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1.1人口再生产 人教大纲版选修.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403734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1.1人口再生产 人教大纲版选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1.1人口再生产 人教大纲版选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1.1人口再生产 人教大纲版选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1.1人口再生产 人教大纲版选修从容说课 按照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的要求,高二地理内容编排了部分专题地理,其中本单元人口与环境,主要探讨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人口再生产。 人口再生产是人口发展的基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规律是人口学的重要内容。通 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所掌握的人口学知识,比起初中地理的内容,将深化一大步。同时也为正确理解和认识人口与环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的重点内容是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教材对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只是粗略地进行了介绍,目的是使学生对人口转变的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教学中我们应该做一个全面的解析:针对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尽管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观点,但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以下两种观点:一是都承认客观上存在着某些人口再生产类型,二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沿着一定的方向演变。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我们可以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内,有着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更替,人口再生产的类型也将得到转变。 本节内容的理论性较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强化思维训练,激励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以提高我们的教与学的水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再生产的概念、类型及其转变规律。2.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在世界上的地区分布差异。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图表说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特征,分析其成因,分析预测其转变趋势。2.结合当地人口资料进行分析,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德育目标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看待人口的再生产。2.引导学生开放性调查研究,充分利用相关资料分析、判断,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 教学重点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及其转变规律。 教学难点比较两种“低自然增长率”的本质区别。 教学方法以人口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主线,阅读图表,应用比较法、分析法来了解人口再生产的类型与分布,并概括其特点。 教具准备将有关图、表制作成多媒体闪动图,以一种全新的动态课件来直接比较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情况,并配以最新的人口的动态资料来分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按照国家教委最新颁布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我们高中二年级开设限定性选修课,课程内容为人文地理基础知识。高二年级我们将学习五部分内容,它们是人口与环境、城市地域结合与规划、文化与文化景观、旅游活动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从今天起我先学习第一部分内容:讲授新课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板书)本单元内容属于人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大纲中要求的“人口发展”的内容,实际上指的就是“人口再生产”。严格地说,人口再生产虽然是人口发展的基本内容,却并不能等同于“人口发展”。两者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人口发展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人口素质反映的是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人口结构可包括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等,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探讨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学习中,我们先从一些基本概念入手,由浅入深,具体了解人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下面我们先从第一节学起:1.1 人口再生产(板书)人口再生产是人口发展的基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规律,是人口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所掌握的人口学知识,比起初中地理的内容,要丰富、深化的多。一、人口再生产的概念(板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体,是由不同年代出生、不同性别、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人出生,加入人口总体;又不断有人死亡,退出人口总体。人口内部的这种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不断地延续下去,这就是人口再生产。其实,这一定义只是狭义的人口再生产,是仅从人口数量方面考查的人口变动过程。实际上,人口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集合体,其个体构成是错综复杂的,他们的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文化水平、职业、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老一代人口陆续死亡,脱离了人口总体;新一代人口不断出生,加入了人口总体;有的人口成长变成了社会的劳动力;有的人口则变老退出了劳动人口,等等。这样的人口再生产过程,不仅人口的数量在变化,总人口中的年龄性别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及人口的素质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意义上的人口再生产,是广义上的人口再生产。一般来说,实现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即各个家庭人口的出生、死亡和其他变动,共同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人口再生产。也正是由于人口再生产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家庭的性质、规模和结构等都对人口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计划生育工作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家庭中的原因。(这一点可作为一个问题让学生先行思考、讨论,然后给出答案,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补充材料一:世界人口总数 1993年达56亿,1999年10月12日达60亿。这一日被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1995年2月15日为我国12亿人口日。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国人口为12.95亿。世界人口增长 (1)纵向比较:人类出现到产业革命,人口发展非常缓慢;产业革命到二战后,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科技、生产力迅猛发展,人口迅猛增长;七十年代到现在,许多国家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下降。 (2)横向比较: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增长很快;欧美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影响,人口增长缓慢,停滞甚至负增长。 补充材料二:(1)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世界人口增长越来越快。1987年7月11 日,以一个南斯拉夫婴儿的诞生为标志,世界人口突破50亿大关。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倡议在这一天举行“世界50亿人口日”活动。为了进一步促进世界各国政府、民间组织及各方面人士注重和解决人口问题,创造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舆论环境和工作环境。1990年联合国确定每年7月11日为“世界人口日”。从1990年开始,以后每年的7月11日全世界进行人口宣传活动。 (2)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成立于1945年10月16日,其理想是“Food for all人皆有食”。但随着农作物品种日趋单一和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饥饿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在不断扩大,全世界的粮食供应正变得日趋紧张。1979年11月,第20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决定将1981年10月16日确定为首届“世界粮食日”,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作为“世界粮食日”,在该组织成员国中举行相关活动,以唤起各成员国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3)10月17日世界消除贫困日 尽管一些国家在消除贫困方面做出了努力,尽管全球经济呈现增长趋势,但贫困现象仍在蔓延,贫困人口仍在扩大,全世界有近14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状态。为此,1992年12月22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合国第二委员会(经济和财政)的建议,确定每年的1O月17日为“世界消除贫困日”,旨在引起国际社会对贫困问题的重视,宣传促进全世界消除贫困的工作,动员各国采取具体的扶贫行动。 (承转)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它是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所决定的。二、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及其转变(板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投影仪或多媒体放映以下问题和图形)1.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哪些因素决定的?2.人口再生产类型可分哪几类?每一类有哪些特点?3.对照图1.1“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说说人口再生产类型是如何转变的?学生看完课文后,老师可组织活动,或提问,或讨论,或举例说明等,最后老师给予总结、概括:1.人口再生产的类型是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所决定的。从数量上看,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实际最终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几种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这是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2.在划分人口再生产的类型时,有的学者将其划分为三种,也有的划分为四种、五种,甚至六种。我们课文内容采用了四种的划分方法,其具体如下:(1)原始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主要依靠天然食物来维持生存,抵御疾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低,加上部落间的战争频繁,人口的死亡率极高,平均预期寿命也很短。尽管出生率也很高,和死亡率相接近,自然增长率很低,人口总数增长非常缓慢,甚至长期停滞不前,遇到天灾或疾病流行,还会有所减少。这一时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称为“原始型”,它以极高的死亡率、很高的出生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为特征。在现今世界上属于这种类型的国家已经不多了,仅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特别是一些孤立的民族仍属于这种类型,如非洲的布须曼人。(2)传统型 随着农业的出现,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生产力大发展。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条件下,虽然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生存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死亡率比原始社会有所下降,但是死亡率水平仍然较高,而且波动较大。出生率仍然很高,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这一时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称为“传统型”,它以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为特征。在工业革命以前,大多数的亚非拉国家均属此类型;现今的世界表现在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较为明显。如津巴布韦、多米尼加等国。(3)过渡型 产业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产业革命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营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导致人口死亡率开始以较快的速度下降,刚开始阶段,由于出生率没有保持同步下降,因而人口出现快速增长。随着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后来,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但是,同期的出生率仍然远高于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这一时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称为“过渡型”,基本上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为特征,人口增长速度很快。这一类型在二战以后的许多发展中国家表现尤为明显。在现今世界,非洲国家是发展中国家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典型代表。如尼日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4)现代型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人口死亡率下降到很低水平并稳定以后,由于人们的认识提高,对自身的繁衍的控制,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与死亡率的水平几乎相当,人口发展表现为低增长或零增长甚至负增长。这一时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称为“现代型”,它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为特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即属此类型。如德国、瑞典、比利时、奥地利等国。(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列表、读图。针对上述四种人口再生产类型,重要特征及其地区分布等列表进行对比,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口再生产的四种类型。四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特点和成因、分布 3分析上述四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发展、变化,我们还可了解到人口再生产的转变情况,请同学们读图11,分析转变,得出结论从上图可以看出:(1)转变前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2)转变开始,先从死亡率的快速下降开始,而这时的出生率基本不变;(3)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出生率也开始明显下降;(4)死亡率下降到很低水平并稳定下来,而出生率也下降到一定水平并稳定下来,转变基本结束;(5)转变后阶段,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阶段。为便于学生直观对比,我们列表如下:问题1:从上图表可以看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请同学们分析其原因。(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最后老师给出答案)我们知道,人口再生产类型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之差。从人口增长的整个历史过程来看,总体上应该是出生率高于死亡率(当然个别时段可能死亡率暂时高于出生率)。否则,全球人口不会达到如今的60亿之多。从人口的数量变化角度来看,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改善。具体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逐渐减小,人类营养水平不断提高,作为生命保障的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人类死亡率的下降。也就是说,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会直接地影响人类寿命的提高而影响到死亡率的下降。教材在分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时,都强调了死亡率的高低及各类型死亡率升降趋势,并说明了随着死亡率的下降,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从而导致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从另外的分析人口统计数字的角度看,由于数字分析时实际并没有直接看到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看到的是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而死亡率的下降,隐性地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当人口死亡率下降趋势稳定后,人类的生育观念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自发(如西欧、北美)或靠政府的自觉措施(如中国)而产生变化。人们从追求多生子女、养儿防老转向追求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追求社会文明道德的发展,追求自我精神的发展;生育行为从早生多育转变为晚婚少育,从而造成生育率的下降,最终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实际上,在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地区,人口出生率一般也高。这是因为当地人们只有用多生育一些孩子来弥补死亡率高而造成的人口数量下降。(承转)从上面的内容分析我们知道,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条件等存在差异,因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并不具有同步性。表现在当今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不一致,其具体分布情况如何,我们再来学习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三、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板书)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照表格内容,了解各大洲、各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应属哪类,各有何特点。学生看完课文后,老师可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回答,若有答错的地方,可再进行讨论或及时给予纠正,最后老师作总结、概括。从世界各地区的情况来看,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即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死亡率虽然已降至与发达国家持平,但是出生率仍然较高,尚处于下降过程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0%,因此总的来说,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也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前面我们还提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由于其各自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等的差异,并不具有同步性,他们各自也存在着各自的一些特点。下面我们将逐一分析、讲述。(1)发达国家的情况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口再生产均已处于“现代型”,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低,有些国家的出生率还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例如德国、匈牙利等国,人口已连续多年为负增长,整个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50之间,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低到02的水平。(2)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别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再生产,虽然从总体上看处于“过渡型”,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差别却很大。非洲国家是发展中国家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典型代表,1997年的出生率高达4%,自然增长率高达26。其中一些国家的出生率超过或接近5%,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或接近3%。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再生产也处于高出生、高增长阶段,许多国家的人口出生率高达3%以上,自然增长率超过2%。但是,也有一些国家的人口再生产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参见课文表1.3中的内容)例如,亚洲的韩国、新加坡等国,韩国的出生率为15、死亡率为06、自然增长率为0.9%;还有拉丁美洲的古巴、乌拉圭等国,古巴的出生率为14、死亡率为0.7%、自然增长率为0.7%。在我国,由于从七十年代以来计划生育工作的大力开展,人口转变速度较快,人口出生率在1977年就降到2%以下,死亡率基本稳定在低水平,因此自然增长率一直低于1%,这说明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目前正在向低出生、低增长阶段过渡,已接近“现代型”。预计在最近几年中,我国的人口再生产可真正稳定在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现代型”。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均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例如巴布亚新几内亚,出生率为34、死亡率为10%、自然增长率为2.3%。问题2:在人们看来,社会经济越发达,死亡率应该越低,但课本中的表12中的数据却显示出相反的结果,发达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展中国家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提出后,让学生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判断,并结合表下注解,从年龄结构方面找原因,老师并要补充一些年龄分组数字供学生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上述现象原因,我们从表下注解中对此有了简单的解释,主要是因为年龄结构原因造成的。我们可以进一步用数据来验证。假定有两个总数相同的人口群,各自的年龄结构与分年龄组死亡率见下表:年龄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总计甲人口数2005502501000死亡率(%)0.50.620.93乙人口数350600501000死亡率(%)0.80.72.20.81由上表看出,分年龄组死亡率甲人口小于乙人口,说明实际上甲人口的死亡率比乙人口小,但计算出总的人口死亡率甲人口却大于乙人口。这就是人口年龄结构作用的结果,主要是因为甲人口的老年人比较多,而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课堂小结人口再生产是人口发展的基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规律,是人口学的重要内容。所以,人口再生产作为本单元的一个基础内容,我们对此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同学们所掌握的人口学知识将深化一大步;同时也为正确理解和认识人口与环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其中的四种类型。我们最好采用比较法、分析法来掌握,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分析、判断,化理论知识于实践之中。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社会生产力C.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答案:C2.关于人口再生产类型地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均属于“现代型”B.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均属于“过渡型”C.大洋洲的国家或地区均属于“现代型”D.我国人口再生产已进入“现代型”答案:A3.右图为四个国家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传统型尼日利亚过渡型印度过渡型韩国现代型德国A B C. D4.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所示国家可能是( )A.印度 B.新加坡 C.美国 D.德国(2)图中表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A. B. C. D.答案:(1)A (2)A5.(2000年广东)右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A. B.C. D.答案:C6.在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过程中,先转变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答案:B7.(2000年,上海)目前上海面临最主要的人口问题是( )A.卫星城镇人口比重大B.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C.人口年龄构成轻,生育高峰压力大D.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赡养、照顾众多老人负担过重答案:D8.(1999年广东)根据各洲人口状况和下表资料,正确的结论是(表中北美洲不含墨西哥)( )A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最高、死亡率最低B.欧洲的新增人口最少C.世界新增人口至少50%分布在亚洲D.拉美的新增人口至少是北美的3倍答案:C9.(2000年全国)中、印、美、日四国人口现状相比较( )A.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美国的人口密度最低C.日本的城市人口比重最低 D.印度老龄人口比重最高答案:B二、综合题10.(1999年上海)下图是“上海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图”和“1982年与1996年上海市人口年龄构成比较图”,读后回答问题。(1)上世纪50年代,上海市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_,自国家推行_措施后,1975年人口增长率降到_%左右,199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_。(2)1996年与1982年相比,上海市01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趋于_,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趋于_,这表明上海人口年龄构成已出现_的趋势。(3)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上海上述人口问题将带来_等社会问题。答案:(1)很高 计划生育 3(2或4也算对) 负数(2)下降 上升 老龄化(3)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需赡养照顾多数孤寡病残老人11.读“世界人口增长图”,回答以下问题。(1)1920年前后相比较,世界人口增长发生的变化是:_;_。(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同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相比较,特点是_,原因是_。(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状况带来的不良后果是_。答案:(1)1920年前,世界人口增长缓慢 1920年后,世界人口增长加快(2)增长很快 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3)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劳动力缺乏,影响经济的发展12.读“我国人口再生产发展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出现在_年以后,结合其他科学知识,简述其原因_。(2)从70年代起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主要原因是_。(3)我国人口与环境,特别是人口与一些_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如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_分之一;我国人均淡水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_分之一。(4)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方向:一是_,二是_。(5)利用下表给出的数据,完成19851995年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图。答案:(1)1960 由于自然灾害、政策失误,造成了经济困难(2)计划生育(3)资源 三 四(4)从农村到城市 从内地到沿海和工矿区(5)略板书设计1.1 人口再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