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II).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29103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9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9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II)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 礼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世袭)以为礼。”这段文字中的“大道”是指禅让制世袭制公有制私有制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多,逐渐开始出现贫富分化,私有制和阶级由此产生。这段材料反映的正是这一社会转型时期,后面的“天下为家”反映了奴隶社会初期的社会状况,而前面的“大道”就应该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末期的政治经济状况,故正确,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 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型时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有人说是“家天下”取代“公大下”,是历史的倒退。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社会转型,历史进步B. 私有制产生的结果C. 政治专制,历史倒退D.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私有财产制度的出现,为国家的产生奠定经济基础;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故可知AB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错误,符合题意,所以选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家天下”和“公天下”的意思,然后根据设问“不正确”要求,联系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3. 中国社会通史中记载:“天是西周文献中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字,是周人的绝对权威。周王的权力得之于天,天命是周人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这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浓厚的部族色彩B. 浓厚的宗族色彩C. 浓厚的神权色彩D. 浓厚的等级色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周王的权力得之于天,天命是周人一种不可动摇的信仰”信息可以看出,这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特点,故C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体现血缘关系,故AB项没有体现,排除;题干也没有体现等级的信息,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4. 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于是积极组织灭火。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此题考查史学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是事件的经过,是对事件的认识、结论,因此属于历史评价的是。故选D5. 一位西方学者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A. 个人观念淡漠B.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C. 宗法观念浓厚D. 儒家伦理道德强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宗法观念浓厚,强调尊宗敬祖,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个人观念淡漠,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男尊女卑思想严重,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儒家伦理道德强大,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影响6. 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在汉字中占有很大比重。与此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A. 禅让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行省制【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影响7. 历史的推论离不开对史料的正确解读。下列对史料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分封制下土地基础是井田制,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不允许转交给子孙,故A错误;分封制目的是保护周王室,故B正确;分封制下诸侯独立性较大,故C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定时朝觐、进贡和劳役等,故D错误。8.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 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B. 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C. 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D. “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通过封建诸侯,西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宝塔式”森严的等级制度;而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宗法制,奴隶主贵族根据与周天子血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统治集团形成“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映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家国同构、家国一体。西周时期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排除B;C明显表述错误;D开始于夏朝,因此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9. 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hn),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种规定的不同反映的是A. 宗法等级制B. 皇权专制C. 中央集权制D. 分封制【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分封制下,天子、诸侯、大夫、士和庶人的死分别赋予不同的称谓,这是用宗法观念来维护一种等级秩序,故A正确;皇权是秦朝时期实行,故B错误;中央集权制在西周时期未能实现,故C错误;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表现,故D错误。10. xx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缶:古代的一种乐器)表演,再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制度是在西周形成和完备起来的。礼记中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从中可以看出礼乐制与分封制、宗法制共同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礼乐文明仅存于奴隶社会礼乐制是了解西周社会的一个窗口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礼乐制和分封制、宗法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们共同维护西周社会的统治秩序。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也是了解西周社会的一个窗口。因此正确。故选C。礼乐文明形成后,绵延于古代社会,对今天也有很大影响,故的表述是错误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1. 吕氏春秋中有“楚人”的称呼,而史记中则多见“阳城人”“陇西人”等称呼,造成史记这一变化的制度性因素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皇帝制D. 郡县制【答案】D【解析】材料“楚人”的称呼体现了分封制度;材料“史记中则多见“阳城人”、“陇西人”等称呼”体现了郡县制;造成史记这一变化的制度性因素是郡县制,故D正确;宗法制是分封制基础,故A和B错误;皇帝制度属于君主专制,故C错误。12. 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点A. 三公九卿制B. 皇帝制度C. 分封制D. 郡县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都反映了皇权至上,这是皇帝制度的特点。13. 水经注载:“秦灭楚,立长沙郡,即青阳之地也。”长沙郡下设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等9县。从此,长沙开始纳入全国统一的政治体制,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个行政区域载入史册。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郡守是长沙郡最高的行政长官B. 长沙郡守需要定期向皇帝汇报工作C. 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D. 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郡县制的理解。秦代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因此ACD均正确。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而不是皇帝。据此可知B项错误,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14.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A.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B. 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D.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答案】D【解析】题干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演变过程,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行政制度日益完备。故D表述正确。分析选项,分封制主要实行在西周,不属于封建地方制度,故排除A项;地方制度是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不是君权与相权,故B项错误;C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此类问题时要注意:如果材料反映的是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涉及的就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如果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涉及的就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15.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 分封制、宗法制B. 郡县制、行省制C.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D. 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秦汉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大变动是三省六部制度,故C正确;A是西周时期制度;B中行省制是元朝变化;D不涉及秦汉时期大变动。16. 下列图示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主题是A. 中央集权的加强B. 中央官制的完善C. 选官制度的完善D. 中枢机构的演变【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A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与表格不符。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这不能说明中央官职在日益完善。相反,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能够一定程度限制君权,到了明清时期,君权却空前加强。材料体现的不是选官制度,故C错误。因为上表反映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从丞相制度的出现到三省六部制直到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这反映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故本题选D。17. 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A. 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B. 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C. 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D. 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答案】D【解析】材料中描述的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中外朝”制度,中朝参与决策,于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权力受到削弱。故D正确;A是科举制的意义;B中属于察举制意义;材料属于中央君主集权表现,不涉及选官制度,故C错误。18.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A. 废分封,置郡县B. 建立法律体系C. 确立三省六部制D. 实行科举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废分封,置郡县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建立法律体系是为维护专制政体服务,排除B;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合作,相互牵制,有利于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故选C;科举制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排除D。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19. 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这里的“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来看是指A. 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B. 决策程序规范化C. 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D. 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是秦朝设立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是唐朝设立的中央官制。前者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有大权;后者相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尚书分掌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之权。尚书变化体现了国家决策程序的日益规范化。所以应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决策趋势20.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政府的告示。当时的“州官”A. 负责向中央转运钱根赋税B. 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C. 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D. 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答案】D【解析】宋代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并且受受通判节制,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是转运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州官”不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州官”不拥有封地,官位不可世袭,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州官”是指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的产物。21.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 秦、唐、元B. 汉、宋、明C. 秦、元、清D. 秦、唐、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中“蜀郡”、“丞相与诸卿”,可判断是秦朝;从中“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户部”可判断这是隋唐时期的的三省六部制;从中“阁臣”、“工部、户部”可知这是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据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唐朝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内阁制22. 曾有大臣这样描述自己:“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位大臣是A. 秦代的三公B. 唐代的三省长官C. 明代的殿阁大学士D. 清代的军机大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可以看出他这个朝代已经没有了丞相这一官职的称谓了,明代明太祖废除丞相,因此可以排除AB。明代内阁享有票拟权力。排除D。故选C点睛:明代政治制度需要掌握的重点只有两个: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有关废除丞相的目的和内阁的职责等也需要掌握。23.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 纵论军务,谋划战事B.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C.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军机处的办事程序是“阅读奏折-请皇帝旨-拟皇帝旨意-皇帝过目确定-下发旨意”,从中可以看出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故答案为B。军机大臣不能参与决策,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陪读”“谋划战事”,不选C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清朝军机处24. “汉朝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据此,下列对汉朝选官标准的判断,说法最全面的是A. 以孝廉为标准B. 以才学为标准C. 以品德和才学为依据D. 以贤良方正为依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汉朝察举制度孝廉, 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可见,汉代选官标准是以品德和才学为依据。故选C.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 察举制2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A. 太尉B. 御史大夫C. 刺史D. 监察御史【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B出现于秦朝,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C出现于西汉;D出现与隋朝。故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26. 板垣记略载:“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材料说明淸初A.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B. 简化处理政务的手续C. 皇权受到一定牵制D. 内阁决策国家政务【答案】C【解析】“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说明清朝初年,皇帝的权力收到内阁和议政处的制约,故C正确;A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内阁没有决策权,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不是简化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行政效率,故和错误。27. 历史上有很多事件具有标志性意义,影响着历史的发展方向。其中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标志性意义是A. 标志着全国统一的完成B. 标志着中国古代相权和皇权的矛盾的基本解决C. 标志着地方分裂势力被最终消灭D. 标志着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答案】D【解析】北宋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A项错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相权和皇权的矛盾才基本解决,B项错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但不可能最终消灭割据势力,C项错误;北宋从行政、军事、财政上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的权力,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D项正确。28. 如果你通过时光隧道,回到希腊梭伦执政的时代,下列情景中你并不能看到的是A. 国王住在高高的山岗上并被巨石围墙护卫的王宫之中,监视并控制着全体臣民B. 乡间居民步行进城,高兴地参加公民大会,行使自己的权利C. 公民大会正在讨论军国大事,出现了唇枪舌剑的场面D. 在民众法庭上,其审判员从所有公民中抽签选举产生【答案】A【解析】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因此希腊并没有国王,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其它均是梭伦改革时期正确表述,排除,点睛: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主要考查不符合梭伦改革的史实。解答此类试题只要依据所学判断出错误选项即可,依据所学民主政治时代国王是没有的概念,可知答案。29. 英国学者阿德金斯在探寻古希腊文明中提到:古代雅典500人议事会议成员最初并无薪金,约从公元前5世纪中期起,他们领取生活费,后来还有薪金,议事会成员经济待遇的获得始于A. 梭伦改革B. 克里斯提尼改革C. 伯利克里改革D. 普罗泰戈拉【答案】C【解析】伯利克里改革时期实行“津贴制”,以鼓励公民参政,故C正确;A和B时期没有实行该政策;D项属于智者运动思想代表,不符合题意。30. 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A.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B. 民众失去政治热情C.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D. 政府丧失民众信任【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了雅典政府敦促公民参加公民大会的措施,这就说明民主参政成为雅典人民的一种义务了,C项正确。A选项说法错误,公民大会是雅典决策的主要途径,排除。B选项说法错误,题干知识反映有民众不去参政议政,并不能反映出所有的民众态度,排除。题干强调了雅典政府敦促公民参加公民大会,而不是强调政府丧失民众信任,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31. 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见A. 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B. 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C. 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D. 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描述的现象表明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原始直接民主方法,由于公民的道德休养的差异,在投票中出现以多数票而不是以公正正义或真理来判断,体现它的弊端,故C项符合;陶片放逐法是针对所有公职人员而不是仅仅对将领,故B错误;A项与史实不符;D项表述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32.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A. 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B. 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C. 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D. 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答案】B【解析】材料以部分城邦采用陶片放逐法限制集权政治的史实为例,且亚里士多德设想在“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前制定制度以防止而不是仅仅“补救”,表明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如何防止君主专制或寡头政治,并非争取社会地位平等,排除A项;材料也不是探讨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排除C项;按材料所述,特权阶层只是城邦制可能的产物之一,完全可以通过适当制度预防与限制,不是“必然产物”,排除D项。33. 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本城邦成年男子的民主。这从本质上体现了古代雅典A. 男性地位普遍高于女性B. 男女在社会中的分工不同C. 男性具备从政的便利条件D. 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和夫权社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仅仅是对少数男性公民群体而言的,而广大的非公民,如外邦居民、奴隶、和其他居民,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所以D正确;选项ABC只是表面现象,暗影的本质问题。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34. 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安提戈涅的故事:她的哥哥死于内战中,她想要安葬自己的哥哥,但国王下令谁埋葬了叛徒,就将被处以死刑。安提戈涅愤怒地斥责国王说:”最高的法律是主神宙斯向人类宣布的,凡人的命令不能改变天神制定的永恒不变的不成文法!”索福克勒斯借安提戈涅之口表达出了A. 习惯法地位高于成文法B. 雅典民主政治的虚伪性C. 女性在城邦中地位提高D. 朴素的“法律至上”思想【答案】D【解析】安提戈涅以“天神宣布的法律”为依据来否定国王的命令,认为法律不可违背,表达的是“法律至上”的思想,同时这种思想借助了“天神”的权威,所以只能是一种朴素的认识。故答案为D项。材料所述为法律与国王命令的关系问题,不是习惯法与成文法的关系,排除A项;古希腊有众多的城邦,雅典只是其中之一,材料没有反映雅典民主政治,排除B项;女性在城邦中没有政治地位,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35. 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A. 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 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C. 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 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是仍以保护贵族的利益为主,贵族依旧保持着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排除A;“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表明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B符合题意;材料内容表明法律制定的关键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所以排除C;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也不符合常理。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十二铜表法的作用36. 有学者指出:“在这样的法制基础上,帝国范围内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人员的来往大为便利罗马文化的综合统一达到前无古人之境。”材料中便利帝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法制基础”是A. 习惯法B. 十二铜表法C. 公民法D. 万民法【答案】D【解析】“帝国范围内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人员的来往大为便利”说明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故D项正确;A项是具有一定强制性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与材料中的信息“法制”不符;B、C两项均仅适用于罗马公民,与材料中的信息“各地区各民族人员的来往大为便利”不符。故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罗马帝国时代已经是万民法。37. 根据罗马法,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A. 便于买卖的公平交易B. 体现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特征C. 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D. 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答案】B【解析】材料详细描述了,物品交易的过程及其条件,对物品交易的规定极为详细,由此可以看出罗马法比较重视形式和程序,故B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主旨均不符合,排除。38.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是罗马法A. 蕴含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精神B. 直接奠定了资本主义的法治基础C. 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D.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的信息,考查罗马法对后世资本主义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根据材料中“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主要是因为其中蕴含的自由、平等、公平和正义的理性精神,故A项正确;后世资本主义法律的制定是以罗马法为参考,并不是罗马法直接奠定了资本主义的法治基础,故B项错误;罗马法是奴隶社会的产物,不会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故C项错误;罗马法为巩固罗马帝国提供了保障,但是不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罗马法特点39.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儒家文化的困境中说:“把古代中国、环地中海诸文明古国与岛国日本的文化传播模式进行横向比较是颇有意义的。”其中,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文化传播模式是A. 单向性辐射B. 由内向外辐射C. 多向交汇型D. 由外向内选择吸附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结合古代雅典的政治文明形成的相关知识,古代雅典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和扩张比较发达,可知其在对外贸易和扩张中形成了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即应该形成多向交汇型的文化传播方式,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希腊罗马文明的文化传播模式 【名师点睛】实际上解答历史试题也是需要讲究技巧的,学生在答题时必须要联系国际国内背景,放宽视野,不要只局限于某个历史事件。要学会中外联系、横向比较(中外文化传播方式的比较)。学生自己在平时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多训练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历史试题,以期在正式考试时能适应试题的难度。40. 在遥远的古代,雅典和中国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关于这两种文明在伯利克里和秦始皇时期治国方略上的不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民主法制与君主专制B. 贵族制与分封制C. 公民大会与三公九卿D. 政事共商与皇权至上【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故B项的表述错误,与设问要求“不正确的是”相符,本题应选B项;其他三项的表述均与伯利克里和秦始皇时期相符,故与设问要求“不正确的是”不符。二、多选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41. 下图为出土文物秦权,它是秦始皇为统一全国衡制而由官府颁发的标衡器。上有诏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从秦权诏文中能获取的信息有A. 皇帝制度B. 统一六国C. 郡县制度D. 焚书坑儒【答案】AB【解析】“立号为皇帝”说明是皇帝制度,“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说明统一六国,故A和B正确;C和D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42. 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过程的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A. 削弱君权,加强相权B. 以君权作为中心C.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D. 民主与专制并存【答案】BC【解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削弱地方,加强中央;削弱相权,加强君权;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故和正确;与君主专制实质相反;古代属于专制社会,不是民主社会,故错误。43. 顾炎武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中,而天下太平矣”。由此可知他主张A. 废除君主专制B. 改革郡县制C. 适当限制君主权力D. 恢复分封制【答案】BC【解析】材料所讲的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存在的弊端,为了解决弊端,可以将两者结合,将分封制置于郡县制之中,同时注意限制君主的权力,故和正确;材料不主张废除君主制,故错误;材料是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优劣点,故错误。44. 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克里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了4个血缘部落。这一措施的意义在于A. 为民主政治奠定基础B. 有利于中央集权C. 促进城邦经济发展D. 打击了贵族政治【答案】AD【解析】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了4个血缘部落,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利益,两者都打击了贵族政治,故A和项正确;该措施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错误;材料主要有利于民族政治,对于经济发展没有太大促进作用,故错误。45. 古罗马留给世市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其法律制度。罗马法在当时的作用是A. 保护奴隶权利B. 巩固罗马政权C. 提升妇女地位D. 调和社会矛盾【答案】BD【解析】罗马法主要是巩固罗马政权,维护统治,故正确;法律是调和阶级矛盾的工具,故正确;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阶级,故A错误;古罗马不保护妇女的权益,故C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46. 清人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要增长智慧,提高修养,认识社会,学习历史是非常重要的。请回答以下问题(1)xx6月25日,西安晚报报道,陕西省高考文科状元是来自西工大附中、考取658分的孙轶群;理科状元是来自铁一中、考取729分的霍柳蓉。材料中“状元”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的什么选官制度?截止至1905年被废除,这种制度共使用了1300多年,它同时受到统治者和百姓欢迎的原因是什么?(2)xx年12月18日,人民网报道,中共中央决定:胡春华同志兼任广东省委书记。这种地方领导人由中央任命的做法早在秦朝已经相当成熟了。请回答:它来源于秦朝的什么制度?为加强中央集权,汉、宋两代分别采取过什么措施,并简要评价其影响。你认为,在一个民富国强的现代国家,其中央与地方关系应该具备什么特征?【答案】(1)科举制。原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有利于繁荣和保存古代文化;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是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2)郡县制。措施:汉代的推恩令,刺史制度;宋代的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稳定统一;但权力的过分集中,容易导致腐败;会削弱地方发展活力;在宋代还出现了三冗和积贫积弱的局面。特征:一是能充分保证强大中央对整个国家的统一领导;二是能充分发挥地方的自主性和活力;三是拥有相对完善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协调机制,能够以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材料提到,“状元”一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状元”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至于它同时受到统治者和百姓欢迎的原因,学生需据基础知识作答: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有利于繁荣和保存古代文化;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学生言之有理即可。(2)本题材料提到,地方领导人由中央任命的做法早在秦朝已经相当成熟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来源于秦朝郡县制。为加强中央集权,汉、宋两代分别采取过推恩令,刺史制度,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学生需熟记相关知识点。至于其影响,应从利与弊两方面作答: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稳定统一;但权力的过分集中,容易导致腐败;会削弱地方发展活力。联系今天的社会现实,在一个民富国强的现代国家,其中央与地方关系应是既能充分保证强大中央对整个国家的统一领导又能充分发挥地方的自主性和活力,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推恩令 刺史制;4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的才能。”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材料二父亲要降低到和儿子相等的地位并且怕他们,而儿子和他们的父亲平起平坐老师害怕他们的学生,还要哄着他们,学生轻视他们的师长我们尤其不能忘记的是,男女之间也有着自由和平等的关系民众对权威已经很不耐烦了,只要稍加约束就会大发雷霆任何事物极端地扩大,都会导致相反的结果。柏拉图理想国材料三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十二铜表法材料四罗马法从它最初颁布十二表法的时候,就已经清晰地区分了私法和公法。德国当代民法学家梅迪库斯说:“私法一般奉行决定自由,不必说明理由,与之相反,公法中的决定则受到约束。”这可能才是公法与私法最重要的差异所在。换句话简单说,就是公法所调整的行动,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而私法调整的行动,则依照当事人自身的意愿进行。摘编自萧瀚罗马法权力边界观念的起源(1)说明材料一中“民主”的含义。根据伯利克里的说法,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依据材料二,说明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柏拉图这一态度?(2)根据材料三回答,十二铜表法的出现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与地位?并指出它的实质依据材料四说明罗马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这一特点的意义?【答案】(1)含义:人民主权。特征:少数服从多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人唯贤。态度:批判认识:有一定道理,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的隐患(2)作用:法典编纂是平民的胜利,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随意解释习惯法。地位: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罗马的基本法。实质:维护罗马奴隶主贵族利益。特点:严格区分公法与私法。意义:限制公权力,维护公民利益。【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民主政治”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由于他们个人的才能”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三小问态度依据材料二从批判角度回答;第四小问认识从“雅典民主政治实质和特点”回答。(2)第一小问从提高平民地位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罗马法成文法角度回答;第三小问实质从阶级属性回答;第四小问从公法和私法回答;第五小问从维护公民利益回答。点评:中国古代的“民主”与雅典的民主有着本质的区别。雅典民主是考试的的重点。有关雅典的主要内容有雅典民主制形成的过程,特点,体现,影响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