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王阳明的心学思想.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646992 上传时间:2019-12-20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3.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评价王阳明的心学思想.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如何评价王阳明的心学思想.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如何评价王阳明的心学思想.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汇报人:何敏,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王阳明简介,目录,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1、阳明印象,阳明印象,人物生平,书法,龙场悟道,心学思想,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浙江余姚县人,因常讲学于会稽山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发展陆九渊学说,改造朱理学,提出“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晚年曾在浙江各地讲学,万松书院是他经常到访的地方,使万松书院深受“心学”影响。,人物生平,明朝著名书法家徐文长在评价王阳明的字时认为:王羲之以书掩人,王阳明以人掩书。王守仁在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王守仁将心学融入书法,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书法,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路途中,王守仁被刘瑾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龙场悟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学思想,2、心学思想,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心即理”最初是由陆九渊提出,并以此为核心,创立心学,将自然规律与封建伦理道德合二为一,即“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有理,心即理也。”王守仁完善了这一哲学命题,内心即天理。王守仁之所以提出心即理,不仅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人把心和理一分为二。另外,如果一个道理没有进入我们的内心,这个道理即便再正确也没有用。也就是说任何的道理都必须通过我们内心,所以王守仁也说心外无理。,(一)心即理,心即理。心在物则为理。心即理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个是心,一个是物,缺一不可。王守仁提出心即理,也是为了补偏救弊。程朱理学发展到此时已经十分腐败,失去了教化人心的作用,心学的发展弥补了这一不足,进一步发展了理学。,12,心、理、物的逻辑关系心即理。是针对朱熹的心理为二以及当时的时弊而发。心与理是相互依存不分离的。理是心的安置。心自己安置自己,就是理。有弟子问王,程朱曾言:“在物为理,理与物相干”如何谓“心即理”?王点拨说,心在物则为理,心在事父则在孝,心在事君则为忠。万理具在心中,毋须外求。心外无物。心是物的主宰和基础。王认为宇宙天地万物统一于心。物是心所派生。,据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盗贼也有良知,“良知”一词,出自孟子,王守仁借用“良知”一词,在用意上和孟子相通,但又指出“良知即天理”,这无疑是对孟子学说的发挥。同时他把大学里的“致知”结合进来,遂诞生自成一家的“致良知”一说。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一种自给自足、不假外力存在于内心的精神力量,是每个人都具有的。,15,(二)致良知,“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良知是善的,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但是由于我们经常会受到物欲的遮蔽不能使良心得到彰显从而成就德性。如何去除遮蔽彰显良知?这就是“致良知”。,王守仁的“致良知”学说实际包括两部分“良知”与“致良知”。致良知说是良知说的功夫论,即实现良知本体的方法、途径、步骤。从良知到致良知,是从本体论到修养论的过渡。“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也就是说,要想去除私欲障碍,恢复良知本体,就必须时时处处致良知。致良知就是依此现成良知而行,即依良心而行,存善去恶、存天理而去人欲从而留存知是知非、知善知恶之心。,17,知行关系,大致分为“知易行难”、“知行合一”与“知难行易”三大类。朱熹“知先行后”的知行学说收到了王守仁的批判。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三)知行合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二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20,3、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讲求“正心”,祛除不合理的“欲”学会换位思考,跳出局再观局坦荡磊落,以良知守住本心,一、修身自省的价值,保持原则,灵活多变审时度势,处变不惊利己利人,互惠共赢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二、干事创业、为人处事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正心修德的养料,王阳明和心学思想被多次提及。心学思想就是当代人民提升修养,更好地履职尽责的修炼指南,明白时刻擦拭内心,涤除贪念和妄念,恪守本分,恪尽职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受得了委屈,以超然洒脱的心看淡得失,看轻名利,积极干事创业,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做到问心无愧。,三、提升修养、履职尽责的价值,4、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感谢聆听,批评指导,THANK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