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27641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版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版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A. 禅让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郡县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的天子、诸侯以及大夫将其土地封给其子孙,符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的特点,故答案为B。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排除A;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排除C;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 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说武王伐纣时,“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这里的“诸侯”主要指哪类人A. 郡县长官B. 商王子侄C. 方国首领D. 三公九卿【答案】C【解析】材料提及的是武王伐纣时期,发生在商末,此时地方的诸侯应该是方国的首领,C项正确。郡县制在春秋战国之际才出现,A项与题意时间排除。商朝分封的诸侯不是自己的亲族,B项排除。三公九卿制出现在秦朝,D项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3. 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节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有的与其他节日融合了。春节、中秋、清明等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A. 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B.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C. 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D. 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答案】B【解析】春节、中秋是家庭团圆的节日,清明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因此这些节日的传承离不开家庭因素、孝宗敬祖的文化主题,故选D。ABC三项对其传播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4.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描述:“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若给这一章回加题目,应为A.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B.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C.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D. “寿恰红群芳开夜宴”【答案】A【解析】材料突出宁氏家族的地位,“宁荣二祖遗像”“贾敬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可见是宁国府的祭祀礼,A项符合题意,正确。庆元宵不用祭拜,B项排除。庆寿辰以寿星为最大,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男子的地位高于女子,D项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5. 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A.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B.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C. “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D.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体现的理念是团结友爱;C项意为相同姓氏的人会有同样的心性想法,才会有相同的志向。这里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体现的是宗法理念,故与题干反映的事件相符,故选C;BD项意思体现的是光宗耀祖,思念家乡,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6. 历史文献记载:周初定贵族墓葬列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考古发掘:湖北随县曾侯乙(公元前475年433年)墓,挖掘出了九鼎。对材料的解读最合理的是A. 历史文献记载是可信的,推测考古发掘出的曾侯乙应该是周代某位天子。B. 考古发掘实物是可信的,推测历史文献记载的周初“列鼎制度”是假的。C. 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都可信,推测出周天子在战国时期改革了列鼎制度。D. 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都可信,推测出战国初曾侯乙僭越了传统礼乐制度。【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7. 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即汉惠帝刘盈)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新太子。御史大夫周昌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周昌极力反对汉高祖废太子的原因是A. 维护传统宗法继承制度B. 坚守御史大夫谏议之责C. 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D. 根除影响汉政权稳定的隐患【答案】A【解析】材料提及周昌反对废太子,联系所学知识,周昌反对的原因在于嫡长子继承制,A项符合题意,正确。B项是现象,不是原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周昌反对皇帝的做法,C项与题意相反,排除。汉政权稳定的隐患在于地方势力的扩大,周昌反对废太子与此无关,D项排除。8. 赢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赢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 确立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B.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 确立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制度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答案】A【解析】材料提及“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意指其对后世影响深远,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xx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A项符合题意,正确。秦始皇时普遍推行郡县制,不是开始实行,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三公九卿制被三省六部制取代,没有一直影响后世,C项排除。选官制度方面历朝历代也在变化,军功授爵制度被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所代替,D项排除。9. 汉书记载:“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 秦代皇帝制度的内涵B. 封建官僚制度确立的背景C. 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D. 分封制退出中国历史根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周制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说明是秦朝设立的郡县制的背景,故B项正确;A属于皇帝制,不符合题意;C属于汉代政治;D属于西周时期政治。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集权制度建立背景【名师点睛】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复习时把握一个“核心”、注意两个“内涵”、理解三个“特点”。一个“核心”:皇权至上。两个“内涵”: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三个“特点”: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立;官僚体系取代宗族体系;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地方服从中央。10.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B.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期的中央官制,题干中所列出的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所掌管的宗庙、宫殿、皇帝生活、皇帝家族和亲戚,表明秦朝将与皇帝及其家族有关的事情上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体现了“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特点,故A正确。BD属于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而非本质;C项反映的是选官制度,与题干中的“三公九卿”无关,故排除。11. 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A. 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B.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C.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D. 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两府并重反映的是皇权的不断加强,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的是中央权力的强化。12. 旧唐书中写道:“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D.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答案】B【解析】材料提及地方官员称“藩臣”但不是“王臣”,可见其地方权力过大,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提及的是地方官制,AC两项都与材料不符,均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文臣武官都不服从中央的集权,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13. 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A. 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B. 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C. 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 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隋唐时期中书省作为三省之一,负责决策,元代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隋唐时的中书省最有一定决策权,一定程度上是君主的顾问机构,但没有行政权,元时代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不具有决策权,决策权归最高统治者所有。故选B。根据分析,可以看出A、C、D均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与元朝【名师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唐朝和元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的主要内容有秦朝设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的军机处等。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发展趋势:皇权在不断地加强,相权在不断地削弱以至于到了明代废除丞相制度。与此类似的知识点如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如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元代实行行省制等也是考试的重点。14. 下列是在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电视剧甲: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的方案,交给皇帝裁决电视剧乙: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照皇帝的旨意起草文件交给门下省审核,再交给尚书省的工部执行电视剧丙:徐州发生洪灾,阁臣据皇帝的旨意写成诏书,直接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按甲、乙、丙顺序排列上述场景发生的朝代应是A. 唐朝、明朝、清朝B. 秦朝、唐朝、元朝C. 秦朝、唐朝、明朝D. 唐朝、元朝、明朝【答案】C【解析】甲注重丞相和诸卿为皇帝负责,即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乙则突出中书省草拟旨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制度,即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丙凸显阁臣的作用较大,即明朝的内阁制度。综上所述,C项符合题意,正确。ABD三项都与材料不对应,均排除。15. 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大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A. 征收赋税B. 笔录政事C. 行政管理D. 监察官吏【答案】D【解析】由题干中“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可知御史台是监察机构。元朝御史台之下设殿中司和察院,殿中司由殿中侍御史统领,主管纠察朝廷百官。察院设监察御史若干人,“司耳目之寄,任刺举之事”,D项符合题意,正确。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16.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D.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答案】D【解析】寒族子弟和小姓都有一定比例,故A项错误。科举制突破了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高下为标准的弊端,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故B项错误。图中显示,科举制包括了士族子弟、小姓子弟和寒素子弟,但仍以士族子弟为主,因此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故C项正确;科举制以才能为标准选拔官吏,使寒族、小姓子弟有机会参与政治,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故D项错误。17.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这段材料说明了A. 汉武帝贪财暴虐B. 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C. 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 汉武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汉代削藩的历史现象,其背景是汉武帝时期诸侯割据、巩固大一统,削藩的目的是打击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贪财暴虐”无法体现,A项排除;酎金有问题仅是一个事由,为材料的一个表面现象,B不符合题意;题干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专题是高考的重点。从考查的内容看,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推广、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及清朝设立军机处等核心内容,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考查的重点。从命题看,着眼于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背景、特征、影响等问题的分析,并和当今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民主化进程及世界史知识相联系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18.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A. 郡国并行制度B. 中朝制度C. 刺史制度D. 察举制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汉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这是同秦朝最大的不同之处。因此“中间路线”是指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ACD分别是指汉武帝时期的中央官制、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都与题干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19.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C.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明代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者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军机处有官无吏,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所以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故选B。二者并非法定部门。不参与决策,不负责具体事务,排除ACD。20.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B. 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C. 从分权政治向集权政治转变D.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答案】B21.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与这些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A. 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B. 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C. 品行考试成绩门第声望D. 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答案】B【解析】汉代为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名为察举制,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德行”即品行。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由世家大族担任的品评官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科举制起源于隋唐时期,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选拔官员的依据主要是考试成绩。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22. “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 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C. 提高行政效率D. 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直接由皇帝军机处,毫无疑问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本题答案选择A。另外,“寄信上谕”当然不是监察机构,所以不能选D。B项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C项最终还是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服务,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军机处23.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A. 世官制的沿革B. 科举制兴起的背景C. 察举制的弊端D. 门第成为选才标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我们可知这是描述的汉代的选官用官制度察举制。再根据情感色彩来判断,可知是对察举制的批判,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24. 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折射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选官制度的变化B. 和战时局的变迁C. 基本国策的改变D. 经济重心的迁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宋朝依然是科举制,选官制度并无太大变化,故A项错误;“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与宋朝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有关,与时局和战的变迁无关,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可知宋朝知识分子得到国家的重视,与宋朝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有关,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的迁移与唯有读书高无关,与国建的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关,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基本国策的改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33题20分,第34题20分,共计40分。25.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归纳汉、唐、元、明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和措施,在横线上填出相关内容。调整中央机构,如 。 ,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如西汉设立刺史制度。注重官吏的选拔,如 。 ,如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2)根据以上材料,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用人上的主要区别。(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或特征是什么?【答案】(1)西汉设中外朝;唐朝设三省六部制;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注重对官吏的监察;西汉行察举制、唐朝以来的科举制;加强思想控制。(2)区别: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出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实行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3)趋势: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地方独立性日益削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西汉中央机构”的演变史实说明即可。第二小问,从“行省”设置可以看出是地方制度的调整,从加强中央集权角度入手说明即可。第三小问,从“刺史制度”可以看出是监察领域。第四小问,“官吏选拔”即选官制度,结合西汉和隋唐的选官制度史实说明即可。第五小问,从“独尊儒术,八股取士”可见是思想领域。第(2)问,结合材料信息,分封制下,“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郡县制下,“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从中概括其区别即可。第(3)问,从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央皇权和相权关系的发展趋势入手分析即可。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西洋各国议院员绅由民推选,大抵皆取器识明练、才辩锋生者,而尤以家道殷实为第一要义,群谓之体面人盖视此为扬名成业之具,而非为养身肥家计也。议员中资深望重者,可举为宰相及各部尚书,或为伯理玺天德(总统),或有稍玷其声誉者,则终身无再选之理。故近来欧洲之官,以贪墨著者尚少。”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1)根据材料一比较秦朝和明朝官制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所反映的当时政治发展趋势。(2)据材料二提炼薛福成所记述的政治制度的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种政治制度的认识。【答案】(1)不同:秦朝侧重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地方上设郡县,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明朝侧重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趋势: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反映了地主阶级要求巩固政权的愿望;明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2)概况:西方国家是由家道殷实的“体面人”通过选举进入议会乃至成为国家领导人,故可有效防止腐败。认识:国家领导人和议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民主性,但当选者需具有一定的资产和其它条件,限制了穷人的民主权利,是一种不完善的民主制。【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两个政府组织机构示意图可以看出秦朝的机构主要分布于地方,即秦朝侧重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而明朝的机构主要分布于中央,所以明朝侧重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即出现了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的现象。(2)在做此题时一定要注意“西洋各国议院员绅由民推选、尤以家道殷实为第一要义、故近来欧洲之官,以贪墨著者尚少”等关键字眼,政治制度的概况主要突出“富人才能选举、有效防止腐败”两层意思即可。而对这种政治制度的认识既要回答这种政治制度的优点民主性选举,又要回答这种政治体制的缺点有钱人的民主、限制了穷人的民主权利的政治制度。考点:古代中国官制秦朝和明朝官制比较;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薛福成的思想【名师点睛】解答材料题也是需要讲究技巧的。在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实际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先读材料,再读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重读材料,其实这是不可取的。更明智的方法应该是:先阅读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做使得考生们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目的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