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关于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些思考,黄达人2014.08杭州,浙江省的高职院校我访问过杭职院、宁职院、温职院。也曾受邀到湖职院、金华职院讲过课。与浙江金融职院的周建松书记也有过多次交流。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再与家乡高职院校的同仁们一起探讨。,随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一时间,职业教育成了热门词汇,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我也注意到,假期里,部里有关领导就会议精神到各地进行了宣讲。,我很赞成国家通过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衔接中高职,打通了职业教育断头路,提高了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增强了职业教育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职教大会体现了自上而下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因此,有人断言,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了。,但是,在我看来,由于这次大会更多地关注于中职学校和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问题,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春天似乎还没有到来。而且,我所遇到高职人的普遍看法,就是高职院校的春天是示范校、骨干校建设时期,已经过去了。当关注点不再是高职院校时,高职院校又陷入了混沌期和迷茫期,现在是秋天。,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何去何从?对于高职院校的关注,我在中山大学任校长期间就已经开始了。真正开始深入了解,是卸任以后,自2011年下半年,走访了国内十五个省市的二十几所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骨干)校、民办学校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希望以微弱的声音,号召大家都来关注高职院校的发展。出版了一本访谈录,书名就叫高职的前程。,这段时间,因为被聘为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的顾问,就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转型发展问题走访了一些地方本科高校。但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关注丝毫没有减弱,也不断地在与高职圈里的人进行交流。,我本是高职的一个圈外人,但在交流过程中,高职人却坦诚如多年老友,将办学的经验和体会娓娓道来,使得我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不断加深。这段经历不仅加深了我对高等职业教育,而且在调研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转型的过程中,我会把这些学校与高职院校去比。,我认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提法是从高职院校借鉴过来的。高职院校的示范校、骨干校建设、专业建设等探索,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坚实的根基。我甚至向教育部有关领导建议,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应该充分肯定高职院校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贡献,未来走应用型道路的本科高校可以与高职院校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此外,在我访问过的“985”大学、“211”大学、地方本科以及高职院校中,高职人面对艰辛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最可贵,深深打动了我。事实上,很多高职院校在面对困难时有着自己的努力。我认为,越是在迷茫和困难的时候,自己的努力就越显得重要。在我看来,目前有四件事值得努力,供在座诸位参考:,一是真正落实生均拨款。前不久,中国教育报刊登了我关于大学办学自主权的一篇评论,我说,我访问过很多学校,深深了解高职院校办学的艰辛,我认为,落实生均拨款是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推进内涵建设的重要基础。为此,我在多个场合向各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呼吁,落实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是重视职业教育的首要表现。,作为高职教育的亲历者,北京城市大学刘林校长告诉我,高职教育今天的尴尬处境不仅仅是中国文化传统造成的,也有我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定位的原因。高职1500个指标的故事。虽然,现在公办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与公办本科已经一致,但我认为,既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民生工程,在收费方面,就应该比公办本科还要优惠,让更多来自困难家庭的孩子读得起。,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本高,而全国大部分地区尚未实现对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丁金昌院长证实,“跟普通本科院校的差距还比较远。全国生均拨款真正达到本科水平的,找不出几所”。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中有很大比例的学生来自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一项民生工程。但是如果生均拨款不实现,学费就降不下来,对于家庭困难学生的吸引力就无法提高。,在这种形势下,高职人的努力很重要。向省人大提案的例子。利用好人大代表的身份,在各级人大提出提案,配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争取生均拨款营造舆论环境。既不要把人大代表这个身份看得太重,也不要觉得发挥不了作用。,二是努力推动校企合作。在与高职院校的院长们接触的过程中,他们也普遍认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陈建新院长就说,“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传统的协同创新,都不如跟校企协同来得直接、有效”。,对此,天津职业大学董刚校长认为,推动校企合作的当务之急是制定出一部“管用”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法。他认为,如果没有一部“管用”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法,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确立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和重大任务措施难以全面实现、难以很好落实。在这方面,宁波等几个地方已率先出台相关的校企合作促进法,我也曾委托宁职院代为起草人大提案。,上个月,我应邀到黑龙江为全省高校书记、校长暑假读书班上课时了解到,哈尔滨市就出台了一项规定,全市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其员工必须持证上岗。这就使得当地企业愿意把员工送到高职院校进行培训,从而取得职业证书。,三是积极探索长学制专业建设。积极在政策中发现机遇。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到“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中第四点讲中职学校,第六点讲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我们可以理解为,第五点主要针对高职院校。,提出“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高职人一直的期待是,通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打通职业教育的断头路,捅破办学层次的天花板,提高高职院校的吸引力。我在2012年两会期间以及职教体系建设规划的座谈会上,几次提出建议,从产业和行业需求出发,探索高职院校长学制专业人才培养的道路。,哈尔滨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例子。学校提出“围绕中铁集团发展加快学院改革,探索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学位体系,将哈铁职院发本科证,授予学士学位列入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四是设法扩大招生来源。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目前面临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就是招生人数的下降。随着人口拐点到来,高考生源逐年下降,由于高职院校的高考招生录取处于第三批次及第三批次之后,在与普通高校包括独立学院的生源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有好几个省份已经出现高职院校招生不足的现象,大大挤压高职的生存空间。,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也可以做出自己的努力。我了解到,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连续几年招收退伍士兵,这些士兵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加上军人独特的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我想,高职院校不应该眼睛只盯着普通高中,而是要动脑筋,从工人、军人等群体中扩大生源。,以上这四件事,既办不成,也办得成。办不成是因为无论哪件事都困难重重,需要政府、企业的大力支持;办得成是因为总是有可以努力的办法和路径。与其等靠要,不如换一个心态,做我们自己的努力。,最近,我在中青职教的微信群里看到两个故事,也分享给诸位。毛竹4年长3厘米,5年后,每天长30厘米的故事。诺基亚喊了7年转型,终失良机的故事。正反两个例子,说明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越是看上去遥遥无期越不能等待。,因此,省教育厅的领导要我来讲,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下面就结合工作和访问的体会,谈一谈高职院校推进内涵建设的一些思考。,一、推进内涵建设,要强调特色、找准定位,目前,综合改革和内涵建设是国内高校建设的主要目标。我认为,推进内涵建设,最后也不应该成为同一个模式,所有的学校在同一个指标体系中竞争。越是强调内涵建设,越要关注学校的特色和定位。,2006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来,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内涵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时,我也听到很多院长反思,整体而言,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还不够鲜明。,在结束国内高职院校的调研之后,专程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访问林靖东前院长。访问的最后,请他提几点对国内高职院校的建议。林院长直言不讳地说,来他这里学习的国内高职院长有很多,但大多数会比较关注操作层面的做法。,他认为,借鉴和引入外国办学理念和模式或办学特色,最重要的不是模仿它们的外形,而是学习它们的内涵,然后发展出自己学院的模式,创造自己的特色。学校办学有特色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学校办学要有明确定位。而且,我认为,不光高职院校,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就我走访的国内23所高职示范校、骨干校以及民办学校来看。走下来的感受是,高等职业教育就像一座百花园:有面向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也有为国家级新区提供人力支持的;有立足本地产业园区的,也有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瞄准国家和地方支柱产业的,也有定位在生活美上的;有打造城市高职的,也有立志成为区域农业科技龙头的。这些高职院校的定位非常清晰,每一个学校就是一个案例。,作为高职院校的领导,重要的是找准定位,然后把自己的定位做到最好。我特别认同清华大学谢维和副校长曾经说过的,大学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上可能定位各不相同,但不应以定位来判断大学的水平。大学的办学水平不是体现在办学定位上而是体现服务于定位的水平上。,香港城市大学程星副校长则套用了一句名言:平庸的大学都是一样的,而优秀的大学则各有各的优秀。,二、推进内涵建设,要明确努力的方向,从我参加讨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具体内容来看,主要体现了教育部对于职业教育的布局。这里,我不想说规划的具体内容,也不想说量化的建设指标。而是想让大家看看教育部在关注什么?从中我们能够知道,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我们可以做什么和我们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些就是高职的前程。,第一,关注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在学校里,究竟该对大学生实行补短教育还是扬长教育?例如,有的学生英语不好,可能他大学这几年都在补英语;有的人数学不好就拼命补数学,补得灰头土脸。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补短教育。,我在对高职院校的访问中悟出来一个道理:教育不像做工业要遵循木桶原理,只要学生擅长的方面特别强,他就不仅能安身立命,而且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作为大学,应该有更多的模块供学生选择,学生既可以从这个模块毕业,也可以从另一个模块毕业。不同模块的差异性比较大,学生可以选择能发扬他长处的模块,找到适合自己的毕业通道。,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陈建新院长有一个说法,他认为:按职业岗位来分,从低级到高级,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工、员、匠、师、家。第一个层次是工,指的是普通职工;第二个层次是员,是指有资质的员工,比方说施工员、监理员等等;再往上是匠,不仅有资质,而且做得巧;然后是师,不仅有实践,还有理论;最后是家,有自己思想的独到之处。,研究型大学,可能定位在“师”和“家”,进行精英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学校,可能定位在“匠”和“师”,关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可能定位在“匠”和“员”。陈建新院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类,层次清晰,同时也有交叉,可以作为不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参考。,此外,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最大的不同是,他们会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因此,树立他们的信心就特别重要。我认为,其中一个方式是信任学生。在这方面,内地高校一般的做法是希望稳定,但是包括台湾高校在内的境外大学校长告诉我,要信任学生。,台湾中正大学吴志扬校长就说,他不认为自己比读大学的时候更加聪明,多的只是经验。在他们学校,放手让学生去组织大型的活动、接待外宾。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放手让学生组织电视台的例子。,第二,关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1.职业教育的特征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林靖东院长所说,如果学生在世界技能竞赛中偶尔得冠,表示学生聪明。但如果每一年都是冠军,才说明老师的实力很强。,所谓“双师”,一般认为要有企业的经历,对此,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认为,更重要是强调能力,强调老师是否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否具备服务社会和企业的能力。我校有几个突出例子,自身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但是有解决企业问题的能力,培养的学生也主要服务于企业。我认为,能力重于经历。,2.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现状是,很多是学科教育的背景。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老师在职培养是建设“双师型”队伍的主要渠道。在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和热情的情况下,老师们要主动增加自己在企业的工作经历,进行半年以上的挂职,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我也赞同受访高校很多老师的经验,他们认为,学校与企业共建合作科研平台,共同完成科研项目,并尽量吸收学生参与。既是产学研合作最好形式,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最好的途径。,第三,关注科研的重要性。规划中提到,建设重点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在关系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产业部门,建立一批企业职业院校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作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重要平台,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加快先进技术转移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企业将职业院校纳入技术创新体系,实现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技术改造与劳动者素质提高同步,新技术产业化与新技术应用人才储备同步。,推动企业将职业院校纳入技术创新体系,实现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技术改造与劳动者素质提高同步,新技术产业化与新技术应用人才储备同步。推动职业院校主动参与技术创新、推动技能传承,通过人才培养、应用创新、国际合作以及中高职衔接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加快产业技术进步成果传导、扩散和转化,完善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的人才、科技支撑体系。我认为,对高职院校的科研指明了方向。,此外,社会上始终有一种看法,把教学与科研对立。不明白科研是为了出成果还是培养学生。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把科研作为对老师的基本要求,每个教师每个学期都要有创新项目带着学生做。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的例子。,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丁金昌院长:他们学校针对小微企业成立了很多研发平台,把企业引进来。所有的研发平台里头,老师、学生的岗位全都是有的。如果没有学生岗位的话,就变成企业自己的研发中心了。,温职院丁金昌院长曾从国家层面,对科研政策进行过梳理。他认为,教育部最近十年对高职教育的定位表述不一。,2000年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把“产学研结合”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六条基本特征之一,明确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2011年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教育部近十年对高职教育办学走什么道路摇摆不定,表明一方面“研”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研”是不好做的。很多高职院校的院长们也一直在纠结。对此,温职院明确提出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应该高举研究大旗。立足地方,从实践出发,突出应用研究。要让当地的企业、产业需要你。,第四,要重视大学文化氛围的营造。在进行访问时,我经常提的一个问题是:与三十年前的教育相比,现在教育又什么新的变化?美国尤西纽斯文理学院黄伊侣校长告诉我,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学生获得知识不再局限于课堂。因此,美国很多大学都开设了网络课程,但是为什么学生还要继续在学校学习、生活?,黄校长给出的答案是:他们学校对学生的培养90%beyondtheclassroom,butinsidethecollege。强调大学文化氛围对于学生培养的重要性。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大学努力去营造多元的校园文化,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校园有不同的学习、生活的体验。,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叶鉴铭院长:为什么我们学会开车以后不会再回驾校看教练,而我们的学生毕业很多年后对母校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关键在于高职不是培训中心,而是有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对学生的熏陶和引领。,曾应邀参加在深圳举行的全国高职素质教育协作会。在会上提出:素质教育不在于上了多少门课,而主要是靠养成,通过大学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杨叔子院士:素质教育其实就是营造一个酱缸,把学生丢进去就行了。,天津职业大学董刚校长文化育人泡菜论。,我也看到一些学校非常注重大学文化的建设,注重塑造学生良好的精神和气质。在这方面,我想推荐三所学校。两所是高职院校。其中一所在成都龙泉驿,学校本身就是一个3A景区,叫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阎红董事长提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另外就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志愿者之校的例子。我认为,志愿者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是与大学价值的终极追求相一致的。对于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有多种形式,但我是特别欣赏用志愿者精神的建设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作为熏陶学生的重要价值体现。,还有一所在重庆合川,刚刚去过,是重庆邮电大学的二级学院移通学院。参考美国文理学院的模式,在学校里建了五、六个书院,进行完满教育。彭鸿斌董事长认为,在MOOC时代到来之际,学生上大学主要不是为了上课,而是通过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精神和气质进行塑造。因此,在学校里特别重视体育和艺术。,三、校领导在推进内涵建设时的核心作用,整个访谈下来,一个重要感悟就是担任学校正职的重要性。美国北卡州立大学李百炼副校长说:与当教授相比,做校领导的影响更大,可以改变一所大学学生的整体水平,甚至影响当地经济发展。一位教授发表一篇好的文章,就算影响因子是5,只是5个人引用;即使是上课教学生也只是影响一个班级。但是作为大学的管理人员,任何一项决策,影响面就会大得多。,美国工程院候任院长、马里兰大学前校长牟德博士在回顾自己治校经历时,认为做校长很重要,他的使命是使大学里的每一个人都得到提升。担任翻译的是原来台湾中央大学的校长,也是牟德的副校长刘全生教授。开玩笑说,这就是“己欲达而达人”。,后来,刘校长与我在讨论的过程中,谈到中山先生“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的名言。他还以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的故事作为佐证。杰弗逊是和华盛顿、林肯齐名的美国三大伟人之一。在他的墓志铭上刻着三句话。,弗吉尼亚大学之父以及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美国独立宣言作者托马斯杰弗逊长眠于此。,我对中山先生这句话的理解是,关键在于立志,是要看立“做大事”的志向还是立“做大官”的志向。杰弗逊就认为,重要的不是做了总统而是做了这三件事。,因此,作为大学正职,除了党对于我们的要求以外。我个人体会,还应该具备以下品质:要有理念,为人坦荡,善于管理,敢于担当。,第一,校领导要有理念。大学是一项千秋万代的事业。大学的发展必须要立足长远、要面向未来。应该有自己的核心理念。在访谈中,大家不约而同地强调精神上的因素理念的重要。,这几年,我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讲课,行政学院的老师告诉我,现在讲理念的校领导越来越多了。很多学校的书记、校长都会将“在校内形成被大家所接受的理念”作为自己影响这个学校最重要的工作。台湾中正大学吴志扬校长有一句很形象的话:校长的作用就是选好背景音乐。我很赞成这句话,选择什么样的背景音乐,关键就要看校领导有什么样的治校理念,校领导都强调办学理念。宏观上,理念可以决定政策;微观上,理念被大家接受,会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准则。有了理念,决策者就不会被他人左右,觉得谁说都是对的。,在办学理念方面,我与林靖东院长进行过深入地交流。林院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点认识让我印象深刻:一是高等职业教育要紧扣经济发展。林院长总结出,“南洋理工学院的历史就是新加坡经济发展历史的缩影”。我认为这一点是有普遍意义的。二是把创新作为学校的精神和文化,提出“人人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三是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要求,林院长说,高职院校需要专业能力强、有实际企业经验的教师。因此,他们学校人才竞争对手不是大学,而是企业。,第二,校领导要为人坦荡。坦荡的一个前提是心地正直,廉洁奉公。从不认为大学领导应成为公众人物。但实际上,往往容易成为媒体和舆论关注的焦点。言行易被不熟悉高等教育领域的人误解。如果存在道德上的瑕疵,就更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必须严格自律,不给别人揣度你的空间。,例如,在资源配置上,我在任时与学校分管财务的副校长约定,绝对不在资源使用上向自己的学科专业倾斜。在“985”、“211”这些大项目中,我们从没有为自己以及自己所在的团队投过一分钱,所以我们说话就较有公信力。别人可能会认为你分配不公,但绝不会说你以权谋私。,坦荡的另一个前提是要心胸开阔。要“坦荡荡”、不要“长戚戚”。首先的就是习惯于尊重别人、欣赏他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在工作生活中,应该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提过一个概念:一个和谐的整体是由每一个“互为外部环境”的个体共同营造的。有一种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的心态。发现别人的优点、弥合彼此的分歧、宽容对方的过失、理解人性的弱点。,在工作生活中应学会先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提倡“当面批评、背后表扬”。彼此之间沟通才能融洽,心情才会愉悦。,1.在学校领导班子内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之间,相互尊重是彼此信任、彼此支持的前提。学校领导班子的和谐与团结可以影响整个大学的发展。我个人非常幸运,遇到两位党委书记都是好人,合作得也非常融洽。,我与李延保书记合作7年,可以说是相互欣赏,彼此默契。他对人客气、对事尊重。他当时对校党委工作提出了十二字方针:“不抢事,不推事,做实事,抓大事”,“不说假话、不搞形式主义、绝不整人”。,我与郑德涛书记5年的合作也是无间的,彼此相互信任,互相尊重,他廉洁有加,支持行政工作。我们的办公室在楼上楼下,我有事情,抬腿就上去找他,他有事拔腿就下来找我,有时一天要在一起讨论不止一次。,两个一把手面对面沟通,不通过副职或其他同事带话,这是一个好的工作习惯。对重要事情,第一时间通气,可以相互理解、互相支持。也不会因为两个人意见不一致,而让下面的同事为难。,2.人与人相处,最大的动力就是信任。尊重人性的弱点,首先看到别人好的一面。虽然阅历有异,但智商都差不多。特别是第一线工作的同志总是会更加熟悉情况,对政策把握得也相对到位。在具体专业问题的处理上,只要没有违反原则,总是会信任他们,尊重分管校领导以及职能部门的意见。千万不要认为上级一定比下属聪明。,很多工作的处理并非是唯一性。李延保:大的方向确定以后,任何方式都不过是一种选择。关键是要找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充分信任他们,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性,并保护这种主动性。他们才会把学校的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眼科中心的例子、中山先生铜像的例子。,我想特别讲一点,就是我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强调的是要谋事、不要去谋人。一方面,作为大学的领导,应去理解和尊重人性的弱点。但绝不应该去利用人性的弱点。例如刻意对个别人实施非正常的“恩惠”。大家智商差不多,洞察力也差不多,千万不要为此自损身价。,另一方面,要警惕那些过分恭敬甚至恭维领导的人,。这种人很难是在“谋事”,多半是在“谋官位”。媚上者必欺下。对于副职而言,不要去揣摩正职的心意,也不要在校长、书记间找差异,担心因为和谁走得近,就被认为是谁的人。,李延保书记:我与黄校长喜欢什么人、用什么人不一定一致,但没关系,只要把事情办好就可以了。但是,我们两个人讨厌什么人一定是一样的。,还有三句话:团结能人办大事、团结好人做实事、团结小人不坏事。,3.特别强调要尊重教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陈希同志曾对我说,我对待你就像对待清华大学的老院士一样。后来有次聊天,谈到这个疑问。陈希说,在清华的时候,处长是下级,教授不是。到教育部以后,司长是下级,校长、书记不是。对校长的尊重就是对教授的尊重、对学术的尊重。因为校长是教授的代表。我认为这是对“去行政化”非常好的概括。,以坦荡的心态和方式与人沟通,并把“尊重他人、尊重历史、相互欣赏”的秉性扩展到整个学校,成为大学共有的品质,这对维系宽松、和谐的校园氛围,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第三,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前面提到,大学管理是校领导的岗位职责,那么校领导提高管理水平,就是题中之义。这里,我想专门讲讲“开会”的问题。,开会是我们工作很重要的一个形式,对开会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开会有很多讲究:要求校办主任:可以开几个处长的协调会,不能开院长会。要求校区管委会主任:可以校区职能部门的协调会,也不能开院长会。行政权力不要去干预学术权力,要尊重学术权力。,控制会议时间事关执政能力。能够开短会,说明组织者思路清晰、善于解决问题,节省时间,是对他人的尊重。当时中大的常委会、中心组学习、校长办公会三会合一,一般在两个小时内结束。,开短会的前提是沟通。经常与书记沟通。与即将上会议题所涉及的相关人员充分沟通。,开短会的关键:某些问题不上会。开校长办公会有两个原则:与教职工内部利益相关的不上会。由专业委员会讨论的也不上会。,开会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不是目的,不能为了开会而开会。不要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也不要泛泛而谈、面面俱到。而是集中一个或几个问题,把它们讲深讲透。座谈会仅“听意见、整理意见”而不解决问题就会涣散军心。如果开会解决不了问题,还不如不开。,提前充分准备会议报告,不断修改和完善。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不要求别人记笔记。自己没有笔记本。常规性语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做了笔记也没用。即使是布置工作也可以不记,因为报告和文件都会下发。报告记住一两句就可以,记不住是我的问题。,总希望在报告里有些“警句”。既通俗易懂而又可以表明事理的话语,可以令人印象深刻。低标准严要求。给横向经费国民待遇。多汇报少请示。要谋事不要谋人。成功者想办法,失败者找理由。要提倡非功利的读书。,一篇文章、一个报告里有一两处这样能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就足够了。,第四,校领导要能担当。社会上有一种舆论认为,中国大学没有自主权,制约了大学发展。但与我访谈的内地很多校领导却很明确地说,大学自主权不是制约大学发展的瓶颈。,我们常说的大学的自主性,其本质的含义不仅仅在于它可以做什么事情,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有能力拒绝某些事情。一个有责任感的大学必须有自己的原则,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要有一种不随波逐流的品格、信心和勇气。即使面临压力,也必须敢于担当。,想到了与王大中校长的一段谈话,在谈及在清华的治校经历时,王校长总结了三点,要有悟性、有胆识、有韧劲。他还开玩笑地说,由此产生“清华经验”,外界往往是“一反对、二默认、三推广”。这其实要求大学领导要能够超越常规思维,认准对大学有利、对学生有利、对高等教育有利的事,就应该勇于坚持。,还有一种担当,是大学的正职要信任副职,并为之承担责任。在中大担任领导职务时,有一位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进行学生会主席直选的尝试,上面来询问。如果你说不知道这件事,实际上就是推脱责任。当时,我对这位副书记说,我们一起面对,共同承担。这就给了下属信心和动力。,后来这位副书记搞学生提案大赛,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活动以后,我给他发短信,告诉他这是一件极具创造力的劳动。对于大学副职而言,也要为大学正职分担。我与一位同事聊天,他曾经做过副校长,后来又做了副书记,最后做了常务副书记。他对于大学副职的定位,让我很认同。,一是要成为校长、书记的智囊,不是简单地服从和执行;二是在执行环节,与处长不一样的地方是要体现组织的价值;三是能够独挡一面,在面对校内危机的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为校长、书记留有余地。由此,领导班子形成互信,进而达到一致的目标。,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也经常听到一些校领导抱怨学校的师资水平不高,影响了大学的发展。作为校长,不喜欢听到“一流的学生,三流的教师”这种话。反问:校领导是几流的?如果一所学校的发展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校领导首先要反思自己,然后再问问行政管理干部的责任,接下来才能要求老师提高水平,最后才谈得上对学生的期望。,卸任时说,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需要更多的实干家。要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与其抱怨,不如实干。我也常说,成功者想办法,失败者找理由。一个人能够会成功,因为他相信办法总是比困难多;一个人老是失败,因为他总是为失败找出辩解的理由。,在大学里,不论是校领导还是其他行政管理干部,都有很多事情做不成,但是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成。关键是不要让困难影响做事的心情。如果心里想着不如意,就会永远不如意,反之,如果一直在想“我能做成一些什么?”那前途就是光明的。这是一个人生态度。,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