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雨霖铃 声声慢校本作业 苏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54794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雨霖铃 声声慢校本作业 苏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版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雨霖铃 声声慢校本作业 苏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版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雨霖铃 声声慢校本作业 苏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雨霖铃 声声慢校本作业 苏教版必修4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凄切(qi) 罗绮(q) 处(ch)之泰然 适逢其会(hu)B相(xing)看 凝噎(y) 间不容发(f) 参(cn)差不齐C应(yng)届 暮霭(i) 良辰(chn)美景 无语凝噎(y) D与(y)会 千骑(j) 字字珠玑(j) 荷(h)枪实弹C【解析】A绮q,处ch;B发f;D与y。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催促 军帐 噤若寒蝉 胜券在握B暮霭 竞然 不勘入目 不屈不挠C天堑 箫鼓 寥若辰星 九宵云外D嘉宾 夜暮 嘻笑怒骂 童叟无欺 A【解析】B竞竟,勘堪;C辰晨,宵霄;D暮幕,嘻嬉。3对下列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此去经年(年复一年) 暮霭沉沉楚天阔(深厚的样子)B最难将息(休息,调养) 憔悴损(枯萎凋谢)C独自怎生得黑(怎么)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束)D欲寄彩笺兼尺素(书信的代称) 槛菊愁烟兰泣露(栏杆)C了得:意指包含得尽。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小楼昨夜又东风 B昨夜西风凋碧树C都门帐饮无绪 D执手相看泪眼BB项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C、D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5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昨夜/西风凋/碧树 念去去、/千里/烟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只是/当时/已/惘然怎/敌他、/晚来/风急 万里/悲秋/常/作客A B C DC应为“昨夜/西风/凋碧树”,应为“念/去去、/千里烟波”,应为“怎敌他、/晚来风急”。6下列句子,按风格分类正确的一项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A/ B/C/ D/B属于婉约派风格,属于豪放派风格。7下列对雨霖铃声声慢两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是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C“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通过把“寻觅”这种行为虚化来表现的,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现实生活空虚,使作者寻找着某种慰藉,内心有所追求,想找一点精神寄托,因而坐立不安,彷徨无主。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一“黑”字是作者的叹息,无奈而又凄迷。盼时光早逝,衬出了愁苦之深。这两句直接抒写寂寞难耐的苦楚,“黑”字在此处安放极为妥帖自然,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A都是实写,没有虚写。8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B慢词是篇幅长的、节奏缓慢的词。慢,有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望海潮雨霖铃都属于慢词。 C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主要作家。 D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慢词。他善于铺叙,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C【解析】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9对词中语句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蝉声本是聒噪的,诗人却以“凄切”来形容,恰好含蓄地表现了当时的心情;宋代汴河两岸多植柳树,“高柳乱蝉嘶”,这开篇四字又暗示了送别的环境。 B“都门帐饮无绪”不仅明写送别的地点,而且毫无隐晦地暗示了送别时的情感世界无绪饮酒。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尽管我留恋,我思念,然而,我走了又去,去了一程又一程,经历了千里风尘,我终于来到辽阔无垠的楚地。 D“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我这一走,至少得有一年。恋人啊,纵然有良辰美景,也形同虚设;纵然有深情蜜意,我还能向谁诉说? C【解析】这三句所述,是作者想象的,而不是亲身经历的。10对雨霖铃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分别时难舍难分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而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 C“念去去”二句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用“去去”二字叠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于是觉得路途茫茫,道路修远。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散有致。D【解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从词义看,是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两句而来,前后照应 。由此分析,D项错误。11对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柳永本是南方人,在汴京仕途失意,内心充满惆怅,决计离京赴外地。但一想到要与恋人分别,将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凄苦万种,无以名状。 B全词基调极其低沉。诗人又善于借助人物的神态来烘托心情,如“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等,使低沉的基调更显低沉。 C诗人擅长移情于景,擅长渲染氛围,使人物情感明朗化。像“对长亭晚”与“兰舟催发”,都是情化了的语言,产生了鲜明的美学价值和诱人的魅力。 D诗人充分发挥想象,进行了精心构思。上阕面对秋天的傍晚,乃是实事、实景、实情;下阕设想别后情景,无疑为虚写。全词正是运用这种实虚结合的手法,塑造了完美形象,提高了艺术品位。 C【解析】此项的评述犯了含混不清以及论点与论据未能全部照应的毛病评价中所举例句,并未证明 “擅长移情于景”的论点。12柳永的雨霖铃是写与情人的别离的,词中的每一意象,如蝉、雨、舟、风、月等都暗含离别之意,每一句都令人黯然销魂。如果在另外的场合,这些物象也可能表达欢快的情绪。请根据情景要求,扩展下面的句子。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1)情景一: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答:(1)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灿灿的光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金色的阳光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轻快地流向远方。(2)情景二: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答: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鸟儿在光秃秃的树上鸣叫,似乎在讲述一个无奈的故事,树下的流水在凄冷的早晨显得十分寒瘦,疲惫苍凉地流向远方。解析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该题即考查景与情的关系。扩写时要注意根据人物的心情确定景物的特点,重点是要写好“光芒”如何,“鸟儿”怎样“鸣叫”,“流水”怎样“流”,可借助拟人的修辞手法完成。13下面是一副写李清照的对联的上联,试结合李清照的情况写出下联。上联:一生愁绪锁,念国、念家、念人下联:后世美名颂,颂词、颂画、颂人14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这两首词的词眼都是一个“愁”字,这两种“愁”一样吗?为什么?答:不一样。一剪梅表现的是相思之苦,是一种“闲愁”;而声声慢表现的则是历尽颠沛之苦、丧失之痛、亡国之恨后的沉甸甸的深沉的“悲愁”。 (2)一剪梅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相传是她因思念远游的丈夫而作,最后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历来为人称道,请说说这三句的妙处。答:这三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难以排遣。“眉头”与“心头”对应,“下”“上”两字,化无形的愁情为可见可感之物;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才”与“却”,表现了相思起伏变化的短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