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403048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一、历史性的转折1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国民经济仍徘徊不前,人民生活没有改善。2召开:1978年12月。3内容(1)思想路线: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政治路线: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经济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4意义(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和共和国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2)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3)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思维点拨“左”倾错误的结束“文化大革命”结束,“左”倾错误并没有完全结束,“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持“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始彻底纠正“左”倾错误。二、经济体制的改革1农村改革(1)原因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农村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内容:把集体土地承包到农户,用家庭个体经营取代生产队的集体经营。(3)影响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农村改革的推动。(2)重点:国有企业的改革。(3)主要内容管理体制方面: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使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增强了活力。在所有制方面:逐步转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国民经济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图解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思维点拨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是中国针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的两项改革措施之一(另一项为厂长负责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效率,推动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进入市场,增强企业活力。思维点拨农村经济体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之处(1)扩大了生产经营自主权。(2)都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都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进入关键时期。(2)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确认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2过程(1)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框架。(3)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3意义(1)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2)人民的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解决了温饱问题,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易混易错1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只是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计划经济体制是行政手段配置;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配置方式。社会性质不是区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准。2在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暂时的,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和完善。主题一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史料一“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了。”几千户、上万户并为一公社,实行统一核算。公社实行供给制,助长了平均主义。史料二用农民的话来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农民取得了农产品的实际支配权。所以说这种办法“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单,群众放心”。史料三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我们现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史料解读史料一说明温饱问题是农村改革的直接原因,人民公社的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是农村改革的根本原因。史料二说明在经营方式上实行了个体家庭承包经营,在分配方式上实现了按劳分配。史料三农村改革使农业走向商品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2)据史料一、二,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经营方式和产品分配方式方面的变化。(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相关史实,从农业与市场关系变动的角度分析我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产生的意义。提示(1)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人民公社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必须进行改革。(2)变化:经营方式上,从公社集中计划经营到家庭承包经营;分配方式上,从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到按劳分配的转变。(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发展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史料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史料解读饼状图表明从1978年到2002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比重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比重上升。问题思考史料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什么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变化: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方向: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影响: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史论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实质(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实行具有群众基础。(2)特点: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主题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邓小平南方谈话史料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邓小平南方谈话史料解读这段话表明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段谈话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问题思考(1)据史料,概括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2)邓小平南方谈话有何意义?提示(1)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过程中的重要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史料一图一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 图二今日商品任意挑选史料二13年前,首钢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改革能给年届花甲、老态龙钟的企业,带来返老还童、生机勃发的巨大变化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1992年江世杰方向对路子好首钢改革与发展纪略史料解读史料一中图一“凭票抢购”说明是计划经济;图二自由购买说明市场经济已经建立。史料二中“生机勃发”“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表明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企业的活力。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图一到图二历史现象的转变,概括这种现象背后的最大的区别。(2)史料二说明了什么?提示(1)转变:两种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区别:图一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图二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大型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企业效益显著提高,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经济快速发展。史论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特点及作用(1)特点所有制结构: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基本标志。宏观调控: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根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2)作用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合理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全面认识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1必要性(1)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2)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3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6特点(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1)适应了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2)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3)对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4)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1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割资本主义尾巴”,女主人公菊香说:“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该情节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A20世纪50年代初B农业合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初期 D20世纪70年代末答案D解析“政策放宽”这一信息是关键,应该是改革开放初期,D项最接近。220世纪80年代中期,瞭望记者方进玉去山东烟台农村采访,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我们不要一刀切地搞分户承包,要在集体组织下搞汽车运输队、海滩养殖队、城市建筑队去挣钱。”这说明()A联产承包已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B联产承包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C农民呼唤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D中国农民无法理解联产承包的优点答案C解析联产承包是同农村落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它的实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农民要求进行多种经营,进一步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向深入。3(2016安徽宿州质检)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有这样一幕: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田源为代表的大量知青返回城市,为解决就业问题,田源联合几个云南知青偷摸卖鸡蛋、卖煎饼,后来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A国家经济所有制结构有所突破B国家已开始探索市场经济体制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突破D我国改革开放已取得重大突破答案A解析“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表明国家经济所有制结构有所突破,故A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材料“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所述无法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重大突破,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涉及对内改革(农村和城市)、对外开放,“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不足以表明我国改革开放已取得重大突破,故D项错误。4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图一的取消以及后来图二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图一粮票图二股票A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B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C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D经济形态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答案C解析图一是计划经济的见证,图二中股票信息反映的是市场经济的特征。5据统计,199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8%,与此同时,全国注册的工商业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4 947家,从业人员4 200万人,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 302亿元。这一现象反映了()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效B所有制结构已根本改变C经济增长力量的多元化D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迅速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主要介绍了中国工业企业的整体结构变化,所以排除A、D两项;B项的说法错误,排除。公有制经济、工商业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三资企业、股份制试点企业反映的是经济增长力量的多元化,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当时带头签订合同书、 今日安徽小岗村人称“包大胆”的小岗生产队3名队干部材料二(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通过材料一说明这一改革的主要作用。(2)材料二中的图片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二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3)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搞市场经济会不会“改姓”?请谈谈你的观点。答案(1)主要作用: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2)变化:从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区别:资源配置方式不同。(3)资本主义社会也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社会也有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性质。基础达标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这一转折是指党的工作重心()A由农村转移到城市B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对外开放C由城市转移到农村D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答案D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21978年12月,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到处都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中央采取的相关措施是()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建立人民公社C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D国有企业改革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时间“1978年”和有效信息“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可知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故选C。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至1956年;B建立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D国有企业改革是在1984年后。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两权分离”取得良好效果,近年来又实行“三权分置”,拉开了第三次土地改革的序幕。“两权分离”中的“两权”是指()A所有权、承包权 B经营权、承包权C自主权、承包权 D所有权、经营权答案A解析1978年,安徽、四川的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拥有对土地的承包权,但是所有权仍然归国家,也就是所有权和承包权相分离,故A项符合题意。4下图中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是()凤阳县粮食产量变化图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D解析根据图表可知,19791982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1978年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图片中的现象出现,故选D。5(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82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这些形式不同的责任制“不要变动”的原因是()A引导农民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B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权高度集中D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答案B解析农业集体化以后,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下,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等各种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正确。61979年3月15日,上海文汇报登载了瑞士的雷达表通栏广告。此广告的出现,主要反映出()A中国企业开始注意面向市场B中国企业的自主意识已提高C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效果初现D外国商品在中国具有竞争力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1979年瑞士雷达表广告,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局部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出现,在商业领域出现了广告,故选C。71982年,首都钢铁公司作为改革试点,实施“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歉收自负”的办法,企业效益连年大幅增长。这种做法()A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B得益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C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下放D受惠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答案C解析从材料里面的“超包全留,歉收自负”可以看出,在这种政策下企业的自主权增加了,故选C。8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拨云见日、扬清激浊,再次把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向高潮,也牵出了一个“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新局面。其中的“新局面”是指()A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开放大连等沿海港口城市C发展农村乡镇企业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依据时间即可排除A、B、C三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84年;1984年大连等沿海港口城市开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企业得到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并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故选D项。920世纪八十年代的上海不仅继续使用粮票,也出现了新发行的股票(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当时()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经济管理体制趋向多样化C计划经济的盛行D上海引领经济改革潮流答案 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反映,股票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表现。故二者的并存体现了当时的上海经济管理体制的多样化,故选B。A、C、D三项均无法全面体现材料内容。10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A管理体制的转变B所有制性质的转变C对外政策的转变D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答案D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而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最根本的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故D正确。能力提升11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下列对小岗村改革的影响分析有误的是()A个体小农经济彻底消失B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农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D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答案A解析个体小农经济彻底消失是在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故A错误,符合题意;小岗村改革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农民包产到户,按劳分配,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B、C、D正确,不符合题意。12(2016江苏宿迁期末)“个体户”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人们脑海里扎根的。下面两张图片是个体户经营情景。这反映了中国()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丰富人们生活D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答案D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20世纪80年代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提出的,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故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全面展开,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故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故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个体户”的出现打破了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形式,体现出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故D项正确。13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答案D解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是计划经济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达仁堂出现了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茫然”状况。14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形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 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答案A解析注意题干的时间“1992年”,并联系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而B、C、D三项在改革开放后就已经出现。15(2016江苏通泰扬3月)下图为中国19531999年部分经济周期GDP年平均增长率及振幅(周期内年增长率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变化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A“一五”计划期间轻工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稳定增长C改革开放促使GDP年平均增长率连续攀升D市场机制逐步成长利于提高经济运行稳定度答案D解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非轻工业,A项错误;19581962年“振幅”最高,故B项中“经济稳定增长”的说法错误;连续攀升,与“19871990年”年平均增长率降低不符,C项错误;改革开放后市场机制逐步成长,经济稳定增长与图中后三个时段的“振幅”相符,D项正确。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8年春,上海农村根据中共中央的号召,开始了农业生产“大跃进”。同年9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即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到9月30日,郊区10个县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共建立103个人民公社,几乎所有农户都参加,平均每个人民公社达8 000多户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上海农业志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中的什么教训?(2)材料二所说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面的成果?为什么?(3)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答案(1)忽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高水平、高速度。(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在所有制上否定前面的成果。因为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判断是生产关系与当时生产力不适应;第(2)问,由“安徽”“生产责任制”判断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据此进一步回答问题即可;第(3)问,由材料信息判断基本着眼点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