合250平方千米),其军队在宗周(镐京)有八师,成周(洛邑)有六师,而诸侯国最初不过是一些不相连接的垦殖区,诸侯所在都城都很小。由此可见()A.周王室强大是分封制得以维系的基础B.周朝重视经济、军事建设C.分封制是为了开发边远地区D.周王室集中了税收和军事权力解析:A材料强调了周王室的强大和诸侯国的弱小,由此可以看出周初分封制能得到维持的重要原因,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建设,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诸侯国的分散性和弱小,没有说明是否边远,故C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国有税收和军事权力,故D项错误。3.(2018河南开封一模)据史书记载,太公姜尚被封于齐,征服了当地土著人“莱夷”。于是“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这表明分封制()A.扩大了地方权力B.推动了经济发展C.强化了中央权力D.促进了文化整合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是指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的开明政策;“变其俗、革其礼”是指用周文化强行改造鲁当地文化;两者的做法体现了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D正确。材料强调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与扩大地方权力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推动经济发展,而是强调其促进了文化整合,排除B。材料反映齐国和鲁国推行的统治政策,与强化中央权力无关,排除C。4.对于西周的分封制,礼记大传中有一补充记载:“别子(庶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祢:诸弟)者为小宗。”据此推断当时()A.受封别子可以另立新宗B.继别宗子在本族内为小宗C.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D.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解析:A宗法制是西周时期政治权力、财产分配的重要依据,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嫡长子为大宗,余子(别子)为小宗。根据材料“继别为宗”能够得出余子(别子)能够另立新宗,即重新确立本族内的大宗体系,这体现了宗法制下大、小宗的相对性,故A项正确;宗法制下,周天子是永恒的大宗,诸侯、卿大夫、士为大小宗是相对的,如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所以继别宗子在本族中是大宗,故B项错误;别子的继承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前提下,故C项错误;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且材料中只能体现血缘政治,故D项错误。【新知生成】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是指在周代的层级分封制下,嫡长子承袭父亲之君位(或侯位);未能继位的次子(或称公子、庶子、支子),除留居父国担任某些要职者或未成年者外,其余将受封并世代食采于另地。在政治身份上,这些次子为世袭的诸侯或卿大夫;在父系亲属集团的世系上,他们被其后裔尊奉为始迁于该地的“始祖”;因其有“别”于继承君位的嫡长子,故称为“别子”。到别子的第二代,其位亦由嫡长子继承,遂成“继别”者,“继别”者为其后裔尊奉为“宗”。5.(2018河南濮阳一模)历史上中国社会经常动荡不安,但文化仍能保持传承,这得益于中国有一个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它是中华民族重新走向聚合的社会基础。这表明宗法制()A.有助于社会长治久安B.阻碍中国现代化发展C.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D.保证了各民族间团结解析: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宗法制的影响。材料“文化仍能保持传承,这得益于中国有一个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说明宗法制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故选C项。A项与材料“历史上中国社会经常动荡不安”不符;B、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且D项“保证了”表述绝对。6.(2018河北衡水调研)周礼中有以系家庭伦常的婚礼,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礼,有敬天事神、祈福保民的祭礼,慎终追远、显扬孝道的丧礼,也有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等。这些周礼共同维系的主要是()A.周王室安全B.宗族分封下的社会秩序C.王位世袭制D.嫡长子继承制解析:B本题考查西周礼法制度的作用。本题是程度性选择题,要注意最佳选项。“周王室安全”与“朝礼”“聘礼”相关,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项;周朝实行宗法分封制,周礼中的各项内容均与社会秩序的稳定相关,故B项正确;王位世袭制、嫡长子继承制都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中提到的周礼的作用,排除C、D。【知识背景】 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卿大夫“八佾舞于庭”“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7.(2018四川乐山二调)西周以前没有关于人质的记载,东周常有宗族之子做人质的情况。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曾“为秦质子于赵”。这种变化反映出()A.宗法制已难以为继B.王室权威荡然无存C.社会秩序正在转型D.诸侯争战民生困苦解析:C本题的突破点是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分析材料中的现象。“东周常有宗族之子做人质的情况”说明分封制形成的地方统治秩序受到破坏,各诸侯国关系出现交恶或不信任的情况。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出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中“人质”记载由无到有的变化反映的是诸侯国之间关系的变化,不是宗法制的内容,故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权威“荡然无存”表述绝对,B项错误;材料没有明确反映诸侯争战民生困苦的问题,故排除D项。8.“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A.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B.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C.有效解决了皇权相权的矛盾D.强化君主个人独裁解析:A由材料中“君臣集议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可知秦朝集议制度不是君主独裁,有利于皇帝决策时吸取他人意见,故A项正确。【新知生成】 朝议制度: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朝议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国家制度是封建统治集团普遍实行的一种决策制度,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减少了决策失误。9.(2018河北衡水调研)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解析:B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军功爵制度的影响。“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说明军功爵制度有利于官僚队伍的壮大,促使官僚政治更加巩固,故选B。A项片面,只适合一个阶层,排除;C项应为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与材料选官制度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单向流动即各阶层的进身(向上流动),故D项错误。10.(2018河北衡水二调)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解析:B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秦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中,对一些地方的人口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故B项正确。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前,关中地区经受战乱破坏,经济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优势,故A项说法错误。秦朝移民中“迁豪富、强族于关中”是为了加强监管,尤其是迁六国贵族,是为了削弱六国贵族势力;“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是为了减少边疆少数民族叛乱,C项排除。材料为巩固国家统一措施,D项排除。【新知生成】 秦朝保障统一的配套措施(1)全国必须在经济、文化上高度统一。这就是所谓“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简言之就是度量衡、文字、货币、车道,乃至意识形态,都趋于高度统一,使中央政令可以畅通于各地,地方与中央保持 一致。(2)全国必须在道路上保持畅通。修驰道和直道,通向四面八方。(3)加强开边与移民,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迁六国贵族于关中,加强控制。(4)统一舆论,控制意识形态。秦始皇把法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把法令当作统治者意志,独立于传统道德和习俗之外。因此强调“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对于以古非今的舆论,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击,这就是遭致后世无穷非议的“焚书坑儒”。11.(2018河北唐山一模)秦始皇在全国进行各项标准化建设,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注意整顿各地风俗习尚。这主要借助于()A.君主专制的决策模式B.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C.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D.分久必合的历史大势解析:B本题考查秦朝实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的条件。能够“在全国进行各项标准化建设”,政令通达关键是在国家统一基础上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是针对决策而言,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故A项说法错误;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是在全国进行各项标准化建设的主观条件,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C项;“在全国进行各项标准化建设”是在国家统一之后,故D项错误。12.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A.调动了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性B.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C.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D.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解析:C材料中“这场革命”指的是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中央集权的加强抑制了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性,A项错误;皇帝仍然掌握最高决策权,“人治”不可能避免决策失误,B项错误;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C项正确;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消除了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不忠不孝是十恶之首。家长对子女不仅有主婚权,而且大清律例有关惩治“子孙违反教令”罪的条例中,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还有家族对“不贞”女子执行死刑的情况。家庭又把向国家交纳田税赋税以及服差役当作重要的责任,宗法制家庭成为维护封建国家的有力因素。随着一体化结构的强化,封建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加强宗法制度。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以至于在结构形态上也和国家社会组织一样由三个子系统组成。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材料二直到晚清时期,传统的中国家庭同一个微型王国一样,家长拥有君主之权威,他有权实施家法并操纵家庭成员的生死大权。政府承认家庭的这种全能作用,而且不干涉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妻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外国学说和政治哲学的传入,许多研究西学的学者开始推行这样一些基本观念:家长的权利逻辑上隶属于国家,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不受家长控制的权利;男女作为国家的基本分子,是平等的。这些观点,动摇着家庭关系的根基,在年轻人中间广为流行。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家族制呈现出的基本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家庭中家长地位受到冲击的原因。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由“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可知,以宗法制为依托;由“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还有家族对不贞女子执行死刑的情况”可知,与封建等级制、伦理道德观紧密联系;由“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可知,宋明时期空前强化。第(2)问,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外部”根据材料二“随着外国学说和政治哲学的传入”概括;“内部”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政治改革的推动、思想解放的潮流等方面分析。答案:(1)特点:以宗法制为依托;与封建等级制、伦理道德观紧密联系;宋明时期空前强化。(2)原因:近代中国国门洞开,西方民主、平等和自由思想的传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与发展,传统儒学遭受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政治变革的推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解析:第一小问,可由材料“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得出从土地和心理层面到制度层面的统一,由材料“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可得出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第二小问,可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民族融合、中原文化的影响、法家思想在统一中的贡献等方面叙述。答案: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言之成理即可)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