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5《短文两篇》“一案三单”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407281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5《短文两篇》“一案三单”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5《短文两篇》“一案三单”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5《短文两篇》“一案三单”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5短文两篇“一案三单”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教材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篇极具现实意义的驳论文,它聚焦当时的热点问题,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这篇杂文既猛烈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热情歌颂了在斗争中英勇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了信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驳论方法。2.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重难点突破】1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驳论方法。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课时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趣导入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出示文题谈读书) 二介绍写作背景。“九一八”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土日益沦丧。国民党反动政府于1934年派亲日分子黄郛乞求和平,遭到日本公使有吉明的拒绝。日军深入华北。 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观点,鲁迅先生特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发表本文,指出: 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三积累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慨(ki)叹 省(xng)悟 诳(kung)骗 诬(w)蔑 脂(zh)粉 脊( j )梁 抹(m)杀 抹(m)布 拐弯抹(m)角 前仆(p)后继 状元宰(zi)相 搽(ch)2.理解词义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势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诳骗:说谎话骗人。 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名誉。 生路:文中指维持生活或生存的途径。 家谱: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事。 怀右伤今: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用以表示那种悲观厌世,到退还右的思想情绪。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说话。 埋头苦干:专心地下苦功夫做事。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应用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地大物博: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四诵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思考文章的论证层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二部分:批驳敌论。 第一个层次(35自然段)驳论敌论论证; 第二个层次(68自然段)驳敌论论 第三部分(9自然段):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 五品读课文,深入探究阅读第1、2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其中“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等句最富于讽刺意味,揭露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求国联”,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的本质。 2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着前后照应的关系。 阅读文章35段。3.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沦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明确】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确,那么要想驳斥这观点,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驳论证了。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着重分析了课文的逐层推进的论证层次,找出了谬论论据和论点及驳斥方式。七布置作业继续阅渎课文,找出作者的正面观点。第二课时一品读课文,深入探究指名朗读68段,思考问题。1.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文章68段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证,即谬论论据上所说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是不能代表当时广大人民利益的国民党官僚和所谓的“社会名流”。他们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国的败类。而真正的中国人在国难当头时,应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我国自古以来就不泛这样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赴后继的战斗。”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正确的观点:“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2.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明确】“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3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明确】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文章最后再次强调了上段所立的观点。 4. 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明确】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 二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又破有利。(对方的论据也是事实,错误在于这些事实论据只是一部分事实,不是全部事实的总和,不能一概而论,加于全体,悲观论者从部分事实中概括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鲁迅从驳斥对方论证入手,又“驳”又立,二者紧密结合,直接批驳部分。就对方的事实论据加以剖析,从而揭露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是由“他信”走向“自欺”。正面立论也是间接批驳,摆出从古以来和现在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批驳了对方的谬论,鼓舞了中华民族自信心。) 2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的语言风格。三巩固检测,拓展提升1.引领学生一起诵读相信自己 有多少次挥汗如雨,伤痛会填满记忆,只因为始终相信,去拼搏才能胜利。总是在鼓舞自已,要成功就要努力,热血在心中沸腾,巨人在东方升起。相信自己,你将羸得胜利,创造奇迹。相信自己,梦想在你手中,这是你的天地。相信自己,你将超越极限,超越自己。相信自己,当这一切过去,你们将是第一。2.创设情境,安排写作训练读罢此文,我们深感到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 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上下一片悲观,鲁迅先生没悉先机,发出中国人应该自强自信的呐喊!“中国的脊梁”终于在1949年把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定格在历史的大舞台;“中国的脊梁”终于把中国人的自信从20世纪带到了21世纪今天离鲁迅先生书写此文已经70余年,假使你站在当今社会历史的高度,用具体事例来证明中国的自信力,你将选取哪几个事例?请用充满自信和赞扬的笔触,把它写下来。四课堂小结本文以驳论证的方式逐层推进地批驳丁“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有些人慨叹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本质,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文章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作者指出还是一种“自欺力”,揭露了蒋介石“坚决不抵抗”的卖国投降本质。【板书设计】不夸“地大物博” (1)揭示缪误不信“国际联盟” 失去自信力(错误论点)(12)一味“求神拜佛” 不夸“地大物博” (2)直接反驳不信“国际联盟” 失去“他信力” (35)一味“求神拜佛”发展“自欺力 古代埋头苦干,拼命硬干 (3)间接反驳 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光照后人绝 现在有确信,不自欺 大多 前仆后继,被抹杀 不为人知 数 正面立论:中国有并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对方错误:以偏概全。【教学反思】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学生的预读兴趣并不大,因此激情导入非常关键,对于学生认识理解背景也起着重要作用,自主学习的几个问题,对一般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一边让学生自主思考,一边给予引导,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思路。合作学习的环节,朗读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通过示范作用来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鲁迅先生的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