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14故乡习题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3405511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14故乡习题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14故乡习题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14故乡习题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4故乡01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B)A五行/行伍银圈/圈点横着/蛮横B装弶/琼浆恣睢/关雎毡帽/毯子C折本/折秤隔膜/摸索亲戚/亲家D隐晦/教诲脚踝/赤裸潮汛/通讯(解析:A.xng/hn,qun/qun,hn/hn;B.jing/qin,su/j,zhn/tn;C.sh/sh,m/m,qn/qn;D.hu/hu,hui/lu,xn/x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A嗤笑船舱瓦塄篷隙B寒噤胯下钢叉伶俐C祭祀竹扁刺猬萧索D秕谷伶丁惶恐惘然(解析:A.“塄”应写作“楞”;C.“扁”应写作“匾”;D.“丁”应写作“仃”。)3结合语境,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1)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神灵自己的希望(2)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劳碌奔波辛勤劳苦处心积虑、挖空心思4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大江健三郎深深喜爱故乡的原因。不过,在持续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深为喜爱的作品却变成了故乡。尤其是结尾处的文字,每当遇见新的译本,我就会抄写在笔记本上,有时间还会把那段中文原样抄到纸上,然后贴在租住房间的墙壁上。当时我离开了儿时的伙伴,离开了大森林中的家,同时寂寥地想象着将来:我也许不会再住回到这个峡谷里来了吧(实际上,后来也确实如此),随后便第一次来到东京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先生在北大附属中学的演讲词)【示例】故乡结尾处富有哲理的语句令他喜爱,故乡中表现的回家乡又离家乡的感受令他有所感触,产生共鸣。5仔细观察下边这幅题为“家乡巨变”的漫画,说说漫画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反映了当前开发商盲目开发、占用国家土地资源,从而导致农民失去土地的社会问题。6为加强对鲁迅及其作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你班准备开展以“认识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1)【解读方法】要解读一个人,首先要深入地了解他。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至少写出两种)【示例】上网搜集;到图书馆查阅;向老师咨询。(2)【作品解读】你一定在课外读过鲁迅的作品,请向你的同学推荐一篇,并写出你的推荐词。作品推荐:野草推荐词:【示例】这是一部深刻、优美的散文诗。(3)【人物解读】下面是某同学搜集的资料,你从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鲁迅?鲁迅有言,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北京大冷天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对朋友说:“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过的老棉花。你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被子。生活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示例】我看到了一个生活简朴、甘于奉献的鲁迅先生。02课内精读阅读“老屋离我愈远了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完成后面的题目。7“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我”为什么觉得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高墙”一词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喻指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因为“我”对故乡的期望与故乡的现实相去甚远,而且“我”与故乡的人们有较大的隔膜(儿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所以“我”觉得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8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因为“我”希望后辈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宏儿和水生不再像“我”和闰土一样因为阶级观念而产生隔膜),可是封建阶级观念根深蒂固,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实现自己的愿望实在是太难了,所以“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9选文最后一段中,“我”的眼前为什么会再一次浮现故乡的美丽画面?故乡美丽的画面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我”对新生活的想象和憧憬。03拓展阅读(原创)人,又少了一个聂华苓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棉袄和一条褪了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A.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鬈,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了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一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户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B.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乞讨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见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得方便!”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砰”的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10结合全文,说说标题“人,又少了一个”中“人”是指怎样的人?(2分)【理解标题含义】指“凭一双手吃饭的人”。(2分)11文中两处画线句子都写到了那女人的泪,分别表现了那女人怎样的心理?(2分)【揣摩人物心理】第句表现了那女人痛苦无奈的心理;第句表现了那女人感激的心理。(一点1分)12阅读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句子,结合加点部分,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赏析重要句子】【详见本课“学法点津”】A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轻轻推开”“缩缩瑟瑟地探进头”这两个动作(1分),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女人最初乞讨时畏缩的动作(2分),表现了她羞怯的心理(1分)。B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运用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1分),生动地写出了女人苍老、猥琐的形象(2分),表现了她的厚颜无耻(1分)。13选文主要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4分)【分析写作手法】对比(1分)。将女人三年前自食其力但偶尔乞讨与三年后终日乞讨进行对比(1分),展现了她巨大的变化,刻画了她自甘堕落、懒惰油滑的性格特点(2分)。14有人认为选文中的女人和课文故乡中的闰土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都是生活的艰难,你的看法是什么?(4分)【拓展延伸】不同意这种说法。生活的艰难是表面原因。选文中的女人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个人好逸恶劳的思想。闰土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观点1分,理由3分)04写作创新15本文善于运用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给人强烈的感受。请你也运用对比手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某个人物外貌特征的改变。【课文片段在线】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写法分析】选文运用对比手法,对中年闰土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通过“脸色”和“手”的对比,就把少年闰土的可爱、中年闰土生活的艰辛鲜活地展现出来,让人久久难忘。采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外貌,重在抓住某一点写现在,适时穿插对记忆中印象的描述。【例文】不经意间,我看到了妈妈的手!那是一双怎样的手啊!粗糙得犹如砂纸一般,手心里长满了厚厚的茧子。这就是那双伴我成长的手吗?在我的记忆里,妈妈的手曾是那样的光滑、细腻,那样的纤细美丽、白皙丰润。现在,繁重的劳动却使妈妈的手变得如此粗糙!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典型例题】结合加点词,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参考答案】“高墙”是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儿童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所以“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等级观念的痛恨和对新生活的渴望。【技法点睛】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入手。2从文章的中心、人物的感情变化(写人、叙事)、景物的特点(绘景)等方面入手。3从句子中重点词语的特点入手。如叠词的节奏韵律美,形容词的生动优美,动词的具体传神。4从句子的表达方式入手。记叙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