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渔沟中学高三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3WORD版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371047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渔沟中学高三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3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年渔沟中学高三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3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年渔沟中学高三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3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 92018 年渔沟中学高三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三)1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列强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以镇压义和团为名,八国联军联手武装侵略中国。这两次战争的不同点是()A列强勾结发动侵华战争 B疯狂掠夺中国人民财产C条约设定侮辱国民人权 D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化2(2018山东滨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 11)李鸿章率淮军出战太平军不久,就发觉太平军所以“猛不可当”是因为他们作战“专恃洋枪,每进队必有数千杆冲击” 。他还将中西方军事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的武器、军队与西方的差距。由此可以看出()A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B天平天国运动得到了列强的大力支持C洋务运动开展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D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3晚清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但清朝并未及时变革国家制度,一场令国人痛心的战争证明所谓的“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这场战争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4(2018山东日照高三第一学期期中 11)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的江苏巡抚程德全、安徽巡抚朱家宝、广西巡抚沈秉堃、两广总督张鸣岐纷纷宣布独立,变成新政权的都督;四川总督赵尔丰则主动把政权交给了谘议局议长蒲殿俊。这种形式的“独立”()A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B为共和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C埋下了此后帝制复辟的隐患 D导致革命党人失去了主导权5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相反辛亥革命在实施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 。这一认识()A是没有基于史实的错误分析 B是在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作辩护C忽视了武昌起义的暴力作用 D强调了辛亥革命的推进富有理性6中华民国建立时,孙中山曾通电全国使用公历。但在整个民国时期,改换公历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民间诸多反对。由此可见()A政府构建政治权威的努力受挫 B全盘西化在中国是行不通的C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度的构建 D民主共和观念缺乏群众基础7(2018山东日照高三第一学期期中 13)1937 年 12 月 17 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 。这表明国民政府()A表达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愿望 B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抗战主张C认识到动员民众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性 D转变了对中共敌后战场抗战的认识8(2018山东德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 9)在某一历史时期,毛泽东强调,我军的基本方针是持久战,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创造根据地则是基本任务之一。此后又进一步提出:“要设想在敌人整个占领华北后,我们能坚持广泛有力的游击战争。 ”该时期应是()A国民运动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9(2018山东滨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 15)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 ,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这一现象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人人心 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2 / 9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10(2018安徽高中十校发展共享联盟高三 11 月联考22) 在苏联,虽然伴随着经济增长和发展而出现的“资源和技术压力”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出了客观要求,但却长期得不到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因素的相呼应,反而陷入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桎梏”之中。这体现出苏联( )A劳动者素质普遍低下 B经济体制长期僵化C经济改革未见成效 D资源技术严重匮乏11(2018山东日照高三第一学期期中 23)1946 年 2 月 9 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民大会上发表演讲,强调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有优越性;资本主义存在就等于战争,资本体系包藏着总危机和军事冲突,战争不可避免,苏联人民要应对战争准备。这次讲话在欧美国家引发强烈震荡。斯大林的讲话()A是对英美冷战政策的反击 B不利于战后国际关系的缓和C为组建华约集团制造舆论 D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破裂12(2018山东滨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 28)当 1949 年中国共产党在内战取得胜利之际,杜鲁门总统似乎听任大陆解放台湾,并考虑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1950 年中国出兵朝鲜后,改变了美国对外政策制定者的观念,它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在亚洲扩张的更大图谋的组成部分。这一变化说明()A意识形态的对立决定了中美关系的对抗B美国对华政策的摇摆性与不确定性C中美关系的缓和与对抗受双方政策影响D中国出兵朝鲜是为了扩大国际影响13(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二 25)2016 年,美国在西亚地区最重要的盟国土耳其与美国分道扬镳,东南亚的菲律宾杜特尔特政府表示也坚决不做美国的“小跟班” 。上述现象反映了()A美国对世界控制力开始减弱 B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C地区和国家间冲突日益加剧 D美国干涉他国内政受阻14(2018山东日照高三第一学期期中 1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实际投入施工的 150个重大工业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 1961 亿元其中东北投资 87 亿元,占比 443,中部地区 646 亿元,占 329;西部地区 392 亿元,占 20。影响工业建设布局的主导因素是()A对建国初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 B合理调整全国工业布局的要求C以东部带动中西部发展的需要 D各地工业基础及资源分布状况15(2018山西安康高三第一学期期中 8)毛泽东曾经说过: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下列属于他说的“钥匙效应”的是()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苏关系全面破裂C美日联盟更紧密 D中日两国正式建交16(2018安徽高中十校发展共享联盟高三 11 月联考23)1972 年,田中内阁(19727197412)提出一种外交战略,即以美日同盟为基础,发展日中友好,联合第三世界,同苏联抗衡。这反映出日本()A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B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增强C采取多边自主外交 D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17有学者统计,西汉一代共任用宰相五十六人,其中布农出身者有三十三人,占 59%,功臣世家富豪出身者十五人,占 267%;外戚出身的七人,占 125%;宗族出身的3 / 9一人,占 18%。这说明( )A汉代打破了世卿世禄制 B选官用人关系到朝代兴亡C察举制推动了社会进步 D布衣出身更适合国家治理18中国古代视立太子为国本。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贵妃生皇三子常洵,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 15 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 “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局说明()A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 B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C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 D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19南宋理学家陈亮(1143 1194 年) 提出了“农商一事” “农商相籍”的思想,认为农业和商业同为社会经济体系的两大支柱,无高低轻重之分;两者不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而是互助互利,相互促进的。这一思想反映出()A商人社会地位有明显上升 B儒家义利观发生了重大变化C经济发展冲击了农本思想 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2032 古代雅典规定:对那些提出和参与通过一项后来被证明为不合适的、或者与现存法律相抵触的法律的人,将予以惩罚。此举()A禁止对现行法律进行修改 B实际剥夺了公民的立法权C旨在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D表现了雅典民主的狭隘性21罗马法规定:债务人因欺骗行为擅自做主将所有物交付他人的,经债权人诉求,该交付行为不产生效力,则该物仍属于债务人财产的一部分。这说明古代罗马()A严厉打击商业欺骗行为 B注重保护债权人的利益C债务人合法权利受限制 D经济行为崇尚契约原则22帝政后期(公元 284565 年) 议会的立法、元老院的决议、长官的谕令已成力 “历史的陈迹” ;至于习惯,虽保持着创造新的规范的作用,但君士坦丁皇帝已命令取消其变更成文法的效力;因此皇帝的敕令几乎成为唯一的法律渊源。这种情形说明当时()A罗马法渐趋式微 B社会新旧矛盾交织C罗马以习惯法为准则 D罗马法发展进程中断23从法律上看,英国政府被称为“英王陛下的政府” ,首相和内阁是英王的臣仆。而实际上,英王临朝而不理政,从不卷入政治斗争的漩祸,其全部政务活动根据内阁的“建议”执行。这说明()A英国法律具有象征性 B英王实际对内阁负责C英国政体存在缺陷 D英王的法理地位较高24.1689 年英国下院提出“三年法案” ,规定议会至少三年召开一次,每届议会保持自己的权力不得超过三年,但是被威廉三世否决。1693 年议会重提此案,再次被否决。直至1694 年,威廉三世才同意签署“三年法案” 。这表明英国()A政治制度未实现根本变革 B君主立宪政体尚待完善C议会至上原则还没有确立 D王权尚未受到有效制约25美国宪法规定,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各州在参议院中具有均等代表权,每州 2 名代表;各州在众议院中的代表权以人口为基础,约 50 万人选出一名代表。法律须经两院通过方可生效。这一设计()A体现了联邦各州间的妥协与平衡 B践行了政府权力部门的分权制衡C协调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 D确保了立法权实践的民意代表性26(2017湖南高考考前演练三31)1935 年 3 月 5 日,南京特别市市长石瑛签发训令,严禁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于未删正前在南京销售,并签发公函称:“按武穆之精忠4 / 9与秦桧之奸邪,早为千秋定论。该书上述各节遮拾浮词,妄陈瞽说,于武穆极丑低之能,于秦桧尽推崇之致,是何居心,殊不可解。 ”这表明 ()A国共严重对峙 B民族危机加重 C汪伪投降日本 D国民革命兴起27(2017湖南高考考前演练二31)1950 年英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 年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70 年,中英两国互换大使的问题被再度提上议程,1972 年 3 月中英两国正式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英国 ()A追随美国而不断调整外交政策 B对华外交采取灵活务实的策略C冷战思维下帝国主义的傲慢 D外交政策受制于中国的 “一边倒”28(2017湖南长沙一中高考模拟二 31)1952 年,马林科夫在苏共 “十九大”上将缅甸、印度、埃及等国列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范围。同年,周恩来强调要根据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中国外交要争取亚非国家在战时保持中立,在和平时同帝国主义保持距离。中苏的这种分歧表明此时 ()A中国开始质疑“一边倒” 外交战略的正确性B中国对外政策的思路出现了局部调整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D中国已不再需要同苏联协调对外政策29(2018豫西南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 11 月联考27) 有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列出了以下图示(图 2)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的主题是() A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B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C二战后国际组织的发展变迁 D二战后西欧走向合作的历程30(2018河北邢台高三第二次月考 21)下表数据的变化主要说明我国 () 时间 直接利用外资额 (亿美元) 对外直接投资额 (亿美元) 差额 (亿美元) 2011 年 1160 600 560 2012 年 1117 772 345 2013 年 1176 902 274 2014 年 1196 1029 167 2015 年 1263 1180 83 截至 2016 年 11 月 1138 1617 -479 A利用外资规模呈下降趋势 B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C对外开放呈现跨越式发展 D对外贸易逆差呈增长趋势5 / 9参考答案1 【答案】C 【解析】两次战争都由多个列强发动,故 A 项错误;两次战争后都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大量赔款,故 B 项错误;辛丑条约规定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侮辱了国民人权,故 C 项正确;两次战争都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化,故 D 项错误。2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认识到西方的先进的武器,所以之后开展了洋务运动,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太天平天国运动得到了列强的大力支持且外国参与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故 B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洋务运动开展的必然性,故 C 项错误;D 项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 D 项错误。3 【答案】C 【解析】 “同治中兴”出现于 18621874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同治中兴”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洋务运动的开展,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洋务运动早已失败,故 B 项错误;根据“同治中兴” 、 “未及时变革国家制度” 、 “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等信息可知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故 C 项正确;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 D 项错误。4 【答案】A 【解析】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建立新的政权,导致清政府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故 A 项正确;材料仅仅是有利于推动清政府的瓦解,并未为共和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故 B 项错误;这种“独立”与此后的帝制复辟没有必然联系,故 C 项错误;材料中 “四川总督赵尔丰则主动把政权交给了谘议局议长蒲殿俊”说明当时革命党人并未失去主导权,故 D 项错误。5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中在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过程中,体现了一定的妥协性,并非一味暴力,故 A 想错误;材料中是对辛亥革命过程的叙述,不能表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故 B 项错误;材料中肯定了辛亥革命中的暴力革命的作用,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在强调暴力革命的同时,认为“辛亥革命在实施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旨在强调辛亥革命的推进中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进行了适度的妥协,故 D 项正确。6 【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是强调在全国推行公历受挫,属于文化方面的措施,并未提及政治权威构建的内容,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是说在全国推广使用公历受挫,并没有说全盘西化,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代表新制度的公历的推行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诸多反对,说明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度的构建,故 C 项正确;根据所学,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且材料只是强调公历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没有涉及民主共和观念和群众基础的问题,故 D 项错误。7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故 A 项错误;中共的论持久战是毛泽东 1938 年提出的且材料并未涉及,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可知认识到动员民众的重要性,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对敌后战场的认识,故 D 项错误。8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国民革命时期的战术是攻坚战而非持久战,故 A 项错误;土地革命时期,红军的战术是运动战而非持久战,故 B 项错6 / 9误;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广州、武汉的相继失守,中日之间的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持久战和游击战成为广大八路军和新四军最主要的作战方式,故C 项正确;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的主要作战方式是攻坚战而非游击战,故 D 项错误。9 【答案】B 【解析】材料并未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说明铁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故 B 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是仿效西方的“蜜月旅行” ,不是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中国的铁路建设受制于帝国主义,因此并未体现出半殖民地的特征,故 D 项错误。10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制度阻碍了经济增长,故 A 项错误;从材料“但却长期得不到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因素的相呼应,反而陷入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桎梏之中” ,可知苏联斯大林模式下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而进行改变,日益僵化,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经济改革,故 C 项错误;从材料“但却长期得不到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因素的相呼应,反而陷入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桎梏之中” ,可知没有涉及苏联资源技术匮乏,故 D 项错误。11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时间是 1946 年,这一时期,并未形成冷战政策,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强调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有优越性;资本主义存在就等于战争,资本体系包藏着总危机和军事冲突,战争不可避免,苏联人民要应对战争准备”体现了对资本主义的攻击,体现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峙,因此不利于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故 B 项正确;华约是二战后针对北约的建立而建立的,与题目不符,故 C 项错误;美苏战时同盟的破裂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故 D 项错误。12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当 1949 年中国共产党在内战取得胜利之际,杜鲁门总统似乎听任大陆解放台湾,并考虑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说明意识形态的不同并非导致中美关系的对抗,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不能说明其摇摆性,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不同阶段的中美关系可知,二者的关系受双方的政策的影响,故 C 项正确;中国出兵朝鲜导致中美关系的彻底破裂,并非扩大国际影响,故 D 项错误。13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两极格局解体后,土耳其等国在国际上更强调外交的独立,美国为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但不能说明其能控制世界,故 A 项错误;土耳其等国强调国际地位的自主体现了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故 B 项正确;材料体现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不属于地区和国家间的冲突,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土耳其等国的外交立场,故 D 项错误。14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可知当时的工业投资以东北,以重工业为基础,并且为了就近接受苏联的援助,体现了建国初期我国仍注重国家的安全问题,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合理调整工业布局,故 B 项错误;当时发展的重点是东北,不是带动中西部发展,故 C 项错误;当时东北的工业基础并不好,故 D 项错误。15 【答案】D 【解析】1971 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早于中美关系改善,故 A 项错误;根据所学,中美关系破裂于 1958 年,故 B 项错误;根据所学,中美关系正常化,对美日关系造成一定的冲击,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 “中美7 / 9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 ,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故 D 项正确。16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日本的外交战略,属于政治政策,不能体现日本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故 A 项错误;从材料中 “以美日同盟为基础” ,可知没有体现出日本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增强,故 B 项错误;从材料中日本既要保持美日同盟,又要发展与中国的关系,联合第三世界,可知反映出日本的外交战略是多边自主外交,故 C 项正确;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是指日本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与材料不符,故 D 项错误。17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宰相出身的多样化,打破了原来的贵族世卿世禄制,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选官制度,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是宰相的来源,不是察举制,故 C 项错误;材料中仅涉及宰相的身份来源,并未对其进行评价,故 D 项错误。18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皇权继承中的嫡长子继承制,不是家国一体的发展,故 A 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太子的人选问题,不能说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制约,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历经 15 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 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 ,说明皇帝不得不遵循传统的长子继承制,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民主思想,故D 项错误。19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对商业发展的思想的改变,不是商人地位的明显上升,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对商业的态度,不是义利观的变化,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认为农业和商业同为社会经济体系的两大支柱,无高低轻重之分;两者不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而是互助互利,相互促进的” ,说明宋代商业的发展使思想家认识到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需要改进,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农本思想,故 C 项正确;我国一直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故 D 项错误。20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对那些提出和参与通过一项后来被证明为不合适的、或者与现存法律相抵触的法律的人,将予以惩罚”可见要求对修改法律要慎重,不是禁止修改现行法律,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剥夺公民的立法权,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修改法律的慎重态度,说明重在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雅典民主的狭隘性,故D 项错误。21 【答案】B 【解析】材料不是涉及的一般性商品买卖的商业欺骗,故 A 项错误;从材料中债务人欺骗将债权人的财物交付他人为非法,债权人诉求可以追回,故 B 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债务人欺骗而出售债权人的财物,属于非法行为,非合法权利,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债权人和债务人要遵守契约的权利义务关系,故 D 项错误。22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因此皇帝的敕令几乎成为唯一的法律渊源” ,可知在帝政后期法学思想不受重视,反映出罗马法渐趋式微,故 A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士坦丁皇帝的敕令成为法律的唯一渊源,没有涉及社会新旧矛盾交织,故 B 项错误;从“至于习惯,虽保持着创造新的规范的作用,但君士坦丁皇帝已命令取消其变更成文法的效力” ,可知材料没有反映罗马以习惯法为准则,故 C 项错误;君士坦丁皇帝查士丁尼编纂了 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完备,不能表明罗马法发展进程中断,故 D 项错误。23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与内阁地位,不能8 / 9体现英国法律具有象征性,故 A 项错误;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英王是国家象征,终身任职并且世袭,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国王没有实权,不能体现英国政体具有缺陷,故 C 项错误;“ 从法律上看,英国政府被称为英王陛下的政府 ,首相和内阁是英王的臣仆” ,可知英国法律对英王的定位很高,结合英王并无实权的政治状况,可知英王的法理地位较高,故 D 项正确。24 【答案】B 【解析】1689 年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革,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议会通过的法案一再遭到当时威廉三世的否决,说明国王仍有一定的权力,说明君主立宪政体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故 B 项正确;1689 年确立了议会权力,故 C 项错误;当时的王权受到议会的制约,故 D 项错误。25 【答案】A 【解析】材料各州在参议院中各派两名代表,而众议院按人口比例选出代表,体现的是大小州在参众两院之间的平衡,体现的是各州的妥协,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政府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大小州之间的平衡,不是联邦政府和州之间,故 C 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的国会的代表的组成,并不能确保立法权能真正代表民意,故 D 项错误。26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南京特别市市长石瑛所评判的是白话本国史中对汉族与女真族民族关系的阐述,其影射的就是当时华北事变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而非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故 A 项错误;民族危机加深,所以对女真族与汉族的矛盾极其强调,故 B 项正确;汪伪政权的建立是发生在 1940 年之后的事情,故 C 项错误;国民革命兴起于 1924 年的国民党“一大”之后,故 D 项错误。27 【答案】B 【解析】 “1950 年英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 年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与此时美国对华封锁的外交完全不同,故 A 项错误;通过 1950年、1954 年、1970 年到 1972 年的对华政策可以看出,英国既关注其本国利益,也同国际形势同步,具有灵活务实的特征,故 B 项正确;“1972 年 3 月中英两国正式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体现“冷战思维” ,故 C 项错误;“1950 年英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可见没有受“一边倒”的影响,故 D 项错误。28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中苏对亚非国家的不同认识与不同外交态度,没有体现中国质疑“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中国主张按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并要求积极争取亚非国家,说明中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是以国家利益为主要出发点,而非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故 B 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1954 年中国提出,之后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C 项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C 项错误;1952 年时中苏属于盟友关系,且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因而中苏之间需要协调对外政策,故 D 项错误。29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第一个课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到欧共体的成立,表达了经济发展区域集团化的趋势,第二个主题“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到90 年代经济全球化,串起来体现了战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故 A 项正确;由于材料没有展示各个时期经济发展情况的数据,无法得知战后经济的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故 B项错误;要显示的资料中无法得知各个时期国际组织的发展情况,故 C 项错误;材料里没有各国相互合作的资料,故 D 项错误。30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基本持平,且中间有过略微上升,故A 项错误;材料中反映我国既有直接利用外资,也有对外直接投资,且由吸收外资差额逐渐递减到对外投资超过利用外资,故 B 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的是资金的利用情9 / 9况,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投资情况,非贸易,故 D 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