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物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32130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物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届高三物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届高三物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物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6分,选对但不全、得3分,有选错或不选得0分。)1.如图所示,夹在A、B两块相同木板之间的质量为M物体,分析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受到的力有几个A. 2个力 B. 3个力 C. 4个力 D. 5个力【答案】D【解析】【详解】物体受向下的重力、两边木板的弹力以及两边木板对物体向上的摩擦力,共5个力的作用,故选D.2.如图是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由图可知该物体( )A. 第1秒内和第3秒内的运动方向相反B. 第3秒内和第4秒内的加速度相同C. 第1秒内和第4秒内的位移大小不相等D. 0-2秒内和3-4秒内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答案】B【解析】【详解】第1s内和第3s内速度均为正,说明运动方向相同,故A错误。第3s内和第4s内图象的斜率相同,加速度相同,故B正确。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第1s内和第4s内图线围成的面积大小相等,则位移大小相等,故C错误。物体在0-2s内通过的位移为12(1+2)1m=1.5m,平均速度为v02=1.52m/s=0.75m/s;3-4s内通过的位移1211m=0.5m,平均速度为v34=0.52m/s=0.25m/s,则平均速度大小不等,故D错误。故选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速度时间图线的物理意义,知道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速度的正负表示运动的方向,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3.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的位置x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t1时刻两车速度相等B. 从0到t1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C. 从t1到t2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D. 在t1到t2时间内的某时刻,两车速度相等【答案】CD【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位移图像的理解及其相关的知识点。解析 根据位移图象的物理意义可知,在t1时刻两车的位置相同,速度不相等,乙车的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选项A错误;从0到t1时间内,乙车走过的路程大于甲车,选项B错误;从t1到t2时间内,两车都是从x1位置走到x2位置,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选项C正确;根据位移图像的斜率等于速度可知,从t1到t2时间内的某时刻,两车速度相等,选项D正确。点睛 此题以位移图像给出解题信息,考查对位移图像的理解。4. 一物块静止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从某时刻开始,物块受到一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作用。假设物块与桌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以a表示物块的加速度大小,F表示水平拉力的大小。能正确描述F与a之间关系的图像是(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对物体受力分析,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找出Fa的关系式,即可做出选择解:物块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g=ma解得:F=ma+mgF与a成一次函数关系,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点评】对于此类图象选择题,最好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找出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象变显而易见视频5.目前,在地球周围有许多人造地球卫星绕着它转,其中一些卫星的轨道可近似为圆,且轨道半径逐渐变小。若卫星只受到地球引力和稀薄气体阻力的作用,因此轨道半径逐渐变小的过程中,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卫星变轨后环绕的动能逐渐减小B. 由于地球引力做正功,引力势能一定减小C. 由于气体阻力做负功,地球引力做正功,机械能保持不变D. 卫星克服气体阻力做的功小于地球引力所做的功,因此环绕速度增大【答案】BD【解析】【详解】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由此可得卫星线速度vGMr,卫星轨道半径减小,线速度增加,故卫星动能增加,故A错误;由于卫星高度逐渐降低,所以地球引力对卫星做正功,引力势能减小,故B正确;由于气体阻力做负功,所以卫星与地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减少,故C错误。卫星的动能增加,根据动能定理可知引力与空气阻力对卫星做的总功应为正值,即卫星克服气体阻力做的功小于地球引力所做的功,故D正确;故选BD。【点睛】本题关键是首先根据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等于卫星需要的向心力,得出卫星的动能随轨道半径的减小而增大,然后再根据动能定理和功能原理讨论即可。6.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观测、实验、假说和逻辑推理等方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奥斯特在实验中观察到电流的磁效应,该效应揭示了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B. 安培根据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的相似性,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C. 法拉第在实验中观察到,在通有恒定电流的静止导线附近的固定导线圈中,会出现感应电流D. 楞次在分析了许多实验事实后提出,感应电流应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答案】C【解析】奥斯特在实验中观察到电流的磁效应,该效应揭示了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选项A正确; 安培根据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的相似性,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选项B正确; 法拉第在实验中观察到,在通有变化电流的静止导线附近的固定导线圈中会出现感应电流,选项C错误; 楞次在分析了许多实验事实后提出,感应电流应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选项D正确;故选ABD.视频7.xx4月,我国成功发射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了首次交会对接,对接形成的组合体仍沿天宫二号原来的轨道(可视为圆轨道)运行。与天宫二号单独运行时相比,组合体运行的 ( )A. 万有引力变大 B. 速率变大C. 动能变大 D. 向心加速度变大【答案】AC【解析】【详解】天宫二号在天空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天宫二号的轨道是固定的,即半径是固定的。根据F=GMmr2=mv2r=ma可知,由于两者对接后总质量变大,则万有引力变大,速度大小不变,动能变大,加速度不变;故BD错误,AC正确。故选AC。8.一物体沿固定斜面从静止开始向下运动,经过时间t0滑至斜面低端。已知在物体运动过程中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恒定。若用F、V、X和E分别表示该物体所受合力、物体速度、位移和机械能,则图中可能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D【解析】【详解】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做匀加速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其合外力恒定,故A正确;在v-t图象中,斜率表示加速度大小,由于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因此其v-t图象斜率不变,且是过原点的直线,故B错误;物体下滑位移为:x12at2,因此由数学知识可知其位移时间图象为抛物线,故C错误;设开始时机械能为E总,根据功能关系可知,开始机械能减去因摩擦消耗的机械能,便是剩余机械能,即有:EE总fsE总f12at2,因此根据数学知识可知,机械能与时间的图象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故D正确。故选AD。【点睛】对于图象问题要明确两坐标轴、斜率的含义等,对于比较复杂的图象问题可以利用物理规律写出两个物理量的函数关系式,根据数学知识进一步判断图象性质9.利用图中所示的装置可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中需要调整好仪器,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打点频率50Hz松开纸带,使重物下落。打点计时器会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小点。(1)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是_秒。(2)为了测试重物下落的加速度,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A.天平 B.秒表 C.米尺 D 电源(3)若实验中所得到的重物下落的加速度值小于当地的重物加速度值,而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均无错误,写出一个你认为可能引起此错误差的原因:_。【答案】 (1). 0.02 (2). CD (3). 打点计时器与纸带间摩擦力【解析】【详解】(1)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是1/50s=0.02s。(2)为了测试重物下落的加速度,还需要用米尺测量纸带的长度,同时要用交流电源,故选CD.(3)若实验中所得到的重物下落的加速度值小于当地的重物加速度值,可能打点计时器与纸带间有摩擦,产生阻力,导致加速度减小10.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计时器使用的是50 Hz的交变电流。随着小车的运动,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取A、B、C、D、E五个计数点,在两个相邻的计数点中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测得的距离如图所示(单位为cm),则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a=_ m/s2,B点的速度VB=_m/s,D点的速度VD=_m/s。【答案】 (1). 10 (2). 1.5 (3). 3.5【解析】【详解】由于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所以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1s,由纸带数据得出相邻的计数点间位移之差相等,即:x=10cm,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有:x=aT2;得:a=0.10.12=10m/s2;B点的速度vB=xAC2T=0.30.2m/s=1.5m/s,D点的速度vD=xCE2T=1.00.30.2m/s=3.5m/s。11.有一水平抛出的小石子,大小不计,落地时的速度为202m/s,落地时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之间夹角450,(g=10m/s2),求: (1)水平抛出的初速度等于多少?(2)抛出点距离地面的竖直高度是多少?【答案】(1)v0=20m/s (2)h=20cm【解析】(1)抛出的初速度:v0=vcos450=20222m/s=20m/s (2)落地的竖直速度:vy=vsin450=20222m/s=20m/s抛出点距离地面的竖直高度h=vy22g=202210m=20m 12.有一长度不可伸长光滑的轻绳长5m,竖直的两杆之间距离4m,轻绳上挂一12N的重物,当物体静止时,g=10m/s2。求轻绳两端的张力多大? 【答案】10N【解析】【详解】设两杆间的距离为S,细绳的总长度为L,挂钩右侧长度为L1,左侧长度为L2,由题有S=4m,L=5m由几何知识得:S=L1cos+L2cos=Lcos得:cos=SL=45,则得:sin=35分析挂钩受力情况,根据平衡条件2Tcos12(-2)=G解得,T=G2sin=1220.6N=10N【点睛】本题要抓住挂钩与动滑轮相似,两侧绳子的拉力关于竖直方向对称,能运用几何知识求解夹角,再运用平衡条件解题13.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B.扩散现象是不同物质间的一种化学反应 C.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D.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 E.液体中的扩散现象是由于液体的对流形成的【答案】ACD【解析】【详解】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激烈,所以扩散进行得越快,故A正确;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引起的分子的迁移现象,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是物理现象,故B错误;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热运动产生的分子迁移现象,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产生,扩散速度与温度和物质的种类有关,故CD正确;液体中的扩散现象是由于液体分子的热运动产生的,故E错误。故选ACD。【点睛】扩散现象是分子的迁移现象从微观上分析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时,分子之间发生相互碰撞的结果由于不同空间区域的分子密度分布不均匀,分子发生碰撞的情况也不同这种碰撞迫使密度大的区域的分子向密度小的区域转移,最后达到均匀的密度分布14.如图,一粗细均匀的U形管竖直放置,A侧上端封闭,B侧上端与大气相通,下端开口处开关K关闭;A侧空气柱的长度为l=10.0cm,B侧水银面比A侧的高h = 3.0 cm。现将开关K打开,从U形管中放出部分水银,当两侧水银面的高度差为h1=10.0cm时将开关K关闭。己知大气压强p0=75.0cmHg(1)求放出部分水银后A侧空气柱的长度;(2)此后再向B侧注入水银,使A、 B两侧的水银面达到同一高度,求注入的水银在管内的长度。【答案】(1)12.0cm (2)13.2cm【解析】试题分析:(i)以cmHg为压强单位设A侧空气柱长度l=10.0cm时压强为p,当两侧的水银面的高度差为h1=10.0cm时,空气柱的长度为l1,压强为p1,由玻意耳定律,有:pl=p1l1由力学平衡条件,有:p=p0+h 打开开关放出水银的过程中,B侧水银面处的压强始终为p0,而A侧水银面处的压强随空气柱长度的增加逐渐减小,B、A两侧水银面的高度差也随着减小,直至B侧水银面低于A侧水银面h1为止,由力学平衡条件,有:p1=p0h1联立,并代入题目数据,有:l1=12cm (ii)当A、B两侧的水银面达到同一高度时,设A侧空气柱的长度为l2,压强为P2,由玻意耳定律,有:pl=p2l2由力学平衡条件有:p2=p0联立式,并代入题目数据,有:l2=10.4cm 设注入水银在管内的长度为h,依题意,有:h=2(l1l2)+h1联立式,并代入题目数据,有:h=13.2cm视频15.如图,一束光沿半径方向射向一块半圆形玻璃砖,在玻璃砖底面上的入射角为 ,经 折射后射出 a、b 两束光线,则 _A.在玻璃中,a 光的传播速度小于 b 光的传播速度 B. 在真空中,a 光的波长小于 b 光的波长 C. 玻璃砖对 a 光的折射率小于对 b 光的折射率 D.若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 角逐渐变大,则折射光线 a 首先消失 E.分别用 a、b 光在同一个双缝干涉实验装置上做实验,a 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大于 b 光的干涉 条纹间距【答案】ABD【解析】【详解】光线a的偏折程度大,根据折射定律公式1n=sinsinr,是入射角,r是折射角,可知a光的折射率大;再根据公式v=c/n,知a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小,故A正确,C错误;a光的折射率大,说明a光的频率高,根据c=f,a光在真空中的波长较短,故B正确;若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角逐渐变大,则折射光线a的折射角先达到90,故先发生全反射,折射光线先消失,故D正确;光线a在真空中的波长较短,根据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x=Ld,分别用a、b光在同一个双缝干涉实验装置上做实验,a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小于b光的干涉条纹间距,故E错误;故答案为ABD.【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光的折射、全反射和干涉,关键是记住几个公式:折射率定义公式n=sinisinr、光速公式v=c/n、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x=Ld。16.平衡位置位于原点 O 的波源发出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沿水平 x 轴传播,P、Q 为 x 轴上的两个点(均位于 x 轴正向) ,P 与 Q 的距离为 35cm,此距离介于一倍波长与二倍波 长之间,已知波源自 t=0 时由平衡位置开始向上振动,周期 T=1s,振幅 A=5cm。当波传到 P 点时,波源恰好处于波峰位置;此后再经过 5s,平衡位置在 Q 处的质点第一次处于波峰位置, 求: P、Q 之间的距离 从 t=0 开始到平衡位置在 Q 处的质点第一次处于波峰位置时,波源在振动过程中通过路程。【答案】(1) 133cm (2) 125cm【解析】【详解】(i)由题意,O、P两点间的距离与波长之间满足OP=54 波速v与波长的关系为 在t=5s的时间间隔内,波传播的路程为vt由题意有vt=PQ+式中,PQ为P、Q间的距离由式和题给数据,得PQ=133cm(ii)Q处的质点第一次处于波峰位置时,波源运动的时间为t1=t+T波源从平衡位置开始运动,每经过T,波源运动的路程为A有题给条件得t1=25T故t1时间内,波源运动的路程为s=25A=125cm【点睛】本题是对简谐波的周期性的考查,根据波速和距离、周期之间的关系来计算通过的时间,再根据振幅计算通过的路程的大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