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热点问题.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657504 上传时间:2019-12-20 格式:PPT 页数:124 大小:8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教育热点问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当代教育热点问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当代教育热点问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教育热点问题,叶飞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E-mail:yf463952,引论:鹰爸和裸跑弟,北京时间的除夕夜,来自江苏南京的4岁男孩“多多”只穿一条小裤衩和跑鞋,在暴雪的美国纽约街头跑步,当时室外温度是零下13。男孩跑步时拍摄的画外音不断传来父母的鼓励声,但男孩因为太冷,好几次带着哭腔要求爸爸“抱抱我”,不过在父母的坚持和鼓励下,他跑了好几分钟,还做了个俯卧撑才结束。,鹰爸还要求孩子每天学习时间要达到8小时以上。孩子4岁就开始上小学,争取10岁考上顶尖大学。鹰爸认为,通过高强度的身体锻炼、知识学习和智力开发,自己的孩子将从一个普通孩子成长为一个智商达到200的“超常”儿童。,鹰爸和鹰式教育的支持者认为:1、当雏鹰还小的时候,它的母亲会把它带到悬崖边上推它下去,用这样的方式让它学会飞翔。2、孩子是早产儿,出生时身体状况很差,为让孩子健康长大,所以才制定了“凶狠”的教育方法。孩子6个月起就进行长期的超常体能锻炼,包括游泳、快走、慢跑、爬山等。,3、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极端困难的挑战,可以培养他的坚忍不拔的意志,他长大后就可以克服任何困难。4、鹰式教育是对中国溺爱孩子的教育传统的一次挑战,可以让孩子摆脱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值得肯定和提倡。,反对的声音:1、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幼儿在恶劣、极端的天气中进行体育锻炼不可取。体育锻炼应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身体、心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准备,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2、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很大程度依赖于先天和遗传,可以通过后天一些科学系统的训练对大脑进行开发,激发智力,但用体育锻炼来把一个弱智孩子变成一个超常儿童,基本是不可能。,3、父母过于严苛的训练甚至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下训练,容易造成将来孩子长大后的逆反心理。4、过早地让孩子去上学,可能会使孩子产生一种畏惧感、自卑感,这对他将来的学习发展和社会适应都会形成一种巨大障碍。5、人除了要拥有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斗志,更需要一种亲社会性,过于特立独行的教育方式,可能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和信任感,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关于鹰爸的教育方法以及他所提出的鹰式教育,你又是怎么看呢?,关于教育是什么的理解,一、雅斯贝尔斯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什么是教育)含义:1、教育是人对人的。2、教育是主体间性的活动3、教育主要是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人实施的。,为此,雅斯贝尔斯还区分了教育与训练、控制的区别,它们的区别是:1、教育是主体间性的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展开主体间的交往活动;2、训练和控制是在主客体分离的情况下进行的,没有主体间的灵肉交流。3、训练和控制的对象通常是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来训练和控制。而教育则必须把人当作人,使人成为人是教育的目的。,二、杜威的定义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民主主义与教育)含义:1、教育即生活(以生活为基点,在生活中进行,为了生活)2、教育即生长(促进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生长规律)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观念结构的改造。教育的自我反思、自我改造)对比: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陈鹤琴“活教育”思想,教师要活教书、教活书,教书活,学生要,第一章素质和素质教育,一、“素质”的内涵对“素质”概念的理解:1、广义的“素质”:包括了人的身体素质、知识水平、道德品质、人格特征、性格倾向、潜在能力、生活品位等等方面。2、狭义的“素质”:主要是指人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影响下所形成的已经趋于稳定的生理和精神两方面的基本品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知识素质、道德素质等主要方面。,二、“素质”的基础1、先赋基础,即先天赋予的素质,这是由先天的遗传条件来决定的。一个人的先天遗传素质,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这个人的后天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2、后赋基础,即一个人在后天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一个人在良好的教育和环境中成长,将更好地发挥和发展自己的天赋。,3、先赋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了遗传的、物质的条件,它对人的发展起前提性作用;后赋基础则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后天的环境和动力,它对人的发展起主要的作用。两者体现出辩证关系。,三、“素质教育”的提出1、对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反思和批判。(1)应试教育偏向于知识教育,而忽略了道德品格的培养;(2)应试教育偏向于智力教育,而忽略了身体素质教育;(3)应试教育偏向于考试训练,而忽略了人的素质的全面成长。,2、倡导教育要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1)将学生从知识授受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和实践,发展各方面的素质;(2)将学生从考试体制中解放出来,发展各方面的素质;(3)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知识体验,形成更全面的知识结构,培养出更全面的能力。,四、素质教育的发展演进1、酝酿期(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负担过重问题逐渐显露,应试教育的苗头在基础教育领域中越来越突出。1983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十项规定(试行草案),要求学校教育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不能片面抓考试分数,忽视德育和体育。,2、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明确了要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完成教育理念的根本性变革。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再次重申了要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它使整个社会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危害,同时也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90年代的教育界掀起了第一波素质教育高潮,各个省、市、自治区几乎都在实施素质教育,都在建立素质教育的实验区和实验学校。,3、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该文件指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人”。此后,素质教育理念愈来愈深入人心,促进了教育改革对于受教育者的“身体心灵”、“知识品德”“智力能力”等多方面的基本素质的关注,有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发展。,五、素质教育与教育改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领域中的极具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教育新理念,甚至在基础教育领域中掀起了“素质教育”的热潮,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整体变革与发展。,1、素质教育与教育目标的变革(1)学校教育的目标从培养“知识人”逐渐转向了培养“道德人”。鲁洁教授:“知识的学习对于人来说,其本质的意义应是为完善和提升自我,是为了人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出自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习知识仅仅是为了考试,为了考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均是以考试和知识教学为标准。,(2)从培养“片面的人”转向培养“整全的人”。应试教育使学生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马克思所说的“片面的人”(人的异化):人成为了大工业生产中的一个小螺丝钉,成为了流水线上的一个操作工具它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当代教育使儿童成为了“片面的人”:儿童成为了教育流水线上的一个小螺丝钉,教育成为了大工业生产的组成部分。学校与养鸡场(一位学者的比喻),(3)从培养“听话的人”转向培养“创造的人”应试教育要学生“听话”,在课堂上自觉地把知识装进自己的“容器”(大脑)。应试教育要求学生不能对教材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进行反思、批判和创造。(一线学校的观摩课),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发挥主体性。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重点创造力是高端人才的重要标志。,中国还没有诺贝尔科学或文学奖项的获得者(和平奖除外)中国人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独创性缺乏,引用率低,甚至有很多学术造假(伪造数据、抄袭)。美国高校对中国留学生的比较普遍的印象:知识基础很好,但是思维不活跃,创造力不高。,2、素质教育与考试评价体系的变革应试教育以考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提高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终极目标。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的“唯考试论”进行了批判:(1)一考定终身合理吗?是否可以多次考试(2)以分数定终身合理吗?是否可以对多方面素质进行测评,(3)高考可能错失“天才”。钱钟书:1929年十九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报考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录取。,罗家伦:1917年北京大学招生期间,参加阅卷的胡适在招生会议上说:“我看了一篇作文,给了满分,希望学校能录取这位有才华的考生。”蔡元培表示同意。可当委员们翻阅这名考生(罗家伦)的成绩单时,却发现他的数学是零分,其他各科成绩也不出众。但是,北大破格录取了他。梁漱溟:只有中学毕业文凭,没有考上北京大学,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最高学府北大当教师,讲授印度哲学和佛学。,2010年,北京大学再次开风气之先,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对于有特殊才华的学生,通过实名推荐的形式,给予适当的减风录取。,3、素质教育与教育方法的变革素质教育要求改变单纯的知识灌输法,而转向培养人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素质教育倡导的新方法包括活动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问题解决法、交往教学法等。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素质,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情感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技术能力等等,(智商、情商、逆商)。,第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争论1、北京师范大学PK华东师范大学两所师范大学,一大批的教授、青年学者参与其中。2、王策三PK钟启泉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钟启泉: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3、教育中的“保守主义”PK“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坚守知识中心、教师中心;激进主义:提出素质中心、学生中心。,改革派所指出的当代教育的弊病,一、“正确答案”的教育模式和考试思维戕害了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古已有之:记诵古圣先贤的遗文,不能自由创造和解释;科举的帖经、墨义。于今尤烈:无论语文、数学、历史、政治的知识考试,都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严重的后果:学生进学校时是个“问号”,走出学校时成了“句号”。,中外比较:1、美国学生没有正确答案,1+1可以不等于2;南军将军罗伯特李和北军将军格兰特同样受到尊重2、中国学生1+1必须等于2;曹操是奸臣,刘备是忠臣;太平天国是人民革命运动,曾国藩是刽子手。,“奸诈暴虐”的曹操,“儒雅正派”的刘备,二、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唯知识主义,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1、肩膀上的书包,比成人的公事包还重。2、手头上的作业,要到半夜才完成3、每天凌晨,“闻鸡起舞”。4、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的比牛多(吃的比猪差),小学生的书包,5.8公斤,成都小学生的“拉杆书包”,三、现有的学校管理模式只教会学生服从,而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1、我们要听话的学生,不要“捣蛋”的学生2、我们要顺从的学生,不要反叛的学生3、我们要能记忆知识的学生(以记忆力为荣的特殊文化现象),不要有创造力的学生。,四、教育的功利性凸显,而享用性丧失殆尽某记者与一位大学生的对话:记者:你为什么上大学?大学生:为了找份好工作?记者:找到好工作了呢?大学生:娶个漂亮老婆。记者:娶到漂亮老婆了呢?大学生:生个好孩子。记者:生了好孩子了呢?大学生:让他上大学。,改革派认为,这样的教育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境地!,学生观的改革,1、学生是人,而不是物体罚、鞭打、侮辱,不把学生当人的教育不是教育。2、学生是主体,而不只是客体课堂教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3、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建构主义的观点4、学生是多元智能的,而不是一元智能的。,因此,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关于学生的差异,一、智能发展形式的差异1、早熟与晚熟(王勃,九岁读汉书,十岁通六经;爱因斯坦、爱迪生)2、天才与弱智(中科大少年班),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宣布,破格聘任攻克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的本科三年级学生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并奖励100万元。今年22岁的刘路因之成为我国目前最年轻的正教授级研究员。,反方:反方主要是高校的“教授”群体。理由:1、此举“荒唐”,本科还没毕业怎么当教授。2、此举揠苗助长,有害于长远发展。3、此举加大的学术圈内的浮躁,一个猜想、一篇论文就能评上教授,科研浮躁。,正方:青年群体和大批网友1、上世纪二三十年代,20余岁的教授大有人在,如胡适、钱钟书等,叶公超更是23岁就评上了教授。2、破格是提拔青年才俊的一条有效途径。3、以此可以鼓励年轻人致力于学术。,二、智能的“量”的差异2.2%的人智商在130以上(超常水平)6.7%的人智商在120-129之间(优秀水平)82.2%的人智商在80-120之间(正常水平)6.7%的人智商在70-79之间(低能边缘)2.2%的人智商在69以下(智力缺陷),三、智能结构的差异加德纳在智力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1、言语智能(演讲、口才)2、数理逻辑智能(数学、抽象思维)3、音乐智能(贝多芬、莫扎特)4、空间智能(地理空间)5、身体运动智能(运动员、世界冠军)6、自我认识智能(反思、内省)7、人际智能(人际交往),四、气质类型的差异1、粘液质:中性,偏内向,情绪稳定,有耐心,自信心强。(薛宝钗型)2、胆汁质:性格外向,反应迅速,情绪有时激烈、冲动,做事干净利落。(王熙凤型)3、多血质:外向,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情绪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变化和消失,容易外露;体验不深刻等。(贾宝玉型)4、抑郁质:内向,言行缓慢,优柔寡断,性格忧郁。(林黛玉型),五、认知方式的差异1、场独立的认知方式:内部参照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不受其他人的左右。2、场依存的认知方式:外部参照系,易受他人和权威人物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教师观的变革,一、教师不是控制者,而是引导者控制者:不要说话、不要离开座位、不要乱动;或者你必须做什么,你不能做什么。引导者:与孩子们进行协商,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用他们的思维来思维,充分尊重他们的内心感受。,路易拉斯思在价值与教学中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我6岁的时候,养成了吮吸肘部的衬衫袖子的习惯。一年级的老师曾在数个场合命令我停止这样做,但是我一直改不了这个坏习惯。我的母亲也因此不得不每天把我的衬衫洗得干干净净,给我吮吸。到了二年级,我遇到了一位叫卡罗瑟斯小姐的新老师。她喜欢在走道里来回走动,和个别学生交谈。有一天,我正在吮吸我的衬衫袖子,她走到我的课桌边,俯身靠近我说:“路易斯,这是你最喜欢的姿势,是吗?”在接下去的一两周内,我戒除了吮吸袖子的习惯。,二、教师不是权威,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传统的观念:教师是权威,教师说的都是对的。新的观念:教师需要有一定的威信,但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应该相互尊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西安某小学给差生戴绿领巾,一位戴绿领巾的小学生对记者说“哥哥姐姐们都是红领巾,我觉得绿领巾不好看,可是不戴的话老师会批评。”学生们告诉记者,调皮、学习不好的学生就得戴绿领巾,老师要求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不然就在班上点名批评。,学校和教师的回应:设计绿领巾的初衷是对孩子加强教育和培养,是为了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并非歧视。这个做法参考了外地一些学校的做法,也考虑到一些家长的特殊要求,并非有意区分好学生和差学生。,公众的舆论和意见:佩戴红领巾是一项严肃神圣的行为,尽管学校声称佩戴绿领巾的出发点是激励孩子,但红领巾、绿领巾都在校园内出现,不利于孩子对红领巾的认知与尊重,并且在客观上变相给孩子划分了等次,这容易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自卑感,不利于心理健康。,四、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知识的启发者知识是建构的,而不是灌输的;知识是孩子们自己去发现的,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教学的最主要目标是培养孩子学习知识、发现知识的兴趣,而不是在呆板、僵化的教学中磨灭他们的兴趣。,教育目的观的变革,一、从培养“知识人”转向培养“素质人”鲁洁教授: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二、从培养“片面人”走向培养“整全人”片面的人:知识、考试能力很强,但其他能力皆无;身心发展极其不健康(陶行知: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整全的人: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智商(工作、生活的智慧)、情商(和谐的人际关系、抗挫折能力、自我调解能力)、德商兼具(虽然不求道德高尚,但是至少是有道德底线)。,教育方法的变革,一、发现教学法避免灌输,引导学生去发现。二、交往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讨论,共同探索知识;三、活动教学法展开各种有趣味的活动(气球宝宝活动、红地毯活动等),考试体制的变革,一、学生不应该成为考试机器二、考试评价体系应该多元化(参考美国的考试制度)三、避免一考定终生,第三章主体人格与主体教育理论,第一节主体人格的历史生成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提出了人与社会发展的“三种形态”:(一)第一社会形态(古代社会),人的依赖关系;(二)第二社会形态(现代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三)第三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生产能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二、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存在着三种人格:(一)古代社会的“依附型人格”黑格尔所谓的主奴关系,主奴相互依赖、相互承认。(二)现代社会的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独立人格”(三)未来社会的“自由人格”,三、主体人格的历史演变(一)群体主体状态下的依附人格(古代社会)1、生产力低下,人聚群而居(荀子:人能群,彼不能群)2、族群中形成人的依附关系(家长制,儒家的人伦关系)3、社会阶层中形成主奴关系(帝王与臣子,官员与百姓),(二)个人主体的独立人格(近现代社会)1、近现代社会“个人”的觉醒(西方导源于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中国导源于晚晴、五四)2、群体本位走向了个人本位(小农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西方开始于近代;中国目前仍在进行)。3、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契约关系,而不是依附关系。(中西伦理关系的差异),工业社会中人的主体性的“异化”(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1、人依赖于物,人无法离开物;2、人用物(比如财富)来确证自己的价值;3、人成为了孤立的存在(如萨特恶心,他人就是地狱)。,4、人每天都在幻想着占有物资本论: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敢于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三)“类主体”的自由人格(当代及未来社会)1、历史走向世界历史,人超越狭隘的、孤立的主体人格,而走向“类主体”人格。2、类主体人格摆脱了人对人的依附、人对物的依附关系,人与人之间达成了共识和理解。3、类主体人格不是占有式的个人主体人格,而是分享式的主体间性人格。,第二节古代的依附性教育,一、社会演变及其教育观念(一)原始社会1、关于人的观念:我不属于我自己,我属于自然和部落。2、教育观念:教育就是适应自然社会,强身健体,维持自我和种族的繁衍;,3、具体的教育行为:(1)生存教育,比如骑马、射箭、打猎、采集、编织、烹饪等;(2)原始宗教教育,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3)原始艺术教育,原始舞蹈、歌唱(4)体格与军事教育,(二)古代社会1、关于人的观念:我不属于我自己,我属于城邦。2、教育观念:培养既能劳动又能保卫城邦的合法公民。3、具体的教育行为:(1)身体教育,(2)智力教育,(3)政治教育,雄辩术,参与政治。,(三)中世纪1、关于人的观念:我不属于我自己,我属于上帝,我为上帝而生,为上帝而死。2、教育观念:宗教教育,禁欲主义,人是上帝的仆人,一切反宗教教育的行为都要受到严惩3、具体的教育行为:(1)培养人对上帝的信仰,(2)人要无条件地服从于僧侣与教会,(3)圣经及基督教典籍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四)近现代社会1、关于人的观念:我属于我自己,我就是上帝(尼采:上帝死了)2、教育观念:教育要培养主体性、独立性的人3、具体的教育行为:(1)教育是为了人的启蒙;(2)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人格,(3)教育要培养人的个人主体性,第三节近现代的个人主体教育,个人主体教育在近现代社会至少经历了自然主体教育、理性主体教育和价值主体教育三个阶段:一、自然主体教育1、人是主体,教育要培养主体的人,而不是培养神的奴隶(马丁路德、伏尔泰)2、教育要发展人的自然本性,教育要适应人的自然。夸美纽斯:人是自然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东西;教育要自然地促进人的发展。3、人的最理想状态时自然状态,教育不能压抑人的自然天性,而是要发展的自然天性(卢梭,与中世纪摧残人性相反),二、理性主体教育(一)占有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征服自然、占有自然的能力。(二)个人主义。教育要培养个性完全独立的个人主体。(三)工具主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征服自然的工具。因此,教育尤其关注自然科学。“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三、价值主体教育1、指向于生存而不是占有(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2、指向于精神的完善,而不是物质贪欲的满足(穷得只剩下钱的人)3、指向于道德的提升,而不只是知识的提升(与当前我们的教育作个对比),第四节当前我国主体教育的价值选择,一、西方社会的主体性“黄昏”(一)、个人主体性的泛滥,个人主义个人主义肯定了个人的权利,但是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奥巴马到小学去演讲)(二)、个人的绝对自由,价值相对主义垮掉的一代,吸毒、犯罪等等。(三)、个人与他人的隔绝、孤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解体。(城市生活),二、中国社会的主体性状况(一)漫长的自然经济和封建宗法制,导致中国从未形成西方意义上的个人主体。(二)中国的传统社会是关系本位的社会,而不是个人本位,也非社会本位。因此,也不可能产生个人主体。(费孝通先生的观点)(三)当代中国在从“群体依赖性”走向“个人主体性”的过程中,遭遇到了相反的西方世界潮流:主体性的批判和主体间性的提出。,悖论1、当我们正在走向工业化的时候,西方社会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它们正在批判工业化;2、当我们正在发展个人主体性的时候,西方社会已经在倡导主体间性人格,它们正在批判个人主体性。,为什么我们总是慢人家半拍?我们应该怎么做?,解决方法:1、教育要坚持促进个人的主体性人格的提升。2、我们要从主体间性的视角来审视主体教育的缺陷。,教育主体之一:教师,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一)教师的三重角色:传道、授业、解惑;传道:人生之道,道德之道;文以载道,教以传道;授业:学业、知识解惑:知识之惑,道德之惑,人生之惑(二)教师角色的单一化只有“授业”,而无“传道”和“解惑”。,(三)教师角色的“应然定位”:1、由知识的传递者走向健全生命的促进者。2、由课堂教学的控制者走向引导者。3、由课程标准的执行者走向创生者课程权力的分布:国家、地方、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4、由独白者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二、教师工作的专业性(一)专业化工作领域的三个基本特征:1、专门化的知识和技能,要接受长期的专业训练(比如律师、软件工程师)2、具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3、向社会提供独特的专业服务,教师工作是“准专业”的,因为:1、教师工作的专门化知识少,专门培训短;2、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受行政控制,专业自主权低;3、教师提供的社会服务较少独特性;,三、教师的职业道德(一)定义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定义:(1)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性,它是教师这一职业所特有的。(2)教师职业道德不只是行为规范,同时还是教师对于这些规范的内化。,(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1、敬业四个层次:畏业(神圣感和使命感)、爱业(热爱自己的职业)、乐业(在职业生活中感受到很大的快乐)、创业(在职业工作中发挥创造力)。2、育人四个层次:技术(初级的教学技术)、技能(一般性的教学能力)、技巧(掌握一定的教学窍门)、技艺(教学艺术的境界),3、师表(师表美和师道美)师表美:简朴大方,不要太艳丽、太个性。男士着装、女士着装的区别。师道美:教师人格的四类型:卑劣、功利、优美、崇高、悲剧,(三)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范畴1、教育爱所谓“教育爱”,是指教育者所具有的对其本职工作的浓厚兴趣和热爱。2、教育爱的形成过程。(1)职业理解:理解这个职业的好与坏,艰难与快乐(2)职业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喜欢这个职业,热爱这个职业。(比如斯霞、鲁老师)(3)职业中爱的回馈(没有无缘无故的爱),2、教育良心教育良心是指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社会提出的道德要求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认,是在履行教育职责时体现的高度责任感及对自我教育行为的道德调控和道德评价的能力。教育良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仁爱之心,责任之心、关怀之心。,3、教育公正所谓教育公正,就是公正的根本要求在教育关系或教育过程中的实现.教师的教育公正的主要表现:(1)你平等尊重学生了吗?不因性别、种族、家庭出身、学业成绩等原因而歧视学生。调查发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得老师欢心;家庭背景好的学生更受老师青睐;顺从乖巧的学生更得老师喜欢;甚至长相漂亮的学生更得老师喜欢。,(2)学生获得了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了吗?A.微观层面:他在课堂中获得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了吗?他们有没有受到歧视?(按照成绩排座位)B.宏观层面:中西部、偏远贫困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目前我们依然看到地区之间的巨大的差距(看视频图片),(3)你公正地评价学生了吗?你是笨蛋!你就是个捣蛋鬼!这个学生再怎么学也学不好了!教师评价的重要性皮革马利翁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四、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一)教师职业生涯的阶段分析1、适应期(第13年)。刚走进社会的新教师,在这一时期一方面要面临着角色转变的不适应,另一方面又有着初为人师的兴奋。2、成长期(第47年)。这一时期的教师已经具有从事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有效的基本技能,对于教学活动也能适应。他们在努力寻找并形成带有个性特征的教学风格。,3、成熟期(第823年)。这一时期,教师在职业技能上已经进入了成熟时期,潜力已经发挥出来,提升的空间也不太大。所以,这一时期的教师,往往容易对教学工作产生倦怠感。4、创新期(第2431年)。这时的教师在同行中已经成为了资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有了自信,具备了开拓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能力,在创新精神的引领下可以进入一个旺盛的创新阶段。5、退出期(第3239年)。由于年龄等原因,教师即将退出教育岗位,这一阶段也是教师职业生涯的终结。,(二)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职业心态1、适应期:敬业的态度只有敬业,才能让教师有勇气去克服各种困难,也只有敬业,才能让新教师始终对教师职业保持一种敬畏的心理,兢兢业业地从事教育工作。2、成长期:探索的精神教师要使自己尽快地成长起来,不断地去学习、探索,不断地去实践,逐步积累经验,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3、成熟期:永不满足地追求在职业生活中,不断地去追求、尝试,保持职业生活的激情和冲动,避免职业倦怠。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比如进修、培训等方式提升自己对于职业的兴趣,保持对于教师职业的热爱。4、创新期:职业的使命感与开拓精神在理论上,教师有能力根据自己多年来对教育事业的体悟,书写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在实践上,教师有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自身的实践优势。,5、退出期:职业的满足感教师因为年龄的关系即将退出教师生涯。教师生涯的退出,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教育生涯已经终结。因为,退休的教师仍然可以对自己的教师生涯进行反思,或者,通过各种途径发挥余热(返聘),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传给年轻人。,第二节学生,中国教育和学生的状况(佐藤学),一、越来越不愿意在课堂发言(调研情况:小学生、中学生的区别)二、越来越觉得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情(有些孩子,想到要去上课会哭,逃学、厌学)三、越来越缺乏求知的渴望,或者仅仅把知识看作工具。(苏格拉底的精神。找不到工作就读研究生)。四、越来越把教育看作是外在的东西,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接受教育就是听老师讲课,接受灌输)五、越来越滋生了新的虚无主义(学习无用论,80年代曾经做导弹不如卖鸡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出了严重的问题:1、整个制度把教育给异化了,“教育”成为“控制”了。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与心灵的对话。马丁布伯:教育是“我”与“你”的相遇。2、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念,使教育失去了享用性(教育的享用功能)3、竞争主义和等级主义的教育观念,使儿童惧怕教育(学业竞争、划分等级、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伤害)。,一、学生是“人”(一)学生是完整性的人理想和现实的脱节;两耳不闻窗外事;校内外生活不一致,人格品质容易分裂;很多学生,潜藏在他平静的外表下是分裂的人格、狂暴的心:案例:某大学学生,在学校里是个好学生,同学觉得他慷慨、开朗、好相处。但是,就在他即将毕业离校的时候,却将一个要好的女同学骗到自己的出租屋里,试图绑架这位女同学,向她的父母索要高额金钱。,(二)学生是具有能动性、主体性的人听话、服从的人(据说有些老师喜欢在学生里埋伏线人,侦查不听话的学生)记忆力“超强”的人、考试考高分的人。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的、主体性的人,而不是能考高分、听话的人。,二、学生是“儿童”(一)学生是儿童,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不一样。成人的世界(金钱、权力);儿童的世界(纯真的趣味、幻想和行动)。(二)学生是儿童,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你敢说,这个学生未来一定没出息或有出息吗?(三)学生是儿童,需要成人的教育和关怀。吉利根、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关怀的第一性,关怀与人的成长。,三、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一)受教育的权利学生具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受教育权利的问题依然很突出:1、农村儿童(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利问题;(隐性失学)2、中西部地区、贫困边远地区儿童的受教育权利问题;3、本人在北京两所中学的调查。,(二)被尊重的权利学生具有被尊重的基本权利。教师对学生的身体惩戒少了,教师“不敢”打学生。但是,精神和语言的惩戒过度依然有很多。语言上的“倭化”(笨蛋、傻瓜、蠢材)精神上的孤立、隔离(好生与差生的隔离)行为中的蔑视,有意无视一部分学生的存在。,(三)身心健康的权利学校有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忽略1、智力与身体发展失衡(被取消的体育课)2、忽略品德教育(被取消的班会课、品德课)3、只重视考试成绩(分数成为命根;分数崇拜),所导致的后果:1、身体不健康,驼背、四眼、亚健康等(据统计,中国学生的近视率排世界前列);2、品德发展不良,善恶观念不明。人的道德感出现滑坡。3、心理素质差、心理障碍(有心理学统计称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率达30%以上;自杀现象增多)4、分数崇拜,分数成为命根(从幼儿园的小红花开始);综合能力降低,(四)人身自由的权利学生有支配自己的人身和行动的自由权利。1、身心自由的权利是法律赋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法和儿童权利公约2、学校在管理上经常性地忽视学生的自由权利,比如:(1)要求所有女生剪去长头发(2)要求所有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班等等,四、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一)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1、自主性和选择性我们的学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吗?在学校,教学目标、内容、学习方式、评价都是安排好的;在家庭,饮食起居、学习、生活完全由父母包办。2、能动性和创造性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学校鼓励创造性了吗?我们的文化具有一种显著的保守性,害怕变革、害怕创造性;我们的学校害怕出事,但求相安无事,也害怕创造性(二)学生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形成“主体间性”1、交互性,2、平等性,3、合作性,4、约束性,第四章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一、生命教育在西方的发展进程1、生命教育的最初起源是20世纪初在西方社会中兴起的死亡学,这种理论学说最终发展成为了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2、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针对艾滋病、吸毒泛滥、危害生命、生命颓废等问题,生命教育理念迅速发展了起来。3、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思想。他在加州创建阿南达学校,致力于反吸毒、预防艾滋病、反自杀和反暴力等保护生命的教育活动。,4、1979年,澳大利亚悉尼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这是西方国家最早使用“生命教育”(LifeEducation)这一概念的机构。5、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命教育思想传入东方的日本。日本的学校课程中逐渐开展“死亡准备教育”,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死亡观。6、2001年,日本东京大学建立了“死生学”的研究基地,目标是构筑有关生死的广阔的、有深度的知识体系,将生死学作为重构生命伦理学的基础。,二、生命教育在中国的发展进程1、20世纪90年代,西方的生命教育思想首先在中国台湾地区兴起,以应对青少年的吸毒、自杀、自残、生命无意义感等问题。2、1997年,台湾地区的有关教育部门设计了生命教育课程,并开始在学校教育领域中进行推广。3、继台湾之后,2001年中国香港出版了爱与生命教育系列丛书,提倡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4、2000年以后,中国大陆也出版了大量的有关“生命教育”的理论著作和学术论文,生命教育思想在学术领域中得到传播。5、辽宁省、湖南省、上海市、云南省等地学校开展了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保护学生的生命健康,形成正确的生命观,让学生珍爱生命、关怀生命、幸福成长。,三、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的内涵已经超越了生死观教育,而获得了更深层次的内涵:1、生命教育关注生命的整体性和主体性,促进学生的整体生命的生成和健康发展。2、生命教育要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性(身体、智力、思维发展规律),以合乎生命规律的方式来开展教育活动。3、生命教育要培养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自我和他人)的品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生命观。,四、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及实施1、人与自己的教育:教导学生认识自我,找出真我,协助学生发展潜能,实现自我。2、人与人的教育:教导学生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怀弱势群体,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3、人与环境的教育:教导学生爱护生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保护地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4、人与自然的教育:教导学生认识自然生命的多样性,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无休止地掠夺自然。5、人与宇宙的教育:引导学生思考宇宙、人生问题,理清自己的人生方向,形成自身的道德信仰,实现更完满的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