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一)新人教版选修1 .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92740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一)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一)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一)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10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这一变化A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B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D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2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A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B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C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D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3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规定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他这样做是为了A尊崇儒家思想B选拔实用人才C笼络广大士人D打击地主官僚4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这一看法A客观中肯,切中时弊B背离事实,无端歪曲C过于拔高,服务现实D标新立异,创新史观5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6学者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这种做法可能出现于A李悝变法B商鞅变法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7王安石变法的第一项理财措施是实行“均输法”,拨出500万贯钱和300万石米作为发运司周转经费,由发运使根据京师库藏和各地物资的实际情况,选择低价购买政府所需物资,同时将各地的多余物资运往各地出售。据此,“均输法”的作用是A政府掌控市场,垄断利润B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兼并C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D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8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根本目的是A维护统治B提高北宋军队战斗力C缓和阶级矛盾D发展经济9王安石变法时,青苗法规定“不愿请者,不得抑配”,“取息二三分”,以实现“取民之财,还以助民”的目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往往强令民户向政府借贷,且“取息高达六分”,以致“害民如此”。对此现象最佳的理解是A变法只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无视民众负担B王安石变法的有些法令在制定时考虑不周全C王安石变法的主观动机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D部分地方官员在实际执行时偏离了法令条文10王安石理财新法的主要作用包括抑制兼并 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政府收入 增加农民负担A B C D第II卷本卷包括三大题,共计6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王安石以“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理财思想为指导,推行开辟财源的变法措施。他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制定全国一年用度的预算,颁布行,以节省开支。考察全国的农田、水利和赋税,另订管理办法,以尽地利而增税收。颁布青苗法,把救济贫民用的常平、广惠等粮仓的积谷,变钱借给贫困的农民,秋收加息二分收回,以免农民受到豪富的盘剥。实行募役法,以贫富为标准,把百姓分为五等,按等缴纳“免役钱”。本来没有差役的“单丁”、“女户”、“官户”等人家,则出“助役钱”。政府即以此钱募役。除此之外,还推行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新法。煕宁二年公布办法征求意见,次年在开封府试行,接着才正式向全国推行。青苗法实施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加重盘剥的现象。这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新法一直在守旧派的攻击和变法派内部意见不一致的艰难情况下进行。1085年,神宗去世,哲宗继位,变法派成员相继被排挤出朝廷,史称“元佑更化”,变法受挫。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理财措施的特点,并指出其意义。(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变法受挫的原因。(8分)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 武则天执政后,进士科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当时社会上已经开始形成重进士、轻明经的风气。武则天采用了“密封卷”的做法,即将考生的姓名用纸糊上,不让考官知道这是谁的考卷,誊录分数时再揭开纸条。栽初元年(690年)二月,武则天开创了殿试,“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长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则天“初设武举”,其考试科目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各科都设定了一些考核标准。武则天使“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不仅狄仁杰、魏元忠等名相为其所用,唐玄宗时代的宰相姚崇、宋璟、张说、张嘉贞等都是武则天时代发掘出的人才,可以说武则天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做了人才上的准备。摘编自叱骁峰、牛洪波勇于革新的武则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则天科举改革的内容。(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武则天科举改革的作用。(1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 宋初,朝廷对百官实行月俸制。自咸平年间(9981003年)开始,官吏队伍日渐庞大,而且物价上涨,官俸未增,于是出现了“俸禄不继,士人家鲜不穷窘”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官吏或“不守名节”“冒法受赃”,或“不耻贾贩,与民争利”,进而致使“吏有奸赃而不敢发,民有豪滑而不敢制,奸吏豪民得以侵暴”,“贫弱百姓理不得直,冤不得诉,徭役不均,刑罚不正,比屋受弊,无可奈何”。真宗时便在月俸之外恢复了前代的职田制度。范仲淹认为,职田是在国家财用匮乏、无力增加官体的情况下实行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养廉,以“督其善政”,不应废除,而应“不均者均之”,“未给者给之”,至于有些官吏虽有职田仍然“侵民”“枉法”,那不是职田制度本身的问题。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恢复职田制度的背景。(12分)(2)结合材料,简评宋代职田制度。(8分)2018-2019学年选修1第四单元训练卷历 史(一)答 案第卷1【解析】兵制的变化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排除A;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了均田制被破坏,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就也走向了崩溃,所以B搞反了关系,故排除;唐玄宗开始实行的募兵制由于国家供给衣食,而且与将领之间关系密切,虽然可以增强唐政府的边防力量,但是时间久了就成为了割据力量,威胁中央,故选C而排除D。【答案】C2【解析】王安石变法将户部、盐铁和度支三司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是为了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相对于原来三个机构之间的分工制衡,一个机构处理事务更为高效。故答案为C项。这一措施不是针对地方采取,不能反映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这一措施本身与财政收入的增减没有关系,排除B项;D项不是这一措施的用意,王安石变法没有加强或削弱皇权的目的,排除。【答案】C3【解析】规定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主要是为变法选拔实用人才,B正确;A属于思想;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答案】B4【解析】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没有认识到其局限性,故不是客观中肯,故A错误;这一看法并未完全背离事实,故B错误;梁启超这一看法过于拔高,是服务于维新变法的现实,故C正确;梁启超这一看法并非创新史观,故D错误。故选C。【答案】C5【解析】材料“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反映了王安石主张教育为国家之用,说明他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墨家的思想,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而是体现了实用的教育思想,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王安石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故D错误。故选C。【答案】C6【解析】从材料“在我们之前900年”“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可以分析出这是王安石变法中“理财”的措施,故D项正确;AB项是战国时期的,排除;C项是魏晋时期的,排除。【答案】D7【解析】从材料“选择低价购买政府所需物资,同时将各地的多余物资运往各地出售”中可以看出,“均输法”可以协调供需关系,提高财政收支的效率,减少政府的开支,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政府掌控市场、增加赋税,故AC项排除;B项是方田均税法的作用,排除。【答案】D8【解析】王安石变化是为了缓解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A正确;B、C和D不是根本目的,排除。【答案】A9【解析】材料“在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往往强令民户向政府借贷害民如此”反映了部分地方官员在实际执行时偏离了法令条文,故D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变法无视民众负担,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王安石变法的有些法令在制定时考虑不周全,故B错误;材料重点是反映地方官员在实际执行的问题,不是变法的主观动机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故C错误。故选D。【答案】D10【解析】王安石理财新法的主要作用包括抑制土地兼并、保障农业生产以及增加政府收入,但并没有增加农民负担,排除,选择A正确。【答案】A第II卷11(20分)【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开辟财源以免农民受到豪富的盘剥煕宁二年公布办法征求意见,次年在开封府试行,接着才正式向全国推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主要手段、推行过程、涉及内容、与人民的关系等方面概括王安石理财措施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生产、社会矛盾、财政收入、商品经济、巩固统治等方面指出其意义。(2)本题根据材料“青苗法实施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加重盘剥的现象。这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新法一直在守旧派的攻击和变法派内部意见不一致的艰难情况下进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守旧派的阻碍反对、群众利益受损、用人和执行问题等方面简析王安石变法受挫的原因。【答案】(1)特点:不增加人民负担;以开源为主,节流为辅;综合施策,涉及面广;先试行再推广,审慎推进;夺豪强富商之利,注重保护平民。意义:有利于保障农时,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性的逐步松弛;推动宋代货币流通、商品经济的发展。(2)原因:损害了大地主、官僚的利益,遭到反对;变法执行不善,引起民间不满;支持变法的神宗去世;反对势力固守成规,形成强大的阻力;用人不当等。12(20分)【解析】(1)从材料“进士科的地位得到了提高”“采用了密封卷的做法”“开创了殿试”“各科都设定了一些考核标准”中可以概括出答案。(2)从材料“采用了密封卷的做法”“开创了殿试”“各科都设定了一些考核标准”“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做了人才上的准备”并结合所学在可以得出答案。【答案】(1)内容:提高进士科地位;改革试卷装订方式,采用“密封卷”做法;开创殿试和武举,扩大科举考试范围。(2)作用:创立殿试和武举,保证科举考试的严格性和多样性,推进科举制度的发展;选拔了一大批治国人才,扩大统治阶级基础,为开元盛世做了人才上的准备;形成社会重学风气,鼓舞贫寒士子努力读书,推动国家实力发展。13(20分)【解析】(1)背景:根据“官吏队伍日渐庞大”“物价上涨,官俸未增”“不耻贾贩,与民争利”“贫弱百姓理不得直,冤不得诉,徭役不均,刑罚不正,比屋受弊,无可奈何”分析概括。(2)评价:根据“职田是在国家财用匮乏、无力增加官体的情况下实行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养廉”得出通过给予职田增加官俸,促使官吏廉洁从政,有一定积极意义。根据“有些官吏虽有职田仍然侵民枉法”得出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这种办法难以根除官吏贪赃枉法的弊端。【答案】(1)官吏队伍日渐庞大,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官员俸禄未随物价上涨;部分官员贪赃枉法,与民争利;社会矛盾加剧,威胁封建专制统治。(2)评价:通过给予职田增加官俸,促使官吏廉洁从政,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这种办法难以根除官吏贪赃枉法的弊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