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考点3 概括散文主题专题演练.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90863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考点3 概括散文主题专题演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考点3 概括散文主题专题演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考点3 概括散文主题专题演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点三概括散文主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冬天记忆张海生虽然时隔已经很久远了,但我却依然念念不忘。在那物质极度贫乏的冬天里,一块石头、一堆柴草、一根鸡绒毛很自然就成了我患难的伙伴。我记忆里的冬天是那样的寒冷,我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走在上学的路上,寒风打着呼哨扑过来,刀一样地扎疼我的脸,割疼我的耳朵,顺着袖口、脖子、胸口往棉衣裤里钻。教室里没有取暖的设备,窗户上常常没有玻璃,取而代之的是厚厚的白塑料布或纸袼褙片儿,风刮过来嘭嚓作响,顺着缝隙往教室里钻,坐在教室里,写字的手冻得拿不住笔,把两手抄进棉袖筒里或凑到嘴上哈几口气暖暖手再写。下雪的日子,冰天雪地,树木上、老墙上、屋顶上全是雪,整个世界肃杀而苍茫。消雪的日子,更是冷得厉害,房檐上垂挂着短则几寸、长则数尺的小擀面杖一样粗细的冰凌柱,滴滴答答滴着水。我们用一根长长的竹竿,将冰柱一根根捣下来,小手冻得像透明的红萝卜。晚上睡觉的时候是最受罪的时候,脱了衣服往被窝里钻,被窝里冰凉冰凉,冻得人浑身哆嗦,大半夜也暖不热。那时候我曾想,晚上我要是能有一个温暖的被窝该有多幸福呀。那些个冬天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寒冷。在梦一般的记忆里,我用驱寒的方式,用寻找温暖的方式,度过了一个个自由、率真、充满野趣的冬天。在学校里,下课的铃声一响,我们就跑着挤到一堵太阳光照得到的背风的墙根前,一字排开从两边往中间挤,使劲地挤,一边挤一边大声喊叫:挤挤,挤老干,挤出老干我喜欢。挤挤,挤老干,挤出老干我喜欢。如果中间的那一位被挤出来了,就迅速地跑到两端继续往中间挤,直到浑身发热,浑身出汗。我们还打皮老尖儿、迈大步、推铁环、吹鸡毛上天。放学了,几个同学一合计,直奔老麦场的麦秸垛,在麦垛的一方掏一个洞,再到地里偷几个白萝卜,剥去厚厚的一层皮儿,躺在麦秸洞里吃得津津有味,辣甜绕口。有时候,我们也会跑到大堤的土堆上,用自制的枪、棒做的武器玩抓特务、捉迷藏的游戏,我们常常忘记了时间,一直玩得天昏地暗。麦场的小庵也是我们常去的地方,我们会在小庵的朝阳背风处挖一个坑,坑沿上垒几块土坯或砖块,然后到地里去拾些树梢干柴,点上火取暖,有时还用泥包住用弹弓打来的麻雀,放到火里烧烤,等到泥烧干了的时候,剥开泥块,麻雀的羽毛也会被烧得无影无踪,烧熟了的麻雀肉热气腾腾,再撒上些从家里偷来的盐,一边烤火一边吃,香甜而温暖。在关于寒冷的记忆中,尤其使我难忘的是那些圆溜溜、胖乎乎的鹅卵石,不知从啥时候开始,我冬天的冷被窝里竟有了这些可爱的小伙伴。那是母亲去城河里洗衣服时捎回来的,母亲选择了这些大小适中,形状可爱的鹅卵石洗净带回家。傍晚做饭时,母亲将几块石头围在煤火口边,到了睡觉前石头已经被炕得很热,母亲又把每一块石头用一块包袱布裹住,放进我和弟弟妹妹的被窝。我钻进暖和的被窝里,脚蹬一块石头,怀抱一块石头,冬天的寒冷已躲得无影无踪。时光已过去了几十年,如今我的女儿将要大学毕业,当我和她谈起这些往事,她听得一脸茫然,不知所云。当然我理解女儿,在这个地球逐渐变暖,北方再也找不到大雪,空调、水暖、电暖、暖水袋随处可见的年代,让女儿去理解一块石头的作用,理解人与人挤在一起取暖的方法,的确愚顽可笑。但我这个从贫穷年代走过来的人,怎么能够忘记对一个萝卜的回味,对一块石头的怀想,对一缕阳光的感恩呢?(有改动)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对“一块石头、一堆柴草、一根鸡绒毛”的强调,重在突出在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曾经带给自己怎样的生活体验,也为下文的写作埋下伏笔。B一块石头,被母亲用来作为驱走严寒的工具,一方面照应了前文的冬天的记忆;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母亲对子女博大的母爱以及生存的智慧。C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对于冬天的寒冷记忆,不仅作者的女儿不能体悟,在读者看来,这也是一篇充满童趣的生活气息浓厚的文章,让作者忘却痛苦。D文章结尾“但我这个从贫穷年代走过来的人,怎么能够忘记对一颗萝卜的回味,对一块石头的怀想,对一缕阳光的感恩呢?”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答案】C【解析】“让作者忘却痛苦”理解错误,文中关于童年应对冬天寒冷的描述是那个贫穷的年代人们生活的真实反映,让人忆苦思甜。2文章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请找出两处进行赏析。_【答案】文章中典型的细节描写有下课之后,“我们”在背风的墙根前,一字排开从两边往中间挤,使劲地挤,直到浑身发热,浑身出汗。这一处的细节描写,刻画出在那样一个贫穷寒冷的冬季,孩子们想出多种自我取暖的方式,使自己度过了一个个自由、率真、充满野趣的冬天。其次是母亲把石块炕热,用包袱布裹住放进被窝,度过寒冷。这一处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文中的细节描写有很多,如上学路上的寒风刺骨、教室里写字、捣冰凌柱、挤在一起取暖、麦场的小庵烧麻雀、用鹅卵石暖被窝等;鉴赏细节描写就是分析其作用,主要体现在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等方面,答题时任选两处细节描写,并对应上述方面分析其作用。3作者以“冬天的记忆”为题有着怎样的情怀?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_【答案】在寒冷的冬天渴望有一个温暖的被窝。用驱寒的方式,用寻找温暖的方式,度过了一个个自由、率真、充满野趣的冬天。玩得天昏地暗,拾些树梢干柴,点上火取暖,打麻雀,烧烤,一边烤火一边吃,香甜而温暖。得到母亲的照顾,钻进暖和的被窝里,脚蹬一块石头,怀抱一块石头,冬天的寒冷已躲得无影无踪。(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作者的情怀体现在描述寒冷的记忆时流露出的对温暖的渴望,具体体现在第2至5段,每一段都有比较明显的词句,如第2段的“晚上我要能有一个温暖的被窝该有多幸福呀”,第3段的“用寻找温暖的方式,度过了一个个自由、率真、充满野趣的冬天”,第4段烧麻雀时“香甜而温暖”,第5段“我钻进暖和的被窝里冬天的寒冷已躲得无影无踪”。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回忆小学生活格致现在,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是4千米,由1.5千米乡村土路和2.5千米火车道组成。6年前我的学校距家不足30米。它位于屯子的中心,使每个孩子上学的距离大致上相等。那是一所小学校,房子比民房大约一倍。一年级在东侧的房间里,二年级在西侧的房间里,中间的小房间是两位老师的办公室。上下课是用电铃来呼喊的,就是一段铁轨挂在树上,然后由一个老头去敲。这说明我童年的生活环境已为现代文明所浸染,电线已同我的幼年生活扭结在一起。有电就有灯,有了灯,我们的教室就不会太昏暗。我基本上是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开始读书识字的。我认真观察过那个房檐下的电铃,在它静止的时候,在它大叫的时候。它接近一个乐器。一个手掌大的圆面,一个小铁锤。铁锤敲击它的侧面而不是正面。按下电钮,小锤就以肉眼无法追赶的速度开始原地踏步。每一步都踏响了,每一个响声还没来得及站起就被后面的声响扑倒了。它们一个连着一个,扭成一团,连成一片。其实,它的原理同树枝上挂一块铁,再用铁锤去敲是一样的,只是人力拉大了声音间的距离,给了每一个声音伸展和生长的空间。电铃的声音是那些独立、悠长的声音的有序码放,电使之方向一致,大小相等。金属悠长的余音在这里是多余的,像懒洋洋的哈欠,它被修减掉了。电将散落的、处于无政府状态的懒散又悠长的声音很好地组织了起来、管理了起来,电说,向右看齐,齐步跑!我在明亮的教室里,在切去尾音的规范的电铃声里开始了读书时代。我的同学有27名。二年级读完的时候,我们就从这所离家很近的学校毕业了。三年级要到距家750米的小学接着读。学校在两个自然屯子的中间,这两个自然屯是一个行政大队,相距1.5千米。学校把1.5千米从中间断开,形成两个750米的上学之路。两个屯子的孩子相向而行,各自走过750米,然后在一个操场里混合。但据我们的目测和步测,学校距另一个屯子要近至少200米。学校的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水稻田,1 500米的中心点不难找到,那么,这200米的误差是有意的。据我分析,这与我的父亲有关。两个屯子合成一个行政大队,父亲是大队书记,也就是那里的最高行政长官。最高行政长官完全可以决定小学校的位置,也可以决定学校离自己的孩子是远还是近。最后,父亲使新建的学校离自己的孩子远了200米。原因有二:1.另一个屯子大,孩子多;2.大队委员会的其他成员都来自那个村子,他们对父亲有敌意,敌视的原因仅仅是父亲的姓氏。父亲小心谨慎,力争不给他们留出攻击自己的余地。于是,我向前多走的200米,就是父亲在权力上有意后退的距离。走过这条暗藏着政治的上学之路,我开始了三年级。我的同学有25名。有两名男生没有升入三年级,没有走上这条比另一侧远200米的上学之路。他们是因为严重的智障,与远出的200米无关。一个叫海,生得眉目清秀,头发还是非洲人似的小卷。他经过了两年学习,掌握了123,但21?他有时算对,有时算错,至于31?他就从来没算对过一次;另一个叫彦,他的问题在文字上。他上课坐得最直,眼睛睁得最大,写字用的力气最多,但他写的字,一眼看上去,基本上不是汉字,比汉字的笔画要少一些。因为笔画少导致他写的字没能围成方块。他的字比别人的笔画重,笔画黑。他手里的笔画,都是些不老实的家伙,不用力把它们嵌进纸里,它们就会到处乱跑。他机智地抓住了一横,急忙按进纸里,又抓住了一撇,再按下去。他无暇考虑这些笔画的准确位置,只能像抓鱼一样,匆匆丢到竹篓里。他被这些横竖撇捺搞得很累,其状不比他父亲犁地轻松。我们不认识他写的字,我们包括老师认为那都是错字。他们两个不上学了,不知是被迫还是自愿。那750米又200米的上学道路上的景色他们没有看到:路两旁新栽的杨树,比我的胳臂粗不了多少。它们被春风刮得东倒西歪。叶子打着紧紧的卷,等着风的力量把自己吹开。这些小树的生命从父亲组织召开的一个会议上开始,它们稚嫩的根须从会议的决定移植到泥土里。父亲栽树,在毁林开荒的年代,在植树不算政绩的年代。(选自格致减法,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先从眼前写起,“现在,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是4千米”,然后写6年前的小学生活,采用倒叙的手法,全文结构严谨,自然流畅。B文章以“路”为线索,先介绍“现在”的上学之路,再写6年前的路,上三年级时候的路,通过对路的描写,展现了读书求学的艰辛。C文章叙述冷静而从容,描写真切而生动,作者将自己的感情熔铸在冷静的叙述和描写中,并不直抒胸臆,这样写为文章增加了艺术张力。D文章写道:“他们两个不上学了,不知是被迫还是自愿。”作者暗示海和彦的失学是被迫的,不是自愿的,含蓄地批判了应试教育的罪过。【答案】C【解析】A.“采用倒叙的手法”表述有误,文章并没有采用倒叙手法。B.“文章以路为线索”表述有误,本文的线索应是“时间”,不是“路”,且文中并未展现读书求学的“艰辛”。D.首先“暗示海和彦的失学是被迫的”说法不正确,文中无此暗示;其次“批判了应试教育的罪过”的说法不正确,文章的主题也不在于批判应试教育。2文章结尾写路两旁新栽的杨树有什么意义和作用?_【答案】杨树长在上学之路的两旁,写杨树展现了上学路上的景色,照应前文有关上学之路的记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长中的杨树象征成长中的青少年,写杨树表达了作者对农村青少年教育问题的关注。杨树是上学路上的一景,借杨树被春风刮得东倒西歪,抒发了对失学儿童的同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增强意蕴。【解析】描写杨树是在记叙两个失学孩子的事迹之后,加之杨树“东倒西歪”“叶子打着紧紧的卷,等着风的力量把自己吹开”,据此可从象征意义的角度来阐述写杨树的意义和作用。杨树的描写安排在结尾,且在上学路上,而前文有关于上学之路的记叙,据此可从照应前文的角度阐述写杨树的意义和作用。杨树是“景”,“景”中有情,可从借景抒情、增强意蕴的角度来阐述写杨树的意义和作用。3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概括。_【答案】文章通过纪实性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农村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呼吁加强农村的文明建设,关心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通过对电铃的描写,反映学校普遍用电的现实,展现农村现代文明的脚步。通过学校选址问题的叙述,展现农村的政治环境,批判落后的政治观念。通过对海和彦失学情形的记述和描写,表现了对失学儿童的关注,寄托了在农村普及教育的愿望。(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对文本内容进行逐一梳理,了解其写作意图。比如,作者通过对“我”眼中的电铃声音的描绘,展现农村少年对“电铃”的好奇心,反映现代文明已在农村出现。而对学校选址的叙述,显然是对政治环境的批判。对海和彦失学的描写,展现的是对失学少年的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农村教育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