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概论第一讲大清肇兴.ppt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3419325 上传时间:2019-12-14 格式:PPT 页数:125 大小:5.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史概论第一讲大清肇兴.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清史概论第一讲大清肇兴.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清史概论第一讲大清肇兴.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史概要第一讲大清肇兴,一、课程说明二、满族由来三、辽东崛起四、社会文化,一、课程说明,清朝(1644-1911)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继承着历代封建中央王朝的特点,又是继元朝之后第二个由少数民族贵族所建立的统一王朝。她的统治历经267年,统一和统治广大的地域,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又遭遇了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给我们今天留下巨大的遗产,我们近代以来的很多问题也上溯到清朝时期,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前世今生很有意义。,本门是全校公选课。通过课堂讲授,介绍清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的基本情况。考核要求。作业加考勤。作业一篇。以清代历史为对象,不少于3000汉字。体裁不限。交作业时间:第十五周周五之前。不得抄袭、剽窃。看清代档案写成作业者得高分。出勤:每次随机点名10人次。两次不在课堂,算不及格。期末按照百分制给分。,本讲内容,满族由来努尔哈赤起兵割据八旗制度入关前后定鼎中原满族的文化与社会,二、满族由来,清朝是由满族上层为主建立的中央政权。满族是我国东北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满族的渊源可以上溯先秦的肃慎、两汉的挹娄、南北朝的勿吉、隋唐的靺鞨、辽金元明的女真;而清之先祖在元代属于女真斡朵怜(斡朵里)部,在明代属于建州女真。而元、明时的女真则是辽、金女真的后裔。,满族起源的神话传说。清朝实录载:“满洲,起源于长白山之东北布库里山下一泊,名布勒湖里(即天池)。初,天降三仙女浴于泊,长名恩古伦、次名正古伦、三名佛库仑。浴毕上岸,有神鹊衔一朱果置佛库仑衣上,色甚鲜妍,佛库仑受之不忍释手,遂衔口中。甫著衣,其果入腹中,即感而成孕,告二姊曰:吾觉腹重,不能回升,奈何?二姊曰:吾等曾服丹药,谅无死理。此乃天意,俟尔身轻上升未晚。遂别去。,佛库仑后生一男,生而能言,倏尔长成。母告子:天生汝,实令汝以定乱国。可往彼处,将所生缘由一一解说。乃与一舟,顺水去即其地也。言讫忽不见。其子乘舟顺流而下,至于入居之处登岸折柳条为坐具,似椅形,独踞其上。彼时长白山东南鄂漠辉鄂多里内,有三姓争为雄长,终日互相杀伤。适一个来取水,见其子举止奇异,相貌非常,回至争斗之处告众曰:汝等无争,我于取水处遇一奇男子,非凡人也。想天不虚生此人,盍往观之?,三姓人闻言罢战,同从往观。及见,果非常人,异而诘之,答日:我乃天女佛库伦所生,姓爱新觉罗,名布里雍顺,天降我定汝等之乱。众皆惊异日:此人不可使之徒行。遂相插手为舆,拥捧而回。三姓人息争,共奉布库里雍顺为主,以百里女妻之,其国定号满洲,乃其始祖也。”,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满族是以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两支为主体,并将东北各地分散的女真各部统一而成的民族共同体。满洲作为民族的名称出现较晚。17世纪30年代中,1635年,皇太极下了一道谕令,定族名为满洲,废除了诸申的旧称。,天聪九年乙亥冬十月庚寅,谕曰: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通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其实,诸申(jusen)系从女真(jucen)音变而来。而满洲(Manchu-Manju-Manjei)也是从靺鞨(monsich)经满殊(manju)演变而成。,建州女真在明代初年归顺明朝廷。“建州三卫”。因遭劫掠,明朝曾多次讨伐建州女真。而海西女真与朝廷关系相对密切,受到重视。建州、海西女真,存在部落显贵、部民及奴隶三个阶层或阶级。部民是部落酋长管领下的平民,即女真语所说的“诸申”,李朝实录称为“官下”或“管下百姓”。奴隶,满语阿哈(a-ha)或包衣阿哈(booia-ha)。,三、辽东崛起:努尔哈赤起兵割据,明末的辽东,政治经济都遭遇巨大的冲击。高淮掠夺矿税,违法乱政。援助朝鲜抗击日本侵略。这两事严重削弱了明朝在辽东的实力。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乘势而起。努尔哈赤按音写作努尔哈齐,李朝文献常写为老乙可赤。努尔是光明之义,哈齐即圣后裔。他出身与一个衰落的奴隶主家庭。其父祖都被明军所杀,复仇为他反明的动机。,努尔哈赤借复仇名号统一本部。随明朝多次下敕书羁縻,他仍然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以“遗甲十三副”起兵。至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统一建州八部。然后与明讲和,借明声威,进行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他征东海,灭扈伦三部,拓地数千里。,八旗制度,在满族发展过程中,发展出了极有特色的军政体制。最有代表性的是八旗制度。八旗制度的基础或基层单位是牛录制度。这是渊源于渔猎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行师出猎,依族寨而行”,十人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许错乱,首领为牛录(大箭)额真(主)。努尔哈赤举兵后,改制为官名,以其组织形式实行军事编制。,努尔哈赤在1587年前后创建牛录(niru)制度。内容:地域性集团;进一步打破血缘关系;牛录由自愿结合、带有临时性的生产组织,变成以行政、军事职能编组的,固定性的社会基本单位。牛录额真改由国家任命,居民自由行止,变为生子育女注册,婚嫁由牛录额真干预,男子三年比丁,书于档册。牛录内部分化剧烈,为主为奴。牛录额真职权加重,成为基层政权主宰者;牛录下的塔坦(tatan),变为分工精细的生产、军事组织。牛录组织的机动性更强。,努尔哈赤在牛录制度基础上,最初确定上一层组织是五牛录制(所谓甲喇制,实际是皇太极天聪三年1629年改制)。五牛录制来源于狩猎生产组织(围底、围肩、围端),随着军功集团势力的增长,演变为军事组织。在推行五牛录制的基础上,初期曾推选过十牛录制。,1601年,努尔哈赤厘定牛录制,规定每个牛录三百人。客观上破坏了血缘亲属关系,平摊徭役。终努尔哈赤时代,万历十五年前后始创40牛录,天命建元扩至200牛录,天命六天达231牛录,努尔哈赤晚年约280牛录。,在牛录之上,努尔哈赤逐步建立了更高的军事单位,即旗制。努尔哈赤在组建固山(gusa)制度之前,凡出兵都是五色旗,其后组建固山制初定四色旗,旗纛与旗数不尽一致。青、黄、赤、白、黑,是五牛录制。后来的黄、红、蓝、白四色出于五色旗。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前后,厘定牛录制度的同时,完善了四旗制,后进一步确定为八旗制度。,组建八旗贝勒(beile)制和推汗(han)独尊制度。在努尔哈赤兄弟、父子权力之争中,万历四十三年(1613)正式形成八旗制度,由四旗分解出八旗制,并形成八贝勒。天命八年(1623),八贝勒演变成八和硕贝勒。在此期间,努尔哈赤子侄先后参预执政的十贝勒。国家最高统治者是努尔哈赤汗,全国分属八固山旗主贝勒。,这一改革,将国家体制分成八家(jakunIboo),是吸取本民族围猎生产中将猎取实物的分配制度八分(jakunubu)之制,应用到国家体制方面。八和硕贝勒分治是军功集团统治的一个特点。和硕(hoso),满文之意为隅、角等。凡具有15牛录以上者,列入和硕贝勒,具有明以前的封藩之意。财产上国与家一体,政治上家政即国政,具有原始氏族社会血亲时代的风格。,在八旗制度下,努尔哈赤万历二十九年实际兵力约2万人,三十六年达3万人。天命元年(1616),6万人。天命六年(1621)进入辽沈地区达9-10万人。八旗制度促进了满族共同体的发展,加速了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大融合。“每旗析三部,以从龙部落及傍小国归顺者子孙臣民为满洲,诸漠北引弓之民景化内徙者别为蒙古,而以辽人故明指挥子孙及他中、朝将众来降,所掠,得为汉军。”,八旗兵的军训和军法。八旗兵实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是提高战斗力的有力保障。“水练”“火练”。为挺高战斗力,无论战时还是平时,军训、阅兵、出征、作战等方面,都制定有法律性质的规则。八旗军严酷的军纪闻名中外。八旗兵的较好武器为制作精良的剑和轻捷坚固的甲胄,特别在质地上,较明军为优。,建立金国。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建元天命,称汗,国号为金。这是努尔哈赤及其军功集团发展的历史重大转折点,标志一个新兴政权的诞生。这时南抵鸭绿江界邻李朝,北达开原至蒙古东部,东北达松花江乌苏里江即东海更远的地区,东至图们江,将明代奴儿干都司大部分地区占据。,赫图阿拉城分内、外两城,方圆十里,内城建于1603年(明万历三十一年),外城建于1605年(万历三十三年)。内城方圆一点五公里,设东、东南、北、南四门。城内地势是南高北低,四周是土石筑的城垣。这里不仅建有尊号台,即努尔哈赤登基称汗汗宫大衙门。赫图阿拉为满语“hetuala”的对音,“hetu”意为“横”,“ala”意为“岗”,“赫图阿拉”的意思即为“横岗”,即平顶小山岗。,努尔哈赤有取明而代之的雄心。天命三年(1619)四月,公开对抗明朝,发布了“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在檄文中具体列出七项,叫做“七宗恼恨”。,努尔哈赤对明用兵方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明朝辽东总兵力,额定8万,有实战能力的精兵只占1/10,自成化年间开始,推行“堡守”的防守规则。对于金,全局强而局部弱。努尔哈赤一城一城夺地,掠取人、畜、财物,因敌自裕,暂不守城,待占据多城之后,步步向前推进。萨尔浒之战,明军失败,四路共阵亡文武将吏310员,军士45870余人,损失战马、驼等48600匹,战车千辆,火器13015具。此后明军只有守势。,此后开原、铁岭、沈阳(1621年)等相继陷落,明虽启用熊廷弼,一度使情况好转,但因明朝廷党争而去职,最终局面无法收拾。其间,亦有川浙兵在浑河战役中拼死血战,但于事无补,辽阳(1621)陷落。使得明朝在辽东的统治地位无法挽回。沈阳、辽阳陷落后,共计损失将官132员,加上萨尔浒损失310员,总计442元,明军“将材竭矣”。金迁都辽阳。,奉行双轨制。进入辽沈后,努尔哈赤开始实行官制方面的双轨制,即八旗制与汉官等级制。同时在收取赋税时也采取双轨制。货币也采用双轨制。“天命通宝”与明银为币制通用。思想的融合。中原的信仰得到采纳。努尔哈赤曾向明政府请土地神、观音神两位。,宁远之战,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病逝。,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亦作皇太子、洪太极、黄台吉),满洲爱新觉罗氏。1626年,继位后金可汗,改年号为天聪,史称“天聪汗”。1636年,皇太极于盛京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皇太极的施政方针。对努尔哈赤晚年排斥汉化的举措进行更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提倡汉化。缓和了民族关系,巩固了统治,稳定了秩序。“至于满汉之人,均属一体。凡审拟罪犯,差徭公务,毋致异同。”“法尧之法,效文之道”。“将金、汉之法,择其两便,去其烦苛,拟一定律,无分贵贱亲疏,一体奉行。”,为了加强君主权力,限制女真贵族,完善国家机器,也必须重用汉官。努尔哈赤临终前,没有确立汗位继承人,而是决定让八位旗主推选新汗,同时决定八王共理国政,这样一来,新汗便不具有独尊的权威。皇太极即位后,只能与其他三大贝勒并列而坐,共执国政。限制女真贵族,实现君主集权,势所必然。汉族官员坚决主张君主专制。,善待、重用明降将官。洪承畴、范文程。,巴克什的出现。巴克什(满文baksi)又写作榜式,原为一种尊称,译成汉语为“儒”,“先生”、“大儒”、“读书人”,或谓是汉语博士之音译。努尔哈赤时,曾将巴克什作为一种称号,封赠给文职官员。巴克什还作为一种职务。获此称号的女真文官职责,是缮写文书、翻译信件,记注国史以及办理一些外交事务。,最早获巴克什称号的是达海(1595-1632)觉尔察氏。曾奉命翻译明会典及素书、三略。天聪五年,赐号巴克什,参与议定朝贺礼仪。天聪六年,三月,详定国书字体,创制新满文。继续翻译通鉴、六韬、孟子、三国志、大乘经,未竣而卒。他为皇太极的文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他的有库尔缠、希褔、硕色等,都是后金政权中积极推进封建化、汉化的力量。,书房秀才。书房,满文为bitheiboo(笔帖赫包),本指努尔哈赤天命时期及皇太极天聪初期,参谋、文秘人员办事的处所。书房秀才,泛指在书房中任职的汉族文人,这些人大都有秀才的功名。本来书房中汉人很少,多为女真人。皇太极继位后,书房中汉人任职者才逐渐多了起来。最初,这些书房秀才主要是负责起草文书等事务性工作,后来建言者日多,才干出众者被重用,有的被充实到六部、两院。,尽管书房秀才地位低下,没有实权,但是,能接触机要,有方便条件向汗建言,发挥作用的机会多,被提拔重用的可能性大。因此,在后金的官吏队伍中,很快成为一群令人注目的特殊人物。他们当中的佼佼者,成了皇太极智囊团的骨干。天聪年间重要的书房秀才有沈文奎、马国柱、李栖凤、罗绣锦,后金秀才蒋赫德、卞三元等。,设置文馆。文馆与书房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书房是文馆的前身,但文馆不同于书房。书房不具备国家机构的性质与地位,而文馆最初也不是国家的一级政权机构,但它较书房已进了一步,职务区分更加细:翻译汉文书籍,记注国史,出纳章奏,传宣诏令,办理外交文书,撰写敕书等,而更突出的,则是回答皇太极的垂询,参谋政事机要,担负起智囊的职任。,天聪六年(1632年)正月初八日,笔帖赫包更名为笔帖赫衙门,文馆与书房更加有了质的不同。笔帖赫衙门,成为名实相符的政权机构。而文馆,就是笔帖赫衙门的汉译。文馆的首领,最受皇太极信用的是宁完我、高鸿中、鮑承先、范文程等。,天聪十年(1636)正月,皇太极对文馆进行了调整,将文馆下属的两个部门,升格为衙门,出现了文馆(笔帖赫衙门)与记载事例的笔帖赫衙门、章羁縻的笔帖赫衙门并立的局面。不久,三月正式宣布将文馆一分为三,一名内国史院,一名内秘书院,一名内弘文院。内三院的职官,比照六部设置。最高长官为承政,并授以大学士衔;下设理事官、副理事官、下辖举人秀才多名。,内三院职官虽比照六部设置,但也有不同之处:六部均由贝勒总理统摄,而内三院却无贝勒过问,直接向皇帝负责,内三院大学士为二品,六部尚书为一品。内三院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机构,有其专门执掌,而其备咨询、启沃君心这一重任远非六部、都察、理藩二院所能比。内三院的汉官,不仅是皇太极的智囊团核心,而且是清入关之后中央及省级政权的骨干。,保存满洲旧俗。强调使用满语、满文。强调保持满族的服饰。强调练习骑射。发展经济:重新编庄。改变满汉同居一屯,将农户降为农奴的做法。汉民由汉官管辖。鼓励垦荒。下令严禁屠宰大牲畜。,改革政体。强化君主专权,“南面独坐”,结束了三大贝勒与皇太极共理国政的局面。更定官制。努尔哈赤时期,后金的国家机构很简单,军政不分,以旗统兵,以旗治人,以旗代政。皇太极即位后,在八旗制基础上,军政分开。在中央先后设立六部、两院、一馆。六部是最高行政机关,都察院是监察机构,理藩院是处理蒙古及其他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文馆是咨询、机要部门。,调整八旗兵制。皇太极将具有御用性质的两黄旗的人丁财富分给了努尔哈赤的游子,使得诸子均有了旗分。同时也正式领有了两黄旗,但仅仅是纛,即将自己所领有的两白旗与两黄旗易换。经过调整之后,除皇太极本人,已经没有第二人领有两旗。皇太极也对八旗的兵种进行了调整。骑兵、步兵独立成为兵种。汉军专掌火器。至此,骑兵、步兵、护军、前锋、炮兵成为八旗五大兵种,直到清末。,编蒙古八旗。皇太极为加强对蒙古诸部的管辖,除统一政令外,将后金的八旗制度,推行到蒙古诸部。编汉军八旗。天聪八年,上谕改旧汉兵为汉军,满文为ujencooha,重兵,即炮兵。崇德二年(1637)分汉军为二旗。崇德四年六月,再分汉军为四旗。四旗汉军仍分隶满洲八旗之下,保有自己的旗帜。崇德七年六月,将四旗汉军编为八旗。旗纛与满洲八旗同,具有了同等地位。,调整对明的方略。求和,但是均告夭折。征伐朝鲜。至崇德二年,朝鲜与明朝的关系被彻底割断,成了清的藩属。进军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征服各部落。联络蒙古。在政治上,令蒙古遵循后金的制度。皇太极指定了针对性极强的“蒙古法令”,“悉遵我朝制度”。对蒙古各部头目封爵,对百姓编旗、编户。,与科尔沁部联姻。征伐察哈尔部。经过八年,四次征讨,吞并了察哈尔部,彻底消除了攻明的后顾之忧。进军辽西。历时两年的松、锦大决战,明朝十三万大军被歼灭,残余部队退守宁远。松山、锦州、杏山、塔山四个重镇为清所占。明的宁锦防线不复存在。,皇太极突然身故。福临即位。多尔衮摄政。福临的优势:一、母亲是永福宫庄妃(大妃),地位崇要。其他的都是侧妃、庶妃。二、庄妃是多尔衮的妻姊,亲上加亲。三,科尔沁蒙古的背景。多尔衮处理三案。一、阿达礼、硕托扰政乱国案。二、投匿名帖案。三、肃亲王豪格悖乱案。集权中央。罢诸王、贝勒等办理部院事务。,清军入关。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大顺军打进北京,崇祯帝自杀。多尔衮正筹划征明,他接受范文程的建议,决策进军中原。利用吴三桂,在山海关打败大顺军,然后进占北京。多尔衮稳定了北京局势。三道谕令。一禁止告诘。二继续实施招抚政策,扩大占领地方。三保留明中央机构,对旧官员一律录用。从四月九日沈阳誓师出发,到六月二十三日,七十三天清军便控制了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同年六月十一日,多尔衮与诸王、贝勒、贝子、公及诸大臣,共同议定,迁都燕京。九月十九日,顺治帝福临历时三十六天、行程千余里,到达北京。十月一日,顺治帝福临在亲王以及文武官员的陪同下,亲诣南郊,祭告天地,即皇帝位。同日,颁行顺治二年时宪书。清朝对全中国的统治开始实现。,全国统一局面的初步形成军事进攻。西征,击败李自成大顺军。清顺治二年(1646)多铎占领西安,阿济格追击李自成。南征。击破南明弘光政权。马士英等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监国。弘光政权腐朽堕落,党争不断。无力回天。,剃发令。江南的反剃发斗争。江阴、嘉定进军四川。圈地、投充与逃人法。顺治元年、二年和四年,三次上谕。南到山东德州、东至山海关的抚宁,西近山西鸡鸣驿。三次圈地估计在十五亿亩到二十二亿亩之间。投充是强迫当奴。,四、满族的社会与文化,满文。女真族的文字自明代中期已经失传,女真人主要采用蒙古文字来表达往来文书及记事,语言与文字脱节。1599年,努尔哈赤力主创制满文,女真社会文化由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天聪六年(1632),皇太极下令完善满文,满文由此成为一种成熟的民族文字,并被运用了数百年之久。满文对满族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努尔哈赤决定创制本民族的文字,并命额尔德尼和噶盖创制。额尔德尼等所创制的满文,是在蒙古文字基础上创制的,其字母基本上仿照蒙古文字母而成,没有圈点,称为“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在“老满文”使用33年后,即1632年(后金天聪六年)初,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颁令,由达海承担完成了改进“老满文”的任务。据国朝耆献类征达海传记载:皇太极“谕达海曰:国书十二字头,向无圈点,上下字雷同无别,幼学习之,遇书中寻常语言,视其文义,犹易通晓。若人名、地名,必致错误。尔可酌加圈点,以分析之,则意义明晓,于学字更有裨益矣。达海遵旨,寻译,酌加圈点。又以国书与汉字对音未全者,于十二字头正字外,添加外字。犹有不能尽协者,则以两字连写切成,其切音较汉字更为精当。”,达海对“老满文”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在一些“老满文”字母旁边的添加圈点,使原先雷同的字母得以区别,做到一字一音;二是创制特定字母,以便于准确地拼写外来借词;三是创制满文字母的连写切音形式,解决了音译人名、官名、地名和物名等词汇时容易出现差错的问题;四是规范字体,统一书写形式,消除了过去一字多体的混乱现象。经达海改进的满文称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满文,一般是指“新满文”。,右侧为新老满文字母对照表,满语有34个字母,其中有6个元音,18个满语固有的辅音,另有10个专为拼写汉语用的辅音。传统的满语十二字头,实际就是满文的字母。比现在按照元音和辅音区分的办法,更加直观,学习起来也相对便利。,满族文化对北京的影响。八旗驻防。清军进关后,清政府为了巩固政权,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控制与镇压,抵御外来侵略和扩大国土,在全国各地驻防部队。而满洲八旗的主力则按旗驻扎在北京城内外,人们称之为“禁旅八旗”。,满洲八旗在前后排列是有一定顺序的。以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为下五旗,并按方向定该旗的位置。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封称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封称右翼。,北京城由内城与外城两部分组成,清军入关后,实行满人居内城,汉人居外城的政令。这项政令在全国各地驻防旗营处同样实施,如西安、福州、广州、绥远、荆州等地,上述地方现仍存在遗址或较多的文字记载。清政府之实行这一政令,其目的是防止汉化满人习俗和各省文人聚众作乱,同时保证满洲八旗兵艰苦练骑射、勇猛善战的尚武习俗。,北京内城是个正方形,按方位颜色在京城内布防的是:北方为镶黄、正黄二旗,驻防安定门、德胜门。东方为正白、镶白二旗,驻防东直门、朝阳门内,西方为正红、镶红二旗,驻防西直门、阜成门内,南方为正蓝、镶蓝二旗,驻防在崇文门,宣武门内。,由于北京内城由八旗分区居住多年,北京话受满语的影响很大。北京话里有许多来自满语的词。有些词,在北京人口语中已经说得习以为常了,它们本是满语词,但是过去并未被人们认为它们是满语词。这类词很多,有的进入北京话中仍以原词原意使用,有的采取原词的部分音节或加以改制;其词义大体仍保原义,有些词义则得到引申。试举数例如下:,(1)满语词ten,义为很、甚、极、非常,副词。新华字典“挺”字有个释义为“很”。不但北京话谓“很”为“挺”,东北、西北、华北都有“挺”,这个挺就来源于满语的ten。至于n发ng音,因建州女真语的n,除盛京南满方言发n外,其他诸方言中大多发ng音。北京满语方言就将建州音的n发ng音。因此,ten发teng音,由此而转成北京话的“挺”。,(2)满语词sacima,是一种野果加糖支制成的点心,称为“狗奶子糖缠”。后来北京的糕点铺子参考其做法,制成一种点心,称为“萨琪玛”。(3)满语词cahu,义为泼妇。北京话谓“不礼貌”、“无修养”、“不文明”、“大呼小叫”为zhahu(zha阴平,重读,hu轻声)。,(4)满语词suwai,释义为“身材细高”,有“秀气”、“亭亭玉立”的意思。新华字典中的“率”字的释义为“漂亮”“俏皮”,例句:这字写得真率。这与满语词原意完全吻合。(5)满语词teodembi、teodengjembi,意思是挪来挪去、调换。北京话谓倒来倒去,挪来挪去为daoteng(dao阳平,重读;teng轻声)。,满语词kuwariyang,义为“美丽”“漂亮”。这是纯口语词,清代满语词典不收,但当年满语口语常用。北京话谓“美丽”、“漂亮”为“牌儿亮”。“你看那位谷梁是谁?牌儿亮啊!”这个词现在仍在北京话里频频使用,它即来源于满语Kuwariyang,只是将kuwar传音为“牌儿”而已。满语词cangkai,义为只管、任意、随便、不限。北京话谓随意、任意为changkai。,此类甚多。如满语词gen,义为脖颈。北京话谓颈项为脖geng子。满语词genggegangga,意为穷伶仃,北京话贫困至极穷为穷得dingrdangr。满语词encugese,义为“特殊”,“另一个样子”。北京话谓特殊为gese。那个人脾气gese,没法儿打交道。满语词gejihensembi,搔腋下。北京话胳肢,北京满语的发展。从雍正八年的满语学习用书清文启蒙到乾隆时期红楼梦再到道咸同时期儿女英雄传,再到现代北京话,这当中有完整的一条线索贯穿,其血统关系明显,传承脉络昭然可见。从现代北京话来说,道咸同时期的内城旗人话(儿女英雄传为代表)比作其父母,红楼梦的语言是其祖父母,清文启蒙是曾祖父母。,举例说明:清文启蒙:“凡读满洲书的人,必定字字都该明白知道,些须怠慢使不得。这个书上若记的不明白,别的书上碰见了,可就不能的确知道。岂但这样说,凡人有粟粒之技,尚且说于己有益,倘若不存心也使得么?”颇有红楼梦的味道,但比红生涩。满语语法痕迹明显。“使不得”在现代北京话里是“不可以”,清文启蒙:“甲:我还想着要往兄长的根前领教去,果然不往你家行走的么,只是走长了,教阿哥厌烦的日子有啊!乙:岂有此理。我只恐怕兄长你不肯来罢咧。既是肯来,我还喜之不尽,厌烦的规矩有么?”这样的句式在红楼梦中也是连篇累牍。“根前”直译满语的jakade,意思指地点、时间、情况。“有啊”“有么”,皆满语语法,汉语谓语在前,满语谓语在后。,清文启蒙:“这样的尽心,我不感念的理有么?”清文启蒙:“甲:不拘什么书你都能讲得来么?乙:能的去处也有,不能的去处也有。”清文启蒙:“赵师傅现在什么上头”清文启蒙:“书上头如何?”红中常见。,雍正中期到乾隆时代,北京话里的满语式残余逐渐消失,只存痕迹。红楼梦就是雍乾嘉时期北京话的代表。味外味,“清初的旗人初受汉化,不文不白,半通非通,不合乎正统文学家的口味。读多了渐渐不以为奇怪,才能领略一些味外味。”(周汝昌:红楼梦新证)这个味来自幽燕语和满语式汉语。,红楼梦第三回:“不过多认几个字罢了。”满语dabala,义为“不过而已”、“只是”、“仅仅”。红楼梦第三回:“将来只怕比这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满语式汉语。红楼梦第六回:“哪个周大娘?不知那一个行当儿上的?”红楼梦第七回:“他的女儿说:妈,一向身上好?”,红楼梦第十四回“巴不得今日就念才好。”巴不得来自满语bahacituttu,意思是“就盼着”“但愿得”红楼梦第二十回:“打哪里来?宝玉便说:打宝姐姐那里来。”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红楼梦第三十五回:“袭人见把莺儿不理,恐莺儿没好意思的”,清代北京话进入道咸同时期,就是现代北京话了。此时期的北京话可用儿女英雄传的语言为代表,这就是“旗人话”。北京旗人久居内城,已经在儿时就学习汉语,满语是自学龄入学才靠读书学习的。因为是北京旗人的北京话,所以称为旗人话。这一时期的北京话较红楼梦的语言通顺了,现在读者感觉更合乎习惯了,同时红楼梦语言的味外味也几乎消失了。,儿化音。北京话的儿化,不是旗人自关外带来的,它不是受满语音韵的影响而形成的。中州音里就有“儿”。清初满人说汉语“儿”是经过“大舌头”阶段的。以边音“l”对应汉语的“r”。到雍乾嘉时期,关内满人日益掌握汉语,北京话充分发展日臻成熟,儿化音逐渐增多。红楼梦中有不少带儿的词,单音节的“儿”仍旧较多。“空儿”“取笑儿”“拌嘴儿”等等,满族信仰的宗教有萨满教、佛教、喇嘛教。其中萨满教最具代表性。萨满教是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满族崇拜的神灵很多,大致可分为自然神祗,动植物神祗,英雄祖先神祗。自然神祗有日、月、星辰、雷、雨、山、河等,以火神为首神。火神是一位舍己救人的品质崇高的女神,因而满族的火祭十分壮观。动植物神祗中动物神(俗称野神)有虎、狼、水獭、蛇、鹰、喜鹊、乌鸦等,以鹰神为首神。,鹰神与萨满有着某种渊源关系,据神谕中载,女萨满是由鹰魂化成。满族萨满教的灵禽崇拜很突出,其他神兽则多为氏族部落守护神。植物神灵常见的有柳、柞、榆、桦等,以柳崇拜最为重要,它和女性崇拜紧密相连,神话中柳生育了万物。英雄祖先神祗崇拜的是有丰功伟绩或重大创造的英雄和祖先,如套掉七个太阳的三音贝子,凿山开湖的恩图色阿,教人射箭的兵肯色夫,等等。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女神,她们可谓古代满族萨满教神灵的中心。,萨满在三朝北盟会编中为“珊蛮”,满语为“乌达元”。女真语中意为“天使”、“天仆”。最初是由女人担任,说明萨满教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后来渐多由男人充当。萨满分为“大萨满”即“跳神萨满”和“二萨满”即“家萨满”。他们常见的服饰有神帽、神裙、七星褂、铜镜等。萨满的法器有腰铃、抓鼓、抬鼓、铜镜、铜铃、神刀、滴达枪、马叉、花棍、蛮特、卡拉器、箭等,都有象征意义。萨满神谕也叫神本或“特赫本子”,它是萨满教的“圣经”。萨满参与各种重要典礼和祭祀活动,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萨满教很早便对女真人产生影响。清代满族对萨满教的信仰可分为宫廷和民间两种。比较完整的萨满祭祀可分为祭家神和放大神。家神多指天神、农神等;放大神多指本姓已故的萨满神,俗称“太爷”。宫廷祭祀内有家祭(包括磕头祭和猪祭)、日祭(分朝、夕祭)、背灯祭、月祭、四季献神祭、元旦祭、出征凯旋告祭、日祭、杆祭等;民间祭祀有春、夏、秋、冬四时祭,清明、七月中、岁暮的暮祭。春、夏和暮祭为小祭,秋、冬为大祭。,清以前,萨满祭祀基本上都有这些内容。后来放大神逐渐停止,只祭家神。原有的许多仪式都没有了,如不戴神帽,摹拟动物神、英雄神的精彩舞蹈也没有了,某些野神已无专门的祭礼,俗称“扣了大箱”或“扣香”。但一些“没扣香”的姓氏如尼玛察氏、奚赫特里氏、库雅拉氏等仍保留了原来的大神。现在,在松花江上游满族聚居地仍能看到别具风格的野祭。由于已没有本姓民族萨满,近代满族人家只能向“窝辙库”叩头致礼,祭祀时不能动响器,俗称“嗑哑巴头”。关内的满族多向西炕上的祖宗板或西墙上的祖宗袋叩拜。,满族的哲学思想大致可分为平民的哲学思想和统治阶级的哲学思想两个方面。平民的哲学思想反映了满族共同的心愿。泛神论是满族最基本的哲学认识与思想。满族相信万物有灵,这在他们普遍信奉的萨满教思想体系中充分表现出来。萨满教崇拜多神,这是相信万物有灵的必然结果。泛神论思想后来发展认同为三界说,即天上、人间、地下。泛神论观点是满族信仰多元性的原因,使满族对一切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与泛神论紧密相联的是天命论和宿命论。满族在认为神灵无所不在,其威力无所不施的同时,认为诸神中天是至高无上的。自然界的一切变化、人世间的一切祸福都是天意,人应奉天行事。满族这种普遍存在的天命观被上层统治者充分利用,宣扬天命、天意,大造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佑天助的舆论,由此产生民族优越感,武装和调动了全民族的积极性,为满族的兴起、发展、夺取和巩固政权服务。,满洲祭祀旧俗,清史稿礼志四:“清初起自辽沈,有设杆祭天礼,又于静室总祀社稷诸神祗,名曰堂子。”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首清高宗乾隆上谕:“我满洲禀性笃敬,立念肫诚,恭祀天、神与神阙庶满洲享祀遗风永远遵行弗坠。”满洲旧俗与汉族礼乐文明的融合,形成了清代宫廷礼仪的重要特点。,努尔哈赤时期,祭天、祭堂子是非常重要的祭祀典礼,凡出征、凯旋、誓盟、节庆均要行祭天或祭堂子大礼。天命四年(1619)三月,因破明兵,刑八牛祭纛告天。天命七年正月初一,为庆祝除夕,汗率八旗诸贝勒大臣等,出城叩谒堂庙。天命八年五月初六日,因克敌,乃竖旗八杆。吹螺,拜天毕,升帐。据朝鲜官员申忠一的记载,费阿拉时期神与天分别祭祀,内城木栅设客厅以祭神,外城筑“祭天祠堂”以祭天。这种神、天分祭的祭祀模式,后世相沿不替。,天聪时期的祭祀习俗与天命时期相似。天命、天聪时期的祭祀活动,遵循了满洲民间的祭祀方式,以满蒙文化的天、神崇拜为核心文化基调,保存了较为原生的满蒙民族风格,并没有有意识地模仿汉族礼仪制作,未掺杂汉族儒家礼仪成分。这种情况到崇德年间发生了变化,上层统治者有意识地吸纳汉族儒家礼仪,但仍然保留了满族旧俗。,崇德元年(1636年)六月十八日,皇太极下谕,定祭堂子、神位典礼。汗谕曰:前以国小,未谙典礼,祭堂子神位,并不斋戒,不限次数,率行往祭。今蒙天眷,帝业克成,故仿古大典,始行祭天。复思天者,上帝也。祭天祭神,倘不斋戒,不限次数率行往祭,实属不宜。嗣后,每月固山贝子以上各家,各出一人斋戒一日,于次早初一日,遣彼诣堂子神位前,供献饼酒,悬挂纸钱。春秋举杆致祭时,固山贝子、固山福晋以上者往祭,祭前亦须斋戒。除此外其妄行祭祀之举,永行禁止。著礼部传谕周知。,至于祭祀的程序,据满文老档记载:崇德元年(1636)五月,“三十日卯刻,圣汗出抚近门,列大驾卤簿,吹喇叭、唢呐、海螺,诣堂子,行三跪九叩头礼。于是,至堂子外,以出征所携护军八纛列于前,鸣瓷海螺及喇嘛号桶,拜天,行三跪九叩头礼遂鸣炮三,大军启程。”,一方面,崇德年间堂子祭祀的卤簿大乐演奏的乐曲仍以满洲原生乐曲为主,融合部分蒙古族音乐元素。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依然以受蒙古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满洲原生崇拜为主体。另一方,汉文化影响在加深。堂子祭祀开始仿效汉家天子祭祀大典制定礼仪。堂子祭祀被严格限制等级。满人习俗本是家家都可祭祀堂子,不为统治者专用,而且祭祀不限次数。崇德年间的谕令结束了除爱新觉罗氏之外的异姓满洲官民可以拥有本族堂子的历史,确定了堂子国祭的地位。,崇德堂子祭祀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祭祀程序:1,列“大驾卤簿”至堂子,吹喇叭、唢呐、海螺等乐器;2,诣堂子,行三跪九叩头礼;3,至堂子外,竖八纛,鸣瓷海螺及喇嘛号筒灯,拜天,行三跪九叩头礼或一跪三叩头礼。,满洲原生祭祀文化作为满洲文化的一种象征,具有不可替代的政治文化意义。满洲统治者在入关后不久,即着手建立全面的祭神祭天礼制,典礼仪式,祭祀场所、管理机构等都在顺治初年得到制定。堂子作为满洲祭祀文化的典型象征,首当完善。顺治元年九月己亥,见堂子于玉河桥东,享殿三间,有围廊,阔五丈三尺五寸,深三丈三尺,檐柱高一丈二尺六寸。,顺治二年,制元旦堂子祭礼,规定每年元旦“如皇上亲诣行礼,亲王以下、贝勒以上,及外藩来朝亲王以下、贝勒以上,俱赴太和门齐集。卤簿大驾乐器陈设如常仪。上出宫,王等在午门内金水桥,分翼排跪,候驾过随行”同年又定春秋杆祭:“每年三月初一日,九月初一日,俱立竿,皇上亲行致祭。是日卤簿大驾全设上于正殿及圆殿神前,行一跪三叩头礼”元旦祭祀堂子、春秋立杆致祭的满洲旧俗得到保留。,从顺治元年至十八年,顺治帝对满汉祭祀的前后态度发生巨大转变。就祭祀本身而言,顺治十三年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满洲祭祀虽然受到一定冲击,但依然得以运作,与汉族祭典并存。顺治帝在前十三年中,亲自参加了7次满洲祭祀,诣堂子行礼、拜神等礼仪与关外无二。而十三年之后,顺治的祭祀重心转向汉儒奠仪,孟春享太庙,一律亲往祭典。满洲祭祀尤其是堂子祭天一再遭到禁令,顺治十三年十二月,上谕“即行拜神,何必诣堂子,以后著永行停止。”颇受冷遇。,坤宁宫吃肉。农历二月初一又叫“吃肉节”。古代满族人没有历法,自古与中原王朝一致,因此许多节日与中原一样,但由于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又形成自己的特色。翁同龢日记等清人日记中常有坤宁宫吃肉的记载。金易、沈义羚所著宫女谈往录中也有对吃肉节的记载。,坤宁宫坐北面南,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十二年改建后,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清朝皇室每年都要举行大大小小的祭祀。这也是皇帝皇后的重要职责之一。在这些祭祀中,有一些是要皇后进行的,而且地点就在坤宁宫中。满族是一个极其敬重神明的民族,因此祭祀、祭神对于满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另外,满族的居住设计有着不同于汉族的特色,根据满族传统风俗,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由于满族人以西为上,故西墙供神或祖宗牌位。西炕一般不住人,南北炕以南炕为大,长辈住南炕,晚辈住北炕。,由于以上的原因,在顺治十二年,清朝对坤宁宫进行了改建,除东西两头的两间通道外,按满族的习俗把坤宁宫西端四间改造为祭神的场所。从东数第三间开门,并改成两扇对开的门。进门对面设大锅三口,为祭神煮肉用。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每逢大的庆典和元旦,皇后还要在这里举行庆贺礼。每逢大的庆典和元旦,皇后还要在这里举行庆贺礼。,这一天主角是皇后,她要率各王府的福晋去祭堂子,负责在坤宁宫中主持向灶王祭礼献牲的仪式。与汉族不同的是,满族人来自东北白山黑水地区,那里的春季物候到农历二月才出现,所以把二月初一的中和节作为春天的开端,俗称“吃肉节”。另外汉族人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而满族人不但女人可以参加家里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活动,在吃肉节的祭礼担当中馈,所谓“家有万事,主持一人”,所以无论是在皇宫中的皇后还是家庭主妇,均认为这是她们的天职。,皇宫献牲活动在坤宁宫举行,庄严的皇宫这天要在这里设屠宰场。宫内把一个长方形的大木案子摆在正殿的西侧,上面包着铁皮。案子后有两个深坑,坑里置半人高灶台两个,上面安放两个大铁锅,里面可装整只肥猪。案子两旁有两个大木案子专供给猪刮毛、割肉时用。生猪宰杀后除猪头上留着一小撮猪毛被红绳系好之外,其余全部退光,下锅煮好,然后由司俎官引着,由杂役抬到神杆前的灶台上。这个仪式在进关前的沈阳皇宫中更加重视,一般八旗兵丁也非常重视。,朝祭的布置:故宫博物院从前有一个时期所陈列的坤宁宫祭神状况有个总的缺点,就是既非白天的状况,又不是祭时的状况,现在的布置是根据乾隆十二年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二坤宁宫常祭仪注、坤宁宫常祭祝辞、卷五祭神祭天器用数目、卷六祭神祭天器用形式图的记载,对原藏坤宁宫的物品和原祭神库物品加以研究核对,有些物品已残缺不堪无法修复,例如“镶红片金黄云缎神幔”则保存原件,用复制品陈列。,还有一些陈设,如:省猪(既杀猪)包锡红漆大桌,按制度应为两件(因为每次同时杀两只猪),但藏品只发现一张,原因是辛亥革命以后,每次改用一只猪,所以多年来只剩下一张包锡红漆大桌了。朝祭神位所供的,据满洲祭礼载,为释迦牟尼(在髹金小亭内)、菩萨像、关帝像(画像轴挂神幔上),现在仅存关帝像一轴。,据满洲祭礼载,“礼毕司香太监撤菩萨像,位关帝像于正中”,这时才开始杀猪。现在陈列的状况是炕前有两高桌,摆着盛猪的银里木槽盆,从供品前后次序说明猪肉摆上来之后,菩萨像当然是已经撤收了,所以现在朝祭神位的陈列中,只在神幔正中挂关帝像,和炕前的银里木槽是一致的。,夕祭所供的神根据满洲祭礼卷二夕祭仪的记载:“穆里罕神,自西按序供奉架上,画像神安奉于神幔正中,设蒙古神于左,皆于北炕南向。”从卷六“器皿形式图”供奉古神连靠黑漆座的图式和各种文件上都记载着蒙古神列于最末,可以断定原存北炕的连靠黑漆座上的两个绸制偶像就是蒙古神。,清史稿礼志第四解释坤宁宫夕祭祝辞中“喀屯诺延为蒙古神”,所以这两件偶像现在就定名为喀屯诺延。在供夕祭神位绘花黑漆抽屉桌中原有画像一轴,当即是画像神。内容为七个盛装女子端坐椅上,上有飞鹊二只,下有清代服装的供养人二人。夕祭祝辞中有“纳丹岱珲”,清史稿礼志和国朝宫史解释纳丹岱珲为七星之祀,这个画像神是七个女子,可能就是纳丹岱珲。至于穆里罕神,估计原来可能是牌位而不是画像,在藏品中尚未发现此项物品。,煮肉蒸糕锅灶部分的布置:这一部分在正间之东的首间(即对着门的一间)向南的隔扇内。灶上有大锅三个,两只猪各占一锅,另一锅蒸切糕。灶的北窗棂上挂着煮猪用的铁钩、铁勺、铁铲,窗台上放着照明用的铁板灯、木板蜡台。东墙上设着“东厨司命灶君之位”的木牌。隔扇外靠东墙设着“盛净水瓷缸”二件,放在红漆缸架上,两缸架之间放着一块圆形石头,叫作“打糕石”。,关于宝座的布置,啸亭杂录载:“大内于元旦次日及仲春秋朔,行大祭神于坤宁宫。钦派内外藩王、贝勒、辅臣、六部正卿吃祭神肉。上(指皇帝)面北坐”啸亭杂录的作者是乾嘉时代的人,可以知道在那个时代以前,皇帝坐在南窗大床,而朝北。又据曝直纪略:“每年坤宁宫吃肉三次,枢臣皆与(按:指的是大祭,这和每日常祭只有少数侍卫参加吃肉的情况不同)。,两宫祭神毕,太后坐北床,皇上坐南床,如太后不御坐则皇上坐北床。”从这个材料知道到了同、光年间,除了南床上安设座褥靠背隐枕一份宝座以外,在北床上又增设一份。这次陈列是按这种形式来布置的,坐北面南的一份最初曾经设在正间,后来经过文史馆衡亮先生提供照片核对后才改陈在西一间。还有南北两份宝座各安设铜座牛角灯两个于座褥左右,也是参考照片布置的。,传说皇宫中煮猪的汤最早是盛京(沈阳)带过来的,表示关内关外一脉相承。祭祀后的无盐白肉分赐给大家,切成薄片后再蘸佐料吃,这是保持狩猎民族的古规,叫作有福同享。八旗兵丁平日一般是以佐领(牛录)为单位开展活动,在吃肉节满族一般人家这一天也要举行家族团聚活动,到族长(穆昆达)家团聚。,先祭天,再祭祖先,然后论辈份领取赏赐的白肉,饮酒祝贺,庆贺新春的到来。这一天又称太阳生日,各家把过节已破旧的挂笺、对联等拿下来,面向太阳烧掉,以边烧一边说:“烧什么得什么。”虽然叫“太阳钱粮”,不是的满族人认为老爷儿(太阳)会把自己送给太阳的“钱粮”加倍还给自己的。吃不完的肉,可以各自拿回家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