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II).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38829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II)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孝是人生自然生发的一种亲情。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子女才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父母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在人的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私利的人格。 在父母和子女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后,父母特别理会到孩子的需要,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家的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孝道把对国家的爱以及对君王的忠诚看成是孝的扩展和提升:“移孝作忠。”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则是“孝悌”。在孔子那里,他以“仁”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且明确地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孝是指对父母的德性要求,而悌则是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更为根本。 孟子也明确谈到“孝悌”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且把它看成是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地位,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他不仅把“孝悌”看作是基本的德性,而且提出了“移孝作忠”的说法。汉代的董仲舒也说:“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孝悌则不配做人,更无从谈起政治上的公忠。 当代社会由于传统的断裂,对于孝与公忠两者的关系已经看不到基本的联系。多年来脱离个人的私德来讲政治,实践表明这样的政治是靠不住的。传统孝道认为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由亲亲施始,亲亲启蒙,人情陶冶,进而达到道德的升华。试想,谁会相信一个连侍奉双亲的德性都没有的人,会真诚热爱他人和国家呢?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其起点就在于孝。教化强调施从亲始,而其根本精神在于更多地远离对自我利益的关切,把爱心更多放在社会和他人那里,从而养成一种关怀他人、关怀社会的胸怀和情怀。 (摘自龚群孝道的情感与外推,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自然生发的,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是自然产生,无需后天培养。B. 正因为父母尽心尽力,子女才得以成长,所以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C. 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孝悌”是“仁”的基础,因此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D. 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孝悌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伦理核心。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段从孝的自然生发的特点讲到孝道的形成,引出了笫二段关于孝和忠关系的阐述。B. 作者将个人为父母尽孝与儒家治同平天下的理想相结合,足将孝与公忠结合起来。C. 文章以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孝悌是仁爱、公忠等道德的基础。D. 文章的论述由现象到理念,由古代到当代,由孝道到公忠,逐层深入,层次分明。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孩子的孝需要经过强化培养才能转化为孝道,可见孝道是需要后天学习修炼的人格。B. 为父母尽孝,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和社会的爱的起点,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C. 儒家教化强调从侍奉双亲开始,就是以孝道推动公忠,以亲情陶冶来升华道德。D. 一个人的私德不好,必然会影响到对他的政治评价;不爱父母的人不会真正爱人爱【答案】1. D 2. A 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错在“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是自然产生,无需后天培养”,原文第一段有“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B项,“父母尽心尽力,子女才得以成长”与“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不构成因果关系,因为原文第一段有“父母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C项,“因此,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错,以偏概全。儒家的道德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如“谨”“信”“仁”都是。故选D。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项,“引出了第二段关于孝和忠之间关系的阐述”错误,根据第二段内容,应该是引出父母与子女之间在道 德情感方面的关系。故选A。【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属于概括推断有误。“为父母尽孝,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和社会的爱的起点”,只能说明“起点”,不能证明是“核心”。故选B。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禾就映现在脑子里。柴禾点燃,升起一团火焰,让人在温暖中无限欢喜。火焰之上,是满满一铁锅沸腾的小米粥,依次放入南瓜、红薯、豆角、面条,然后是盐,起锅前再烹些葱蒜。一锅和子饭,便洋溢在冬日的夜里。吱呀一声,将漆黑与寒冷关在门外。一家几代围在燃着柴禾的灶台边,就着明明灭灭的火焰,吃饭,闲话,间或孩子央大人说些故事。柴禾像小山,整齐地码在不住人的窑洞里,有些就堆靠在院中墙边。小山般的柴禾安放在眼前,踏实了整个冬天。秋叶落下,秋假来临。刚刚放学的孩子,进门扔下书包便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人一只箩头撒丫跑进大大小小的树林里。一时间,满沟满岭撒满了孩子。他们不再俏皮,顾不得淘气,仔细拨开厚厚薄薄的枯叶,拨拉出一根根行走到生命极限的枯枝。秋日的假期,孩子们最累,要帮家里收秋,更要完成学校的任务拣柴禾。学校会按年级给每个学生分配,谁五斤,谁十斤,一杆秤公平地不偏不倚。冬日的教室只有极少的煤,要保暖,就得自己动手,依赖一摞摞柴禾熬过漫长冬季。在拣柴禾的问题上,孩子们从不偷懒应对。在完成任务之前,连睡个懒觉也小心翼翼。大人们一掀被子,便打着哈欠乖乖坐起。箩头就等在门口。迅速扒几口饭,提起箩头,一边出门一边呼唤心仪的伙伴。而被唤的人,也在慌乱地做着出门的准备。一阵风过后,两只箩头,两个或搭肩或牵手的伙伴,便直奔村中树林而去。连续几天的不松懈,学校的柴禾像小山一样坚守在各自的教室外边,井水不犯河水。冬天里的每个家庭也需要柴禾。于是提起刚刚在学校倒空的箩头,再次跨过田野,跑向林间。没了硬性任务,孩子们有些松懈。累坏了的他们让自己舒展在落叶里,望着高高在上的树枝。一帮牺牲了玩耍时间的小孩子们,总是期待更多的树枝死去。急了便爬树,把要落不落的枝条折下来,悄悄压在箩头底。每一根枝条被不同的箩头,提回不同的院落迎接冬天,等待燃烧的时刻。多年后,在城市里偶尔会看到落地的枯枝,怦然心动,然而此时已不再需要华丽的火焰。无人拣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没有去到一个院子,没有经历一场燃烧,枯枝便失了存在的意义。去年秋季,我回到故乡,回到小时候一到秋天就漫山遍野寻找枯枝的村庄,路过学校门外的一排枣树,横七竖八的枝丫落满地。村人说,漫山遍野拣柴禾的岁月,早已成了过去,现在人们都是用电、用煤气了。更重要的是,人少了。村庄,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村庄。那时候,每个门里都住满了人,每个炕上都挤满了大人孩子,每个院子都鸡鸣狗叫,人声喧闹。满村的人,满屋的嘴,要吃饭,要取暖,要度过漫长的冬季。每个或精致或粗陋的灶台上,都要热烈地燃起跃动的火焰。火焰逼去严寒,让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有火焰的冬天,不再冰冷不再漫长,火焰会让人从头暖到脚,从前心暖到后背。因此,冬天的柴禾总是不够用,孩子们会在长长的秋季跑遍每一个有树的角落,拣回每一根脱落的枝丫。第一场雪来临时,孩子们跪在窗台边,脸挤脸贴在玻璃上,看雪一层层落在堆起的柴禾上。有时候,他们的母亲会跑进雪中,匆匆抱一捆柴禾进屋。带着雪的柴禾,在火里燃烧得更加欢快。如今,学校还在那里,只是没了念书的孩子。许多院落空空,或者只剩了老人。老人们的冬天,单是脱了玉米粒的棒芯也烧不完。曾经稀少的玉米棒芯,堆了半院,等待幻化成细细的炊烟。拣柴禾的年代,一去不复返。枯枝无人拣拾,寂寞成了镜头里的风景。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4.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柴禾不仅可以用来煮饭,还可以逼去严寒,让人熬过漫长的冬季,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脉脉。B. 家里、学校过冬的时候都需要孩子们拣柴禾,这使得他们睡个懒觉也小心翼翼,可看出孩子们对这件事很看重。C. 文章第段写孩子放学后相约捡柴禾运用了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了孩子们成群结伙、满沟满岭捡枯枝的情形。D. 结尾富有意蕴“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用反问、拟人手法表达出作者对无人拣拾柴禾的遗憾和痛心。5. 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6. 本文标题是“无人拣拾的柴禾”,文章却又用大量的篇幅写了过去拣柴禾的事情,请结合全文探究写“拣柴禾”的效果。【答案】4. D 5. 由秋天落叶想起柴禾,自然起笔,引出下文。点出写作对象,“映现在脑子里”凸显柴禾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之重。运用倒叙手法,吸引读者兴趣,同时也可避免平铺直叙。 6. 标题“无人拣拾的柴禾”点明了现状,而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写过去拣柴禾的事情,就是要与现在无人拣拾柴禾的现象进行对比;强调了柴禾在过去生活中的重要性,它让人感到温暧,体现了枯枝存在的意义;表达出作者对以往生活的怀念,对现在空巢村庄的无限感喟。【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本题D项“用反问、拟人手法表达出作者对无人拣拾柴禾的遗憾和痛心”错误,不是反问,而是疑问;“遗憾和痛心”错误,情感分析有误,用词过重,应是“失落感”。故选D。【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题干是“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该题考查段落结构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思考。第一节就一句话“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禾就映现在脑子里”内容上主要就是点名了写作对象“柴禾”,“映现在脑子里”说明柴禾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之重。结构上结合开头段落的作用来回答,如引出下文对柴禾以及孩子拣拾柴禾的事件的描写。一定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来分析,不可泛泛而谈。【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探究性试题,答案不是唯一的,但一定要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贴近文本,尊重文本。一般采用 “述 ”和“评”相结合的形式。从题干可知,要求探究的是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结构的原因,以及效果,主要从为主旨服务的角度来回答。文中第二段至第六段作者回忆了过去拣柴禾的事情,如“柴禾点燃,升起一团火焰,让人在温暖中无限欢喜;一锅和子饭,便洋溢在冬日的夜里;小山般的柴禾安放在眼前,踏实了整个冬天;冬日的教室只有极少的煤,要保暖,就得自己动手,依赖一摞摞柴禾熬过漫长冬季。”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欢喜之情,以及过去人们对柴禾的依赖之情。但从第七段以后,作者重点描写了城市以及农村不再有柴禾的事情,如“无人拣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村人说,漫山遍野拣柴禾的岁月,早已成了过去,现在人们都是用电、用煤气了,更重要的是,人少了;拣柴禾的年代,一去不复返。”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惋惜之情和失望之情,尤其最后一段话“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表面是写柴禾想念从前,实际上是写作者对过去的想念。所以作者这样安排结构,是运用的对比的手法,把过去拣柴禾的事情与现在无人拣拾柴禾的现象进行对比,从而强调了柴禾在过去生活中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以往生活的怀念。【点睛】考查段落(语句)的作用解答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思考(有些时候也要注意语言表达)。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其中结构上的作用有: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开头段:开门见山,开篇点题;总领下文,统摄全篇;为下文作铺垫;揭示主题;上下文形成对照、呼应;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写景);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小说);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结尾段:照应开头;呼应前文;使结构首尾圆合;卒章显志;点明主旨;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含蓄蕴藉,言已尽而意无穷。二、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张嘉贞,本范阳旧姓。以五经举,补平乡尉,坐事免。长安中,御史张循宪使河东,事有未决,病之,问吏曰:“若颇知有佳客乎?”吏以嘉贞对。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后引拜监察御史。累迁兵部员外郎。时功状盈几,郎吏不能决,嘉贞为详处,不阅旬,延无稽牒。进中书舍人。历梁秦二州都督、并州长史,政以严辨,吏下畏之。奏事京师,玄宗善其政,数慰劳。突厥九姓新内属,杂处太原北,嘉贞请置天兵军绥护其众,即以为天兵使。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遂得减死。天子以为忠,且许以相。及宋璟等罢,帝欲果用嘉贞,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令。居位三年,善傅奏,敏于裁遣。然强躁,论者恨其不裕。秘书监姜晈得罪,嘉贞希权幸意,请加诏杖,已而晈死。会广州都督裴伷先抵罪,帝问法如何,嘉贞复援晈比,张说曰:“不然,刑不上大夫,以近君也。士可杀不可辱。”帝然之。嘉贞退,不悦曰:“言太切。”俄拜工部尚书,为定州刺史,封河东侯。及行,帝赋诗,诏百官祖道上东门。久之,以疾丐还东都,诏医驰驿护视。卒,年六十四,赠益州大都督,谥曰恭肃。嘉贞性简疏,虽贵,不立田园。有劝之者,答曰:“吾尝相国矣,未死,岂有饥寒忧?若以谴去,虽富田产,犹不能有也。近世士大夫务广田宅,为不肖子酒色费,我无是也。”(节选自新唐书张嘉贞传)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B. 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C. 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D. 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五经,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唐宋科举考试科目有五经科。B. 河东,古代指山西西南部。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山西西南部因在黄河以东,故称“河东”。C. 京师,在古代一般有“国家的都城”“天子的军队”“朝廷”这三个义项,本文中指“国家的都城”。D.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荆轲刺秦王有“至易水上,既祖,取道。”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嘉贞才能出众,受到官吏推荐。张循宪巡视河东时,因处理事务操劳过度而生病了,下属推荐张嘉贞帮助处理,后来张循宪就推荐他担任监察御史。B. 张嘉贞虑事长远,为诬告者开脱。为避免突厥族群内附而带来的隐患,他请求派兵保护当地百姓;为避免堵塞言路而成为隐患,他请求饶恕诬告者。C. 张嘉贞为相强躁,性格简单粗疏。为迎合权幸心意,他请求对姜晈施以廷杖;他对裴伷先也如此,遭到张说反对;他虽然职位尊贵,但不置买田宅。D. 张嘉贞深受器重,死后赠谥褒美。玄宗认为他政事处理得好,多次慰劳;皇帝在他赴任时赋诗,后来他生病时还派太医护视,死后获得美好的谥号。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2)近世士大夫务广田宅,为不肖子酒色费,我无是也。(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答案】7. C 8. C 9. A 10. (1)第二年,(张嘉贞)入朝,有人诬告张嘉贞谋反,审查发现没有这事,唐玄宗下令要处死诬告者(想要将告发者治罪)。(2)近些年有些士大夫致力扩充田地住宅,(死后)这些东西是没有才能的子孙花天酒地的生活费用罢了,我是不会这样做的。(3)等到心神凝聚安定,躯体得到解脱,跟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4)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足以可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阿谀奉承。【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循宪召见”语意完整,不可断开,因此排除AB,“试命草奏”的意思是“又让他起草奏章”不能断开,因此排除D项,故选C。【8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C 项 “京师”在文中指“朝廷”。故选C。【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A项“因处理事务操劳过度而生病了”理解词语错误,文中指“有事情不能决断,感到忧虑”;“张循宪就推荐他担任监察御史”把握对象错误,文中是“武后延请任命张嘉贞为监察御史”。故选A。【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关键点:明年,第二年;或,有人;按,审查;第二句关键点:务,致力;广,扩充;不肖,没有才能;是,这样。【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张嘉贞,本来是范阳旧姓。考中五经科,补任平乡尉,因事获罪丢掉官职。长安年间,御史张巡宪巡察河东,有事情不能决断,感到忧虑,询问官吏说:“你了解有德才兼备的门客吗?”官吏把张嘉贞推荐给他。张循宪叫来张嘉贞,拿那些经过长时间没有解决的事情询问,张嘉贞有条有理,分析无不透彻。张循宪大惊,又让他起草奏章,结果发现有很多内容连自己都没有想到。他日,武则天认为张循宪有才能。张循宪回答说都是张嘉贞写的,还请求把自己的官位让给张嘉贞。武则天延请任命张嘉贞为监察御史。张嘉贞多次升职担任兵部员外郎。当时报告立功情况的文书放满桌案,兵部的郎官不能决断,张嘉贞帮他审阅处理,不到十天,朝廷就没有了有待核查的文书。张嘉贞晋升为中书舍人。他还历任梁州秦州都督、并州长史,他治政严肃,是非分明,官吏都敬畏他。情况上奏到朝廷,唐玄宗认为他政事处理得好,多次慰问犒劳。突厥的多个姓氏族群刚刚归附唐朝,混杂共处在太原北部,张嘉贞便上表请求朝廷派驻军队安抚保护那里的百姓,(唐玄宗)于是任命(张嘉贞)为天兵军大使。第二年,(张嘉贞)入朝,有人诬告张嘉贞谋反,审查发现没有结果,唐玄宗想要将告发者处死。张嘉贞(为那人)辩解说:“国家的重要军队都在边境,现在告发的人一有不对的地方就将他治罪,臣下恐怕会阻塞言路,而且会成为以后的隐患。”于是(诬告者)得以免除死刑。皇帝因此认为(张嘉贞)忠诚,于是许诺(将来授任他)做宰相。等到宋璟罢相后,唐玄宗果断地(把他)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升迁做了中书令。在中书令的官位上满三年,擅长奏对,对于裁断处理一类的事情非常机敏。但他脾气急躁,论者遗憾他气量不够宽大。秘书监姜晈获罪,张嘉贞迎合皇帝身边权幸之人的心意,请求唐玄宗施以廷杖,致使姜晈不久死掉。恰逢广州都督裴伷先也因罪下狱,皇帝询问张嘉贞依法如何处置,张嘉贞又援引姜晈的案子,(请求施以廷杖)张说反对道:“不应这样,刑罚不施加在大夫身上,因为那是国君的近臣。士人可以杀死但不能侮辱。”皇帝认为张说的意见正确。张嘉贞退下朝堂,很不高兴地说:“你话说得太直切了。”不久被授予工部尚书的官职,担任定州刺史,被封为河东侯。等到(他)出发的时候,皇帝写了一首诗,下诏朝廷百官在上东门(为他送行)。后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追赠(他)为益州大都督,谥号恭肃。张嘉贞性格简单粗疏,虽然职位尊贵,但不置买田宅。有人规劝他,他回答说:“我曾担任相国,不到死亡,哪里会有饥寒这种忧虑?如果因皇帝斥责去职,那么即使有再多的田产,也不能拥有了。近些年有些士大夫着意扩充田宅,(死后)这些东西是没有出息的子孙放纵不检的生活费用罢了,我是不会这样做的。”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行香子秦观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飚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1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本词上阕定点取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B. 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C. 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D. 这首词描绘春天的田园风光,写景抒情自然朴质,语言生动清新。12. 请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答案】11. C 12. 通俗生动,朴素清新,质朴自然。“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如同口语,生动自然。写景如“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色彩简单鲜明又显出农家本色。用词准确。“倚东风、豪兴徜徉”,“豪兴”点明心情,“倚”“徜徉”则写出词人怡然自得的神态。“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出了春天的生命活力。句式整齐,格调轻快。本词句式都是三、四字句式,轻快流畅。【解析】【1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不当,结合整首词内容,“豪兴”是说明词人游兴正浓,“徜徉”是闲庭信步,与下阕“偶然乘兴”相呼应,主要表现词人享受田园风光时内心的快意与轻畅。“意兴豪迈”“旷达洒脱”概括不准确。【1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要结合诗词大意感知诗歌的语言特点。先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点出,再结合诗句作具体实例。诗歌的语言特点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放笔婉约、简练生动、抑扬顿挫等。首先要明确鉴赏的角度,如遣词造句、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答题。如从用词上来看,“绕”字与“满”字显见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倚东风”二句承上而来,“东风”言明时令,“豪兴”点名心情,“徜徉”则写其怡然自得的神态,也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小园”五句,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春的生命活力,更加淋漓尽致。色彩鲜明,暗含香气,绚烂多彩而又充满生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用词极为准确。从语言特色的角度出发,这首词以通俗、生动、朴素、清新的语言写景状物,使朴质自然的村野春光随词人轻松的脚步得到展现,如全词下笔轾灵,意兴盎然,洋溢着一种由衷的快意和舒畅。从句式的角度来看,这首词主要使用三、四字句式,句式整齐,轻快流畅。名篇名句默写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论语里仁篇中“_,_”两句与论语述而篇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取意相似。(2)书愤中抒发年老岁月蹉跎,壮志未酬感慨的诗句是“_,_。(3)赤壁赋中“_,_”两句,写出作者与朋友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情景。【答案】 (1). 见贤思齐焉 (2).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塞上长城空自许 (4). 镜中衰鬓已先斑 (5). 纵一苇之所如 (6). 凌万顷之茫然【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本题考查的几句默写都是句子默写,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如:塞、鬓、凌、斑。三、语言文字运用及名著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 ,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如今,人工智能技术 ,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 ,一战成名。“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B. 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C. 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D. 初露锋芒 一日千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15.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B.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C.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D. 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16.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B.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C.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D.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答案】14. B 15. D 16. A【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初露锋芒:比喻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语段强调人工智能,“九歌”只是在“作诗”上显示一下本领,用“牛刀小试”。一日千里:比喻进步或发展极快。日新月异:形容发展、进步很快。二者基本相同。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文中对象是“张小明记者”,后面是“一战成名”,所以应用“不负众望”。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语段强调“没必要的担心”,用“杞人忧天”。故B。【15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 根据语境可推出陈述对象是“九歌自己”,前面是“学习”,同时注意”学习和“掌握”的先后顺序。故选D 。【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衔接与表达连贯的能力,做题时,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大处着眼、小处探究,重在整体把握,然后逐一击破。解答该题要注意前后文语境及句式,本题中这个句子共有两处错误,第一,“第一款”是顺序,“国内”表领属,领属在前;第二,“综合”修饰“利用”。故选A项。【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17.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学问广博 则耻师焉,惑矣 糊涂B. 或师焉,或不焉 或者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交会C. 望西山始指异之 奇怪 托遗响于悲风 洞箫的余音D. 渺渺兮予怀 心中的情思 可以群,可以怨 讽谏【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此题要求“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本题A项中“博学”的意思是广博的学习;B项“或”的意思是“有的人”;C项“异”是认为奇异。故选D。18.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何为其然也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D.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题干是“指出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所给例句是宾语前置,A项是定语后置句, B项是宾语前置句,C项是定语后置句,D项是状语后置句。故选B。1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里有句话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B. “金陵十二钗”指贾府或和贾府有关系的十二个女性主子,其中年龄最小,辈分也最小的是惜春。C. 王熙凤是个精明能干、惯用权术的人。贾母介绍她叫“凤辣子”。这种戏谑的称谓,既表明贾母对她的宠爱,也概括了她的性格特征。D. 贾惜春是贾赦与妾所生的,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为人处世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四个选项侧重对名篇名著的人物情节识记情况的考查。要完成这些题目,应该熟读相关篇目,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大致的梳理,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情节之间的联系。本题中A项“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B项年龄最小、辈分最小的应为巧姐。D项是应为迎春,故选C 。2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A. 薛宝钗待人处事,有时会显出很深的城府。有年芒种,姐妹们在园内玩耍,薛宝钗一路扑蝶来到滴翠亭,无意间听到小红给芸儿私传信物。她就故意说是在找林黛玉,“金蝉脱壳”,使小红不怀疑她。B. 贾赦想收鸳鸯为小妾,叫邢夫人来求凤姐,凤姐答应并马上去找老太太。邢夫人去探鸳鸯的心,并拉她去回贾母,鸳鸯只是低着头不动身。贾赦为此叫来了鸳鸯家人相逼,鸳鸯便到贾母那儿剪发明誓,除非当大老婆,要不死也不从。贾赦的企图因此无法实现。C. 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凤姐和贾母的丫头鸳鸯就要捉弄刘姥姥,欺他没见过世面,吃饭前叫他说“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果然,一开席,刘姥姥便站起来说了,这段话让众人笑得弯腰曲背,上气不接下气。D. 元春被封为贵妃,皇帝恩准她中秋节回贾府省亲。贾府为迎接元春省亲,专门修了一座大观园。中秋之日,元春乘坐绣凤金銮大轿,前呼后拥来到大观园。元春将大观园各处分别赐名,并命众兄弟姐妹各展才华题诗一首,以示庆贺。【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考查的是红楼梦的有关知识,四个选项侧重对名篇名著的人物情节识记情况的考查。要完成这些题目,应该熟读相关篇目,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大致的梳理,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情节之间的联系。B项凤姐推脱,鸳鸯是誓死不从,与当大老婆无关。C项这番话应该是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说的。D是元宵节回贾府省亲。故选A。21.下面是某节目组一则致歉声明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第二期节目因为剪辑失败,使得其中一片段引起了观众的曲解,节目组已第一时间作了修正,并发表致歉声明,恳请广大观众的认可,也希望大众不要再对该片段进行散布。以后我们将不忘初心,严肃剪辑,认真审核,给广大观众带来优秀的节目。【答案】将“失败”改为“失误”将“曲解”改为“误解”将“认可”改为“谅解”将“散布”改为“传播”将“严肃”改为“严谨”【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找出致歉声明中词语使用不当的地方,并且进行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考生要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第一处,“失败”指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失误”指的是出现差错。前者的程度更重,从后面“使得其中一片段引起了观众的曲解”可知,应是出现差错,使用“失败”程度过重,应改为“失误”。第二处,“曲解”,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原意(多指故意地),从语段来看,是节目剪辑失误引起观众的错误理解,故应改为“误解”。第三处,“恳请广大观众的认可”,“认可”,指承认、许可,不合语境,从前面看,这是节目组的致歉,致歉的目的是希望能得到观众的“谅解”,“谅解”意思是“了解实情后原谅或消除意见”。第四处,“也希望大众不要再对该片段进行散布”,“散布”,广泛传播,多含贬义,不合语境,应是希望大众不要“传播”。第五处,“严肃剪辑”,“严肃”,形容人的状态也可以形容气氛,从上文来看,节目剪辑的失误是不谨慎造成的,故应把“严肃”改为“严谨”。【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后,某报以“莫言空前,莫言绝后”为标题进行报道。这个标题吸引了不少读者的眼球,但在许多读者赞赏的同时,也有不少读者持否定态度。请谈谈读者赞赏和否定的理由各是什么。【答案】赞赏:第一个“莫言”实指莫言本人,第二个“莫言”是“不要说”的意思。第一句意思是“莫言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是对莫言文学成就的肯定,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褒扬;第二句意思是“不要说是绝后的”,是对莫言本人的鞭策,希望他再接再厉,同时也是对其他中国作家的鼓励,鼓励他们也能像莫言一样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获得国际大奖。可以说“成也莫言”。(从文学的角度理解)否定:“莫言”一词的多意性,容易让读者产生歧义理解。比如,可以理解为“莫言的成就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也可理解为“莫言的成就不是空前的,也不是绝后的”,也可理解为“莫言的成就是空前的,但不是绝后的”。作为新闻,这不符合新闻标题表意准确、易懂的要求。可谓“败也莫言”。(从新闻的角度理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为某一观点阐述理由能力。题干指出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某报以“莫言空前,莫言绝后”为标题进行报道。读者对这个标题莫衷一是,有的赞成有的否定,题目要求分别从否定和赞成的角度谈谈读者各自理由。所以答题的时候注意要从两个方面,一个是赞成,一个是否定。不论是赞成还是否定,都是由于“莫言”一词的多意行造成的。所以赞成的角度,谈谈“莫言空前,莫言绝后”这个题目的好处,比如该标题用了双关,既盛赞“莫言”首获诺贝尔文学奖,又说明中国文学来者可期,表现了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和对未来的自信。也就是第一个“莫言”是指作家名字,第二个“莫言”是不要说的意思。从否定的角度,谈谈“莫言空前,莫言绝后”这个题目容易让人产生什么样不好的理解,比如“莫言空前,莫言绝后”容易产生误解,理解成“莫言的成就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还有以这种有歧义的句子作为新闻标题不符合新闻标题表意准确、易懂的要求。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你有没有想过,在你十八岁的时候,你会背起行囊走向远方?在远方,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在等待着你?请以“心在远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答案】心在远方“我不去想是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知道这条路上是否会荆棘遍地,就这样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远方,就这样锲而不舍的苦苦寻觅,不为成功,也不为失败,仅仅是因为心中的信念,那样的执着,执着而又一往情深的,走向远方操场总是与呼喝和汗水并存的,随着一声哨响,又一场激烈的角逐拉开帷幕,我们一个个如同离弦之箭,脸上满是坚毅与肯定,眼里只有两个字终点。风在耳旁呼啸助威,阳光洒在身上,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轮廓,只看见一颗颗大树从身边消失不见,只看见塑胶跑道延伸得越来越远。脚下渐渐没有那么足的动力,却还是不敢止步,这样一场你追我赶的竞赛里,谁都不敢、也不肯歇一口气,身后总会有人在追,轻易放弃的最终结果是与胜利无缘。心里突然变得平静,却又那么的清晰,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终点。其他什么也不用想了,什么也不用做了。任务也很简单,就是脚步不能停。大口大口的呼吸,时间在一点点的吞噬着体力,渐渐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这本来就是一场漫长的煎熬,那种过程极其难受,腿部的酸痛让我几乎提不起步子,仿佛绑着重重的铅条。急促的呼吸让嘴唇变得干燥,仿佛喉咙里堵满了沙子,干涩沙哑而又迫切的需要水来滋润。汗珠顺着发丝大颗大颗滴落,滴落在衣襟上,沿着背脊流下。逐渐想着要放弃。这种磨难我承受不起,这样的充满着挑战的运动我也坚持不下去,我没有必要去自讨苦吃,我完完全全有权利选择放弃。脚步渐渐放缓,隐约可见后面追逐的人影,还可以听见他们在大口的呼吸。然而脚步却没有停。忍着千般重量,还是在大步向前,奔向终点。跑道旁的人在大声喊着“加油”,那些模糊的景物随着奔跑而渐渐明晰。脑海里只是回荡着那么熟悉的几句诗“我不去想是否能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如果远方呼喊我,我就走向远方。”“远方”我默念着这个无比熟悉的名字,身体仿佛得到了某种向前的力量,奋力奔跑,冲过了终点比赛结束后靠在树下休息,心理充满着欣喜与幸福,就像在沙漠里的人忽然得到了一泓清泉。看着还在操场上仍然在奔跑的人,忽然想起了著名诗人汪国真的一首小诗,浅显,而又悠长。有一个未来的目标/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就像扑向火光的飞蛾/甘愿做烈焰的俘虏/摆动着的是你不停的脚步/飞旋着的是你美丽的流苏/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谁能说得清/什么是甜/什么是苦/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和热爱生命诠释着的是同一个信念,它们仿佛有着难得的默契,在时空深处为追逐远方的人们奏着美妙的交响,为他们谱写着赞颂的华章。我想,那一个未来的目标,就是我心中的远方。在追逐远方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在渐渐的成长,也渐渐的学会担当,担当那些路途中的风雨、挫折,担当着我们所选择远方而带来的重重磨难、考验。没有为什么,因为我的心早已选择了远方,我没有办法去拒绝或者逃避,只能随着心一刻也不停歇的走向我的远方。我在走向远方中懂得,我在走向远方中成长,我在走向远方中担当。可是我依旧不会选择放弃。因为心在哪,风景就在哪,心在远方,走向远方就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我更加来不及后悔,因为,“既然选择了远方,那便只顾风雨兼程。”【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命题作文的方式呈现,并配有相关的材料,考生写作时要先认真分析所给的材料,因为材料中的内容会有一些限定范围,或立意指向。如本次作文材料主要是两句话,第一句话“你有没有想过,在你十八岁的时候,你会背起行囊走向远方。”也就是说,当我们十八岁成年的时候,我们会背起自己行囊,离开家乡,走向远方,去追寻自己的梦想。第二句话“在远方,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在等待着你?”这句话告诉我们,离开家乡,在远方,自己可能会遇到很多事情,在自己身上会发生很多故事,这些事情或故事,可能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悲伤,还有可能是远方有我们追寻的东西,鼓舞着我们继续前行,走向远方;或是在远方怀念故土、思念亲人,等等。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或切入点。要注意本题文体要求是写记叙文。【点睛】命题作文注意点:(1)要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