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83页)案例.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621921 上传时间:2019-12-19 格式:DOC 页数:98 大小: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83页)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2019年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83页)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2019年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83页)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83页)案例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知道“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教学难点:能读出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国人民历来有在春天种草、植树造林的习惯,为此,专门设立这个节日-植树节。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诗歌。二、初读指导1、听课文录音。2、自学生字词。(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2)会读写生字。(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锨镐彩翼荒山野岭裸露咆哮枝繁叶茂3、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生字卡片(2)指名分节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荒山野岭:没有人烟的山岭。锨镐:劳动工具。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枝繁叶茂:指树木长势好。 咆哮:形容水奔腾轰鸣。4、讨论:全文可分几部分?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第一部分:(第1节)写“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第二部分:(第2-7节)写“我们”用双手为荒山披上绿装,使动物有了家园,让环境变得美丽。第三部分:(第8节)“我们”要绿化祖国山山岭岭的决心。文章首尾呼应。三、指导写字鼠:笔划较多,注意顺序、间架。描红、临写。第二课时一、复习指名分解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二、精读训练1、出示第一部分。(1)自由读。(2)讨论:你读懂了什么?(3)想象:同学们是怎样到荒山野岭进行植树活动的?(4)“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行诗句,你是怎么理解的?(5)怎样读好这一节?自己试一试。(读出愉快、自豪的语气)2、第二部分(1)自由读第27节,想一想:这部分写了哪方面的内容?(热闹的植树场面,美好的遐想)(2)指名读第2节,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热火朝天)指名朗读,表现同学们劳动的干劲。锨镐/丁丁当当,奏响了植树歌谣;清水/哗哗流淌滋润着/颗颗树苗(3)讲解植树造林与水土保持的关系。(4)默读第37节,思考:植树活动给荒山野岭带来了什么变化?交流。板书:黄山披绿坡动物有家园环境变美丽(5)讨论:你觉得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对偶、拟人等手法的运用,写出了荒山换新颜的喜人景象,写出了动物无忧无虑的情景,写出了人们生活的欢乐、安宁)(6)指导朗读第37节听课文录音。自由练习“开火车”朗读评议3、第三部分(1)齐读(2)这节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呼应开头,点名主题深化中心)(哪一个词呼应了开头,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现出植树意义之大?)三、练习背诵1、引读助背。2、跟录音轻声背。3、配乐齐诵。四、作业:默读课文,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枝繁叶茂青山碧岭茂密树丛搭窝筑巢阵阵林涛碧波荡漾要求:1、自拟题目。2、层次清、语言美、尽量用上所提供的词语。板书:1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荒山野岭荒山披绿装动物有家园(首尾呼应)环境变美丽青山碧岭教学反思: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节奏欢快,朗朗上口的现代诗。主题明确,号召少年儿童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绿化祖国,美化我们的家园。教学中我尝试着从诗歌的特点入手,然后感受诗歌内容,品析诗歌主题。1.在反复诵读中了解诗歌特点:这首诗的前后呼应,诗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结构相似,就差了一个词语,“荒山野岭”成了“青山碧岭”。诗人的这一呼应非常巧妙,他把植树造林的前后不同就融进这两个词语里,并且抓住这一前后呼应能够引起孩子读诗的兴趣,理解诗歌的主旨。春光为什么会染绿我们双脚?孩子在反复诵读中对“染”产生了浓厚兴趣。2.在想象场景中感受诗歌内容。.教学时我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补充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的场景以及植树造林以后小动物们安宁幸福的生活。两处想象,孩子读活了诗歌的语言文字,读懂了植树造林给自然、人类带来的真切变化。说教在这里变成了体验,相信体验能产生冲动。2 暖 流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青年人的关怀。养成教育训练点: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重点词语。教学重、难点: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青年人的关怀。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清课文层次。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理清层次。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1读课题,谈谈对暖流的理解。(查字典理解:两个义项一是本意,指一种自然现象;一是比喻义,比喻心中温暖的感觉。)2寒冬里的南开大学涌动着一股暖流,这股暖流从何而来?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组织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2巡回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3组织交流自读情况。(1)出示生字,组织开火车读。(2)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同桌互相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理解生词。(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教师相机正音。4组织再默读课文,思考: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怎样的一件事。5组织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6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起因、经过、结果)(交谈前交谈中交谈后)第一段:(1)江主席来南开大学看望师生员工,大家都很激动。第二段:(2-6)江主席对年轻人关怀备至,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第三段:(7)同学们对江主席发自内心的敬佩。三、指导写字1出示全文生字,引导讨论:这么多生字中,你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可以很快记住其中的哪几个?2指导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青年人的关怀。养成教育训练点: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重点词语。教学重、难点: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青年人的关怀。教学过程一、设置疑问,导入课文1寒冬里的南开大学涌动着一股暖流,这股暖流从何而来?2再读课文,划出你能感受到“暖流”的词句。二、交流对话 品读感悟1交流感受“暖流”的语句。2从这些划出的句子中,你觉得江主席怎么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细细体会。平易近人:江主席来了,他满面春风,想同学们致意。和蔼兴致勃勃抑扬顿挫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背滕王阁序、水调歌头对年轻人的关心:江主席强调说:“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熟读,重要的地方还应该背下来。”(练习朗读,感受江主席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知识丰富。)3课文写了江主席平易近人,关心青年,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但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的。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真实、自然、生动、形象)4齐读最后一节。想一想,王辉为什么会打心眼里佩服江主席?反复朗读王辉的话,体会其中的激动和敬佩之情。三、总结全文。1想一想,课题“暖流”是什么意思?(江主席对师生的关心、对年轻人的关怀,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使大家产生了激动、兴奋、喜悦的情绪。)2同学们看到本文暖流这个题目时,心里在想些什么呢?是不是陷入了思索,在考虑这暖流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文章写的是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天津视察工作时看望南开大学师生员工的事,题目不也可以取江主席来到我们中间吗?将课题“暖流”换一个试试,好不好?为什么?3本文的那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复拿来读一读。板书设计:暖 流 平易近人关心青年 热爱古典文学教学反思:这篇课文内容简单易懂,最出彩的环节是上完课文后,针对课文题目进行讨论,我问:“课文还可以换成什么题目?”有学生提出用“江主席来南开”做题目,我让同学们对比讨论,用哪个好?为什么?学生说用“暖流”好,因为他可以体现出人物内心的情感,更含蓄、深刻一些。看来这些学生理解课文的水平提高了不少。3.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目标1能分辨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2学会“颐”“匣”“纽”“旺”“肢”5个生字,理解“成千盈百”“座无隙地”等13个词语的意思。3领会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珍惜美好春光,珍惜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和锻炼身体。重点与难点重点:分辨课文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难点: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学时间:3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教学过程1揭示课题。2初读课文。(1)听录音,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2)讨论:按地点的转换来写。找出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路过颐和园,知春亭畔,玉澜堂。)给课文分段。(3)自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生字新词。3检查自学情况。(1)正确书写带点的字。 颐和园:左边不是“巨”,“”有7笔,书空。(2)读准带点的字。魔术匣()子。(3)理解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成千盈百:盈,超出。形容极多。座无隙地:隙,空隙,空闲。全坐满了,没有一点空的地方。4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1、2题。 (2)朗读课文。第2课时教学目标深入学习第1、2、3段,分辨事物和联想。教学过程1学习课文第一段。(1)听录音。(2)分辨第一自然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用“”划出联想,用“”标出见闻。全班讨论、交流。(3)自由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交流,说说理由,品读,体会。(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想象奇特,使人惊叹不已。)(4)理解两句诗的意思: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先解释:“解”“何在”“拣”的意思,再说说自己对两句诗的理解。2学习课文第二段。(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作者联想的句子。(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理解这句的意思。(形容小朋友充满了活力。)(2)这一段还怎样写儿童的神态动作?找出来读读议议。 3学习课文第三段。(1)指名读第5自然段,找出联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联想的作用。(2)熟读第6自然段。(3)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4总结。(1)配乐朗读课文。(2)完成作业本上第3题。第3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四段,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2完成练习。教学过程1学习课文第四段。(1)齐读第9自然段。(2)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2领会中心,全文总结。(1)完成课后第3题,领会文章中心思想。这篇课文重点写春还是写儿童?(两者都写了,相互交融。)第(1)、(3)都停留在表面,只有(2)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2)放重点段朗读录音,训练朗读。3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上第4、5题。 (2)选做题:作业本上第6题。教学反思: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是冰心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令人感到十分快乐。教学完本课后,静心反思,有以下几点:一、抓住突破口,落实重点,分散难点。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我就紧抓课文的题目展开深入的教学“找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儿童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重点学习第1自然段,通过圈画一些关键词体会颐和园门口的儿童多。再理解这个比喻句中的“大魔术匣子”指什么?“小天使”又比喻什么?在此基础上,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突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朝气蓬勃。最后进行赏读品味。2. 出示自学要求,按照同样的学习方法自学第24自然段,可同桌交流补充。集体交流。围绕“你找到了哪些描写儿童多的句子?课文中的儿童是一群怎样的儿童呢?”两个问题展开。逐一出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理解、品悟、朗读。3. 重点学习第5、6自然段,引导学生欣赏海棠花的美,理解“喷花的飞泉”比喻“密密层层的海棠花”的妙。再结合第8自然段作者的感叹,找出花儿和儿童的共同点。4. 回归全文,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天?”以“作者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自由读书感悟,既落实了教学重点,又为下文攻克难点作了很好的铺垫。另外不足之处是找不到“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感觉。虽然课文上完了,但我丝毫感觉不到儿童的活泼可爱、朝气蓬勃,或许是学生朗读还不够充分,自己的语言魅力不够吧,还须努力。4. 早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3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2板书课题:13 早二、范读课文(听录音)听课文录音,提出学习要求: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四、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五、指导书生字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六、作业1、抄写生字词2、练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二、精读讲解: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知识?2、小组讨论交流。3、全班交流:(1)三味书屋的陈设(第三自然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南墙上-匾东面正中-画画前面-先生座位四面-学生书桌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请学生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当你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时会想到什么呢?而作者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又想到了什么?(2)鲁迅在桌上刻“早”的原因(第6、7自然段)自由读思考:鲁迅迟到的原因是什么?鲁迅后来迟到过吗?为什么?(3)描写梅花的句子(第五自然段)出示: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a.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b.指名说c.理解“润泽透明”、“冰清玉洁”、“韵致”等词的意思。d.腊梅花美在哪儿?e.指导朗读这段话。f.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三.朗读全文四.总结课文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1.朗读课文。2.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介绍你的教室或房间。教学反思:早一文通过对三味书屋陈设的介绍、蜡梅花的赞美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来历的讲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当学生充分读熟课文,理清脉络之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先是写梅花,后又笔锋一转谈及鲁迅,这两者有联系吗?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呢?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很快发现了其中的联系,那便是一个“早”字,并回想起了上节课的借物喻人的写法。 课文第三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出描写梅花的段落认真阅读,从读中品味文味,然后交流蜡梅的特点:有同学想到描写海棠花的场面,用自己学习的内容解决问题,其教学效果好。感觉多给学生以立体的学习空间,必能产生共鸣的东西,我们尽可能拿来,这样学生学习会更多一些快乐与充实。5.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理解作业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绝句所描绘的景色。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二、初读指导1白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3检查自渎情况:(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2)指名画出停顿。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济人;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课堂交流。1、释诗题:值,遇到的意思。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2知诗人: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3明诗意:(1)交流难理解的词。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2)朗读诗句。开火车朗读。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齐渎,;逐行朗读,逐行理解。指名试说诗意: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4悟诗情:(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十么?(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指名朗诵,体会情感:有感情地背诵涛句。指名表演背诵。(3)再次试说诗意。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5体会写法。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五、配乐齐诵全诗第二课时一、复习1齐背游园不值。2游园不值采用以少胜多的手法烘托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二、继续精读训练1出示绝句。指名渎。 要求用四步法学习。2知诗人:简介僧人志南,3明诗意:(1)白读绝句,画出难理解的词语。(2)交流。古木:年代久远的树木。 短篷:有篷的小船(看图)。杖藜:藜茎做的拐杖。杏花雨:清明时节杏花盛开时下的雨。 杨柳风:柔和的春风。(3)朗诵。开火车朗读。男生渎,女生想象诗意。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4)指名试说诗意。诗人志南将船系在岸边占树的树阴中,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面,杏花开时,小雨落在身上,衣服将湿末湿,杨柳风很柔和,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冷。4悟诗情:(1)春光明媚,勾起诗人的游兴,你能感受涛人此时的喜悦心情吗?(2)配乐朗涌。(3)指名看图背诵。齐背。(4)创设情境,听音乐,看画面,想象。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连起来说-说,就是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三、朗读背诵这两首诗。教学反思: 学生在已有学习古诗的基础上,掌握了方法,以自学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交流,教师只需点拨即可,效果还不错。习 作 一教学目标:1、读懂例文二八月,看巧云,感知基本内容,了解二八月的云的多姿多彩。2、结合“习作要点提示”,明白写好景物的要领。3、能按作业要求,连续观察春天的晚霞,注意写出它的特点。自己定题目。重点难点:按照顺序,抓住过程,按时间变化细致描写。抓住景物的特点。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大自然赋于我们很多神奇与美妙,我们被那富有诗情画意的落日美景所惊讶,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天上的云又是怎样的壮观与美丽。2、板书:二八月看巧云二、学习例文,感知写法1、轻声读课文,完成练习。(1)、二八月,看巧云写的是二八月的云在( )和( )两方面的特点。(2)、作者在云的造型上重点描写的奇巧,又分( )、()、( )三种情况来写的。2、小结:结合“习作要点提示”,归纳写法。(1)写景的时候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它的变化来写。(2)写作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三、细读例文,明确写法1、仔细阅读例文,启发讨论。小作者是怎样描写云的形状奇巧的?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读了“习作要点提示”后,你明白了什么?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明确写法。小作者在云的造型上浓墨泼洒,重点描写了它形状的奇巧,而后作者又分三种情况来写:集中在一起的云、分散的云和鱼鳞云。每一处都是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变化来写的。四、进行说写,运用写法1、指导学生明确这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2、请同学们说说课前观察的情况。3、组织学生分组填写下表:名称形状色彩多云少云云厚4、同桌练说,互相交流,相互提示。5、学生练习写作,教师巡回辅导。第二课时习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修改。第三课时一小结1小结此次习作的大致情况。2表扬此次习作写得好的同学,并请他们朗读自己的优秀片断。3表扬此次习作有进步的同学,并请他们朗读自己的优秀片断。4总结此次习作的主要问题。二指导修改1出示一篇有共性问题的习作,并且出示讨论题:(1)这一篇习作与刚才的习作比,存在什么问题?(2)这个问题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可以怎样解决?(4)如果是你,你会怎样修改?1组织交流。2提问:(1)从刚才的讨论中,你有什么启示?(2)你觉得自己的习作有什么问题,可以怎样修改?3要求同桌交流互提修改意见。三尝试修改教学反思:这一习作的成功与否在于两方面:一是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二是是否能抓住其变化特点来写。从学生的习作来看,对第二点做的不够好,只是描写某一自然现象不变的的特点,比如雾,对雾初来时和消散时有什么变化特点,写不出来。需再观察,再修改。练习 1教学目标1学习猜字谜、创作字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2通过诵读积累知识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4学会请别人帮忙,合理使用礼貌用语。教学重难点:诵读与赏析、口语交际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练习1二、第一题(语文与生活)1、第一部分(1)出示灯谜,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谜面是什么?(2)请学生根据出示的谜语各猜一个字,告诉学生:猜字的谜语叫字谜。(3)学生猜谜。(注意猜的过程和方法)(4)交流答案。看谁猜的对,猜的快。(弟 尧 猫 臭)(5)学生说说各自猜的方法,教师总结。2、第二部分(1)教师在总结学生猜的方法的基础上提问:字谜是怎样创作出来的?(2)学生根据各自猜的方法再次考虑后回答小结:第一则是运用了形象化的描述;第二则是用了“转转盘”的方法,巧妙地借用了偏旁表义的造字规律;第三、四则,都是一半描写字形,一半影射字义。(3)鼓励学生用以上的方法创作字谜。(可用书上提供的字,也可以自己选)3、第三部分(1)同桌之间交流各自创作的字谜,互相提意见。(什么方法? 形象吗? )(2)猜谜。(班级)并说说创作所用的方法,给予表扬和鼓励。三、第二题(诵读与欣赏)1、诵读(1)自由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2)指名读,相机正音。(3)学生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4)在熟读成诵的情况下,想象一下作者所描绘的情景。(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2、欣赏(1)引导学生根据经验想象文中的感情和景色。(结合课后的作文阅读)(2)引导学生找出篇中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或几句话,想一想,说一说:(春天来了,大地受到春雨的滋润,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以及人们的欣喜。)(3)让学生联系自己对春天的丝丝小雨感受来说说自己读了后的体会。(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想象,学习和欣赏把感情融入到景物描写中去的方法)四、作业:1、课堂:写下自己创作的字谜。2、课后:背诵丝丝小雨 再创作字谜竞猜第二课时一、猜字谜二、第三题(写好钢笔字)1、指导(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2)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早。(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5)教师重点指导“鲁迅、迟到、事事”等词和整体布局。2、练习(1)学生练习描红。(注意起笔、运笔和收笔)(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3、反馈(1)展示写得好,写得有进步的。(2)对写得不好的,进行纠正。三、第四题(口语交际)1、审题(1)启发谈话: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麻烦,碰到一些困难时,如果得到别人的帮助,那么,这些困难和麻烦就不算什么了。那请别人帮忙时,你该怎样说?别人请你帮忙时,你该怎样说?(2)指名读,指明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2、指导(1)读一读题中三种场合下所遇到的困难和麻烦。(2)针对每一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清楚每种场合遇到的困难和麻烦各是什么,在这种场合下应该怎么向别人说清楚自己的要求,该用什么样的礼貌用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说清楚 话得体 有礼貌)(3)分组分问题练说。(注意全过程中礼貌用语的使用)(4)每组每个问题推荐代表讲话,师生评议。3、反馈(1)指名上台分角色(帮助者和被帮助者)表演。(师生评议:有无达到“说清楚 话得体 有礼貌”的要求(2)评议小结。四、作业1、课堂:写钢笔字。2、课后:练习册-单元自测板书:练习1猜字谜 编字谜 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说清楚 话得体 有礼貌第二单元6.梦圆飞天教学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朗读课题。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1、朗读1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2、请同学们读读课文2-5自然段,你从送行的场面中感受到什么?3、交流发言,指导学生感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人多壮观: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4、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5、杨利伟叔叔又是怎样的呢?(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6、指导学生读好“总指挥长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这句话,体会杨利伟同志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1、最激动人心的时候马上就要到了,“神舟5号”载人飞船即将载着中国人民的希望发射升空了,读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圈圈画画.2、学生展开自主学习3、交流发言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反复让学生演练“十、九、八点火起飞”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点名读,分角色读。播放发射录像,激发学生想象力。再指导朗读,注意展开想象,读出气势。“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这句话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4、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三、分析课文第三部分1、请学生读第三部分。2、杨利伟的话有两处。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神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向世界全国人民问好!”读这段话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3、请男同学和女同学轮流朗读。4、请小组中朗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台上朗读。5、而最让我们大家感到兴奋就是在太空看到的景色和我们可爱的地球了!谁来读好这一节,向我们大家介绍介绍!1)、指名朗读,感受太空的神奇和地球的美丽2)、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利用网络的优势,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回复到教师发出的帖子上。3)、展示一部分学生的帖子,评讲四、朗读课文最后一部分五、总结课文学到最后,你想对杨利伟叔叔说些什么?对全中国的人民说些什么?对我们的少年儿童说些什么?可以完成一次小练笔,同样也发到教师发出的主题帖子上。六、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2、搜集有关“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的资料在班级中介绍板书设计6、梦圆飞天送行-发射-问候-梦圆教学反思:这堂课围绕一个大的探究性问题“文中哪些场面给你印象深刻,划出来读一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先自己找并写感受,然后六人小组交流,最后每组派一名主讲人交流自己的结果。我再根据学生找到的相机教学,并指导朗读。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中,主动感悟,主动交流,充分地理解,充分地说,基本达到了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教学重点难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2、用课件或挂图演示两者的真实图片,作一个初步的了解。3、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者问题自由读课文。二、初读课文1、带着以上问题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2)不理解的字词句同桌相互质疑(3)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4、分析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想:从哪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象之处。(3)师述:课文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的含义,突出了文题和主题。再读理解。(4)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5、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6、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段(1)由“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的存在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7、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三、书写指导(略)练习设计1 完成钢笔习字册2 反复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教学重点难点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齐读课题2、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3、这孪生兄弟还有什么相似和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全文。二、精读课文(一)学习第二段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象,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xx年3月分析证实”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哪句话又能证明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研究分析了亚马孙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兴趣。3、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一种猜测;读读第四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二种猜测。多读把握领会。也可同桌间合作介绍水来源的两种推测。4、课件演示,指名学生作模拟介绍,说明水来源的推测。5、读课文进一步把握内容。(二)学习第三段1、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读句子,并把握设问句的过渡作用。2、思考以上问题,并在下文中找找答案。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 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2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2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指名说说通过前面对课文的了解,火星和地球有什么相似和差异之处呢?(师适时补全板书)2、齐读全文所学内容二、继续学习第三段1、问:“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2、带着问题读课文,找出原因。3、指名交流,分析指导(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引导读句理解“然而”5、可见,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的,来不得一丝马虎。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三、结合板书,总结全文1、弄明白“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2、齐读全文,作内容的整体回顾与把握。四、练习指导练习设计1、抄写词语2、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3、课外收集:宇宙知识知多少?教学反思:这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通过火星和地球之间的比较,大胆推测,提出假设:火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学生在默读批注中初步解决两个理解性的问题;1.理解文本: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为什么留不住?2.体会作者采用怎样的办法把文体表达清楚表达生动的?在交流中对其理解更深;学会了设问等方法对说明清楚事物的方法。本文最精妙的地方还在于遣词造句的科学严谨,这两个水的来源都用了比较模糊的词语“也许”“可能”来推断,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踏上火星,所有的这些都是据理推测,并没有绝对的把握。 “大逃亡”这个比拟放在这里也很贴切,使得原本严肃的科普短文多了一些随和、温暖。教学中稍加点拨学生就明白了。应该是有收获的。8.神奇的克隆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教学重难点: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奇妙的克隆(板书),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二、初读课文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三、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四、分段指名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五、指导书写生字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六、作业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二、精读课文: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分号)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学习第五自然段: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2、教师引读学习第九自然段: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三、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四、作业:作文假如我是克隆专家板书:神奇的克隆克隆是什么神话动物植物低等生物“多利”诞生了不起 爱科学造福人类食物畜牧生态医学学科学诱人前景教学反思: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技术的科普类说明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有关克隆技术的科学知识。我根据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学习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正确理解克隆的“奇妙”之处,重在感悟文章的语言上。教学中主要注意了如下几个问题:1用好资料,活学活用。2.激发思维,大胆想象。本课教学过程中,体悟和读书之间的矛盾还是没有处理好。虽然也知道在读中体悟,在体悟中读,但是一到课堂上,要么缺少读书,要么体悟得不深入。看来,自己以后还要锤炼基本功,真正驰骋于语文天地,真正畅享到语文的乐趣。习作 2教学目标:1、能通过阅读作文拔河及老师的批语,明确作文怎样做到言之有序,内容具体,重点突出。2、能参照老师的修改意见,对作文拔河加以修改,誊在自己的作文本上。3、教会学生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教学准备:一次拔河比赛的视频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渲染,明确要求:1.播放拔河场面,再现当时情景。学生就拔河的过程,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作概述。2.老师导入:有一位同学也参加了一次拔河比赛,并写了一篇文章,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来帮助他修改修改。 3.老师板书课题,揭示本次习作要求。二、初读内容,查找缺点。1.发练习纸,学生边朗读边找出这篇作文中存在的问题。2.学生联系自己的拔河体验,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在班上作汇报。3.指导学生读懂课本上老师的修改意见,比较老师批语和学生汇报之异同,进一步明确修改作文的具体要求。老师引导学生认识“眉批”和“总批”,及时小结:“眉批”一般用以指出作文中字、词、句、段方面的优缺点,写在该页侧的眉批栏中;“总批”一般用以指出思想内容、语言形式等整体方面的优缺点,写在文章的后面。“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一定要改掉拿到作文本只看等第,不看批语的坏习惯。三、再读作文,明确改法。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本篇文章如何修改,可用钢笔在练习纸上作适当批注。2.引导学生讨论,同桌各抒己见,小组内组织交流。老师点拨:写好拔河这篇作文,除了注意写清拔河前、拔河中、拔河后的具体过程,还要注意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重点讨论第五自然段中场面描写的改法。3.师生共同小结:在这篇作文中要侧重写好第一次比赛的场面,不仅要写出场景气氛,还必须抓住典型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具体刻画,做到点面结合,文章才会生动、活泼、感人。第二课时一、学生修改,最后誊写。1.学生作文,力求做到成文迅速连贯,一气呵成。2.老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尽是避免打断学生的思路。3.教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讨论比较,从中受益。4.学生自查自改,最后誊写。附:课堂练习纸提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要学会修改文章。请你把这篇作文认真读几遍,参照书上老师给这位学生提出的意见加以修改(右侧可作适当批注,修改中添加的部分可写在下面的横线上。)拔河今天上午,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下午要举行拔河比赛。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我高兴得中午饭都没吃好。妈妈说:“你不好好吃饭,怎么有劲拔河呢?”好不容易熬到了下午,老师把班同学分为两队,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想试试自己的力气。一条大粗绳子压在操场当中的两条白线上,绳子中间扎着一块红布条儿。谁能把绳子当中的红布条儿拉过靠自己一头的白线,谁就赢了。 “预备!”裁判员大喊一声。双方队员抓起了绳子。 “嘟”哨声响了,比赛正式开始。我们双方互不相让,使尽了吃奶的力气向后拉。红布一会儿向我们这边移,一会儿又向对方一边移。拉拉队为我们加油。渐渐地,渐渐地,绳子向对方移动,我们怎么也拉不过来了,我们输了。交换场地再战。这次我们吸取了失败的教训,由汪强喊号子,经过几分钟的战斗,我们终于胜了。对方不服,要求再战。老师说:“这项运动,体力消耗很大,不能再战了,过几天你们再比吧。”教学反思:本篇习作存在问题表现在:1.重点不分明。2.过渡不自然。重点强调:1.以拔河为例,群体与个体描写相结合,个体描写可以写自己怎么干,别人怎么干,抓住动作、神态、心理等进行描写。2.注意过渡句的使用。练习 2教学目标:1.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会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2.诵读和熟记12个词汇。3.用钢笔描写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4.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5.学写毛笔字。教学重点难点:口语交际: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会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2.诵读和熟记12个词汇。3.用钢笔描写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教学过程: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1.教学第一部分。(1)创设情境:播放“神舟5号”或“神舟6号”发射升空的场景。(2)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用“看”和“紧盯”哪个更好。(3)通过比较得出什么情况下用“看”或“紧盯”更合适。(4)学生读出题中所列的看的同义词、近义词。2.教学第二部分。(1)鼓励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和“看”意义相近的词,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2)思考并说出各个词的适用场合。(3)分别选用几个所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体会这些词在句中的作用和好处。(4)教师小结。3.教学第三部分。(1)读题的五个词,进一步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