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O2和CO2的运输.ppt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3584029 上传时间:2019-12-18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中O2和CO2的运输.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血液中O2和CO2的运输.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血液中O2和CO2的运输.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肺泡血液组织O2溶解的O2结合的O2溶解的O2O2CO2溶解的CO2结合的CO2溶解的CO2CO2,第四节血液中O2和CO2的运输,一.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二、氧的运输,血液中O2形式:1.5%为物理溶解,98.5%为化学结合。1.氧的结合形式:氧合血红蛋白(HbO2)(hemoglobin),血红蛋白(Hb)结构:由一个珠蛋白和四个血红素组成。一个血红素由4个吡咯环组成,中心为一个Fe2+。珠蛋白由四条多肽链组成,每条多肽链与1个血红素相连。,Hb与氧结合的特征:1.反应快,可逆,不需酶催化,受PO2影响。,2.是氧合(oxygenation)反应,不是氧化(oxidation)反应。Fe2+与O2结合后仍为二价铁。,Hb+O2,PO2高的肺部,HbO2,PO2低的组织,3.1分子Hb可结合4分子O2.1gHb可结合1.34-1.39ml的O2.氧容量: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15g1.34=20.1ml(100ml血液)氧含量: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氧量。氧饱和度: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如15/20=75%HbO2呈鲜红色,去氧Hb(HHb)呈紫蓝色。HHb5g/100ml,出现紫绀。4.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Hb两种构型:紧密型(T型),即去氧Hb.疏松型(R型),即氧和Hb.,O2与Hb的Fe2+结合,盐键断裂,T型转为R型,Hb亚单位变构效应,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Hb的一个亚单位与O2结合后,由于变构效应,其他亚单位更易与O2结合;HbO2的一个亚单位释放出O2后,其他亚单位更易释放O2。因此,Hb氧离曲线呈S型。,插图(3-4,5),(三)氧离曲线是表示PO2与Hb氧结合量或Hb饱和度关系的曲线。它既表示不同PO2下O2与Hb的分离情况,也表示O2与Hb的结合。特点及功能意义:,1.氧离曲线的上段:60-100mmHg段特点:曲线平坦,PO2的变化对Hb影响不大。PO2100mmHg,饱和度97.4PO270mmHg,饱和度94生理意义:高原生活或呼吸道疾病时,PO2不低于70mmHg,不会有严重缺氧发生。,2.氧离曲线的中段:4060mmHg段特点:曲线较陡,是Hb释放氧部分。Hb氧饱和度为75,血氧含量14.4ml,向组织释放5ml的氧。生理意义:可以向组织释放较多的氧。氧利用系数:血液流经组织时释放的氧容积占动脉氧含量的百分数。安静状态为25。,3.氧离曲线的下段:1540mmHg段特点:曲线最陡的部分,是HbO2与O2解离的部位。生理意义:代表了氧储备。当组织代谢活动加强时,PO2可降至15mmHg,Hb氧饱和度小于20,可供组织15ml氧。氧利用系数75%,为安静时的三倍。,(四)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用来P50表示Hb对O2的亲和力。P50:指Hb氧饱和度达到50%时的PO2。正常为26.5mmHg。,若P50,Hb对O2的亲和力,;,曲线右移。,若P50,Hb对O2的亲和力,;,曲线左移。,插图3-7,1.pH和PCO2pH或CO2:P50,曲线右移,提示Hb对O2的亲和力pH或CO2:P50,曲线左移。波尔效应:酸度对Hb氧亲和力的影响。H与Hb氨基酸残基结合,促进盐键形成,Hb变构成T型,降低与氧的亲和力。生理意义:即可促进肺毛细血管血液的氧合,又有利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释放。,影响因素包括:,2.温度温度:曲线右移,促使O2释放温度:曲线左移,不利于O2释放.可能与H+的活度有关。3.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红细胞无氧酵解的产物。DPG:亲和力,曲线右移。4.Hb自身性质的影响Fe2+氧化成Fe3+时即失去运氧的能力。CO与Hb结合,占据O2结合位置。其与Hb的亲和力是O2的250倍,很低的PCO,就能与Hb结合。而且增加其余3个血红素对O2的亲和力,也妨碍氧的解离。,插图3-7,三、二氧化碳的运输,1.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以物理溶解(5%)和化学结合(95%)形式运输.物理溶解:5%化学结合:碳酸氢盐,88%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1)碳酸氢盐,CO2+H2O,碳酸酐酶,H2CO3,H+HCO3-,HHb,HbO2,(2)氨基甲酰血红蛋白,HbNNH2O2,H+,CO2,HHbNHCOOH,O2,在组织,在肺部,反应不需酶的催化,迅速、可逆;主要调节因素是氧和作用;组织HbO2解离出O2形成的HHb与CO2生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在肺部HbO2生成增多,促使CO2释放。,仅占运输的7,在排出的CO2中占17.5%,具重要意义。,插图(3-11),3血液二氧化碳运输与酸碱平衡如果没有Hb的缓冲作用,静脉血在运输CO2的过程中,其增加的酸度将比动脉血高出800倍。正是由于有了这种缓冲作用,使血液既能最大限度地运输CO2,又保持最小程度的pH值变动。呼吸系统发生病变,气体排出障碍时,可导致血液pH值改变。如血中CO2潴留,血液pH值下降,会造成呼吸性酸中毒。如血O2降低引起过度通气,使大量CO2排出体外,血液pH值升高,这将造成呼吸性碱中毒。因此呼吸活动本身在调节机体酸碱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2.二氧化碳解离曲线几乎呈直线,第五节呼吸的调节,1.呼吸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等部位。各级中枢在呼吸节律的产生和调节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定位研究方法:横断,损毁,刺激,微电极引导神经元放电,切断迷走神经等.(1)脊髓在延髓与脊髓间横断后,实验动物呼吸停止.说明:节律性呼吸运动不是在脊髓产生。,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2)低位脑干,中脑和脑桥间横断(A),呼吸无明显变化;延髓和脊髓间切断(D),呼吸停止。说明:节律性呼吸产生于低位脑干。,(1)呼吸调整中枢(脑桥上部)在脑桥上、中部间横断(B),呼吸变深、变慢。再切断两侧迷走神经,形成长吸式呼吸。(2)长吸中枢(脑桥中、下部)在脑桥与延髓间切断(C),引起喘息式呼吸。推测脑桥中下部有“长吸中枢”.,2050年代形成的三级呼吸中枢理论:脑桥上部有呼吸调整中枢;脑桥中、下部有长吸中枢;延髓有呼吸节律的基本中枢。,近年来微电极技术研究发现,呼吸中枢内的神经元节律性放电与呼吸周期相关。延髓中的呼吸神经元比较集中在背侧和腹内侧;,脑桥上部呼吸神经元集中于臂旁内侧核和相邻的KF核,合称为PBKF核,与延髓的呼吸神经核团间有双向联系,形成调节呼吸的神经网回路,具有限制吸气,使吸气向呼气转换的作用。,3.高位脑:随意的呼吸调节系统。,2呼吸节律(respiratoryrhythm)的形成(1)起步细胞学说该学说认为,如同心脏节律性兴奋由窦房结起步一样,呼吸节律是由延髓内具有起步点样活动的神经元兴奋所引起的。,(2)神经元网络学说该学说认为,呼吸节律的产生是由于中枢神经网络中不同神经元相互作用的结果。,1.肺牵张反射(黑伯氏反射)由肺的扩张或缩小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1.肺扩张反射吸气肺扩张肺牵张感受器迷走神经延髓切断吸气,转入呼气。2.肺缩小反射肺缩小时引起吸气的反射生理意义:反射性调节呼吸节律,促使吸气及时转入呼气,或呼气及时转入吸气。特点:种族差异大。在人,平静呼吸时不起作用。,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1.化学感受器:(1)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适宜刺激:PO2,PCO2或H+。两种刺激比单一刺激的效应强。插图46,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中枢化学感受器:适宜刺激:脑脊液和细胞外液的H+浓度。CO2能通过血脑屏障产生H+刺激此感受器。血液中的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不大;,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对缺氧敏感,以维持对呼吸的驱动。中枢化学感受器主要对CO2敏感,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pH值。(插图47),2.CO2对呼吸的影响:CO2是调节呼吸的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子。动脉血PCO2增加2,呼吸加深加快;增加4,肺通气增加一倍。,CO2,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窦神经迷走神经,延髓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脑脊液H+,中枢化学感受器,去掉外周感受器,肺通气量减少20,80肺通气由中枢所致。但在CO2突然增高时,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快速作用也是重要的。(插图48),切断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影响很小。肺通气量减少20,80肺通气由中枢所致。但在CO2突然增高时,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快速作用也是重要的。,当PCO2超过一定水平7,肺通气不能再相应增加肺泡和动脉PCO2升得很高,CO2堆积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引起CO2麻醉:呼吸困难,头痛头昏,甚至昏迷。,3.缺氧对O2的影响,吸入气低O2,呼吸加深加快。但只有在PO2低于80mmHg,才会有可察觉到的增加,对正常呼吸的调节意义不大。,O2,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窦神经迷走神经,延髓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长期严重肺部疾患使O2,CO2,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不敏感,而外周化学感受器对低O2的适应慢,可作为驱动呼吸运动的主要刺激因素。,缺O2对呼吸的影响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实现的。如果切断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缺O2的刺激作用就完全消失。,低O2本身对呼吸中枢具有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可内使呼吸加深加快对抗低O2,但极度缺氧使呼吸障碍。,4.H+对呼吸的的影响,H+,外周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H+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敏感性高于外周25倍,但血液中的H+通过血脑屏障速度慢,脑脊液中的H+才是中枢化学感受器有效刺激。(插图49),呼吸运动的其他调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