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4《梵天寺木塔》练习 苏教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3398452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4《梵天寺木塔》练习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4《梵天寺木塔》练习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4《梵天寺木塔》练习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梵天寺木塔同步练习 基础达标练习 1.梵天寺木塔选自,作者,代科学家、政治家。2.解释带点的词。 (1)患其塔动( ) (2)未布瓦( ) (3)贻以金钗( ) (4)盖钉板上下弥束( ) (5)人皆伏其精练( ) (6)方两三级( ) (7)乃以瓦布之( ) (8)问塔动之因( ) (9)匠师如其言( ) (10)但逐层布板讫( ) (11)六幕相持( ) (12)钱氏据两浙时( ) (13)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 (14)但逐层布板讫( )(15)而动如初( ) (16)故如此( ) (17)上下弥束( ) (18)于杭州梵天寺( ) (19)乃以瓦布之( ) (20)贻以金钗( )(21)问塔动之因 ( ) 3.给加点的字注音。(1)钱氏据两浙时( ) (2)方两三级( ) (3)但逐层布板讫( ) (4)人履其板( )4.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1)钱帅登之 ( )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 (3)匠师如其言( ) (4)此易耳 ( )5.下列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B.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C.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D.人/皆伏其精练6. 梵天寺木塔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用“( )”、“( )”来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7.1.请你用文中的原话分别回答“匠师以为塔动的原因”和“喻皓指点的定塔方法”。答: 。2.请你对文中匠师的表现,作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答: 。3.“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答: 。4.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答: 。5.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答: 。6.本课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详略得当,记叙喻皓的语言和塔身稳固的原因较详,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略写,你能说说这样处理详略的好处吗?答: 。7.文言文用词精当,往往一个字便能传达很多内容。如文段中“密使其妻”的“密”字、“皓笑曰”的“笑”字都极省俭却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特殊心理,试分别简析一下。答: 。8.梵天寺木塔详细记述怎样解决塔动的问题,而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则用“如其言”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答: 。9.梵天寺木塔用了怎样的写法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的?答: 。10.翻译下列句子。(1)六幕相联如胠箧。 译: 。(2) 人皆伏其精练。译: 。 (3)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 。(4)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译: 。(5)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译: 。 参考答案基础知识达标:1梦溪笔谈,沈括,(北)宋。2.(1)担心(2)铺排(3)赠给(4)因为(5)同“服”,佩服(6) 才(7) 于是,便(8) 原因(9) 遵照(10) 只(11) 支撑(12) 统治(13) 派(14) 终了,完(15) 当初、原来(16) 所以(18)在(19)用(20)拿(21)的3.j fng q l 4.塔 匠师 喻皓 指固塔这件事 5.D6.喻皓、布板、实钉课后能力提升:1.未布瓦,上轻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2.匠师能虚心好学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要面子,不敢亲自去请教这是他欠缺的地方。3.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4.文中“笑”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同时流露出他的内心世界是:对解决塔动这件事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也有对匠师无能的嘲笑。5.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盖上瓦,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与楼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启示: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高低决定着他对事物判断的正确与否。(其它分析只要恰当也可)6.记叙喻皓的语言和塔身稳固的原因较详,这样便于体现喻皓技艺的高超,交代清楚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因此一笔带过,略写。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7.“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8.如何解决塔动问题是说明的重点,所以应详写,这样就突出了说明的中心;而实施过程不是重点,所以就略写。9.以匠师的“无可奈何”来反衬喻皓技术之高。又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10.(1)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2)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3)匠师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4)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塔就不会晃动了。(5)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