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单元整合提升学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87676 上传时间:2019-12-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单元整合提升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单元整合提升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单元整合提升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单元整合提升 纵向贯通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1由空想到科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示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2由理论到实践。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社会主义运动迅速蓬勃发展起来,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武装起义,建立了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权,社会主义由理论发展到实践。3由理想到现实。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4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出现了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八个社会主义国家,亚洲也出现了中国、朝鲜、越南、蒙古四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由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考题例证1(2018滨州模拟)2014年发表的国际社会向“左”转文指出,当下国际社会的左派,在政治制度上,反对资本主义的不平等、建构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生活模式上,提倡反对权贵、倾向平民,以同情弱者、改善民生为日常生活图景。上述材料表明()A马克思主义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B十月革命形成的社会制度基本普及C巴黎公社提出的基本原则得到落实D资本主义不公正引起社会广泛不满解析:材料中反对资本主义的不平等、建构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等主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仍有重大意义,故A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仅在少数几个国家建立,故B项错误;巴黎公社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在得到提倡但并未落实,故C项错误;国际社会左派不满资本主义不公正,故D项错误。答案:A二、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认识阶段世界格局主要表现认识工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成为世界政治的中心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3)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但多极化不可逆转(4)多极化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织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下,表现出多极化趋势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两极格局崩溃,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欧盟、日本成鼎立之势;俄罗斯走出低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考题例证2(2017洛阳模拟)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世界政治道路进入一个新阶段除了“中国崛起”“非洲崛起”和“俄罗斯民族主义”外,还有“印度崛起”,这些世界大国正自信的重新排队。该学者意在说明()A美国已经丧失了世界霸权的地位B国际体系正朝着多元多体的方向发展C争夺世界控制权的斗争日趋激烈D新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作用日益重要解析:依据材料“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世界政治道路进入一个新阶段除了中国崛起非洲崛起和俄罗斯民族主义外,还有印度崛起,这些世界大国正自信的重新排队”该学者意在说明国际体系正朝着多元多体的方向发展,故B项正确。答案:B 横向链接 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比较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同点方式都以暴力革命为主要方式基础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指导思想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与本国国情密切结合结果被压迫人民获得了解放,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不同点斗争对象资产阶级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以城市为中心,再到农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影响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进入当家做主的新时代考题例证3(2017临沂模拟)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由城市到农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农村包围城市,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之一是()A俄国是工业国,中国是农业国B俄国城市人口占多数,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C二月革命后,俄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受到削弱,中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强大D俄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深蒂固解析:俄国二月革命后,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但俄国的资本主义力量薄弱,作为与苏维埃政权并立的政权,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无力解散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权手中还掌握着强大的工人武装;而中国大革命的失败证明了反动势力的强大,尤其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建立后,大城市更是反动势力的重心所在,这就决定了中俄革命道路的不同。答案:C二、国际形势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影响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项目国际格局特征中国国际地位第一次变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下第二次变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人民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政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第三次变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考题例证4独立报经济编辑奥格雷迪认为中国在国际问题上亦愈来愈愿意发挥其政治及文化的影响力,从全球变暖到达尔富尔危机,以至朝鲜核问题,中国将愈来愈起关键作用。这一判断()A肯定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超过美国B承认中国步入发达国家行列C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D认识到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解析:依据材料“中国在国际问题上,亦愈来愈愿意发挥其政治及文化的影响愈来愈起关键作用”可知作者强调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增强,故选D项。答案:D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三 史料实证 概念界定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内涵阐释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典例(2017海南卷,20)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解析:材料中法国与中国建交、与苏联加强合作,反映出两极格局下法国在外交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A项正确;材料讲述的是法国与中国建交、与苏联合作,没有反映出欧洲国家间的合作,无法体现出欧洲一体化的深入,故B项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出现在1991年底两极格局瓦解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法国“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法国的外交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仍然是为了维护欧洲及本国的利益,没有发生改变,故D项错误。答案:A 备考指导(1)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一、关于国际关系发展趋势的两种理论1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它的核心观点:其一,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洲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同文明内部的力量配置和文明冲突的性质分不开的。同一文明类型中是否有核心国家或主导国家非常重要;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其二,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其三,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其四,西方文化,是独特的而非普遍适用的。2“修昔底德陷阱”。它一直被西方认为是国际关系的铁律。它是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的大国,而现存的大国也必然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就变得不可避免。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1根本原因: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国际关系结构出现新的变化。2具体原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与抗衡;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不结盟运动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要求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美苏争霸使双方实力都受到削弱。三、阿登纳与战后法德和解作为一个务实的政治家,阿登纳很注重从历史出发来研究及处理法德两国的关系。从近代以来,法德两国一直为争夺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而战争不休。从而使两个国家民族之间结下了深深的仇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目睹德国战败的惨状,阿登纳深深地感觉到,法德之间的关系必须改善,必须走出冤冤相报的历史怪圈。他认为只有法德和解,才是欧洲大陆稳定与和平的关键,是联邦德国走出外交困境,获取主权和实现经济复兴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基石,是推动西欧联合的核心力量。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阿登纳审时度势,纵横捭阖,最终使法德两国逐渐消除了历史积怨,两国关系也从“破冰解冻”,发展到最终的和解。四、尼克松主义1970年,尼克松提出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作为美国全球外交三原则,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尼克松主义”。其内容包括: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打开对华关系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其实质是通过适当收缩,减轻国内外压力;通过缓和对苏关系,扭转战略上的被动;通过改善对华关系,加强对苏联的制约;通过牺牲盟友,延缓自身的衰落;通过维持均势,确保美国的霸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