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六国论校本作业苏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60296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六国论校本作业苏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版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六国论校本作业苏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版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六国论校本作业苏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六国论校本作业苏教版必修2【课文基础知识】一、重点实词1.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一词多义兵(1)非兵不利( ) (2)斯用兵之效也( ) (3)而秦兵又至矣( )故(1)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得(1)此言得之( ) (2)诚不得已( )(3)较秦之所得( )为(1)邯郸为郡( ) (2)至丹以荆卿为计( )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亡(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终(1)终继五国迁灭( ) (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暴(1)暴秦之欲无厌( ) (2)暴霜露( )始(1)始速祸焉( ) (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向(1)并力西向( ) (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或(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势(1)其势弱于秦( )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及威之所劫哉3.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 ) (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可谓智力孤危( )(4)后击赵者再( )(5)其实百倍( ) (6)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7)刺客不行( ) (8)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4.词类活用(1)日割月削( )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义不赂秦( )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5)不能独完( ) (6)李牧连却之( )(7)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二、重点虚词之(1)秦以攻取之外( )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子孙视之不甚惜( ) (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5)此言得之( ) (6)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7)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8)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以(1)不赂者以赂者丧( ) (2)秦以攻取之外( ) (3)举以予人( ) (4)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三、重点句子1.判断句(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 (2)斯用兵之效也。 译文: 2.被动句(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 (3)洎牧以谗诛。 译文: 3.倒装句(1)赵尝五战于秦。 译文: (2)其势弱于秦。 译文: 4.省略句(1)举以予人。 译文: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文: (3)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译文: 【备考题】1.给加点字注音(1)胜负之数( ) (2)洎牧以谗诛( ) (3)当与秦相较( )(4)暴霜露( ) (5)日削月割 ( ) (6)食之不得下咽(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暴秦之欲无厌 / 学而不厌 不爱珍器重宝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始速祸焉 / 不速之客 革灭殆尽 /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却匈奴七百里 / 李牧连却之A. B. C. D.3.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思厥先祖父B.然后得一夕安寝 / 可谓智力孤危C.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比较下列“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赢而不助五国 /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 赂秦而力亏 / 三败而二胜D.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5.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而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走向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你如何看待苏洵的观点。6.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革灭殆尽(di)/ 暴霜露(bo) B.思厥先祖父(ju)/ 胜负之数(sh)C.弊在赂秦(l)/ 为国者(wi) D.不得下咽(yn)/ 洎牧以谗诛(z)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可谓智力孤危然后得一夕安寝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 B. C. D.9.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10.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 B. C. D.11.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7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破灭之道也(规律) 率赂秦耶(全都) 固不在战矣(所以) 思厥先祖父(他们的) 诸侯之所亡(灭亡) 以有尺寸之地(才)A. B. C. D.13.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赂秦而力亏 / 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 / 暴秦之欲无厌C.不赂者以赂者丧 / 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则秦之所大欲14.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 引用论证A. B. C. D.15.翻译下列句子。(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16.“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17.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18.句子翻译(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5)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6)始速祸焉。 (7)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综合拓展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7题。苏辙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9.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藉之以蔽其西()(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3)以阴助其急() (4)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20.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21.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22.对本文和苏洵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23.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冲:交通要道B.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 障:屏障C.委区区之韩、魏,以挡虎狼之强秦。 委:委托D.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折:屈服2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 B.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C.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D.而四国休息于内i,以阴助其急25.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 )(1)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 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2)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 则韩、秦之附秦故也A.两个“故”字相同,两个“则”字不同 B.两个“故”字不同,两个“则”字相同C.两个“故”字相同,两个“则”字也相同D.两个“故”字不同,两个“则”字也不同26.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苏洵的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话?27.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 28.下列对于课文(六国论苏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称赞燕国一度受到“用兵之效”,惋惜赵国“用武而不终”,意在阐明对敌坚持斗争的重要性。B.作者对齐国“与嬴而不助五国”采取肯定的态度,因为“与嬴”才导致“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照应开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C.作者认为燕、赵、齐三国自身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不赂秦”,和原文中的“不赂者以赂者丧”构成照应。D.作者根据自己的看法判定,如果韩、魏、楚不割地,燕、赵、齐的外交、军事、政治路线正确,那么六国完全可以避免被秦国灭亡的。2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迁灭:灭亡B.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于嬴:亲附秦国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远略:长远的谋略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应当3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C.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D.暴秦之欲无厌 / 暴霜露,斩荆棘31.联系全文思考,揭示秦的本质的最重要的语句是( )A.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3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A.相同,不同 B.相同,相同 C.不同,不同 D.不同,相同3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 B.不拘于时,学于余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34.下列对文言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赵尝五战于秦 洎牧以谗诛 齐人勿附于秦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A.相同,相同 B.不同,相同C.相同,不同 D.不同,相同3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中的“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其闻道也意先乎吾,吾从而师之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6.填空 六国论的作者是 (朝)的 家 。与其子 、 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 。文中通过议论六国灭亡,批评 的国策。参考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肴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抛开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