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 论文 10篇

上传人:1** 文档编号:349113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2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养老 论文 1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社区养老 论文 1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社区养老 论文 10篇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 区 养 老 论 文 10 篇【篇一】提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养老已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性质、发展方向、制约因素等进行梳理,并分析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老龄化;研究综述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严重问题。我国从 2000 年开始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虽然进入的时间比较晚,但是老龄化的增长速度却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呈现“未富先老”的特征,这使得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养老服务业就是其中重要的方面。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弱化以及机构养老的严重缺乏,社区养老作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养老模式,它能够有效弥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成为重要的且符合农村老人需求的养老模式。 2014 年民政部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 2014 年底,全国各类社区服务机构共有 31.1 万个,覆盖率达到 45.5%;其中仅社区服务中心就有 23,088 个,比上年增加了 4,074 个。而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仅有 10.9 万个。随着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视,近几年学术界也对此进行了许多的研究。 二、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社区养老已发展成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承认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如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不仅可以弥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还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王莹、王雪、曹煜玲)。但是,学者们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强调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势上,如果仅仅将社区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依托”来定位,就固化了家庭、社区和机构养老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地位,排除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在社区中的地位,使得很多老人在社区中无法享受到机构式的专业化养老服务。因此,魏娅(2012)指出社区养老服务急需创新,需要突破对社区的原有定位,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的新格局,使老年人在社区中不仅能够享受到家庭式的养老服务,而且能够拥有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资源。 三、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性质研究 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性质,学术界存在争议较多无外乎社区养老应该是纯福利性的还是应当以福利性和盈利性相结合两个方面。一种观点认为,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为了满足弱势群体和一些困难家庭的养老需求,因此在整个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以福利性作为它的根本出发点,这个过程不应该包括商业性服务;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社区养老服务的对象要从为特殊困难群体服务的局部养老向为所有老年人服务的养老方向转变,应当保障广大居民的基本需要,社区养老服务不是慈善救济,要想让社区养老健康持久的发展,那么它的服务就不能仅仅是无偿的,而应该是有偿至少是低偿的。王辅贤认为,社区养老服务不是慈善事业,应当建立一个有偿、低偿、盈利与非盈利等集合多种形式的服务体系,以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李学斌则认为这是一个本质属性的问题,社区养老的本质是福利性的,但是供给方式是可以产业化的,即由政府作为第三方从提供者那里购买服务,以此来扩充社会福利供给的规模、提升服务的质量。目前,我国实行的相关政策很多都是基于这样的定位。2015 年 2 月份,民政部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为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将逐渐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养老服务发展工作中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评估认证等方法,鼓励民间资本举办家政服务企业、居家养老服务专业机构或企业,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 由此可见,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纯福利性的观点越来越站不住脚跟,这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而且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阻碍了这一服务事业的资金获取。社区养老服务应该是福利性与盈利性相结合的,这是社区养老服务获得长久发展的经济基础也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四、社区养老服务与老年人需求研究 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就必须充分了解老年人的需求。由于大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人口老龄化严重,因此多数学者的研究都集中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对于老年人的需求,研究者研究的角度不同,获得的结论也不同。 钱雪飞(2009)等运用标准化访谈法,通过 1,440 份调查问卷和 160 位老年人访谈,发现解释变量不同,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就有不同的解释关系。医疗卫生服务、宣传情况仅对城市老年人需求有解释性关系,而领导是否关心老年人、有无活动中心以及志愿者情况则仅对农村老年人需求有解释性关系。 王晓峰等从经济收入、健康医疗和休闲文娱等方面分析长春老年人的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发现,老年人的性别、居住类型、代际关系和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其养老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老年人的居住类型决定了他们的经济需求,独居老年人对经济的需求比非独居的老年人大,依靠外在经济支撑的水平更大;女性老年人患一种疾病的概率是男性老年人的 0.64 倍,患多种疾病的概率比男性老年人大,因此女性老年人对医疗健康的需求相对较多;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对休闲文娱的需求也更大。 王静对北京市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日常生活、医疗照顾、精神需求。根据调查,在日常生活方面,钟点工上门服务和家庭维修服务的需求比例分别为 21.8%和 20.2%,是老年人需求最为迫切的服务;在医疗照顾服务方面,最需要社区提供的是卫生保健和健康咨询服务;在精神需求方面,老人最需要老年活动室等活动场所。 2014 年程璐对太原市双东三社区 200 名 60 岁以上老人通过实地访问和问卷调查,共进行了针对生活照料服务需求、健康医疗服务需求、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养老服务完善四个方面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自我照料能力也逐渐下降,不能从事过重的家务劳动,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的困难和不便,因此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最为迫切,其次为健康医疗服务需求,对精神文化和养老服务完善等方面的需求也有所增加。以上研究表明,不同特点的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类型也存在差别。但总结历次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老年人大都对医疗方面的需求更加强烈,同时更加注重精神享受,这也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相符合。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身体状况普遍不好,因此对医疗方面的需求水平较高。同时,也表明老年社会工作已经从过去那种仅注重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转为提倡老年人参与社会互动,通过强调自身价值达到继续参与社会建设的目的。但研究者大都把注意力放在对大城市上的研究上,对农村老年人的需求研究较少,笔者认为我国农村消费能力低、基础设施薄弱、服务组织缺乏、城市辐射较慢,当前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最为迫切的地方应该在农村,这应当是以后更加注重的一个方向。 五、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方向研究 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政府角度,魏娅认为目前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仍然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专业人员缺乏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政府的扶持下,通过产业化发展来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王桂云则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发挥政府作用,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及专业化的发展是解决养老服务难题较为有效的途径。 从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的角度,陈友华、吴凯认为今后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应在分类指导的原则下,建立多层次的服务网络,包括纯福利性的社区养老服务,邻里互助型的社区养老服务以及有偿的社区养老服务等。 从社区养老服务内容的角度,项丽萍指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针对老人的实际需求,多层次、多元化、多形式、有针对性的搞好社区养老服务,不断丰富养老服务的内容。 从筹资渠道角度,程璐和姜春雪认为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应当建立多样化的筹资渠道,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丰富资金的来源,力图建立以社会筹资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多层次、多途径、多渠道的筹资机制。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应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向服务的产业化和专业化、服务网络的多层次化、内容的多元化及多形式、筹资渠道的多样化方向发展,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六、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制约因素 社区养老服务业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虽然前景广阔但处于萌芽阶段,尚存在着许多的制约因素。经对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匮乏。多数学者认为资金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个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叶艳认为我国目前社区养老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财政拨款和财政补助、福利彩票、社会慈善捐赠、社区企业税后利润及有偿服务收入四个方面。社区养老资金缺乏,投入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严重阻碍了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尽管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逐年增加,但资金缺乏的问题仍然很严重,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社区养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不解决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问题,将难以维持社区养老的服务提供、人员培训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社区养老服务的筹资方式单一,而且政府并未设置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专项扶持款。尽管社区养老服务在不断创新,但是效果不够理想,相对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所需要的资金来说还是微不足道。 (二)专业人员不足,志愿者缺少。王辅贤、梁馨月、林小希等认为我国社区服务人员普遍缺乏专业水平并且志愿者队伍不足。目前,我国的养老护理工作薪酬偏低,就业吸引力不够,因此社区的大部分服务人员多为下岗女职工、初中或中专文化水平的年轻人等,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社区服务培训,因此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有服务也只能停留在日间照顾、家政服务等初级水平,难以提供医疗服务、心理疏导、临终关怀等专业性服务,这不仅影响了养老服务的质量,而且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从志愿服务的管理上来看,大多数社区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志愿者多是基于道德的视角进行无偿服务。 (三)缺少有效评估体系与反馈机制。社区养老服务的效果如何,目前还缺乏相应的评估与反馈系统,这使社区养老系统处于自我检验与不断循环的状态,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评估系统与反馈系统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社区养老服务的性质往往使政府忽视对它的监管,有些社区是由一些废旧厂房和民房改造而来,基础设施和卫生条件均不达标,为了避免一些潜在的风险,政府必须强化评估体制。 (四)其他因素。除了上述三个研究比较多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基础设施、宣传力度、缺乏创新性等方面进行研究。有学者认为有的社区缺少聊天室、心理咨询室等,老人就没有疏通情感的地方,有的社区虽然在开始承诺的服务项目有很多,但由于缺少资金,设施也不够完善,老年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对于社区养老服务,有些地方的宣传力度不够,使社区养老在有些地方还不被完全认可,这也是制约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一个因素。还有学者提出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助式社区养老设施网络,顺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和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趋势,通过与互联网结合,创新服务模式和产业业态。但对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并不多见,大多只是从理论上进行研究。 从以上的文献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研究者们提到的只是上面总结的几种,对于是否还有其他制约因素还不清楚。而且他们只是提出这些因素,对于各个因素如何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却少有人进一步分析,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可以在这方面继续深入。 七、总结及展望 从以上的文献回顾中可以发现,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已经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社区养老服务业作为一项发展中的产业,在成长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笔者认为,在社区养老服务这个问题上今后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第一,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社区养老服务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慈善服务,发展社区养老必须走产业化道路,使养老服务业逐渐发展成一个强大的服务产业。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市场主体,如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向民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购买服务等,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第二,要更注重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实证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发达地区的案例分析,应把农村老年人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在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忽视农村的养老发展会使城乡养老服务的水平差距越拉越大。同时,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充分了解老年人的需要,不断满足发展中的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为今后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第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制度设计和保障服务水平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防止部分发达国家过度福利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莹.厦门市社区养老服务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14. 2王雪.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探析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 3曹煜玲.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研究以大连市为调查分析样本D. 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1. 4魏娅.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发展J.中国劳动, 2012.8. 5王树新.社区养老是辅助家庭养老的最佳载体J.南方人口,1999.2. 6周德民.论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特征J.宁夏党校学报, 2002.6. 7唐忠新.构建和谐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 8陈友华,吴凯.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以南京市为例J. 人口学刊,2008.1. 9王辅贤.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 J.社会科学研究,2004.6. 10李学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综述J. 宁夏社会科学,2008.1. 11金燕颖,刘英侠.中国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建议J.中国市场,2013.23. 12钱雪飞.影响城乡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社区养老社会环境建设现状基于 1440 份问卷调查 J.西北人口,2011.3.【篇二】论文关健词:养老金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服务养老保障论文摘要: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障已在“统账结合”的新模式下运行,但是实践表明,依照这种模式所提供的制度养老金数额对老年人养老的所有需要的保障是不确定的。中国人口和家庭的历史与经济背景以及发展趋势的特殊性,使一些老年人得不到家庭养老的经济支持。因此,养老保障的实现要从纯经济领域之外寻找帮助。社区的地利和人力以及社区服务可以成为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特殊系统,使得社区能够发挥家庭力不能支的功能,补充现行养老金制度经济保障的不足。一、现行养老金制度存在粉经济保障的不确定性我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以 1997 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决定为标志,已形成基本框架,并在占全国城镇职工大多数的各类企业中付诸实施。理论与实践均表明,中国在排除了现收现付式和完全积累式的筹资模式后,选择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结合的部分积累式,这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选择,它会最大可能地满足养老金发放的需要,但满足到什么程度是难以确定的,其中的最大风险是一定比例的退休人员领取到的养老金不能满足基本养老生活的需要。退休者的养老金替代率,在“统账结合”的新模式下将因人而异,养老金水平的高低在退休者群体中的分布将呈现出不确定性的特点。按照新模式的设计,基本养老金分为两个部分,其中基础养老金部分是确定的替代率即 20%,个人账户养老金则是不确定的,它以个人账户储存额为计算基数,而这个储存额与个人在职时的收人水平相关联,也就是说,这部分的替代率水平决定于每个人在职时的收人水平。在职时收人的差别必然造成某些人这部分养老金替代率较低。我们可以把上述分析与收人状况的调查结果进行对照,作出一些预测性思考。近年的调查表明,中国的高收人层在总收人中所占的比例过大,它不仅侵占了低收入层的份额,而且侵占了中等收入层的份额。中国的总收人结构是中层比较小,但中下层比较大。如果在统账模式下,上述收人结构以不同程度的状况得以存续,则必然会有一定比例的退休者因为收人低而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较低,甚至出现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退休者。那么究竟这部分人有多少,哪些人会成为这样的养老金领取者,他们将出现在什么样的家庭中,他们的养老金数额不足程度如何,这些都是确定性趋势中的不确定因素。养老金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这些退休者,如果能从家庭中得到补充,其养老保障就得以解决,但是他们能否从家庭中得到相应的补充也是不确定的因素。当代乃至未来中国的家庭结构状况,使若干数量的老年人从家庭获得经济支持以供养老的机会越来越少。中国的人口发展趋势,使中国家庭正向“四、二、一”结构演变,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子女是一个具有直系血亲关系的三代家庭格局,这种家庭结构下的社会成员,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后的若干年后才进人老年期,因此,按照现行法规,他们退休后都应当有自己的基本养老金,只不过养老金数额存在差别。在老年父母的支出结构中,子女的直接经济供养主要用于购买作为日常必需品的实物,有子女和夫或妻可以作为照顾者的家庭将无需购买照料服务,这就是说,子女直接提供经济支持数额等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实物) 的费用与养老金之间的差距。我们在假设父母都有养老金,子女都有收人的前提下,相对于个体家庭来说将形成以下几种组合:(1)子女收人高,父母养老金也高;(2) 子女收人高,父母养老金低 ;(3)子女收人低,父母养老金高;(4)子女收入低,父母养老金低 ;(5)子女收人中等,父母养老金也为中等。在此,收人高是指收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外,有不同程度的剩余,收人低是指收人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时有不同程度的欠缺,收人中等指收人数额与基本生活需要基本平衡。上述养老金的高、低、中等在满足领取者养老基本需要时,相应地会出现剩余、不足、平衡三种类似的形式。前述五种组合中,在第四种情况下就会造成需要直接经济支持的父母难以得到来自子女的支持。这部分老人究竟有多少呢?据保定市的调查表明,需要得到金钱与物质支持但尚未获得的人分别占 3.79%和 3.0%,除此之外的老人,或者是已经得到了相应的支持,或者是现在还不需要这些支持。养老金数额不足,又得不到家庭支持的这些老年人如何生活?这将对社会提出特殊需求。只追求养老金这一经济保障的解决,认为只要发放“预定的”(从数学模型中推出的)养老金就解决了养老保障问题这种观点,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的背景下,在中国老龄化的特殊条件下,无疑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经济保障的不确定性缺陷的克服不能仅局限于经济本身寻找办法,而应当跳出单纯计算养老金数目的圈子,探讨克服缺陷的途径。二、社区的非经济资源优势可以超越经济手段而发挥效用社区所具有的地域的稳定性适应了现代家庭养老的需要和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自由流动,现代核心家庭将取代传统的主干大家庭。但是不能以父母与子女的分居就得出父母与子女的空间距离导致子女无法照顾老人的结论。根据对保定市的调查,在只有一个子女的父母中,有 95%与子女同住保定市,其他城市的调查情况也与此接近。即使发达的美国一般情况也是 75%左右的父母与子女同住一城市。退休的父母即使独立居住,也不愿意离开他们熟悉的社区和作为自己小天地的家庭。当他们行动不便需要照顾,而子女又无暇顾及时,就可以求助于他们所在的社区。如果情况较好,他们不必离开家而去专门的养老机构,只是需要时由社区的有关人员上门提供方便。一方面,他们属于社区,在空间位置上不存在障碍,另一方面,又减少了去专门养老机构所需要的过多的开支,如果他们的养老金并不可观,其重要性就更明显。如果子女对社区提供的辅助性养老服务有所担忧,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例如双休日去其父母处探视,必要时可与社区沟通,这在客观上是可行的,因为他们同住一个城市。实际上在老年人生活功能发生障碍时,有些子女就搬到与父母所在社区很近的地方,使家庭与社区在养老上的配合更为有效,现代住房制度提供了实现这种情况的客观便利。社区中人力资源的优势,使社区养老功能的发挥具有可靠的保障。养老事业是人文特点十分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事业,核心家庭出现养老困境,原因就在于人力资源支持的不足。社区中聚集着常住的、暂住的、各行各业的人士,他们工作或业务上的差异,使之具有时间上的互补性,这就为志愿服务的实现提供了可行性。烟台市 2001 年共有 120 万青少年参与了志愿者活动,注册志愿者 6 万多人。上海市石门二路街道 1999 年登记在册的志愿者 10500 余人,其中在职职工占 19.04%,退休人员占 28. 57%在校学生占 52. 38%。毫无疑问,如此规模的志愿服务,使得到服务的老年人减少了从市场取得有偿服务的需求,这样势必减少其本来就有限的养老金的开支,这是一笔值得一算的经济账。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是确定的,由此决定的社区地域特点是确定的;中国的人口状况和就业规律、职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成熟后将是稳定的,由此决定的社区人力资源分布也将是稳定的。总之,由社区提供的非经济养老资源具有确定性的特点,这对弥补现行养老金制度存在着的经济保障不确定性具有相当的作用。三、经济手段和社会手段的综合运用:社区养老准市场系统的构建社区服务的准市场系统对养老金的补偿可以发挥确定性作用。社区服务的无偿、低偿和有偿的并存,是市场经济机制与社会公平机制的特殊结合,其成功结局是一个准市场系统的形成。这一系统在养老保障方面能否发挥确定性作用,取决于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其他方面的影响都不重要。根据前文所述,社区服务的无偿与低偿对养老金数额的不确定性具有特别意义,因为养老金数额不确定性的问题在于部分人养老金数额不足以通过市场机制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或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现在的关键是在社区内能否形成一个面向老年人等特殊消费者的准市场系统,这个系统如何运作。所谓准市场,与市场的最主要区别在于价格,即同样的服务,价格要低于一般市场价格。这是否意味着无利可图而无人介人此种经营?世界经济已进入微利时代,行业利润的悬殊不会越来越大,很多行业之间相差无几。社区服务的较低价格有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作支持,因此其实际价格不会低于市场太多,并且,在为老年人等特殊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同时,还为其他社区成员提供某些服务,其服务价格可以与市场价格持平,而这种持平是以税收优惠为前提的,在此情况下,其实际价格可能高于市场价格,其高出部分就成为低偿和无偿服务的补充,因此经营社区的福利性服务,不会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此外,就业人员的来源也不会成为问题。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资源(尤其是中国)会出现相对过剩,某些产业的从业人员需受过特殊教育,而社会中仍有很多人只受过一般教育,基于他们的素质在经过一定培训后就可成为老年人服务业的合格人员,很多人必须作出这种就业选择。当然还有一些人是出于理念而献身于这一社会工作。国家的税收支持是否会造成社区中的福利服务回归到“国家福利”局面?回答是否定的。第一,社区服务经营者是在社区组织的统一管理下,以市场规则运作方式进人这一系统的,要有资质、质量和价格等方面的竞争。国家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将对此作出规定,例如我国已出台了一些非营利性组织的政策,但急需总结实践经验,形成完善的法制化管理体系。第二,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提供养老劳务而不是实物或产品,如前所述,在实现小康社会之后,现在在职的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基本可以满足从市场上购买到基本生活品的需要。第三,税收优惠实质上是国家实现养老金调整机制的特殊形式。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是不可避免的,但国家财政有时对此会力不从心。可以假设国家让企业性质的单位经营养老服务业,让其在合理范围内盈利,国家照章征税。由于企业服务价格较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不足以支付,因此要求政府提高调整养老金水平,即用所征收税额弥补养老金的不足。在此会出现一个不确定性因素,即由从事养老业的企业那里所征收税额能否满足提高养老金的需要。实际情况是社区福利服务在税收优惠支持下大部分利润让与接受服务的老年人,而企业提供养老服务的利润不可能全部转化为税收,并且由此所征之税也不能全部返还给购买企业提供服务的老年人,因为需扣除征税发生的管理成本。综上所述,涉及这样几个量的关系,对社区服务经营者的税收优惠额一举办养老服务的企业利润额一举办养老服务企业应纳税额一对购买企业服务的老年人养老金增加额,很显然,实现上述几个量的相等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只有采用正确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才能有效地经济地解决养老金不确定条件下养老保障的难题。【篇三】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障机制社区养老服务家庭结构变迁“倒按揭”养老模式论文摘要: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面临的共同性话题,就上海而言,未来上海市人口老铃化带来的影响已逐渐凸显,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匾乏,劳动力不足以及社区为老服务发展滞后的矛质已开始成为制约上海市经济发展的瓶颈,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以及寻求可行性办法解决老龄化人口的赡养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据2008 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公布,截至 2008年 12 月 31 日止,全市户籍人口 1391.04 万人。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300.57万人,占总人口的 21.6%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214.50 万人,占总人口的 15.4% ; 7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160.65 万人,占总人口的 11.5%;80 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 53.44 万人,占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 17.8%,占总人口的 3.8%;100 岁及以上老人 836 人,其中男性 175 人,女性 661 人。按照人口学测算标准,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一般定为 60 岁或者 65 岁,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 10%或者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 7%的国家或地区被称为进人老年型社会。上海远远超过这一标准,其分别超过测算比例的 11.6%和 8.4%,上海的老龄人口已经是其总人口的 1/5,上海市城市发展已进人真正的人口老龄化时代。一、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按照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公布的 2008 年最新上海人口生命表测算,未来 10-巧年上海市步人老龄人口的数量会急剧增多,即将进人人口老龄化高峰时代。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与劳动力短缺矛盾、等待领取养老金养老的老年人口与社保基金严重不足矛盾以及外来新增劳动力人口与上海市现行户籍政策等矛盾,都将给政府现行社会政策带来巨大挑战。从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公布的最新人口检测统计数据来看,在上海城市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近年来已表现出了新的特征。1.从老龄人口总数来看,上海市 60 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逐年增高从已有数据来看,近年来上海市老龄人口呈递增趋势,平均每年新增老龄人口数已超过 10 万人。截至 2006 年底,上海市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275.62 万人,占总人口的 20.1 %,比上年增加 9.25 万人,增长 3.5%; 2006 年到 2007 年末,60 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 11.21 万人,增长 4.1%;占总人口比重从 20.1%增至 20.8 % ; 2007 年末到 2008 年末,60 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增加了 13.74 万人,增长 4.8%;占总人口比重从 20.8%增至 21.6%,达到 300.57 万人。据预测,到 2010 年上海老年人口总数将达 312 万人,约占总人口的 23%。这一比例直向世界第一长寿大国日本的老龄化水平看齐。2020 年,上海老年人口数字将攀升至 500 万,而上海老龄化发展的趋势要到 2025-2030 年间才会达到高峰。就其原因而言,从世界范围来看,上海市这一老龄化符合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可以讲,现在 60 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大多出尝于 1949 年前二战结束世界人口出生高峰期所生人口,上海解放前与解放后,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命脉,一直保持着劳动力的充足状态,由于二战结束后短期的和平以及解放后发展大上海而迁入上海市的青壮年人口生育意愿的极高状态,使得当时出生的人口极多,呈现出一个高峰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60 年后的今天正好进人一个人口的老龄化时期。2.从老龄人口年龄结构来看,上海市女性老龄人口多于男性,城市独居女性老人越来越多从上海城市老龄人口年龄结构来看,女性老龄人口多于男性老龄人口,并且呈现出随着年龄的递增,女性老龄人口所占整个城市老龄人口的比重越来越高,高龄女性人口越来越多。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占 46.9%,女性占53.1%;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占 45.3%,女性占 54.7 % ; 7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占 43.6%,女性占 56.4% ; 8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占 38.9%,女性占 61.1%;10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占 20.9%,女性占 79.1%。由此我们可以很显著的看出,由于男女性别人口总数的不对等以及男性实际生命比女性短等现实因素的考虑,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上海市进人老龄化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的现状仍然要维续一段时间,未来上海市的城市独居女性老人数将越来越多。3.从人口抚养系数来看,上海城市老龄人口抚养系数越来越高,总人口抚养系数越来越高人口抚养系数是指人口中处于被供养年龄(一般指 15 岁以下和 64 岁以上)的人口与处于劳动年龄(15-64 岁)人口的比,也被称为年龄抚养系数。如果只计算巧岁以下人口与 15-64 岁人口的比,则该比值称为少儿抚养系数;如果只计算 64 岁以上人口与 15-64 岁人口的比,则该比值称为老年抚养系数。相关数据显示,200( 年人口普查上海市 15-59 岁劳动年龄人口抚养 60 岁及以上人口的老年人口抚养系数为 26.1 % , 2005 年老年抚养系数为 27.2% ,2006 年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到 28.1%,比上年增加 1.0 个百分点,2007 年末,老年抚养系数再次上升到 29.4%,比上年增加 1.3 个百分点,2008 年末,上海市老年抚养系数为 30.8%,比上年又增加了 1.4 个百分点。也就是说 2008 年开始,平均 3.33 个上海劳动适龄人口就要养活 1 个上海老龄人口,加上人口生殖过程中的少儿抚养系数的存在,上海城市总人口抚养系数一直在增加。4.从城市人口未来发展趋势来看,“纯老家庭”日渐增多,高龄人口显著增加由于现代医疗技术的发达以及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上海全市“纯老家庭”越来越多,也即意味着老年人总数在上升,2004 年上海市“纯老家庭”总人数为 70.%万人,时隔 2 年后 2006 年上升到 78.72 万人,2007 增加到 84.37 万人, 2008 年上海市“纯老家庭”人数为 86.38 万人,比 2004 年首次统计增加了 15.42 万,其中 80 岁及以上“纯老家庭”人数达 24.26 万人,比 2004 年首次统计增加 15.06 万人。从已有数据以及上海市人口生命表推测来看,由于家庭养老习惯的变更,未来上海市纯老家庭总数还将有个上升的趋势,同时高龄人口也会进一步增加,这部分“纯老家庭”老人的生活照顾问题也将是研究与解决城市人口老龄化政策必须要考虑的现实性问题。5.从老龄人口地区分布来看,城市不同地域间老龄人口差异显著从上海市老龄人口分布来看,截至 2008 年末根据已有数据,老龄人口最多的依次为浦东新区 40.6 万人、杨浦区 22.9 万人、徐汇区 20.74 万人、普陀区 19.21 万人、阂行区 18.82 万人、虹口区 18.26 万人、宝山区 17.72 万人、崇明县 16.82 万人、闸北区 15.17 万人、南汇区 14.41 万人、黄浦区 13.5 万人、长宁区 13.33 万人、嘉定区 12.3 万人、松江区 10.88 万人、奉贤区 10.59万人、金山区 10.51 万人、青浦区 9.46 万人、静安区 7.72 万人、卢湾区 7.57万人。据2008 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数据,2008年末各区县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该区县总人口比重前三位的依次是静安区、卢湾区和崇明县,分别为 24.9%,24.4%和 24.3%;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前三位的依次是金山区、宝山区和普陀区,与上年比分别增加 1.0,0.9 和 0.9 个百分点。2008 年末各区县 80 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占该区县总人口比重前三位的依次是静安区、卢湾区和黄浦区,分别为 5.5%,5.5%和 5.1%;高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前三位的依次是普陀区、长宁区和杨浦区,与上年比均增加 0.3 个百分点。2008 年末各区县高龄老年人口占该区县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前三位的依次是黄浦区、卢湾区和静安区,分别为22.9%,22.3%和 22.2%;比重增加前三位的依次是长宁区、普陀区和杨浦区,与上年比分别增加 0.7,0.7 和 0.6 个百分点。二、上海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人口老龄化现象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性问题,从上海来看,人口结构中的日益老龄化现象已经给上海城市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1.老年人增多,上海市社会保障体系面临重新调整,财政负担将进一步加重上海市现在户籍人口 1391.04 万,上海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来说已经发展的比较健全,但从上海社会保障体系内部社会保险方面来看,现在上海的社会保险分为:城市社会保险 ;这部分大约缴纳的人数为 450 万人,主要是针对上海市城市在籍人口缴纳的。城镇社会保险;这部分人群主要有 180 万,主要是上海城市郊区大量农转非的失地农村人口。农村社会综合保险;大约为 200万人左右,主要是原来是农村户口的人群缴纳的农村保险,大多集中在区县郊区地域。综合保险;这部分保险主要针对的是在上海市的流动人口而开设缴纳的,大约为 350 万人。医疗保险;自愿参加,即在上海工作的人群都可以成为医疗保险的对象。而现在上海的城市退休领取养老金的人口已经达到了 206.51 万,占老年人口的 68.7%、全市户籍人口的巧% 。根据 2008 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显示,2008 年上海市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领取小城镇社会保险人数为 33.38 万人,领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为 30.96 万人,领取征地养老的人数为 19.21 万人;全市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从上海市最低生活保障及其他养老保障中获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 0.77 万人,获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 5.20 万人,获得城镇高龄无保障老人养老保障金人数为 5.71 万人,农村无保障老年人获得老年农民养老金补贴的人数为 32.52 万人,农村五保老人获保障人数为 0.29 万人。初步测算一下,上海现在单就户籍人口来说,用中城市社会保险 450 万人群缴纳的部分保险金来养这 206.51 万人,差不多就是 2.18 个城市人养 1 个退休老龄人口,仅依靠征收社会保险金的形式返还社会保障已经“失灵”,政府不得不财政补贴兜底补偿社保基金的不足,加上财政在上的投人,上海市目前在社会保障体系财政负担已相当严重,已经出现了社保基金严重穿底的现象,“社保基金严重穿底,仅 2008 年上海市级财政收入为上海社保基金托底 170-180 亿元,占到了市级财政收人的 17%-18%左右,而预计今年还需要增加 60-70 亿才能把社保基金的窟窿补上。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依靠并提高财政支出比例为上海社保基金托底的情况将长期存在,甚至会越来越严重,最根本的理由就是上海的老龄化问题。”(上海市市长韩正,2009 卢由此来看,目前上海社会保险资金不足,社保基金中用于养老、助老、护老医疗费用支出的严重不足,现实社会养老问题的不到位,未来养老金缺口长期存在已是不争事实,社会保障体系在人口老龄化以及政府财政负担不断加重的过程中面临着重新调整的挑战。2.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上海市现有家庭结构模式的变化,年轻人负担将越来越重在目前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人口的老龄化带来的直接一个后果是家庭抚养负担的加大,一方面,国家在老年人养老保障、养老金资金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社区为老服务以及社区其他公共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都使得老年人养老服务再一次回到了家庭养老的层面。而由于医疗技术带来的人口寿命的延长,居家养老模式必然会带来现有家庭结构模式的变化,居于中下层的劳动适龄人口抚养负担未来将越来越重。我们可以很容易想象得出,未来上海市人口抚养系数将越来越高,随着独生子女政策实施 20 多年后政策效应的显现,以及由于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带来的人口寿命延长,未来独生子女 A 和 B 结婚,处于劳动适龄人口的他们将要抚养其下面的小孩 C 以及可能 4-8 个其上面的老人(A和 B 各自的父母以及各自父母的父母 ),由此,上海市未来劳动适龄人口家庭结构将发生变化,家庭总抚养系数也将越来越高,年轻人负担越来越重。3.本地劳动力就业人口减少、外地劳动力的引入,上海市社会政策体系面临重新调整由上海市 15-64 岁人口抚养比 30.8%,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214.50 万人,可以测算出来,15-64 岁之间的劳动适龄人口为 696.43 万人,剔除一部分高学历尚在就学以及失业人口来说,也就是讲目前上海市真正在籍适龄劳动力就业人数不足 650 万人口,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本地适龄劳动力不足将成为上海市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制约因素,目前来看,外来劳动力的流人可能会为此缓解一部分压力,但是外来人口的流人又会要求上海市现行社会政策进行新的一系列调整,例如,外来人口人沪户籍问题、外来人口会保障以及其未来养老服务养老金问题、外来人口子女人学问题、外来人口的社会公共服务问题、外来人口的住房、道路交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等等,都使得未来上海保持经济发展强劲势头,弥补劳动力不足必须要进行解决的政策调整问题。4.城市人口的日益老龄化,未来可能阻滞上海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上海市越来越多的超过总人口 1/5 人口老龄化问题,使得上海市人口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带来就业人数的变化,就业人数变化将会引起链锁反应。而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经济的来临,高端产业在上海的发展,改造和淘汰传统产业都会使一部分人失去工作,而这一时刻恰恰在当家庭收人出现危机时又面临大量家庭养老问题的出现,政府又无力去全部解决社会养老问题。此时的人口日益老龄化将会影响到上海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使得我国目前的社会投资结构、产业结构面临着重新变更的现实,“鉴于目前我国的产业发展都是着眼于近期的人口状况和国内外的需求而建立发展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原有的一些产业将不再需要甚至大量缩减,而原来没有的或者很薄弱的一些产业,却需要大量发展。”因而,在社会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发生变化过程中所带来的转型期的社会问题也必将会表现得进一步明显起来,典型的就是上海市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有可能进一步加大。三、应对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的对策思考从世界范围来看,人口老龄化已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由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如何应对老龄化趋势,尤其是在为老服务方面已是各国都在积极探讨的话题。然而对于上海而言,提前应对人口老龄化,发挥上海目前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发展社区为老服务事业,可能是应对上海目前人口老龄化的一项可行性办法。1.完善现有老龄人口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截至 2008 年底,上海市全市养老机构共计 582 家,其中,政府办 287 家,社会办 295 家,床位数共计 80554 张,平均每千位老人占有床位 26 张;全市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共计 229 家,平均 13125 人享受 1 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服务;社区助老服务社共计 234 个,平均 12844 人享受 1 家社区养老服务社提供服务;老年活动室全市共计 5547 家,平均 542 人使用 1 家老年活动室;全市老年医疗机构( 老年护理院、老年医院) 共计 71 所,平均每所为 42334 位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全市为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开设的家庭病床达 41300 张,平均每 73 人享有 1 张家庭病床数;全市共有老年学术组织、老年协会、老年文艺团队、老年体育团队、老年体协共计 19706 个,平均每 153 位老年人占有 1个社团。因此,从总体上看,目前上海市养老、为老、助老服务体系严重不健全,为老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服务的项目和内容也严重不健全,服务的质量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还难以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因此,从长远来看,要在社区兴办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社区养老,社区助老为老服务,在满足各个层次老年人需要的基础上,发展以社区服务为主体的老年服务体系,建立以社区养老为主,鼓励个人、家庭自助养老,实施社区助老、帮老,国家与社会资助养老等四级养老服务体系。2.完善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养老金保障机制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看出,就上海而言,健全养老金保障机制,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构建和完善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渠道和资金的管理方式,就目前来说,上海急需要尽快拓展和完善现有养老保障金资金的来源渠道,上海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比如为了缓解养老金的压力,西欧各国养老保险体系实施的职业养老保障基金机制很好的解决了一部分资金的来源问题。“所谓职业养老保障基金,又被称为企业补充退休金,一般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缴费费用,在西欧国家,通常该基金是从出资企业中独立出来,由企业的雇主组织和工会协商建立,通过储蓄、政府债券等多种投资渠道,提高基金的收益率,使职业养老保障基金保值增值。近几年,西欧各国更是通过财政激励和与有关合作方达成协议来提高职业养老保障基金,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英国,职业养老基金的覆盖面就极广,达到 75%,资产规模超大,超过 GDP 的 80%。上海也应该从制度方面完善制度设计、加强制度创新、鼓励支持发展企业年金缴纳制度、配套实施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机制,形成国家、企业和个人相结合的多维养老保障体系,健全养老金保障机制。3.延长退休年龄,实施柔性退休制度,延缓老龄化高峰据相关部门测算,五年后上海市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开始依次进人退休年龄,并开始领取养老金,届时老年人中八成以上为独生子女父母。十年后,独生子女父母数量将进人高速发展时期,每年将有 20 万一 30 万独生子女父母进人老年阶段。局时上海将在全国最早面临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家庭成员照料者严重不足将是未来最严峻的问题之一。从独生子女社会承受力来看,独生子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抚养压力,既要负担好几个老人的赡养问题,又要承担子女教育负担还得承担自己的生活成本,独生子女的生存压力空前高涨。另一方面,按照国家现行统一退休标准,上海市男性人口年满 60 岁实施退休,女性人口年满 55 岁实行退休,从家庭结构和人口年龄结构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部进步,还按照旧的退休标准实施退休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有年龄结构和经济发展需要。从社会职业结构来看,60 岁左右的人还能继续在社会中发挥重要推动作用,45-65 岁年龄段的人仍然还可以在社会重要部门岗位发挥作用,因而,上海能否延长退休年龄或者实施柔性退休制度,鼓励并规定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口可以自愿选择是否退休,实施老年人继续再就业,以达到减轻独生子女抚养负担,减缓提前进人老年生活的老年人数增长速度,同时还能够起到活跃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目的。4.借鉴国外养老模式,未来考虑实施“居家养老”“倒按揭”等养老模式养老模式的不断探索创新可能是解决未来上海市老龄人口养老问题的可行性办法之一。针对上海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人口的文化素质,实施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居家养老”、“倒按揭”等养老模式,可能会被未来上海市老龄人口所接受。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居家养老过程中,老年人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在家中养老,也可以利用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的社会服务实施养老。而“倒按揭”养老模式,则是借鉴住房还贷按揭的方式实施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是指未来有住房的老人,在子女不需要其住房或子女没能力赡养或者老人无子女的情况下,经过老人与银行签订协议,银行对其房屋资产估价、评估测算以后,由银行按照协议开始每个月提供给老人规定数额的养老金帮助老人实施养老,一直到老人死亡为止,等到老人死亡以后其房屋由银行收归银行所有,然后银行在进行出售换取现金,银行在“倒按揭”中获取利润,老人从“倒按揭”中获得稳定且足额的养老保障金以安度晚年生活,双方都能从中得到了互惠互利的一种养老保障机制,鼓励发展这种机制能够达到为国家和社会减轻养老负担的目的。【篇四】【摘要】通过对南京市 7 所代表性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实态调查,发现其在内部功能、空间质量、交往空间、室内外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共性问题。就此提出加强设施功能复合性设计、完善适老性设计、创造交往空间、引入生态技术策略、强化室外环境的分区与细部设计等设计改进策略。以期为今后养老设施的建设与规划提供借鉴。【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态调查;设计改进策略1 引言相比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呈现出众多优势:充分体现“老有所居”的内涵;延续了老年人的“家庭”生活方式;满足老年人养老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缘、亲缘社会关系。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需要对自理、介助、介护等不同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需求及其身体衰退和生理、心理状况以及养护方式,进行个性化、人性化设计,切实保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质量。而南京市目前出现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类型是否局限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托老所,空间使用情况如何?现有设施是否能够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要回答上述问题需进行深入的调查,发现共性问题,才能更好地提出设计改进策略。2 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现状调查2.1 案例选择通过对比,笔者选取了南京市几个代表性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3A 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4 个:雨花台区景明佳园爱之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A) 、鼓楼区心贴心老年人服务中心(D)、浦口区银杏树老年人服务中心(F),江宁区成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G) ;城市小型托老所 2 个:景明佳园爱心托老所(B) 、戴家巷金色阳光老年公寓(C);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1 个:金陵新六村社区家庭服务中心(E) 。基本上涵盖南京市几个典型的社区类型:廉价经济社区(A、B)、中低档社区(C)、中档社区( D、E、F)和中高档以上社区(G)。区位分布涵盖城南、城市中心城区、江北、东南等片区。经营模式也各具特色。总体来说,在规模、区位、运营,服务内容上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2.2 案例分析2.2.1 空间功能的复合性设计缺失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在实际运营中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如托老所(B)以生活服务用房为主,只提供全托服务,日托和临时寄养在实际运营中并不存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A、D、 F、G 、E)则出现功能用房配置不均,功能单一、混置的现象。银杏树老年人服务中心将大部分娱乐和保健康复用房改为老人休息室,使室内环境通风采光差、老人居住标准降低。笔者认为,排除场地紧张的因素外,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纯粹的功能分区、无视各功能空间的相互依赖和关联也是设施功能比例严重失调,利用率不高的原因所在。2.2.2 适老性设计匮乏调查显示大部分服务设施适老性设计匮乏。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用房来源大部分由社区提供或住宅底层改造。这些建筑在设计起初并未专门考虑老年人,所以,不利于改造或无法舒适的为老人提供生活、娱乐等服务空间;另外,在实际运营中,政府资助对象主要为老年人,对于机构运营并无过多资金支持,所以,造成机构因自负盈亏而忽视适老性设计的现象。此种现象并不仅仅是机构不重视,我国现行的四个住宅设计规范中只有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是专门针对老年建筑,但并未考虑住宅的长远利益,而住宅通用设计(美)、应对长寿社会的住宅设计指南(日)适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